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银行发展

互联网银行发展

互联网银行发展

互联网银行发展范文第1篇

(一)远程服务建设更加完善

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拥有了更多的商业产品创新的条件及发展动力。网上银行、ATM机等远程化的服务平台的快速建设,使目前我国很多的的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基本都转向商业电子化。

(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竞合”加强

在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范围中,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在商业市场的客户占有、发掘,客户信息获取及投资风险方面等都有各自的优势与长处。因此,商业银行为了适应不同客户的金融业务日益复杂性及不同性,只能选择加强与其他互联网企业的跨行合作来满足消费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合作的同时,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必然会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及利益的处理方面产生纠纷,从而造成商业银行与其他互联网企业间出现竞争现象。

(三)互联网金融与自身业务进一步结合

现今阶段,商业银行愈来愈强调电子资源与人力资源、银行线上服务及银行线下服务的联系与整合。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及运营方法上采用将线下客户和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银行人工服务与互联网及远程平台服务相结合的“远程网络银行”功能,即通过设置安装银行自助设备及推广网络及手机服务app的方式,实现以银行客户自助服务为中心的新型商业银行特色服务,从而使其在人工网点中很好的发挥出客户资源及互联网服务优势。

二、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

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的到来大大促进了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也随之更新换代,花样种类繁多,各互联网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员更是绞尽脑汁退出新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及相关服务。所以说,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方案及影响范围等各方面的碰撞与融合,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将不断地发展下去,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体来讲,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技术更加先进

现阶段,我国网络虚拟化、智能化及高速化等针对新一代的互联网架构与技术正在积极探索和创新中。新一代互联网有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技术,比如拥有互联网金融可靠承载、智能管控及安全等优势特点,来进一步满足商业银行金融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需求,从而能够将互联网的金融便利性、稳定性及安全性做到最大化。

(二)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空间扩大

我们都知道,商业银行金融改革的实质是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其只要是指通过银行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价格机制更加合理,推动银行利润在金融领域的平均化,从而实现其产业资本及金融流动资本的优化配置,允许其他有力的竞争者参与商业竞争,进一步打破交易垄断。金融市场空间的扩大能够为互联网商业银行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与支持。互联网金融将向着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的集金融功能为一体的且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投资方向发展,并在企业财富管理、资源配及改善价格机制等方面获得很大的成效。

(三)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多元化

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正在大家提供着多元化的金融发展空间。我国各互联网企业及金融产业实体正在依靠它们各自的优势,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积极参与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竞争及业务贸易合作中。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多元化使其金融化速度不断加快。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有势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申请银行金融牌照及收购中小金融机构等手段积极投入到商业银行金融领域来,与此同时,愈来愈多的专业性的网络经纪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也很可能会不断地出现在在银行互联网金融市场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与特色。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产业实体将和互联网金融的结合更为密切,两者的运行协调方式也更加趋于同步。现阶段,在产业实体将和互联网金融进一步融合衔接的基础下,相关产业实体将通过建设相应的财政公司及发售银行产业基金及参股控股等金融手段,来有效推进、加强二者的建设速度与力度,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投资与运营中来。

(四)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量更加充实

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完善的监管作为保障。为了解决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中的出现问题与潜在的风险,必须要加快完善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及规定,即通过互联网金融法律来确定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与方式,并通过订正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及制定银行互联网金融部门的规定来对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行为进行约束,使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除此之外,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其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职责与任务,同时将部门的监管理念也将逐步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

三、总结

互联网银行发展范文第2篇

2013年,我国掀起了一场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互联网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渠道、为网民提供便捷支付、为市场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冲击。一些高收益率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大量资金,类似余额宝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抢夺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来源,存款数额的减少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放款、转账结算等其他经营业务进而影响其盈利。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冲击动摇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地位。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然而,互联网金融为大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与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除具有传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外,还有其特有的信息泄露风险、信誉风险、支付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些风险的成因不仅来自于金融业自身的高风险性,而且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也使得风险具有扩大效应,同时互联网时代金融监管难度的加大也使金融风险更难控制。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应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建立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来从容面对这场金融浪潮值得深思。

