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复习课教学反思

音乐复习课教学反思

音乐复习课教学反思

音乐复习课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中学生;现状;应对措施

1.音乐教育的内在意义

音乐课是丰富多彩的,它是高中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近年来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高中开设音乐这门课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态度。让他们享受在音乐的世界中,与音乐产生共鸣,能够喜欢音乐,喜欢生活,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素质教育,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会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构思能力,教会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高中音乐教育大体有两个方面:它是针对所有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是针对个别尖子生的教育;高中音乐是艺术美、教育美、生活美的体现,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所以高中音乐要指导学生参加音乐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审美的过程,提高他们音乐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同时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思维、意识、能力的培养。

2.高中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国家教育系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音乐教育有了可喜的发展,可是现实往往是让人失望的。小学、初中、大学音乐还比较丰富,可是高中就完全是个空白,同学们都在学习语数外之类的文化课,不重视音乐课,甚至有的音乐课已经被其他的文化课老师完全占用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没有任何创新。教师上课死板,学生就无精打采,没有兴趣听课,学习消极、被动、无激情,更谈不上思维、意识、能力的创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完课本上那些死板的知识,有的学生看似听得很认真,其实一点好奇心都没有。

教师安于现在的状况,在带领学生欣赏音乐时往往只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没有创新,学生的思路稍微偏离标准答案,就引导他们往标准答案上走。有的教师还会对学生进行反复枯燥的发音训练,学生对其是非常反感的,对音乐的欣赏完全囿于老师说的标准答案,学生非常被动,所以老师的工作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音乐,而要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3.针对现状采取的应对措施

(1)改变观念,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一些过时、保守的旧方法严重束缚教师的思想,使他们不易接受新的观念,这样就无法将新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会一直沉溺于旧的观念中不能进步,很难体会到音乐的深层含义,所以教师要努力地改变教学观念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进步。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把学生被动学习的行为改成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2)对音乐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以学生为主。教师不能过于死板,沉溺于强调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机械化教学,一定要注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因为音乐强调自我欣赏、强调灵魂,主要靠自己去领悟,教师不必讲得太多,那样就变成教师自我欣赏音乐了。教师要乐于探索,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可以给他们分小组,允许他们用手机、课本查看,这样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自主学习。

(3)反复倾听音乐,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倾听音乐,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和体会,这是老师讲课无法给予的,这样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会很深刻。当学生分享完他们的鉴赏体会,教师要改变老方法,不必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跟得上学生的思路灵活变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赞赏与鼓励。较好的音乐感受能力、欣赏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身心健康、生活质量,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完善。

音乐复习课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脑音乐;高校音乐教学;作曲理论课程

1.高校作曲理论课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为主体的灌输模式,教师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进入大学,因为没有考学的压力,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更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校作曲理论的四大课程是和声学、复调学、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学。这几门课程是学习作曲的基础课程。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作音乐更要有全面的感官培养。在音乐理论教学上需要视听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对于各类乐器发声特点、音色品质、表现性能缺乏感性认识,那么离开实际音响学习理论也许可以,但是离开实际音响谈作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目前我们的作曲理论课教学最缺乏的就是聆听、赏析、动手制作。

2.电脑音乐技术概述

“电脑音乐”就是借助电脑来进行创作演奏合成的音乐。它是以电脑为控制中心,以midi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为控制手段,以合成器采样器等电子乐器为音频终端的一种音乐制作方式。最初,它只是作为制作音乐的一种手段,在广播、电视、电影等商业音乐和商业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如今,电脑音乐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已日益突出,尤其在音乐作曲理论课的教学中,体现出了它的重要价值和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电脑音乐技术在作曲理论课中的运用

电脑音乐技术可以与作曲理论课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个是新型的教学手段,一个是传统的教学内容。要想掌握电脑音乐技术,前提是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因此,仍沿用或照搬传统作曲理论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而电脑音乐制作正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

3.1电脑音乐技术在和声课中的运用

黑板和钢琴一直是和声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和声谱例在学生心中难以形成和声音响。电脑音乐技术正好弥补了视听同步教学手段的抽象性缺陷。运用电脑音乐技术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对学生来说视听结合,学生看着乐谱、听着音乐,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和声感知能力,增强了和声思维能力。传统和声教学虽然也有和声听觉训练,但教师在琴上的示范稍纵即逝且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又很少去弹奏范例和自己的作业,因而,和声课成了“哑巴和声”,键盘和声听觉训练也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运用电脑音乐技术后,学生如有疑惑可以通过软件对例题反复、放慢、加速、变换音色的播放,加强课堂感知和理解。此外,还可以把教师的范例拷贝回去反复学习,这大大增强了大部分同学学好和声的自信心和学习效率。其次,必然提升示范效果。利用电脑音乐技术制作的谱例不仅视听同步,而且谱面规整清晰,使受教者赏心悦目。比起老师在黑板上吃力地点符头,学生却不知在线上还是在间上的传统方式进步了好多。有些软件还有自动校对功能,自动形成答案的功能。再次,教学方法灵活、自由。

