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达到的要求深入的研究,分析物流知识体系在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及体现专业特色的要求,对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改革。

1.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物流课程体系的构成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工业工程专业有别于传统的管理专业其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培养其研究企业设施布置和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物流分析、设施的位置选择、设施的内部布置与搬运系统的设计等内容。同时应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理论内容在实际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企业物流系统和物理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物流系列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上设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物流管理》两门理论课程及《物流工程仿真实习》一门实践课程。

1.2物流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形成不同方面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知识框架,其中《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物流基本功能的管理,包括仓储及库存控制,运输管理及配送管理。第二,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包括企业供应采购,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企业物流分析方法,企业布局设计,搬运和仓储系统设计及企业选址。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系列课程虽然从学时数到教学内容少于物流专业对物流知识体系的学习,但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课程更注重培养企业物流方面的知识体系,更注重物流方法及技术的应用,能够做到紧密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

1.3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和《物流管理》实验主要通过“物流仿真软件”和“物流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模拟企业物流分析规划及物流管理过程。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小型装配线实验设备,可实现物流相关研究型实验,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追溯追踪。同时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继续完善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开放和研究型学习。本专业同时设有物流工程与仿真课程设计(实习),实现物流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后通过开展到企业中的实习,实现企业运作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1.4专业特色增色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结合本校海洋特色,物流管理课程除了讲授基本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同时针对渔业工程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关于冷链物流的讲授,同时介绍了渔业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的特点,并以国家冰岛渔业物流为案例,介绍其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管理。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教学内容增加以船舶企业为案例进行船舶企业的布局设计及物料控制分析,结合本校学生面向就业为船舶或渔业相关企业的就业形势,在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在教学内容中以就业为导向。

2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工业工程人才的物流知识体系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整体的掌握,应采用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2.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加强本科专业以掌握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定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图片、录像、动画的应用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解方面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比较合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计算的过程,宜采用板书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握。

2.2录像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物流管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要注重对恰当的教学相关录像的收集。例如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物流设施设备、企业搬运与仓储和冰岛渔业物流状况等录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

2.3案例教学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案例,进行讨论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择要注重案例的功能与目的,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多案例,每章节可以选择小案例补充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大案例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企业选址这部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小案例举例企业选址的影响因素,同时案例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

2.4开展网络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业及习题、案例学习资料、课程录像等内容,建立物流系列课程的课程网站,开展网络教学,使得教学活动除了传统的课堂,可以通过网络展开,丰富教学方法。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随着2014年秋季双选会的落幕,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引起了热议。目前,物流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1]。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大专学历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已达到30~40万人,尤其缺乏精通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的IT复合型人才[2]。然而,在国家对物流人才需求缺口严重的背景下却凸显了物流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物流人才的需求与供应出现了双重矛盾,一方面是企业招聘难,招聘企业认为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而在招聘时往往不限专业,转而看重求职者的各项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难,对于物流员、单证员等一些劳务密集型的工作,本科毕业生不愿意低就,转而应聘物流开发之类的工作,但又缺少相关实践和能力。根据郎咸平在《产业链阴谋》一书中提出的6+1产业链理论,企业在物流环节创造的价值远比生产制造环节创造的价值要多,因此,拥有高素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优化企业的物流环节,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制胜的法宝[3]。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本科生各项综合素质得不到明显的提高,物流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会愈发激烈。

本文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物流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需求的问题,提出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改进高校物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通过对当前热门的企业物流岗位职责进行能力需求分析,采用岗位职责驱动调整物流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培养与企业对口的高级物流人才[4]。

1岗位职责驱动法

岗位职责驱动法是一种企业、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该方法首先分析企业物流岗位职责特点,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进行重新定位,再根据企业对该物流岗位的人才能力需求调整高校本科教学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岗位职责驱动法更加注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需求,学校在充分调查物流企业所需的人才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岗位职责驱动法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中的应用本章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对目前热门的物流岗位职责进行能力需求调查分析,然后对物流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提出培养改进建议。

2.1企业物流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近几年来,国内物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企业对其人员组成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对低级别岗位的劳动力进行了裁减,另一方面在不断物色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选取了合肥、武汉、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地的近30家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发现,目前物流企业需求较大的岗位包括物流IT开发工程师、物流操作员、业务跟单员、单证员。本小节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对这些热门物流岗位的职责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以指导高校物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

1) 物流IT开发工程师。职位能力要求:精通JSP、JAVA等应用类开发技术;精通Struts、Hibernate、Spring等主流开源框架;熟练掌握SQLserver、Oracle、Mysql、DB2等主流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熟练掌握jsp、tml、servlet、XML等相关编程技术;熟悉工作流引擎。

