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范文第1篇

本专题所刊发的研究论文,是徐建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大量实证调查和引入相关理论,如心理学的职业刻板印象理论、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等基础上,对未来职业者研究总况、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描述、影响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方位、科学而真实地展现了当今图书馆员在未来职业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对图书馆事业和教育的启示。

摘 要:根据“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研究”发放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文章就有关被调者个人基本信息、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及其相互关系五部分内容,从理论基础、研究步骤、研究内容、对策分析等角度,进行了描述性介绍和分析,力图真实、全面地反映现阶段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实际状况。

关键词:刻板印象 未来职业者 图书馆员 图书馆工作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2-0026-08

1 引言

在图书馆就业市场中,“让市场决定一切”的观念使得图书馆员的非图书馆专业倾向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图书馆学学生对图书馆职业的背离,正是这一趋势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1]。鉴于此,我们开展了“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实证研究”,以图书馆学专业在读学生(本研究中称为未来职业者)为目标群体,目的是通过描述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和图书馆工作的刻板印象,从中了解图书馆未来职业者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职业认识与规划,促进图书馆学教育对学生职业理念与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本研究是“当代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的子课题,所定义的未来职业者,是指就读图书馆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其详细定义为全国高校中图书馆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在读学生,不包括情报、编辑出版或档案学的学生。对刻板印象、职业刻板印象的理论研究,参见本课题的并行课题“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 [2],此处不再赘述。

2 文献回顾

2.1 图书馆职业背离现象

未来职业者作为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行业的一个主要连接点,是学术界对图书馆学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早期的研究主要注重为图书馆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如1979年李纪友对图书馆学教育做了简要概述,其重点便是图书馆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3]。

随着信息产业的崛起、计算机编目的出现,就业问题逐步显现。周志农曾指出 “在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学有所用的专业人材之后,毕业生的分配开始陷入困境,专业不对口的分配去向实际上宣告了教育目标的落空” [4]。

到了90年代后期,人才市场兴起,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图书馆员的非图书馆专业倾向日趋明显——从图书馆的招录意向来看,更加青睐于拥有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背景的人才;而未来职业者的择业意向,也往往优先考虑其他行业,将图书馆员职业当成不得已的选择,这在本科毕业生中尤其突出[1]。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的人数呈下降趋势,李卓卓对2002~2006年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总体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五年内图书馆专业毕业生选择去图书馆工作的比例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5];潘燕桃在大陆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及社会需求调查中指出,2008年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为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的有122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9.5%,不到一半[6];中山大学的一项调研也表明我国有很多图书馆学专业学生最终没有从事图书馆工作[7]。而已经成为图书馆员的职业者,也存在着职业认同感淡化问题[8]。

我们认为,对图书馆职业的了解与认知影响着未来职业者就业时的最终选择,通过描述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有助于了解未来职业者在就业时不选择图书馆行业的原因。近年来,对未来职业者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职业背离”的现象上,本研究则希望通过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视角,以全国范围的未来职业者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2 职业抱负发展理论与刻板印象对求职的影响

在个体如何确定自己职业发展道路的诸多理论中,Gottfredson 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被认为在将来继续有影响力[9]。该理论将心理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以性别类型(sex-type)、社会声望(prestige)和职业领域(field of work)作为研究职业抱负发展的 3 个重要维度。Gottfredson认为:职业抱负的确定是个体的职业自我概念(包括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兴趣)、职业印象(又称职业刻板印象,包括职业的性别类型和社会声望)与实际环境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一个人通过对不同职业领域的两个方面——社会声望和性别类型、与他们自我概念的两个方面——自己希望将来从事职业的社会声望和性别类型的符合程度进行评价,从而确定自己将要选择什么职业。

很多学者对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兴趣)进行了实证探讨,结果发现:不管是内隐或是外显的结论都支持大学生对高社会声望职业(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高、晋升机会多等)的偏好,另外,保健因素(福利、待遇、稳定性等)和发展因素(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符合兴趣爱好、有自主性等)也将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10-13];大学生更倾向选择与自己的性别类型相符的职业,而且性别类型对男生的限制要高于女生——即女生更可能选择传统更适合男性的职业[13];在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兴趣中,中国大学生最看重职业的社会声望[14]。

根据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的观点,要探究未来职业者对某个特定职业的态度,不仅需要了解他们的自我职业概念,还需要了解他们对该职业的职业刻板印象。尽管社会声望和性别类型是职业刻板印象的重要方面,但它们并不是职业刻板印象的全部,职业刻板印象还包括对从事该职业的职员是否能胜任该职业的预想态度等[15]。因此,本研究从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与图书馆员交往意愿3个方面,全方位展现当代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职业的职业刻板印象。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未来职业者,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分为5部分: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工作的刻板印象;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个人基本信息。其中第一至第四部分使用的分问卷与“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相同[16]。

问卷面向全国所有设置图书馆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发放,涉及开设本科教育的学校21所,研究生教育的学校31所。共发放问卷2226份,回收2166份,问卷回收率97.3%,其中有效问卷2122份,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本报告。

4 研究内容与结果

为全方位展现项目研究成果,这里依次对未来职业者的基本信息、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与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及其相互之间关系5个部分进行分析。

4.1 个人基本信息

本部分包括人口学特征、使用图书馆情况、与图书馆员个人关系、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知、印象来源5个部分,各部分详细数据见表1。

4.1.1 人口学特征

此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学校类型和地区分布、是否有其他专业背景和是否曾经参加过工作7个要素。

可以看出,与图书馆员类似,未来职业者也是女性居多。大部分以本科为主,且半数以上为著名高校(985或211),没有工作经历和其他专业背景。

为进一步考察工作经历和其他专业背景的来源,我们对学历和工作经历、学历和其他专业背景分别作了交叉列联分析,结果发现:20%的硕士生和49%的博士生有过工作经历;49.5%的硕士生和45.2%的博士生拥有其他专业背景,且集中在编辑出版、档案、信息管理等文科专业,英语、中文等语言学专业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理科专业。同时,有9.4%的本科生因为修双学位等原因,亦具有其他专业背景。

4.1.2 使用图书馆情况

此部分包括被调查者去图书馆频率、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频率、在图书馆时间、去图书馆目的和对图书馆服务是否满意5个要素。

