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第1篇

为认真落实县2014年农民培训工作的会议精神,扎实抓好我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着力推进有思想、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三有一会”新型农民,切实完成县下达给我镇的农民培训任务,现就孙端镇2014年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根据上级文件、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积极探索“送教到农村、培训进农户”的办学新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我镇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培训目标

实用人才培训400人;沿塘畈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农技培训400人;双证制高中培训60人;其它项目培训140人,全年合计培训1000人。

三、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加强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的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孙端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名单公布如下:

成立“孙端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考试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名单公布如下:

2、认真组织,积极实施。

各村和镇农办负责做好培训转移的发动、报名、组织工作;镇劳保所联系用工单位,用工信息和农民转移工作;成教中心负责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根据本地实际,以围绕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重点抓好农民综合技术开发培训、创业培训、富余劳动力培训、被征地农民培训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组织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重点对象是村干部和青年农民,使受训农民既获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又可取得成人高中学历证书。

3、落实措施,提高成效。

(1)政府积极推动,落实培训措施。做到四个落实:责任有落实、培训有基地、工作有网络、培训有计划。

(2)突出质量意识,提升农民教育。做到四个结合:把我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与党委政府的工作主题结合起来;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

(3)突出思想教育,创新农民培训。做好四心教育:结合农民培训项目,有机开展社会公德的“爱心”教育、职业道德的“诚心”教育、家庭美德的“孝心”教育、个人品德的“责任心”教育。

(4)利用服务,突破农民教育。利用四个平台:充分利用孙端镇“大家乐”公共文体服务中心、农民工文化家园、企业职工培训学院、老年大学等平台,使我镇农民教育内容延伸、对象拓展,教育面扩大,受益面增加。

4、健全机制,加强保障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供水 水价改革 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要求,切实加强小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确保工程正常发挥效益并长期运行,完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体制,我国必须深化农业供水水价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促进节约用水。

一、我国水价制度改革概述

1.水价分类及管理。我国水利工程水价的改革发展,由最初的无偿供水过渡到水利工程水费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最后发展到水利工程水价作为商品价格管理的规范性,逐步走向规范化道路。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对象划分可分为:农业用水价格和非农业用水价格。其中农业用水定价原则是按补偿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和税金。2.深化农业供水水价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政府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推动了水利工程水费计收工作的全面展开,使水利工程有无偿服务转向有偿服务,对水利工程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供水水价改革的原则

一是坚持兼顾效率和公平原则。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差别水价机制,促进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和高效用水;二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末级渠系管理、农业水价调整“三位一体”的综合改革;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地水资源禀赋、水利工程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一政策,分级负责;四是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水价调整的节奏和力度,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水价制度,促进水价改革;五是坚持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排灌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

三、农业水价成本测算分析

1.国有水利工程水价核算。国有水利工程水价核算内容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原则上按各类资产价值、折旧年限,分类核算,采用平均年限法分类计提。①固定资产大修费。固定资产大修理费原则上按照审核后固定资产价值的1.4%核算。②日常维护费用据实核算,计入当期供水生产成本、费用。③供水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其他生产成本、费用,原则上按照财务制度和政策规定的标准据实核算。④供水量的确定。农业用水年平均供水量一般按照最近5年平均实际供水量确定。如果最近几年连续出现干旱或洪涝灾害,供水结构发生变化,年平均供水量的计算期可以适当延长。新建水利工程,采用供水计量点的年设计供水量并适当考虑3-5年内预计实际供水量计算。⑤水价的确定。国有水利工程农业供水价格按下式计算:

国有水利工程农业水价=国有水利工程农业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农业供水量

2.末级渠系水价测算。①管理费用测算。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3年以上的,可按近3年平均实际合理支出测算。新组建或正在筹备组建中的,可依据灌区实际情况据实测定或参考当地同类供水规模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支出水平确定,农民用水户协会日常管理人员原则上控制在5人以下。②配水人员劳务费测算。供水期内聘用的配水人员劳务费用可按当地农村劳动力价格和配水工作量合理确定。③维修养护费用的测算。维修养护费用按农民用水户协会所管理的末级渠系固定资产的一定比例确定。一般控制在1.0%~1.5%范围内。④终端供水量的确定。按照国有水利工程供水计量点近5年平均年供水量乘于工程改造完成后末级渠道平均水利用系数确定。即:终端供水量=国有水利工程用水量/末级渠道水利用系数。⑤末级渠系水价测算。末级渠系水价按照末级渠系供水费用除以终端供水量计算。即末级渠系水价=末级渠系供水费用/终端供水量

