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音乐学科素养

高中音乐学科素养

高中音乐学科素养

高中音乐学科素养范文第1篇

1 大学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与误区

1.1 大学生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

(1)音乐认识上的缺失。从目前的大学生普及调查中可以看出,在各个高校中各个专业对于音乐的态度则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大部分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认为音乐并没有实际用途。由此,现在的大学生对音乐方面的认识很少。即便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音乐本身的认识也不是完全了解,如对于学习音乐的意图、内涵以及用途等的认识还很模糊,有的学生认为上艺校、学习音乐,是因为好找工作,以后有更好的发展,功利性心理较为普遍,而对于音乐真正的内涵却鲜有学生能真正认识。

(2)音乐专业知识上的欠缺。在高校大学生当中,能够识谱的学生比例还不到四成,其中约三成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想象得到,当代大学生对于音乐专业知识的认识十分严峻。而在音乐专业学生当中,还有少部分的学生直到毕业还不明白识谱的重要性,到了毕业论文时期才开始手忙脚乱恶补专业知识,这对于未来音乐人才的培养来说极为不利。此外,大学生在乐器的学习方面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吉他、手风琴以及竖笛等等,能够做到每天都能练习的学生少之又少,而音乐专业学生的乐器学习则集中在钢琴和小提琴两个方面,在其他乐器的涉猎上很少。

(3)音乐价值体现的不足。一方面,现代音乐主要体现在流行音乐,传播渠道可以通过电视、广播、音像产品等,在其他渠道的传播,如音乐表演、话剧等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现代音乐的流行,使得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高校对于古典音乐基础的教学很是缺乏,在乐器的配置方面也很匮乏,在整体的大学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们往往只注重成绩、奖学金等,音乐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4)网络音乐的影响。现在大学生的高等教育,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课余时间,学生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音乐活动,此时的网络音乐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般地,学生获取音乐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校园的音乐演出、歌舞表演等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大学生活嘈杂,学生们独自欣赏音乐的空间狭窄,不利于学生独特音乐审美观的形成。

1.2 大学音乐专业教育的误区

音乐素质教育在大学音乐专业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进行音乐素养培养的前提,不仅属于专业课的一种,而且是必修课。音乐学习当中不能没有素质培养,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有利于音乐中的读谱听音、和声创作、音乐赏析以及音乐历史文化的学习,每个环节都是大学音乐专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如果学生们仅仅是学会了唱歌跳舞,而没有正确理解音乐的内涵、背景和表现形式,那么就不算是真正理解音乐,学生的音乐素质也不会相应得到提升,毫无艺术气息和音乐感悟可言。在大学音乐专业教育中存在误区中总结了两个方面,如下所示:

(1)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误区。有很多音乐专业的教师在课时、课程的设置上枯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只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大量增加音乐技巧性练习,而忽视了音乐素质的培养。部分学生在乐器学生当中出现了会弹而不识谱的情况,或者是识谱学习速度较慢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判断能力减弱,容易出现错误。

(2)家长教育方面的误区。在家长教育方面,单方面地追求考级,对教师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干预作用,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最终使得学生为了通过考级,只会几首固定的曲目,不能将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融会贯通,无法体会音乐本身的内涵。

2 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原则

2.1 音乐内涵的认识原则

音乐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课程,它有着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从古至今,音乐之所以流传至今,并且得到了发扬与发展,这都归咎于音乐丰富的内涵。要学习音乐,首先要增加对音乐内涵的认识,从内心里接受音乐,感悟音乐,才能达到与音乐合为一体的效果,促进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音乐内涵的学习,是一门音乐入门的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必修课程,学习音乐内涵之后,为以后的听辨、视奏、唱读以及欣赏等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音乐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学生向着综合型音乐人才的方向发展。

2.2 音乐专业教学基本课程设置合理化原则

(1)音乐素养的考级设计。音乐素养的学习,有利于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所谓音乐素养,它涉及所有音乐基础知识和认识,其教程涵盖了音乐教学的多个方面。可以设置音乐素养考级,充分考虑我国当前音乐专业教育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进行音乐素养的考级设计。

(2)乐器学习与练习时间相配合。乐器的学习是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当中关键的环节之一,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种以上乐器,并且能够充分理解这种乐器与音乐之间的关联与含义。现阶段,在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上,对乐器弹奏的技巧上十分重视,忽略了练习时间与乐器学习的时间配比问题。因此,应该合理地进行学习时间的设计,本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学生在学得好的同时学得扎实。 (3)基础学习应放在首位。正如上述内容所说,现在的大学音乐专业的素质教育缺口很大,对于考级、技巧的学

