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范文第1篇

1.1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目的

和传统的建筑设计相对比,绿色建筑设计满足的层次需求比较多,这就让对绿色建筑的投资起点较高,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被投资者所青睐。但是就其生命周期成本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对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进行综合的考虑,也就是说对在使用建筑的过程中所降低的费用以及提高的生态功能进行综合的考虑。之所以要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性评价就是在绿色建筑设计最大的生态功能和最小的使用周期费用之间寻找平衡点,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建筑方案的设计,这样设计出的建筑才符合绿色建筑的宗旨。

1.2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基本准则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所体现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和社会效益,无疑是可以让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促进的,但我们也知道,绿色建筑具有更广泛的主体需求,其层次性更强。与绿色建筑设计综合评价的目的相结合,经济型和适用性的统一,让主要的指标进一步的突出且指标之间要有可比性是评价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

2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2.1系统工程理论

对绿色建筑设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各层级评价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主要是:横向的交叉和纵向的从属关系,经过对评价因素进行分类、分层后建立一个完备的、易于操作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选出综合性最好的方案。

2.2可持续发展理论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让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让未来人们的满足受到威胁的发展方式,也就意味着进行适当的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的综合性评价重视的是建设多元化的需求,一如既往的对多因素的综合效益进行重视,实现人、自然、建筑的协调性可持续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思想的体现。

2.3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理论

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理论的主旨是把绿色建筑看成一个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以全寿命作为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物质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价作为这个系统在技术经济上的指标。在绿色建筑体系中,它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有建筑投资和维护成本。根据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意义,综合性评价的过程为:评估目标的确立、相关评价要素的收集并进行数据化、分析指标与综合评价、下结论与改进建议等阶段。由于需求维度的目标比较多,所以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比较适合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性评价。

3基于综合性能分析背景下的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对策

以总额和性能分析为背景的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对策,把建筑设计过程和设计深度作为基础,可以把建设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开始设计阶段、扩大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对地域、环境、资源等性能的综合考虑,利用评价标准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同时辅以高科技软件分析建筑的主要性能,让绿色建筑的科学性、客观性进一步的提升。

3.1绿色建筑地域性空间组织模式设计优化

对绿色建筑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以传统的建筑设计为基础然后加上如地理、气象、技术、文化和环境等相关的参数,对自然生长的规律进行依赖是绿色建筑地域空间组织模式设计的优化原则,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加入地域元素,对人在绿色建筑中的感受重视起来,对设计优化主要表现在:优化设计技术、视觉形式、空间关系等,并与地域建筑技术水平、文化水平,地方发展情况相结合。进行研究、调查、转换等,以便于设计模式得以控制,绿色建筑的效果得以优化。与此同时,绿色建筑的生态系统是由人、地质、大气环境、土壤等元素组成的。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综合性能进行考虑,确保绿色建筑能对地域风格和价值系统进行整体的体现,并以地理环境的变化为基础,让地域环境系统和谐相处的优化目标得以实现。

3.2绿色建筑设计流程的优化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准则,然后对现有的绿色建筑过程的设计进行优化:首先,对设计团队进行优化,由于组成绿色建筑设计团队的人员非常复杂,绿色建筑项目设计团队应该基于绿色建筑的目标,对配设计团队进行员工的配置,落实责任。第二,对决策设计进行优化,设置特殊的绿色设计团队然后进行绿色建筑启动仪式,如开展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分析,对绿色建筑的现场技术、设备、交通等进行深度的分析,不能止于表面,一定要深入本质的进行研讨、分析;第三,优化初步设计,对初步设计进行优化的过的主要表现有: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研讨会、规定绿色建筑设计的总要求、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的审查指标等等。第四、优化扩充设计,优化扩充设计的过程表现在:开展绿色技术深化实施研讨会、对绿色建筑进行扩充设计、对扩充绿色设计图纸进行审查、设计图纸模拟(综合建筑能耗、室内的通风、采光情况);第五,优化设计施工图纸,优化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流程是:对绿色施工图纸设计进行深化、绿色建筑设计图纸完工、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要是参数发生变化的时候,应该以计算机为基础进行模拟的校对、审核、会签)、施工图设计完工。

