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新医改呼唤县级医院PACS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也显著提升,同时人民群众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期望依然很高。县级医院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能力,解决供需矛盾,成为每一个医院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卫生部将在中央财政的直接支持下,采取三项举措,助推县医院做精做强。这三项举措分别是:为县级医院培训6000名骨干医师;加强2130所县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中西部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组织实施县医院能力建设,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提出公立医院“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最基本、最重大的措施,主要是在人员、房屋、设备、技术、管理五个方面进行配套,确保基层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尤其是需要在软件建设方面下功夫。要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积极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

在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中,中央财政给予信息化建设专项补贴。明确要求改善医院医疗设备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专项配备PACS系统,逐步将医院信息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支持日常监测信息的采集、上报和开展远程会诊。

PACS建设是县级医院信息化能力提升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80%的人民群众看病的主渠道是县级医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切入点,必然要求明确县级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之一的定位。而现实是大多县级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要它承担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指导基层的工作的主体,现阶段是远远达不到的,所以提升县级医院能力自然成为新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县级基层医院的运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人才流失严重、人员配备短缺;业务过程自体循环,医务人员重复劳动多;专业水平提升不足,缺少及时、有效的外部技术支持;缺少业务及管理的支持,面向病人的服务工作不理想,患者满意度不高;低水平重复投资,医疗资源闲置、浪费。

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被视作突破医院管理瓶颈的一项有效措施。通过信息系统改善业务部门流程和工作模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弥补人力不足。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互通,使医护人员获得在线和外部的技术支持,提升诊疗水平。

信息化对县级医院的最卓越的价值还体现在:一个灵活可扩展的应用系统可以支撑医院开发 “以病人为中心”的各种服务项目,争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PACS系统作为一项成熟的临床信息应用系统,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普遍被作为临床业务信息化的起点。PACS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影像的数字化存储、传输,解决影像科室业务的数字化问题,还可以促进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的业务耦合,初步形成医、技、护三者的信息化协同作业,为建设数字化医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选择合适的PACS解决方案

1. 规划先行

在选择一套合适的PACS系统之前,必须要意识到信息化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PACS系统目前是建设重点,但不是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唯一。

2. 明确选择标准

不同公司提供的PACS系统都各有特点,他们在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上都尽可能去宣传和强调自己的优势,如何选择能用且好用的PACS可遵循先共性再个性的办法。共性是基于PACS行业的发展历程,综合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实践的检验,以下是得到普遍得到认可的PACS系统的一些特点。

(1)安全性与稳定性要求:首先,产品必须经过严格品质测试,符合医疗产品对安全性的要求,通过SFDA认证是我国法律法规所明确要求的;另外,最好选择在全国众多三甲医院稳定运行,因为稳定性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最好选择市场已验证过的产品使用。县级医院虽然级别比三甲医院低,但对流程和功能的要求并不能降太多。

(2)开放性与可扩展性要求:首先要强调遵循IHE技术框架,并通过IHE-C测试的产品。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每年都会组织相关的测试和认证,并在其网站上公布测试结果,其结果具备中立和公正的特性。

(3)满足标准的要求:以DICOM3.0为标准,全面兼容各种标准和非标准影像设备;支持HL7,易与用户其他信息系统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要强调的是,选择的时候针对这点要进行一定的测试并了解相关的实际案例。

(4)其它一些共性的要求:自主知识产权、强大的实施能力和完善的售后网络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几乎是所有的PACS厂家都会提及的,只需要进行真实性调查即可判断。

远程会诊成为关注焦点

远程会诊是运用现代化通讯工具,为患者完成病历分析、病情诊断,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的治疗方式,其核心功能是患者信息的采集、传送和呈现。

远程医疗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现实国情下,远程会诊系统打破就医的地域性限制,可以使大医院更好的发挥医学和专家水平服务于广大患者,小医院则可借助大医院的人力资源,提高诊疗能力。

目前许多地市医院开始关注远程会诊并搭建网络平台,借助音频/视频等硬件本身和“远程会议”类软件实现远程医疗。这种应用方式暴露出的问题有:系统本身与医院已有信息化系统不兼容,病人信息需要重新录入,有时存在病人信息采集不完整,影响会诊专家对病情的把握;进行影像会诊时,会诊专家操作不便,需要切换到工作站处理;会诊结束后,难以形成有效记录和重现,对已完成的远程会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智慧医疗;物联网;移动医疗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8-64-3

Analysis of the WisdomMedical Research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Taking Zhengzhou city of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o Jie Fu Lixin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wisdom medical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wisdom medical development inother areas, proposed the wisdom medical improvement program wit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s the core in the area of medical cooperation, the wisdom hospital construction, mobile medical science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 wisdom medical science isconducted with a future outlook, so as to promote itsfurther development.