3.终端水价测算。终端水价=国有水利工程水价/末级渠道水利用系数+末级渠系水价。经初步测算:田东县农业灌溉区终端水价一般在0.006-0.01元/m?左右。其他管理形式水价成本分析参考上述计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

四、水费计收及使用管理

1.水费计收。水费计收方式主要取决于农业供水管理体制,为规范灌区水费计收行为,实行国有供水管理单位+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户的供水管理为主的模式。因此,未实现土地流转灌片必须采用由农民用水户协会统一收取,然后将国有水利工程水费交付国有水管单位的计收方式。实现土地流转灌片由承包商直接向国有水利工程水管单位缴纳水费。

2.水费使用管理。水管单位要建立健全水费使用管理制度,加强水费支出管理。农民用水户协会要制定具体的水费使用管理办法,末级渠系供水费用的使用必须公开、透明,坚持“一事一议”制度,重大开支项目要由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及时将支出情况向会员进行公示。

五、水价改革的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为了保证我县农村灌溉水价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水利局、编制办、扶贫办、物价局、国土局、发改局、农业局、财政局等主要领导及各乡镇长为成员的水价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处理日常工作,负责做好体制改革中的协调、监督和考核。各受益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把水价改革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2)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水费改革工作任务艰巨,涉及面广,不是水利部门一家能够做好的事。因此,各有关部门、各镇村必须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切实做好思想发动、政策宣传和各项安排,努力形成由广大用水户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氛围。(3)完善配套灌区水利工程设施。要结合加快现代节水型灌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并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灌区工程设施现状,因地制宜,整合各部门水利建设资金有,计划地进行灌区工程设施改造,着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努力实现科学计量,合理收费,公平负担,为推行终端水价制度奠定基础。

六、结语

水价改革是新旧管理体制交替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摒弃旧观念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应始终坚持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正确对待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同时还要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第3篇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中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生产高效益,“管理产生效益”这个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基本状况是:规模偏小,人才缺乏,素质偏低。因此,急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懂业务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十分必要也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实用技术,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处理现实农业经济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有高端的职业资格证书。新的提法中用“高端”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定义,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要求有高素质,还要求培养学生的高端技能,特别要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技能。培养目标提法的改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可以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应该通过产学研结合,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实用、实际、实践”的专业建设思想理念,通过开设实用的课程、组织校外实习接触实际工作、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训,以及强化学生“算盘子、嘴巴子、笔杆子”的训练等,培养学生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运用所学经济管理知识分析实际的农业经济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该专业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通过课程考试、撰写毕业论文、国家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将获得大专毕业文凭和有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从而达到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毕业生适合在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系统化、工学结合、内外互动”的思路,探索和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服务“三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基础实、能力强、口径宽、后劲足”,以经济调查、经营管理、经济核算、营销策划及管理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开设多方位的选修课,实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农村、农业企业密切合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训活动。推行“多证制”培养方略,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取得农业产业化经营者、农产品经纪人、助理营销师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或多个证书。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产业和教学相结合、学历教育和认证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按照“素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的培养构想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个狠抓、两相结合、三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一个狠抓

即狠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建立以经济管理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2.两相结合

即实行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相结合,在狠抓学历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认证教育,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获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文凭,同时至少获得一个权威的职业资格认证。并且以通过国家有关认证考试作为考核标准,客观评价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3.三不断线

即技能培养不断线、职业素质培养不断线、人文素质培养不断线,以此培养既有文化基础,又有职业技能,同时具备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农业经济管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制为三年,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建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使学生掌握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设置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操作技能。此外,应设置教学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为学生毕业后的尽快顶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专业教学改革进程

本专业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1.创设情景教学———变“枯燥”教学为“有趣”教学

教师们应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典型案例等,创设情景式教学环境,创立情景模拟教学,组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自觉、自愿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快乐,营造轻松、有序、高效的学习氛围。