3.3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优化

当前,对建筑环境进行整体性能评价的系统主要包含的指标有:水、材料、能源、空气质量和其它指标该,但内容的评价系统、操作模式、结构、结果的表达和绿色建筑的决策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距离,很难满足设计师在优化绿色建筑设计的需求,在分析绿色建筑环境的时候使用Ecotect软件,通过总结可以对绿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进行获取,让每一项综合评价指标独立于彼此,可以对绿色建筑的综合性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应,根据绿色建筑功能的要求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设置,可以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相关系数法、专家评分法等几个常用的定权方法,对权重的评价指标进行确定,通过采用Ecotect仿真程序对方案的性能进行分析,然后通过TOPSIS算法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让获得的评价指标达到最佳和EcotectTOPSIS决策模型。

4结束语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性;费用;收益

一、绿色建筑的界定

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虽然目前各房地产开发商打“绿色”的旗帜,有些人为绿色是房屋的材料达到环保,采用节能低碳等技术,有些认为在建筑中增加绿色的成分或者是扩大绿色植物的种植等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权威的界定方法。本文中所用的概念将采用2006年6月1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定义即: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绿色建筑遵循的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也应该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包括低污染,经济效益低,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绿色道路。可持续发展即使当代人的利益也是后代人的利益问题,因此在1992年第一届世界首脑会议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就已经通过了《21世界议程》,在这个章程中提出了一个可持续消费的范畴。因此1994年在联合国环境署发表了《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消费作如下界定:“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是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根据这一个界定定义,我们必然可以知道绿色建筑是和可持续建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是可持续建筑的范围比绿色建筑的范围更大而已。绿色建筑应该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也具有可持续性。

(二)整体性原则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业的一部分,它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历史使命和趋势,同时也兼顾了社会的环境利益需求,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孤立的只求自身的发展而是应该与社会环境经济三者协调统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三)平等和公平性原则

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全球问题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维护社会利益和环境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绿色建筑对于保护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环境方面我们还应该考虑到环境的公平问题,包括国际公平,代际问题等。

(四)规律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绿色建筑的实施也是在遵循一定规律的基础之上,在遵守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的同时也本着节约经济的要求。进行设计,时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绿色建筑的经济性例析

(一)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经济性方案

1.确定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的范围

在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经济性方案的过程中,确定范围是重中之重,范围过大的话不利于费用的经济性分析,不能正确的找出到底哪些是绿色建筑中最重要的必要的经济要素,最些事非必要性的经济要素。范围过小的话容易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对绿色建筑有用的费用因素。因此确定一个合理的绿色建筑费用效益范围对于更好的分析绿色建筑在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中利益的最大化。分析的时候可以采用量化与不可量化的形式进行分析即效益与效果的分析或者效益与定性的分析。

2.绿色建筑的费用的经济性分析和识别

分析是为了更好的找到绿色建筑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当中的影响因素,以及这种影响因素可能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后果,找到了绿色建筑的后果以后我们就可以分析出这种后果可能给经济带来的损失,估算出损失的值有多大或者是这种后果带来的正面的经济效益将会促进公司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

3.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分析的量化

对于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分析只能是从定性到定量发展的过程。定量化也是从影响后果的定量化到货币量化。而后者是经济分析的一个最根本的基础。

4.费用和效益的比较

既然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分析是通过量化实现的,那么也正是量化使得费用和效益之间有了可比较性。当然这种比较是以货币量化为基础的,那么这种比较是以需要货币数据才具有可比较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因此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这一点把货币折算到同一时间上进行比较。

5.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分析结论

任何一个方案的提出无非是要解决一个问题,然后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分析也是如此的,通过设计这个方案进行分析找到绿色建筑是否能给经济社会环境带来效益,是否值得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投资。

(二)绿色建筑经济性例析评价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涉及到很多个方面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等。因此无法一一面面俱到,所以本文以某小区为例进行分析。而且主要是从某小区的节能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统一的最大化。

1.某建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该建筑基本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J50176-93),但是显然与人们所要求的舒适环境及不相称,也无法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他的建筑主要是采用的砖混凝土的结构,外墙的砖墙的厚度是240毫米厚,外墙实际热阻为0.37~0.46K/W,屋顶采用的是121m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防水层。平均的传热系数是6.5W/(・K)左右。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也迫切的要求建筑的热环境节能技术能够得到提高和改善。并且迅速的扩展到全国各地区。

2.某工程的概况及范围确定

某建筑工程位于四川省某区,该区的总建筑面积为38670平方米,容积率1.60,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7以上。其中住宅面积达到了34450平方米以上,商场的面积为4220平方米左右。该建筑的墙窗比例为0.27-0.34之间,平均为0.305,该建筑的整体系数为0.26-0.33之间。夏季主要采用的是热反射窗帘建筑,能够提高窗户的保温性能和气密性,这点是绿色建筑节能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外墙主要采用的是单面抹20mm厚保温隔热砂浆加KP1多孔叶岩砖,传热系数为1.41W/.K.屋面采用蓄水的是覆土种植,这样不仅增加了屋面使用的价值,同时还使得热工的性能极佳,传热系数0.62W/K,其次还增加了绿化面积,改善了该区气候。

