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范文第1篇

一、潞泽会馆建筑木雕

洛阳民俗博物馆依托的清代古建筑群――潞泽会馆始建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系山西潞安府(今长治市)、泽州府(今晋城市)两地居洛商人集资所建,是晋商文化的产物,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泽会馆占地面积15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10平方米,现存舞楼、大殿、后殿、钟鼓楼、东西廊房等建筑。该古建筑群结构严谨,装饰考究,尤以木雕、石雕为最,雕琢精美,蕴涵深邃。

潞泽会馆的木雕多装饰于檐下的额枋、平板枋、雀替、斗、梁架等木制构件之上,尤以雀替和额枋木雕最为精美,其手法涵盖了浅浮雕、高浮雕与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以透雕为主。木雕装饰图案内容涵盖了神话动物、吉祥花卉、神话故事及民间历史人物等传统吉祥寓意体裁,其中尤以中轴线上的舞楼、大殿、后殿的木雕尤为精彩,前面的人物、瑞兽祥禽多用圆雕;中景花卉等用透雕或深雕,衬托得当;背景则多用浮雕,景与物前后紧贴,巧妙的做到了层次分明、情景交融。(一)舞楼额枋间雀替做法较为别致,采用方形透雕,中间镶嵌龙、凤等透雕,三组木雕相互对称,形态各异而绝不雷同。舞楼大门明间额枋下木雕为“福禄寿”图案,两侧雀替雕刻八仙人物图案,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其题材为传统的“八仙祝寿”,但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身前雕刻一小鬼的形象颇为罕见,使木雕内容更富民间生活情趣。两侧次间和稍间雀替对称雕刻,雕刻蟠龙、麒麟、天禄、狻猊、神鹿、凤凰等神话动物,花卉以牡丹、荷花为主,额枋中间镶嵌龙、凤图案;(二)大殿额枋间雀替做法与舞楼相同,不同的是在额枋中镶方形透雕图案,雀替与额枋雕刻动物以龙、凤图案为主,特别是透雕凤穿牡丹和二龙戏珠雀替,凤凰展翅欲飞,苍龙腾云驾雾,龙头突出画面以外,伸向空中,花卉以牡丹、梅花、荷花、荷叶、莲蓬为主,明间雀替雕刻的“渔樵耕读”人物故事雕琢尤为精美;(三)后殿二楼明间两侧雀替雕刻以葡萄、牡丹和凤凰图案为主,形态各异、中明间枋上雕刻龙凤呈祥图案,栩栩如生。

潞泽会馆的建筑木雕既考虑到建筑本体的安全不伤其结构,同时又达到构图得当、图案完整,加之与古建筑彩绘相结合,使木雕构件更加生动逼真。这些装饰性建筑木雕,与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堪称中原地区雕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二、木雕造像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木雕造像1000余件,上起于明,历于清,而止于民国,题材兼具佛教、道教两家神灵和供养人,同时还有民间百姓供奉的家仙,尤以佛、道两教造像雕刻为精,佛教以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罗汉为主,道教则有药王孙思邈、武财神赵公明、关公、山神、土地、门神、龙王、太上老君、真武大帝、八仙、寿星和合二仙等民间喜闻乐见的神灵为主。民间木雕人物造像多为保佑家庭平安、兴旺、多子、多福、长寿、聚财等而制,虽带有一定的色彩,但却是当时民众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反映,是研究当时社会民俗生活、和木雕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弥足珍贵的重要民俗文物。这些木雕造像虽多出自于民间工匠之手,却能匠心独运、造型迥异而无一雷同,或古朴率真,或精美卓绝,皆能生动传神,蕴含着民间艺人古朴隽永的审美情趣和真实自然的生活感悟。

三、匾额装饰雕刻

匾额是集文学、书法、雕刻、印鉴、装饰美学、建筑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雕刻装饰多在匾额的边框及匾文周边,洛阳民俗博物馆现藏有明清至民国时期各类匾额2100余块,匾额装饰雕刻以浮雕、圆雕为主,间有透雕,工艺精湛,题材丰富,雕刻精美,寓意吉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雕刻内容一般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主要为:(一)动物纹饰,如蝙蝠、麒麟、蝴蝶、狮子、夔龙纹、鹿、猿猴、喜鹊、鹭鸟、仙鹤、凤凰、仙鹤、松鼠等;(二)植物纹饰,如松树、萱草、“梅兰竹菊”、牡丹、荷花、、梅花等;(三)人物,以八仙、寿星等神仙人物为主;(四)器物纹饰,如“琴棋书画”、“暗八仙”(八仙的法器)、钟鼎磬等“八宝”、盘长、太极图、花瓶、画戟、香炉、“八吉祥”等。匾额因形制、地域和使用年代的不同,又有不同的雕刻技法和风格。竖匾多为悬挂于门楣之上的旌表节孝和褒扬门楣,此类匾额雕刻技法多样,装饰图案以龙为主,以“钦赐寿官”为例,既有浮雕也有透雕,雕刻精美。另清代嘉庆庚辰科状元陈继昌恭立的“状元及第”匾额,匾额覆斗形边框,左右边框透雕盘龙,形态生动而迥异,给人以矫健升腾之感,上框雕刻为一龙,龙首向前突出,下框透雕“鱼跃龙门”图案,雕工精湛,令人叹服。南方匾额雕刻精细传神,北方匾额雕刻粗犷浑厚。如馆藏的“庆溢稀龄”匾额系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为乡耆李福林七十寿辰题赠,该匾装饰华丽,雕刻精美,以圆雕、高浮雕等技法,雕刻八仙及老子等神话人物故事,与匾额祝寿主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些雕刻精美的装饰性雕刻,增添了匾额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四、其他类型木雕

