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体育研究

民俗体育研究

民俗体育研究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1篇

1.1农耕活动形成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浙江畲族长期居住于高山丘陵之中,所以畲族居住的地方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畲民用于耕作的农田很少,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的力量,为了获得好收成,人们会用一些祈雨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国南方地区的人们常用舞龙来祭天求雨,畲族也不例外。舞龙是畲族最喜爱的民俗活动之一,畲族的舞龙以板凳龙最为出名,每逢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农历三月三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把自家的一节板凳龙拿出来,连接起来组成一条一百多节的长龙,进行舞龙活动。通过板凳龙活动,畲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且形成了与农耕活动有关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

1.2宗教祭祀活动形成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在畲族中最有影响力的宗教祭祀活动当属“传师学师”和“问凳卜卦”,“传师学师”活动是畲族民众对畲族图腾“龙麒”的祭祀,是教育后人的活动,活动内容反映了畲族民众为了求得生存,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历程。在“传师学师”活动中有一个“老虎抢猪头”的重要环节,法师演扮成猛虎,叼着猪头时以四肢着地奔跑,鱼跃前滚,动作十分精彩,具有民族特色。“老虎抢猪头”活动深得畲民喜欢,每逢农历三月三,畲族男丁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老虎抢猪头的竞技比赛,这项活动已经成为了一项畲民喜爱的民俗体育活动。“老虎抢猪头”项目曾参加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并获得铜奖。每年在畲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中表演的“稳凳”活动源于畲族旧时的“问凳”活动。旧时的畲民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生活艰苦,缺医少药,每到生病或者受灾的时候,畲民就会以“问凳”的形式去问神求医,以求得消灾保平安。畲族认为花柳树有灵性,将中间凿孔的花柳树木板架在带三叉的茶树支架上,两位占卜问卦之人坐于木板两端翘转木板,等到木板停下来的时候,占卜问卦之人便脚点地三下,然后进行问神占卜,甚为灵验。这种问凳活动形似旋转的跷跷板,经过改进便形成了现在的“稳凳”。改进后的稳凳活动,其表演形式为在翘转稳凳的时候采用稳凳套圈或插旗比赛,每年的畲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中都会有稳凳表演。稳凳表演项目作为畲族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连续参加了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了3个金奖、1个银奖。

1.3传统节庆日民俗活动形成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畲族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内涵的畲族节日文化,每当丰收或闲暇时候,畲民都会在特定的节日时聚集在一起,开展有益于愉悦身心的活动。在庄家丰收之际,畲民就会成群结队来到打谷场,一人脚踩在碾谷的石磉上,后面由两人架住往前推行进行蹴石磉竞赛活动,以示对丰收的庆祝。每逢畲族三月三节日和庄家丰收时,畲民都会开展“蹴石磉”竞赛活动庆祝丰收。经改进和创编,“蹴石磉”和“石磉竞技”分别获得第8届和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精彩的蹴石磉表演给与会的裁判员、运动员和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他们展示了独具魅力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畲族依山而居,与山结缘,畲民的许多活动都与山有关系,狩猎和刀耕火种都离不开山,畲民每日都会上山下山,所以他们喜欢爬山,特别是在畲族特定的节庆日农历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节日中,畲民便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出门爬山登高,形成节日登高的畲族节日民俗体育活动,体现了畲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功能

2.1文化传承的功能民俗体育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具生命力和能动性的手段和方式。畲族在几千年的辗转迁徙过程中,一直保留自身独特的文化,畲族民间民俗活动对畲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开展畲族民俗体育活动对传承畲族图腾文化、宗教文化、农耕狩猎文化和节庆日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不管畲民迁徙到何处,都会保留和传承独有的畲族文化遗产。如板凳龙的活动,对板凳龙的制作技艺、绘画、舞龙的阵势、祭祀祈雨仪式能起到很好的传承作用。通过“传师学师”活动,畲族的祭祀祖先、崇拜“龙麒”图腾等祭祖祭神文化被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因此畲族民俗体育活动对传承畲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2凝聚民族情感的功能浙江畲族人口共计18万余人,分布于温州、丽水、金华和衢州等地的18个畲族乡镇,畲族的分布较为分散,是一个典型的散居民族。但每逢节庆日,畲族民众都会在相同的节日里自发组织各种民俗活动,正月十五的板凳龙闹元宵活动、农历三月三的稳凳表演、石磉竞技、射弩、打铳、赶野猪、竹林竞技等活动,农历九月九的节日登高活动将居住较为分散的畲民聚集在一起,为畲民的交流和交往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交流凝聚了民族情感。特别是畲族板凳龙活动,每家每户畲民拿出自己家的一节板凳龙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巨龙,表达了畲族民众万众一心、团结与和谐的精神。一系列的民俗体育活动使得畲族民众形成共享性的文化认同,保留相同的信仰、语言、服饰等文化特征,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从而凝聚民族情感。

2.3娱人的功能在众多娱乐活动中,具有竞技性和娱乐性的畲族民俗体育项目深受畲民喜爱。正月十五的板凳龙闹元宵活动、农历三月三畲族民俗文化节表演农闲时的文化娱乐活动能吸引众多的畲族民众前来观看。通过表演活动,表演者在现场观众热烈掌声的鼓励下,获得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而观众在观看到精彩纷呈的表演时能感受愉悦的气氛,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