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传统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传统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基本来自于银行内部的经营操作程序,信用风险还有一部分来自于银行对外投资失败和贷款客户的还款能力下降。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主要归因于银行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由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和股票价格的不断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商业银行传统风险都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管、规范银行员工的操作、严格信贷审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来预防、降低风险,经过我国商业银行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其应对传统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相对健全,风险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

(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与商业银行面临的传统风险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法律风险、信息泄露风险、信用风险、支付风险等。1.法律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用于规范电子商务银行的法规更是少之又少。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是我国目前唯一关于电子银行监管的法规。办法第一条指出:为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保障客户及银行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该办法所指电子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网上银行业务),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电话银行业务),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手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银行业务。该办法第六条指出,金融机构应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特性,建立健全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电子银行业务管理的责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据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庞大的网民数量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纠纷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在支付领域,各种支付转移的信息为洗钱提供了便利的通道,融资领域、理财领域存在爆发的风险或者潜在的风险,所以从监管来看国内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网络金融存在一定的空白,这就导致网络风险的聚集,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也给电子银行带来法律风险。2.信息泄露风险。互联网金融的运作依赖于大数据的庞大信息量,通过分析客户的个人信息得出客户的偏好、负债、还款能力等,进而针对客户设计出合适的金融产品。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管理机制还不健全,用户、消费者、储户、企业等的个人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证。互联网是个开放、互动的平台,其信息具有透明、公开的特点,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事件必将威胁到大量网民、企业、银行的利益。2014年3月27日,有网友曝出通过“谷歌”搜索引擎,输入特定关键字可以查看到大量支付宝用户的详细信息,包括转账信息、收付款账户、额度、用途等,该事件爆发后,马上引起了“隐私泄露”恐慌。因此,商业银行在建立自己的电商公司时,应特别关注信息安全问题,保障银行本身及客户的信息安全。3.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已脱离传统的金融媒介,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创新,但是其本质仍然离不开金融,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因此互联网金融同样存在信用风险,传统金融工具所具有的风险也都存在于互联网风险中。当前活跃于公众视野的各大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其高收益率掩盖了自身的信用担保问题,网上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吸引来的资金额度巨大,托管银行和金融企业都无法为如此巨大的资金做信用担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让人堪忧,更无从谈起融资者承诺的高收益。网络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可以使交易、支付双方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网络银行发生交易,对交易双方的身份、真实性验证具有很大难度,增大了网络信用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应从评估潜在的信用风险入手,实现事前发现信用风险、事中控制风险、事后及时反馈的一整套风险控制系统。4.支付风险。网上支付作为电子商务的中心环节存在着重大的潜在风险,网上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信息数字化后数据传输过程中信息丢失、重复、错序、篡改等安全性问题饱受网民的质疑。网上支付的工作环境是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之中,交易双方的身份有网络的遮盖而难以透明、虚拟的网络更增加了电子支付的风险。如若电商公司的电子信息技术不够成熟,非常容易为黑客等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同时,也存在有网民用虚假的信用卡行驶诈骗行为,或者采用虚假个人信息进行诈骗。

三、商业银行依托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应对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为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银行,中信银行在2010年8月推出B2B电子商务,是国内首次针对B2B电子商务客户提供资金监管、支付结算和资金融通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交通银行于2011年底也推出了自有的电子商城平台——交博汇,提供在线理财、在线融资、公共缴费、企业收款、行业资讯等众多服务功能;建设银行于2012年推出了“善融商务”,提供从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服务的全方位服务;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也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银行。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给商业银行的不仅有挑战还有风险,除具有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还带来了法律风险、信息泄露风险、信誉风险、支付风险等一系列新的风险。应对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风险。传统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与资本管理委员会、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控制评审委员会,各个内部控制部门相互独立、相互制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流程包括风险管理环境分析、风险管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活动、风险及管理信息披露。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风险监控的程序复杂、耗时长,难以适应电子银行业务信息传递迅速、服务便捷、风险爆发快速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电子商务银行时,应依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适度调整内部控制程序,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创新内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价、控制风险。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核心技术,构建主动型的风险管理模式