民俗博物馆范文第2篇

天津皇会是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皇会于2008年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天津皇会的申报和保护单位,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多年来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本文就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对天津皇会非遗保护工作以及其他民俗文化传承工作展开探讨,说明民俗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同时也将阐述民俗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使民俗博物馆的民俗文化传承职能得到更大的体现。

【关键词】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天津天后文化信仰;天津皇会;非遗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06-02

天津设卫筑城以来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抚今追昔,天后文化在天津的传播却有近700多年的历史。随着元代漕运的发展,妈祖信仰飘洋过海,沿江河北上,传播到地当九河要津兼有拱卫京畿,开通南北漕运双重功能的漕运输转站――直沽,也就是天津。

尽管元代在天津建立天后宫的初衷,仅限于供给京都的给养和护漕、海上航行的安全,但妈祖文化在天津的传承中,逐渐覆盖到护佑津门百姓平安如意、祈福迎祥、经济、文化、道德品行的各个方面,文化传播辐射到整个天津地区,形成了具有天津地域特点的天后文化信仰习俗,掀开了妈祖文化历史崭新的一页――天津天后文化。

天津皇会是妈祖文化在天津传承中所形成的独有的民俗信仰文化现象,世代传承、历久弥新。据民间口头传承,皇会本叫“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是仅为纪念天后娘娘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举行的祭祀庆典活动;[1]然而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独特的神祗崇拜、祈福还愿、求医问子、赛会演剧、社会交往、商品交换等活动于一体的庙会活动,被当时认为全国唯一的神话盛事。2008年天津皇会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持它固有的地方特色,既是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一项准则,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共识。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坐落于天津古文化街80号天津天后宫内,借助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在国内较早开始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文化的专业博物馆。无论在建馆之初,还是在全国大规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申报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该馆始终不变的主题。

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博物馆的重要职责

民俗博物馆作为一个开放的文化机构,弘扬、传播民俗文化是其主要职能。每一座博物馆都有需要整理、发掘、弘扬、传播的主题文化存在,这种主题文化存在于博物馆这一文化空间之内,体现于博物馆的展览陈列中,并将传播到每一位博物馆参观者的心里。为了表现这种主题文化和其中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博物馆工作者往往会调集大量的文物藏品,制作一定数量的辅助展品,以便每一位观众都能直观便捷的了解其中的内涵。之所以要下如此之大的心力去表现,正是因为这种文化是活态的文化,并不是一件有形的文物。而这种活态的博物馆文化的精髓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2年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专门通过了以“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为标题的《上海》,《》指出: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推动者,博物馆应创立跨学科、跨行业的方法,使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物质与非物质、自然与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制定全面开展博物馆和遗产保护实践活动的档案记录方法与标准。开展度点项目,为建立社区参与制定非物质遗产资源清单的方法做出示范。同时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各种活动项目为保护与宣传非物质遗产所做出的努力。[2]

由此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文化遗产一样,是人类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遗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文化财富,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博物馆,不论在概念、藏品、文化还是职能方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不可推御的神对职责。

2 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在传承妈祖文化领域中的作用

天津天后宫敕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是世界著名的天后宫之一。天后,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及港澳台、东南亚一带被称之为“妈祖”,惟有天津人将天后亲切地称之为“娘娘”或“老娘娘”。天津人将生危祸福、平安吉祥都寄托在了老娘娘身上。

天津天后宫是天津民俗文化的发祥地,近700年丰富灿烂的文化积淀,是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现有专家学者认为,天津城市文化的原点应在天后宫。[3]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明显的文化优势,使天津天后宫成为中国北方妈祖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对台交流的重要基地。独具特色的天后文化信仰习俗,奠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自1985年建馆之初,天津民俗博物馆即以妈祖文化为主线,以展示地方风俗人情及优秀民俗文化为中心,成功完成了《天后宫复原陈列》展览项目;1989年以“天津民俗博览周”为契机,初步举办了天津皇会展演;由此开始,利用每年的“天后宫传统文化庙会”、“天后诞辰纪念日”等重大民俗节日组织大型的民俗文化活动,将旧时津门信仰习俗、商业习俗、年节习俗、民间艺术,展、演结合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休闲娱乐中,自然接受优秀民俗文化的熏陶。与此同时,1996年完成了颇具规模、荟萃全国书法名家杰作的《天后碑廊》、1997年成功开凿了妈祖泉、普济泉等历史性工程。特别是近年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在2007年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成功恢复举办,已经中断了200余年的“春祭”大典活动。

整个天后宫春祭大典,在充分挖掘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求新变异的创作理念进行策划。由迎值年太岁丁亥大将军、迎神曲、行进献礼、国泰民安和谐吉祥四大板块组成,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津门百姓祈盼和谐、吉祥、安康、如意的心愿。

在此基础上,天津民俗博物馆与天津莆田商会共同协商决定再行皇会省亲散福盛举,于2007年5月9日(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圣母1047周年华诞之际,天后圣母省亲莆田会馆。人神随愿,永世为记。

现如今,天津天后宫“春祭”大典和天津皇会散福省亲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成为天津市具有重大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