3.2电脑音乐技术在和复调课中的运用

在复调课教学上,老师们所烦恼的是为了能让同学们多接触几个谱例、几种手法,不得不大量地在黑板上抄写谱例,极大地占用了上课讲解的时间,而且,这也只能是让学生看看谱例而已,仍无法让学生听到个个谱例的音响效果。复调音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对对立意义的旋律按照对位法则有机结合而成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学生在做练习时,好不好听自己并不知道。如果运用电脑音乐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制作好谱例,通过电脑的控制随时播放,把好和不好的两种复调音乐让学生听、去辨别。还可以通过音色的变换,在电脑上用同一个谱例,制作出任何一种复调音响效果。可以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可以是乐器组与乐队之间的;也可以是乐器组与乐器组之间的。又如卡农的写作,同样用电脑音乐中的拷贝命令和移位命令就可以完成,既省力又省时。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活生生的谱例讲解,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谱例,并对谱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从而能较全面地理解复调音乐的魅力。

3.3电脑音乐技术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中的运用

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中,除了黑板、钢琴外,幻灯机、投影仪、电脑几乎一个都不能少。有时一样设备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整堂课不能很完整的完成。教师的教学模式大致是按照一边听音响一边看谱例,然后老师讲解这一方式进行。可以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或相反从全部声部的出现逐步递减的方式,透彻地把音乐对学生作一个综合分析。通过静音的方式,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如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电脑记录中看到独奏的所有次数。另外还可以通过统计数据的方式对每一首乐曲的风格、特征等进行全方位分析。

3.4电脑音乐技术在配器课程中的运用

在以往教授配器法时,教师要花很多时间去介绍管弦乐队、小型民族乐队和电声乐队中的常见乐器,力求使学生掌握乐器的音色特点、主要功能、演奏方法、记谱法以及在乐队中的运用。但这些内容都是书本知识的介绍。书上白纸黑字,使有些学生感到很枯燥,以致注意力分散。还有的学生配器法背得一字不差,却把乐器张冠李戴,甚至根本就不认识所学乐器的样子。

在电脑音乐技术进入课堂教学之后,我们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音响范例,还可以随意地向学生分解、组合一部复杂的音乐范例。教师再也不用费口舌地去反复讲解那些枯燥的文字了,也不用费神地去搜集乐器的图片了。这样便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讲授更重要的知识了。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中有大量音色库,还有些音色都采用真实乐器,在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时,可以调出各种乐器的声音。在制作自己的配器时,学生们训练了自己的耳力,慢慢地提高了对乐器声音辨别的敏感度,有利于学生对配器效果的分析和把握。

结语

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脑音乐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和应用交互性为学生们提供了全新的音乐学习方式;为教师们提供了现代的科技性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在音乐教育中已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音乐作曲理论课程中采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交互式教学,不但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抽象的作曲课程变得真实可感、活泼生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活跃了学习者的音乐思维,调动和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音乐学习的效率,也使得音乐教学质量、效率发生质的变化,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l]赵易山.付妮.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

[2]王瑞年.MIDI和多媒体系统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参考文献:

[3]安平.电脑音乐与音乐教育.音乐周报,2000年7期.

[4]马海生.MIDI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教学与研究,1994年.

音乐复习课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改 高中音乐教学 创新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倡导不断拓展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事先体验、表现、创造的音乐学习,然而,我国高中音乐教育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与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高中音乐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相对滞后与音乐新课程改革幅度大、跨度大、难度大,让现阶段高中音乐教学中一些问题显得特别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被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音乐教学成了特长班式的准专业音乐课,高考生的高考预备班。学生音乐学习存在功利思想,音乐学习动力不足,大部分缺失预习和复习环节,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2.音乐教学内容改动随意,偏离教学目标

目前许多地区的普通高中的音乐课,教学内容随意改动,学习的内容被声乐、器乐、乐理和视唱练习所替代,完全偏离了高中音乐教育的目标。这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音乐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音乐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仍扮演着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角色。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听”,“重讲授、轻参与”,“重结果、轻兴趣”为主。音乐课程教授过程死板、教学方法教条,没有给学生参与、创作的空间。

二、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几点建议

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强高中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完善科学的教育体制,成为了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以及教学的反思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并针对如何创新高中音乐教学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1.丰富高中音乐学习内容,为音乐学习方式转变创造条件