3.一般建筑与绿色建筑节能方面的造价比较

(1)造价比较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加之资料数据不齐全,目前只能对窗,屋顶,外墙等方面的节能技术造价的增减造价进行比较分析。

(2)造价计算

1)墙、窗面积占单位建筑面积百分比

由表二知:单位面积的增加造价是6.7元,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造价是5.6元,可以算出外墙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计算是: 5.6/6.7=84

由表一可知:单位窗面积节省造价21元,平均窗墙比为0.305(该数据见上面的文字中)。可以通过计算得知窗占建筑的面积为: 0.305×84=25.6

2)墙、窗节能增加的单位建筑面积造价分析

由表一可知,窗节能节省了单位窗面积造价21元,其节省的单位建筑面积造价为7.14元(21×34%=7.14);外墙节能是增加了单位外墙面积造价3.5元;其增加的单位建筑面积造价为2.94元(3.5×84%=2.94);由表分析可知屋顶其造价不发生变化。则该建筑采用的节能技术可节省单位建筑面积造价为5.63-2.94=2.69。

4.绿色建筑费用效益的经济性分析

该分析主要是以某小区的绿色建筑为里进行分析的中间的数据也是本人所收集,由于本人能力有限资料收集不全,仅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

(1)直接费用效益估算

没有采用节能绿色建筑之前主要采用的是单层金属窗和普通实心砖,普通普通抹灰,采用节能技术后主要采用的是单框双玻璃钢窗和KP1多孔叶岩砖、单面保温隔热砂浆抹灰。这两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每平方米单框双玻璃塑钢窗的传热系数的四倍以上。全年可以节省电26kWh。同时普通屋顶和绿色蓄水覆土的种植屋顶相比较,通风隔热没有绿色蓄水覆土的种植屋顶高,冷热损失将会减少56%,造价将增加71%,但是主要包括植被的栽植培育费用,但同时可以提高顶楼的售楼价格。

(2)间接费用效益估算

间接数据主要是包括建筑自身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合理,.屋面蓄水覆土种植,小区的山墙、阳台绿化等等。其次社会效益方面主要包括消费者的福利和供给者的福利。

(3)节能前后的费用效益比较

该区的建筑的造价为2000万,住宅面积为34450。每平方米的住宅绿色建筑面积的造价为2000万元/34450=68900000万元/。其中投资增长率7.6%则每平方米住宅的造价为68900000万元×7.6%=52.36元/m2);同时每平方米售价比同地段的其他地方高出三分之一.如果按33%计算的话,当地的平均房价为1100元/则,高出的价钱为1100×33%=363元/。其中由于节能技术引起的采暖新风用电量,全年空调采暖用电量,除湿的新风用电量等等总共为36kWh,比《重庆市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DB50/5009-1999)限制指标38kW・h的电量低得多。如果按照当时电费的价格0.432元/kWh计算:(38-36)×0.432=0.864元,因此一年下来年每平方米节能建筑面积将节省电量为0.864元。如果效益费用以50年使用期限其计算:{0.864(P/A,12%, 50)+363}/52.36=5.66>1

由结果可以知道,节能后的收益还是比节能前要大得多,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前提下,绿色建筑是未来市场最需求的,最有利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需要的。

四、结束语

通过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分析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要实现人与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协调发展的过程。建筑业的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他必定会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宏伟.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问题分析[J].中外建筑,2009,(6).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BIM信息模型 绿色设计;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增长时期,每年新建建筑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严峻的事实表明,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绿色建筑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1] "十二五"跨入第二年之际,我国正以前所未有力度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在欧美纷纷将绿色建筑作为新一轮科技创新主要方向的大背景下,我国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谋求经济增长的新突破口。中国的建筑规模正以每年20亿平方米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达到社会能源消费总量30%以上,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消费领域,而目前中国带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总面积不足4000万平方米,未来发展绿色建筑空间巨大,为此,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一文,明确对星级绿色建筑的财政补贴,从二星级的45元/O,到三星级的80元/O,这将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建筑环境工程师、建筑设备工程师提出挑战,更重要的是对建筑师的挑战。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节约能源,降低建筑能耗。在决定建筑能量性能的各种因素中,建筑的体形、方位及围护结构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的影响包括建筑物与外环境的换热量、自然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而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将构成70%以上的建筑采暖通风空调能耗。[2]