习过分重视,而实际的音乐专业学习应该以音乐素养教育为主,技巧学习为辅,将基础学习放在首位,才能打好素质培养的基础。 2.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在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当中,除了合理规划教学课程之外,还要将教学方法合理设置,即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感受音乐的心境,充分了解和认识到音乐的魅力及其背景文化,将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功利性的目标。此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培养了学生独特的音乐创新能力。

2.4 音乐素养考级设置科学化原则

音乐素养考级的设置,有助于进行学生自我学习的检查,能够让学生充分得到自我评定和自我认可,从而增加学习动力。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了解学生在知识上的掌握程度,并不是让每个音乐专业学生都成为音乐家,而是以音乐为平台,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

3 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方式分析

针对音乐的属性来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的作用在于让人的心境舒适、心情愉快,它由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声音组合而成,极具节奏和韵律。音乐有着自己的背景文化与发展历史,同时也有着特殊的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不管是音乐理论还是音乐历史,都有着其难掩的魅力所在,使其从古至今,流传韵意不减。由此,在现代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方式也有着一定的规律。

3.1 音乐教育普及化

音乐教育是整个大学生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它不仅仅属于音乐专业,还属于各个专业的学习,它是一种美学的教育,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现在音乐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素质培养上还存在漏洞,需要将音乐认识和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化,让每个音乐专业学生不仅术业有专攻,并且在其他音乐领域中有所认识,不是力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大师,而是教会他们广泛涉猎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充分体现音乐教育普及化的宗旨。

3.2 音乐课程规范化

不管是哪种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们有足够的主动性,不能厚此薄彼,如果各课程之间的教育出现不平衡,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在音乐课程教学当中将涉及各方面的课程合理安排是音乐素质培养的关键。目前,教育部也已经将音乐教育课程分为音乐选修课以及音乐必修课两种,便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规定学生选修课程的最少时数,帮助学生拓宽音乐知识面。音乐教育课程的规范化,是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课程要有目的性,实现科学的规范化。

3.3 完善音乐教育体系

在整体的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上看,素质教育的提升离不开对教育的宣传、音乐教育制度的改进以及音乐学习模式的创新,这些都是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从音乐教育制度保障、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设备器材等方面给予支持,深化音乐教育体系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培养进展。

3.4 音乐教育内容革新

(1)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它旨在利用人文知识与环境,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它所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等,从而使得学生将这些良好的品质融于心中,形成优良的品格和修养,并学习到处世哲学。首先,在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和思维能力方面对其加强培养。其次,在科学的学习方法方面加强培养。最后,在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加强培养。音乐是一门艺术底蕴深厚的学科,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扩大,加强对音乐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创造力。所以,在音乐教学当中,突出其特点是重中之重,减少专业的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我选择,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培养良好综合素质的音乐人才。

(2)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往的学校教育从高中开始就加大了对主修课程的重视,对自然科学的培养渐渐远离,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在自然科学素质上已经有所欠缺,如果在音乐专业学生教育中没有充分进行自然科学素质培养,将不利于现代音乐人的发展。由此可见,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是时下急需进行的培养项目之一。高校教育中可以加设声乐、电脑音乐、动画音乐等相关课程,以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

(3)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音乐专业学习当中,艺术创新能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和技能。如果学生在艺术创新方面有所造诣,将极大地帮助其在艺术活动等实践中的工作,对艺术过程进行创新的理解和设计,对于艺术作品能够从表现、处理等进行赏析,并从中获取新的灵感和提出新的问题。所以,在培养方式上应加强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践为主,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发展。

4 提高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的几点对策

4.1 完善培养学生素质的课程架构

在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研究中,首先,要进行改革的就是课程架构,现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化和规范化,对于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必修课过多,给学生充分发挥的选修课时间较少,这与提高音乐专业人才素质的思想和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在繁荣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高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方式也多种多样,然而最为重要的是将这些培养方式科学化、规范化,将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体现,最终实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伟大目标,这也是新时期音乐艺术培养的发展趋势。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包括多方面,如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等等,需要在课程架构中潜移默化改变,主要可有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在音乐专业课开设的同时,增设哲学、大学语文、计算机、体育以及外语等多门公共必修课,充实课程架构内容。第二,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美术、语言、第二外语、美声、音乐历史、现代录音技术以及文学写作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完善学科体系的科学性以及系统性,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将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起来,将其进行类别分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2 改进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

