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推进制度建设,建立改善医疗服务长效机制

1、建立预约诊疗服务。推进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完善预约诊疗和信息共享功能,整合打通各类服务终端,加快实现号源共享,逐步增加网上预约号源比例。对预约转诊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解决上级医院“挂号难”问题。

2、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以远程医疗政策试点为契机,加快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医联体牵头医院要建立远程医学中心,为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认真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最近颁布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广泛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等服务,不断扩大对我院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到2020年,实现远程医疗服务逐步向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

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实现网上便捷有效签约服务,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转变服务模式,增进医患互动,改善签约服务群众感受。

3、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推进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与医疗质量控制和绩效考核、医疗服务费用调整、支付方式改革、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等相结合,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切实保障医疗安全。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实现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增强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度和透明度。有条件的医联体内可以探索建立一体化临床路径,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

二、优化服务流程,完善便民措施

1、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将缓解群众看病难作为改善医疗服务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在统筹协调、合理计划诊疗工作的基础上,科学调配人力资源,弹性安排门诊时间,鼓励开展延时门诊、夜诊等医疗服务形式。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要积极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减少患者挂号、排队、候诊次数和时间。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的流程控制和衔接,加强门诊各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

2、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我院落实首诊负责制,与120急救中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与上级医院建立急诊急救转诊服务制度。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

3、改善入院、出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改进入、出院流程,为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入、出院服务。要提前做好患者出院结算准备工作,做到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即时结算。急诊入院患者实行病人由急诊科诊疗过渡入院或直接进入科室抢救与办理入院同步方式。做好转诊、转科患者的交接,及时传递患者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加强转科服务的精细化管理。

4、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逐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医联体内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下沉,通过培训、指导、帮带、远程等方式,做好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探索为患者提供上门护理、居家护理指导等服务。

四、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改善医疗服务工作责任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人口众多,但医疗资源分布却极为不均。优秀的医疗资源都分布在发达的东部地区,边远的中西部地区的病人,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危重、疑难病人往往在当地医院得不到很好的救治,就要被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

这样,到外地就诊的交通费、家属陪同费用、住院医疗费等都给病人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有些病人无力承担外出就诊费用只能任病情恶化。另外,伴随着国内医疗机构集团化发展的势头,一些大规模集团化发展的医疗机构也在通过信息技术来谋求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来加深集团化内部的沟通与学术交流。

规模化发展

信息交互遇困境

坤如玛丽医院集团(以下简称“坤如玛丽医院”)是由全国卫生产业协会副会长、上海侨联委员、新加坡华侨詹玉鹏与陈建萍夫妇为代表创办的以妇科、产科、乳腺科及不孕不育为主要专科特色的医疗投资与管理为主的大型连锁医疗机构,是中国最大的妇产科医院集团之一。集团以“微创、无痛、安全、温馨”为品牌核心价值理念,组建了一支由百名世界著名妇产科、微创外科专家,以及国内权威妇产科专家组成的精英团队,为旗下医院所在地的中国女性提供国际标准化的高品质医疗服务。2009年12月,坤如玛丽医院集团上市平台整合成功,旗下青岛坤如玛丽妇产医院、青岛妇婴医院、无锡坤如玛丽医院、黑龙江坤如玛丽医院、重庆坤如玛丽医院、天津坤如玛丽医院、城阳玛丽妇儿医院等七家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医院品牌全面升级;它标志着坤如玛丽卓越的国际医疗技术和充满人性关怀的医疗服务正式进入中国。

2010年开始,集团迅速扩大网点布局,规划在5-10年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为中心,辐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华中等区域,以省会等大中型城市为主的妇婴医疗网络,形成以妇科、产科、乳腺病、不孕不育等为主,以抗衰老、医学整形美容为辅,基本覆盖了女性医疗健康全部细分领域的大型专科医院集团,打造国际化妇产医院连锁品牌。