分析:该职位不仅需要精通物流基本知识,熟悉各行业营运体系,还需要较强的IT技能,熟悉编程、系统架构等计算机技术,属于技术类的岗位,对技术水平要求高。

2) 物流操作员。职位能力要求:熟悉物流基本操作流程,如出库、入库、库内管理、车辆调度、各种系统操作等。要求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分析:该职位对专业性知识要求较少,具备物流基本操作能力即可。

3) 业务跟单员。职位能力要求:根据客户订单跟踪产品或服务运作状态的专职人员,是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互联互通的桥梁。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外贸、经济专业,英语四级以上,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跟单、制单流程。

分析:该职位需要一定的物流及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既要熟悉外贸活动流程,又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日常交流、阅读、写作能力,能够在工作中熟练应用。

4) 单证员。职位能力要求:熟悉审证、制单、审单、交单以及归档操作流程。要求全日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业、国际物流本科学历及以上,英语国家六级以上,具有很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各类进出口贸易业务,能独立进行进出口贸易业务费用核算。

分析:该职位需要扎实的国际贸易和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求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熟练掌握进出口货物费用核算,并且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另外,因为其工作需要经常跟外贸打交道,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要求也很高。

对目前热门的物流岗位的职责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可将目前物流行业所需的人才归纳为三类:一类是需要有较强的IT技能,主要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开发以及优化工作,如物流IT开发工程师等;一类对金融和商贸类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主要负责与客户联系以及各类贸易业务往来,如业务跟单员等;一类对专业知识基本没有要求,主要进行具体的操作性工作,如物流操作员等。通常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差,金融和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比较欠缺,因此大多数本科生就业时无法选择需要复合型知识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工作,而唯一能胜任的是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的第三类工作,但其工作环境与工资都不理想、发展空间小、体力劳动多等劣势使得本科生也不愿意去应聘。因此,出现了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缺口很大,而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本科生又就业难的情况。

2.2岗位职责法驱动物流专业本科培养改进

根据企业物流岗位职责的能力需求分析,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应定位于需要复合型知识的两类工作。为此,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改进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调整教学计划。针对目前物流热门岗位的能力需求特点,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其物流专业教学偏向性的不同,适当的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增加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或者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一定的金融知识以及国际贸易知识。另外,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小学期开展物流系统开发方面的专题学习与培训,学生可以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合型知识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通过带有专业偏向的学习串联起来,使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在专业环境下得到更好的运用,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也能为企业的人才缺口培养出可以即聘即用的复合型人才[5]。

2) 加强教学实践。岗位职责驱动法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对物流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教学实践。首先是物流实训方面,高校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开展实验实训的基础上,通过共享高校间的实验室资源、租用或借用兄弟院校的资源开展实训,既能减少资金投入,又能达到强化教学实践的目的;其次是校企合作方面,根据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思想,建立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互惠共赢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学校利用假期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学习实践,可以发现企业的实际问题,学生再将企业的问题带回到课堂,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解决方案反馈到企业实践中,进一步指导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提前选拔优秀的物流人才[6]。

3) 改进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差距很大,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将多种教学手段联合使用。除了现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外,还可以选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参与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有趣的物流情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发言,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努力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巩固所学的知识[7];(2)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生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仿真教学法:可以借助Flexsim等物流仿真软件,让学生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4)MOOC教学:充分利用本科生自学能力强的优点,将MOOC教学与现行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线下自主学习,并将问题带到课堂来,实现线上和线下全面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8]。

4) 加强师资培训。培养高级物流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而目前很多物流专业的教师都来自工商、国贸、经济等专业,物流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相对薄弱。因此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不仅需要强化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团队,还需要引进物流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又具备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或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学习企业运作的新流程、新技术、新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

3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进行物流管理本科教学的注意事项

1) 岗位职责驱动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物流专业方向的整合。在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进行物流管理本科教学时,对于新加入的系统开发、会计学、国际贸易等课程需要进行调整,将物流知识与其融会贯通。例如,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时,在进行系统开发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选取国内外最新的物流信息系统作为教学案例,并根据企业物理系统的实际需求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情景,让学生课下自主完成物流系统开发的实践工作。

2) 教学团队需要提升自己。岗位职责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对本专业基本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需要掌握行业的最新前沿,了解行业对物流人才的新要求,对所需的复合型技能知识进行追踪和学习。只有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才能让学生在本科教育结束后最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而不是让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结束后才发现所掌握的技术没了用武之地。

