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第1篇

而就远程医疗来说,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提出,这么多年下来却没有多大成效。最近几年,一些互联网企业逐渐进入医疗行业,尝试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医疗现状。目前来看,远程医疗似乎遇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

天时·互联网浪潮

从现在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我们息息相关已经很难离开它。过去互联网一直被认为是虚拟世界,不敢轻易触碰,而现在互联网已经照进现实,无所不入。目前,我国网民数有将近7亿,占总人口近50%,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把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所以很多人想通过互联网来改造传统行业,当然也包括医疗行业。

而远程医疗,作为解决我国医疗问题的重要方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远程医疗的探索,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起步于2003年非典之后,为远程医疗的发展奠定了经验基础。而现在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会使远程医疗得到更快发展。

地利·市场需求大

我国地理范围大,人口众多,还有地利条件的限制和贫富差距突出,医疗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再加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医疗需求逐步增加。据卫生部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5万个,其中:医院2.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4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而我国医院分为三级,每一级又分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只有1898所,明显供不应求。所以急需要用远程医疗的方式来解决医疗水平差的地区的看病需求。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为22.1亿元,预计2017将达到100亿元的规模。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远程医疗从业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人和·互利协作

患者:有强烈的看病需求,同时又想节省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而有一定的互联网基础,就可以通过在线问诊平台,与医生交流,咨询病情。

医生:工作压力大,工资相对较低,需要在工作闲余时间增加收入。而通过在线医疗平台就可以为患者提供咨询或视频会诊服务,还可以收取一定费用。

医院:对于低级医院来说,通过远程医疗可以提供医疗服务能力,对于高级医院来说,可以扩大医疗服务范围,从而也可以增加收入。

第三方企业:对于提供医疗设备和医疗平台的企业来说,远程医疗可以帮他们增加用户,扩大业务,增加营收。

正是互联网技术把这几方联系在一起,通过互联网在线平台的搭建,让患者、医生、医院和第三方服务者协同合作,更快更有效的地解决医疗问题。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似乎还需要一阵东风。而一项重要行业的变革,尤其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医疗行业,当然需要政府来主导,或者也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倒逼下,政府的被动选择。

东风·悲喜交加

喜的是,政府也十分关注远程医疗的发展,今年一月发改委同意在宁夏云南等五地开展远程医疗试点,与部分三甲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工作。并且远程医疗也考虑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之内。

而卫计委在去年8月底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可开展远程咨询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

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但不能进行诊疗,必须要挂靠医疗机构。也就是远程医疗并没有完全放开,医生也不能自由执业。这样的规定对一些医疗平台是不小的打击,因为一些服务他们不能做了。

根据卫计委的定义,所谓远程医疗,是指一方医疗机构(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及省级以上卫生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等等。

就目前来看,远程诊疗推动主体主要是国家指定的医院,也就是以B2B模式为主,挂靠大医院的医生为小医院患者服务,可能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医生意愿得不到满足。而且大医院医生资源的配置也很有限,很难去为其它医院服务。

而远程系统主要是由东软集团(瞄准远程养老系统建设与运营,开发可穿戴设备)以及运盛实业(打造远程心血管系统诊断服务平台,推进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APP软件)等系统和硬件开发商来提供。

远程问诊和部分远程诊疗由第三方医疗平台来推动,也就是以B2C模式为主。比如像春雨医生、杏树林等第三方平台,为患者和医生搭建交流平台,为患者提供问诊服务。第三方平台也可以积极寻求与医院的合作,互惠互利,以医院为主体开展部分诊疗以及诊后监测等服务。

从前端医院到平台建设运营,再到药店、消费者入口终端布局,整个链条中第三方可参与环节众多,能够挖掘的利润空间也更多。而作为远程医疗主体的医院,将会成为众多竞争者争夺的主要资源,可以说谁掌握了医院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

国外有哪些经验可参考?

美国作为远程医疗主要推动国和发展较快国家,由于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完善的医疗体制,远程医疗已经得到一定普及。包括前端的远程问诊和监测、中端的远程诊疗和后端的远程诊后服务都发展较快。而中美远程医疗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的医生相对可以自由执业,而且有完善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作为保障。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第2篇

1.1文献选择

选择泰国、印度两国卫生服务贸易相关政府文件、统计数据、协会报告、文献综述、研究性文献等进行研究。

1.2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SCI、Proquest、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浏览两国卫生、经济贸易部门以及相关协会,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BG)网站。

1.3文献筛选

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和评价文献,而后交叉核对,如遇分歧,讨论解决,必要时由第三位研究者协助解决。

1.4资料提取与分析

按照GATS规定的卫生服务贸易四种模式整理出每种模式下所包含的主要贸易形式,对纳入文献按不同的贸易模式进行分类,并对两国卫生服务贸易模式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纳入文献情况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逐篇阅读文题和摘要,并进一步阅读全文,最终纳入36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