规模化发展的坤如玛丽医院集团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在患者中间树立了自身的品牌,为了更好的发展,打破多家连锁机构信息交互禁锢的困境,并想寻求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建立长期有效的学习交流机制。经过深思熟虑,集团决定部署建立国际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和视频会议系统,与国际知名机构、专家团队合作。

直击痛点 精心部署

经过对集团内部各家品牌医院的需求调研与未来集团发展的战略打算,信息中心决定将此次项目的规划应用功能设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其中包括远程医疗咨询、远程病历访问、远程会诊和诊断、远程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并且暂定此次方案中不包括远程手术应用,并将系统运行的其中30%-40%的时间用于远程医疗会诊,60%-70%的时间用于远程会议和教育培训应用。

本次应用实施的单位包括:集团总部、青岛两家医院、济南医院、哈尔滨医院、无锡医院、重庆医院、泉州医院、天津医院、中骏总部共10个机构,未来一年内集团医院扩张需考虑递增10家左右的品牌医院,集团总部将作为管理中心。

从施工到上线投入使用用时近一个月左右时间,上线以后受到不错的反响。目前每周三下午,各医院直接都会采用此系统进行远程医疗,而且集团内部还会不定期的采用系统召开内部会议。

智慧服务 为患者分忧

通过部署视频会议系统,坤如玛丽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借助远程系统,各家品牌医院都可为患者提供多项远程医疗服务,其中包括:

临床交互式会诊:患者可以“点播”专家,利用远程会诊系统进行权威医学专家与医院专家及患者“面对面”会诊,实现疾病诊断的国际化;并可通过坤如玛丽专家预约平台提供国内外权威专家手术预约。

远程影像、病理会诊:医院出具影像诊断咨询报告、病理报告,实现疑难影像、病理的快速远程转移,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权威影像专家作出的诊断咨询报告,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

病例讨论和多学科专家会诊:主要针对需要多科室专家联合会诊的危急重症及疑难病例的远程会诊。

双向转诊:由会诊专家确定是否有转诊的必要,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患者转送更高一级或国外医院救治;双向转诊平台将实时反馈患者的救治情况,当患者经上一级医院救治稳定后,可转回当地医院,并由当地医院严格执行国际会诊专家制定的诊疗方案继续康复治疗。

远程培训:建立远程医学讲座、课件库;为各地基层医生提供手术培训、疑难病例的示范诊疗。

青岛坤如玛丽医院业务院长黄素勤表示,此次坤如玛丽医院打造的国际专家远程会诊绿色平台,打破了传统医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通过此套远程会诊系统,可与集团特聘的世界着名专家,以及集团下属各医院站点相连,实现国内外权威专家与患者、专家与当地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面对面”会诊,为患者量身定制最切身、最科学的治疗方案,能更加准确、及时的针对重大或疑难病患者进行远程诊断与救治,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坤如玛丽医院集团专家的亲诊和诊疗服务。

记者手记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国外远程医学技术的发展已有近40a的历史,美国和西欧国家发展速度最快。其通信方式多采用卫星通信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servicedigi—talnetwork,ISDN),它们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议和远程军事医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近年来还采用移动设备进行了远程医疗的研究与应用。国内远程医学技术起步较晚,但是起点较高,发展非常迅速。远程医学技术从单一的电视监控、电话远程会诊逐渐发展为利用卫星通信、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移动通信设备等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我军依托卫星通信设备建成了“军队远程医学信息网”,建立了数百个双向站点及近百个移动站点,并将放射、超声、内窥镜、心电图等辅助诊疗信息接入远程医学系统,实现了远程医疗会诊、远程教学等远程医学信息服务。地方许多省市在国家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利用卫星、互联网、医疗专用网等通信平台建立了远程医学信息网络。