Keywords: wisdom medical science; Internet of things; mobile medical science

1 智慧医疗发展现状

自2015年两会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医疗”成了最先启动的产业领域之一,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下列是我国一些具有代表性省市的智慧医疗建设情况。

武汉市中心医院智慧医疗建设情况:已形成涵盖智慧门诊、智慧病房及智慧健康管理的全方位智慧医疗应用。在构建智慧医疗创新应用的过程中,该医院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目标,借助无线网、集成平台、物联网技术及各类应用系统功能,实现资源可共享、就医更快解、病人更安全、服务更周到、管理更高效[1]。

苏州市智慧医疗建设情况:手机挂号和个人健康管理系统,着力解决“看病难、挂专家号难、时间耗费”等问题,并向市民提供个人健康档案、门诊记录、住院记录、疾病诊断记录查询、管理等功能。解决500万苏州市民的就医、健康管理,为家庭保健、远程医疗、全民健康档案归集等提供了基础平台。

上海长宁区(IBM智慧医疗成功试点)智慧医疗建设情况:建立的慢性病管理新模式,主要是通过推进市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实现个体化的服务,在信息整合方面是把病人归入其中,实现信息共享,包括个人诊疗记录、个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在服务上,市民通过自己社保卡,注册登录网站,在网上查看自己的会诊记录、国内外的相关医疗信息等,还能给医生留言,对病情进行沟通[2]。

青岛智慧医疗建设情况:完善现有医药卫生信息云,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健全透明有效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和边界顺畅的查询机制,推进远程挂号、远程诊断、社区医疗等指挥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2 河南省郑州市智慧医疗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

为更加了解智慧医疗发展状况并提出可行性建议,调研小组决定重点选取河南省郑州市作为主调研地。

2.1 调查数据的分析

调研小组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调研方式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广场等地展开调研。在关于“所在地区是否有紧急医疗救护预案来应对居民突发疾病或突发事故”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并不清楚当地医院对突发病情所做的预案或者当地医院根本没有应急预案,而当地拥有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医院仅占22%。由此可见,医院应该加强关注居民突发事故,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突发疾病或突发事故的发生概率。关于“到医院办理看病手续的烦琐程度”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44%的人认为当前办理看病手续十分烦琐,52%的人认为办理看病手续一般,仅有4%的人认为办理看病手续是简单的。由此可知,我们在办理看病手续方面应该进一步改善,利用信息化的办理来减少办理看病手续的烦琐。在“当地医院就诊是否方便”的问题上,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居民认为当地医院就诊还是比较方便或者是一般,但仍有近10%的市民反映是不方便的。因此,在智慧医疗的未来发展方面,要解决这近10%的人看病问题,可以通过远程视频、远程医疗等方法解决居民简单的健康问题。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卫生所建立档案规范的有78%,而很规范的只有22%。大部分的农村医疗机构没有为居民建立规范的医疗健康档案,这会使居民的健康得不到有效的追踪和保障,这也成为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未来的医疗应该能够利用数据库为每一个人建立电子档案,跟踪每个人一生的健康状况,加强医疗机构的信息化。

我们还发现了居民对“当地医院用药是否规范”的评价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仅有不到10%的市民认为当地医院用药很规范,认为用药规范一般的人数的占54%,不规范的人数达到百分之十几。通过调查,我们认为用药规范程度与医生对病情的把握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病人的病情变化太快,很难让医生完全掌握。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居民对医疗保健知识的了解途径”“居民对医疗系统服务的需求”“现在医疗服务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而对郑州市医疗发展情况和人民满意程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2 河南省郑州市智慧医疗发展成效

2.2.1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目前,郑州市很多医院已经建设有比较完善的基础措施,例如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等医院都具有自助办卡、充值、挂号、交费一体查询机等先进智慧设备。