互联网金融时代,信息技术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拥有先进的技术是保障商业银行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银行及客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信息泄露风险、支付风险、信用风险的监控都依赖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时代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发生数据信息泄露事件,银行损失的将不仅是客户资源还有自身的信誉。商业银行在构建自己的电商公司时应同步建立信息技术管理与研发部门,部门内部不仅应有熟练的技术人员,还应有风险管理人员,将技术研发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相结合,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对重要的客户信息及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增强银行信息系统防御黑客攻击、过滤非法数据侵入的功能,在开发核心技术的同时将风险水平降到最低。

(二)精简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控制效率

商业银行开设电子商务银行应在建立健全网络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精简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程序,提高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的效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反馈。首先,商业银行应根据银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银行盈利目标、风险识别能力、客户信息的数量、互联网技术等因素确定风险管理目标。风险识别从最基本的严格审查客户身份信息、数据信息及举债能力入手,建立一整套高效可行的审查程序,对已经通过信息审查的客户及银行接手项目还应进行不定时的后续检查,实时监测、排除风险因素。银行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权衡分析法、风险效益分析法、统计型评价法、综合分析法等对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风险的大小值、银行损失的范围或获益的可能性,从而综合评定金融产品的可行性。风险控制和风险反馈是在风险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及事后的总结反馈。建立机动灵活的风险处理系统,当风险突然爆发时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在最佳时间内控制风险的扩散、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三)加强人才培养以适应商业银行

互联网银行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字: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119-01

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互联网金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如:网络银行、金融理财、第三方支付、网络保险销售等多种虚拟形式。其中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靠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的现代网络技术,是能够将社会融资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二维模式转向第三种融资模式,这样便导致传统的金融运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一现实,商业银行如何顺势而行,依托互联网资源,化危机为动力,以电子银行作为着力点,逐步加快金融信息化的转型。今后电子银行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其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一、互联网时代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对商业银行金融供给产生的影响包括三大效应[2]。一是替代效应。有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分流率普遍已超过70%。可见电子银行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服务平台。但事实上,商业银行的金融供给在其他支付机构的影响下不断被削弱。截止2012年,我国网上支付额度已经达到了约3.2亿元,超过了金融支付的1/3以上。二是双刃效应。目前第三方支付的存在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原因在于传统银行的存货中介功能被复制应用。譬如,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小微商户只需要进行线下的收单,然后通过移动终端来管理收单。供需双方成本低廉,但第三方支付机构仍有利润空间,这是传统商业银行无法做到的。因此假如商业银行不能准确把握时机,依托互联网资源开展经营转型,那么其发展势头必将日渐虚弱。三是离散效应。社会分工的日渐精细,使得金融服务不断被分解细化。也就是说,没有一个行业是可以完全地独立地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因此开展金融合作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谋求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利用互联网金融能够将各种信息直接在网上,就算避开银行也能够及时掌握客户流动的情况,这样便能够有效减少人工调查、逐笔审核的费用,有效提高了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效率。阿里金融更是这个网络信贷用户的经营商,其中2亿家淘宝小卖家,在短短2两小时便分享了阿里小贷的3亿元淘宝信用贷款。

二、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1.加快融合,形成银行主导的多元化金融圈

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批固定的客户,但是作为电子商务不断渗透,也存在着不断巨大的潜力。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提供快速便捷的网络金融服务,但是传统的商业银行却无法做到。因此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加强金融融合,主动出击,同时确保自身的主导地位。一是依托移动互联平台。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建立移动互联平台。如手机、互联网等。增加消费方式的选择性,同时确保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随意地获取金融服务。二是打造特色终端服务,去介质单一化。将现有的智能终端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进行有机整合,将线上线下、移动电话、互联网以及其他智能终端的金融服务进行全面融合。譬如,目前国外某银行,其客户可以通过电子银行进行预约取现。通过电子银行获取验证码信息后,可直接到柜员机进行无卡取现操作。这样用户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便能够实现无卡进行业务操作的目标。