2远程医学应用模式与实践效果

2.1发挥高级医学专家的作用,提高基层医院的诊治水平远程医疗会诊是远程医学服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项目之一l2l。我院利用卫星网、军事综合网、互联网实现了与部队医院、干休所以及地方医院的联网。截止到2013年6月,我院开展远程会诊、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网站电子病历会诊2558例次,其中指导临床诊治2356例,占92.10%;解决专科疑难问题1854例,占72.48%;有助于提高网点和下级医院医疗水平2174例,占84.99%;及时解决转院治疗235例,占9.19%。由此可见,远程医疗会诊指导基层医院临床诊治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技术和解决专科疑难水平,为危重疑难病的转院治疗开辟了一条快捷的绿色通道。

2.2积极举办远程教学讲座。扩大优势学科的辐射范围利用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系统,我院进行了临床医师执业技能的远程教学辅导,组织我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等医学专家就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开展远程专题讲座,在传播知识和经验的同时扩大了我院的影响。护理部组织不同专业的护理人员参加总部开展的护理新技术讲座,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起到很大作用。建站以来,共开展了“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损伤控制性外科”、“脑血管病防治的挑战与策略”、“关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个体化危险评估”、“肠内营养护理与进展”等4O个医学、护理专题讲座,46名医学和护理专家远程授课,全军听课站点共256个,听课27940人次,受到听课站点的一致好评。

2.3开展远程医学教育转播,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目前,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我军卫生工作的特点和特殊需求来设定,提供现场直播、录播、转播、远程学术讨论、课程高速下载、网上浏览等形式的教育培训,对继续医学教育和推广新技术发挥了积极作用。我院定期组织医护技人员收看全军远程医学的专题讲座,通过医院的闭路电视系统,建立了远程卫星教育频道,用以转播全军远程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录像转存在我院医学信息网上,医护人员可根据需要自行收看。我们在医院网站上公布了远程教学安排表,由训练科下发远程教学收看的通知。自2003年9月建立双向卫星站点以来,共转播全军远程专题讲座1176次,39812人次收看了远程讲座,加快了全军医学新技术和新进展在我院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2.4探索远程医疗教学查房模式,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和教学质量远程医疗教学查房是一种新型的查房手段,有别于面对面查房,l:L~n体检和询问病史是通过当地医院的经治医师来完成。我院利用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和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的高级专家资源,与211医院开展了肾脏科、普通外科远程教学查房。医学专家对该院病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诊断意见和治疗计划,对患者的合理用药、营养支持、手术方案等进行业务指导。为提高远程查房效果,我们精心组织协调,将远程教学查房与讲学、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相结合,认真做好技术保障工作,积极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3】。远程教学查房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技术和应用13趋成熟,能够共享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医学资源配置,使患者享受到高级别的医疗服务。

2.5开展机器人远程手术示教,扩大临床手术示教的应用范围利用医院数字化手术示教系统,远程医学中心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信息通过全军远程医学卫星网转播到医院以外的场所,让多地多人同时观摩手术实况,实现手术室内外的音视频交流、手术示教以及远程医疗会诊。我院2011年建立了机器人远程手术示教系统,具有多通道图像选择、可视对讲、示教过程录制、远程教学等功能,实时传输与交互时图像清晰、语音清楚,且操作简便、管理规范。系统提供了手术教学观摩、专家手术示教、远程手术教学转播、远程医学技能培训、机关领导远程巡查等功能,多次配合总后卫生部组织的大型会议活动,应用效果较好。机器人远程手术示教系统的建立,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作用,扩大了手术示教资源数据的应用范围,成为一种医学生手术技能培训的教学资源。

