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德育的途径

中学德育的途径

中学德育的途径

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 将大学生德育的培养与体育教学模式融合,探讨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以及对体育教学改革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德育培养体育教学

德育就是道德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和政治的教育。德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学校体育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陶冶学生的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教育,才能使体育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高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4.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5.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6.文明道德教育: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7.意志品质教育: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其途径有那些呢?

一、结合教师表率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但是学生并非完全处在一种被动状态,尤其是当他们有了辨别之后,会对施教者评头论足,表达自己的好恶,我们也曾那样过。因此,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自身的表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情绪。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德无时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二、运用具体的教材内容和特点展开德育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例如接力跑、拔河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

但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又各有侧重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三、通过课堂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同时,由于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和竞赛、游戏等活动时,学生之间的联系、协作对抗也较多,不可避免的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发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学生时,以正面教育为主,但是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这样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四、心理素质更是德育培养的良好途径

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和重点,虽然实施德育教育有多种途径,但体育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新时期高职院校如何将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体育教学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的途径予以阐述。

一、身教重于言教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把握其内涵,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教学的同时,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打破狭隘的思维定势,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带头作用。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掘体育学科的德育内涵, 开拓其外延, 交替运用德育和体育两种手段, 实现大学生德育、体育的全面发展。青少年在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模仿性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既要拿出老师应有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又要健康而有朝气。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教育启迪学生,与学生互相了解,深入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师通常通过示范讲解、参与学生活动等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的仪表、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都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用良好的师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体育教师不仅要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认真钻研教材,精通业务,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加强自身的修养,还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不同特点,通过体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如,耐久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劳苦的意志品质;障碍项目和体操中,学生的意志个性特征及思想变化最为突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失时机地给予心理教育和语言暗示,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加强意志品质教育,让他们体验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球类项目主要加强全局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要强调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要及时纠正。在组织教学比赛时,教师要强调比赛的规则,严格执法,让学生提高法规意识,自觉遵守纪律,加强文明礼貌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风尚。

三、课堂育德

体育课常规教学内容本身就充满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常规中开展严格的队列练习是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队列练习不仅能塑造学生的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还能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可以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

教师应注重创造活泼和谐并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公平竞争的良好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信心,以此达到理想化教育。教师还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培养他们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和逆境中奋发拼搏的顽强斗志。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场地器材的组织工作,培养学生关心集体,无私奉献的社会公德。课堂训练时,应以表扬为主,多给予鼓励,扬善抑恶。体育考试要客观反映实际水平,提倡公平竞争、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四、通过体育骨干的培养和使用对学生进行教育

体育骨干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纽带,在体育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骨干以身作则,乐于助人,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及主人翁的态度会在学生中起先锋带头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意体育骨干的培养和使用。

五、突发事件

大学生正是充满激情的时期,他们容易对外界的人或事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这是正常的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更是如此。体育课上,学生要做大量的运动练习以及对抗等活动,学生身体接触较频繁,难免会发生一点小摩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发生事件后要冷静处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这样才能在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突发事件有其突发性及短暂性,解决突发事件的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教师在选用合适的方法评析学生的心情后,要抓住时机对所有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引导,以正面教育为主,切忌简单粗暴,讽刺挖苦,要做严肃诚恳,以理服人。

六、我国的体育文化

我国有着悠久的体育发展史,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懂得什么是屈辱, 什么是自强, 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随着传媒的多面性,民族体育的渗透,我们为传统民族体育自豪,同时也为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体育震撼,它们存在的历史性、整体性、艺术性、民族性,具有很高的教育、健身、传播意义。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增强了体质,又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还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养成了遵守纪律、规范动作的良好道德习惯。

七、体育明星的感召力

明星的效应是无限的,体育明星在各种体育赛事上取得的骄人战绩,为国家、为人民增光,我们也走向了体育强国的行列,我们为之自豪。比如我们熟知的体育明星刘翔、姚明、郭晶晶、林丹、孙杨等,他们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明星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榜样进行德育教育有很强的说服力。