从基本数据可以看出,未来职业者使用图书馆的频率显著高于利用电子资源的频率。他们去图书馆的主要目的为查找学习必须的图书资料、借书、上自习和消遣性阅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半数以上的未来职业者表示对图书馆服务满意,但满意的比例要低于公众(78.4%)[17],这说明未来职业者眼中的图书馆服务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4.1.3 与图书馆员个人关系

此部分为被调查者与图书馆员的个人交往情况,包括有没有朋友、亲属在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员是否有工作外的交往3个要素。

仅有7.5%的被调查者有亲属在图书馆工作,22.9%的被调查者有朋友在图书馆工作,而与图书馆员有工作外交往的仅占20.2%,可见绝大多数图书馆学专业学生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4.1.4 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知

此部分包括如何进入专业、专业态度、专业前景、是否考虑改换专业、是否愿意去图书馆工作5个要素。

57.4%的人是被迫选择、56.8%的人考虑改换专业,显示图书馆学专业的吸引力较为不足;表示喜欢和有点喜欢图书馆学专业的占57%,对图书馆学的专业前景持积极态度的占55.1%,两者比例大致持平,显现已经进入专业的学生对图书馆学有较好的观感;72.1%的人对去图书馆工作表达出积极意向,可见图书馆对未来职业者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4.1.5 印象来源

此部分为被调查者对图书馆员的印象来源,其中77.8%的印象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图书馆员的自身作为,直接影响图书馆专业学生对图书馆职业的印象。

4.2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

4.2.1 一般描述

根据“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包括热情和能力2个维度,而热情维度可分为亲近感和疏离感,能力维度分为强技能和弱技能[17]。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个维度的均值都大于3(问卷为5点评分),表明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总体印象较好,亲近感、疏离感、强技能和弱技能的具体含义和分析请见后文《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分析》。

4.2.2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影响因素分析

4.2.2.1 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性别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中的弱技能有影响,男性认为图书馆员在弱技能上的表现相对较差。

②年龄:22岁以下的对图书馆员的印象显著比23到26岁的好,这种差异在4个维度上均达到显著。

③学历:学历对疏离感和弱技能产生显著影响,本科生认为图书馆员更不疏离,在弱技能上表现更为突出。具体分析详见本组《专业教育对未来职业者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一文。

④学校类型:学校类型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中的弱技能有影响,一般高校的学生认为图书馆员在弱技能上的表现更好。

⑤学校地区:学校所在地区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4个维度均有影响,东北地区高校的学生们认为图书馆员更亲近、不疏离,在强技能和弱技能上表现都更突出;而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高校的学生对图书馆员的印象略差,中部地区高校学生对图书馆员的印象相对最差。

⑥是否有其他专业背景:其他专业背景仅影响弱技能维度,有其他专业背景学生眼中的图书馆员形象略逊,认为他们在弱技能方面表现相对较差。

⑦是否参加过工作:是否参加过工作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没有影响。

4.2.2.2 使用图书馆情况

与对公众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类似,使用图书馆越深入、越满意的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印象越好,具体表现在:

①在图书馆时间会显著影响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4个维度,在馆时间不到一小时的学生对图书馆员的印象显著较差,认为图书馆员不够亲近、略显疏离、强技能和弱技能表现均不够突出,其他组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②对图书馆服务是否满意会极其显著的影响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4个维度,满意者认为图书馆员更亲近且不疏离,强技能和弱技能上的表现也更加突出。

③到图书馆频率与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频率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没有影响。

4.2.2.3 与图书馆员个人关系

①与图书馆员是否有工作以外交往仅对亲近感维度有影响,有工作外交往的未来职业者认为图书馆员更值得亲近。

②亲属中是否有图书馆员会显著影响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中的亲近感和强技能这2个维度,亲戚是图书馆员的未来职业者认为,图书馆员更值得亲近,强技能表现更突出。

③朋友中是否有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没有影响。

4.2.2.4 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识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识极其显著地影响图书馆员刻板印象,表现为对专业持积极态度的未来职业者印象更好,具体分析请见后文《专业认知对未来职业者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

4.2.2.5 印象来源

印象来源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4个维度影响极其显著,当印象来源为大众或媒体时,其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最好,即认为图书馆员亲近、不疏离,强技能和弱技能上表现突出;当来源为亲身经历时,其印象相对较差。

4.3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工作的刻板印象

4.3.1 一般描述

本部分包括“复杂性”和“舒适度”2个维度,由表3可以看出,2个维度的平均分都高于3分,可见,未来职业者普遍认为图书馆工作是相对复杂且比较舒适的,具体分析请见后文《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分析》。

工作刻板印象各维度描述统计]

4.3.2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影响因素分析

4.3.2.1 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性别因素仅对复杂性有影响,男生认为图书馆工作不复杂,而女生则认为其相对复杂。

②年龄:年龄因素仅对舒适度影响显著,相较于22岁以下者,23到26岁的认为图书馆工作更舒适。

③学历:学历因素仅对舒适度有影响,相较于硕士生,本科生认为图书馆工作更不舒适。具体分析详见本组《专业教育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一文。

④学校类型:学校类型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的2个维度均影响显著,学校声望越高,越认为图书馆工作不复杂,一般高校的未来职业者还认为图书馆工作相对不舒适。

⑤学校地区:学校地区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的2个维度有显著影响,东北高校的认为图书馆工作更复杂,西部的则认为图书馆工作更复杂、也更不舒适。

⑥是否有其他专业背景:有其他专业背景的认为图书馆工作相对更简单也更舒适。

⑦是否参加过工作:参加过工作仅对舒适度有影响,曾参加过工作的认为图书馆工作相对更不舒适。

4.3.2.2 使用图书馆情况

①在图书馆时间会显著影响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的2个维度,在馆时间不到一小时的学生对工作持更消极态度:即认为图书馆工作更简单,也更舒适。

②对图书馆服务是否满意会极其显著影响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的2个维度,满意者认为图书馆工作更复杂、更不舒适。

③到图书馆频率仅对舒适度有影响,到馆频率、半年或更久一次的未来职业者认为图书馆工作更舒适。

④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频率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没有影响。

4.3.2.3 与图书馆员个人关系

①与图书馆员是否有工作以外交往仅对复杂性略有影响,有工作外交往的认为图书馆工作更复杂。

②亲属中是否有图书馆员会显著影响复杂性,有亲戚是图书馆员的认为图书馆工作更复杂。

③朋友中是否有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没有影响。

4.3.2.4 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识

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识极其显著的影响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表现为对专业持积极态度的未来职业者印象更好,具体分析请见本组《专业认知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一文。