2.6建立远程在线考试平台,开拓医学培训管理模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向深层次开发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系统平台和技术支撑,为医务人员培训带来了管理、技术、配需等模式的变革,有效地解决了医务培训和考试模式覆盖面小、组织难度大、方法单一、效率低下、信息共享程度低等多个瓶颈问题。基于卫星通信网与医院局域网络平台的全军远程医学培训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卫生医疗系统人员培训快速发展的需求,远程医学培训系统考试认证模块主要应用于医护人员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和远程在线考试,具有方便快捷、实时同步、情景化等特点。在考试系统中,可以查看考试科目、考试场次、考试人员,网管中心收到考试人员信息后,给每位参考人员分配条形码,参考人员输入条形码及密码后进人在线答题,答完题后保存即可。2012--2013年,我院组织150名感染控制相关人员和野战医疗所成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卫勤理论知识的在线考试,培训通过率为98%。军队远程医学培训管理系统在新时期军队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拓展新技术应用及创新培训模式上意义非凡。

3远程医学发展策略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远程医疗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但距离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技术标准、操作规范、政策法规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3.1规范远程医疗会诊流程,提高远程医疗会诊质量病历资料是远程会诊专家诊断的客观依据,全面采集和安全传输病历信息是保证远程医疗质量的关键I5l,尤其是影像资料,它是会诊专家对疾病作出诊断的重要依据,申请医师准备病历资料要详细、完整、准确,为会诊专家提供可靠有效的患者信息和清晰的影像资料。由于远程医疗系统缺乏统一的医疗规范和技术标准,各家医院规模不同,使用的远程医疗系统不一样,各地区网络传输的信息通道存在差异,造成医疗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共享,实现医疗单位全方位、多元化联网比较困难。受申请方医疗条件和医师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申请医院存在病历资料准备不完整、不准确,远程诊疗信息质量不高,影像资料的图像数字重建处理后图像不清、颜色不正等问题,使得会诊专家无法做出明确的诊断,易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建立远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规范远程医疗会诊流程,建立会诊资料审核与管理制度,统一远程会诊病历形式,完善远程病历资料的采集、传输、归档、保存工作。

3.2完善远程医学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医生和患者的权利随着网络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具备远程医疗的基础条件,远程医疗正向着移动性、实时性、多样性方向发展,其法律问题急需立法跟进嘲。远程医疗必须在合理的体制与法律法规保障下运行,才能确保患者安全,保障医生和患者的权益。目前,我国远程医疗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如远程会诊医师资格的认定、医疗责任的划分、保护患者隐私权、远程医疗的知情同意、远程医疗中不良后果的处理等问题都亟待解决_7J。此外,远程医疗收费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劳务补偿规定,医疗专家的技术价值没能得到合理的体现,不能有效地调动医疗专家的积极性。相关立法部门及卫生部应尽早出台远程医疗管理办法,通过立法或部门规章的方式,明确远程医疗服务的概念、流程、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规范远程医疗服务行为,保证我国远程医疗持续稳定地发展。

3.3制定继续教育学分政策,促进远程继续教育持续发展远程继续教育是改善医务人员供需矛盾的有效方式,是为国家和医疗机构节约培训费用、时间的创新方法,是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需要进一步完善远程继续教育的内容和质量,进一步强化远程教育管理,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通过严格的考核、认证与学分制度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管理阎。

3.4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远程医疗涉及医学、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日常维护等方面,需要计算机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人员、医学专家、管理人员等协调配合。目前,大多数医院是由兼职人员进行远程会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在现行的条件下,国家要对远程医疗进行改革,对远程会诊人员实施定编定岗定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远程医疗业务水平,提高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能力,做好远程医学资料规范化管理,积极研究和解决远程医疗中的各种问题,促进远程医疗的不断发展。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会诊医师医疗道德规范和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诊医师管理和制约机制,确保参与会诊的专家都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医疗人员,保证远程医疗会诊及时、有效、安全。

3.5加强野战化应用研究和训练,提高卫勤支援保障能力我军远程医学系统建设已经多年,在平时、应急和卫勤演练中均发挥了显著作用,已经成为现代卫勤支援保障的一种新型模式。通过多年的技术研究与探索,在远程医学信息网的基础上,我军研制了由野战会诊车和远程医疗会诊箱组构成的野战机动远程医疗支援系统。今后尚需进一步加强复杂战场环境中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和训练,不断完善技术手段,进行设备和软件的升级,逐步形成科学的应急机动远程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在未来野战或抢险救援环境中,能够充分利用远程医疗技术手段,提高伤病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使远程医学支援系统在应急和卫勤保障中发挥更大作用。