3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3.1教育传承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古代,畲族众多的文化主要靠言传身教、口头传承。除了板凳龙外,其他畲族民俗体育大都没有文献记载。所以在古代,畲族民俗体育流传于民间,靠口传身教传承。上世纪80年代开始,畲族体育研究者开始挖掘整理部分畲族民俗体育项目,将稳凳、蹴石磉、赶野猪等项目引进到学校体育课堂。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通过在体育课堂中开展畲族民俗体育项目,能使更多的人掌握畲族民俗体育运动技能,了解畲族民俗体育文化内涵,从而使畲族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和传承。

3.2旅游开发随着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断重视,畲族民俗体育在畲族传统节庆日的民俗文化活动中蓬勃开展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每逢畲族传统节日、庄家丰收之时,许多畲族乡镇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畲族民俗体育活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畲族民俗体育作为特色民族民俗文化被开发和利用,每逢畲族三月三节日,在畲乡都会举办畲族民俗体育表演,向游客展示精彩纷呈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这使畲族民俗体育得到了有效的推广。

3.3竞赛表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定期举办,为畲族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1991年开始,畲族民俗体育稳凳、蹴石磉、赶野猪、老虎抢猪头等项目前后多次在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进行表演项目的比赛,精彩的表演向世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稳凳”项目是2011年第8届全国残运会开幕式以及2009年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开幕式的表演项目,在2007年全国亿万妇女迎奥运健身活动展示大赛中,稳凳表演获得最佳魅力奖,精彩的稳凳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扬,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畲族民俗体育文化。

3.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体育文化,其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畲族民俗体育文化近年来经过妥善挖掘整理,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2010年,浙江省政府将畲族民俗体育“蹴石磉”和“稳凳”列入浙江省第2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挖掘和改进的畲族民俗体育器材已经获得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使畲族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4结束语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2篇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由民间各少数民族逐渐传承下来的体育活动,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十分明显,因此民俗体育多与一些特定的民俗习惯有关。我国地域广阔,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且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因此民俗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分布地域性、分散性、形式多样性等特点。这些形式多样的民俗体育活动蕴含着各民族独特深厚的民族文化,它们历经千年时间的积淀,最终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

2.开发利用民俗体育的价值意义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调查资料显示,近二十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在持续下降,肺活量、耐力等体能素质指标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肥胖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身体素质的要求已越来越迫切。军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更为严格,更需要其具有良好的体质。民俗体育不同于传统的体育项目,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学生W习起来积极性更高。因此,学校应当大力开展民俗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2)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传承,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但是目前我国的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许多经典的民俗文化艺术都在日渐衰落,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适当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把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大学生群体中去,令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深切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加深大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这十分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近年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也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尤其是军校的体育训练项目太过单一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因此许多军校正在逐步对本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做出较大的改革。在一些基础性体育项目得到普遍推广的同时,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些民俗体育项目的推广,扩大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选择面,提高了学生根据所选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推进了体育教学改革,丰富了体育文化教学形式,可有效促进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3.开发民俗体育的措施

(1)重视民俗体育教学。现阶段,许多军校对民俗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甚至一些学校还未开展任何一项与民俗体育有关的教学活动,因此,重视民俗体育教学、加大民俗体育教学宣传和扶持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向学生推广、宣传民俗体育,如开展竞技比赛活动,不定期举办民俗小讲座,都是向学生宣传民俗体育的有效方式。

(2)提高教师教学资质。现阶段虽然军校的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资质,但是部分教师对民俗体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在民俗体育教学方面缺乏相应的实践和经验,为此,学校应当做好民俗体育教学的人力资源工作,任课教师也应当在提高自身专业体育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加深自己对民俗体育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一些训练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素质。

(3)因地制宜,与本地特色相结合。民俗体育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特殊性,学校在开展民俗体育活动时,可以将民俗体育项目与本地的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以增强本校学生的民俗文化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使民俗体育的效用得到最大发挥。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大力宣传下,民俗体育得到较快发展,这对传承发展民俗文化、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意义。但要使民俗体育的效用得到最大发挥,还需要国家、社会及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定位;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56-04

Abstract:The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research′s localization is makes widely known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prominently the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The life class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is makes widely known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prominently the main domain. Strengthens the field work, faces directly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reality, goes out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the difficult position; Deepens the region folk custom research the connotation; Displays the region superiority, promotes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economy, the culture, the social efficiency; The organized excavation reorganization, the establishment research key point is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strategy choice.