我们知道,单一的、远离现实生活的学习内容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多元化需求和兴趣爱好、适宜地整合必修课(例如教师在必修课的音乐剧欣赏部分,可以调整单元结构,设置专门的《音乐剧赏析》单元,而适当保留教材中的经典歌曲《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等),或拓展选修课,丰富音乐课程学习内容,为学生转变音乐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2.转变教师角色,搭建表现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针对高中学生学习过度依赖教师,学生没有自我规划,被动学习音乐的问题。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是音乐学习与学生的桥梁,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内外加以引导,搭建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平台,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如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能反映学生生活的音乐作品,在课堂播放时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聆听,相互交流,感受乐曲的意境,在比较中发现,从发现中提高,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开设师生互动的点评等。

要使自主学习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为学生搭建课外表现平台也是不可忽视的。笔者曾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施组织了一次年级学生的才艺比赛。参赛选手自主选定比赛曲目、确定演出形式、求教老师和同学反复练习,修正和提高自己;而不参赛的学生中亦有很多自发参与到活动中,群策群力,为参赛选手出主意、想办法、构思演出形式,反馈表演的意见等。这次活动的举办,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且调动了参赛学生和非参赛选手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使其对音乐的学习意识得到了提高。

3.实施差异性评价,推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音乐新课程强调学生评价要立足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不仅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考评,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时间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因此,教师应关注差异,打破传统的知识技能的单一评价,设置开放的、多元的评价项目,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和选择权,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考核项目,充分利用兴趣的作用,推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总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是通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为原则而开立的一门基础课程。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建设,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积极作用,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慧冰. 试看高中音乐课程改革. 在线学科教学[J]. 2008年2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们教育出版社2003版.

音乐复习课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用音乐带给孩子们最真诚的爱

在元旦前夕的一节音乐课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对我喊着五花八门的祝福语,那一刻,我体验到来自学生们的亲近和爱戴,内心十分感动,带着这样的感动,我临时决定,给孩子们上一节特别的音乐课。这个决定,让我发现了孩子们超乎想象的内在潜能。

我和着《新年好》音乐,现场编排了一个集体舞教给学生们。他们一开始手忙脚乱,到后来竟然能像模像样的将歌曲舞蹈揉和在一起,并变换队形,边唱边舞。集体之间这样信任和默契的合作,在我的音乐课上还是第一次。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歌舞是最棒的!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新年礼物,喜欢吗?”孩子们仰起兴奋的笑脸热烈回应:“喜欢!谢谢老师!”看得出来,孩子们既为自己的表现感到惊喜,又为默契的合作感到自豪。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对这样一节音乐课印象深刻。同时,我也在这次偶然的机会中见证了孩子们的潜能:只要你能想得到,孩子们就能做得到。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有感情的教师面对有感情的学生。然而很多时候,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教师没能有效的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反而渐行渐远,淡漠了孩子天性中对音乐的热爱,这值得反思。

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音乐的热爱,构成了音乐课堂非同凡响的教学张力。而奇迹在力量的召唤下,随时都会出现。

二、创造,无处不在

《春天来了》这首歌旋律简单,歌词朗朗上口,三年级的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在学会演唱歌词的前提下,我尝试让他们唱唱歌谱。在钢琴的伴奏声中,整体效果非常不错。在我的鼓励下,他们对演唱歌谱更有信心了。歌曲中大量使用了“旋律重复”的创作手法,在我的启发下,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旋律重复的乐段和乐句。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歌谱演唱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学生对作者及歌曲创作手法的认识,这一环节为接下来“我的创作”环节埋下了伏笔,衔接自然。

在“我的创作”环节,我感知到孩子们的信心不足,对于旋律创作畏首畏尾。我先耐心讲解创作的要领和简单的要求,并板书出具体的示范,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我开始大胆鼓励: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第一个站起来尝试的同学,掌声不要停,直到这位勇敢的小同学站起来为止。一个,两个,三个,最后全部举起了自信的小手。我在这种良好的创造性氛围中,就象一个快乐的导演,及时请同学展示创作成果,并带领全班同学演唱他们的“作品”,然后肯定和赞扬,并向大家拓展出这样一个学习体会:音乐创作没有标准答案,大胆尝试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样一来,学生们顿然明白了,其实创作并不难,它更像是一个好玩的音乐游戏,简单又快乐,从此有更多的同学愿意参与到创作活动中来。启发、尝试、总结,我把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步骤赋予丰富的情感,给学生们鼓励、肯定、赞扬,这是我自创的“情感三明治”式教学方法。

三、向孩子学习

如何摒弃“野蛮教学”,追求和接近“理想课堂”,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导因则是我在音乐课堂上犯的一个错误。

