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范文第1篇

作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到2011年至2015年相关文献274篇,可见课程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反思都有全新发展。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有益探索主要集中在:

1.先进课程理念和指导理论的探讨,如积极心理学、建构主义思想、行动研究等指导下的课程建构;

2.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体验、互动式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等的探索“,慕课”、微课等网络辅助教学手段的引入尝试,团体辅导、实践活动课教学试验和效果验证等;

3.特色课程及教学模式设计,如生命教育、情商教育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全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等。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重视,教学内容契合学生心理需求,课程设计趋于优化,师资、教材质量逐步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如大班教学、课时局限等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资源方面的不足,以及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整体课程体系科学、规范、标准化建设不足等问题。如何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和课程科学实用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这些方面美国已经在中小学成熟运行的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二、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及其启示

(一)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概述

社会情绪学习是美国学者应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和儿童心理问题,旨在开发积极有效的课程学习,教授学生情感、社会和生活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新兴研究,是情商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成功应用案例。“它是指发展技能、态度、价值观以获得社会与情绪能力的过程,教导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别人的关心及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1994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等人成立了社会情绪学习组织,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学习网站。”他们致力于推动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在学校教育中的全面应用,并不断推进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者列出了5种核心的社会情绪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旨在提升个体的情绪管理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社会情绪学习在具体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课程教学也已经比较成熟。”“对于提高学生情商、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态度、降低他们问题行为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了社会情绪学习的十大基本原则。2007年,社会情绪学习组织在纽约召开了第一个社会情绪学习论坛,之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其中2011的主题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社会情绪学习———让我们出发吧。”越来越多国家重视社会情绪学习。目前,英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数10个国家都已经引入了社会与情绪学习项目,并积极进行推广。2006年,新加坡教育部将社会情绪能力纳入21世纪人才优胜力框架的核心,全面启动社会情绪学习并纳入学校必修课程。

(二)美国社会情绪学习成功的启示

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提出缘于社会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社会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断增长的暴力、吸毒、酗酒等问题行为。而目前,我国社会也处在改革发展深水期,社会转型、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青少年学生也面临学业、就业、创业和社会交往等多重压力及由此而生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压力,其中与情绪困扰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大学生,单纯专业知识的培养、简单的课堂心理健康知识和应急技能已无法满足他们未来日益严峻的各方面挑战。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完善课程体系,开发优质特色课程项目势在必行。以下三方面是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有益启示。

1.以情商教育为切入点解决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视角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提出是基于现实社会问题背景,但项目的设计并非纯粹问题干预模式,而是从全体学生的情绪素养和实用社会技能出发开发普适性、预防性的情商教育课程,着眼发展,为学生未来生活适应和幸福人生打基础。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成功实践证明,这样的理念和模式是科学、可行的。国外相关研究利用巴昂情绪智力测量量表,在对学生进行社会情绪学习干预之前和之后,分别测量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结果表明,社会情绪学习计划能够显著地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智力,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压力管理、适应能力、情绪认知和表达等方面的发展,减少青少年学生问题行为(打架、酗酒、暴力犯罪等)的发生,帮助青少年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与学习环境中。情商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潘明军的研究也表明,情绪智力中的情绪自控能力和运用情绪能力强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的质量更高。因此,社会与情绪能力更能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决定他们未来生活的成功与幸福。情商教育内容契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突出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它的内容着眼于社会、情绪、学业、问题解决等社会性发展课题,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契合度高,相比传统心理问题视角,情商教育接受度更高、适用性更强,实施社会情绪学习计划,对于提高青少年学生情绪、认知、行为等各个领域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情商校本课程开发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的有益尝试。