4.3.2.5 印象来源

印象来源仅对舒适度影响显著,当印象来源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则认为图书馆工作相对更舒适,若是来源为大众或媒体的看法时,则认为更不舒适。

4.4 未来职业者与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

4.4.1 一般描述

统计分析显示此部分平均值为3.6555,大于3,表明未来职业者愿意接近图书馆员,具体分析请见本组《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分析》一文。

4.4.2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4.2.1人口学特征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在性别、年龄、学历、学校类型、学校地区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

①性别:男往意愿显著弱于女性。

②年龄:23岁至26岁的更愿意与图书馆员交往。

③学历:本科生的交往意愿显著低于硕士和博士生。具体分析详见本组《专业教育对未来职业者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一文。

④ 学校类型:一般高校的交往意愿显著高于985和211高校。

⑤学校地区:北京和中部高校的交往意愿显著低于东北和西部高校的。

4.4.2.2 使用图书馆情况

①到图书馆频率对交往意愿影响显著:半年或更久一次去图书馆的学生交往意愿较弱,而其他组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②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频率对未来职业者的交往意愿也有显著影响:使用频率越高,与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就越强。

③在图书馆时间对交往意愿影响显著:在馆时间越长,交往意愿越强。

④对图书馆服务是否满意会显著影响交往意愿度:满意者的交往意愿更加强烈。

4.4.2.3 与图书馆员个人关系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在与图书馆员是否存在工作以外交往,朋友中、亲属中是否有图书馆员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有工作外交往,朋友中、亲属中有图书馆员的更愿意与图书馆员进一步交往。

4.4.2.4 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识

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识极其显著的影响交往意愿,表现为对专业持积极态度的未来职业者更愿意与图书馆员交往,具体分析请见本组《专业认知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一文。

4.4.2.5 印象来源

印象来源对交往意愿影响显著,说不清楚印象来源的未来职业者交往意愿最弱,而其他组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5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图书馆员交往意愿与职业意愿间的相互关系

4.5.1 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图书馆员交往意愿的相互关系

为了解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计算了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4个维度、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2个维度、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7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舒适度与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4个维度、复杂性和交往意愿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其他维度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这意味着在未来职业者看来,舒适是个略带贬义的职业描述词,如果职业太过舒适,那就意味着图书馆员在各方面的表现都相对较差,也意味着图书馆工作简单、重复,没有挑战性,相应的也就不愿意与图书馆员进行交往。

工作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的相关系数]4.5.2 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与职业意愿的相互关系

为探究未来职业者职业刻板印象与求职意愿的关系,我们计算了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4个维度、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2个维度与职业意愿(在问卷中对应的题目为:如果有机会,你愿不愿意到图书馆工作?)的相关。如表5所示,职业意愿与舒适度以外的5个维度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舒适度呈负相关。换句话说,认为图书馆员在亲近感、疏离感、强技能、弱技能上表现突出,认为图书馆工作复杂且不舒适的未来职业者,更愿意去图书馆工作,这意味着改善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是解决他们职业抵触情绪的有效方式之一。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职业意愿与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的相关程度更高(尤其表现在复杂性上),这一方面说明工作刻板印象对未来职业者的求职意愿影响更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未来职业者眼中的理想工作是复杂且不舒适的。

5 结论与讨论

本次研究中,我们描绘出了未来职业者职业刻板印象的基本图景(详见本组《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分析》一文),并从印象的群体差异中找到了提升未来职业者职业刻板印象的潜在路径。研究结论与Gottfredson对职业抱负发展的理论假设基本吻合,把职业刻板印象与职业自我概念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找到未来职业者职业抵触情绪的部分原因。

5.1 改善未来职业者职业刻板印象的意义与潜在路径

研究结论表明,与Gottfredson的预期一致,职业刻板印象对未来职业者的求职意愿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对图书馆员和图书馆工作的印象越积极(即认为图书馆员亲近、不疏离,在强技能和弱技能方面表现突出;认为图书馆工作复杂且不舒适),越愿意到图书馆工作。这就是说,要缓解未来职业者的职业背离现状,可以从改善其职业刻板印象入手。

在各种影响职业刻板印象的变量中,我们能对其加以控制的主要是使用图书馆情况、专业认知、与图书馆员个人关系、印象来源的相关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图书馆越深入(表现为停留时间越长)、对图书馆服务越满意、与图书馆员有工作外交往、对图书馆专业持积极态度的未来职业者,其印象更好,这就意味着在图书馆服务和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上,我们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研究结果表明,当印象来源为亲身经历时,对图书馆员和工作的各维度印象都会显著变差(相较于其他印象来源),该结论在控制了满意度和在馆时长变量后依然成立。这就是说,即便我们提升了服务水平,让未来职业者更多地使用图书馆、接触图书馆员,也不及没亲身经历过图书馆服务(从大众或公共媒体获知图书馆信息)的未来职业者印象好。这一方面说明馆际服务的实际水平与媒体宣传尚有很大差距(以至于对馆际服务满意的人仍认为不及大众或媒体宣传的那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服务的高期望与服务实际水平之间的巨大矛盾。

5.2 对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的验证与启示

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认为能力和社会经济地位对职业范围的确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于高能力的人群来说,其父母、老师和其他人会鼓励他们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和职业,因此,相对于同样社会经济地位的同伴,他们对社会声望要求的上限更高。同样,那些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人,他们也倾向于有较高的职业期望,他们职业抱负的社会空间的下限高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的人[18]。另外,如前文所述,男性受性别类型的限制更大,更不愿意背离自己的性别类型。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在弱技能、复杂性和交往意愿上的态度显著比女性消极,但在其他因素上男女没有显著差异,这就验证了Gottfredson的假说,即男性受性别类型的限制更大,更无法接受与成功男性职业特征相背离的弱技能和复杂性特征,也因此表现出极其显著的低交往意愿(尤其表现在共同工作和去图书馆工作两个题项上)。