Key words: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localization; Strategy choice

民俗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诗经》时代,我国的文献古籍就有关于地域民俗方面的记录与研究。几千年来,为了适应和利用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形成了各自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共同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且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民俗体育正是这个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国以后,我国区域民俗的研究则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学者对区域民俗文化的理性认识,正是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长期探索而不断深化的。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现代体育向乡土社会浸透的今天,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我国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采录与研究进行定位和策略的选择进行探讨,展望其研究趋势,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体育文化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是一种涉及领域广泛的文化,同时又是一个逐渐从大文化中不断分离、独立的亚文化体系。在不同的区域,体育文化又被不同的区域文化熏陶,因而带着明显的区域体育文化特征。各具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互相交流和互相融合,就构成了绚丽多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1]。民俗体育文化是区域文化和民俗体育的衍生物,是两者交融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定位及策略才选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1 民俗体育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审视

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民俗体育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民俗体育研究主要从民俗体育的定义,民俗体育的分类及特征研究,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民俗体育的起源、传承、演变,民俗体育的产业化开发或者说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对于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的日益边缘化的现状,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2]。

多数学者以民俗的基本概念为立足点。认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3]。也有学者对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体育的区别与关系,进行分析,多数研究从基本概念的源头探索他们之间的区别与关系。

纵观我国民俗体育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借鉴和思考。在促进文化大发展 实现文化大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理性的总结与分析,以期能够推动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应当有与其对象性质相应的方法。科学研究的进展与深化,固然受多种因素制约,但方法的更新往往具有重大意义。民俗体育虽存在于我们身边,但目前还未形成一门学科,尚未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民俗体育研究启蒙阶段和萌芽阶段主要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发展阶段以解释性和探索性研究为主。审视民俗体育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尚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得进一步思考。

第一,民俗体育的研究方问题。目前我国民俗体育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从田野调查方法上看,尽管学者们在民俗体育研究中应用田野调查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客观来说,中国民俗体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田野作业的欠缺[4]。正如钟敬文先生指出:“回首百年,中国民俗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田野作业的欠缺……中国民俗学子发端之初,似乎就很强调田野作业……但事实上我们做得远远不够”[5]。已有的民俗体育研究中真正扎实的田野调查的成果并不多见。而人类学研究中的区域研究法、剖面分析法、研究再研究法则应用得比较少。可以说, 这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成为当前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急需品。[4]

第二,研究主题和分布问题。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有对汉族的龙舟、舞龙、舞狮、风筝、土家族的摆手舞、壮族的抢花炮、苗族的玩年抢狮、纳西族东巴跳等独特的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有蒙古族、水族、藏族等整个民族的民俗体育活动研究,也有区域性民俗体育的研究,由点到面展示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然而与我国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相比,民俗体育研究还是沧海一粟,研究的范围呈现汉族民俗体育少,且集中在龙舟、龙狮、风筝等几个目;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研究多,以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为主;节日、仪式等民俗体育研究多,民间游戏深入研究少;研究范围分布区域不均衡[6]。

第三,研究定位和研究策略问题。从人类学、社会学、区域研究理论出发,微观研究具有以小见大的方法论意义。目前的民俗体育研究,尚缺乏准确的定位,对区域民俗体育是不同小区域文化中抽象出某一区域文化的共性还是个性问题定位不准,对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注重描述还是注重历史研究衔接没有阐述。并且对民俗体育研究的时代性发展策略缺乏深入的研究。

第四,研究区域模糊。民俗体育文化是长期的文化传承和积淀,各区域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民俗民情,决定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所必然具有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这种区域差异正是民俗体育在实地调查和理论建构中的宝贵资源。在地域研究中,缺乏从传承、传播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特征入手,没有打破历朝历代行政区的限制,以文化圈、文化带、民俗圈、祭祀圈、体育圈等文化地理、人文地理概念来规范区域民俗体育研究才是民俗体育文化研究成熟的标志[2]。

2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定位问题

我们今天研究区域文化,往往是以现实的行政区来划为界限的,但在区域研究中,行政地理与自然地理常常是不一致的,同一省区内部也有小区域文化,也就是亚区域文化。存在着行政地理和自然、文化地理的不一致的现象,但在区域研究中,行政地理与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常常是不一致的,现实的省区范围与历史的行政区也常常是不一致的。

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某一个区域文化由实力相当的两个亚区域文化共同构成。如浙江文化,由吴文化与越文化构成,浙江境内的吴文化与越文化固然有很多差别,而且同处越地,即浙东地区,不同区域之间在文化上也有很多差异。 浙东北部的宁绍地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与苏南、浙北比较近;而浙东南部的温州一带与福建有很多共性,是瓯越文化的代表,受海洋文化影响较深,人民的性格也多以冒险、拼博精神为主。自明清以来,多有向海外移民的传统,而在浙江北部,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需要从不同小区域文化中抽象出某一区域文化的共性来,而这种共性又是要明显区别于其它区域文化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就是亚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缩影。因此,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定位注重于亚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和亚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特征:第一,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主要指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第二,生活类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突出张扬民俗体育文化个性特征的主要领域。为准确把握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定位,还需把握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2.1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主要是指传统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它既可以有形的方式存在,也可以无形的方式存在。由此,把握区域民俗体育历史文化特质,充分展示区域体育文化特色,是区域体育历史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8]。只有准确把握好区域体育文化特质,才能给区域体育文化以准确定位,更好地树立区域体育文化的外在形象和应有的体育文化地位。

2.2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各区域人民长期社会实践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各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观念、意识、心理态势和人格风范的具体体现。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正是民族文化本体的区域性折射。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总是和特定的民族精神相联系。 区域民俗体育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创造,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