2.2文献分析结果

印度、泰国均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正式成员。依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标准,服务贸易包括商业服务、通讯服务等12个大类,卫生服务被划入商业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两大类中,包括四个子类:医疗与牙科服务;护士、助产士等提供的服务;医院服务和其他人群健康服务。目前,印度、泰国在卫生服务贸易中还相对保守,仅印度对医院服务的四种贸易模式做出了承诺,具体是:对跨境交付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上不作承诺;对境外消费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上没有限制;而对商业存在的市场准入存在限制,允许外资在印度设立医院,但仅限于合资的形式,且外资控股上限不超过51%。对商业存在的国民待遇则没有限制;另外,对自然人流动在市场准入和商业存在上除水平承诺外,均不作其它承诺。泰国对卫生服务贸易尚未做出任何承诺。

2.2.1印度卫生服务贸易情况

模式一:1999年,印度为了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而实施了一项基于卫星通信的远程医疗网络建设,这标志着印度远程医疗的正式起步。之后印度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支持远程医疗的发展,如印度通信和信息产业部制定了远程医疗系统的标准,卫生和家庭福利部成立了国家远程医疗小组。印度政府还向发展远程医疗的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如桑贾伊甘地医学科学研究所在北方邦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生物医学信息学与远程医疗学校。另外,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以及泛非电子网络项目(Pan-Africane-NetworkProject)背景下,印度外交部积极向南亚、非洲推广远程医疗。目前,印度已有10家具有专长的医院被允许向53家非洲医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阿波罗远程医疗基金会(ATNF)在科伦坡、达卡、拉合尔等9个地区设有远程医疗中心。截至2009年3月,阿波罗远程医疗网络已提供超过57,000人次的远程会诊;ATNF还与安娜大学联合推出了远程医疗相关认证课程,已经有超过150名的学员参与。另外,印度加尔各答的鹰阁医院向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缅甸的患者提供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放射诊断等服务。虽然印度在卫生服务贸易中尚未对跨境交付做出承诺且其远程医疗发展时间不长,但是通过医疗转录、远程病理诊断以及远程诊断等形式印度取得了非常大的收益。例如。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印度通过跨境交付的形式增加了211,949个就业岗位,税收收入从2000年的2.64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40.72亿美元。

模式二:印度是医疗旅游的后起之秀,它以其优质的医疗服务,相对低廉的价格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医学和悉达医学)等优势正成为全球最受青睐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之一。2002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国际医疗旅游委员会和医疗旅游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战略和计划推广医疗旅游。据估计,印度政府每年对私立医疗机构的医疗培训补贴达1亿美元。而印度参与医疗旅游的医院绝大部分是私立医院;为了方便全球各地的患者来印度就医,印度政府在其网站上列出了提供医疗旅游服务的医院名单,并在各医疗旅游城市(如海得拉巴、班加罗尔等)兴建国际机场,提供国际直达航班;另外,印度还针对国际患者签发医疗签证,这种签证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延期。在看到医疗旅游背后的巨大利润之后,印度各大医院也通过多种途径推销自己的服务,如与酒店业、旅游运营商合作,将往返机票费用、酒店住宿费用以及治疗费等打包进行推广;大力改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并从国外进口世界一流的医疗设备和仪器。雅首达(Yashoda)医院还建有专门的直升机停机坪来空运他们的患者;除了硬件的提升外,印度的私立医院还特别注重向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很多的私立医院都设有整体医学中心,提供瑜伽、静心打坐以及自然疗法等,另设有专门的地方供患者及其亲属祈祷;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患者,印度的私立医院积极寻求国际医疗认证机构(如JCI)的认证。到目前为止,印度已有19所医院通过JCI的评审认证,例如埃迪亚贝拉健康服务有限公司(AdityaBirlaHealthServicesLtd)、亚洲心脏研究所(AsianHeartInstitute)等。印度的一些私立医院还与发达国家的医院合作,转介一些需要长时间等候的患者到印度进行治疗,如莫哈里富通医院(Mohali''''sFortisHospital)与波士顿布里格姆女子医院(BrighamWomen''''sHospital)、马萨诸塞州医院(MassachusettsHospital)合作转介美国的患者,阿波罗医院(Apollo)、罗克兰医院(Rockland)与英国也有类似的合作。印度医疗旅游产品类别丰富,涵盖整形美容外科、牙科、心脏内外科、眼科、骨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以及印度传统医学,另外印度也被称为试管婴儿的摇篮,代孕服务在印度也是非常常见。这些产品又根据不同的情况打包设计成不同的形式供患者选择。印度医疗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全球各地的患者,除了政府的支持、市场化的运作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其低廉的价格。印度声称能以美国20%的成本提供世界一流的医疗服务2007年印度吸引了45万的国际患者到印度就医,在金奈、海得拉巴、孟买和新德里的医院,来自于邻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患者年增长近12%。有研究显示,在2012年印度通过医疗旅游产生的收入已经超过20亿美元。印度政府希望以“第三世界的价格提供第一世界的医疗质量”将印度发展成为“安全和卓越”的医疗品牌代名词。