4结语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是对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的重大举措。作为创新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实践,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保障模式——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电检查和监护服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远程医学模式和新式远程心电设备和网络技术,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应用在示范工程中将直接服务于广大百姓。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将是首先走入家庭的新型医疗服务项目。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整体架构中,远程心电监测服务作为家庭患者管理功能板块中的服务项目之一,目前已在社区医疗系统中首先实现。

    示范工程中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采用了德国威达丰公司的便携、移动式心电记录系统,使用者在家中自行记录心电图信号, 通过普通电讯网络(电话机、手机)将心电图信号首先传输到相关的社区诊所,如需要会诊可上传协同医疗的上级医院,进而得到相应的快速的医疗服务。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实现了患者在家中足不出户即能得到医生的心电监测服务,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电监测评估。

    在北京示范区内,目前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已将海淀区的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季青社区服务中心等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到网络管理之中。并已让患者受益。

    1  远程心电监护服务系统总体结构

    远程心电监护服务系统由远程心电图信息数据接收转发系统、心电监测终端仪器、网络诊断管理系统、协同医疗诊断单位、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等部分组成。先进的设备加之优质的医疗监护诊断服务是远程监测服务的保证。

    1.1  远程心电图信息数据接收转发系统概述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ecg信号记录器,由使用者自行掌握使用;第二部分为ecg信号接收处理器。 ecg信号整个传输过程如图1。

    心电信号通过isdn电话连接方式传入数据服务器,经一系列运行后心电图最终传送到医疗服务单位。医疗服务单位接收的方式可选用电子邮件和/或传真接收,接收后医疗服务单位可根据与使用者达成的服务契约提供相应医疗监测会诊服务。

    远程心电监测的心电图信号处理器的功能及运行操作是全系统主要的技术部分。德国vitaphone公司生产的远程ecg数据处理器中的关键是一套运行软件,名称为remos软件系统。它在debian linux操作系统下运行。该系统自接收心电图至转发心电图全过程为自动化运行,无需配置专门人员进行日常操作。此系统内数据库为双备份,一般性维护可采用远程操作。 数据服务器工作模式如图2。

    1.2  终端远程心电监测仪  为适应不同患者、不同临床诊断的需求,终端仪器目前配备了3种不同用途的远程监测仪器。

    1.2.1  远程心电监测仪  单导联便携移动式心电监测仪。仪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患者无需粘贴电极,心电信息可随时通过电话传送医院监测中心的特点使此款仪器可长周期使用。特别适用于有一过性、偶发性症状的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电监测。

    sm100/100ir:仪器重量37克,可连续工作5年,比信用卡稍大,可随时随地由患者自行记录、传送心电图信息,从而得到诊治。把过去认为需专业人员操作使用的心电图检查方法让患者“像小孩玩玩具那么简单”的使用起来,就可产生意想不到的独特作用。通过大量临床数据证实,使用sm100/100ir,85%的心律失常可在一周内确诊,大大提高了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而只有50%的心律失常被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出)。

    1.2.2  远程心电事件记录仪  单导及3导远程心电事件记录仪可预先设定心律失常的参数,仪器可自动识别记录心律失常心电图。事件一旦记录,心电信息将自动通过蓝牙传送方式发送到医院供医生诊断。此款仪器适用于有症状或无症状患者及术后和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电监测。

    1.2.3  网络诊断管理系统  医院心电监测中心的远程心电诊断管理系统的远程监护平台软件可实现心电图接收、患者自述症状语音接收与回放、心电图网上诊断、未诊断心电图自动提示、诊断统计及短信自动回馈等方便医生工作的模式。医生在网上根据患者的心电图和患者的自述症状,进行远程咨询、诊断服务。