2.改革考试方法———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

应根据农业经济管理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反馈,改革考试方式,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进行反映岗位综合能力的综合性考试。能从事什么岗位,思想、技术、文化要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学以致用,考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竞争能力。

3.变革教学手段———让知识有声有色

“粉笔型”讲授已经不能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要鼓励教师自编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4.创新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操作技能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各高职院校不断探究的难题。据此需求,ERP沙盘模拟实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困惑。ERP沙盘模拟通过搭建一个仿真的企业平台,模拟企业经营,体验过程,反思结果,在实战中培养管理人才。ERP沙盘模拟是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它通过教具将企业资源浓缩物化在沙盘上,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规则,模拟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战略规划等企业运营中的关键环节。该课程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调“体验式”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不仅创新教学手段,而且突破教学瓶颈,成为一种值得借鉴、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

5.重视毕业论文———提升专业综合能力

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对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资料检索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关键环节。答辩则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举措。

五、专业建设思路构想

1.调整课程设置

在调研的基础上,应按照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把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纳入行业的技能系列标准,使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相吻合,使教学有依据;以岗位为目标,突出就业的导向性。突显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时数中的比例,找到高职与农业经济管理行业衔接的接口。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局来看,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审定和调整课程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用课程的设置。在专业必修课中,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在选修课中,丰富可选课程的设置,对扩大和丰富学生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讲技能、讲方法、讲要点,使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取舍,增加课题性讨论。

2.注重通识教育

广博的通识教育知识是未来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适应岗位要求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掌握领悟前沿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成为“通用型”人才。

3.强调专业教育

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加大专业课程的比重,使专业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方法应呈现出多样化和较大的灵活性。既有讲座,又有专题讨论,而且较多地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边理论学习、边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故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由于条件的限制,加之专业的特殊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凸显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5.规范教学管理

规范的教学管理方式能够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运作,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强化教学管理的高效、有序、平稳,以确保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极端气候因素;农业经济;影响

极端气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气候变化,在特定时期发生在统计分布之外,多数是分布在统计曲线两侧10%以内。极端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从而危害到人类正常的经济活动,影响十分恶劣。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评估报告来看,在过去的100a以来,地面温度逐渐从最初的0.3℃升高到0.6℃,而且未来世界气候的提升速度将会更高、更快,加剧变暖趋势。在此背景下,将会造成世界性极端气候灾害出现,不利于全球经济稳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受到极端气候因素影响尤为严重,干旱、暴雨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每年都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领域。由此看来,加强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带来影响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对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极端气候概述

极端气候是具有十分突出的灾害性和突发性特点,很容易对当地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制约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如果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出现,将对人类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像我国这样自古以来的农业大国,气候因素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所以我国也是最为典型的深受极端气候影响的国家之一。诸如,干旱、暴雨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在爆发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且这种危害更多的集中在脆弱的农业领域上,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威胁十分巨大。

2我国极端气候的主要特点

2.1普遍性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看,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极端气候灾害,尤其是在近60a内,从干旱到涝灾,或是从涝灾到干旱,两者交替进行,市场伴随着台风和干热风等气候现象,当属洪水灾害和旱灾最为典型。

2.2区域性

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极端气候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我国北方地区旱灾较多,而南方地区则是涝灾现象较为严峻,干旱地区更多的是集中在黄土高原和黄淮地区,受灾面积广泛,持续时间长;涝灾则是发生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三角州流域,而在东北的送花江流域地区同样存在涝灾现象。在干旱季节,北方地区受到的副热带高压影响更加强烈,江淮地区在7月就已经趋于稳定,亚洲大陆北纬40°~50°上空盛行强烈的东西环流,阻碍北方冷空气南下,致使冷暖空气交汇机会较少,很容易出现锋面雨。在暴雨季节灾害频发的年份,副热带高压影响不强,6月底—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停留在北纬25°以南地区,北方冷空气持续南下,江淮地区作为南北冷暖空气交汇地区,锋面雨长期停留在该区域,造成严重的涝灾现象出现。

2.3交替性

不同的极端气候带来的灾害有时会交替进行,诸如旱灾和涝灾交替出现,两者无论是谁先谁后,或是两头旱灾而中间涝灾,都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灾害,较之单一的极端气候灾害而言危害更大。