3) 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岗位职责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如果仍然单纯的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对所学课程进行考核,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需要重新确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以系统开发课程为例,新的标准不仅需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课下实践操作所提交的成果质量。因此,新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需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达到的要求深入的研究,分析物流知识体系在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及体现专业特色的要求,对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改革。

1.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物流课程体系的构成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工业工程专业有别于传统的管理专业其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培养其研究企业设施布置和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物流分析、设施的位置选择、设施的内部布置与搬运系统的设计等内容。同时应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理论内容在实际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企业物流系统和物理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物流系列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上设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物流管理》两门理论课程及《物流工程仿真实习》一门实践课程。

1.2物流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形成不同方面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知识框架,其中《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物流基本功能的管理,包括仓储及库存控制,运输管理及配送管理。第二,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包括企业供应采购,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企业物流分析方法,企业布局设计,搬运和仓储系统设计及企业选址。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系列课程虽然从学时数到教学内容少于物流专业对物流知识体系的学习,但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课程更注重培养企业物流方面的知识体系,更注重物流方法及技术的应用,能够做到紧密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

1.3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和《物流管理》实验主要通过“物流仿真软件”和“物流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模拟企业物流分析规划及物流管理过程。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小型装配线实验设备,可实现物流相关研究型实验,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追溯追踪。同时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继续完善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开放和研究型学习。本专业同时设有物流工程与仿真课程设计(实习),实现物流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后通过开展到企业中的实习,实现企业运作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1.4专业特色增色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结合本校海洋特色,物流管理课程除了讲授基本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同时针对渔业工程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关于冷链物流的讲授,同时介绍了渔业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的特点,并以国家冰岛渔业物流为案例,介绍其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管理。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教学内容增加以船舶企业为案例进行船舶企业的布局设计及物料控制分析,结合本校学生面向就业为船舶或渔业相关企业的就业形势,在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在教学内容中以就业为导向。

2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工业工程人才的物流知识体系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整体的掌握,应采用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2.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加强本科专业以掌握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定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图片、录像、动画的应用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解方面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比较合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计算的过程,宜采用板书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握。

2.2录像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物流管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要注重对恰当的教学相关录像的收集。例如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物流设施设备、企业搬运与仓储和冰岛渔业物流状况等录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

2.3案例教学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案例,进行讨论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择要注重案例的功能与目的,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多案例,每章节可以选择小案例补充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大案例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企业选址这部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小案例举例企业选址的影响因素,同时案例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

2.4开展网络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业及习题、案例学习资料、课程录像等内容,建立物流系列课程的课程网站,开展网络教学,使得教学活动除了传统的课堂,可以通过网络展开,丰富教学方法。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物流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中国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JG12DB085)。

基金项目:大连海事大学教改项目(2013Z05)。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知识总量的激增,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分科课程的弊端和局限愈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引发了理论界对分科课程的反思和质疑,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掀起了课程综合化研究的高潮。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及国家将“卓越工程师计划”列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有一些学者从“卓越计划”的视角,对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综合化等进行了探讨[1-4],同时,部分学校也尝试针对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综合课程设计”课程。然而,作为一种新型实践教学方式,因其独特的课程地位、培养目标和课程价值,物流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相对于其他分科课程而言有更大的难度和挑战性,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物流综合课程设计的内涵与特点

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是指学生以具有一定工程与应用背景的物流案例为设计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物流理论与专业知识,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探究。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不是提供或寻求正确答案的教学,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只存在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对还是错,完全受时间、地点、条件等的限制。

(2)以问题为中心。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它不空谈一大套理论,也不挖空心思构件复杂的学术体系。它的理论十分简明扼要的,它的体系是隐含在一系列物流案例中的。久经推敲的物流案例中,实际上隐含了科学合理的物流理论和行动过程,因而对学生起着启示和引导作用。

(3)以综合能力为主。物流综合课程设计强调“知识点”的巩固和训练,强调“知识线”的贯通,通过课程设计全面强化训练和考查了学生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物流综合课程设计的精髓不在于教师阐述理论,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索,从而提高其物流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同时,要学会对自己的决策、管理自我评价。

(4)形成学习机制。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不断向学生施加压力的学习机制。这个机制体现在它的教学上,也体现在它的评分上。

二、物流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作用

(1)有利于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所提供的案例不是虚拟的,都来自于企业实际,在设计中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决策,即自己确定方案,选择流程,查取资料,进行过程和设备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核算,经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

(2)有利于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最近几年,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还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等情况。与其它专业相比,物流专业是一个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不仅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点,更要求学生养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思维方式。