不难看出,天津市民俗博物馆自建馆之初,便以弘扬民俗文化、妈祖文化为己任,使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物质与非物质、自然与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全面介绍天津的历史沿革,传承展示天津地域的各种民俗风情,使之成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的重要基地。

3 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对非遗保护的贡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个特殊的门类被称为文化空间。所谓文化空间就是指那些在特定时间内举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及仪式的特定场所。文化空间的概念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含义,在空间上它是从事文化活动的场所,在时间上只有在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及仪式的特定时间文化空间才能形成。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特定环境,它一方面关系到其空间内承载各项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同时它自身也是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时间性、区域性、承载遗产复杂性的特点,具有非常难得的文化价值。[6]天津市民俗博物馆举办的纪念天后诞辰活动带有比较典型的文化空间特点。

妈祖原名林默,妈祖信仰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妈祖文化,经历了1000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民间信仰所未曾有过的。可以这样说,凡有海潮涨落的地方,凡有海船进出的港口,凡有炎黄子孙的血脉,都有妈祖的存在,妈祖精神属于全世界。

妈祖文化在天津的传播中具体的演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津皇会民俗文化历久弥新、2、市民精神生活得以丰富、3、商贸经济繁华火爆、4、百姓日常生活受到熏陶。

综合以上四点,在申报非物质遗产的时候,天津市民俗博物馆把天津的妈祖信仰,称之为天津天后文化信仰习俗。因为,妈祖信仰在天津确实具备了“天津特色”,成为天津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天津皇会作为一种典型的祭典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大型综合的表现形式,它最大的耀眼亮点是迎神赛会的行会巡游多样性展演,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彩,在中华大地可以称得上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为此,2007年天津天后文化信仰习俗与天津皇会一起被天津市批准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天津皇会被批准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7]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前提。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具体地说,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来改造、更新传统文化,使之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使之在自我超越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天津天后宫的官祭活动,始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敕建后。元代张翥《代祀天妃庙次直沽作》诗云“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气满宫袍。”[7]形象的描绘了当年三岔河口天后宫前繁忙的漕运景象和官祭场景。

自此,元、明、清历代王朝均派使臣到宫内进行祭拜。这种祭典活动,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代表了元明清三代皇朝与民间最高的祭典规格。这正是天津祭祀天后独具的重要特色。然而,保护恢复这一重大的妈祖祭奠活动,必须要使妈祖文化仍然能够成为当前天津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价值支柱,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它加以发展升华。也就是说,要将妈祖文化有机的融合在当前天津城市文化精神的整体框架中,从而有一个与时俱进的大发展。

妈祖文化的发展升华,关键在于保护弘扬,其中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古”与“今”两方面的结合。有了这个结合,做好了保护弘扬这篇大文章,才可以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人的思维需求,满足人们对美好心灵和思想道德的伦理祈盼。

3.1 高水准的演礼仪式融入现代因素。

保护弘扬这一传统固有的特色,以高质量高水准的演礼行事才能达到今天民间祭祀妈祖的文化认同,才可能产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营造和谐共进的环境氛围,扩大其对广大民众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另一方面在祭祀典礼中融入现代化元素,如在“迎神礼”中,随着音乐声神龛的帷幕徐徐开启,增加了妈祖娘娘的神圣感;再如,在“进献礼”中十八位少女手捧祭品沿着一条金黄色的神道,庄严肃穆的缓缓走来,依次将祭品奉上。这些内容的加入适应了民众的心理需求。

3.2 保持传统特色又求新变异。

做好保护弘扬妈祖文化这篇大文章,恢复举办的祭典仪式一定要保持规范性和自己的传统特色。例如:祭祀仪程、祭品、仪仗执事的站位、各支皇会队伍的出场程序等等要严格按照皇会出会的规矩行事,不能失去传统的严肃性和遗俗遗规的严格性。

但如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观念、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空间的转变,要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天津皇会历史的本来面貌进行克隆。而要在保持精华的原则上,以求新变异的创作理念,把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和谐地衔接起来。以使其走进生活,融入社会,焕发勃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这也充分说明天津民俗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在充分挖掘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传承转化的重要战略意义之所在。

4 非遗保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尽管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的门类繁多,保护涉及到文化、旅游、文艺、民族、宗教、教育等多方面的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团体,没有一个高效和统一的管理机制,保护工作效率低下就是不可避免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基层,如果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单靠博物馆保护工作很难取得预期的保护效果。

4.1 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保护的紧迫性 。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2、保护观念淡薄,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3、一些地方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目前天津皇会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以下的问题:1、天津皇会是一种群众参与性很强,参与行会或进行各种表演的团体都是以“某某地区某某老会”和“某某地区某某圣会”的名称出现的群众表演组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群众表演组织人员分散,人员老化问题日渐凸现。2、由于演出场地的局限,客观上限制了观众的交流参与和互动,使人们很难直观感受这种民间文化的震撼力及壮观的场面,民众的接受力下降。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关注的热点转移。4、缺乏有效的支撑保障,导致一些民间花会团体萎缩或解体。

4.2 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措施。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专门给“保护”下了一个签约国恪守的定义,原译文是:“‘保护’(Safeguarding)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protection)、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在这个简明的定义中,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保护”的大概念指的是包括九大方面的所有措施,而不仅仅是其中一项具体的技术性保护方法。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在妈祖祭典――天津皇会被批准公布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后,十分冷静中肯地说道:“当欢呼天津皇会遗产项目申报成功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进行冷静的思考。因为,申报成功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保护妈祖祭典遗产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它的文化空间,成为从现在起直到最后实施保护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关键。” [8]