2.源于问题高于问题的发展性、预防性课程设计思路和理念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着眼与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预防性和实际问题解决。社会情绪学习的提出开始关注全体学生的情绪认知与调控、关心他人、与人交往、问题解决及责任心等方面的需要。学生的这些需要是进行社会情绪学习的核心目标与任务,也是学生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从关注问题,关注少数,零星、零散的问题干预模式转向心理发展、指向适应和问题解决,适合全体学生,不仅关注部分问题学生或存在问题倾向学生的需要,更关注到所有学生情绪管理与社会适应技能。旨在通过一种系统的、可操作的实施体系,促使学生能够建立和维持积极人际关系以及具备获得幸福感的能力。美国中小学将社会与情绪学习的目标定位为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学生取得学业和终身的成就而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技能;第二个目标是学生运用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技能,建立和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第三个目标是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环境中具备决策能力和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它着眼预防,知识而外,为其一生幸福奠定基础。致力于培养正处于发展期的全体学生的社会情绪技能,预防和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标本兼治,更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社会情绪学习项目面向全体、着眼预防和发展的设计理念值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鉴,需要契合学生心理成长需求设计人人受用、人人受益的科学、实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兼具科学全局性和灵活实践性的体系设计创新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到评价具备完整指导体系和标准化模式,既有科学理论指导,又兼顾实践操作。既有科学标准的总体参照实施体系,又鼓励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特色子项目。从1994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等人成立社会情绪学习组织,到2003年,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Chicago)制定“社会情绪学习标准”,再到2004年,美国伊利诺斯州成为全美国第一个通过立法将社会情绪学习列人学校必修课程的州,社会情绪学习在具体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还有社会情绪学习联盟和论坛,一起推动项目的推广实施。项目是以系统的形式开展,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社会情绪基本技能,预防并消除问题行为的产生,而不是直接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社会情绪核心技能也整合了学生学习和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它主要以系统项目运行,会整合先前的有效经验或成果,即整合课堂教学、组织活动、联系家长与社区力量等有效措施,给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营造,安全、建设性环境,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等,促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社会情绪技能。但同时不同的具体实施项目又有丰富灵活的设计内容,其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如PATHS项目侧重强调问题冲突的解决、促进有效情绪控制;CDP侧重对全校学生的社会技能、道德、学习学习等进行培训,以创建学习共同体;ECL致力于情感文学的阅读等。所有子项目都在大框架范围内灵活运作,接受科学、标准化的理论指导、进行小范围实践验证,再反哺充实理论框架,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下涌现出丰富的创新实践子项目和理论验证成果。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课程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有框架性和标准化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体系,也要鼓励整合资源、开发实效特色课程子项目,理论研究和实践实证探索互为促进。

三、优化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课程目标设定应“走脑更走心”

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丰满个体,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应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融会贯通应用,更加注重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注重心与心的沟通与影响,立足全人发展理念,课程必须包含明确的能力和情感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光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和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及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热爱生活、学习、工作,热爱自然、社会,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等人生态度。总而言之,情绪情感能力作为提升个体心理社会适应、幸福生活品质的基础素养,应该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和重要目标。

(二)课程内容设计应实用、有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应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接学生实际心理需求。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源于学生实际案例。作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不外乎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能力两大块,前者是日常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常识及心理问题救助意识和途径、技巧等,后者包括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工作所需的心理品质养成和心理能力学习内容,均为实用生活适应常识和人生发展技能,关键要实用、有用。1999年,美国劳工部的2份报告总结胜任工作所需要的不同能力与性格特征,主要为:人际交往、决策与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力与沟通、个人承担责任、自尊、倾听、自我管理技能等,大部分都涉及到实用社会情绪技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情绪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挫折承受能力差、认知、智力日趋完善,但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弱,学习、恋爱、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心理困扰和问题。这些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与期待、大学生实际心理困惑和需求,正是课程内容设计的落脚点,需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设计社会情绪能力方面的指导性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实用和有效性。

(三)课程教学方式应灵活、丰富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中众多成功教育案例给我们的启示,课程实施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尝试丰富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载体。总体,课程教学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体验和实践、注重资源开发。其中如小组合作学习、如“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作为主人翁参与,在合作探讨中促进知识内化和感悟;教学方式上,案例讨论、情景表演、文学、影视赏析等是都是很好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思考;活动课程、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社会实践等也是有效的课程形式和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拓展传统课堂的时空,借助实践作业的安排、网络互动平台的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等,实现第一课堂和课外第二课堂衔接,课上内容和课后实践体验衔接,借助丰富的形式和载体打造“无边界心理课堂”,实现学习和生活的融合。