2.4持续性灾害在很多情况下是连续出现的,诸如我国在1966—1968年连续出现了两三年的干旱灾害,1998—1999年则出现了连续性的洪涝灾害。

2.5弱质性

弱质性特点主要是属于弱质性产业,生产力水平落后,缺少足够的抗灾害能力,更多的是被动地面对自然灾害。所以,一旦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将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严重的危害,并且这种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2.6规律性

一般我国极端气候灾害更多的是以黑龙江爱珲到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作为分界,这条线以东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也较高,南方主要是涝灾,北方为旱灾,黄淮平原和东北平原是旱灾出现较为频繁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涝灾频繁地区。东北三省受到低温冻灾较为严重,东部沿海地区则面临着海上风暴威胁,危险程度较高。

3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作物产量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两种影响混合在一起产生的作用较大,其中当属极端气候灾害最为严峻,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据国家农业部权威数据统计限制,我国在1983—1998年,粮食损失造成的总产量损失高达10%,也就意味着在此期间我国每年都至少有400亿kg粮食被极端气候所吞没。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农业经济由于极端气候灾害减产的年份主要集中在1961—1963年、1966—1968年、1974—1976年、1994年和2008—2010年。在这几个区间中,我国每年粮食损失量不断增长,并且我国由于极端气候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数量始终处于高位震荡态势,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

4我国农业经济应对极端气候的对策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我国水利基础抗水、防洪功能充分发挥,通过健全水利基础工程来提升我国整体的农业抗灾能力。由于我国地理条件十分复杂,所以除了应加强引种抗灾害农作物品种外,还应根据当地气候实际情况来着重培育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作物,有计划落实培育工作。就当前极端气候变化情况来看,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是影响最广、危害较大的灾害类型,由于极端气候变化具有突出的不确定性,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评估机制的落实,制定合理的防灾措施。诸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立足于农业保险基础上,更好地防范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将农业生产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极端气候灾害防控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5结语

我国的农业属于一种弱质性产业,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带来的危害较大。我国自建国以来,自然灾害频发,为了能够更好地防范自然灾害发生,应加强极端气候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深入分析,从多种角度进行诠释,寻求合理的应对措施,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京平,王卫丹.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7):142-145.

[2]袁婧婧.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魅力中国,2013(11):33.

[3]甘甜.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财经界,2014(18):21.

[4]李金良.气候因素对黑木相思胸径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83-184.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第5篇

化肥企业的出路在何方,如何才能在竞争中突围,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呢?如何实现品牌的提升和销量的增长呢?这是现阶段许多化肥企业困惑的地方!而面对市场困境,国内各化肥企业采取的应对营销手段基本雷同,有规模、实力的企业,依然是凭借高空广告轰炸来刺激拉动市场;而中小型化肥企业则是祭起价格的屠刀来抢占市场,有“智慧”的中小企业则借鉴保健品的模式,打起了产品概念炒作战来进行市场区隔。广告、价格、产品概念战不是没有效果,但是,针对大多数化肥企业来讲,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民的消费特点是追求“眼见为实”,如果高空广告没有地面的宣传和推广呼应,广告对品牌亲和力和销量产生不了多大效果,何况现在许多企业的高空广告投放还是无策略和规划的“乱砸”呢!价格战对于一部分农户是有一定的诱惑力,但过渡的价格战会导致了企业在化肥含量成分和质量上做手脚,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被农户所抛弃。而现阶段许多企业由于技术实力的制约,很难象金正大开发出“控释肥”一样进行实质性的产品创新,大多是产品概念炒作,是产品“换汤不换药”的花架式,很难有生存空间。

许多企业针对营销模式的思考,都陷入了模仿式的固定思维,营销手段都简单的跟着知名品牌的脚步后面,比如史丹利的广告高举高打,金正大的产品创新等,企业资源和实力不一样,一味的跟随式模仿,与知名品牌面对面的作战,无疑是以卵击石!