模式三:印度对外商投资卫生领域的管理相对较宽松。从2000年起,印度已经完全允许外国资本直接投资于医院,但要求外资股权的上限不能超过51%。在2000年至2006年之间,印度政府批准了90多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其中医院21所,其余大部分为诊断中心,投资总额达5300万美元,投资方来自于英国、美国、阿联酋、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除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外,印度医院在实际利用外资中也存在部分非外商直接投资(non-FDI)的资金,如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EquityFund)、初次上市集资(IPOs)以及少量的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有研究表明,在印度医疗保健市场,由于成本高、收益率低等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少于非外商直接投资。印度不仅允许外国资本投资于本国医疗机构,而且也向其他国家卫生系统投资。例如,印度阿波罗医院集团在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以及他们的盟友国家有特许经营权,它在阿联酋、沙特阿拉伯、阿曼、科威特、毛里求斯、坦桑尼亚、英国、斯里兰卡、不丹、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都建有医院,并在哈萨克斯坦建有远程医疗中心。

模式四:2011年,印度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31%,也就是说政府对卫生领域的投入仅占GDP的1.24%,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了私立医疗保健部门。由于收入低、缺少发展机会等原因,印度公立医院的医生流失严重。在发展中国家,印度是卫生人力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大医生输出国。在美国和英国分别有4.9%、10.9%的医生来自印度。鉴于国内医生短缺以及高的流失比率,印度政府正在考虑要求去美国学习或工作的医生提供他们将回国的证明,才给予签发签证。每年印度有大量的护士外流至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英国注册的印度护士从2000年的30人增加到2005年的3690人;参加美国“外国护理毕业生资格考试(CGFNS)考试”的印度护士在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增加了近12倍,且印度护士外流存在一定的地区聚集性,北部的新德里、南部的班加罗尔、科钦成为印度护士外流最集中地三个地区,在2005-2007年的两年间,这三个地区流失护士数超过18,000。在印度,一些条件较好的医院也招聘、培训护理人员,并将他们输送到国外。例如阿波罗集团通过它的三所护理学校向英国、美国以及澳大利亚输送护士,马克斯卫生人力资源(MaxHealthStaff)、西方国际大学(WesternInternationalUniversity)、斋浦尔金色医院(JaipurGoldenHospital)等都有类似的业务。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参与向国外输送护士,例如泰米尔纳德邦政府成立了海外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帮助护士到海外去寻找工作。目前,印度已经成为继菲律宾之外第二大护士输出国。

2.2.2泰国卫生服务贸易情况

模式一:泰国未对跨境交付做出承诺,且目前较少以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教育等跨境交付的形式开展国际卫生服务贸易。

模式二:泰国医疗旅游起步于1997年,是目前国际患者的主要目的地。泰国的国际患者中有约60%是工作在泰国或者邻国,10%的患者是旅行途中患病需要治疗,另外有大约30%的患者专门到泰国去接受治疗。这些病人主要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了促进医疗旅游的发展,泰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04年,泰国制定第一个医疗旅游发展五年规划,将医疗服务、健康保健服务、传统草药产业进行整合。另外泰国政府简化了国际患者签证手续,泰国领事馆还可以为前往泰国就医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价格指导。泰国以卡塔尔、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和巴林等五个国家作为试点,将医疗旅游合法逗留期限从30天延长至90天。泰国观光局网站还列出了知名医院的详细信息,如康明医院(BumrungradInternational)等。泰国国家旅游局借举办“泰国医疗健康旅游贸易会”向国际社会推销泰国的医疗旅游服务。除了政府的支持外,参与医疗旅游的泰国医院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以方便国际患者,如向外国患者提供翻译、预约、签证服务,将官方网站译成多种语言等,例如康明医院官方网站可提供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多个语种的服务。为了提高国际患者对泰国医院的认可度,泰国医院还积极寻求国际医疗认证机构(如JCI)的认证,目前,泰国总共有25家(其中曼谷有12家)医院通过了JCI的认证。事实证明,国际患者也主要在这些拥有国际水平的医生和美国管理经验并取得JCI认证的医院就医。泰国的医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泰国SPA、外部整形、变性手术全世界闻名,加上泰国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且为患者保密等因素,受到了患者的普遍欢迎。在泰国除了能接受一流的治疗以外,还能享受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健康养疗、修身养性、众多的历史古迹等。2011年泰国接待224万医疗旅游游客,预计到2015年,泰国的医疗旅游将吸引700万人次的门诊病人和40万的住院病人。2008年,医疗旅游为泰国带来了460-560亿泰铢(31泰铢≈1美元)的财政收入,约占泰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据估算,泰国2012年从医疗旅游取得590~1100亿泰铢的财政收入。旅游业是泰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医疗旅游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泰国政府正致力于将泰国打造成为“亚洲医疗旅游的中心”。