因此建筑设计对建筑的能量性能起着主导作用。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在能耗方面会有巨大的差别。单凭经验或者手工计算,很难正确判断建筑设计的优劣。目前凭借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复杂的数据计算和实时的动态模拟是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保障

1 BIM与绿色建筑概述

1.1 BIM概述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为:建筑信息模型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在这里,信息不仅仅是三维几何形状信息,还包含大量的设计信息,如建筑构件的材料、面积、体积、数量、机电参数、价格等相关数据和经济指标。

1.2 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1) 引入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在我国,伴随建筑业迅猛发展的是国内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淡水、天然材料、可耕地等正走向枯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建筑垃圾产生量也大幅增加。

(2) 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强调的是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在建设和使用流程上对环境负责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筑的生命周期是指:选址、场地改造、建筑设计、建造、运行、维护、翻新和拆除。

绿色建筑设计的关注和影响对1.3 BIM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1)BIM提供绿色建筑设计分析的平台,BIM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重新整合了建筑设计的流程,其所涉及的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恰好是象。

(2)BIM所包含的各种绿色分析软件给与绿色建筑各种强大的数据支持.

如通过对Revit建立的信息模型,在方案阶段可以通过导出DXF文件进入ECOTECT做可视化分析及日照分析;导入RADIANCE做采光分析;在初步设计阶段,导出GBxml标准文件进入IES做舒适度分析;导出STL文件进入STAR-CCM+做风环境分析。

2绿色建筑与BIM的应用

2.1 规划阶段的选址与场地分析

场地分析是研究影响建筑物定位的主要因素,是确定建筑物的空间方位和外观、建立建筑物与周围景观的联系的过程。在规划阶段,场地的地貌、植被、气候条件都是影响设计决策的重要因素,往往需要通过场地分析来对景观规划、环境现状、施工配套及建成后交通流量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及分析。传统的场地分析存在诸如定量分析不足、主观因素过重、无法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等弊端,通过BIM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对场地及拟建的建筑物空间数据进行建模,通过 BIM 及 GIS 软件的强大功能,迅速得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结果,帮助项目在规划阶段评估场地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从而做出新建项目最理想的场地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建筑布局等关键决策。

2.2 方案设计阶段的能量分析

在方案论证阶段,项目投资方可以使用 BIM 来评估设计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纹理、色彩及规范的遵守情况。BIM 甚至可以做到建筑局部的细节推敲, 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方案论证阶段还可以借助BIM提供方便的、低成本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进行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帮助项目投资方迅速评估建筑投资方案的成本和时间。对设计师来说,通过 BIM 来评估所设计的空间,可以获得较高的互动效应,以便从使用者和业主处获得积极的反馈。设计的实时修改往往基于最终用户的反馈,在 BIM 平台下,项目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比较容易得到直观的展现并迅速达成共识,相应的需要决策的时间也会比以往减少。

2.3 施工建造阶段的冲突检测、施工模拟及工程量统计。

2.3.1施工冲突预先检测

随着建筑物规模和使用功能复杂程度的增加,无论设计企业还是施工企业甚至是业主对机电管线综合的要求愈加强烈。在CAD 时代,设计企业主要由建筑或者机电专业牵头,将所有图纸打印成硫酸图,然后各专业:将图纸叠在一起进行管线综合,由于二维图纸的信息缺失以及缺失直观的交流平台,导致管线综合成为建筑施工前让业主最不放心的技术环节。利用 BIM 技术,通过搭建各专业的 BIM 模型,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下方便地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线综合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不仅能及时排除项目施工环节中可以遇到的碰撞;中突,显著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申请单,更大大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由于施工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和工期延误。

左 管线综合平面右 管线调整避让

2.3.2 施工进度模拟(Revit +Navisworks四维施工模拟)

建筑施工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随着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施工项目管理变得极为复杂。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经常用于表示进度计划的甘特图,由于专业性强,可视化程度低,无法清晰描述施工进度以及各种复杂关系,难以准确表达工程施工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将 BIM 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 4D(3D+Time)模型中,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4D 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 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此外借助4D模型,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投标中将获得竞标优势,BIM可以协助评标专家从4D模型中很快了解投标单位对投标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是否基本合理等,从而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经验和实力作出有效评估。