2.整合资源,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突破,大部分人们越来越信赖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并且将传统的大部分业务由商业银行转向互联网金融平台办理。因此坚持客户本位,以支付为中心,逐步拓宽服务领域与渠道,致力于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整合消费者与商家的金融需求,提供全面的金融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应当在现有支付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围绕上游下游潜在客户群的金融需求,拓宽金融服务范畴。从而形成支付业务为主的,涵盖上下游商家与客户的金融服务体系。譬如,针对上游的商家,可积极开展增值服务。如在资金需求数据处理网络模式下开展吸收存款、汇总资金、发放贷款、供应链等服务。甚至是开展定制式服务解决方案。针对下游消费者,则提供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丰富支付入口[3]。

同时整合客户资源,以客户需求为切入点,实现多平台的信息数据资源的统一共享。通过加强各平台的产业、业务对接,形成以客户为单位的立体化金融资源与服务管理。

3.转变意识,创新金融服务形式

商业银行在抢抓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步加强服务理念创新也是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应该如何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客户群体的生活需求有效提升现有的服务路径,这是商业银行迫在眉睫的问题。譬如,工商银行的上海分行已经逐渐积累了“地铁支行”的经营理念。例如:为了适应上班族的时间,便将地铁分行的时间改成了早八点到晚八点。同时还设计快速前台、集中处理后台,有效结合了各个银行自动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而引导用户通过手机办理各项银行业务。又譬如,商业银行也可开展网络信贷模式。这种方式不用抵押,成本低,方便快捷,这样能够有效解决个人和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融资问题,适合资金拥有较少的个人投资者。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能够飞跃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个良好地体验环境。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客户消费群体的需要,为人们理财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促使互联网金融逐渐朝着稳定、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商业银行主导地位额,配置合理的资金供需市场。

参考文献:

[1]王永利.互联网时代银行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金融,2013,10(02): 176-178.

互联网银行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大数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73

[中图分类号] 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129- 02

0 引 言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金融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影响了行业的竞争格局,逐渐形成了诸多新兴互联网金融产业与传统银行业的竞争局面。传统依靠息差盈利的模式面临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商业银行的转型势在必行。

1 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具体影响分析

现阶段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为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以及中间业务,而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相似性势必威胁到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利益。

1.1 对银行存款业务产生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兴起将流动资金从银行体系内部分流。传统银行业间的存款业务往往在各银行间进行,储户的流动资金在内部流转。第三方互联网机构则依赖于延期支付而使储户资金不能即时到账,从而产生沉淀资金。

另一方面互联网理财销售类产品也极大程度上瓜分了银行的理财资金和个人储户存款。这类产品流程简单、费用低廉、投资回报率高、存款时间长度灵活且进入门槛低,因此吸引了很多散户资金和“长尾”客户。

1.2 对银行贷款业务产生的冲击

银行资产主要来自于贷款。目前P2P平台的借贷数额更多集中在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数目多但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大,资金总额不容小觑。虽然目前而言P2P平台贷款利率高于银行,且大多数企业在选择贷款时会优先考虑银行这个途径,但其庞大的潜在客户群和不断增加的长尾客户资金需求仍然对银行贷款业务产生威胁。

1.3 对银行利润产生冲击

利率市场化的加快迫使国内银行逐渐着眼于扩大中间业务收入的发展寻求利润增长点,互联网金融产业同时也冲击了这些业务。这些中间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都能或多或少的寻找到新的且更为贴合用户需求的替代品,从而对银行利润带来打击。

2 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发展策略

2.1 加强创新,提高业务独特性和吸引力

2.1.1 拓展电商平台,深化体制改革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动作就是对电商平台的拓展,利用多种网络资源等共享资源高效开展自己的金融服务。现如今各大银行已经陆续延展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通过银行自身开发的移动终端进行投资管理和业务转账也逐渐普及。然而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化依然不趋于平常,便捷程度和推广效率都与传统互联网金融渠道无法比拟。银行业务实现电商平台平常化需要搭载诸多媒介进行推广,例如银行自身网站、微信等。

2.1.2 高效连接客户,建立大数据中心

商业银行有强大的前台优势,掌握大量客户信息,然而长久以来银行观念封闭,往往以资产管理为价值导向,转型势在必行。商业银行需要更为开放的视角,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有针对性地提高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个人的差异化服务水平。