模式三:泰国有超过20家医院有外国资本的注入,这些医院主要集中在曼谷,投资方主要来自于日本、新加坡、中国、欧洲、和美国,这些投资者主要投资于泰国私立医院。泰国商业部规定,外国投资者向医院的投资份额不能超过49%。据估计,泰国所有私立医院中,外国投资仅占总投资的3%。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国际患者前往印度,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例如迪拜投资(DubaiIstithmar)、新加坡淡马锡控股(SingaporeTemasekHolding)等。

模式四:1987年,泰国卫生部规定国外正规医学院校毕业并且在泰国永久居住的外国人才能参加医师执业考试,该规定的实施导致在1987年至2002年的15年间仅有6名外国人在泰国取得行医资格。目前,泰国已将外国人在泰注册行医的要求调整为①泰国医务委员会的成员,②具有泰国医务委员会认可的学位,③通过执业考试。以期待吸引更多的外国医生到泰国行医,但是由于语言、文化、收入水平的差异以及职业发展受限等因素,很少有外国医生或医学毕业生到泰国去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医疗保健市场全球化的加剧,泰国的优秀医生、护士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更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泰国医务人员流出到美国、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国。

3讨论

通过对印度、泰国卫生服务贸易政策、现状的分析,发现两国卫生服务贸易虽各具特点,但也存在诸多的共同点:首先,政府部门的支持。两国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对其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印度卫生服务贸易四种模式均可见政府参与;其次,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无论是远程医疗还是医疗旅游,其低廉的价格以及能被患者认可的质量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一系列具有比较优势(特色)的科目以及传统医学的积极参与。泰国、印度均有一套完整的传统医学,特别是在医疗旅游中,独具特色的传统医疗正是吸引全球游客的关键所在。当然,两国在卫生服务贸易中也存在很多共同的制约因素:比如,卫生人力资源不足,且流失严重。鉴于我国卫生服务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政策制度不健全,本研究提出的建议如下。

3.1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卫生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建设

从印度、泰国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来看,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对一个国家的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卫生服务贸易的逐渐升温,卫生服务全球化、自由化进程日益加深,这必然促使国内卫生服务市场不断对外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卫生行业全部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角色应该逐步由“主办者”向“监管者”转变,创造良好的卫生服务贸易大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适当放宽卫生服务市场产权和经验模式的限制,激活卫生服务市场的活力,让市场促进卫生领域的资源整合。目前,滞后的卫生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卫生服务贸易的出口,对其进行完善已经是必然的趋势,《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卫生行业可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卫生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3.2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全球卫生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类型有四种,分别是:完全由政府和公立机构执行的出口战略;公立和私立联合推动的出口战略;私立部门联合推动的出口战略;私立公司推动的出口战略。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系统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急需以我国卫生行业为依托,各部门、各产业相互促进,既要注重自身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又要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构建一套“内外兼修,联合推动”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3.3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卫生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印度、泰国卫生服务贸易中,其传统医药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已成为一个国家的代名词,如提起SPA人们自然就联想到泰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医疗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来自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提供商在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比如雄厚的资本,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等。目前,我国卫生服务贸易刚处以起步阶段,应适当规避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而充分发挥中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在卫生服务贸易中的作用。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对我国卫生服务贸易来说,中医药可谓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取得了非常多的实践经验。对此,在卫生服务贸易中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3.4重视卫生人才建设

我国卫生领域目前面临一些传统学科人才相对过剩,高层次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的窘境。如何疏导某些学科相对过剩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培养并留住卫生系统的高层次人才是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卫生服务贸易必然面对的两大课题。首先,我国的卫生系统人才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如农村、偏远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相对缺乏,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大城市卫生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对此,除了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到农村、偏远地区工作外,还可以鼓励其积极参与卫生服务贸易。相对于卫生服务贸易发展较好的其他国家,我国的卫生人力资源出口数量还较少,面对越来越开放的市场,适度的出口卫生人力,既有利于了解全球卫生服务市场,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卫生人才。其次,我国卫生系统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还很大。对此,必须从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两方面入手。协调国家与地方的高层次卫生人才建设,发挥政府在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是我国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另外,需以我国卫生人事制度改革为着力点创造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卫生系统大环境。

3.5本研究的局限性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医疗服务平台 移动健康 移动电子健康档案

中图分类号:TN91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033-03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运行机制的转变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体系的逐步建立,传统医疗行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医疗支出在政府财政中的负担日益加重;另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不平衡造成的“看病难、就医贵”已经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顽疾。同时,在这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心身体的健康,凸显了公众对医疗健康需求的提升,以及当前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发展的水平远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是现有的医疗环境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健康需求、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健康认知度低、老龄化问题导致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以及涉及移动健康产业政策推动等原因[1]。