首先,因材施教。所有的教学模式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而进行,以课堂内外的讨论为主要形式,同时辅以引导模式、问题模式、参与模式等,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创新力。其次,科学施教。采用针对性施教的方针,从学生的内心入手,以直观的感受为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的引导,同时还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提高学习的效率。最后[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实践施教。所谓实践施教,就是以学生的实践为重点,辅导学生加大音乐活动的参与,为学生谋求多项机会,积极参加国家各项声乐或乐器比赛,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增强。 4.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益增强,现代大学音乐专业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元素,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这里,要加强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多媒体应用能力,以科学特点为核心,制作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并且结合计算机软件、音响技术等,加大对音乐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实施力度,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

高中音乐学科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提升;科学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当注重对人的科学素质的培养,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

通过音乐教学实践,本文对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提出了5点思考,以期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一、培养科学情感,激发科学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积极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也是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顺利进行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形成学生个性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浓厚的科学兴趣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源于生活,科学就在身边,进而产生对科学的亲近感,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拓展教学资源,传授科学知识

科学普及教育是包含在学科知识教育之中的,每一门学科都包含着科学普及的内容,相互之间无法分割。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把科普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从全局角度认识各学科本位,时时推进各学科的科学素养的挖掘。

1.关注科学素养和音乐素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有很多的老师认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理科老师的任务,和音乐老师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因为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推进器与动力,只有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能在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的探索。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渗透有关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将音乐素养和科学素养相结合,以更有效推动音乐学科教育的发展。

2.创设学习情境,掌握科学知识。

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对于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学习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保证。因此,在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的体现对科学素养培养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带着对科学和音乐的好奇和问题进入课堂,以求知的心态去学习,然后让学生带着余味,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这样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就可以很好的达到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科学探究,引导科学方法

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很自然地就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联系到了一起。因此音乐课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新课程中,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便呼唤综合型教师,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故步自封,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学生音乐课堂科学素养的形成。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音乐教师只有具备深厚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把音乐课讲得形象、透彻、生动,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提升科学素养也才能一步步实现。

四、实施熏陶教育,倡导科学精神

在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认真负责、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通过体现学生科学素养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熏陶教育,适时引导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锤炼一丝不苟、永不言弃的精神。

在实践中发现,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能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学科的本身优势,要因势利导,要有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识并付诸行动,天长日久才能出成效。

缺少文化科学素质将阻碍学生音乐学习的进步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会使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文化素质,如果教师的文化素质不高便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整传达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甚至会误导学生。从表面上看,科学素质与音乐艺术相差甚远,但它与音乐学习和教师职业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唱这首歌,理解歌曲歌词的含义、背景,而且还要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音乐技能低、音准感和节奏感差就会唱不准歌、跑调。声乐教学中的歌唱心理、歌唱生理;乐理教学中的泛音、音的属性等都涉及自然科学,与其密不可分。

五、运用多种形式,训练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使学生突破思维惯性,改变思维方式,锻炼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想象力。可以说想象和创新是科学素质的要素之一,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歌词中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音乐教学中有很多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教师要注重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积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高中音乐学科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高中音乐教师由于“艺考热”的到来,很多教师只注重如何带好艺考生,而忽略了自身也需要提高一定的专业素养,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高中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我国高中艺术教育水平,保障高中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师德素养、理论素质、学科能力和教育品质等。而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又包括了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情意素养和教育教研能力素养四个方面。

音乐学科的知识包括美学原理、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论、音乐名作名曲鉴赏在内的一般音乐理论等。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强调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师若不具备完备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将无法胜任其职。教师专业素养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能力也不可忽略,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音乐作品创作能力等。当前,音乐教师为了适应新形势,必须在原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实际上就是专业态度,一个人做什么事情若没有任何态度,那事情肯定不会做成。霍兰德认为,社会型劳动者喜欢从事为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其个性适合做教师,因为他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高中音乐教师凭借世人对教师的这种印象,就应该拿出一个好的态度,认真、积极地备课、学习、上课。而音乐教育科研是以音乐教育实践和理论为对象,揭示音乐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对音乐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新思想、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是指音乐教师为完成制订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而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课堂管理、教学示范、信息技术操作和创新教学)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

音乐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不仅有音乐、视觉音乐、戏剧、舞蹈等不同门类音乐的综合,有对音乐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不同学习内容的综合,还有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胜任这样的课程,教师必须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师发展专业素养的途径

