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端制造业

高端制造业

高端制造业

高端制造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分工协作;创新;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27-05

发展高端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途径,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阶段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高端制造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部分行业在国际上达到技术领先地位,并初步形成了一批高速成长企业和产业聚集区。

一、高端制造业的内涵及在国内的发展基础

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基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准确判断,是实现“三个转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首先有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高端制造业的概念和内涵,以及高端制造业在国内的发展态势。

(一)高端制造业的内涵

高端制造业指制造业中的高端环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到后期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兴制造业的高端部分。高端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主要区别是:传统制造业主要依靠传统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不高,劳动强度大,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高端制造业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端装备,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端制造业可以是利用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行业,也可以是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从制造业呈现出的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趋势看,高端制造业基本上包含了先进制造业和服务型制造业。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端制造业的概念应该从行业和产业链两个角度界定。从行业角度讲,高端制造业指制造业中新出现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竞争力行业;从产业链角度讲,高端制造业是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制造业,这些高端环节可以看成制造业的细分行业。

高端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价值高、资本投入大、附加值高、控制力和带动力强等特征。技术含量高是指高端制造业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集成,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等特征。价值高指高端制造业在产业链中处于高端地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整体竞争力。资本投入大原因有两个,一是高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往往研发难度大、工艺复杂,攻克这些核心技术需要高额研发费用;二是生产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本身具有较高价值,需要较高的购置费用。产品附加值高是由于高端制造业产品体现了先进技术、先进生产设备等方面的价值。控制力强是指高端制造业相关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控制节点位置,具有一定垄断特性,能够影响其他企业的行为。带动力强是指高端制造业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对上下游企业产生技术辐射,从而对整个产业链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提升都具有较强带动作用。

(二)我国高端制造产业的发展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制造业进入全面提升阶段,高新技术制造比重显著上升,制造业整体实力得以提高。新世纪尤其是2003年新一轮经济增长以来,制造业企业总数、总产值、增加值、资产总量及从业人数都处于高速增长状态,高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已经初现端倪。

第一,部分产业具有较大规模,占据技术领先地位。经过多年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无论是大型装备、交通运输装备和制造装备,还是航天、海洋工程,都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尤其迅猛,其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总产值比例达到10%左右,正在步入加速释放成长潜能的阶段。2009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共计实现销售产值5 057亿元,其中高端智能制造业装备与基础制造装备为3 200亿元,航空装备为141亿元,海洋工程装备接近300亿元,高速铁路装备为416亿元,航天装备为1 000亿元。

此外,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部分制造产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生产的机车、动车及零部件已经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两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巨头在国际市场占了很大份额。生物医药制造业部分领域与国外差距也不大,我国在用大肠杆菌等原核表达系统生产生物技术药物方面有着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技术,从基因重组、到大规模发酵、再到规模化蛋白质制技术发展方向及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和药物评价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十一五”以来,我国还在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生物疫苗大规模生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高端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一批高速成长的龙头企业和产业聚集区。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我国今后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七大方面直接或间接与先进制造业有关。各地也都很重视高端制造业发展。如浙江、辽宁等省先后制定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进行战略部署和科学规划,并从财政等方面给予重大支持。

我国还初步形成了以广东、沈阳、徐州、湖南和浙江为代表的、颇具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地。如:珠三角、长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上海、长春、武汉的汽车产业聚集区,珠三角、环渤海的计算机产业聚集区;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等医药制造产业聚集区等部级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一批高端装备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如沈阳鼓风机集团、三一重工等企业的部分产品在同行业中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沈阳机床、大连机床进入世界机床前十强,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出现了海油工程、中集集团 、振华重工等龙头企业。

第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一些产业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具备市场优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对高端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潜力巨大。二是具备人才优势。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每年有数百万名大学生毕业,与其他国家相比,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比较丰富,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发展高端制造业具有良好的人才优势。三是具备综合经济实力优势。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为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发展高端制造业而言,当前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在代表高端制造业技术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广阔的关键领域还难以成为技术原创国,核心技术供给不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产品更是寥寥无几。我国制造业技术对外依赖度高达50%,主要机械设备50%以上的技术来源,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都需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自主知识产权少,制造发明专利占世界总量不足2%,在发明专利中,国外授权量达到总量的2/3。