最近几年,天津民俗博物馆在保护传承工作中作了一些工作。

首先,做到认识明确;其次,有具体的保护行动;再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

今年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示下,在认真总结十一五保护的基础上,编制了详细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十二五”时期(2011-2015)保护规划书。里面有保护总体目标,年度保护计划,支出项目金额,使保护工作有的放矢,有目标可实施。

另外,2011年根据有关规定,天津市民俗博物馆积极申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使之成为至少拥有一个展示、演出、传习场所,具有建档、传承、保护具体措施,建立专题数据库、保障经费支持和宣传推介手段的保护示范基地。

尽管如此,在实际运作物馆仍有难以逾越的难题,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问题难以解决。另外,适合我国保护工作实际,整体性有效性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文化遗产对象所属权与实际的保护工作不相适应。

5 结束语

实践证明,历史从远古走来,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是长期沉淀和积累形成的。优秀的民俗文化要有其传承性、连续性,回到其原点上去寻找力量和源泉,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会有效地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因而,民俗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工作要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在保护工作中做到克服困难、抢先一步,把保护工作落实在行动上。

参考文献

[1] 董季群著《天津文化通览――天后宫写真》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2] 以“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为标题的《上海》,2002年10月20日至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专门通过

[3] 郭凤岐著《天后宫写真代序,天后宫―天津文化的原点》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4] 来新夏主编《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6月

[5] 天津市人民政府文件津政发(2007)38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务院2008年8月6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的通知》

[6] 李玉臻著《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民俗博物馆范文第3篇

1983年,余红梅才5岁,母亲就去世了。这个新洲妹子小时候是个“苦菜花”,姊妹5人,她是老大,14岁就辍学当保姆。因穿着破旧寒酸,自卑的她经常躲在厨房里吃饭。后来她做过建材店收银员,养过鸡鸭,进过工厂……到18岁时,她已经在社会上历练了四五年,于是,余红梅借钱开了一家煤店。

正是在这家店里,她认识了20岁的帮工胡习周。胡习周是个出色的小伙子,诚恳能干,不怕吃苦,心眼实,帮了余老板许多忙。两个年轻人在朝夕相处中相爱了。但余父了解到胡习周家是凤凰村最穷的,而且还有一个疯娘,强烈反对女儿和他谈朋友。余红梅一头扎进河塘寻死,胡习周也跪在余父面前苦苦哀求。父亲生气地撂下一句,“我不拦着,有你哭的一天!”

1998年,20岁的余红梅结婚了。婚后不久,余父出了车祸,肇事司机逃逸。为了给父亲治伤,他们只得把煤店顶出去了,这还不够,夫妻两人既要照顾父亲,又要照顾4个年幼的妹妹和疯婆婆,欠下了一万多元外债还不上。

煤店没了,余红梅刚生产,没有经济来源的他们一筹莫展。躺在床上的父亲、年幼的妹妹们、风雨飘摇的土屋和嗷嗷待哺的儿子,夫妻俩苦苦思索挣钱的路子。

一天,余红梅在外婆家住,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老人,外婆随口说:“拾荒不要本钱呀。”余红梅听进去了,儿子出生3个月,余红梅咬牙戴上草帽,推着小车,和丈夫走上了拾荒之路。怕见到熟人,他们先到邻村去捡。但日子一久,乡亲们还是知道了,大家指指点点,“哟,新媳妇儿也捡破烂啊?”胡习周心疼。余红梅不以为意:“爸爸的药要花钱,妹妹们上学要花钱,儿子花钱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我现在满脑子想的是怎么换到钱,不捡破烂,我们有别的路可走吗?”胡习周眼里含着泪,“小梅。我欠你的。”

那时他们推着小车,拉网式拾荒,孝感、随州、安化、罗田、蔡甸等等地方都去过,每天回到家,脚肿得鞋都脱不下来,腿又酸又涨。胡习周累得坐着都会睡着。可是无论多累,他发现妻子每晚在灯下画着什么,他凑近看,她对他说,“我的拾荒小秘籍,垃圾生长是有周期的,一个小村子的周期是3个月,打了“×”的地方不要再去,没有多少东西可捡。农民下苗的时候,会有尼龙袋,瓜农收西瓜,会有编织袋……”妻子说得头头是道,胡习周佩服极了。

很快村里的妇女也效仿他们拾荒,但都没有夫妻俩捡得多。凤凰村的拾荒人开始跟着夫妻俩,余红梅就把大家组织起来。他们开手扶三轮车到更远的地方拾荒,小团队合作,车子装满就回来,每人一次可以分百多元,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收入,靠拾荒,两人很快还清了欠债,还有了小小的积蓄。

2006年,一天,他们在家准备把捡回的旧木桶当柴烧,无意中被古董商王总看见,他说:“这种木桶,你们供货给我,有多少我收多少。”余红梅和丈夫商量:“捡垃圾不是长远之计,咱们和王总合作吧。”丈夫点头:“我听你的。”夫妻俩开始给山东客商供货,一干就是几年。由她发展出来的六十多人的拾荒小分队专门为她提供旧木桶,一年最多能卖出七八万个桶,年收入几十万。

“他们收这多桶,一定很值钱。”余红梅一直琢磨。一次她跟着去结账,发现了玄机,原来他们把桶收去后,经过打磨、加工制成工艺品,出口到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成本5元一个的木桶,成交价格能翻几十倍。自己能不能做出口贸易呢?