2.3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极有影响的独特亚文化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经济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过去那样做得相反[9]。” 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生活形式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也同样如此。没有文化生产,就没有文化消费;没有文化消费,也就没有文化生产。因此,人们不但可以理解作为人类行为和物态化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而且也可以理解作为精神意识集中体现的隐形文化。但不管是显形文化还是隐形文化,也都与生产相联系,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地域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民俗体育的个性文化。

2.4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具有开放性的发展文化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属于微观上层建筑,既是区域经济的反映,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区域的发展产生稳固而持久的影响,但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又同时兼有动态变化性。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壮大,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这就要求与时俱进。事实上,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总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也总是在社会发展中丰富和发展。人们会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自觉地审视社会现有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趋势之间的协调程度,适时地采用新的价值标准去充实和改造自己的文化内容,建立与时代需求和社会特点相适宜的现代区域民俗体育文化。

3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策略选择

3.1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策略选择的基本思路

发展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凭借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魅力来促进地方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的发展。那么,所谓发展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也就是要突出和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向历史索取,即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积淀或已逝传统中寻找有突出个性特征的因素并加以恢复;二是新创,即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现有基础上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文化因素。

可是,如今世界已在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体育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趋同和融合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还提突出、张扬文化个性是否可行?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与体育全球化的趋同和融合的确是一对矛盾,但是如果处理得当,二者也不是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或者说,我们究竟要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什么个性特征? 选用何等策略?

如果我们是要一概地突出和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在各个方面都把传统的或有特点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因子当作好的东西予以弘扬,那确实有悖文化的趋同潮流。不仅如此,这样做的结果也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实在有违发展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初衷。因为传统的或有特点的,并不就是好的。不加区分地强调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极有可能导致自我欣赏、封闭守拙、拒斥外部先进文化的局面。

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中,只有那种既具个性特征,同时又具先进性的文化因子,才是我们应当突出和张扬的。文化趋同,显然只能是劣势文化向优势文化趋同而不是相反,因而弘扬这样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因子就不会与体育全球化趋同融合的潮流相左。问题是多数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都不会有多少既有个性特征又有先进性的文化因子,倘若我们只突出张扬那为数有限的文化因子,又如何能形成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整体特征和足够魅力?

这就是要大量吸纳外部先进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将吸收来的外部优秀体育文化因子加以本地化的包装,保留其内容和功能,改变其形式,使之染上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色彩,从而同样获得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这样一来,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就能既有开放的胸襟,与世界先进体育文化趋同融合,又能扩展自己的个性化范围,长久保持自己的特色。

3.2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基本策略

3.2.1 强化田野作业,直面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现实,走出传统研究的困境

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往往局限于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学术研究,即便进行田野作业,也总是围绕某课题进行纯学术探讨,忽视了现实问题,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指导,导致研究成为远离现实的空中楼阁。由此,借鉴很多民俗专家学者提出了民俗学研究要“立足现实,关注民众,贴近民生”的口号[10],指导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应用研究,其成果不限于著书立说,通过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整理开发,推动区域全民健身的开展。利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专业知识,去指导当地的社会体育生活和其他文化娱乐事业,以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可行做法。通过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各地民俗体育文化色彩纷呈,开发潜力深厚,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前景非常广阔。如民俗体育应用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民俗体育工作者以时代的责任感,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加以指导,引导民俗体育产业沿着健康方向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只有我们真正直面现实,关注民众的生活,区域民俗体育研究才会走出困境,焕发出勃勃生机。

3.2.2 立体研究,深化区域民俗研究的内涵

(1)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有利于树立区域应有的文化地位

对于各地的文化资源的认识要有一个新的高度。不管哪一个地区都有着许多独特的文物遗存、名胜古迹,有着源远流长的、特殊的文化积淀。杰出的历史名贤、古朴灵秀的建筑、极具特色的民俗等都为各地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必须对区域这些优秀的文化细致盘点、科学分类、理清脉络,把握本质,准确定位,从而重塑区域文化应有的历史地位,提高区域知名度与美誉度。

(2)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有利于发挥区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形成规模,就必须加大普及和宣传力度。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民俗体育项目和活动,让青少年从小就能了解到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掌握更多更好的健身方法,这对于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历史积淀于现实中,现实又包容着历史。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全面认识区域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改造,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特色性,体现时代性。要更多地关注区域优秀的历史文化,尤其要加强对有利于转变人的观念、提升人的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文化研究,以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

(3)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有利于推进区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由于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包括民俗体育文化在内的许多文化事项要么历经劫难,要么早已荡然无存,要么成为历史博物馆的古董,偶有遗传的也只能到历史的记忆里去寻找。因此,最为迫切的就是要加强对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并将现存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加以弘扬和推广,正确引导群众投入到区域民俗体育的活动中,使民俗体育真正为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服务,在浙江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对于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应该有一个新的思维角度

近来年,各地已经加强了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成果,这都为进一步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远远不够,所以,各地应该站在历史的时空交叉点上对整个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全景式观察,深层次探讨,尤其要对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特质、形态、性格,以及保护、建设、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3.2.3 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区域民俗体育经济、文化、社会效益