我国从2000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正以每年8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4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占届时总人口的31%左右,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但由于医疗从业人员培养的周期性较长,面对日益增加的医疗保健需求,社会医疗资源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总人口的60%~70%。据卫生部《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中国有3亿人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1.6亿、慢性病患者2.8亿、高血压2亿,但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状况[2]。

为解决上述问题产生了需要建设标准统一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提供采用便捷有效的医疗健康服务的目标需求。近年来,向亚健康人群传递保健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个人掌上终端、移动设备数量的增长,亚健康人群与健康服务提供者沟通的渠道日益增多。为了满足亚健康人群对健康服务可以广泛多样的选择,移动健康系统应运而生。移动健康系统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移动电话、PDA或卫星通信等,提供健康服务信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应用为主。移动健康服务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为现代人群提供随时随地、高效便捷的个人健康管理手段,从而有效预防和缓解慢性病对健康的威胁。

1 国内外移动健康发展现状

1.1 国外移动健康发展现状

GSM协会在2012年报告中显示,5年内,全球移动健康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的收入;在英国,移动健康战略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NHS Direct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使用移动设备对网站进行访问的移动用户由2010年每月3000人增至2011年每月155000人;在美国,2013年可移动便携式设备包括健康和健身设备、智能眼镜等的销量大概是1.5亿件,价值8亿元;预计在2017年预计达到7亿件,价值可达15亿元;同时,美国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正在征求公众关于医疗健康环境下使用移动设备的隐私性、安全性和最佳实践等方面的意见[5]。

1.2 国内移动健康发展现状

工信部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写到,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的智能医疗列为九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之一。原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写到,2020年之前,我国将大力发展健康产业,4000亿投资助推医疗体系建设。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庞大的老年群体构成了医疗健康消费的主力军,医疗健康行业将伴随老年经济获得快速增长。在中国市场,2011年医疗应用约有4400万次的下载量,总收入达7.18亿元,其中网易的“春雨掌上医生”上线4个月即迎来100万个下载用户。艾媒咨询(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健康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健康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2012年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达到3.8亿,可穿戴便携移动健康设备市场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健康设备市场规模将接近50亿元[3]。

2 移动健康在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应用

“新医改”方案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支柱”之一,作为“新医改、支柱”的重要表现形式,构建以移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的延伸[4]。以移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亚健康人群、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行政机构之间对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利用,将不同对象或群体联系在一起,形成安全、高效、便捷、易用的健康生态环境。

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最终形成面向智慧医疗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6]。

基于智慧医疗健康服务的应用,移动健康系统主要分为医疗服务和健康专家业务应用。

2.1 医疗服务应用

2.1.1 医疗协助服务

(1)移动健康档案共享。

移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亚健康人群和医生替代纸张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从出生到死亡的完整全面的详细记录;为医生提供经过授权的患者历史病历、治疗措施和保险明细,并实现多方面互联互通,达到“城市管理-区域管理-院级管理”三级社会化统一管理[7]。

(2)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即应用远程通讯技术、交互式传递信息,开展远距离的医疗服务,主要包括:

①远程诊断:上级医院的专家或医生对基层临床人员提供诊断意见,包括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超声诊断等。

②远程会诊:上级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通过音频与视频直接对基层患者进行会诊,并对基层医生给出会诊意见,如远程视音频会诊等。

③远程监护:利用家用医疗健康护理装置或社区健康驿站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并通过网路传输到健康管理中心,由医护人员对居家患者进行监测和疾病管理的服务,如远程家庭监护、远程疾病管理、远程预约等。

④远程资源共享:实现对远程医疗会诊资源的查阅与共享。

(3)双向转诊。

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就诊,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或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返回所在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治疗或保健。从而减少综合性大医院对常见病、多发病就诊造成的卫生资源浪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量,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与新格局。

2.1.2 社区医疗服务

(1)家庭医生式服务。

与家庭医生式服务相结合,根据个人情况有选择性的和社区医生或医院专业医生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每位医生负责一定数量居民,发挥医护防三类人员的协调配合能力,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监测、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并能通过信息化系统及时将监测到的数据导入移动健康档案,一边随时进行动态更新。

(2)健康评估与干预。

为重点服务人群建立全面信息化的健康档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体检结果等方式收集健康信息,并进行健康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针对个人和团体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案,通过跟踪随访不断调整方案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并通过基于健康平台的医疗健康体系信息平台统一管理。

(3)健康跟踪服务。

成立健康管理专家组,组建健康咨询队伍,以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为基础,结合被服务对象的具体健康状况和需求,设立健康咨询电话,定期安排保健专家见面咨询,一对一的跟踪解决健康问题;提供不同层次的健康保障和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

2.1.3 健康体检服务

健康体检是在“医疗性体检”和“社会性体检”的基础上,以检测疾病证据为目的,开展通过应用体检手段对未病、初病或将病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身体检查,根据体查结果评估个人的生理指标、疾病治疗的达标情况,健康风险情况,慢病治疗率与控制率,高脂血症/高血压/中风/恶性肿瘤几率等内容,从而为一些体重超重、饮食结构不规律、膳食结构不科学、缺乏运动的人群提早开展干预和管理。