由于存在信息滞留和沉积,信息的不对称在商业银行线上推广过程中尤为普遍,这时大数据中心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内部层级复杂,信息孤岛效应较为明显。建立大数据中心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着眼更为庞大新鲜的客户群体和更为深入的数据挖掘,为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增加砝码。

2.2 深化合作,提高核心竞争力

2.2.1 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

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一直以来都是央行的工作重心之一。对于第三方支付工具而言,由于存在众多个人用户群,其备付金的金额不容小觑。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样以传统银行业为根基,加强合作深化改革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拥有庞大的终端客户信息及高效的数据解构,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打造双赢局面。

2.2.2 加强与政府合作

互联网金融产业日新月异,但缺乏应有的监督和管理,仍游走于灰色地带,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银行作为金融行业中坚力量,应加强与政府和监督监察部门的合作,更多参与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中,规范该新兴行业的行业准则,增强竞争力。

2.3 打造智慧银行,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

传统银行发展趋于保守,而面对迅速发展的线上金融,线下网店的衰退也成为了意料之中的事。然而越来越多的银行将智慧银行列入发展战略规划,逐步有机结合线下物理网点与线上金融服务,根据互联网服务的特点对自身业务进行流程再造。在继续为实体经济效力的同时,商业银行应紧密结合线下资源,加强改革线上业务,使线上业务更好地为实体经济业务效力,从而真正使科技的进步发展惠及民众。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明国.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 银行家,2015(5):63-65.

[2]张业峰,鲁邦国,赵凇. 浅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J]. 时代金融,2016(21):97.

互联网银行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余额宝;P2P;转型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迅速改变了银行传统零售业务的商业模式及经营优势。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是基于利用信息不对称性,给资金的供求双方搭建不透明的金融中介平台,促进交易的产生。然而互联网金融不仅复制了这一交易模式,甚至可以让交易等透明化。与此同时,利率逐渐放开、人民币自由兑换、政府主导资本金融市场建设,推动金融业的改革,打破了银行长期垄断的资金价格,直接冲击业务单一、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生存、发展及竞争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变。本文以余额宝及P2P网络信贷为例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提出商业银行如何利用其业务优势来“扬长补短”,从而进行战略转型的建议。

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1互联网金融本身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资金脱媒,资金的盈余者和资金的短缺者不再通过银行等资金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二、渠道脱媒,资金体外循环的日益严重,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加深,并且货币流通速度偏离历史轨迹,不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媒介运行;三、信息脱媒,优质客户凭借自己的信用直接绕过银行这个传统的信用媒介,来获得自己需要的资金,使得我国金融市场获取渠道发生变化;四、技术脱媒,是指在技术进步和电子商务的驱动下,一些IT企业开始介入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使得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被部分替代,威胁到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

1.2互联网金融推动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变化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宏观调控刺激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状态。一是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脱媒的加剧,降低了商业银行为主题的传统中介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二是互联网金融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加速以及不良风险反弹带来的拨备增加,打破了银行长期垄断的资金的价格,直接冲击业务单一、以存贷利差为收入的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银行的A利模式。

1.3互联网金融推动客户需求变化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给客户带来一系列高收益、便捷性产品体验的同时,也让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客户对银行的实体网点的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客户体验、自主式办理,一体化的服务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选择。这对银行线上线下服务与整合提出了新要求。

2.互联网金融的局限性

2.1余额宝模式发展的局限性

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属于货币基金,存在一定风险。货币基金作为基金产品的一种,并不等同于保本的活期储蓄,依然存在亏损可能。一旦购买的货币基金营收出现问题,用户的资金将蒙受损失。同时,余额宝对政策的依赖性强。按照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理规定,支付宝余额可以购买协议存款,能否购买基金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支付宝在2012年5月获得了基金支付牌照,但尚未获得基金销售牌照。目前余额宝借助天弘基金实现基金销售功能,尚不合法。倘若监管部门对此做出限制,余额宝将面临巨大风险挑战。