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健身、启智,而且可以育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研究德育的方法和途径,推陈出新,不断改革创新,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贵恩、 吴桂宁,《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2] 王爱丽,《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8)

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第4篇

一、注重教师素养的潜移默化功能。

1、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时时处处以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师道德言行来教体育这门课程和影响学生。首先,体育教师要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说的,自己一定不说。例如,要求学生每次体育课穿上运动服和运动鞋,要求并不难,但老师要以身作则,先行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心、意志等情感因素会随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学习评价而变化,因此我们要通过教师的“言”来鼓励、表扬学生,通过“行”来示范、指导学生行为动作,让学生感受体育教师的“亲切”与“和蔼”,从而增加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其次,体育教师要以理育人。以理育人其实也是德育中常用的方法,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同伴之间的争吵、小组之间的争议、对同伴评议的不满等诸多状况,老师应主动了解情况,以理育人,斟情处理,不可谩骂、谴责、训斥,亦不可偏爰、不顾不问、草草了事。另外,体育教师要平易近人。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要扮演教师“本位”角色,同时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深入学生中一起参与学习,引导学生的知、情、意、行,在教师的“授业”过程进行德育渗透,用“身教”来影响学生。

2、体育教师的技能素养。体育教师技能素养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素养两方面。现代社会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水平、运动技术,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掌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方法;体育教师具有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各项组织工作和学校各项体育竞赛组织及调控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基本能力。体育教师的技能素养影响学生学习、锻炼的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素养高深的老师进行任教,这是一种享受,同时会通过体育教师这面“镜子”来与自己比较,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3、体育教师的工作作风。体育教师大都肩负课堂教学、体育训练、竞赛组织、活动调控等重任。体育教师严谨的教学和勤奋的工作作风同样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时,体育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场地布置、等候上课)、耐心说教、细心指导、合理评价、准确示范、活动参与等都会使学生受到影响,学生会从老师点点滴滴的工作中,明理并受到启迪。

二、注重合作学习的潜移默化功能

合作学习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原则.也体现了在“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第一,通过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都包含团队目标,例如:接力赛、篮球赛、排球赛、足球练习等等,通过学习,加深对团队的认识,团队就是每个小组人员必须有百分之百一致的努力。

第二,通过学习,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相互尊重的气氛,帮助体育后进生树立自信。例如:耐久跑教学中,采用“拉人跑”的手段来进行教学,一方面从小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从小培养助人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帮助体育后进生建立完成任务的信心,让他感受来自伙伴的关爱。

第三,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例如:在比赛中,要允许同伴在比赛的失误、掉队、失败,用宽容来接纳别人。

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第5篇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场所,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条件,挖掘文章深刻的内涵,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江山秀丽,建筑奇特,课本上选取了很多这样的文章,例如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语文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挖掘文章的内涵,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芦花荡》描写了我国战场上,人民的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让学生体会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了解中国的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蜡烛》则赞美了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认清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坚强的意志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在山的那边》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则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阐明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家的执着与勤奋,还有她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因此说,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德育教育。语文既要教文,更要育人。

二、通过作文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的首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而教会学生做人,作文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作文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有两种:日记和作文。

日记是学生成长历程的真实记载,日记不但记录学生的喜怒哀乐,更主要的是通过记日记,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在反思中,辨别是非,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的指导,又能随时指出学生生活中的错误观念以及不良的生活态度及习惯。日记是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独特窗口,日记上,学生可以打开自己的心扉,倾吐自己的爱憎,它比平时的交流更接近人的灵魂,更真实,也更容易接受,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语文教师,运用日记这一阵地,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作文教学不能仅限于表达能力和思维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作为学习与生活相互联系交流的重要纽带,教师作文材料的选择目的,就是让学生筛选自己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审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往往能从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准则、道德观念。因而作文教学也离不开对人的教育与培养,即在作文教学中也渗透着德育教育。

三、通过教师自身的影响,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身教重于言教,从来就是教育的主要规律和原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明确是与非、正义与邪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社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