第二,缺乏世界级知名品牌。我国高端制造业中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比很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更是缺乏。在2009年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内地仅有18个品牌入选,其中仅8个品牌属于制造领域,远低于发达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装备制造业中90%的知名商标所有权被发达国家掌控。由于缺乏商标支撑,特别是缺少一批能与国外知名商标相抗衡、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商标,80%~90%的装备制造业出口商品属于贴牌加工。缺乏自主品牌的原因既与缺乏核心技术有关,也与缺少可以和跨国公司企业抗衡的大型企业集团有关。世界级制造业企业的诞生同时也就意味着世界品牌的诞生,世界品牌又能促进世界级制造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三,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大多依赖进口。我国装备制造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当前高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例如,100%的光纤制造设备,90%的发电设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设备,70%的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大型飞机、大型医疗设备均是依赖进口。以机床行业为例,我国机床行业在2009年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仍是世界机床进口第一大国,由前几年70%依赖国外进口,降低为当前不足40%。而这40%的进口,基本上都是高档数控机床。我国关键零部件也大多依赖进口,从2002―2007年海关数据看,每年进口超过10亿美元的机械装备项目有24项,其中零部件就有14项,占进口资金的76%。

第四,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大多数行业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由于缺乏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产业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难以提高。装备制造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一问题,典型的代表是电力设备。电力设备是我国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成就比较突出的领域,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核电和燃气发电设备的仪表控制系统仍依赖进口,燃气轮机与高水平的抽水蓄能机组不但设计依靠国外,一些关键部件也依赖进口,造成产业链不完整。又如,高铁是我国颇具竞争力的行业,但产业链条也不完整,中国时速超过200公里高铁动车组所用轴承目前全部需要进口。

(二)制约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研发投入不足制约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占有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少产品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这与研发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不少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创新成果少,并且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中,再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二次开发能力不强,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研究表明,我国机械行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不足5%,而发达国家仅小型机床厂的研发费用就占到其销售收入的10%~15%。此外,我国企业引进一项技术进行再创新获得的收益比为1∶0.24,而日本等国这一比例在1∶3至1∶5之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既与企业没有成为创新主体有关,也与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下科技与经济脱位有很大关系。

第二,生产业不能给高端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生产业可以通过服务外包、产业关联、资本深化和空间集聚等途径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进而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长期以来,受制造企业实行全能型发展模式、服务环节“内置”于制造企业、生产业准入门槛高、市场化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生产业发展滞后,不能为高端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并影响制造业从微笑曲线底部向两端攀升。资料表明,我国生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9.3%,比美国和韩国分别低24%和22%。

第三,区域间缺乏分工协作影响高端制造业。长期以来,从追求“门类齐全、自成体系”出发,我国不少地区不是根据资源禀赋来发展经济,而是通过市场封锁和分割,搞“大而全、小而全”,地区之间产业同构问题突出。加之受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政绩考核和财税体制影响,地区之间低效率同质化竞争现象广泛存在,突出表现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从各省(市)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看,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将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由于各自为政,地区间缺乏生产专业化分工,很难发挥各自优势、功能互补,形成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有效合力。

第四,对外依赖度高和外资控制影响制造业向高端环节攀升。当前,我国制造业体系构架中国外因素具有很强的主导性。一方面,制造业产品对外技术依赖度高,影响到我国高端制造业向高端环节攀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走的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发展道路,依靠资源消耗和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工序。另一方面,外资在我国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中占比很大且在许多企业处于控股地位,跨国公司按照全球布局战略将我国企业纳入其全球分工体系,使我国国内制造业体系完全依附于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缺乏自主能力,其发展完全受制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从而影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攀升以及高端制造业发展。

第五,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高端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等特征,部分高端制造业还有投资大、风险高等特征,需要政府和政策支持。当前,我国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市场环境不完善。存在市场培育不够、推广应用高端制造产品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二是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我国创业投资规模小,融资性担保机构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瓶颈制约明显。三是财税支持不完善。财政资金投入分散,财税扶持不够,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如目前我国虽然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设立了部分专项资金,但分散在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难以集中使用,尽管制定了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但企业普遍反映采购政策真正落实的不多。

三、今后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

当今世界上的制造业强国均具有鲜明的产业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强。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一流。三是产业集群国际领先。四是制造业体系绿色环保。五是生产业等软实力突出。由此可见,制造业大国主要靠规模取胜,而制造业强国必须要在技术、品牌、管理、创新等方面具备综合的优势。按照发达国家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成功经验,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提升地位,把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与改善价值链结构结合起来。把握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快改善制造业的价值链结构,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高端延伸,促进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从OEM向OBM转变,提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把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与参与国际分工结合起来。发展高端制造业,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一方面,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技术集成和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