(3)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单一的物流专业课程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割裂开来,而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提供综合运用多种专业知识的方法和视野,易于激发整体“顿悟”,有助于培养学生超越已学专业知识相互割裂的界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想像力、创造力,比如设计一物流方案,需要熟悉数据的采集、分析、归纳等方法,也会考验团队的分工协调和组织能力。

(4)拓宽学生的视野。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所提供的案例大多选取能及时反映物流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容纳物流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而提出的新内容。因而,通过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比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更生动,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与学生实际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经验、兴趣和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独立的设计物流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因而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三、物流综合课程设计内容的拟定

在拟定物流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内容时,除了应考虑教学学时和软硬件条件外,重点应考虑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专业课程结构等因素。

(1)物流综合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无论是物流管理专业还是物流工程专业,其综合课程设计内容都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的一个或几个项目:物流战略优化设计、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物流系统重组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设施设备优化设计、物流标准化运作流程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供应链物流系统集成设计、物流各环节运作的优化设计、物流技术应用系统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

(2)不同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方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是管理学,与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共享基础平台课程,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是物流类专业,应与其他物流类专业共享专业平台课程。

参考文献:

[1]贺政纲等,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8):158-15

[2]孙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物流科技,2010(1):141-142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物流管理;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F252;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71-04

1知识管理的概念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1],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能为人们明确反思和陈述;另一类是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在某个特定环境下通过多年经验发展起来的很难模拟的知识,是个人或组织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没有以语言、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人们尚未总结出来的非正式、非系统的知识。根据隐性知识是否容易表达,可将隐性知识分为容易表达的如工作经验和难以表达的如灵感、直觉,其中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研究的重点。

在农业和工业经济社会中,人们只注意了显性知识的作用,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利用上,而事实上显性知识只是所有知识的“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唤起了人们对隐性知识资源的关注。知识管理就是对这两种知识进行管理,实现两类知识之间的转化。其起点是知识资源配置与共享,其核心是对知识的挖掘、组织管理与利用;通过知识管理技术,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挖掘存在于个人或企业组织中的富有个性化、创造性、有价值的隐性知识,促进知识的交流,实现知识的最大化共享。知识管理和数字化时代的许多高新技术一样,日益引起教育技术工作者关注。

2知识管理与高职教育

在高职院校知识构成中,实际动手能力的经验和技艺性知识比重较高,它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创新,主要蕴藏在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此,为使学生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全面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引入知识管理比普通院校显得更加必要。高职院校的知识管理就是要将知识管理理论论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定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对院校内外知识的获取、传播、扩散和创造,有效发挥学校成员的知识潜能,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从而完成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职院校培养具备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2.1 现代高职人才知识观

高等职业教育任务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中[2],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美国教育学家克伯屈(W.H.Kipatrick)认为教育即成长:“完美的生长应包括知、能、愿三个方面。知指知识和眼光、能指技能和方法、愿指态度和习惯。

高技能人才处于“中间型人才”,地位,他即应具有适当的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是主要应用智力技能的劳动者。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其中,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在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而有着无以替代的基础性地位。没有相应知识的武装,人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以得到更高的心理品质。

知识与能力又是紧密相连的。大量的知识占有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一方面,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能力的发展;另一方而,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一个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技能,甚至是本能。作为主要实施技术的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必须具有相应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这是体现其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掌握技术与技术管理,他们还需要有相关专业的辅助知识,同时他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与积累经验知识。可以看到,知识在高职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2.2知识管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应用

从管理角度来说,知识管理就是组织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通过如何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知识等一系列过程使每个组织成员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这要求学校领导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使每位教师能毫无保留地将其知识与同事分享,并最终传授给学生,尤其是老教师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使每位新入校的老师和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借鉴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人才……要做到这些,要求学校领导充分重视知识管理的应用,才能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出台。

3隐性知识视角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实施途径

3.1 隐性知识挖掘

隐性知识源于工作世界[3],源于实践活动,通过“职业岗位分析法”,遵循工作过程的基本原理,整合工作结构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将隐性知识融于“典型工作任务”载体中,有效挖掘隐性知识,形成工作系统化课程开发平台。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课程开发中,隐性知识的贡献和积累范畴已经超越学院,而延伸到相关的企业中,这样将隐性知识整合浓缩,通过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得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

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为例,说明对隐性知识挖掘的具体步骤[4]: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

物流管理专业“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流程包括了工作分析、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施三个方面。

①工作分析。

邀请企业人员、职业教育专家、教学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采用“头脑风暴”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归纳,形成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能力领域,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显性技能和隐性技能明确。为下面的课程设置打下基础。