教师取得“专业素养”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包括读书学习、教学反思、同行交流、行动研究、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网络研修、教师成长记录袋等。其中,对高中音乐教师比较有效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读书学习

读书破万卷。书本知识无穷,能够做到天天读书,并在读后摘抄一些经典的句子,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肯定有很大用处。音乐学科本身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不仅包含许多专业知识,同时也包含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想胜任这样的学科教学,就需要音乐教师掌握大量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促进我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还要阅读一些学科外的好书籍,补充音乐教师的“空白区域”。对于高中音乐教师来讲,读书不仅能够充实我们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取知识,做一个知识渊博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当你用滔滔不绝的经典名句为学生授课时,学生对你那种崇拜的眼神也会让你感觉到自身的魅力所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音乐教师若能够坚持天天读书,那么“睿智儒雅、知古通今、博学多才……”这些词汇也可以用到我们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一名有文化内涵和有音乐修养的音乐教师不是件容易的事。

2.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反思,就教育工作而言,就是指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写好教学后记就显得更为必要了。写好教学反思是音乐教师获取“专业素养”的基本途径,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人手呢?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了,首先“扬长避短”,总结亮点,积累经验;其次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记录学生的困惑、问题,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有用的内容记录在案,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相长。

3.同行交流

新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渗透,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以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这些都要求教师之间彼此合作,共同提高。

(1)互听课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行之间相互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听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对于高中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教材均比较浅显,每个人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听完别人一节课后,自己要有所悟,这也是一种进步的途径。听课和被听课都非常重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点,如果我们将他们的经验都尽量掌握,那我们岂不是能够获取许多宝贵的经验?被听课,也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人们常说:“当局者迷。”同行们若是听完其他教师的课,又能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来,根据这些问题,教师之间通过相互交流,采取一系列解决的方案,那么再上第二节课时肯定会截然不同,大有所获。互听课,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我们都会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2)互展示

高中音乐教师个个都有自己比较专业的技能,各有所长,如果每位教师能够在同行面前尽最大能量释放出来,让其他教师观摩、学习,这无疑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好途径。教育局每两年举行一次音乐教师技能大赛,这也是为了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提升、专业再发展。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每位音乐教师意识到自己还有待提高,不学习就会跟不上大部队,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通过同行之间的相互展示,让音乐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从而增加了自己的学习动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高中音乐教师能否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关键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决心,只要你想进步、想发展,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自己。二十一世纪是音乐的世纪,时代给了音乐教师以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们为了能够适应潮流的发展、适应新课程的目标,必须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发展自身专业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完善自我:教师专业发展,高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远方出版,2005-01.

[2]陶滔,高中音乐教育展望,1版,远方出版社,2005—01.

[3]潘海燕,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1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08.

高中音乐学科素养范文第4篇

人文学科 教师素养 知识技能 职业道德

一、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一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二、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wWW.133229.CoM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一)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一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一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综合课程之“综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一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就是说音乐是其他艺术所必需的,艺术是非艺术学科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结束音乐教育的“孤立”状态,我们必须建立“大课程”观念,必须把“音乐”放入“整个艺术”中来考虑。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四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艺术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一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一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

1.音乐课教学技能。包含: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艺术知识技能)的能力,简单乐器教学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这里笔者特别提及一下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育之创造性已经是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的集中趋向,也是“新课标”之突出要求。创造性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演机会,更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音乐体验的需求。他建议21世纪的音乐教育内容应拓宽更多的表演机会,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为一种音乐创造方式的即兴演奏方面。“雷默认为,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表演者一旦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我们不能回到一种非记谱的音乐文化,但我们一定可以在普通音乐和表演方面为我们的学生展现各种通过即兴在表演中获得的各种充满创造性的愉悦。过去的音乐教育倾向于过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确的音’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机会来指导所有的孩子作曲,因为作曲是一种音乐思维和认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③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一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

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二)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 ’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一。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一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一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一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一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注释 :

①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页.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赵宏义,于秀华著.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3页.