(四)课程模式设计应重科学、系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1.明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是规范和鼓励大学生行动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明确、组织要严密、计划要周到。总体目标必须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此外,总体目标的建立应该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需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范围。基于这种背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可表达为: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强化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目标

在总目标的框架内,高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进程制定分目标,包括发展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三个层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解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在发展目标价阶段,重点需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和完善人格。适应性目标是指通过高校积极心理性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他们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和现实适应能力,掌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应性目标是目前我国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矫治性目标是,在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或疾病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治性目标面向的学生是小众,但其却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组成部分之一。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包括积极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三个方面。积极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积极的价值观;关注和演技人行的积极方面,发现和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心理健康的最直观变现是对幸福的追求、感受和满足,因此幸福是健康的内涵之一,价值性原则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其核心价值是健康、和谐、幸福。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多个学科,渗透到德育、美育、体育、智育之中。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系统性、大学生发展环节和过程的系统性、高校环境和氛围与大学生成长关系的系统性。

3.丰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学生消除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建立幸福、愉悦、乐观的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据有重要作用,积极情绪体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相当于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理资源;足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在大学生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格;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2)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在成长过程中,自身总是存在各种潜质和能力,这些潜质和能力有时候需要外界的激发才能发挥出来作用。当外界的激发手段达到一定程度或时间时,个体内在的能力和潜力将变为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就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格特质。因此,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积极的心理教育来激发。从这个视觉来看,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4.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普及带来极其丰富的信息,进而对当前大学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网络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多样化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诸多难题,也提供了众多的教育资源。因此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从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倾向、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与积极预防,因此大量的网络信息成为重要教育资源。常用的网络资源有:网络博客、QQ等在线沟通工具、主题论坛、专业网站等。

(2)科学设计教育课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模式来看,多以矫治和疏导为主,是基于消极心理学基础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消除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足以达到开发潜能和积极体验的高度,因此需要在原有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首先,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培养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以及培养他们保持长久幸福的心理状态;其次,开设《积极人格》课程,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最后,开设《潜能开发》课程,大学生潜能开发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目标。

(3)创新活动方式,改进干预策略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课堂式的理论教学,还需要更多的活动模式的教学。为了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方式上进行拓展,比如开展以下后动:积极心理联想活动、对比心理联想活动、因果联想活动、成功故事讲演活动、快乐体验活动、放飞梦想活动等。打破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方式,采用积极干预策略来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周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5

[2]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98-02

一、问题的提出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许多研究表明,一些成年的心理疾病可以追溯到幼年。而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外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关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在心理卫生领域开始出现,1989年,上海成立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是最早的普及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性学术团体,对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已经成为了进行其他各项教育的载体和保证。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3~6岁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通过本研究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帮助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有利于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二、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幼儿的比例较小,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于幼儿的行为习惯、情绪、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主要的行为表现有如下。

(一)行为习惯问题

1.多动行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时手脚不停,缺乏自制力等。

2.咬指甲:是指经常控制不住地表现出用牙齿咬去指甲的行为。

3.厌食:对食物缺乏兴趣,没有食欲,进食量减少,强迫进食则易引起呕吐。

4.说谎:说的话与现实不符,编造各种谎言骗人的行为。

5.吸吮手指:还可表现为吸吮被角、衣物。

(二)情绪问题

1.情绪不稳定:整天闷闷不乐、心情时好时坏、心烦、学习情绪忽高忽低。

2.入园焦虑:说到上学就肚子痛、头痛、尿频、学习力不从心,产生厌学情绪。

3.发脾气:性格偏执,用发脾气来表达不满情绪,会出现大哭大叫、扔东西、打人等不良行为。

4.分离焦虑:与家长分开造成的心理不适应情绪体验。

(三)社会适应

1.攻击:与同伴不能友好的相处,更多地依靠身体攻击。

2.胆怯:主要表现为胆子小,退缩,不能主动与老师和小朋友交往

3.自闭:对别人视而不见,缺乏情感反应,不与同伴交往。

4.性格孤僻:畏缩、害羞、忧郁、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等,出现害怕、嫉妒、焦虑、自卑等情绪,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这种状态会降低孩子的学校生活质量,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作用,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重点对幼儿行为习惯、情绪、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进行教育。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环境的作用:积极构建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1.物质环境