2.3.3 工程量统计

在 CAD 时代,由于CAD无法存储可以让计算机自动计算工程项目构件的必要信息,所以需要依靠人工根据图纸或者CAD文件进行测量和统计,或者使用专门的造价计算软件根据图纸或者CAD文件重新进行建模后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统计。前者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而且比较容易出现手工计算带来的差错,而后者同样需要不断地根据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及时更新模型,如果滞后,得到的工程量统计数据也往往失效了。而BIM是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以真实地提供造价管理需要的工程量信息,借助这些信息,计算机可以快速对各种构件进行统计分析,大大减少了繁琐的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非常容易实现工程量信息与设计方案的完全一致。通过 BIM 获得的准确的工程量统计可以用于前期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估算、在业主预算范围内不同设计方案的探索或者不同设计方案建造成本的比较,以及施工开始前的工程量预算和施工完成后的工程量决算。

2.4 项目运营阶段的运行维护模拟

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建筑物结构设施(如墙、楼板、屋顶等)和设备设施(如设备、管道等)都需要不断得到维护。一个成功的维护方案将提高建筑物性能,降低能耗和修理费用,进而降低总体维护成本。 BIM 模型结合运营维护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发挥空间定位和数据记录的优势,合理制定维护计划,分配专人专项维护工作,以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的概率。对一些重要设备还可以跟踪维护工作的历史记录,以便对设备的适用状态提前作出判断。

2.4.1疏散模拟(右图)

2.4.2热环境及能耗优化分析

5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建筑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从2D CAD 转向基于BIM 技术的三维信息转换,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利用BIM技术,建筑师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创建包含建筑全部信息的虚拟建筑模型,在设计的任意阶段将其直接导人相关的能量分析软件中,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能量分析结果,从而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优化建筑性能,充分利用BIM 技术来保障绿色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目前在采用BIM技术的3D建筑CAD软件与建筑能耗分析软件的结合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一些主流能量分析软件无法直接导人虚拟建筑模型,不支持IFC数据标准等。但越来越多的软件厂商、开发者、使用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在进行研究和开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综合利用BIM和建筑能耗分析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将越来越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会上的讲.

[2] 薛志峰等.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曾旭东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CAD技术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刊

[4] Autodesk BIM 课程 绿色建筑设计―教师用书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范文第4篇

1.1设计决策阶段

在实际工作中,设计阶段往往是不被重视的环节,相关管理人员主要将重心放在建设阶段,忽略了设计阶段对绿色建筑形成的重要性,影响了建筑项目的按期完成。在设计阶段中,相关工作人员主要以技术设计及经济控制作为重点。技术设计在设计阶段中显得尤其重要,不仅对工程项目的工艺、构造及装置等多个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对工程项目完成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决策阶段是根据决策的内容将绿色建筑中所需要的投资项目逐一列举出来,为建设项目的科学投资提供可靠稳定的技术经济指标。相关工作人员在决策阶段主要负责对绿色建筑进行策划,从技术及经济方面对绿色建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确定是否做出投资决策,决策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完成对绿色建筑的投资估算。对绿色建筑整个项目工程来说,投资估算环节非常重要,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对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直接影响新建的绿色建筑是否达标。

1.2运营和维护阶段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在构建阶段所花费的资金要高得多,但是在项目投入使用的阶段其发挥的作用及所体现的效益比传统建筑的要明显得多。工作人员应该在保障项目工程质量及安全的前提下,制定较好的运营计划,从而控制项目运营维护阶段的资金投入量,构建良好的环境,实现绿色建筑价值的最大化。

2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指标分析

2.1绿色建筑效益指标分析

2.1.1绿色建筑效益指标量化的研究很多专家对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量化分析局限于在评价指标方面,在采取多种指标度量措施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各种性质及计量的指标效果不明显,以致到最后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不够严谨。经采用多层次的分析法将指标的权重确认后再采用专家的打分措施对绿色建筑效益指标开展量化,能实现对绿色建筑经济开展客观的评价。

2.1.2绿色建筑效益指标设置内容分析绿色建筑与环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重要指标。绿色建筑对环境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从环境效益方面来看,绿色建筑所体现的环境效益比传统建筑要高得多,项目工程的成本节约主要是指从能源及运营管理方面入手,所以也可以将其纳为绿色建筑形成的经济效益。此外,绿色建筑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及其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是为人类提高舒适、良好的环境。绿色建筑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个人舒适度等多个效益指标,这些指标对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一个效益指标都不可或缺。