既然在产品、广告和价格层面很难有所创新和突破,那现阶段的化肥企业如何才能破局呢?在竞争优势的建立上,大多化肥企业都忽视了营销层面的渠道环节,而这也是许多知名品牌的软肋!如何建立以渠道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实现产品的顺利流通,如何让品牌更接近农户,这才是适合中国农村市场,适合化肥企业建立当前竞争优势的关键点。

综观国内化肥企业的渠道现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1、 厂商之间仅仅为简单的交易关系,厂家把货放给经销商,至于如何做市场,如何建设终端、如何针对农民进行宣传推广,那就是经销商考虑的事情了。

2、 厂家针对渠道的管理中心过高,还仅仅停留在县一级经销商的层面,厂家与终端脱节,形成市场推广的被动、空白局面。

3、 经销商和终端商大多为坐商,很少投入资源积极主动的进行市场推广,当然,还是缺乏厂家或经销商的指导和资源投入。

4、 终端经营品牌多样化,有的终端商经营品牌多达10多个,造成终端商针对单一品牌的忠诚度低。

问题就是机会!现在化肥企业的渠道结构基本扁平化,由厂家到县一级经销商再到终端,而在整个渠道环节中,核心在终端,因为终端直接面对用户,只有把终端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能够主推本品牌,且能积极配合企业的宣传推广,才能完成销量的提升和品牌形象认知,何况由于中国农村的分散性和化肥销售季节集中的特性,企业不可能直接针对农户进行地面宣传推广,更多的还是借助终端的力量。化肥企业应摆脱以县一级经销商为主的粗放单打独斗式区域市场推广模式,应掌控终端,近距离接触农村消费者,贴近地面精耕细作,进行终端资金和农户拦截,这是未来化肥行业竞争的必然趋势,单凭高空广告拉动,已经很难适应竞争的需要,毕竟化肥行业品牌针对农民而言,品牌不是以传播的形式存在,而是以产品的形式存在。

谁贴近终端,谁就能抓住市场操作的主动权!谁赢得终端,谁就能赢得市场!化肥企业要建立以终端为中心的宣传和推广服务平台,通过终端来实现品牌亲和力的提升和销量的增长,这才是适合大多化肥企业的低成本营销模式。如何赢得终端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化肥行业咨询服务经验,总结出以下关键六点,供化肥企业参考:

一、 企业渠道管理重心下移,贴近终端

许多企业针对成熟渠道的管理,还停留在(县)一级经销商层面,而销售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督促经销商打款订货,许多化肥企业的区域营销人员,做了几年的化肥销售,难得去拜访终端,还谈什么市场宣传推广呢。当然,这不是销售人员的责任,根源还是在企业的营销能力和管理机制。企业应该从销售人员的职责、渠道管理流程、制度等方面规范化和标准化,并结合薪资考核的奖惩,来驱动销售人员针对渠道管理重心的下移,让销售人员真正的下到市场,贴近终端。比如:最简单的是首先让销售人员建立终端档案,其次是界定销售人员针对重点终端的拜访频率等。只有接触到终端,深入农户,才能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动态,才能为企业的营销决策和策略制订提供依据。

二、 终端合理布局,避免冲突

终端窜货和竞价是许多化肥企业市场的“顽疾”,也是企业挥之不去的心病。如何才能有效解决终端窜货和竞价问题呢?根源关键还是在终端布局上,而终端布局的关键在于终端的密度,密度过大,比如一个镇(或大村)上有两个终端或两个不同区域终端的距离过短,就很容易发生竞争,因为镇上的化肥终端店一般是扎堆经营,两个终端都经营同一个品牌,矛盾和冲突是难免的,而最终受伤的,当然是厂家了。终端密度过小,有的区域村市场辐射不到,就很难实现销量的提升。通过笔者多年的化肥行业终端营销经验,针对终端布局的密度,在同一区域市场实行独家经销的基础上,结合农民就近购买的便利性特点,可考虑每几个村建立一个终端进行终端网络的布局,当然,终端辐射的村数量还要根据市场开发的成熟度和难易程度来决定。同时,针对终端商要界定好跨区域销售和竞价的奖惩政策,通过制度和政策来规范终端商的区域和销售行为。

同一个镇(或村)上设两个终端也未必不可以,企业可以采取多品牌的策略,让同一区域市场的终端进行分品牌经营,也能很好的解决终端冲突,比如,以史丹利为例,可以在同一个镇市场上设立一个史丹利品牌,然后再设立一个史丹利公司的华丰品牌,这样也可以有效的解决同一市场的两个终端之间的冲突,当然,多品牌运作还要结合企业的品牌战略来进行。