那是四年级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正认真地跟着钢琴伴奏演唱刚刚学习的歌曲,我突然发现有两个学生在“打架”。顿时,一股无名火冲上心头,不由分说,我怒气冲冲地让两个孩子站了起来。孩子默默承受着惩罚,但还是抬起头委屈地说明了原因,“她老是把那句唱得拖音”——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他是想纠正同学的错误,只是跟我一样,用错了方法。听他这么一说,我感到深深的懊悔和内疚,看着他泛红的眼圈,看到他的头越来越低,委屈无助的样子,我几次想要安慰却总觉得难以启齿。我把教师的权威凌驾于孩子们的自尊之上,我无形中伤害了孩子。孩子们在课堂上爱我,尊重我,我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呢?我内心反复纠结,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注意力被打断了,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音乐复习课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作为音乐教育者,几年来,我尝试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趣味的学习音乐。既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末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呢?面对每一课程的教学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教学设计要符合本课氛围环境的需要,创设教学需要的场景、情景、意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合理又科学的引领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二年级下册第一课表演《郊游》中,本课以体现《春天来了》为主题,通过聆听《嘀哩嘀哩》《春晓》及表演《大树妈妈》,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的色彩,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郊游》是一首台湾童谣,歌曲叙述了孩子们手牵手去郊游,观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从另一侧面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在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及相关内容后,我大胆的进行教学整合,将欣赏、律动、游戏、表演贯穿于一节课,抓住学生好奇心,让其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如何去整合这节课?如何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抓住突破点?我在教学后进行了反思,以下便是我的点滴反思:

一 情景导入的反思

伴着优美的上课铃声,孩子们抱着好奇的心理,探究揣摩老师的一举一动将给这节课带来什莫,此时此刻的我,没有浪费这一时机,而是在教室中浏览欣赏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用点头、微笑等小动作默默的传递着对学生的赞美之情。不经意的举动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让我与他们的默契与信任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铃声过后,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的绘画作品让我更加地认识到你们的生命是这样的天真浪漫,渴望美好。你们的生活就像春天一样绚丽多彩,无限美好。”学生被我声情并茂的语言所感动所吸引,正当学生回味的时机,我播放了一段表现春天音乐的旋律,学生的情感沉浸当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我提问学生说出音乐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伴着歌声《郊游》有节奏的踏步,并告诉学生:“我们要一起走进大自然,共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神奇。”

通过这一独特的导入,在课的一开始就引领着稚嫩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走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遐想即将发生的故事,使其展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 教师教色的反思

本节课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为——导游,我们出游的路线为“走进森林——上山——凉亭观景——下山”路线设计好了,就需要我一步步将学生引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在关键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像到了一处好风景我们不需要一个劲地说,而是使其自由的观光,自由的畅谈心中的感想。

三 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法的反思。

《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针对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教学手段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郊游》这节课,教法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目的在于营造符合歌曲这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其次,还采用了听唱法,不同以往的是听唱法的采用不是集中在一起按照初听——复听——再听的过程构成,而是穿插在四个旅游景点进程的当中,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踏着轻快的步伐来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和情感。最终,在“凉亭观景”的场景中以大家游戏娱乐的氛围中学会歌曲,表现歌曲。最后的教学方法是:体验法,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本课春天主题的理解,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使学生融入音乐,体验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和享受。为此,我结合歌曲《大树妈妈》在第一场景“走进森林”提出“你们都看到了什莫,听到了什莫?”的问题中引导学生注意与已学歌曲相结合来抒发自己初到森林时的新奇感受。其次,在“上山”的场景中,我以号召的口吻,使学生注意到上山道路的崎岖与危险,并自发的用手拉手、擦汗、上气不接下气、低头弯腰等肢体语言来表现大家上山时的步履艰难与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此时,当学生们胜利地登上山顶时,播放一首《嘀哩嘀哩》,又再次勾起学生回忆路上的所见所闻及站在山顶时所看到的大好河山,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把站在山顶上的喜悦之情和对河山壮丽的感慨之情交织在一体,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正是本课的难点,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郊游》这首歌曲起到了承上启下及激发情感的作用。最后,再“下山”的情景当中,配合聆听《春晓》这首春风化雨的艺术歌曲,使学生心灵得到了抚慰,品格得到了升华。

四 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学法的反思。

本课的学法设计以适应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活动中获取知识、经验与技能。以下便是本课使用的几种学习方法:

1 游戏学习法 通过各种游戏,让每位孩子主动的参与课堂,积极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在游戏中,让他们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并能在热烈的有组织的学习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 合作交流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个体都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因此他们的音乐素质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他们创设开放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营造一种和谐的共振的氛围。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在合作中培养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完善自身的个性。

3 幻想法

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让学生在学习的氛围中采用幻想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畅谈自己的想法。

4 探索法

采用这一学习的方式,就如苏霍母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就更加强烈了“。

五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