三是坚持重点突破,把整体推进与实现重点方向跨越发展结合起来。发展高端制造业,要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对高端制造业相关领域发展进行总体部署,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推进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选择最有基础、有条件的重点发展方向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推进。同时,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四是坚持市场主导,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结合起来。发展高端制造业,要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一方面,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在产业培育和发展前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政策支持。

五是坚持引领发展,把促进可持续发展与支撑当前发展结合起来。发展高端制造业,要处理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方面,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着眼长远,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开发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立足现有工业基础,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共有技术和相关配套技术水平、工艺和装备水平,提高传统制造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中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就一定要大力发展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产业。探讨制造业强国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过程,对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转变有如下启示。

(一)综合运用产业规划和政策,扶植高端制造业的快速成长

第一,应根据我国制造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制造业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和重大工程。第二,要加强产业引导,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根据各类地区特点,加强区域间合作和资源利用、共享、整合,引导企业参与跨区域分工协作,实现各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第三,通过拓展市场需求,鼓励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对我国高端制造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形成有效的市场拉动效应。第四,政府应通过推进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各地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引导。国家可通过制定“高端制造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强高端制造业发展情况的信息,引导社会投资;制定产业技术、环境等准入门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第五,建设高端制造业示范基地。根据高端制造业的整体发展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创业环境好、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基地,培育高端制造业的引擎和载体。第六,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产业培育政策的重要议题和目标。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在财税扶植方面,未来我国应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在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国家税收的激励作用。要研究制定促进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产业化给予适当的财政投资和补贴。与此同时,应设立促进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产业专项资金,对于意义重大的国家重大专项和工程未覆盖的部分予以支持;扩大政府新兴产业投资资金规模,对于关键领域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资金支持;依托国家相关重大工程,建立政府创新投资引导基金,探索完善中央资金扶植和地方跟进投资相结合的新机制。

与此同时,还要通过金融政策大力扶植高端制造业。要优化外部投融资环境,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要通过建立各种融资手段相互衔接、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的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进一步扶植和引导全社会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加快完善创业板、中小板在内的资本市场建设,尽早推出新三板,加快建立新三板与创业板的转板机制;扩大中小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积极探索发展固定收益证券等金融创新工具;加快发展由创投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组成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融资质押、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产业链融资等信贷方式创新,加大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力度。

(三)增强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培育过程中,政府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力增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支持和促进产业技术能力升级。第一,应制定和实施高端制造业的培育计划。我国可围绕高端制造领域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制定高端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方向行动计划,围绕产业技术公关、标准体系建设、产品演进等方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集中全国优势资源,攻克一批高端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第二,在加快对国际先进技术吸收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推动产品升级。要利用合资、兼并等多种方式有选择地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人才、先进的管理制度、制造技术和工艺。与此同时,必须有效地推进以企业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加大科研投入,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体制架构。第三,支持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研发网络系统构建,化解企业研发创新的风险和外部性。高端制造业中的许多技术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对下游产业和经济的带动和整合作用明显。因此,高端制造业的研发应该积极向下游产业渗透。尤其是那些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装备技术,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集中产学研优势力量联合开发。通过构建研发团队,使技术始终保持领先,形成生产技术上的优势。

(四)加快产业布局调整, 做好产业集群,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在我国制造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推动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着力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建设,培育一批在自主创新、品牌效应、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世界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龙头公司资产规模大,能够全球化配置资源,经营范围广,技术研发、系统集成能力强,普遍具有较强的融资功能,可为用户提品租赁和销售信贷服务。重点龙头企业不仅对于引领产业发展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是带动本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为振兴我国的高端制造业,有必要在重点行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为此,首先要以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以提高企业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鼓励关联企业联合重组,推进一体化经营。其次,要鼓励和引导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组建形成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通过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提高制造企业的总承包、总集成能力。最后,要鼓励支持国内有条件的大型高端制造企业“走出去”,并购参股国外先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的整合,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通过鼓励高端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产业链横向以及纵向的整合,结成动态战略联盟等多种途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对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关键作用的高端制造骨干企业,要在保证国家控制能力和主导权的基础上,支持其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高端制造企业集团。

(五)促进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为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良性互动。首先,政府应该致力于以构建生产业与高端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机制为切点,推进高端制造业服务化。其次,要鼓励企业采用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服务手段多样化、服务产品个性化,以及服务范围和服务效率提升。最后,要采取措施加速制造产业和服务产业融合的进程。通过高新技术的技术渗透、产业间的延伸分工、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产品和服务融合等各种方式促进产业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10财政年度项目“高端制造业发展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同时受首都经贸大学校级项目“流动性与金融稳定性”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文件.