2.2.2 物联网技术与医疗初步融合。物联网技术以其终端可移动性、接入灵活方便、状态信息采集自动化等特点,在医疗机构的应用中彻底打破了固定组网方式和各科室信息管理系统比较独立的局限性,更加有效地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物、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2],实现人、设备、物资管理可视化、数字化和自动化,提高临床工作和管理效率。

2.2.3 实施预约挂号服务。使用预约挂号服务,预约可以优先就诊。预约挂号具有省时、省心、便捷等优点,让人们在预约时间段优先就诊,减少等候时间;使用在线支付可减少窗口排队付费的时间;彻底消除去医院挂不到号看不了病的烦恼;及时收到医生的停改诊信息;详细了解重点科室、名医介绍以便快速找到好医生等。目前,郑州14家三级医院已经全部开通手机挂号系统,不仅减少了市民就医大量排队的时间,同时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率。

2.2.4 实行“医卡通”制度。“医卡通”具有就医便捷、记录完整、明白消费、资金安全、存取自由等优点,持卡患者可直接就诊、检查、治疗、取药,无须再排队挂号、交费;通过医卡通就诊卡,医生能查询到病人历次就诊的详细记录,有利于医生对您的病情做出全面系统的判断;可随时自助查询交易明细;资金可通过医院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得到安全保障;就诊结束后,卡内余额可留作下次就诊使用,也可在收费窗口办理结算退余额,可自愿选择。

2.2.5 电子病历的建设。据了解,作为国家新医改第二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河南省目前已有4家医院,被卫生部纳入电子病历试点。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将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

2.2.6 健康卡的实施。在2013年3月1日,中国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在郑州举行。健康卡集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免疫预防接种证各功能为一体,可方便市民预约挂号、查询疫苗接种记录、既往就诊记录等。首批加入“一卡通”平台的医院共有55家。其中省级医院5家,市级医院13家,县级医院1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家。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不能方便快捷地获取病人数据。不能随时随地获取包括历史诊疗信息、临床检验检查结果、用药情况在内的患者全面医疗数据,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

2.3.2 仍然存在医疗误差。在确认患者身份及用药情况等方面仍然存在误差,有可能因输错药物导致医疗事故发生,在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等方面缺乏保障。

2.3.3 “医卡通”的不便。各医院的医卡通的功能基本相同:均可以使用该卡,在本医院内办理就诊、交费、取药、检查、入院、结账等事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由于采用医卡通制作系统的不同,各医院相互之间不能读取对方信息,其二,医卡通仅仅方便了医生,患者查询不了任何信息。其三,医卡通附带财务交易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财产的安全性,也浪费了资源。其四,许多患者担心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医卡通里面的资料是否被院方窜改。

2.3.4 缺少个人的医疗检测防护。一旦发生意外,会导致面临的风险加大。没有将农村、社区居民的有关健康信息通过无线和视频方式传送到后方建立个人医疗档案,缺少医生的虚拟会诊和为基层医院提供大医院大专家的智力支持。

2.3.5 疏忽健康档案的建立。疏忽对居民以往的各类医疗卫生数据的整合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不能实现不同业务系统间数据的共享、业务的协同。患者就诊时,医生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情况,利用科学准确的数据辅助医生诊断,会增加医疗差错。

3 智慧医疗改进方案

3.1 智慧医疗――核心技术

智慧医疗应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核心技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激光条码扫描等信息感知设备和网络,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信息的交换,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这种方法具有智能识别、多源数据的相融协同、移动计算、提供各层次全方位服务等优点。

3.2 智慧医疗――区域医疗协同

智慧医疗应通过区域卫生信息系统[4],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和区域医疗协同,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2.1 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通过使用生命体征检测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等传感器,采集用户的体征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这些数据传递到远端的服务平台,由平台上的服务医师根据数据指标,为远端用户提供保健、预防、监测、呼救于一体的远程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3.2.2 远程医疗。将农村、社区居民的有关健康信息通过无线和视频方式传送到后方,为居民建立个人医疗档案,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允许医生进行虚拟会诊,为基层医院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更多高价值的医疗资源;构建临床案例的远程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等,提升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质量。

3.3 智慧医疗――医院建设

3.3.1 智慧医院――整体构架。智慧医院整体构架主要包括以系统集成为核心的医院智能化系统、以信息整合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系统集成、以电子病历应用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以病人服务为中心的临床移动信息系统、以数据共享为重点的数据融合平台系统、以数据安全为基础的信息安全系统。