通过对参检人员更加深入的健康体检服务,建立移动健康档案,进行个性化康复指导,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幅提高个人的健康素质,开展以预防和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目的的“零级预防”,从而降低疾病危险因素、降低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率及并发症、致残率、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1)健康风险评估。

通过健康体检资料和生活方式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参健人员目前存在的健康风险,并提出警示。

(2)顾问式日常管理。

充分利用健康管理团队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保健专业经验,通过一对一访谈、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对参健人员的生活方式、健康和疾病问题提供顾问式专业指导。

(3)应急指导。

参健人员在任意时间出现的紧急的健康问题,可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向健康管理医师咨询和寻求帮助。

2.1.4 扩展医疗服务

(1)合理用药预警。

合理用药预警是通过PDA等移动传感设备,通过传送到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实现对各个医疗机构医生开处方、合理发放与使用药品行为的监控管理和动态预警。

(2)辅助诊疗。

辅助诊疗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主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允许医生调用患者非本地的历史诊疗记录,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以做出更科学的诊断和治疗;第二,通过听诊器、PDA等专用医疗传感终端获取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并将诊疗信息和患者历史诊疗记录通过院级信息平台自动传入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并向医生反馈专业的疾病诊断结果、参考医嘱和用药建议,从而提高医生诊疗效率,更加规范就诊行为,为防范医疗事故提供数据支持。

2.2 健康专家服务

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基于个人需求的移动护理服务,对在医疗卫生机构或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护理的人群提供无线查房等移动定制服务。

3 结语

移动健康与健康服务被认为是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技术,大众对移动健康有着强烈的需求,大量资金投资都在关注着这个产业,已经呈现出良好市场发展的前景和市场的机遇。预计在未来5年,中国医务人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接近100%,极大地促进移动健康的发展;中国普通消费者使用移动健康产品和服务将较为普遍,医患沟通平台较为完善;中国移动健康市场的各细分领域将会群芳吐艳,带动无线感测器、血压计、M2M设备等产业的发展。中国将逐步建成以移动健康档案为基础的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医疗健康信息共享系统,为移动健康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与提供帮助[8]。

参考文献

[1] 姚志洪.跨入移动健康时代[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11).

[2] 陈苒.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回顾[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4).

[3] 盖小荣,王振捷,魏凡.提升健康体检服务质量水平的思考[J].预防医学杂志,2010(3).

[4] 韩丁.健康模式变迁与中国基本健康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J].体育与科学, 2006(3).

[5] 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R].

[6] 游郑标.基于WAP2.0的移动健康监测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6).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第4篇

赢利模式尚未成熟

从赢利模式来看,移动医疗具有多种收费模式可能,但远远未到成熟。目前存在的收费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向药企收费。基于数据服务的,往往可以通过为药企提品广告和市场调查等方式收费。目前这类模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药业企业的集中度,需求很大,在中国这一服务模式有待中国药业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意识的提升。

2.向消费者收费。比如春雨医生等,消费者需要支付远程咨询费用。健康检测等,通过使用费等方式向消费者收费。目前这类收费水平较低,同时远程咨询的质量、责任很难界定,不能形成品牌化平台,将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3.向医生收费。如就诊平台,国外的一般向医生收费。国内就诊平台目前处于吸引医生资源阶段,成熟后也将向医生分成。

4.向医疗机构收费。如为医院提供移动解决方案的,一揽子支付费用,或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获取收益。

医疗需求远未被满足

对于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制造商、芯片企业、应用开发商、医疗机构、投资者等各个环节来说,移动医疗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大金矿,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以我国而言,各路资本竞相在移动医疗领域占位,如小米投资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腾讯战略投资丁香园,弘晖资本投资趣医网,中金公司、淡马锡等投资春雨医生。

移动医疗在中国发展而言,已经备受关注。但是从相应的技术发展和认知程度来看,移动医疗还未进入全面推广的阶段。目前移动医疗只通过一些负载在移动智能通信设备的应用程序来实现,但是有很多医疗需求还未被满足。主要体现在:

1.基于远程医疗理念的服务在移动医疗中还有待完善,需要机制、体制上的改进。在中国目前以药养医的医疗体系下,对移动医疗的资源互联互通存在制度上的障碍。卫生部领导在公开场合表示,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立便捷的移动医疗服务模式,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执行中,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诊断结果互相认可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2.普及推广移动医疗,需要高质量格式的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以及安全、隐私的保护等技术难题,需要合理的解决和技术保障。

3.用于接收和分析病人自佩戴诊断装置所取得的实时健康数据的硬件技术、平台功能、专业能力,需要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以真正能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

移动医疗的潜力空间巨大

常见慢性病监测设备的研究开发。以特定设备、智能手机与高速移动网络相结合,实现非侵入方式的健康状态检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远程监测心脏病患者发作风险等,以最低成本进一步改善医疗质量和获得医疗服务的能力。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体,将为这一业务模式提供世界上最大的市场需求。