全民健身纲要在全国得到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其作用,使人民群众的体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将区域民俗体育的开展与全民健身的普及性和生活化相结合,各主管部门需要考虑国家与社会、大众、民间等相结合共同来举办一些区域特色较突出民俗体育盛会,构建区域民俗体育组织运作的实施机制,发挥区域民俗体育运动的市场作用,从而达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效果。在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中,应当把区域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其中,从培训内容、项目、人员方面有目的地培训一支具有奉献精神、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员队伍,使之在宣传、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3.2.4 有组织的挖掘整理,确立研究重点

区域民俗体育同其它民俗文化形式一样,属于民族的精神财富。当地政府应该组织学术界致力于民族风俗体育文化及其文化底蕴的继承,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复原、记录保存和研究提炼。这种工作一方面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长期投入,包括必要资金、人力,甚至制定法规。另外,在对区域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过程当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切实做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区域民俗体育是行为民俗,传统的文字记录方式是不足以把区域民俗体育的方方面面保存下来的,因此,通过高科技我们就可以将区域民俗体育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来,最大可能地做到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保存和展示。

有学者对民俗体育研究提出了展望:理论体系是民俗体育研究的基础、村落是民俗体育研究的基点、区域是民俗体育研究的重点、多视角是民俗体育研究的生命力、跨文化是民俗体育研究的新亮点[11]。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亚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缩影,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4 结 语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在实践中是体育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如何面对在现代性和体育全球化语境下区域民俗体育的存在,已经成为体育学研究、也是地方文化研究、甚至是发展地方经济等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世界文化碰撞的加剧,文化个性化魅力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何避免世界体育文化交往日益加剧给区域性民俗体育文化造成的巨大冲击,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体育学研究者的面前。这不仅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准确定为,科学制定研究策略,必将对于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多样性的保存,增加今后选择体育文化多样性的机会,具有特殊的意义,并可以为今后个性化的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梁白泉.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吴越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 [6][11]戴维红,许红峰.民俗体育研究回眸与展望[J].体育文化刊,2008(9):47-50.

[3]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

[4] 李先长,涂传飞,严伟.百年来中国民俗体育研究述评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6-22.

[5] 钟敬文.写在前面[C].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 何勇强.区域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以浙江文化研究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8(4):70-72.

[8] 张树俊.论区域文化的研究定位及其重点选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77-80.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民俗体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05-04

民俗体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变迁的影响下,世界民俗体育发展艰难,正慢慢在人们生活中消失。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使我国部分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等发生了或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中国农村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迁,在这场变迁中,依附于农村传统文化土壤的民俗体育,其发展也必然深受影响。为保持体育文化生态多元化,也为民俗体育在新时期健康传承,有必要通过分析城镇化变迁对其发展、演变的影响,来探寻民俗体育活动演进的规律,促进民俗体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使其适应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下辖1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面积19.34 km2,常住人口5.34万人,外来人口4.9万人。大石镇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项目繁多,自古流传至今的民俗体育有武术、龙舟、鳌鱼舞、鱼灯、高跷、船灯、蚌灯、木兰扇、太极拳、踢毽子、拔河、跳绳、舞龙、醒狮、石担、石锁等等。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1.2.1.1问卷的设计与问卷的内容调查问卷是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社会学理论设计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收入、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消费、健身内容等问题。

1.2.1.2问卷的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以各行政村农村和城镇社区人为调查对象。问卷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对大石街下辖的居委会和行政村300人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中涉及1995年的内容时,一般选择年龄在35岁以上人群为调查对象。

1.2.1.3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了对问卷二进行正副卷检验法。在正卷调查4个月后,随机抽取30个人

投稿日期:2008-02-15进行第二次副卷作答。在SPSS统计分析中,利用了相关分析法对30份正副样本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

1.2.1.4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是针对问卷内容,采用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的方法。即,请10位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对问卷进行有效性评价,经整理后再交专家确认,确保调查问卷内容的有效性。

1.2.1.5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表1)调查问卷发放时间为2007年9月28日-10月15日,(调查“民俗体育发展”事件以2005年12月大石镇还未撤消,分设为两个街道办事处为止)。发放方式是在大石街党政办及文体中心主任的协助下,由课题组成员亲自发放回收。

1.2.2访谈法主要对大石街的领导和分管体育的领导、各行政村的负责人、以及当地人进行了口头访谈。

1.2.3田野调查法通过大石镇各行政村、居委会和各公园及锻炼点进行实地调查,对大石镇“社区民俗体育”模式进行考察,试图找出城镇化对民俗体育发展影响的共性及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组织行为模式。

1.2.4数理统计法统计数据主要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城镇化进程中大石镇社会变迁

大石镇城镇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4年期间是城镇化的起步阶段。这阶段非农业人口仅占16.94%,农业人口为83.06%。有23个行政村,没有居委会,非农业人口未达到镇级标准。1994-1998年是城镇初步发展阶段。1994年开始撤乡改镇,这一阶段非农业人口上升到36%左右,但还是以农业人口为主,有2个居委会。1998年至今是大石镇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12月为止,全镇10.68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达到76.75%以上。本文在大石镇所提到的农业人口,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非农业人口指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服务于其他行业的人口(图1)。