环境是幼儿能否健康生活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设备,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这些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其中感到舒适、安全、快乐、放松等。

2.心理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环境中尤为重要的是建构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等。幼儿园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二)从课程的设置上说要整合在一日活动中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括生活、运动、学习、游戏四大板块,日常生活中,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心理品质自然而然显露出来,可以结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与游戏活动的整合

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既可以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载体,在游戏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也可以是游戏,游戏是发现幼儿心理异常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或情绪问题等;更可以是治疗幼儿心理异常的有效手段或媒介,通过游戏疗法对幼儿的心理异常进行矫治。

2.与教学活动的整合

每一次教育活动都有目标,而目标中都体现情绪情感的要求,各教学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以及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可通过对本班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经验的分析,将情绪情感目标与技能目标有机融合。

3.与生活活动的整合

生活活动分散、随机、渗透性的特点,为教师对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有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个别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辅导与帮助。

4.与运动活动的整合

在运动活动中给幼儿自主的同伴交往的契机,教师在幼儿的交往时观察,特别是当幼儿的交往出现障碍时,老师以观察为主,必要时进行引导,促进幼儿自主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和挫折的能力。

(三)幼儿园开设专业心理健康课

1.开设相关课程,寓教于乐

心理活动课与四大版块活动并列进行,不是渗透在其四大版块中,而是有具体的教学活动时间,针对幼儿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欢声笑语中体验情感,形成和强化健康的心理品质。

2.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幼儿的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生理状况、对幼儿心理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智能状况、个性特征等。老师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3.专业的心理辅导

在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帮助幼儿消除心理健康问题与障碍。

4.开展个别辅导

由于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在集体的课程中无法进行解决,因此需要采取个别辅导,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疏导与矫治。关注个体差异。如:设立心理角、心情日记等方式进行个别辅导。

(四)老师的影响

第一,要切实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规范教育行为,言行举止不仅不能伤害幼儿的心理,更要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注重幼儿园老师师德的养成。

第二,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实践操作等方式丰富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学知识,学会用专业的知识技能科学地对幼儿的情绪情感进行合理的培养和疏导。

(五)家庭、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

首先,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帮助老师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增长,同时要引起老师对幼儿园心理健康的关注。同时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宣传,让家长不仅仅关注幼儿的知识学习,更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其次,社区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如社区的资源利用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可以借助社区的宣传使人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同时,家庭环境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同时关注幼儿心理方面的发展,家园配合,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思考与趋势

目前国家要求中小学每3 000人配备一个心理健康老师,这一目标的达成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纵观文献综述的集中策略观点,大部分是思辨的研究,实证研究很少,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科学性、专业性不够。而且每一类策略对于老师的实际操作指导意义不够,基本上是笼统的概括,缺乏技能性操作方式。因此未来的研究趋势首先要进行实证的研究,找出科学、专业的方法,然后再根据研究归纳细致的操作程序,使得幼儿园老师能够进行运用,而不仅仅是作为摆设。这样不仅能够能使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而且能够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实践的操作也能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霞.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山西科技,2008,(4).

[4]吴冰清.浅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7,(5).

[5]钟翠苹.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J].新课程研究,2010,(2).

[6]韩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及发展趋势[J].考试周刊,2010,(1).

[7]李兰兰.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发展,2010,(3).

[8]徐艳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1).

[9]李槐青.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

[10]徐秀玲.浅议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5).

[11]邹长缨.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24).

[12]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13]沈悦.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研究,2009,(5).

[14]王向宇.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这就是“无病即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见解,意识到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与人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提出来了。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离开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将失掉灵魂,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的保证。作为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小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在迅速发展、剧烈变化着。他们生理、心理的健全发展更需要重视心理健康。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仅仅具有知识与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可以说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为目的的实践课程。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活动内容,并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一名普通的心理辅导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教育活动谈几点认识。

1、与学生真诚沟通,让学生真情投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内容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讲出心中所想,走进学生心灵,产生心理辅导的教育效果。