2010年,夫妻俩鸟枪换炮,注册成立公司,拥有了出口贸易权。小作坊成了大厂房,他们把旧木桶修饰加工,行销北京、山东,还漂洋过海到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地。难登大雅之堂的木桶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时尚宝贝,被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和人谈生意,夫妻俩有着农村人的朴实,圈中口碑很好,信誉也不错。几年时间,他们甩掉了“破烂王”的帽子,成了身家数百万的老板。

财富值日渐提升,割舍不下的乡愁情结

夫妻俩收购木桶,也会接触其他老物,比如木脚盆、夜壶和一些叫不出名的旧物,一次,一个收购商看中她花5元收到的一个笔筒,余红梅大方相送,没想到收购商以两万多的价格转手,原来笔筒据说是黄花梨。后来,他们又寻得一个鱼盆,花2000元收的,以1万元卖出去。净赚了8000元,沾沾自喜没两天,就听到一个消息:收购商以40万的价格转手了!

这次失算让两人一夜无眠,胡叹气:“唉,咱到底是农民。”余红梅说:“咱们去学!我就不信认不清它们。”第二天一早,余红梅就去买古玩鉴赏的书籍,两人还前后报了湖北省鉴定师学习班。她拿出当年自学的劲头,参考古籍,看原图,对比细节。余红梅和丈夫都获得了省级古玩鉴定估价师证书。如今,他们对家里的上万件宝贝如数家珍,什么时候、以什么价格收回来的,该物件是哪个时期的、大概值多少钱,门儿清。

一次他们从拆迁办那里收回一扇雕工精致的古代格子门,听收购商说这个东西是拿去做古建筑的。余红梅和丈夫打听了一下,才知道一些老旧房子价值数百万呢!而且古宅越来越少,以后的价值还要增大。夫妻俩暗暗吃惊,此时他们手下有3个木工队、1个木雕队和1个泥工队,他们都懂古代房屋建造技艺,夫妻俩准备做古宅生意。

2012年底,余红梅和丈夫成立了第二家公司,承接全国各地的园林修复和古屋重建的项目,聘请6名管理人员常年带领一百多人的专业队伍在全国各地施工。这几年,他们的古建公司陆续完成了甘肃兰州世界第一梨园奇园仿街、福建泰宁司马府第明清园等十几个大型项目。古建公司为他们带来亿元收益。

他们还发动亲朋好友和手下的工人们到全国各地搜罗古旧房子,连曾国藩女儿夫家的老宅子也位列其中。为了收到它们,余红梅和丈夫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内外来回奔波。他们把收来的宅子小心拆解,每根柱子,每个构建编上号,然后运回自己的仓库。再在家乡凤凰修复如旧,异地复建。

夫妻俩手里的老房子成了“香馍馍”,许多收购商不惜千里上门找他们购买老宅子。每次成交后,看着工人们把宅子一点点拆解装车,余红梅总是站着那里,久久不愿离去。老房子将流落何方?

2013年12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余红梅的一座老房子前潸然泪下。老人是个台湾老兵,祖籍新洲,当他回到故乡,看到梦里的家乡已全然改变。得知凤凰村有老宅,他特地来看,老人老泪纵横,和她约定明年再来。

第二年春,有神秘收购商上门,他开门见山说560万收购余红梅的一座老宅,他打开密码箱,满满一箱现金出现在二人面前,他说:“这是订金。”在诱人的价码面前,余红梅却迟疑了,她的眼前浮现出那位台湾老人的背影,约定言犹在耳。余红梅最终拒绝了收购商。

凤凰村里飞出金凤凰,

百年老宅焕发生命力

“红梅,你今天怎么了?”丈夫不解。“习周,咱不卖了,做一个大园子好不,把老物件都陈列起来。”胡习周愣住了,他的妻子比她有远见,有魄力,如今他们好容易拥有两家公司,过上了人人羡慕的生活,妻子为什么还要折腾呢?他第一次反对:“小梅,你知道一个园子投资多大吗?我们两个农民能做好啊?”余红梅说:“习周,我们从一穷二白到现在,一直在拼命赚钱,钱越多就越快乐吗?我现在只想按照内心的意愿来做事。”胡习周仍然担忧:“红梅,你舍不得这些老物件,我能理解,但投资做陈列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钱够吗?两个农民能做到吗?万一投资失败了,我们再去捡破烂吗?”

余红梅没有说话,她拉着丈夫来到他们的仓库,那里面堆满了数以万计的雕花木门、八仙桌、寿匾等,余红梅说:“它们堆在这里,只是待卖的商品,我想给他们找个家,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我相信我们行!”她的眼里有着义无反顾的决心。

余红梅夫妻要建民俗博览园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他们心太大,失败可怎么办,但更多的人觉得他们勇气可嘉。余红梅不理流言,她把16岁的儿子送到澳洲学管理,她说:“辉辉,爸爸妈妈肚子里都没有墨水,你要学好本领,日后胡家的担子要你扛起来。”为了园子早日落成,余红梅和丈夫一起去了苏州看园子。后来,他们又到丽江、安徽、湖南等地的老建筑群中去考察。

2014年,民俗园终于破土动工,但因为土地性质等问题,迟迟未获批。前期资金已投入几百万,如果项目搁浅钱就打了水漂,夫妻俩心急如焚。这时,一个当地的通讯员报道了他们自费做博物馆的事情,引起了区领导重视。调研后,对夫妻俩“传承民俗文化,挖掘民间遗产”的做法大加赞赏,当即拍板通过。于是,一片青砖白墙的徽派建筑出现了。