3城镇化对大石镇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

3.1对民俗体育认识的比较调查结果显示(表2),10年前人们对民俗体育的功能的认同度不高,除了对“健身”功能、丰富业余生活和节日表演有较好的认识外,对体育的其他各项功能认识不足。而现在人们除了对“健身”和节日表演功能仍有很好的认识外,对民俗体育的其他功能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除丰富业余生活只占45.4%外,其他选择占50%以上。

调查结果275人来看:一直都参加民俗体育活动有41人,占被调查对象的14.9%。一直都不参加的有11人,占4.0%。以前参加现在不参加的有2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9.1%,这部分人主要是处在30~45岁之间,他们以前曾有体育活动基础,而现在他们正是立业的时期,与工作、家庭压力大有关,这也是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原因之一。以前不参加,现在参加的有198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2.0%,其中,希望通过民俗体育活动改变健康状况和享受晚年生活的老年人占多数,祈求生活平安、生意兴隆的以妇女和城镇化进程中转变产业结构、卷入商海的农民老板居多。

通过对“以前不参加现在参加”的原因调查表明(表3),选择受经济影响,有闲暇时间、有组织和指导员指导以及有足够的场地和设施的都在45%以上,这说明,以上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大石镇人参加民俗体育活动态度,也说明以前不参加民俗体育活动可能与没有经济条件、闲暇时间不多、没有健身指导员、缺乏场地和设施等因素有关。这和城镇化的影响、政府领导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

据了解,大石镇已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列入到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去,并通过宣传、建立体育指导站和体育文化站等实际工作,使富裕后的农民有了较强的体育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有74.6%的人认为民俗体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继承发扬民间文化传统。81.1%的人认为发展民俗体育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认为民俗体育可有可无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5.3%,说不清的占7.3%。该项调查表明大石镇人对民俗体育活动的意义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说明城镇化在改变大石镇“外形”的同时对人们弘扬传统文化意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2民俗体育活动内容比较

3.2.1余暇时间活动内容比较在城镇化的带动下,大石镇到2005年底已有90%以上的农民居民化,他们由直接参加农业生产为主体,改变为以半农业、务工、经商为主。而非农业、机械化、电器化节省了农民的大量劳动时间,而且,工作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余暇时间明显增多。这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的保证(表4)。

3.2.2体育活动内容比较根据调查,到2005年底,民俗体育活动是农民闲暇时间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而且他们的健身方式和健身内容都有所创新。大石镇人最初由“农村人”转变为“城里人”时,他们因不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环境而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迷茫。镇政府和镇文体中心及时确立了“体育设施现代化、全民健身多样化、生活内容科学化”的建设目标,并组织“科学健身进社区”系列活动,邀请体育、卫生专家开展健身知识巡回讲演,宣传“安康的社会、健康的身体、小康的生活”等新的生活理念,使“人人运动”深入家庭,深入生活,成为农村文明生活的新方式。

1) 健身地点变化与健身方式创新:该调查涉及对象是“一直都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人(n=41)。结果显示:(表5)1994年前由于全镇各行政村还没有什么健身点,镇上也没有健身广场,所以他们主要的锻炼地点在田间村头、住所附近和其他地方(学校或单位操场)。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的居住方式相对集中,镇政府投资数千万元在各行政村、住宅小区、街边花园、关帝岗公园及音乐喷泉文化广场建设了各类体育设施,因而这些地方已成为人们健身锻炼的好去处,占61.0%。文化广场平时也是集体健身队,鱼舞队、太极拳、木兰扇舞等主要集中锻炼地。人们锻炼地点的变化体现了大石镇对全民健身的重视。健身地点的合理配置为民俗体育活动方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另外,镇文体中心在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同时,还加强了对特色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团队的培养,现在全镇居民已经有滚灯队、鳌鱼舞队、鱼灯队、船灯队、龙舟队、舞龙队、舞狮队、太极拳、健身气功、武术等20多只体育团队和协会,他们经常出现在村镇、小区和健身广场表演,成为现代大石镇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和具有当地特色新的“民俗体育”文化。

2) 健身内容变化:受多年来国家竞技体育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城镇化初期,大石镇各级干部始终把体育比赛的成绩放在第一位。一时间,从西方传来的一些现代体育项目如球类运动等成为发展重点。究其原因,主要与城镇化影响下社会转型有关,即由农业经济结构为主的社会形态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经济结构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使在农耕文化中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一些民俗体育活动丧失了其原有的社会基础;另外,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体育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及其主导地位的确立,也影响了大石镇领导的决策和人们选择,曾一度使民俗体育失去其应有的发展空间。从2002年运动会,镇领导就开始把广泛的大众参与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把开发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作为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运动会上增加了拔河、踢毽子、斗膝、挑担、滚铁环等农民参与性强的项目,还把农民喜闻乐见的一些项目列入运动会表演,像木兰拳、鳌鱼舞、鱼灯、健身舞蹈、跳绳、舞狮、舞龙、太极拳、南拳等民俗体育项目。现在各企业、村镇、居委会和社区人们的参与性极高。据统计,大石镇2005年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人口有6.3万,占总人口的59%。