小学心理活动课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师要有积极的情绪感染力。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心发现孩子的心,精心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渴望解决的问题,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引起共鸣,引发大家的话题。在开学的第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我设计了一个“填写个人小档案”的活动,让小朋友根据问题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个人小档案:“我的姓名,我的样子,我的喜好,我的优点,我的不足,我认为老师和同学们是怎么看我的,我的愿望……”通过这一步步活动让学生从外貌、喜好、优缺点、他人的评价等方面来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在活动中,我面带笑容,倾情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我的真挚感情。

2、心灵体验,使学生感悟升华

心理辅导活动课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能称为活动课,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是活动课顺利进行的保证。活动的设计提倡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辅助辅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活动课,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内涵应延伸课外。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很难理解的,所以老师不谈什么是情绪,而是先问: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然后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然后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3、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设的比较晚,起步较低,我校更是如此。虽然各方面的努力使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谈谈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思考。

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学校现在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而不得不放弃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于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素养,不能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以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较为盲目,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狭隘化。

因此,学校首先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对于已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师,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活动课的评比,鼓励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我们还应关注所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心理状况,加强对教师的辅导,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要求,以上的看法仅是我自己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希望能得到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和指导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上好学小的心理活动课,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将继续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献上我们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情绪教育;理情教育

Manages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applicationZhang Xuan

【Abstract】Manages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is take RET as the foundation, stressed that the individual academic society self-admission, the goal lies in raises the student stable mood. Looking from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psycholog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the implementation rational mood education has certain necessity. For these years came domestic also to have many about the principle sentiment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s applied research, the majority research showed the reason sentiment education to suit apply in Our country School 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practice, also made certain progress. The related rational mood education applies in middle school’s effect had the support, moreover as if may deduce indirectly from above findings: The rational mood education may apply our country’s middle-school student.

【Key words】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Mood education; Manages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1 理情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非理性信念引发了情绪和行为失调,需要以理性信念替换非理性信念来进行治疗。理情教育(Rational Emotive Education ,简称 REE),是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在学校情境中的应用。REE是一种预防性、教育性的辅导课程,它是以RET为基础,强调个体学会自我接纳,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独立的理性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念,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

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实施理性情绪教育有一定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偏重智育的发展,长期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绪层面。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正在成长过程中,正处于从未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也是身心变化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逐渐复杂,但是仍然不够稳定,情绪起伏较大。此阶段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容易使他们产生一些偏激的观念和想法。这些非理性的想法不仅会对青春期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焦虑、人格障碍、强迫动作等心理疾病的产生确实与非理性信念有关[1]。

从学校心理辅导看,作为教育的心理辅导主要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心理辅导[2]而理情教育本身就是这样一种促进学生理性发展的体系,切合我国当代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

这几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关于理情教育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大多数研究都表明理情教育适合应用于我国学校的心理辅导实践,也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将对理情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并综合几项国内实证研究说明其在我国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价值。

2 理情教育的优势

2.1 理情教育与理性情绪疗法:理情教育是从理情治疗法中发展出来的,二者是一本多源的关系,所以其理论基础是一致的。理情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ABCDE理论。

ABC理论是关于情绪障碍原因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 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 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对产生困扰的观念进行驳斥(D)且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哲学(E)才能消除情绪困扰。

理性情绪教育是将理性情绪治疗法应用于学校情境中的一个预防性情感教育课程。Ellis认为,不是每个心理治疗方法都适合学校教育,像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就不适宜。而RET作为治疗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因其所采用的方式多为具体的、教育的、高度教导取向的,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模式,因此,它比其他学派更适用于教育情境。

2.2 理情教育的教学特点:理情教育的模式强调经验性学习,批判性的思考,并提供许多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单元的练习,让学生能区分“假设”和事实,质问非理性想法,接受不完美,处理过度的情绪反应,驳斥导致痛苦的错误想法,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和了解如何处理偏激的观念等。理情教育模式是综合理情教育基本技巧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方法的习得的学习体系。

从理情教育课程这方面来看,核心在于教导学生理解思维与情绪的联系,把握理性和非理性信念的特征,学习将不合理的信念转变为合理信念的技巧,最终达到减少情绪困扰的目的。

在实施方面,注重将班级辅导、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结合,着力点在于应用。班级辅导运用游戏、心理剧等方式交给学生理情的基本概念和处理情绪行为问题的技巧。团体辅导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在面对家中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运用理情技术有效地处理问题。个案辅导主要对象是个别情绪行为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