2016年,经过两年紧锣密鼓的筹备,民俗园开园,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在民俗长廊展示区,旧农具让一些中年游客惊喜:“快看,我小时候用过水车,站上去踩,可以引水灌田的。”一位老伯见到了旧式花轿,转身把老伴的手紧紧握在手心里。一位老先生对园子大加赞赏:“现在的民俗教育缺失,很多年轻人不懂老房子,这个民俗园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有好处。”

博览园二期工程还在如火如荼进行着,计划建成1300亩的“一街六院五园”的格局。余红梅说:“以后还要请一些民间艺人,现场打糍粑、弹棉花、摊豆丝、再现民俗风情。”为此两人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工地上的铲车、叉车、挖土机都是按工时收费。为了节省费用,胡习周把各种车辆驾驶都学会了,经常看到他刚从铲车上下来,又到叉车上忙活。余红梅每日到园子里查看工程进度,一走就是二三十公里,一幢幢老屋在重建,夫妻俩偎依着站在园子里,心里平静而满足。

在澳洲留学的儿子打电话给老妈:“妈妈,你真棒,那个园子我发到朋友圈,好多同学要我带他们来中国,今年夏天,我要带同学来博物馆。”8月底,博览园迎来了儿子和一群海外学生,他们操着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让余红梅给他们讲解物件的来历,大家听得如痴如醉。余红梅看到了儿子脸上骄傲的表情。90后的孩子们被这些老宅子吸引,余红梅很欣慰,她说:“犁耙、锄耧、蓑衣、宰滚……这些物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这座园子抢救了它们,我觉得比赚钱更有意义。”

亿万富婆余红梅和丈夫现在依然低调,穿着朴实,几百元钱一件的衣服就觉得很好。他们不买奢侈品,车子还是一辆十几万的大众,别人让他们买宝马、奥迪,他们说:“衣服车子不过是身外之物,钱投入到有意义的地方,不是更好吗?”至于吃饭,就更简单了,经常是两三个自家种的当季青菜,再加一个荤菜,有时只是条鱼,就着白米饭吃。

民俗博览园预计总投资两亿元左右,余红梅夫妻几乎倾囊而出,公司的收益也不断地投入到民俗馆的建设中。但这是个巨大的工程,耗费资金、人力、物力、社会资源无数,单凭个人力量,很难维继。他们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民俗博览园建设事业中来。

民俗博物馆范文第4篇

在甘熙宅第最古老的一组建筑的中轴线位置,该馆集中展现清末民初都市中产阶级居住文化:由北至南依次设置门厅、大厅、后厅、后堂等五进,其中二进大厅是当年甘氏家族接待宾客、举行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的场所;三至五进集中展示了大家族各个不同功用的堂室。南京民俗馆业务部不仅妥善保护古建筑遗存,同时对它们加以合理利用,开创了面向社会承办仿古婚礼、寿礼的产业经营之路。此举既考虑当代人的怀古心理,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南京民俗馆也展示了民国时期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育儿习俗、儿童游艺以及婚俗文物藏品。广大观众可以展厅亲身体验过去南京孩子们“抓周”、“称重”、花轿迎亲等传统习俗;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触摸屏回味以动漫形式再现的传统游艺竞技项目。展厅摆放了一些供孩子们坐的小板凳,他们可以坐在那儿琢磨九连环、华容道、七巧板、孔明锁等传统益智游戏的深遂,长辈们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指导和体验像捏泥人、折纸、抓骨牌、玩沙袋、挑金银棒等更多的游戏项目。展厅里摆放了一顶花轿,女性游客若有兴致可以乘坐体验,脑中浮现出传统婚礼热闹喜庆的迎亲场面……。以动态与参与性结合在一起的陈列展览方式是文化经营和观众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让广大观众亲身体验文化,对博物馆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文博场馆经营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服务方式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文博单位,如何较好地搜集、整理“非遗”资料,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和传承“非遗”,宣传民族精神,弘扬民间文化,吸引观众,成为民俗馆的业务干部研究的重点。他们将南京地区部分手工技艺传承人集中到“作坊式”展厅,集中为观众表演南京独特的剪纸、抖嗡、竹刻、彩扎、根雕、绒花等民间技艺,广大观众亲切感受到了“非遗”的创作过程。从某种意义讲,“非遗”展演仍属“被动型”文化服务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仅被定位在博物馆的狭小空间范围,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有限的。如要变“被动型”为“主动型”,民俗馆主动和南京各个区县级的文化、旅游机关单位联系,克服困难与不便,介绍“非遗”传承人参加由各机关单位举办的文化宣传、节日庆典等一系列的活动。在宁的一些高校与大中型企业曾与民俗馆达成互利双赢的文化服务合作协议,民俗馆抓住机遇,组织“非遗”传承人赴馆外的社会平台展示他们各自的绝活。“主动型”文化服务方式不仅积极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工作,提升了民俗馆在全社会的知名度,也为民俗馆、“非遗”传承人带来了某些物质和非物质的报酬和奖励。