[2]王昌林等.十二五时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R].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10年重点课题.

[3] 李慧,崔茜茜.“对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问题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4).

[4] 李金华,李苍舒.国际新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悖论与解困之策[J].上海经济研究,2010,(4).

[5] 李放,林汉川.基于模块化的先进制造业价值网络构建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4).

[6] 赵群,张翔,李青绵.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制造业发展路径[J].现代制造工程,2010,(2).

[7] 张德存.中国发展服务型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9,(5).

[8]胡兴军.金融危机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重型装备,2009,(1).

[9] 王小明.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8,(7).

[10] 白永秀,赵勇.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11] 路甬祥.走向绿色和智能制造[J].中国机械工程,2010,(4).

[12] 来有为.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J].中国发展观察,2009,(3).

[13] 张国宝.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问题[J].求是,2008,(4).

高端制造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用户需求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向导,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根据相关规范的界定,现阶段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内容是: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才能使我国走向制造强国。

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以前是模仿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自力更生阶段,90年代以后是依赖进口阶段。虽说高端装备制造业得到显著发展,但其仍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的高端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有显著发展,但许多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根本无法满足主机的需求,大部分依赖进口,导致国内企业经常因为进口不到零部件和配套产品而不得不减产。

第二,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供求不平衡。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端装备产品需求量减少,但国内企业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引发盲目无序市场竞争。

第三,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最大的缺点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自主品牌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低,很少有企业配备有非常完善的研发实验室,创新能力很难达到预期水平。

二、发展对策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其技术含量高低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就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而不是盲目的进行规模扩张。对此,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必须基于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把握自主创新的规律和机制,完善体制机制,重视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改造升级,研发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投资,加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强化科技创新,抢占技术的制高点,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挖掘用户需求,开展创新调研

用户需求有三种形式:一是现实的需求,就是客户直接在市场上寻找供应商采购其需要的高端装备。二是潜在需求。三是尚未表现出来的需求,用户自身还没意识到那一方面的需求,但却是其在未来某时期内会出现的需求,这种需求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企业要学会在市场上寻求更多用户需求信息,挖掘出用户的潜在需求以及尚未表现出来的需求,找准市场发展方向和领域,精准把握创新方向,确立针对性科研项目。在可预见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创新风险。当然,挖掘用户需求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派遣专业人员开展这项工作,清醒认识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人们的需求,进行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不可行性分析,控制科研创新风险。

(三)培养龙头企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必须有一批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纵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无一不是从培育大型集团企业开始的,大型集团企业有时候甚至充当政府发言人,组织开展大型工程建设、尖端产品技术研发等。学习国外的经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鼓励大型集团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海外竞争。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的联合、重组,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实施集约化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集团企业。

(四)创新发展模式

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正确的商业运营发展模式是其成功的重要基石,一味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只会与机遇失之交臂,逐渐凸显出发展弊端,不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发展模式的创新空间广,企业要与时俱进的随着工业化发展形势、企业形式、市场形态等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交易发展模式转换为以品牌营销为主的现代交易发展模式。总而言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低效能、低效率的发展模式,从生产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营销结构、管理结构等方面入手,努力向高效率、高效能、低排放、低能耗的发展模式迈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主动拉投资走向考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从生产型制造企业走向服务型制造企业,从低价值链环节走向高价值链环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三、结束语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未来的国家经济命脉之一,研究该行业的创新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不能局限于为用户提供装备使用服务,更要从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管理理念等角度出发,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研究发展趋势,实现产业集群化的规模发展,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彭真真.浅议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J].现代经济信息,2014(4):328

高端制造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制造业;高端化;生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一、江苏制造业现状分析