学校类型对职业刻板印象的诸多维度的显著影响反映出能力在职业范围确定和职业刻板印象中的作用:相较于211和985高校(我们认为这些学校的学生通常会被社会标签为高能力者),一般高校的未来职业者职业印象更积极(在弱技能方面表现更好,即图书馆工作更复杂且不舒适),也更愿意与图书馆员有进一步交往或参与图书馆工作。这种影响尤其突出的表现在与性别类型和社会声望相关的复杂性和舒适度因素上。如果说能力反映出社会声望的上限水平,那么,显然图书馆职业对于211或985高校的未来职业者来说,远未达到其期望职业的社会声望水平。

社会经济地位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印象的影响也反映在本研究的部分结论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西部)未来职业者的职业刻板印象和交往意愿更积极,而东部及东南沿海、北京和中部地区未来职业者的态度则相对消极。这也反过来证明了图书馆职业在未来职业者眼中(尤其是高能力、高社会经济地位的未来职业者看来)属于社会地位不高的职业。

尽管直接询问未来职业者图书馆工作社会地位时,我们得到了其地位不算低的答案(数据详见《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分析》一文中的相关介绍),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其地位实际上是不高的,以至于男性、高能力和高社会经济地位的未来职业者都表现出了相对更为消极的职业印象和交往意愿。我们甚至可由此悲观地预测,如果图书馆职业的社会地位不能得到提升,图书馆行业从业者中将越来越难看到男性、高能力和高社经地位人群的身影。

5.3 对“职业背离”现象的解释

依照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未来职业者的求职意愿将取决于职业刻板印象与自我职业概念的匹配程度[19]。根据本项目研究结论,未来职业者眼中的职业刻板印象为女性职业,社会声望不算高,在未来职业者看重的发展因素(创造力、发挥自己才能等)上表现也不算好(更细致的结论和分析详见本组《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分析》一文),这显然与未来职业者职业自我概念的要求是有明显差距,我们认为,这种低匹配程度是未来职业者选择“职业背离”的主要原因。

考虑到中国学生对社会声望的强烈偏好,可在本研究中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职业声望的直接评价并不低(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其他侧面指标看出其职业声望也并不算高),这似乎还不足以完全解释其“职业背离”现象。为此,我们又查阅了横向职业声望对比的相关研究,根据2001年李春玲对全国81种职业的社会声望分层的调查结果,图书管理员排名64位,与工人(如建筑工人、矿工、纺织工人、车工、印刷工人、农民工等)、商业服务业员工(如宾馆服务员、图书管理员、殡葬场火化工、理发师、清洁工、公共汽车售票员、商店营业员、菜市场小摊贩等)、农业劳动者(如种田农民、渔民)和小个体户(个体裁缝)同属第六组职业,为无需技术专长、劳作性的职业[20]。

尽管10年来图书馆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无需技术专长、劳作性职业的低社会声望印象似乎还残留在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中,成为未来职业者背离职业的关键原因。要实现图书馆职业与国际接轨,真正职业化与专业化,改变这一刻板印象,我们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司新霞.图书馆员的非图书馆专业倾向对职业的影响[J].图书馆学研究,2011,(7):31-34.

[2]李强等. 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调查主报告[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2-7.

[3]李纪友.图书馆学教育情况介绍[J].图书馆建设,1979,(4):1-5.

[4]周志农.论图书馆学教育的危机及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1991,(4):8-10.

[5]李卓卓,唐琼.近五年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招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8,(7):106-109.

[6]潘燕桃.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及社会需求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29-40.

[7]于良芝.图书馆学教育呼吁战略思维[J].图书与情报,2006,(4):26-33.

[8]史全胜.图书馆未来从业者职业认同感的培养策略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9):63-65.

[9]侯志瑾,明. 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简介与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201-210.

[10]俞宗火等. 当代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10(3):37-40.

[11]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01,7(3):18-23.

[12]阴国恩等.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38-43,60.

[13]佐斌, 温芳芳.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内隐职业声望偏好[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3):171-175.

[14]周爱保,马小凤.大学生职业决策中的妥协策略[J].心理科学,2007,30(5):1247-1249.

[15]余秋梅等.职业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9-10.

[16]李强等.“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问卷规范化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2-7.

[17]李强等. 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研究主报告[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2-7.

[18]Gottfredson L S.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1,28:545-579.

[19]Gottfredson L S. Gottfredson’S Theory of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In: D Brown, L Brook,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3r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6.179-232.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EIA120386)的研究成果。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包括三个维度,即声望地位、保障和发展。实证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成正相关,与保障因素成负相关,且相关呈显著性。这说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教师应积极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扩大其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趋突显,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造成这种现象,除了客观因素外,关键在于大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兴趣及能力不了解,对社会需求也知之甚少,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出对就业前景的茫然和缺乏自信。这种情况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此,本文试图将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中,从而探寻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间存在的关系,为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帮助大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减少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不断修正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使大学生容易成功地做出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

二、研究模型与假设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 A)1977年提出的概念。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一提出,就开始运用到教育领域中的各个年级水平、各个领域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身上。研究者考察了个人和环境因素怎样影响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怎样影响学习行为、动机和成就。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在学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包括学生的自我调节效能和学业效能;教师对激发和提高学生的个体效能信念,即教师效能;教师集体对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集体效能感,即学校集体效能。

“职业锚”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的重要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就业者职业活动生涯的理想归宿。传统的“职业锚”包括几种类型:技术职能能力型、管理能力型、安全稳定型、自主独立型和创造型。对大学生而言,在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中,技术职能能力型和管理能力型与未来职业的声望地位相关,安全稳定型与未来职业的保障因素相关,自主独立型和创造型与未来职业的个人发展相关,大学生职业锚也定位于这三个方面。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行为的努力水平、坚持性和活动选择。因而,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声望地位、保障和发展的选择。由此,我们认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联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

基于上述文献的回顾,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自我效能高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声望地位的期望值高,希望单位规模大,级别高;

H2: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声望地位期望值低;

H3: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注重自我发展;

H4: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不注意自我发展;

H5: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不关注个人保障;

H6: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对保障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基于对以上理论和文献的梳理与假设,我们建立起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的模型(见图1)。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1.问卷的形成

确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标体系是本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自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依据三个维度,即声望地位、保障和发展,采用访谈法进行编制。问卷编制完成后,请60名同学对问卷的每一题目进行评价,剔除5人以上认为不恰当的题目。最后剩下的题目就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本文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原始量表的因素结构进行分析检验,保留区分度高的项目,剔除区分度低的项目。