2.2绿色建筑费用指标分析

同样的工程项目,采用传统建筑方法与绿色建筑方法会取得不一样的效益,在项目的建设阶段,绿色建筑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会比传统建筑的成本高处很多,但是在项目运行维护阶段,绿色建筑所需成本较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费用主要是指从工程项目施工初期的工程造价及施工全寿命周期中运营与维维护所需要花费的资金,因此在建筑全寿命周期所采用的资金费用中较多。一般建筑物都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为了确保建筑生命周期费用计算的准确性,应该采用资金时间价值理论进行科学计算。

2.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设置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进行评价时所需要的参考的指标越来越多,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效益指标、技术指标等多方面指标,这些指标综合形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大多数评价指标都是针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从其技术与功能方面进行评价,但也为绿色建筑的科学合理评价奠定了基础。根据建筑物的能源使用及功能可以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外环境的经济评价、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我国对工程的评价主要以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这两大内容为主,将其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

2.4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指标

由于效益费用的内容和性质不尽相同,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故把方案的费用和效益先实施无量纲化处理。利用式(1)进行方案费用的无纲化处理,利用式(2)进行方案效益的无纲化处理,利用式(3)进行方案的效益费用分析。根据式(3)的计算结果,方案效益费用系数比大者也即为最优方案。笔者依据多年的实践从业经验,总结出绿色建筑方案的效益费用系数比总是大于普通建筑方案的效益费用系数比,所以在建筑方案选定中,如果费用许可,笔者往往更倾向于推荐绿色建筑方案。

3结语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范文第5篇

绿色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多地为各国所提倡。作为绿色发展基础之一的绿色建筑在我国又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但是我国近十年的绿色建筑实践表明,绿色建筑理念与其良好愿望如何通过恰当的工程设计转化为工程实际,还存在一些疑问。而现实中的案例也未能很好地解答这些疑惑。纵观国际国内,这些年来绿色建筑留给人们的印象也许是:风格迥异的建筑形态。夸张的、低调的、奢华的都有。千差万别的建筑环境。从建筑的室外环境到室内环境,容积率、建筑密度、室内温湿度等也是差异很大。纷繁复杂的技术措施。绿色建筑项目中大多都采用了外遮阳、高性能护结构、地源热泵、中水利用等许多技术措施。炫目迷人的分析报告。绿色建筑案例往往伴随着风、光、声、热等各种各样的模拟分析报告,矢量图、彩色云图、曲线图等各式图表眼花缭乱。

1、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一些困惑

近几年绿色建筑数量的迅速增加与绿色建筑效果及体验之间的差异,也导致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

(1)设计标识项目多、运行标识项目少,导致重“措施”、轻“结果”。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总计通过绿色建筑评价认证的项目为4071项,总建筑面积达到4.7亿m2,其中,设计标识项目占比近95%,运行标识项目仅占约5%。这样,许多项目(尤其是在设计阶段)只重视是否具有与绿色建筑要求相关的技术措施,而忽视其实际使用效果。忽视运行阶段相关工作的结果是一些得到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绿色建筑的等级似乎与能耗等运行消耗、室内外环境满意度等并无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这类问题在国际国内都并非个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现在的所谓“措施导向”,即各相关方更多地关注项目是否具有与绿色建筑要求相关的技术措施,而忽视这些技术措施是否适用与有效。而且,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的反馈,绿色建筑采用的相关技术措施无法得到充分验证,也使得部分绿色建筑设计项目出现了照搬、照抄现象,认为增加了一些技术措施就是绿色建筑。

(2)绿色建筑由“零售”转向“批发”,如果后续管理不配套,可能形成重“说明”、轻“设计”,甚至技术措施都可能缺失的不利情况。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开工和建成的项目面积数以亿计,2013年之前我国绿色建筑主要靠标识评价进行认定和推动,绿色建筑的数量不多;2014年之后为了加速推动绿色建筑普及,逐步出现了在施工图审查环节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对设计阶段是否达到绿色建筑要求进行核查,替代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审的趋势,以解决绿色建筑数量激增的问题。可是实际中出现了有些项目仅仅在设计说明中陈述了一些绿色建筑的“设想”、设计中并没有完全落实相应技术措施的现象。这些项目中的绿色建筑“设想”显然难以实现,尤其是在大多数绿色建筑项目止步于设计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可能形成比“措施”导向更加流于形式的“图纸”导向(甚至可以说是“文字”导向)。

(3)现有设计模式和人员能力面临挑战,导致部分设计人员比较迷茫。绿色建筑涉及的专业多、考评指标的综合性强,部分指标受项目运行情况影响较大。现有设计工作模式(专业划分和配合方式等)和人员能力(工作内容增加、能力要求提高)均面临较大挑战,有时设计周期也难以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的需要。这些都导致了部分设计人员面对绿色建筑设计项目时有些迷茫、难以下手,以至于简单敷衍。