三、 企业资源聚焦,锁定核心终端

由于现有的化肥终端普遍存在的多品牌经营现象,终端会根据企业的支持力度和利润空间来确定主推的品牌,所以,企业在终端布局后,就要考虑对终端进行分类,按照市场容量、辐射区域、上年销量、主营品牌等标准进行终端细分,以此来确定哪些终端是一类核心终端,哪些终端是二类终端等。针对核心终端重点支持,企业应从人力、物力、宣传和推广上,把资源更多的倾向与核心终端,而在管理层面,要针对企业销售人员建立核心终端的管理和维护制度、规范,强化与核心终端的沟通,提高核心终端的忠诚度。

核心终端选择之前,企业要先确定核心县级市场,特别是对于成长型的化肥中小企业,市场聚焦是关键。通过市场布局,先锁定核心县市场,然后在核心市场区域内再锁定核心镇(或村)终端。核心市场的选择先确定几个点,然后,通过多个核心终端点来形成核心终端县,而几个核心终端县就会形成核心地级市市场,如此以点带面的进行稳步市场推广,而企业的资源配置,当然是要倾向于核心市场了。

四、 淡季宣传推广,提升品牌

化肥行业的淡旺季区分非常明显,比如在山东、河南等区域市场,化肥特别是复合肥的销售旺季大多集中在4、5、7、8月份,而大多化肥企业到了淡季,基本上在市场推广上没有动作了,有的甚至放长假,这已经是许多化肥企业的市场操作规律。

如何充分利用好淡季呢,化肥企业可在淡季发力于市场,通过淡季的宣传推广攻势,拉近与农民的距离,赢得农民对产品品质的信任和对品牌的深度认知,从而可保证旺季销售的畅通。特别是针对许多中小化肥企业,在品牌知名度不具备的情况下,更要充分利用好淡季的地面宣传推广工作,这是与农民沟通、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好机会,因为在淡季一方面是农民的种植空闲期,很容易能接近农民;另一方面,在淡季知名品牌的广告轰炸力度会降低,也正是中小化肥企业崛起的好机会,如果等到旺季再去做推广,很容易被知名品牌的市场推广力度所淹没。

淡季的宣传推广工作可以从终端包装展示、示范户建设、农技服务讲座等方面进行。终端包装要围绕如何赢得农民的品牌信任来进行,比如:终端店招和更新,终端店内的产品或品牌海报,终端授权铜牌等。示范户建设和农技巡回讲座等推广手段,都要围绕借助终端的资源来进行。

五、 旺季做促销,提升销量

农民针对促销比如赠品等还是比较敏感,这是刺激化肥销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所以到了旺季各企业都频频上演促销大战,你送洗衣粉,我送毛巾,你送茶杯,我送雨伞,企业在促销手段上都各尽所能。 但通过笔者在实地调查后发现,许多促销赠品大战还是停留在空中,赠品大都没有落到农民的手中,甚至大多的终端也难见到,迫使许多终端为维系与老客户的关系,自己掏钱送农药、送种子、送赠品。企业的促销赠品到哪里去了呢,一是因为企业的管理不善被业务员私吞了,二是被经销商给截留了。这是许多化肥企业包括许多知名品牌普遍存在的现象。假如促销能真正落地,到达农民的手中,许多企业的市场销量还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针对农民促销的方式也无须有多大创新,关键是能执行到位,这是许多化肥企业的内部和市场管理漏洞,对企业也是一个考验。

六、 政策激励,激发终端动力

淡季做宣传提升品牌,旺季做促销提升销量,主要是围绕终端来进行的,终端的配合度是保证宣传促销能贴近农民的关键,所以,化肥企业一定要从终端政策和管理维护上把核心终端的市场推广积极性调动起来。何况现在的终端大多是多品牌经营,通过政策的激励和管理手段,把终端的资金和资源等更多的抢占过来,提高终端店内的内部资源占有率,可减少终端商针对本店竞品的推广力度,从而可制约竞品销量的提升和市场占有率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