    远程心电监护平台软件提供完整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包括用户设备管理、计费和结算系统,方便项目的具体实施。

    诊断管理系统的网上会诊功能可建立多个医院间的合作,形成多级会诊,建立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协作医疗模式。

    2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在协同医疗的应用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由一个一级监测中心,多个二、三级社区服务中心及诊所组成。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日常监护由社区诊所直接进行,监测中心采取中央监控的形式对社区诊所提出会诊的病例提供医疗支持, 并将会诊结果传回社区,由社区诊所将心电监测诊断结果及医生建议打印报告交予患者。 患者如需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治疗,患者的相关监测信息可以在各终端监测站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社区医疗卫生站作为中心医院的触角,贴近群众,为百姓服务。中心医院优良的医疗资源作为后盾支持社区卫生站的医疗诊断。广泛覆盖的远程心电监测医疗服务网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协同医疗的医疗资源、患者资源的共享。

    2.1  适用人群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出现猝死。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应用可有效地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提供帮助。

    2.1.1  对协助医院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有积极的意义  ①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检出率,是院内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②为心脏病患者提供院外心电监测服务,减少住院的次数降低医疗费用。

    2.1.2  对亚健康人群及治疗期间的心脏病患者提供日常的心脏保健和病情监测   ①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日常心脏保健服务,减少亚健康人群盲目就医;②实时、互动地对用户进行心电监测,对预防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有重要意义。

    突发的致死性恶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猝死原因,心性猝死患者全球每年1200万。大约5%的中年人(45-55岁)有心律失常发生,但这些心律失常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心电图的及时确诊。十分重要的是在患者发生突发性猝死前常有心律失常出现,部分患者伴有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大多发生在下列人群中:①以办公室工作为主;②超负荷状态下的人群;③因职业关系缺乏活动;④经常处于紧张状态;⑤经常出差工作(变换生活地点);⑥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⑦严重心律失常人群;⑧各种病因所致的高危人群。

    常规心电检查仪有时难以对这类心律失常做出明确诊断,常常待患者就诊时心电图检查已错过了最好诊断机会。许多患者因患心律失常需从一个医院到另一个医院重复进行普通心电图检查、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运动试验等,都不可能马上捕捉到严重的和急性心肌缺血。对恶性心律失常来讲,争取及时诊断与治疗就更显得重要。

    远程心电监护仪可由患者方便地在发生症状时记录心电信号,非常适用于极易发生心律失常、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易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如运动员、公司职员、行政管理人员等。恶性心律失常可在很短时间内引起患者猝死,诊断也常有困难。使用远程心电监测仪后患者自行操作,不必到医院就可记录下心电图,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诊断。

    2.2  目前的实施方案与数据分析

    现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电图室建立了远程心电监测中心, 此中心与海淀区的部分社区医院利用网络诊断管理系统建立了分级诊断,集中会诊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社区居民选择本地社区诊所接受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初级监测由社区医生进行,疑难心电图上传会诊中心进行会诊。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的诊断管理系统上为用户建立了完善的个人数据管理系统,真正实现协同医疗单位间跨地区、实时、可靠的信息共享。社区医生负责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监测信息数据随时写入档案, 协同医疗单位可通过不同的授权范围,调阅用户信息。 个人用户可随时登陆协同医疗公共信息网站查询心电图及个人资料等信息。

    社区医生负责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在心电监测项下,预先为患者贮存进以往的12导心电图一份,以便于医生在对居民提供心电监测服务时进行心电图的比较,患者可在任何时间传送心电图,专业医生将患者现在的心电图与以往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患者的情况,在患者有紧急情况时与急诊医生联系或与专业的心内科医生联系并与急救中心联系、尽快给予治疗。