2.数据收集

以班集为单位,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测量,施测正式调查问卷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的答卷纸,统一发放,统一回收,测验无时间限制,一般都在30分钟内完成,共发放问卷205份,实际回收197份,剔除少数无效问卷,共得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2%,其中男生101人,女生88人。一年级32人,二年级46人,三年级51人,四年级60人,文理科比例相当。全部施测工作集中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完成。采集数据的录入、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系统。

3.被试及其测量

(1)被试情况,取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被试为河南省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三所大学,从一、二、三、四年级随机选取各一个班,样本总数为205份。

(2)测量工具及可靠性程度

采用中文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目前该量表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中文版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至今中文版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职业生涯规划量表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该量表共有19个条目,含三个分量表,用李科特三级量表记分方式,从低到高记为1~3分,得分越高就表明大学生对该项表述的期望获要求越高。该量表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和0.91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汇聚效度和区分效度),其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7,测量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总分的分布是一个正态分布,低分人群与高分人群较少,居中得分的人群最多,这符合人群分布的一般规律。

2.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从表1中可能看出,自我效能感与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成正相关,而与保障因素成负相关,且相关呈显著性。这说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声望地位和发展的要求高,而对保障的要求低。自我效能感高说明大学生对自己实现职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高,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对未来自己能够获得的声望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有更高的期待,由于对自己能力的充分自信,这时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的保障不做要求,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保障,不需要寻找一个保障性高的职业。

3.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各因素的差异分析

(1)自我效能感高分组与低分组与职业生涯规划各因素的差异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高分组的大学生在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平均数和标准差远远高于自我效能感低分组的大学生,而在保障因素方面,自我效能感高分组的大学生低于自我效能感低分组的大学生。无论自我效能感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大学生,在声望地位、保障和发展因素的相关性都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自我效能感高分组的大学生在声望地位和发展方面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在保障方面在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这与表1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一致,这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趋于选择有挑战性,能够赢得声誉和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他们更看重职业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的声望,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也看重经济收入的高低。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有保障的职业,不注重声誉和个体发展。

(2)各年级大学生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差异分析(见表3)

表3 各年级大学生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方差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在大学四个年级中的差异性呈显著性水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呈逐年递减趋势,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挫折的增多,大学生可能在职业选择上的信心会慢慢下降。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保障因素的差异性极为显著,声望地位和发展因素也呈显著相关,一、四年级对于声望地位的要求低于二、三年级,总体来看,一到四年级对于声望地位的要求是呈“∩”型,这说明在一年级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声望地位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到二、三年级渐渐意识到声望地位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性,到四年级真正要面对职业选择的时,对未来职业的声望地位变得现实,不再像二、三年级时追求“虚名”;在保障方面,一到四年级呈逐年递增趋势,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观念发生着变化,越来越意识到保障在未来职业选择中的重要性;在发展方面,一到四年级呈逐年递减趋势,这说明由于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再过多地考虑发展的因素,而是向能够就业的需求方面靠近。

五、结论

本文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研的数据,研究了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三个维度的影响,验证了它们之间的假设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和0.739,而与保障因素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77,且相关呈显著性。这说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往往将更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和个人发展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注重个人精神需求与个人志向的满足,注重个人专长的发挥和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这种择业观相对于传统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业已不再是纯粹谋生的手段,过去那种理想的单一化人生追求,正在为一种现实的、个人色彩突出的多样化人生追求所取代,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则缺乏信心,往往将较低层次的“保障”因素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保留着传统的择业观,求稳定不求发展,这种择业观仍然是把工作作为生存的手段,社会责任感淡化,这往往不利于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个人特长、才智的充分展现。

第二,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的走向基本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而变化,这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保障呈增长趋势,对发展要求逐年递减,对工作单位的声望地位要求呈“∩”型走向,这是由于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减弱,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信心下降,随之对未来职业的保障要求增强,对发展要求减弱。

第三,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因素都达到显著性相关的水平。

本文主要验证和建立了这样一种理论: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所考虑的职业选择内容,人们一般不会认为效能感低的领域的选择值得考虑。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着个体选择什么职业、职业选择范围的大小等。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不会因为信心不足而妨碍选择职业的范围,同时会有积极的求职行为,更容易成功地做出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而且在所选择的职业领域,其自我效能感越高,所取得的成就的机率就越高,在这一职业上坚持的时间就越长,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愿意去克服。因此,学校、教师应积极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扩大其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1 ] B a n d u r a . A . 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 To w a r d a u n i f y i n gR e v i e w o f b e h a v i o r i s t i c c h a n g e .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eview,1977,84(3):191-215

[2]Kruger L J.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in problemsolving among teacher assistance teams and school staff.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7,90(3):164-168

[3]张济生. 素质培养与职业定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4]Schwarzer R, Aristi B,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ssessment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 WordPsychology,1997,3(1-2):177-190

[5].Zhang J X, SchwarzerR. 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Psychologia,1995,38(3):174-181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范文第3篇

学生社团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今天落下了帷幕。经过精心策划,本届社团文化节,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和激情参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团活动的主持闭幕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社团活动的主持闭幕词范文1甲: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祖国,我们不会忘记您历尽坎坷,步履维艰地一路走来。

乙:走出了自己的灿烂,走出了自己的辉煌,也走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甲:首先请欣赏“诵读社团”为大家表演的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乙:创建“英语特色学校”是展现我校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全面提升同学们的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学校成立了英语社团,下面有请“英语合唱”小组为大家表演——《英文歌曲大联唱》。

甲:尽管我们只是一棵幼苗,但我们骄傲地生活在父母的怀抱。尽管我们只是一颗小星星,但我们幸福地闪亮在老师的身边,下面请欣赏舞蹈社团为大家表演的群舞——《星光》。

乙:我们荻小的英语社团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快乐羊村”,希望小伙伴们人人争做聪明勇敢的喜羊羊和美丽善良的美羊羊。羊村的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今天“羊村”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欣赏英文短剧——《喜羊羊与灰太狼》。

甲:童年是一首诗,充满了幻想和憧憬。童年是一支歌,跳跃着美妙的音符,让我们手拉着手唱响金色的童年。请欣赏由舞蹈社团为大家表演的舞蹈——《种太阳》。

乙:走过了温暖的童年时代,转眼我们已是阳光少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让我们乘着理想的翅膀翱翔,去拥抱的未来吧!下面请欣赏——音乐社团为大家表演的合唱——《的未来》。

甲:我们要感谢母校,让我们在如此好的环境中学习。感谢敬爱的老师,引领我们健康茁壮的成长!真心祝愿荻小的明天更美好!