基于特定医疗内容的品牌连锁诊疗机构发展。例如,针对青光眼、心脑病等常见老年病,以品牌医院为核心建立全国性连锁检测机构,引入投资资本建立地方标准检测机构,规范设备配置及检测人员诊练,再通过移动互联系统实现远程专家诊断,使更广泛的地区能够享受到品牌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内容。中国医疗机构发展的不平衡,为品牌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慈铭体检、远程视界等机构的成功,为这类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联体;远程医疗;资源共享;分级诊疗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mainly on the analysis of Guangzhou city based on remote med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onjoine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proposed telemedicine solutions based on conjoined, remote medical service application mode of the conjoined, sharing quality resources to promote regional medical conjoined institution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 serious illness in the hospital, minor illness into the commun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masses to solve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problem.

Key words:Reg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s; Telemedicine; Resource Sharing; Tiered Medical Services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1]。远程医疗契合当前医疗模式转变,能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未来医疗模式更加强调提高医疗质量、减缓医疗成本增长、改善病人和群众的健康状况水平,而远程医疗是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近年来广州市启动了北部山区医疗帮扶、偏远地区卫生对口帮扶等项目,旨在借力广州在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人才和项目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北部山区、偏远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按照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1+3政策文件和市医改工作部署,广州市于2014年正式启动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医联体建设要整合大量的医疗资源,要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和带动基层医疗发展,远程医疗应用能够帮助医联体探索“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全新模式[1],实现优势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分级诊疗,重新构建医疗体系,平衡医疗资源和患者分布,大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1 设计方案

1.1建设目标 广州市区域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构建,旨在通过广州市卫生专网为联网大型医院、中型机构以及基层医院提供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双向转诊、远程护理、远程教育、远程预约、远程资源共享等服务,从而充分利用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服务均等化。同时,为实现远程医疗应用系统的应用和落地,制定了配套的远程医疗业务规范,指导区域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切实加强及规范了远程医疗的管理。目前,广州市以医联体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探讨医联体下的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

1.2系统架构 项目建设按照国家、广东省及广州市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及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依托广州市现有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结合区域实际需求,做好医联体信息化顶层设计及信息资源统筹规划,统一医联体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明确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机制和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促进医联体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系统总体架构,见图1。

1.3配套标准规范 广州市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各类应用系统和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连接,可以采用市级平台的相关标准规范,如:数据标准规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存储及调用规范等,甚至可以让医联体成员机构直接使用市级平台提供的相关功能组件,如:注册服务、交换服务等。

1.3.1管理机构职责 市卫计委负责市级远程会诊中心以及专家库的建立、运作与管理,负责对全市医疗资源分布的优化提出可行性建议;区卫计委负责辖区内远程会诊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负责区内远程会诊业务的指导及考核;具有提供远程会诊资质的医疗机构负责本院远程会诊设备的维护以及专家的管理,指定联系人负责对外院的会诊邀请进行审核并协调院内会诊资源。

1.3.2远程医疗业务的开展原则 ①坚持临床诊治需要的原则。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合理诊治,根据病情需要实施远程会诊,确保医疗安全。②坚持规范会诊的原则。加强宣传教育,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规定的范围内实施会诊。③会诊医疗机构所出具的会诊报告仅作为邀请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参考。

1.3.3业务审核规则 邀请医疗机构需对患者的会诊申请的完整性及合理性进行审核,对于不完整的会诊申请需返回原申请医生进行修改;对于不合理的会诊申请予以驳回,并通知患者本人;通过审核的会诊申请单将发送给会诊医疗机构。会诊医疗机构接到会诊邀请后,在不影响原正常业务工作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会诊医疗机构联系人应当及时安排医师进行远程会诊。会诊影响正常业务工作但存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应当经会诊医疗机构负责人批准。

2 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

Y合目前医联体建设的要求,以医联体为枢纽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医联体内重点专科对口扶持、业务指导和远程会诊机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为居民群众提供分级、连续、节约、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本文重点探讨医联体下的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主要包括:

2.1远程会诊 广州市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医联体成员机构之间的院际会诊,是区域医联体医疗资源更合理使用的重要保障,也是广州市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患者都希望能到三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造成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纷纷流入市、省级医院,加重了市、省级医院的负担,造成床位紧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

远程会诊系统主要包括数据交换平台、视频会议子系统、会诊管理子系统三大部分[2]。其中数据交换平台用于传输各种信息。包括采用影像信息和非影像信息。采集影像信息是指通过影像采集设备,将患者有诊断价值的如CT片、ECT片、MRI片、X光片等医学影像文件采集下来,并以DICOM协议或其它协议进行网络传输。采集非影像信息是指把患者以往的非影像信息,如处方、医嘱、检验检查报告单、住院病案、出院小结等采集到中心端或传送到会诊医院。会诊开始前,数据交换平台将患者的基本医疗信息情况(如既往病史、入院原因、各种检验及化验的结果、初步诊断结果、治疗结果及患者医学影像图片等资料)发送到专家所在的医院。在会诊时间,专家可随时调阅的患者的医疗信息情况资料,为远程咨询会诊专家提供诊断依据。会诊结束时,由专家给出书面的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并通过资料采集或传递功能把专家的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等信息传入中心端。