②岗位分析。

调查物流企业完成实务运作需要哪些具体岗位,明确每个岗位有哪些具体工作任务。物流企业规模和性质不同,具体岗位也不同,具体岗位任务也不同,把分析结果分类、汇总,形成岗位分析表,岗位分析表主要内容有企业类别、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描述等。

③整合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企业的实务运作标准,将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类、汇总、归纳,形成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工作任务,即能够覆盖岗位群的通用工作任务,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描述形成区域性的职业岗位标准。

隐性知识挖掘阶段主要通过“行业专家访谈会”形式完成。由专家讲述个人专属的隐形技能对应的隐性知识,将其融入典型工作任务中,完成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开发,这一阶段由高职学院与行业专家对接,从企业的实务运作和学校教学角度对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其中关键的隐性知识和技能进行了仔细分析,充分体现了职业的需求,为下一步隐性知识的归纳打下基础。如表1所列。

3.2 隐性知识归纳与实施

高职课程开发必须体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分析得到的区域性的职业标准按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应用专业教学论融社会、个人需求于课程中。具体有两个步骤:

①课程设置。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群)能力及技能要求[5],依据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分析与设计,分析和归纳关键能力单元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属性分析,即按照知识技能的关联度,将知识技能聚类,形成“显性技能和隐性技能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课程”对应关系蓝图,按照从易到难和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排列课程内容的顺序。见表2。

②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课程转换为具体的学习情境,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③教学实施。

根据初步确定的课程模块,设计主题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设计关键是将课程建设成为“任务驱动”型的课程,即以岗位工作过程的技能要求为出发点,深度融合工作对象、手段、组织、环境等要素,把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情境,用项目课程、案例课程等形式表达出来,借助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效果,将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尽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传递显性知识的方式传递隐形知识。

隐性知识只有被显性化、系统化后才能传播,才会产生教学意义,并在个体实践活动中建构工作过程知识,形成职业能力。

对隐性知识所对应的能力课程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开发学习性工作项目。

整合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形成专业层面的学习性项目,按照专业标准,校企共同参与,将企业真实物流服务产品改造为学习性项目,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并形成项目教学手册,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方式可多种多样,可由学生按项目参加物流企业的生产顶岗实习;撰写物流企业管理改善报告;开展学生党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术活动、师友计划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聆听物流企业中高层经理的讲座等。

2)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开展基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骤行动导向PDCA循环教学模式。教学的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行动主体的方式进行。每个项目任务开始学习之前,教师给予必要的导引,学生个人或学习团队根据项目任务,收集相关信息,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征询教师的意见,学生自行按照计划开始学习活动,自我评价达到任务目标的程度,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咨询、答疑、协调、支持,并最终根据学生的过程表现和结果评定其的学习成绩。

3)建立个性化网络学习系统。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网络学习系统就是要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支持,促进学习者对所需知识的获取、共享与运用,为学习者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知识管理服务。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日益兴起的互联网能有效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因为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个人或组织可以利用网络将相关领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特别是利用超链接,把网络上分散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组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产生。作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教师或学生可以对某主题资料进行分析,借助于他人的回复,使教师或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有一深入的总结、反思,并加以表达,将隐性知识外显化。

将隐形技能对应的隐性知识归纳总结显性化、序化,使隐性知识得以在教学中传播,通过开发学习情境,构建具体的学习性项目和教学项目,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隐性知识通过不同的项目和途径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施隐性知识的传授。

3.3 隐性知识视角下的课程评价

在隐性知识平台上开发的课程,应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课程评价的个体性、质量性、情境性、过程性、职业性等特点。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渗透于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的各个过程和环节。为此,我们将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过程与结果、企业的实践的考核进行一体化设计,把学生在学生社团等范围参加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和企业实际工作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设置学生毕业必须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和企业实际工作最低条件,以此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3.4 隐性知识视角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专业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从物流服务企业聘请相应的物流运营专家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提供行业发展最新的技术和管理动态信息,为课程内容的工作过程性和教学组织和实施方式的合理性提供指导。通过到企业研修、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教学能力培训、课程建设、承担对外服务课题等方式,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教学能力培训、参加课程建设等途经,培养骨干教师;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指导方法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承担校内实践技能教学,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案例论文的撰写。

4结束语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职课程的开发,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隐性知识管理为课程内容选取与序化的平台,构建起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信息化教育和知识管理,重视隐性知识在高职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对高职课程改革必然产生深远影响,从而促进知识的交流,实现知识的最大化共享,培养出社会所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霞:《隐性知识的管理理论和应用工具》[J];《情报资料工作》2005(6):32-3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18。

[3]吴全全、姜大源:《隐性知识管理--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的新视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