参考文献 :

高中音乐学科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体系

中图分类号:J60-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62-02

引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的支持下,原来的地方高校通过重组、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主要任务,人才培养是其根本任务。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指出,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音乐文化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音乐文化艺术产业化趋势加强,社会对高校音乐类人才的培养也提出新的要求。音乐类专业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重要专业门类,应加强音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繁荣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和推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办学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新常态的要求,有利于为地方高校向技术应用型高校转型积累经验。

一、音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

培养音乐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应用型人才有别于学术理论型或研究型或表演型人才,与专业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定位也有差异。“应用”的含义是指“适用需要、以供使用”,因此,音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掌握音乐类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具有适应音乐类专业创作与表演的技术技巧与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适应工作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音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

1.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发展的着力点是培养符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以地方经济扩展的区域经济人才需求为依托,培养应用性较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音乐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着力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音乐类专业表演、制作、策划、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需求,适应人才需求。

2.专业基础与技能并重。应用型人才,既强调使用,但更要满足行业与职业的时代需求变化。因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类应用型人才,应以掌握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拥有宽广的学科专业视野,在满足“够用”和“实用”的基本要求时向“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转变,以应对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同时,通过专业训练掌握专业运用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社会相应的职业与岗位的需求,满足社会用人标准。所以,专业的“基础”性和技能的“应用性”是音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3.实践能力培养是本位。音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掌握音乐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如一位演唱者虽然掌握了熟练的演唱技巧和系统的声乐知识,但不一定能很好地演唱一首歌曲。因此,对于应用型人才,能力本位观是其重要的内涵。在掌握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要通过实践、实训,将基础理论知识形成可应用转化的专业综合素质,具有转化和应用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和某种特长,从而能实现创新和处理现实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音乐艺术的精髓,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发扬光大。

(二)音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高校实行改革,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各专业也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培养方案中,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学校在执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着盲目性,在音乐器材配备、实训场地建设、音乐类专业师资建设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缺乏“应用型人才”本位的考虑,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在现实工作中目标难以有效执行。

2.应用型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性“文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但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参照“学术型”本科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为主,缺乏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理论教学较多,实践实训环节重视不够。据了解,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类专业在学时安排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是50∶35∶15。专业课课时较少,且大多缺乏前沿性与现实性。虽然存在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但由于经费、场地、安全及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影响,应用型能力训练的机会较少,学生应用能力难得到实质性的训练和培养。

3.综合素质缺乏应有的重视。符合现实需要的音乐类应用型人才,不仅在知识、能力,而且应强调非专业素质。音乐类应用型人才大多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强调演唱弹奏等专业素质,但实际上,音乐类专业人才的个人职业成长与发展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人文知识、道德感、抗压能力、毅力品质等非专业方面的素质密切相关,这些非专业素质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这些非专业素质培养在现实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中还需要加强,以实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兼重培养,促进人才的自我发展。

4.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的影响。人才的应用能力,既是所学专业知识适应社会需要的体现,也是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实践与实训培养,而师资力量的缺乏与实践、实训教学质量的不高阻碍音乐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质量的提高。一是音乐类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加,但师资数量增加缓慢,使得教师工作量迅速增加,教师疲于应付剧增的课时,一对一的技巧性课程质量不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理位置远离省城,专业师资培养与招聘也面临约束,音乐类专业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且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教师大多来源于专业音乐学院,不能较好地根据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学生情况加强专业教学,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四是教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影响。

二、音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一)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明确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介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之间,一定要定位准确。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不同于艺术学校的相关专业,与专业音乐学院也有差异,要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并深刻把握其内涵的三个关键要素:培养规格的宽视野、厚基础、多方向、复合型,培养目标的高素质、应用型、能创新,培养过程的重基础、强实践、因材施教。对于每个关键要素制定指导性的实施细则与评价体系,确保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落实。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设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保障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音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与专业基本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宽阔的艺术视野和人文素质,才能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相关技能和能力。因此,可构建以实践、实训平台为支撑的“H”型课程体系,以实现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H”型课程体系中的“两竖”分别是基础文人课程与专业课程,“一横”是专业技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构建的实践、实训的平台,建立与国内外音乐院校、研究机构、表演团体的联系与合作,以及建立学生艺术表演社团开展社会表演实践的实践实习有效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音乐艺术实践结合,支撑“H”型课程体系的运行,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好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地方本科院校要大力引进音乐类专业教师,特别是有演出、表演、音乐产品制作等方面专长的教师,还要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升,提高“双师型”人才比重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办学理念与现实发展;同时,可通过客座、讲座、演出等方式引进外部优质智源,开阔师生视野,促进队伍建设。

(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网络、电视及移动终端的变化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模式与品位,满足现实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且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知识应用和转化能力;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增强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既要注重唱、弹、奏、跳和教的能力,也要学习编导、策划、形象推广和艺术产品管理等知识,以适应和拓展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需求;要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对中国特色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2] 李蓓蓓.产学研办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