2、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几种思潮

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情况,在一部分设计人中逐步滋生了“应付”或者“否定”的思潮。(1)简单对标,绿色建筑标识(或通过施工图审查)代表一切。我国绿色建筑已成“燎原之势”,随着数量与规模的迅速扩大,难免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忽视客观条件机械地照抄照搬标准条文、简单地堆砌技术措施,在设计中应付审查与评价,简单“对标”成为一条“捷径”(尤其是针对设计标识)。(2)否定绿色建筑(标识)。虽然绿色建筑发展使得我国在思想观念更新、公众认知普及、从业者自我提升、以及对于标准及其体系的再认识等诸多方面都有巨大进步,但是,由于一些绿色建筑项目没有能够给人们带来明显的实际感受,也使得一部分人对绿色建筑产生了怀疑,认为绿色建筑有些虚无缥缈,甚至认为绿色建筑是“假、大、空”。

3、进一步认识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是我国目前面临着因经济发展引起的需求增长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建筑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抓手。现行标准体系下,绿色建筑更多地着力于理念和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其实施途径、方法、措施等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尤其是在设计阶段需要将这样的理念、以及体现建筑实际运行结果的指标逆向分解成为设计要求,才能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真正落实。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梳理、客观分析和认识与绿色建筑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1)客观认识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评价是民用建筑领域第一次尝试涵盖设计、建造、运管等各个阶段工作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原有建设管理模式、责任主体、工作界面、考评方式等均需要有所改变和创新。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受到行业管理范围、专业工作界面、工程实践经验、技术体系支撑等因素的局限,使得绿色建筑评价难以从方法到指标等都考虑得很完善,其相关要求的可操作性也受有一定局限。所以,需要客观看待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对于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启蒙和推动作用,不必求全责备;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也并不是完美无缺。

(2)客观认识绿色建筑设计的作用。一般来说,设计需要解决的是在预计的需求及设定的条件下、建筑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保障、以及如何提供等问题,更多地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硬件”方面(例如:体形体量、系统设置、材料选择等);而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障等往往需要通过设备、系统等的运行来实现,这更需要依赖运管团队的努力、甚至会受到用户行为习惯的影响。所以,建筑的实际运行与使用效果是设计、建造、运管、以及用户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按照传统的设计界面,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是存在较大局限的。而好的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设计工作适当向后续环节延伸。

(3)客观认识用户的需求与反馈。绿色建筑需要能够满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需求。但是,绿色建筑不是高舒适度的代名词。对于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反馈、尤其是涉及必须以增加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才能维持的、非必须的需求,可能需要区别对待、适当引导。绿色建筑必须考虑现在及未来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例如:在极少特殊项目中存在的恒温、恒湿、恒氧等需求,因其消耗过大、同时也未必符合人体自然规律等而未必值得推广。

(4)客观认识技术的作用。技术不是万能的。在建设中,由于观念、决策、运维、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偏差,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去解决,往往代价很大、甚至难以承受。例如,一个由于建筑布局不当而形成的巨大内区,单纯依靠空调、或者设置太阳囱(拔风道)等技术措施解决非夏季降温问题,不如通过适当的建筑设计尽可能减少内区面积有利得多;又如:如果忽视了有效遮阳措施,在夏季室内的太阳直射区域仅仅依靠空调保证室温和人体舒适度,其难度和代价是很大的。

(5)客观认识模拟分析的作用。风、光、声、热等各种模拟分析,是辅助设计的有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在项目建成与运行之前分析预测各种技术措施的使用效果,起到优化设计和辅助运行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计算方法、模型建立、边界条件整定、尤其是运行规律等因素影响,其预测的准确性还有较大的局限,不能过于盲从。

(6)客观认识数据的作用。运行与检测数据是评估建筑运行效果和各项技术措施实际作用的重要依据。但是,在一些项目中忽视了其数据真实性、一致性、数据量大小等影响数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线)传感器的校验、安装,以及数据分项计量、采集等问题往往导致运行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使得分析与评估结果失真。

4、绿色建筑设计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有主观方面的,但是,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其客观原因,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寻找解决途径。

(1)时间短、经验少。我国目前颁布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是结果评价,在设计阶段必须将针对运行结果的评价要求逆向分解整理成为各个专业的设计要求;绿色建筑要求所涉及的专业更广泛、较之以往的要求也更高。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刚刚十年,在许多方面(专业划分、技术体系、工作方法等)认识尚不充分、缺乏经验。