三、借用民间珍贵文化收藏品,发挥其优势

民间文物收藏藏龙卧虎,不乏精品。南京民俗馆多年来曾先后与当地收藏家沙志明、迟澄、高建中、陈仲仁等先生合办大中型专题展览。以沙志明先生为例,他的紫砂壶收藏满誉东南亚,被故宫博物院资深专家徐邦达先生誉为“明清紫砂精粹”。在与沙先生谈到将部分紫砂器送至民俗馆展览时,沙老欣然同意,不讲任何条件。民俗馆曾使用约300平方米的两间展厅专门陈列了沙老近百件紫砂器物,其余器物妥善存放于库房,定期分批换展。慕名前来的全国各地紫砂爱好者欣赏后都不禁流连忘返。沙老也不时来馆,向世人讲述着收藏在每一把壶的来源与历史信息,同时帮助陶瓷收藏爱好者鉴定文物,从而一定程度地拓宽了民俗馆的经营范畴。民俗馆的《陈仲仁收藏钟表展》是临时展览的亮点,其展出的是陈先生多年收藏的明清时期的钟表珍品:皮筒钟、雀笼钟、自鸣钟、劳力士、欧米茄……近两百件钟表中,小的如火柴盒、大的超过成人身高。许多钟表虽然已过百年历史,但轻轻一拨或者一上发条,秒针立刻就会有节奏地跳起来。陈先生收藏的清代南京本钟更是弥足珍贵,到现在仍然是各国钟表收藏家追求的收藏珍品。在九曲十八弯的古民居中,有不少空间需要恰如其分的打点装扮,但它不能从琳琅满目的现代装饰店去挑选。2002年民俗馆一期展馆自对外开放以来,蝴蝶标本、布贴画、石砚、年画等一批民间收藏文物恰如其分地融进了古民居的氛围。所有这些展览不但节省了征集经费,也不用为借展经费发愁,而展出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收藏家、作家们的心境也非常好,认为在民俗馆展出他们的珍品有一种成就感,并且能为广大民众赏识,这原本就是他们的初衷。

四、博物馆公益服务与商业服务的结合与完善

文物业不能改变为产业,但文物业可以办与文物相关的产业。应该承认博物馆经济功能的发挥,在不破坏文化遗产本身和其公益性基本服务的前提条件下,可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商业服务。现代化的博物馆要做到“以人为本”,尽可能满足各类观众的不同需求。在博物馆提供的各项服务中,绝大多数是专业性的,如参观游览、藏品巡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等。这些专业,虽不能赢利,但它们受到社会各界极大的关切,这些服务越好、越多,则愈能吸引社会各界对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事业的扶助。商业服务则包括娱乐、休憩、购物、餐饮、场景出借等诸多内容,通过观众的消费行为,能够产生博物馆的直接经营收入。专业服务与商业服务必须紧密结合,不断完善,要在服务种类、层级和品质方面多下功夫。今后南京民俗馆仍须加强在观众休闲消费服务方面(如茶社、餐厅、旅游纪念品商店等)的经营,努力探索和研究专业服务与商业服务相结合的新思路。

五、与旅游业界开展互利合作,扩大和优化客源

民俗博物馆范文第5篇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265109)

[摘要]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和博物馆在特性方面有很多共融之处,博物馆参与举办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可以提高知名度,丰富文化内涵增强观众忠诚度和文化传播力,有效发挥博物馆职能。山东博物馆在与节事文化休闲活动的互动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崭新路径。

关键词 ]博物馆;节事文化;休闲活动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94

节事是节日活动和特殊事件活动的统称。具有传统性和文化性,参与性和传播性,多样性和交融性等特点,能够对人产生强大吸引力和持久的后续效应。目前我国每年举办的大大小小的传统节事、国际节事或现代节事等有6000多个,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就有300多个,也就意味着每天都有一个节事在举办。

博物馆是向全体公众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机构,近几年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大部分博物馆都拥有一定面积的馆舍展陈活动区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加之博物馆浓厚的文化积淀,不仅可以为节事文化休闲活动提供优质的展示环境,还可以成为节事文化休闲活动最佳的载体和布景[1]。

1博物馆开发节事文化休闲活动的意义

1.1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

博物馆公众形象的塑造需要整合多种形象要素才能得以实现。而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在这些方面有鲜明的优势,可以在短期内围绕某一主题将高质量的节事产品、休闲设施、公共服务等众多因素加以组织和整合,借助大众媒体高频率的传播报道[2]。博物馆举办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因媒体的宣传、公众的参与更能提升知名度,迅速树立良好的博物馆公众形象[3]。

1.2丰富博物馆的文化内涵

节事文化休闲活动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传统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现代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具有时尚性和个性化。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参与举办特色鲜明的节事文化休闲活动,与时俱进,将博物馆特有的传统文化与时尚个性相结合[4],可以丰富博物馆的文化内涵。

1.3增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

博物馆可以搭借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强大的传播力和公众认可度,积极参与节事文化休闲活动,使博物馆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馆通过节事文化休闲活动争取到宝贵的观众注意力资源,并把注意力资源潜移默化的转移到对博物馆物质或非物质文化展示、服务上,最终达到博物馆文化的有效传播[5]。

1.4有效发挥博物馆的宣教作用

博物馆利用自身特殊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为观众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让观众了解节事文化,熟悉节事民俗起源,了解节事风俗禁忌,既能宣传传统节事,又能增加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文化知识,有效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宣教功能[6]。

1.5提高博物馆观众的忠诚度

节事活动一般都具有庆典性质,公众的参与程度比较广泛,节事尤其是传统节事来源于公众生活,对公众有强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博物馆参与举办各类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可以快速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增强观众对博物馆的忠诚度。

显然,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有助于将改善博物馆的公众形象,更好的发挥博物馆自身的功能特点和优势。这就需要博物馆有选择的参与举办与自身定位相符合的节事文化休闲活动,达到博物馆与节事双向互动共赢。