3.3.2 智慧医院――智能化建设。智慧医院智能化建设主要包括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机房工程、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

3.3.3 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临床医疗业务系统、医院综合管理系统、外部系统接口、临床移动信息系统、临床业务辅助系统的建设。

3.4 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

借助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及无线网络技术,实现人与物的定位识别,结合门禁监控,提高患者诊疗环境安全;通过无线智能移动推车、医护移动终端,实现医护移动查房及远程探视、医嘱执行核对;借助二维码技术,实现病房电视上应用与安卓、苹果操作系统的手机、平板电脑实现多屏互动等应用;在门诊方面实现“先诊疗后结算”。

4 智慧医疗未来发展

智慧医疗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参与加强化、应用范围扩大化、信息共享普遍化等。我们要通过在医院信息化应用、医院IT基础设施、医院物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改善,进一步建设智慧医疗,来实现高效有序的医院管理,提供应需而动的公共服务,保障无处不在的信息沟通,营造便捷安心的医疗氛围,创造学习与分享的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医院基础设施智慧化程度。

我们的建设目标应是实现全方位(包括任何部门、所有科室)、全对象(包括病人、医护人员、药品、耗材等)、全过程(包括病人治疗、住院的过程等)的智慧医疗。

参考文献:

[1] 左秀然,杨国良.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12):14-18.

[2] 张平,池捷,王洪清.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平台建设和应用[J].中国医院,2009(1):62-64.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本文基于上海市经信委2013年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基于云计算的远程医学平台项目”(编号130429)的研究,将云计算的技术和服务模式引入远程医学,设计实现基于云技术的、多用户的、可配置的、跨区域的远程医学服务云平台,实现远程会诊、远程专科诊断、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远程数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远程预约等云应用服务。

【关键词】远程医疗 远程会诊 云计算

1 前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远程医疗蓬勃发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远程医疗可以为偏远地区的人群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因地理原因造成的求医困难。其次,该技术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无论患者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获得权威专家医师的诊治。第一,在恰当的医疗保健场所甚至家庭中,使用远程医疗可以极大地降低运送病人的时间和成本。远程医疗经过几代系统的演进和建设,从业务应用上看,已经从单纯的远程视频模式的会诊向医疗资源共享、以及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档案发展。因而单纯的采用视频沟通技术手段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远程医疗应用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保健及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远程医疗的效果正在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随着医疗信息技术与临床医学的不断融合将推动远程医疗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本文基于上海市经信委2013年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基于云计算的远程医学平台项目”(编号130429)的研究,将云计算的技术和服务模式引入远程医学,以提供基于云技术的、多用户的、可配置的、跨区域的远程医学服务为目标,研究和设计统一、开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方案,实现对远程舆论、远程专科诊断、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远程数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远程预约等“云服务”资源的配置化管理和应用,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服务均等化、构筑新型医学教育和培训渠道提供信息化技术手段,从而为有效加强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题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探索一条远程医疗云应用服务的创新之路。

2 系统设计

根据远程医疗业务跨地域、跨机构、大规模、多用户、并发性、持续性等特点,针对需要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大多数处于偏远地区的应用需求,我们采用基于网络交互式平台的设计思路和基于“服务”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在利用成熟技术实现基础设施层面上的虚拟化的同时,更多的将焦点集中在如何解决远程医疗业务应用的虚拟化、服务的虚拟化上,从技术上、架构上、应用模式上、管理思路上进行研究和设计。

2.1 技术架构

云计算的本质是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其体系架构都是以服务为中心。远程平台技术体系结构由5个主要部分构成,分别为应用层(SAAS)、平台层(PAAS)、资源层(IAAS)、用户访问层和管理层。其中应用层、平台层、资源层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如图1所示。

SaaS平台基于PaaS层之上为业务应用服务提供了通用的业务支撑,架构如下图所示,包括运营服务,业务支撑服务以及业务构件等服务。如图2所示。

运营服务是面向市健康服务网的市级平台以及区级平台的管理员提供的服务,包括租户管理、运营管理、计费管理以及SLA与审计等。租户管理是面向应用租用者如入网的医院、科室、专家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包括租户注册,注销以及信息维护;运营管理是面向租户业务活动的管理,包括租户用户与业务统计,租户KPI评定,以及租户业务管理;计费管理则提供了租户费用统计和跟踪情况管理,包括未出账单和已出账单管理,交费状态管理等;SLA与审计提供了面向租户协议的管理,包括功能租用,性能可用性协定以及收费模式等方面的管理等。