乙:祝愿尊敬各位领导、来宾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永远有一颗像我们这样年轻的心!

关于社团活动的主持闭幕词范文2A:优美的诗篇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B:欢乐的气氛还在我们心中荡漾.

C:在青春的扉页上,我们写下梦想与激情,

D:在收获的季节中,我们采撷成果与希望。

A:走过往昔,奋斗的汗水刚刚拭去

B:回忆旅途,成功的笑脸正在伸展

C:携手今宵,高歌这一路光荣激动

D:展望明朝,伙伴们,让我们携手同行

A:尊敬的领导,老师

B:亲爱的同学们

C:东北电力大学“璀璨青春,和谐社团”大型社团联谊晚会正式结束,让我们下次再会

合:再会。

关于社团活动的主持闭幕词范文3今天,各位社团代表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会聚在这里,切磋交流,共同讨论社团的发展。相信我们都会从中受益匪浅,使各社团继续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我们的论坛接近尾声了,希望这次论坛能够促进各高校社团今后的交流与合作。北京科技大学社团发展研讨论坛暨第九届社团文化节开幕式到此结束。再次对各位的光临表示忠心的感谢,谢谢!

参加本次论坛的兄弟院校有:欢迎各位的到来。

我校的社团是由团工委统一组织和协调的,下设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共计五类四十多个社团,在组织管理上,实行积分评比制度,建立了完善的社团管理机制。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社团定位与发展、社团自身管理以及社团活动开展。

我们举办此次论坛,就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大家彼此互通经验与心得体会,为社团今后更好的发展寻找动力。

现在是兄弟院校社团代表言时间。

现在是校内优秀社团代表发言时间。

现在是兄弟院校及社团资料交换时间。

今天,各位社团代表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会聚在这里,切磋交流,共同讨论社团的发展。相信我们都会从中受益匪浅,使各社团继续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我们的论坛接近尾声了,希望这次论坛能够促进各高校社团今后的交流与合作。北京科技大学社团发展研讨论坛暨第九届社团文化节开幕式到此结束。再次对各位的光临表示忠心的感谢,谢谢!

关于社团活动的主持闭幕词范文4女:今朝路途今朝险,脚踏实地仍需仰望星空。下面请大家与我们一起走进晚会的第三个篇章“新逐青春,展未来”。

男:在最美的时光邂逅你,不早不晚,只是轻轻说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下面请欣赏情景剧《最美的时光》

女:踏上时光的骏马,赶赴街舞的盛会,用激情与活力点燃花样的年华!重返时光的舞池,摇动健壮的腰肢,让梦想和快乐尽情挥洒酣畅淋漓!街舞就要开始,准备好你们的掌声和尖叫,和我一起《爱青春》!

男:有你的祝福,风雨中我也会勇往直前,让我们的爱始终在纪念册里闪耀!请欣赏歌舞剧《青春纪念册》!

女:踮起脚尖,舞步翩跹,他们是与舞蹈有约的精灵

男:激情飞扬,活力四射,他们是与青春有约的逐梦人

女:相信他们的舞姿会征服你,下面请欣赏交谊舞《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女:春天的约会显得那样生机盎然,优美的舞姿婆娑在久别的未来。接下来让我们收官在第四篇章“韵动青春,同师生”。

男:世界就像迷宫,却又让我们此刻相逢

女:感谢你,老师,是你送给我飞翔的翅膀

男:感谢你,老师,是你让我的青春韵律恰好

女:今晚让我们一起大声唱出心中的爱

女:下面请欣赏合唱《爱,因为在心中》

男:喷薄的情感盛放在时间里;

女:不懈的追逐怒放在生命中;

男:公呈新韵,与梦同行,让我们铭记这场盛会感恩这份温暖,

女:青春,是追逐梦想的时光。

男:此时,你我相聚,携新老同学开启梦想。

女:此刻,我们相聚,祝公管更加壮丽辉煌。

男:在新的一年中祝福大家学习进步、工作顺利、事事顺心、万事如意。

女: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难忘的夜晚,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的到来

男:我宣布--学院20--年迎新晚会圆满结束。让我们明年再会。

女:祝大家晚安!

关于社团活动的主持闭幕词范文5女:携着祝福,带着嘱托,我们相约在海口经济学院--社;男:在这丹桂飘香的日子里,2011级的新同学像燕子般衔着新的气象来到了海口经济学院--社。

女: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们代表海口经济学院的所有的师生向你们说:欢迎你们,新同学!

男:下面我宣布,海口经济学院20--年公关社迎新生晚会,现在开始——

女:请允许我荣幸的介绍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他们是:--社指导老师蒋水龙老师,市场营销协会会长{张耀文}爱心霞}公关社会长{朱正}

再一次用掌声欢

迎他们的到来。

女:首先是由蒋老师讲话,有请

男:今夜,我们欢聚一堂,激情满怀

女:今夜,我们载歌载舞,心潮澎湃

男:今夜,我们让青春尽情的绽放

女:今夜,我们让梦想自由的飞翔

男:告别今夜,我们将迎来明朝东升的旭日

女:告别今夜,我们将走进崭新的收获季节

男: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凝聚心头不变的情节女:熟悉的旋律,演绎时代的激越,回荡情怀不改的真切男:让我们挽起生命的臂膀,唱响生命的完美乐章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戴维斯 J曲线 经济 革命 使用范围

1962年,《美国社会学评论》首先刊登了戴维斯有关革命的理论,即“戴维斯的J曲线——革命何时爆发”,这一理论整合了经济学和革命微观研究,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革命的发生。自刊登后,J曲线理论获得了广泛转载,引来许多书刊的吹捧,同时,该理论也引起了极大争论,其中不乏批评和驳斥。本文结合学术界对J曲线的讨论,针对其定位和使用范围等进行了探讨。

一、J曲线理论概述

(1)理论核心内容

J曲线理论认为,面临突然的经济萧条,民众期望并未作出同步调整,根据以往的繁荣经验,人们的期望会继续发展。当实际发展状况和民众预期间的矛盾达到某个极限时,革命就会爆发。J曲线整合了心理学和经济学两种范式,社会经济状况反映的是宏观经济形势,人们的期望则代表微观的心理学因素。