此外,还可以利用家庭作业训练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迁移至实际生活中。Ellis认为~个人若不能将所学应用出来,他就不算真的改进或痊愈了。可见,应用是理隋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理睛教育产生效果的前提。[3]

3 理情教育的实证研究

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Ellis也提出过许多将理性情绪教育原则应用于儿童身上的成功案例。经Ellis和其同僚研究发现,理性情绪疗法十分适用于学校中正常的少年。国内不少研究也是从青少年入手,讨论理情教育的应用价值,大部分实证研究结果支持理情教育应用于学校中的青少年的有效性。而许多研究者也在其文章中得出结论,REE能降低非理性观念,减低或消除不良情绪、提升自我概念、增加情绪的稳定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

刘宣文等人[5](2003)选取92名初二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对实验组的46人进行了一学期十八课时的理情教育。最后,将由通过心理健康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情绪稳定性测验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理情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邵晓芸(2004)[6]采用班级授课式的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研究理情教育应用于高中生的效果。对高一的一个班级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理情课程,另选一个班级为控制组,另外研究者本人对三名特殊学生进行辅导。所用的教材是有研究者综合考量编写的。经过前后测的学生心理健康测查、SCL.90量表收集得来的数据显示:REE对减低或消除高中生不良情绪、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REE不仅适合团体辅导,同样适合个别辅导。

徐广荣(2005)[7]选取初中两个班级,一为实验组,一为对照组。对实验班级进行为期十周的情绪教育辅导。对比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前后测情绪稳定性得分,结果发现情绪教育对于提高初中生的情绪稳定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任智(2005)[8]选取了初一和初三的两个班级,仍然是采用自编教材进行理情教育干预,比较前后测的焦虑得分,结果表明理性情绪教育可帮助初中学生有效地调控考试焦虑情绪;理性情绪教育对考试焦虑的调控效果存在年级的差异而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刘清玲(2007)[9]选取职高一年级被试,用理情教育干预比较前后测得分,同时辅助个别辅导,得出结论:,在职高生中开展理性情绪教育,能有效地提高职高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但在抑郁性、强迫症状、自卑感、焦虑、自主性、疑病症、负罪感等方面并无显著性的变化;针对个案辅导,理情疗法也能起到良好效果。

以上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理情教育的研究多属于干预研究,多采用单因素组间前后测,主要的实施对象为初中高中的学生,实施理情教育时多使用研究者自编教材,有些研究将团体授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多数研究成果都证明理情教育对中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有促进作用,理情教育也适用于个别辅导。但是这些实证研究仍有些不足: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研究者自编的教材,缺乏统一性,不利于证明全国范围内推广理情教育的合理性;并且多数研究历时最多四个月,还需要长期的观察研究来证明理情教育的适用性;被试的选择单一,多选择初一高一对于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较少。

有关理性情绪教育应用于一般青少年的功效已得到支持,而且从以上研究结果似乎可间接推论:理性情绪教育可应用中学生。不过,目前有关“效果”的问题,除了注意有效与否外,男、女的性别差异是否引起理性情绪教育效果的差别?探求理性情绪教育最佳年龄阶段等问题:理性情绪教育的效果是否与被试的某些人格特质有关?这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实证的研究。

4 总结

经过以上理论和实证的讨论,可以看出理情教育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在理情教育本文化的同时仍然有许多问题,虽然理情教育基本精神与中国人传统的“讲理”相符合,但是由于文化和社会环境差异,中国人的非理性观念和Ellis描述的有所差异,需要进一步的对中国人非理性观念的研究;在实践中还会遇见“假说服”现象,有些学生屈服于教师的权威和教师的尊严,违心的服从,诸如此类的问题仍需要解决。

现今的大部分研究对象仍限于学生,教师的情绪问题同样需要得到重视,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情绪观也有利于理情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方健华.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与操作范型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5),52-54

[2] 涂春华.理情教育――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8),4-6 [3] 倪风华.关于对医学高职学生实施理性情绪教育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08 (3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