(一)江苏制造业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配套完整、开放度较高的产业体系,成为江苏工业经济的主体。在制造业的支撑和带动下,全省GDP总量在2002年、2004年陆续跨越10,000亿元、15,000亿元的基础上,2006年首次跨越了20,000亿元大关,完成21,54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4.9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186.5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7,817.0亿元,增长15.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变为7.2∶56.5∶36.3,第二产业中工业完成增加值11,04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从统计数据看来,江苏制造业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到2006年底,全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共35,819个,完成工业增加值9,560.17亿元,占全省GDP的47.82%,实现利润总额1,754.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1.98%。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4.47%,实现利税年均增长22.93%,其中利润总额年均增长38.20%。从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来看,总资产贡献率由2002年的9.99%提升到2006年的12.37%,增加值率由24.42%提升到25.50%,全员劳动生产率由64,975.3元/人年提升到128,542元/人年。

(二)江苏制造业高端化发展面临的瓶颈

1、产业处于低附加值的价值链低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及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根据这个定义,全球价值链被分为三大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就增值能力而言,以上三个环节呈现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形状,或称“微笑曲线”状。在价值增值链的“微笑曲线”上,研发与服务处于高附加值水平,一般加工制造处于低附加值水平,处于中间水平的是关键零部件加工和销售,因此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图1)

不难看出,江苏制造业大都处于价值链的生产环节,即在价值链的低端,主要致力于加工生产,附加值低;其中一些优势行业的企业经过长期积累,具备了较高的生产技术,正发展成为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基地,这些行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生产环节,产业附加值有所提高。而相比之下,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则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他们拥有众多知名品牌,负责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以及系统集成,控制着核心产品和新产品的生产。由此可见,江苏制造业想要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力图从价值链的低端升级到价值链的中高端,提高产业附加值。

2、R&D投入不足,科研创新能力较弱。对于R&D相关数据分析我们主要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为基础。图2为2006年主要国家R&D经费投入以及R&D/GDP,即R&D投入强度情况。其中,美国R&D经费投入最多,达3,437亿美元,中国R&D经费投入为377亿美元,排在第六位,处于中等水平。用R&D/GDP计算的R&D投入强度指标来看,在中、美、日、韩四国中,日本的R&D/GDP是最高的,达到了3.3%,而中国最低,R&D投入与中国全球第六的国民生产总值地位极不相称。(图2)

表1主要显示了2004~2006年国内主要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相关指标,包括R&D人员、经费及项目三方面的数据。首先,分析R&D人员全时当量,在2004年和2005年江苏该指标一直位居主要省市的前三位,到2006年更是迅速增长,高于其他经济发达省市名列第一;其次,分析R&D经费,山东此项指标各年都表现最佳,而江苏也仅次于上海,处于较高水平;最后,分析R&D项目数,江苏此项指标在2004年和2005年都仅次于山东,2006年被上海赶超,研发项目数位居第三。(表1)可以看出,江苏制造业R&D各项指标表现都很好,显示出江苏作为教育大省、文化大省具有强大科技与人才优势的特点。但是,从R&D的国际比较看,整个中国在R&D投入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现在还只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就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加大R&D投入,加快R&D技术的市场转化。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制造业聚集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要想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成为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就必须冷静地看待在R&D投入上的成绩,持续保持在R&D上的投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3、缺乏知名品牌,阻碍产业竞争力提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现代产业竞争的主要形式是品牌竞争,如果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其经济竞争力必然会受到根本性影响。江苏作为中国吸引外商投资最主要的地区之一,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也是制造业,这些企业主要是承接国际产业分工,在国家产业链最低端从事产品的加工和组装,赚取的只是加工劳务费,高利润则被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以及下游市场营销企业获取,品牌拥有者也获取了大量的利润。所以,江苏知名品牌不多,品牌价值不高,这些也影响了江苏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江苏制造业高端化的实现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制造业要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升级,必须冲出瓶颈,即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产生更多有价值的自主品牌。而实现制造业高端化目标的核心就在于发展生产业,将生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充分利用其密集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推动制造业在价值链上的升级。

(一)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的核心途径――生产业。生产是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对应的,生产业则指生产企业的集合体。从外延角度看,生产包括: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产品和流程的设计及与创新相关的活动;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活动;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与产品的推广和配销相关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生产业所内含的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制造业不断升级。

(二)生产业对制造业影响实证分析。本文根据1992~2006年江苏生产业以及内部各行业与制造业历年生产总值数据,运用EVview5.0软件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江苏生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进行分析。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我们选取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等三个行业代表生产业,选取这三个行业以及制造业1992~2006年的生产总值数据作为分析指标。以制造业(ZZY)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 (ICT)、金融保险业(FIN)、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RD),并且这三个变量相互独立,建立模型,进行分析。(表2)