图1 预期的差距:预期和实际需求支持的关系

(2)理论来源

托克维尔是革命发生在长期经济繁荣之后的理论奠基人。他发现,在法国大革命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财政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大革命却发生在这个情况不错的时期。戴维斯与托克维尔同时注意到革命发生之前存在过经济繁荣期,不过两人的观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经济的突然滑坡造成了现实与期望的差距,差距大到极限时革命就会爆发;后者则认为,革命爆发并不总是因为人们处境变差,很可能是一向默默忍受苦难的人民在法律压力减轻时,猛烈抛弃带来苦难的旧制度。

经济危机引发革命由马克思率先提出,在分析法国革命时,马克思谈到“农业的这种困苦状况,加上商业的萧条,工业的停滞以及仍然在威胁着的财政灾难,必定会使法国人民处于他们通常起来进行新的政治试验时的思想状况。”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革命的发生是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矛盾日趋尖锐的结果。J曲线与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引发革命的理论存在相通之处。

一定程度上讲,J曲线是达莱德“挫折——攻击”理论的翻版。达莱德认为,挫折感会引发一些不理性的敌意和攻击行为,且攻击的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也越大。J曲线理论对人民期望与现实状况间差距的分析,同达莱德的挫折攻击理论提出的“挫折感”不谋而合。

二、关于J曲线使用范围的讨论

(1)理论内容——仅对革命爆发的其中一种前提作了解释

J曲线只涉及了革命爆发的其中一种前提,即分析了经济的突然性波动与革命爆发的关系,并单纯地将革命的发生归因于经济萧条引起的心理落差。然而这一结论是狭隘的。从革命发生的前提来看:首先,革命爆发的动因往往并不是单一的,可能掺杂着宗教、政治、军事等因素;其次,即使单从经济视角来分析革命爆发的前提和动因,经济的突然波动也并不是唯一前提,经济平稳增长时期也可能爆发大规模的革命或冲突,宗教革命和文化冲突就是很好的佐证。

(2)分析对象——主要用于分析大规模的革命为何发生

戴维斯所感兴趣的并不是小规模的、有限度的反抗,而是将会引发革命的事例。基于此,他将革命定义为使新的统治阶层代表更广泛大众的公民暴力反抗,甚至认为革命的目的就是平等和自由。为此,戴维斯也十分怀疑自己的理论是否能够用于“反动”的革命类型中。面对戴维斯略显混乱的论证,我们首先限定:J曲线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大规模暴动。

以此为基础,J曲线理论指出了“革命在该点爆发”(见图1),但并未描述革命如何演进,也未能以同一路径解释革命的结束(这不一定属于理论缺陷)。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如果说革命的发生是由经济萧条所引起的心理落差达到了一定的极限,那么革命因何而结束?是民众的期望作出了调整,还是革命带来了经济增长的希望?该理论未作解释。

(3)理论要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组织因素

J曲线理论对心理学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同,然而该理论过于集中于个人心理因素,且未能对心理因素进行深层分析(例如在解释个人敌意如何转化为集体革命行为方面)。

J曲线的理论来源之一是马克思的革命思想,但两者具有明显的分界线。马克思的革命理论认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权力并倾向于保持和增大这种权力,这导致社会的联系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在社会动荡时,社会的组织性和统治集团必定会发生作用,因此革命更多地是有计划和具备战略性的理性行动。相反,戴维斯的J曲线理论较大程度继承了达莱德的“挫折——攻击理论”,其理论中蕴含着革命者的不理性心理因素。

(4)分析方法——侧重于实证分析

戴维斯本人与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或运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J曲线的检验及运用主要集中于实证分析,规范分析较少。在实证分析中,该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分析个人期望与经济变化时,并没有发现可靠的指标可供正确处理革命发生的机会性问题,在实证检验和分析中更未有所体现。首先,从现有的理论验证来看,对于经济水平的测量并不充分;第二,人民期望与现实状况间的“差距”所造成的个人的挫折感扩大到哪个程度才足以引发革命,是否存在一个相对明确的极限点;第三,挫折感和敌意如何测量,是否有心理学上的具体而科学的指标。

三、关于J曲线使用范围的思考与修正

J曲线理论所表明的一系列关系存在局限性——革命的发生并不必然源于经济的突然变动。我们还可以追问:J曲线所描述的经济前提,与其强调的期望同实际状况间差距拉大(至极限状态),是否必然带来革命(例如美国的大萧条时期,经济大萧条并没有引发大规模革命)?戴维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验证,也没有对“极限状态”作出界定。

因此,J曲线理论研究了革命与其发生动因之间的其中一种联系,这只是众多联系中的一种。回到J曲线理论本身,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理论中体现的“由经济萧条引起的心理落差拉大(至极限状态)”是“革命爆发”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前者并不必然引起革命爆发,革命的发生也并不必然由“经济萧条引起心理落差拉大(至极限状态)”引起。

(1)革命发生的多重动因

革命发生的动因并不是单一的,戴维斯给出的经济学和心理学解释也并不唯一。从动因上讲,有两种典型的理论需要我们注意。一是革命的社会学理论,即价值理论,该理论认为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价值体系的波动。其代表学者斯梅尔瑟认为,社会分化与整合的不均衡及价值体系的波动,会导致社会动荡和群体冲突,“因为分化和整合在社会内部不同部分的发展程度不一,引起各种社会紧张,其结果就是社会动荡不安和群体冲突”。

此外,马克思主义对革命发生动因的解释也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革命观认为,革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反动的剥削阶级会极力维护现存的腐朽生产关系,而进步的革命阶级则力图破坏这种生产关系。这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表现为反动的剥削阶级与进步的革命阶级之间的斗争,直至爆发社会革命,消灭旧生产关系并建立新生产关系,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区别于微观的理论范式