业务支撑服务是直接为SaaS应用提供支撑,实现SaaS特性的统一化,标准化,以及便捷化实施。业务支撑服务必须支持多租户管理,为租户提供间隔离机制,使租户的业务活动在一个安全沙箱中进行,同时在签约条件下提供和支持租户间信息共享,通过业务模型扩展实现跨租户的信息交互。为适应不同特性的租户,业务支撑服务还必须提供按需的功能定制服务,包括:基于界面的定制:包括LOGO,标题,界面布局与样式,数据展现方式(表单,表格);基于规则的定制:包括系统各类操作的偏好(如登录方式),交互模式(如系统消息通知方式)的定制;基于数据的定制:提供面向数据内容的筛选,提供数据字段级定制。

远程医学系统实现具体的业务应用,如:远程会议、双向转诊,远程预约、远程监护、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病例资料采集、手术示教、远程心电等。而业务层构件服务提供了面向具体业务领域的构件服务。

2.2 应用模式

在应用部署时,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远程医疗云服务中心,负责远程医疗云平台的运管管理,保障云平台与各级入网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并对各个会诊医院的远程会诊进行管理统计等工作,以保证远程会诊的实时高效。入网医院部署远程医疗网关和若干远程医疗工作站,安装远程会诊管理软件和远程专科诊断系统客户端,用来进行远程会诊管理和诊断。

各入网机构的信息系统通过本平台提供的相关的SAAS应用接口享受各类服务,各机构系统只要订阅平台服务,就可以连接到远程医疗平台。同时,平台也提供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服务订阅,电子病历服务订阅,移动医疗工具(基于Android的移动终端)服务订阅,构建了多种供医生灵活取用的“云服务”资源,包括基于全文关键字内容图像搜索服务、文本搜索服务等,狭义上实现了存储即服务,数据即服务,信息即服务,流程即服务,应用即服务,平台即服务,集成即服务,安全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的云服务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远程医疗系统具备以下应用特点:

(1)能够为端点客户快速提供远程医疗云服务。远程医疗的使用者即客户的诉求是服务,包括远程专家门诊、远程医学培训、远程手术示教、远程重症监护等等。本方案建立的三层云架构(PAAS/IAAS/SAAS),通过摸不着、看不见的云应用服务,有专家与求助者/患者之间,借助网络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快速建立起来,为其提供专用的、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求助者远程医疗中心专家”的多级环通的会诊服务,最终实现5A终极目标(即Anywhere、Anything、Anytime、Anyway、Anyhow)。

(2)能够为某个集团或某个地区提供区域性的私有化服务。针对集团或地区的管理需求和特殊应用,采用虚拟化技术为其快速配置和建立虚拟的私有化平台,支持其内部的、私有化的医疗协作应用,达到投入少、见效快、收效好的目标。

(3)在研究国内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力图对传统的远程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立足于提供开放的体系架构、灵活的管理和配置模式、合理的业务和数据流,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实现从院间会诊到科室级会诊和协作的飞越。

(4)实现医学活动的跨域服务。通过云技术为偏远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通过云平台与不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对接和联动,实现区域内外联动健康档案信息共享、联动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委托/受托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及联动医疗机构间妇幼保健的跟踪服务等。

3 结语

在上海市经信委2013年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基于云计算的远程医学平台项目”(编号130429)的研究项目中,我们在远程医疗业务逻辑和云技术框架设计上,以卫生部信息中心公布的业务数据标准、数据集、数据元和功能规范为依据,建立起“以远程医疗数据中心(包括基础库、医疗资料库、培训资料库、管理库)为核心、以运营服务管理(包括应用服务管理、相关调度管理服务、会控管理服务等)为支撑、以区域化统一协调和资源共享为手段,以检查诊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业务框架,形成一个以医疗联合体为核心的、以健康档案为主线的区域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远程服务架构,实现医学活动的跨域服务。

本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得以实践和验证。在克拉玛依石油之城,建设了北疆地区区域远程医学中心,构建了高端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将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先进的医疗资源,引进到克拉玛依市,向本地区医疗机构辐射,形成以克拉玛依中心医院(三级)为核心,覆盖市油所属各二级医院以及基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信息交流平台,全面开展了科室级的远程会诊咨询、远程教育等多元化的服务,从而突破地域限制,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克拉玛依医疗技术水平。

在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从远程医疗系统实际需求出发,持续改进和优化现有的技术架构,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和已有系统资源,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能够保证随着网络和技术的发展,支持平滑升级和扩容,有效保护投资。并能根据后续需求的变化和业务的发展,灵活支持各种业务的叠加和融合,满足未来业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技术方案[Z].20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Z].2009.