3.3民俗体育组织管理比较

3.3.1大石镇体育场地设施比较调查表明(表6)大石镇现在体育硬件设施已有很大的改观,很多设施和场地从无到有,尤其是近年来新建的喷泉文化广场和各村的健身苑、健身点以及镇体育文化中心,充分显示了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改善了农村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基本满足了“农转非”后居民的体育需求。

3.3.2大石镇农民综合运动会及社区体育活动随着大石镇经济地迅猛速发展,人们生活步入了小康社会,城镇化对体育文化的要求就越贴近人民生活。大石镇政府、各体育协会、各社区和群众团体,每年、每季、每月和节假日都要组织各类民俗体育比赛和活动。1994年以后,镇领导认识到发展大众体育的重要性,在运动会上增加了许多农民参与性广的民俗体育项目,如拔河、挑担、斗膝、滚铁环等。另外,一些民俗性集体健身的活动项目如鱼舞、舞龙、舞狮等项目也被列入运动会表演项目。为了解决参加体育活动“两头热、中间冷”及妇女多,男子少的情况,镇文体中心在运动会上还特别增设了具有其他民族、地域特色的健身舞、健身操等适合中青年参加的项目。随着项目的变化和在实践中加大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发,尤其是对一些竞技性不强的民俗体育项目如风筝、鱼舞等进行改进,使其表现出一定的竞技性,参赛单位逐年增多,参赛项目构成呈多样化朝着体育项目民俗化的可持续道路发展。2004年举办的大型龙舟赛,有30条巨龙戏水,10多万观众观看,盛况空前。

企业也积极参与到运动会中来。据统计石北科技园区和鸿图工业园企业有148户,其中外资企业26个,民营企业122个。他们通过自己表队在开幕式上的表演来宣传企业和产品。企业的参与一方面丰富了参赛队伍,另一方面又从经济上支持和促进体育的发展,实现了体育与企业的资源整合,强大的经济后盾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3.3.3大石镇体育管理工作情况比较据访谈了解,在1994年以前,大石镇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很不到位。在这之后由于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石镇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发生根本变化。

1) 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视和宣传。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指导和保护民俗体育文化是城镇化后大石镇领导的共识,编制本镇群众体育的长期规划,改造和创新民俗体育项目,每年举办全民健身宣传周、全民健身文化节、健身节(每年从6月~12月份)及每两年召开一次综合性运动会,并确保各村、居委每年以“自选动作”为主的民俗体育活动进行参赛。成立民俗体育文化站具体组织开展民俗体育活动。

2) 1999年成立体育文化指导站,并配备专职体育干部和志愿者担任具有民俗体育活动经验的体育指导员,真正发挥民俗体育活动的健身和其他社会功能。

3) 民俗体育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石镇政府在城镇规划、制定体育事业发展纲要和村委会、居委会建设中为民俗体育活动创造了理想的发展载体。近年来,为了适应“农转非”后居民的体育需求,仅2000年就投资1 000多万元,在镇中心建造了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体育文化中心、健身苑。

另外,大石镇对健身苑、点的管理上做到了民俗体育项目、现代体育项目、时间、教练、场地、器材六落实,通过明确管理制度、组建管理队伍、加强宣传活动、科学指导健身等措施,充分发挥健身苑、点的社会功能。

4) 在打造本地民俗体育品牌的同时加强与邻村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交流,加强民俗体育健身团队建设。大石镇近年组建了健身操、健身舞蹈、鱼舞、花灯、棋类、练功十八法等体育团队,既保留了传统特色项目如鱼舞、花灯,又引进了具有现代气息的项目如健身操、健身舞蹈等。活动样式有:“周”(宣传周)、“节”(健身节)、“赛”(各类比赛)、“会”(综合运动会)、“评”(评选十佳健康老人、体育先进家庭)等。

4结论

4.1城镇化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1) 城镇化后环境的变迁为民俗体育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2) 城镇化后社会结构的的变迁提升了人们对民俗体育活动的需求;3) 城镇化后生产方式的变迁给人们更多从事民俗体育活动的闲暇时间;4) 城镇化后生活方式变迁引起人们对体育需求度的增加;5) 总体上城镇化改善了社会满足人们体育需求的基本条件。

4.2民俗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促进城镇化1) 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具体表现为促进了农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 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调节了人们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规范,改变了农民的形象,使城镇化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建立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4.3政府的主导是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发展的关键民俗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失去了本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更需要主观上的努力,在政府科学化、民主化和合理化的组织管理下,走时代性与传统性的革新之路,才能得到健康持续地发展。

4.4我国民俗体育发展要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民俗体育有它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与环境,当城镇化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环境之后,我们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主观努力,让民俗体育活动在改进中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是当前发展民俗体育的关键,让民俗体育始终在服务于社会中去寻求自身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曹可强.我国体育市场开发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4):9.

[2] 丁世勇,等.析民族体育旅游资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4):11.