结果表明,整个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可决系数R2=0.897992,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非常好。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ICT)、金融保险业(FIN)和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RD)这三个行业对制造业存在显著影响。

由表2中数据可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ICT)对制造业(ZZY)的影响程度系数为18.07325,表明江苏较为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以及物流业都对制造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金融保险业(FIN)对制造业(ZZY)影响程度系数为8.399803,可见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发展存在一定影响。通过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制造业的融资规模,提高其要素投入量,使制造业向高端发展;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RD)对制造业(ZZY)的影响程度系数为-44.50118,这个系数之所以为负数,究其原因,是因为科学研究的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当年的制造业产生负影响,却会在后几年中体现出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而且影响程度可能较大。总之,分析表明,生产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高端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江苏制造业高端化政策建议

高端制造业范文第4篇

“美国超过70%的创新源于制造业。中国也大体如此。提出制造强国,不是简单扶持哪个产业,引领哪个技术,而是强调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激发创新,用创新带动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淀,中国已经是全球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也是全球实体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从“世界工厂”所代表的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给予了清晰的界定和规划。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但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质量水平还不够高,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仍然处在“大而不强”的位置,这就需要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对此,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制造2025》针对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瓶颈,提出了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等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并明确了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

“其中智能制造是一个主攻方向。”苗圩说,当前中国正在组织开展有关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计划,预计花三年时间,选择重点领域,选择一些地区、行业做试点和示范探索,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此外,中国还将从体制机制改革、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等多个方面,保障和支撑制造业发展。

目前,中国企业已经摩拳擦掌,做好了迎接《中国制造2025》的准备。在以制造业集中著称的中国珠三角地区,人们已经提出和实施了一批机器人替换、无人工厂、智能工厂的市场计划。

工厂位于顺德的东莞沁峰机器人有限公司工程师陆俊君说,这家企业研发的用于电子行业的自动组装机器人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单价从最初的10万元人民币降低到了6万元人民币,成为中国许多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减少用工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利器。

在中国企业和经济学者看来,也正是因为结合中国制造业自身的特色、立足于激发先进高端技术和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全面活力,“中国制造2025”并不是“工业4.0”等国际先进制造业发展构想的简单翻版。

苗圩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表示,《中国制造2025》面向制造业全行业,不仅学习德国经验,也参考了美英等国在先进制造方面的理念,“比如与德国工业4.0相比,机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而我们不仅要推进智能制造,通过互联网来提振产业,更要补上从2.0到3.0发展的课。”

高端制造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采购成本;模型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能生产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行业,由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集合而成。它具有技术高端、价值链高端、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产业链核心的特征,其发展水平能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型的意义

据《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分析,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等问题。但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企业能有效地降低原材料成本就尤为重要,而降低采购成本,成为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关键点之一,企业只要降低采购成本,就能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型,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效率

经济的迅猛发展,伴随着社会资源日益紧缺,使得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一个典型的制造型企业来说,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制造成本中一般要占50%左右,人工成本要占20%左右,其他的各种费用成本占15%左右。如是这样制造企业只要材料成本节约5%,就可以使净利润增长率达到17.48%以上的杠杆效用。详见表1:

《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假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材料成本占销售收入的50%,在销售收入达到6万亿元时,节约采购成本5%,就可以使国家的税收增长率达到8.37%,国家的税收增加65亿元,企业的净利润可增长17.48%,净利润可增长110亿元。具体数据详见下表2。

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采购成本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成本控制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成本控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是我们并不能单纯地降低采购成本的总额,应该将其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使采购成本的发生是为实现生产职能所需,只要不存在费用过剩或浪费的情况。在控制采购成本时我们需要采用精益管理思想,分析采购成本的开支的合理性,如果采购费用的需要随着生产扩大而有所增加,且生产的扩大所需要的,具体数额的增加要结合生产规模扩大的程度来定,防止出现超额增长的情况。总之,要用最小采购成本,实现最优成本管理,以最低成本追求效用最大化。