2.2 P2P市场的局限性

尽管P2P网贷企业规模急剧增长,线上线下的综合性运营模式,涉及线下交易及地域差异,必然存在线下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放松了风险控制的力度的道德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借贷相比,整个行业的信贷信息没有共享,平台参与者信息不对称。使得提供的借款者信贷信息各不相同,交易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增加阻碍其价值实现。根据余额宝的数据,其个人投资者持有者比例在99.5%以上,而机构持有者不到0.5%。同样,在网络信贷中,参与者也是中小型企业、小微企业,其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优质度差。因此,在目前阶段,互联网仅适用于零售行业中标准化程度高、市场需求明显的产品,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方面具备着极强的成本优势。

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

3.1 处理好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竞争合作关系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不仅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也可以加强合作。互联网企业来势汹汹,商业银行不能逃避竞争,更不能用恶意手段排挤互联网金融。而应该在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优势及特色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支付方式,拓展新渠道。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应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共享商户资源与客户信息,商业银行在以往业务中累积了大量的数据,尤其是大型优质客户,而互联网企业在近段时间的迅猛发展中累计了庞大的用户群,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3.2改革向小微、零售调整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等外部环境变化,优质大中型企业不断金融脱媒,市场竞争激烈,而在集团业务中,银行为了保留大型客户,就会放款对贷款利息的要求。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贷款业务多处于由买方定价的状态,进一步降低银行利润率,在新宏观经济背景下,资本监管进一步强化,传统高资本站信用业务因此就受到抑制。但中小型企业受财务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融资渠道少,更多地依赖间接融资。与集团业务相比,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上站在主动地位。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应往积极拓展小微业务转型,通过利率定价实现“收益覆盖风险”,有效发掘更多的客户群,更好地提升利润,提升经营收益。

3.3以人为本,需求导向

在互联网背景下,银行客户需求朝着网络化发展。银行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优化网点布局。突出小型化、智能化、多业态的发展趋势,打造简单、便捷、服务质量高的“智慧型”网点;二是提升自助机效能,在优化自助机客户消费体验的前提下,提升自助机及自助银行的交易份额。三是提升远程银行的效能,以客户为导向优化地电话银行、网银交易流程,强化其产品销售职能。

3.4实现功能再造,开辟新的增长点

3.4.1大力发展托管业务

对商业银行来说,托管业务由于能带来稳定和可观的收入、经营成本低、带来庞大的资金池和协同关联的业务、拉动负债和中间业务收入,是一个几近零风险、高利润率的优质业务方向。托管业务可以给银行带来巨额资金池,缓解银行在发展资产业务时存贷比压力,并以托管业务为基础,来进行贷款的发放、同业市场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投资获取利润。

3.4.2大力发展同业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资本业务受到约束、利差收窄,金融脱媒现象加速深化,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同业业务不但作为调节商业银行间流动性的工具,更是以多变的方式、高收益性走进大家的视野。相对于一般性的商业贷款,同业资产有较高的资本杠杆率。同业业务拓展了银行的负债来源,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提升了银行的利润率。

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它引l了金融脱媒、使银行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通过文章的分析,在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余额宝网络融资平台虽然来势汹汹,给商业银行造成相当大的冲击,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弊端,比如用户的局限性、信贷的安全性等。与之相比,商业银行具有安全性高、资金沉淀量大等优势。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会调整自身的发展步伐,发展优势,补充短板。其方式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自身互联网金融板块业务的开发,使自身更有竞争力;二是加强与非金融行业的合作,全面整合数据信息;三是简化业务流程,提高用户满意度;四是向零售、小微等自主性强、利润率高的板块转型;五是寻找新的突破点,如大力发展轻资本、低消耗的托管业务、同业业务。

参考文献:

[1]胡贺军.国内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起源与发展简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04)

[2]林加群,李海峰.商业银行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员初探[J].财金贸易,1997(09)

[3]武爱军,马粤艳.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谈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4.

[4]邓士侠.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4.

[5]彭中文.论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及其监控对策[J].商业研究,2002(03)

[6]陈静俊.P2P网络信贷:金融重新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