[3]窦娜等.远程医学在医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05).

[4]骆华伟等.远程医疗服务模板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01).

[5]祁伟.云计算:从基础架构到最佳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8).

作者简介

曹朝轮(1981-),男,江西省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上海复高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系统;系统设计;远程急救

一、系统设计开发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作为以院前急救为己任的120急救服务正在努力适应这种变化,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急救工作站点分布日渐增多,局部趋向合理化,覆盖面越来越广,单个服务半径也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直接设置在各大医院内急救站的增多,院前急救水平得以极大提高。尽管如此,因诸如路况差、交通堵塞、现场车辆无法进入、高层楼房患者转运困难等各种客观制约因素所限,在急救过程中仍存在很多无法及时到达现场状况,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日益发展的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建立一个远程医疗急救网络,通过语音、文字、图片及图像等信息的实时传递,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病情判断,在派出救护车的同时,中心急救人员即可通过网络实时指导现场相关人员或患者开展互救、自救,并协调和指导医院有针对性地做好接诊准备,更加有效地提高医疗急救的成功率,是当前医疗院前急救工作面临的迫切需求。建立远程医疗急救网络,一方面可以更加凸显院前急救的快捷反应,另一方面能更加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加快医疗急救行业的发展,其也是未来院前急救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系统设计目标

(一)缩短伤患救治前的延误时间

利用GPS患者定位,实现最佳路径选择以及到院时间估算,提前做好接诊准备,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同时通过将急诊科前置到车上,提前进行预约挂号以及书写检验检查项目,缩短院前急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医院的救治能力,挽救患者生命。

(二)远程急救与指导

通过视音频编码解码技术,以及3G、4G等通讯手段,实现患者现场视频传输,以及音频通话救治指导。

(三)院内急救的路径与质控

导航式临床急救路径的使用,可以降低因为医护个体差异产生救治效果的不一致性,同时有助于医疗质量的监控。

(四)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

快速病历的书写,减少了医护人员书写医疗文书的时间,使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到患者身上。

(五)利于医疗举证

完整详实的院前至院内的急救诊疗信息,利于医疗举证,减少医疗纠纷。

(六)辅助临床急救的科研和教学

提供完整真实的诊疗临床信息,将医疗数据存储在服务器上,为以后辅助科研统计与临床决策分析提供可再次利用的数据资源。

三、系统组成及功能

(一)指挥调度子系统

筛选现有调度系统的基本信息,将患者信息、任务信息、GPS信息、地图信息集中显示。对急救行为进行统一规范;对急救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对急救事件进行统一调度。最大限度地集成了患者信息和急救任务信息,整合了区域内的急救资源,有助于更合理、便捷地进行区域资源调度。

(二)远程救治与会诊子系统

以实时的视音频通讯为媒介,能使院内专家对患者进行远程评估与会诊,制定诊疗方案并指导院前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各专科专家在急救中心,通过音视频系统了解患者病情,结合院前急救医生的诊查,进行远程诊断,提前开立医嘱,为患者赢得宝贵救治时间。

(三)院前预分诊子系统

平台将自动整合患者分诊所需信息,院内护士可在患者入科前对其进行预分诊,实现急救资源预分配。系统自动将分诊所需的必备信息进行提取、整合,提前展现给相关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急救平台,根据分诊路径、知识库的帮助提前进行分诊。

(四)急救快速电子病历子系统

系统自动对患者诊疗记录进行整合分析,形成结构化的急救电子病历,包括抢救病历、院前急救病历、留观病历。病历信息覆盖了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信息、图片信息、视音频信息及生命体征信息,为患者提供了详细的病情记录,也为医生诊断提供有力依据,为医学科研提供数据基础。