    在开展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的5个月中,我们对2008年10月份的259例近800个发送的信号进行了追踪,了解到2/3的患者传送的信号是在8:00~18:00期间,1/3的患者传送信号在18:00~8:00期间。74%的患者是在有临床不适症状时(如胸痛、气短、心慌时)记录下心电图并传送到远程心电监测站点,26%的患者传送信号是无症状时传送心电图信号,有43%的患者发现有心律失常的出现,其中有36%的患者有临床症状,如胸痛、心慌。25%的患者通过第一次有临床症状时的心电图而明确诊断,这样可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心电图的关系。

    远程心电监测中心的资料显示,80%的心律失常的患者的问题可得到解决,如需休息,找社区医生或再次监测(传送几次心电图信号),或者服用药物进行治疗。还有20%的患者需要立即到急诊室就诊,这其中有35%需要住院治疗。这样通过远程传送的心电图,医生可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远程心电监测项目组还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其资料显示,没有远程心电监测仪时,即使患者有临床症状,也只有11%的患者去医院, 而89%的患者是等待。有了仪器时,有3%的患者在15min内与医生联系,85%的患者在1h内与医生联系,12%的患者在1h后与医生联系。这样通过远程心电监测系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就医方式。它可及时的传送心电图,医生可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几年前,德国有位医生将所在医院从1959年至1989年的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做了一次比较研究,发现尽管30年来已经发展了许多新的诊疗设备,但是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并无明显降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起来说,到目前为止,医学的总体水平与人们的期望值之间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

临床诊疗是一项非常艰难、复杂的工作。一方面是疾病本身的多种变化,另一方面是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对此,我国著名的医学前辈张孝骞教授曾有过精辟的见解:病情和人的面孔一样,没有两个是相同的。的确,医生可能看过很多患同种疾病的病人,他们之间会有某些相似的基本情况,但更重要的,是每个病例又各有特点,因而在疾病的诊治、病情的发展和预后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一个医生即使对某种疾病已有丰富的知识,并亲自治好过若干这样的病人,但他永远也不敢说他对诊治这种病有绝对把握。因为,知识和经验对医生只有辅助作用,面对每个新来的病人,医生只能“从零做起”。在治疗没有结束之前,医生不能断言对这个病人的治疗一定能成功。

病人可能在疾病发生、发展的任何时期前来就医。一般地说,就医越晚,病征表现越明显,诊断越容易些,但治疗效果可能很差。反之,就医越早,对治疗而言效果较好,但因病征表现不完整,医生在诊断上就很困难。对于大多数病例,医生必须在初步掌握情况后及时做出诊断,并给予适当的处理,随后密切观察监测,根据病情发展和治疗反应,适时修正诊治措施。因此,临床医疗实际上是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

探索,意味着有可能走弯路、走错路。不少杰出的医学家都认为:误诊、误治是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客观存在,永远不会消失。客观世界的规律决定了消灭误诊、误治只能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愿望。作为病人,应该从这一客观现实中了解并理解医生的工作性质;作为医生,绝不能因为这一客观现实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或者为自己的失职作解脱。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希望一出手就成功是很自然的事。比如刑事侦察人员希望一出手就抓住罪犯,但实际上他们也难免在工作过程中抓错人。医疗工作要冒很大的风险,医务人员即使仅仅是爱惜自己的名声,也不希望发生误诊、误治的情况。无论对刑侦人员或医务人员,人们都有理由要求他们提高觉悟,加强责任心,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尽可能地不犯错误。但如果要求他们一点差错都不能出,那就很可能难以工作了。

临床医疗需要高科技和爱心的高度结合。医务人员对病人漠不关心,当然做不好工作。但如果他们总是担心害怕,就有可能在这种客观上高风险的工作中避难就易,避重就轻。回避风险其实是另一种失职。

几十年前,我听一位曾在清宫太医院工作过的中医老大夫谈过当年工作的情况。太医们终日诚惶诚恐,无论皇帝病情多重,只要服你的药后死了,太医就会被砍头。于是,太医只好尽量使用无效药,结果皇帝得到的往往是无效治疗。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