J曲线理论继承了达莱德的“挫折——攻击理论”,强调了个人心理落差和挫折感的作用,但这一理论却也因此存在过于狭窄和太过执着于微观层面等问题。

J曲线理论与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存在相似之处,但前者的理论更加宏观,而且对“差距”和“挫折感”的解释更为深入。亨廷顿曾提出“现代性产生稳定,但现代化却会引起不稳定”的命题,其中包含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即挫折导致动乱。较之戴维斯的理论,亨廷顿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导致挫折感的“差距”的来源,即“需求的形成”快于“需求的满足”,并进一步解释了原因,即“社会动员的速度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相对剥夺理论也强调了社会心理中的“挫折感”,并对其来源作了解释。相对剥夺是指在人们实际需要的满足与期望的需要满足之间,或自己与他人的需要满足之间相比产生差距的感觉。相对剥夺理论认为,人的挫折感产生于相互比较之中,当人们在某一参照系下经过比较感到利益受损了,就会产生挫折感,从而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这一理论更加明显地区别于戴维斯的微观视角,从“群体”角度出发,讨论了“挫折感”的来源,而不仅仅停留在个体心理上。

(3)考虑理性化和组织性因素

J曲线理论隐含地认为,革命的成功需要背景各异的异见者团结起来,但戴维斯并未进行深层论述,也未能道出革命的组织要素和先决条件。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认为J曲线在这一方面并不严密,其中,“革命的爆发虽然不能完全排除非理性因素,但革命仍然是有计划的、有战略的行动”的观点最具代表性。韦伯与马克思分析了成功社会动员的先决条件,强调有效组织的时机,并侧重于统治集团的联盟和对峙。进一步来讲,革命过程中完全可能出现联盟或是存在政党的力量,进而也从现实角度证明了革命的计划性和战略性不可排除。

J曲线解释了革命爆发的其中一种动因,其理论在以上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如果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和完善,并解决自身在分析方法上的问题,那么这一理论的验证与运用将会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10.

[2]陈立旭,姜涛.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观分析[J].天府新论.2000(5):55—56.

[3]叶克林,现代化理论:从斯梅尔瑟到布莱克和贝尔——再论美国发展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J].学海.1997(3):78.

[4]冯必扬.我国转型期竞争导致社会风险的原因探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社会学研究).2001(1):80.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方向 时代要求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简称《概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实际问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遵循课程定位,《概论》教学应突出时代要求,这始终是教学的根本方向。

一、突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信仰的时代要求

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生存、要发展、要强大,其精神支撑和动力必然是这个民族、国家所具备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没有共同的信仰就没有共同的理想和凝聚力。

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信仰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现阶段随着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进程的深入、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引起思想观念出现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进一步增强,迫切需要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凝聚各方面智慧与力量的共同精神支柱。那就是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望近代中国历史洪流,伴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幕,从此展开了九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一画卷书写着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时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时代特征紧紧结合并实现新的理论升华的历程。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不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当代中国乃至未来中国都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科学地对待这些理论成果,既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更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负责。

二、突出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价值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的创立,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世纪之交,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伟人”、“千年思想家之首”。毋庸置疑,它彰显的意义非同一般。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传遍全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人们观念的变化上,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正如当时路透社报道的一句,“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被调查的英国公众也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

回顾20世纪世界历史,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莫过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社会主义运动在开创历史新时代、创立新型社会制度、解放社会生产力、影响世界政治进程、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上体现了其巨大历史贡献。20世纪末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低潮,但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不合时宜,并不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归于失败,只是表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僵化模式的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观。

当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吸取其教训基础上,呈现出探索本国国情模式的更健康的发展趋势。正如当时小平同志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以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洞悉事物本质而高瞻远瞩指出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同志也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2]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更从实践上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三、突出文化素养教育和文化精神传承的时代要求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一个民族,越是经久不衰,其文化也就越是凝重深厚。文化素养的教育在于学一种文化精神,用文化的力量使国民变得厚重。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必须了解自己的历史、国情和社会,才能总结国家民族历史发展之道路,了解国家民族当展之现状、继承国家民族未来发展之血脉。历史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列宁说过:“历史对于民族,犹如记忆对之人;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成了;一个民族不讲历史,就是一个愚昧的民族。”记得一位教师对学生寄语里有这样一句:“割断了数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当代’而无‘历史’,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只是个单薄贫乏的平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历史、文化是怎么演化过来的,从自身走过的道路中得到的历史启悟是什么,其实质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积淀。

当今以本民族文化为载体对青年人进行文化素养的教育、进行民族精神的传承,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高度重视。日本对教科书的屡屡修订,美国、英国的一些世界知名大学,都有历史类、政府类的必选或选学课程,都要代表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特征。[3]这些都鲜明体现了用自己的文化精神来武装国民,培育青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强烈的认同。

《概论》教学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广泛历史进程,这一中国历史大变动在广度、深度上所引起的冲击力、震撼力,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赋予了极其丰富的蕴涵与文化精神,这一精神财富,构筑了当代中华民族之魂。有人这样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英雄,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有了自己的英雄而不去尊重和拥戴他,那就是个堕落的民族。”当代世界范围内都在瞩目着一个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被外界命名为“中国模式”而加以研究与借鉴。有许多西方学者也在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世界将、邓小平誉为20世纪的两大伟人,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崇拜者,这些伟人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学术界以外,具有中国特质的民族文化也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中国风”。文化是历史的财富,是自我认同的精神标记,也是面向世界的精神旗帜。

四、突出引导青年承担起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命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在对首都大学生的一次报告中指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解决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理想信念问题,使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他认为,在此期间我们党提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是着眼于培养接班人、是着眼于我们青年人的高度提出的重大要求。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和希望。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疾呼:“……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尽管今日中国已走过沧桑历史,站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最高点,今非昔比,但曾经作为座右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国内一位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征程生动地比喻为一部“青春之歌”,他讲到,九十多年前创造了中国历史开天辟地大事变的正是13位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今天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近1/4,呈现着党的事业对青年强烈的吸引与感召力。历史证明,赢得并依靠广大青年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生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对青年都寄予厚望。把青年生动地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邓小平鲜明提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总书记也曾深情地说:“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2011年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更明确地把对青年的厚望上升到关系党的事业的一个时代高度,它反映了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视野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的宏伟征途中,党对青年寄托着担负起历史使命的殷切期望。

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春秋,贯穿我们党的事业一步步取得成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引领民族走向复兴、国家走向富强全过程的主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教学是青年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渠道,是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有利平台,更是引导青年承担起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使命的主阵地。教学中要帮助青年学生科学地把握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从而使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变成自觉的实践行动。

历史已充分验证,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任何科学的理论只有同时代相印证,才能真正展现其生命力。《概论》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教学中应紧紧把握课程定位,挖掘教学本质,突出时代要求,引导学生成长,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