2.2转诊预约 实现双向转诊预约可以合理利用区域卫生资源,有效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积极发挥广州市卫生局所下辖的市级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广州市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社区,社区群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到大型医院,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3]。跨医院转诊将综合解决转诊业务管理、转诊临床信息共享、医生间和医患间信息交流及转诊相关医疗资源管理的问题。

2.3远程监护 远程监护技术是近年来远程医疗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欧美各国一直致力于对远程监护的研究,我国近年来也开始推动其发展。远程监护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监护中心、远端监护设备和联系两者的通信网络。监护中心可以位于急救中心、社区医院、中心医院或其它医护人员集中的场所,其功能为接收远端监护设备传送的医学信息,为远地患者提供多种医疗服务。连接远端监护设备和监护中心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程控电话(PSTN)、交互电视、综合服务数字网(ISDN)、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环路(ASDL)、光纤网(ATM)、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无线蜂窝通信(移动电话GSM)等。远程监护的支撑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医学遥测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学等多个方面。

2.4远程科教 远程科教是通过远程通讯网络提供教育材料,根据医学远程教育的要求,支持文档和图像共享的视频会议系统,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点对点或点对面的通讯,并具备在线讨论及离线继续教育等功能。在远程会诊中学习、在远程培训中学习、在专家指导下的实践中提高自我,通过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使经验、知识积少成多,从而使花山医院的重点科室能力增强,使较弱的基层科室能力建设得到明显提高。

由于能够经常与优秀的医学专家进行互动沟通,医技、临床等相互关联、紧密配合的各科室医生能够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得到提高,医院内部的综合能力将得到提升。原先不认识的疾病、诊断不清的疾病、不会治的疾病能够得到较好解决,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缓和医生们因不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而形成的对医院的不满情绪、增强医生们救治疑难、危重病人的信心,提升医生们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安心工作,潜心钻研诊疗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

2.5区域辅助检查应用(区域PACS模式,区域检验、区域心电)

2.5.1区域PACS中心 从全市放射信息整体化出发,为区域内放射数据提供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接口,对区域内各医疗机构的放射数据集中管理[3]。并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通过标准规范逐步整合区域影像诊断资源,消除卫生领域影像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统一构建医联体范围内影像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的平台,全面提升医联体内的影像诊断水平。

2.5.2区域检验中心 在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上,通过对全市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资源整合,建成覆盖全市医疗机构的区域临床检验中心,该中心可以实现检验数据全市共享,检验仪器全市共享,有效开展临检质控。检验标本由物流统一上门收取,检验结果通过信息平台实时回传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可以在全市任何一家医院的医生工作站进行调阅,实现医联体内检验资源共享。区域检验系统的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临床检验质量,避免了重复检查,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2.5.3区域心电中心 整个区域心电诊断系统的架构由区域心电信息服务平台、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移动方案(救护车或上门随诊)构成,各点之间通过区域的高速医疗专网和3G网络(仅在区域中心部署3G网络接入点)进行连接[4]。区域心电信息服务平台接入市级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成为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区域心电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全区域范围内的心电协同诊断服务,包括: ①心电诊断服务:针对一些配备心电图机,但缺乏专业的心电诊断医生的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可通过区域心电诊断系统,将心电图自动上传至服务平台,由上级医疗机构心电诊断,给出专业的心电图分析报告,服务平台将诊断结果回传给基层医疗机构。②心电远程会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基层医院有疑难病症可以向上级医院提出会诊申请,并把心电图信息上传区域中心,上级医院可以使用此系统提供会诊服务。③患者心电报告共享服务:数据中心可与所有医疗机构内部的心电信息系统集成,患者在区域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社区服务站、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或医院)做的心电报告都可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共享,方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心脏既往病史,减少重复检查,给出更具准确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案。

3 结论

医疗机构间远程医疗系统能与区域内其他数字医疗系统整合在一起进行协同工作,同时要具备适应性强的特点,既可以满足目前医联体信息化需求,在两三家医院之间先进行小规模试点互连进行会诊,也可以由市卫计委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组建大规模的远程医疗应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取市以外其他省市区域远程医疗资源,开展更广领域的会诊[5]。未来将继续探讨和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制机制,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06:1-3.

[2]叶志前,唐保昌,刘进,等.基于B/S模式的远程影像会诊系统设计和开发[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02:120-123.

[3]陈小康,戴春林,鞠鑫.基于混合架构模式的区域医疗影像信息平台技术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04:32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