(二)控制采购成本,可使企业成本管理工程规范化

负有责任的企业,在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的同时,应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在运用精益管理的精髓进行采购成本的管理时,企业应当一切为“顾客”、“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满足“顾客”、“社会”的前提下,尽一切可以减少不能增加顾客满意度的行为,不能增加社会价值的行为,因为,减少支出就能增加社会的财富。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是否到位,应当进行绩效评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职能和特点进行具体的运用,制定采购绩效评估目标,将目标分解到每个部门,然后落实到人,根据目标规定,建立目标责任制,对目标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调,对执行的情况和结果进行检查考核、奖惩,做到责、权、利、效的统一,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制定采购绩效评估目标时,其评估的内容不仅包括效率和成本、顾客满意度、投入产出比率、服务质量等方面,即减少社会资源浪费额的指标,控制采购成本。这样的绩效评估结果,有利于改进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同时也让部门对顾客的需求更负责任,有利于降低社会资源的消耗,以促使企业采购成本管理工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控制采购成本,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资源消耗增长速度惊人、资源利用率整体偏低、对外资源依赖度越来越、资源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差。在如此资源供给环境下,控制企业的采购成本,可以减少社会物质产品的消耗,就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经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用于采购成本过多,就会牵制企业用于其他方面的资金,就会直接增加企业的负担,从而降低企业的投资能力或消费能力。因此,企业在制定采购成本预算时,一切不能为企业、社会创造价值的活动均视为浪费,减少其开支,在采购成本预算的执行上,企业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人人都要树立节约的观念,发现预算有偏差时,及时修订。在有限的经费中,尽量减少采购成本开支,以增加企业其他方面的支出,以改善企业的资金投资结构,改善企业的职工福利,增加企业的科研投入,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使社会、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型的构建

目前,物流公司能够迅速、安全、可靠地传递各种信息和货物,网络营销(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能够迅速地提供满足顾客特有的时间和交付货物要求的服务。因此,企业在控制采购成本时,不仅要依赖于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实行数量折扣经济进货批量模式、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模式、存货储存期控制等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型,还要采用存货ABC分类控制、存货周转率分析、准时生产制(零库存管理,JIT)等现代存货管理的模式,更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享受物流公司的服务,制定新的采购模型。

(一)采购成本构成

企业控制采购成本不仅要建立健全采购控制制度,还要建立采购成本控制模型。一般情况下,物资的采购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物资购价、采购费、搬运费、仓储费。购价因采购批量,而有所变化;采购费一般只与采购次数有关,与采购批量无关;搬运费与采购总重量相关,相对稳定;仓储费与采购批量紧密相关。

(二)几个参量的处理

1.采购价格

要以实际价格计量,因采购批量不同而有不同的采购价格,在数学模型中应用的价格必须科学处理。若采购批量在q0以下时,采购价格为pl;采购批量在q0以上时,采购单价为p2;假设实际采购批量为q(q≥q0),则在数学模型中采购单价p可表示为:

依次类推。

2.库存量

若采购批量为q,在一个采购周期中,库存减少量由0变化到q。数学模型中,平均库存量可近似为q/2。

3.搬运费

该项费用包括运费和搬运费,运费与用车次数成正比,搬运费与物资重量成正比关系,不受采购批量、次数变化的影响。

(三)建立采购成本的数学模型

构成采购过程中的年总成本F(q)主要有年物资购价C1、年采购费C2、年搬运费C3、年仓储费C4。在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一定情况下,某种物资年消耗量Q较易估计。假设存料费用率为i,每次采购费C0,单位搬运费为a,单位车辆运费为b,单位车载量为q1。则:

年物资总购价Cl=年消耗量Q×采购价格p

年采购费C2=年采购次数(Q/q)×每次采购费C0

年搬运费C3=单位车辆运费b×车辆数(q/ql)×年采购次数(Q/q)+仓储搬运费Qa

年仓储费C4=平均库存量(q/2)×存料费用率i

也就是求函数F(x)=ex+f/x+g的最小值问题。e、f、g为常数。

该数学模型可根据采购批量对应的不同价格,分段讨论函数F(x)=ex+f/x+g的极小值,比较各段极小值,其中最小者对应的采购批量,即为年采购总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的经济批量q0。具体可列表3讨论:

现代社会,高端装备制造业顾客个性化的要求越演越烈,企业应当根据个性化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采购工作业务体系,使采购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立采购决策的透明机制,实行网上公开的招标采购,防止暗箱操作,在网络上与供应商签订所需要原材料的时间,提供需要的数量、需要质量、需要的品种材料协议,实施适时采购,以缩短提前期、减少物料库存,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使采购价格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