(五)急诊手术、ICU、远程会诊集成

无缝集成手术麻醉信息系统、重症监护信息系统,建立抢救、监护的绿色通道。通过与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系统的无缝联接,减少科室间的信息屏障,将急救流程扁平化。同时与全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实现病历的回传。

(六)急救专科中心子系统

辅助科室的学科能力建设,规范急救工作流程,建设数字化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急性创伤中心等急救专科中心。针对专科中心建立急救抢救路径,通过辅助医生诊断,快速、准确的危险评估机制,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达到减少误诊漏诊、减少过度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七)急救路径子系统

提供急救知识库、诊疗路径、分诊路径,结合急救路径、分诊路径实现提前诊疗,规范工作流程,减少因医护人员个体差异导致的救治效果不一致性,同时提高对医疗质量的监控。

(八)转运ICU子系统

通过远程通讯技术,对转运患者进行远程监护,对患者的突发状况进行远程指导。记录患者转运期间的治疗护理状况,包括生命体征数据、心电波形、用药记录、出入量记录及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实时的远程监护。

四、实例应用

(一)需求规划

我院对院前急救系统进行了如下规划,现都已一一实现:

完成急诊患者快速身份识别,读取历史档案信息;

体征参数实时回传,远程分诊与急救资源预约;

建设区域急诊会诊中心;

急诊转运,县级医院急诊患者转运至徐州市中心医院;

建立脑卒中专科中心,为脑卒中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科急诊诊疗服务。

(二)应用效果

在系统投入使用以后,达到了如下应用效果:

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连接,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识别率,减少三无患者,而且让医生可更全面、准确掌握急救患者历史诊疗信息,为制定抢救方案提供最佳依据;

车载急救平台的应用,让院内医生提前掌握院前患者病情信息、分诊及准备所需急救资源,缩短抢救时间;

区域急诊会诊中心的建立,使乡村、县一级单位在现场即可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实行急诊患者的远程会诊;

利用转运护理信息系统,可记录患者转运期间医嘱、护理等信息,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医院专家及时开展远程救治指导;

通过流程再造,整合院内各科室资源,神经内科、导管室、介入室、检验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可在第一时间接收患者的实时信息,快速组建专业团队,通过协作医疗模式,为急救脑卒中患者提供专业、快速、完善的一站式救治。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jerry2046”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医共体建设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今年以来,防城港市港口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人员培训,推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水平,医共体建设让辖区居民有更多获得感。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港口区医疗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港口区进一步加快推进医共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港口区医共体建设规划(试行)》,建立以城区区级医疗机构为龙头,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区级医疗共同体,制定了相关制度,实现了医共体建设全覆盖。积极会同财政、编委、人社、医保等部门,合理核定医共体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补偿机制等,确保医共体工作不断深入并取得实效。

2.健全工作机制。医共体成员单位建立完善医疗核心制度、工作纪律、奖惩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在医共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方便群众就医。建立转诊、会诊的“绿色通道”,城区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纵向流动。

3.注重财政支持。将港口区医疗机构(在编人员)的工资财政划拨比例由原来的港口区人民医院75%、公车卫生院70%、企沙中心卫生院50%、光坡镇中心卫生院50%、渔洲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统一提高至75%,并将港口区医疗机构(在编人员)原“五险二金”经费按工资财政划拨比例的75%,由城区财政承担。将港口区医疗机构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额部分(原来由医疗机构负担部分)由城区财政承担。每年给予每个县域医共体专项补助经费10万元,用于实施县域医共体的城乡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更新等。

4.改善就医体验。城区公立医院投入资金数千万元为医共体下级医院添置医疗设备,安装信息化网络设备,硬化、绿化院内环境等,先后建成特色中医馆6个,对医联体下级医院科室设置、诊疗流程进一步进行规范,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5.促进服务下沉。对成员单位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择优选拔聘任,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年轻干部出任院长。选派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中层医务管理人员和其他医护人员20多名,定期下乡对各分院进行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使分院业务工作进一步拓展,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6.强化信息建设。港口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加入防城港市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实现了双向转诊、远程医疗、远程会议等。港口区医共体总院改造自身信息系统并向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开放,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系统中录入诊者检验结果、查询就诊者检验信息、打印检验报告。影像云系统正在建设,港口区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将实现影像系统数据联通,远程阅片、会诊功能,为就诊者提供手机APP查询影像检验信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