2博物馆开发节事文化休闲活动的原则

2.1文化导向原则

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兼具文化服务与经济利益双重属性。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节事市场参与主体良莠不齐,活动内容偏离文化主题 [7]。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组织,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应认真研究馆藏文化与节事文化互补的可能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倾向,对节事的主题内涵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创新,坚持博物馆以文化价值为导向,而非经济效益为导向。

2.2真实性原则

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尤其是传统民俗类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在节事文化休闲活动的策划和展示中,有义务有责任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让原汁原味的充满传统意味的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呈现在公众面前。

2.3参与原则

广泛的参与性是节事文化休闲活动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且绵延不衰的不二法宝。博物馆应尽可能向公众提供机会,自发参与成为活动主角,为民众热情的宣泄和表达创造适度的空间,在对节事文化休闲活动的策划组织上要积极发动公众和社会力量,将节事文化休闲活动打造成为聚人气,高参与度,社会评价高的品牌[8]。

2.4独特性原则

博物馆尤其是地志性博物馆所涉及的领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就要求博物馆专业人员深入研究节事文化休闲活动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找到两者间的共同切入点,举办特色鲜明的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博物馆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给观众。

3山东博物馆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开发策略

山东博物馆非常重视与节事的互动,积极举办、参与、传播与自身定位相符的节事,主动融入公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将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充分地与博物馆工作相结合,让公众在欢乐中体验博物馆,在文化中品味博物馆。

3.1挖掘民俗节事资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的民俗节事众多,流传至今具有重大影响和受众群体的民俗节事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节事具有鲜明的民俗事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播这些民俗节事,既可以发挥博物馆的宣教功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丰富公众的日常文化生活。

山东博物馆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源,充分挖掘民俗节事的文化内涵,举办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民俗特点的活动,如在春节期间举办《年画画年——山东民间年画贺年展》等展览,“馆藏千年唐琴之韵——迎新春诸城派古琴品鉴会”以及木板年画制作等体验活动;中秋节有月饼制作和“团圆全家福鲁国玉璧大留影”等活动。传统节假日到博物馆看展览、听讲座、品民俗,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休闲时尚,传统节事正在与时尚一起悄然流传。

3.2投身公益节事文化休闲活动,彰显社会责任担当

公益节事是指体现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的节日和活动。博物馆作为“社会公民”投身公益节事,不仅能外显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且可以将其良好人文底蕴传播给社会公众,提高博物馆的文化竞争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山东博物馆始终与时代同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传播乐群好善的山东精神和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将公益节事与山东博物馆的文化有机结合,先后投身世界湿地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全国助残日、世界微笑日等公益节事,积极寻求与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提高了山东博物馆的凝聚力和社会形象美誉度。

3.3参与社区节事文化休闲活动,融入公众文化生活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力,参与到社区的节事中,将博物馆文化融入社区文化,丰富了社区文化与价值体系。

山东博物馆广泛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建立服务站,积极参与诸如燕山社区文化节、开元山庄敬老节等社区节事文化休闲活动,传播了山东博物馆文化,丰富了居民的社区生活。除此之外,山东博物馆联合所在社区举办“消夏晚会文化月”活动,平均每晚约有5000余人次参与,山东博物馆广场已然成为社区居民消夏夜文化娱乐的重要活动基地。

3.4举办纪念节事文化休闲活动,陈列展览更添内涵

纪念节事是为推动社会各界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重视,而开展的种种活动。山东博物馆将纪念节事与展陈相结合,使教育和艺术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山东博物馆依托常设展览“孔子文化大展”,在每年的孔子诞辰纪念日期间,都举办诸如“释菜礼”、“论语诵读”、“孔子文化少年行”等系列活动,传播孔子文化,有效地提升了展览的内涵,扩展了展览的外延。

3.5借助旅游节事文化休闲活动,拓展观众参观层次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主要休闲方式,全国年旅游人数已达26亿人次,其中山东省每年接待的游客达4亿多人次。山东博物馆积极开拓旅游市场,主动与旅游部门合作,借助旅游节事的影响力,扩大博物馆的观众群体。如,借助山东省旅游局举办的“好客山东贺年会”、“国民休闲汇”等节事,纳入“到山东不可不去的100个地方”,由旅游部门统一向社会推荐,仅2014年山东博物馆就接待旅游团体近万批次,山东博物馆的文化休闲功能得到充分展现,并成为山东“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路的重要一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

3.6品牌节事文化休闲活动,树立良好公众形象

品牌节事具有光环效应,能够给公众在心理、精神、文化等方面带来享受,在品牌的光环照耀下,社会公众会把一切美好品质加在其产品与服务上,产生强大的情感价值。山东博物馆在传播、借助、参与其他节事的同时,非常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节事,突出自身独有的特点,提高自身的美誉度、忠诚度和社会认可度,产生无形资产价值。山东博物馆依托“5.18世界博物馆日”,打造“5月山东博物馆节”将一天的节日变成一个月的全民文化盛会。“天天有精彩,周周各不同”,将博物馆文化通过“5月山东博物馆节”不断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朱靖远.博物馆与城市节事互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2] 柴寿升,邓云峰.现代城市节庆品牌发展战略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 董文琪.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营销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4]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 陈燮君.博物馆要引领城市文化[N].上海:上海证券报,2008(2).

[6] 卢晓.节事文化休闲活动策划与管理(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 王刚.节事旅游营销策划研究——以青岛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