[3] 广州市番禺区地方志办公室,番禺年鉴[M].北京:地方志出版社,2006.

[4] 虞重干等.苏南小城镇体育现状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02,9:22-26.

[5] 广州市番禺区地方志办公室,番禺县镇村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

[6] 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问题。文章从高校舞狮教学活动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入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高校舞狮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对舞狮教学在我国民俗体育发展中所具备的推动作用影响和局限,并由此验证了高校舞狮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其对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民俗体育 舞狮教学 教学改革 高校

舞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国民俗体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但是近些年来,舞狮运动与我国很多其它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样,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之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舞狮运动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融入就成为了其在新的环境下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成为了促进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由于舞狮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时间还较短,经验有限,因此,在开展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并因此影响到了其对舞狮运动的传承作用和对民俗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改变高校舞狮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教学改革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而本文就是针对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问题所进行的探讨与分析。

一、高校舞狮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虽然说,近些年,舞狮运动已经逐渐的融入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很多高校也组织开展了舞狮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舞狮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概括来说,较为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部分高校的领导对于舞狮运动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使得舞狮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受到了影响和限制。

二是,部分开设了舞狮课程教学的高校,舞狮课程的开设情况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存在诸如:课时分配不稳定、专业课程和选修课两种选课形式之间的比例差距太大,缺乏完备的教学大纲和正规的、专业的教材,以及教学场地设施的情况较差,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训练的需求等问题。

三是,很多开设了舞狮课程教学的学校,专业课师资队伍仍然有待强化,依然无法达到高校正常开设一门专业课对于师资水平的标准和要求。

二、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具体影响

舞狮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在社会变迁和时代演进的过程中,舞狮运动始终与我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使得我国的舞狮运动具备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性、民族性以及传统性和文化性等多种特征。而具有了上述多种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舞狮运动在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也就是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对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概括来说,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舞狮运动具备历史性的特征,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舞狮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仅仅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其起源就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关于舞狮运动起源的文献中有如下记载:舞狮运动起源起源于三国时代,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先是在军队中流行,然后又传到民间的,后来还被“百戏”吸收,成为宫廷的表演节目。由此可见,舞狮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的结果。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加深高校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高校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知水平。

其次,舞狮运动具备民族性的特征,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对于我国民族个性、民族特点以及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了解与认知。民族性,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行以及人格追求和伦理情趣等思想的本质特征。从舞狮运动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舞狮运动带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早在明代洪武年间,祁东民间就开始利用舞狮运动来庆新春、纳吉祥和驱邪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舞狮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和吉祥平安,而这些则充分的反映了我国舞狮运动所带有的浓厚的民族性特征。而且由于各地的舞狮运动特色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域的舞狮运动的舞法和讲究也表现了我国各地劳动人民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而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就能够使学生切实接触和体会到舞狮运动所具备的这种民族性的特征,并因此提高学生对于我国民族个性、民族特点以及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了解与认知。

再次,舞狮运动具备传统性的特征,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弘扬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以及风俗、艺术或者是制度等等。而舞狮运动作为一种民间流传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形成、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与人民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人们不仅通过举行各种舞狮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同时也会将传统的思想文化注入和融入舞狮运动之中。例如:用来舞狮的狮头,必须要进行开光点睛的仪式,人们认为只有经过了开光点睛的仪式,才会有灵气,才具有驱邪除疾,趋吉避凶的功效。而在舞狮运动中世代相传的这些讲究,实际上体现的就是我国舞狮运动传统性的特征。传统,对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正是因为舞狮运动具有传统性的特征,在开展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才能够切身体会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蕴,才能够提高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关注,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弘扬。

最后,舞狮运动具有竞技性的特征,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国内外一大批舞狮表演和舞狮赛事的开展,不但促进了舞狮运动的竞技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在传统的舞狮运动中,除了南狮“采青”带有明显的竞技性之外,大多数舞狮运动都是以表演为主的,但是随着“国际龙狮总会”、“中国龙狮协会”陆续成立以及舞狮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我国的舞狮运动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也已经逐渐的带上了竞技性的特征。而且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带动了一大批以高校学生为参赛主体的舞狮赛事和舞狮表演活动,例如:中华龙狮大赛、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等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舞狮运动的交流与推广,同时也使得我国的民俗体育得到了一种有效的宣传,促进了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

高校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我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在体育领域亦是如此。如果能够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这段时间,通过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对于我国民族个性、民族特点以及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了解以及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能够有效的提高其对于我国民俗体育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再加上因为高校舞狮教学活动所带动的一系列表演活动和赛事,这对于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上文所分析的高校舞狮教学中现存的诸多问题,影响到了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高效性和有效性,因此,舞狮教学所具备的上述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要改变这种情况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高校舞狮教学改革的开展,能够针对高校舞狮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和完善,从而确保高校舞狮教学通过对学生的影响来发挥在我国民俗体育发展与传承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高校舞狮教学改革是推动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一个新动因。

三、结论与建议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后续的高校舞狮教学改革中,应针对目前高校舞狮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观念、课程建设、场地设施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和强化,以此来促进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其对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推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13C497,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俗体育流变及发展前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全伟.舞狮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