(2)相关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绿色建筑要求考核建筑全生命期的表现,需要业主、建造、运管等责任主体在设计阶段就积极参与,以解决项目定位与设计需求、施工工艺与材料选择、运管方式与考核办法等影响设计工作的问题。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其他责任主体在设计阶段的参与度很低、项目功能与定位等设计要求过于笼统。而受设计周期、工作量增加等因素影响,设计人员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积极性也不高。

(3)专业发展不同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中,工程师参与的多、建筑师参与的少;建筑技术考虑的多、建筑设计引领的少。如果作为民用建筑设计主导的建筑师游离之外,必然影响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

(4)分析预测能力不强。适合建筑工程应用要求的理论分析与运行效果模拟工具、手段、经验和能力等尚需增强,还难以完全满足绿色建筑设计对运行效果预测分析的要求。

(5)技术、设备、材料等还不能完全支撑。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适用技术、设备、材料等还存在品种不多、适用面窄、维护复杂、成本较高,以及生产端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

(6)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模式尚待优化。绿色建筑设计不仅指标要求更高、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更密切,而且要兼顾建造、运行等各个阶段的需求。因此,传统的设计流程、分工与配合等管理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

5、绿色建筑设计需要不断创新

为了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需求,更加有效地发挥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需要从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1)对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再认识,由措施导向逐步向效果导向转变。以往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建筑的“规模”和“硬件”问题,关注的是否能够满足项目运行阶段的最大需求,是否能够以设计状态的“不变”应对实际运行阶段的使用功能、气候因素、人员行为等的“万般变化”。即设计阶段更关注的是设计能否“包的住”的问题。绿色建筑既然要求运行使用中建筑能够有良好表现,绿色建筑设计就必然需要更加关注项目的服务对象、功能定位、气候特点、运管模式等设计影响因素,设计阶段就必须由只关注技术措施的有无、向更加注重其使用效果的好坏转变。即设计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建筑是能否“用的好”。

(2)对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再认识,全面掌握、理解到位。以往设计、施工、运行、检测等各有自己的标准,互不关联。绿色建筑的要求是一个体系、需要许多相关标准的支撑,涵盖了各个方面。绿色建筑的要求涉及面广、涉及的相关标准也很多,绿色建筑标准中相对于以往的设计标准,有些指标确实提高了(例如: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等),有些指标只是将现有标准要求加以明确、而并未提高(例如:构件隔声和楼板撞击声等必须到达《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相关要求)。此外,涉及安全、健康、环境影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指标应当严格执行;对于仅仅影响舒适度的指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一定弹性,需要在保证建筑正常运行(用户正常需求)与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

(3)对专业知识和工作界面的再认识,打破专业界限、提高专业能力。绿色建筑设计对于设计人员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不仅需要掌握更多的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更加了解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特点与要求。所以,要做好绿色建筑设计,需要打破专业界限、强化专业能力,需要跨界思考和专业融合,工作界面也可能需要重新确定。例如:要利用好天然采光,就要综合考虑外窗设置、晴天时的眩光、太阳辐射得热、以及与人工照明的配合等问题;而地源热泵也不仅仅是暖通专业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土壤含水率、地下水径流等地质条件。

(4)对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模式的再认识,延伸服务、主动配合。为了达到绿色建筑要求和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预期效果,设计流程、专业配合、成果确认等各个环节均需要适应绿色建筑的要求,而设计与咨询、建造及运行等各个责任主体的配合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开展必要的延伸服务。

(5)对精细化设计的再认识,不仅是“接单干活”、还有细究“订单”。绿色建筑设计所要求的精细化设计,不仅要求各个专业自身设计工作的精细化,也要求专业配合与相关影响分析、尤其是需求分析的精细化。不能是简单地坐等甲方等相关方提要求,设计环节将“设计”变成了“画图”。可能需要协助甲方等相关方共同研究确定设计要求、为项目建设当好“参谋”,力求缩小设计状态与实际状态的差异。

(6)对效果预测的再认识,积极尝试、积累经验。做好绿色建筑设计往往需要借助模拟分析等手段对项目的风、光、声、热等方面的运行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甚至需要将部分运行指标逆向分解、梳理成为设计要求。例如,如果某建筑的年能耗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指标之内,那么就需要在设计阶段通过能耗模拟等手段模拟计算运行状态下该建筑的年运行能耗,验证所采用的各项技术措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以便设计中进行选择落实。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