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文化知识

民俗文化知识范文精选

民俗文化知识

民俗文化知识范文第1篇

一、提高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意义

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演进、生产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发展形成新的格局的过程。不论是侧重哪一方面,都离不开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赖于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如果城市化只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空间意义上的搬迁的话,那么不仅发挥城镇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是一句空话,而且社会结构的转型、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文明的普及更是不可能实现。市民素质又可细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诸多方面。在这些素质中,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决定其它素质高低的基础,更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把提高市民科技文化素质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志还多次强调,“全党都要重视科学工作,尤其是要在全国干部队伍中普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加速我国的科学进步,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

科学普及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乃至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只有把普及科技知识搞上去,并为生产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普遍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才能彻底改变愚昧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在今年的市人代会上,代表们形成共识:一定要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而且,*“科教兴市”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在基层。

二、近年来*区科普工作的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市科协的指导帮助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参与下,我区的科普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区、镇、居委会(村)、街道各级科普网络已基本形成,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的“*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已经成立;各镇都建立了镇科协;5个民营科技型企业建立了厂科协;组建区级学会(协会)23个,会员2950人;54个中、小学校设立科技辅导员120名;建立了包含科普工作在内的31个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站”;组建了185个村科普小组;组织了由325人参加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这个科普网络通过大量的工作,为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科普进农村、科普进小区、科普进军营、科普进学校的“四进”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周、*科技节、科技教育主题月、科技下乡、科普展板巡展、区级学会与社区居委结对子”等科普活动;通过举办“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讲座”和举办各行各业的多种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组织开展青少年学生科技活动;通过发动各种宣传媒体参与科普知识宣传;通过开通“*科技网”,并在网上专门开设*科普专栏和组织市民参与“*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拓展了广大市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知识信息来源,使全区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市民现有科技文化素质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差距

虽然我区市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加速推进我区城市化进程中,下述几个问题十分值得注意,必须通过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予以解决。

(一)新市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区地处*的远郊,历史上曾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地区,目前的城市化率约30%,农村人口仍然占70%,要在今后的五年中使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现在分散在农村居住的绝大部分人口将集中到城镇居住,成为新的市民。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总人口的文盲比例仍高达10.4%,列全市各区县的第二多;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有16.9%,本科以上的仅有1%,分别在*9个郊县中排第七、第八位。不提高这些新市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要说他们一时将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新要求,甚至“飞沫”、烟头满地的现象也将难以避免。而据有关部门调查的资料,*区的成人教育中参与“市民化教育”的并不多,仅占需参训总人次的2~5%左右。

(二)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跟不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增加,现有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跟不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加之我们的教育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因此,即使是具有较高学历的人,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外,其它行业的知识也十分贫乏。如赵巷经济城是我区近年来发展非常快的经济区,其管理人才构成已属上乘,但现有人员中仍然没有一个电脑操作达到中级水平。有关部门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在我区在业的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4%,大专以上的比例仅为3.7%,在业人口文化程度只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仅为6.6%,而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据对*年在职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功臣、成功企业家36人统计,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2.6%,且部分对象存在功能性文盲或半文盲,如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者仅占10%,能熟练掌握应用电脑技术的人才也不多。因此,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外来常住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本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开放型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区的外来人口也大幅上升,据*年的统计资料,外省市在*的常住人口有13.6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2.8%。他们有不少人在城镇服务行业、各类工厂打工,不少在园艺场、农场务农,这些人的科技文化素质也同样影响着整个*区市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影响着*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据对这些外来常住人口的调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8%,受过高中教育的仅占11%,明显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科普工作要以人为本,在开展科普工作时,我们同样要把提高这些人的科技文化素质纳入科普工作的计划。

四、提高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振兴、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和民族强盛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开展科普工作”。使之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实现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决策科学化的有力保障,成为培养新一代人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党对科普工作的领导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要把科普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和增加投入等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领导。要发挥区人大的执法督导作用,以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前提,积极为科普事业创造法律环境,使科普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当修订科普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切实制定好年度计划,并将其纳入本区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区科协要主动大力开展日常性和群众性的科普活动。

(二)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要从提高市民素质和培育下一代的高度,认识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在继续运用以往科普方法做好科普工作的基础上,特别要注重利用广播、电视、因特网传播面广,大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在*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区政府网、*科技网等网络中,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要继续组织实施好“*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并把现有各镇村的“为农综合服务站”办成科普宣传的重要阵地。要把科普工作与*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尽早使因特网成为科学普及的重要手段。

办好科普传媒首先应提高节目主持人和编辑人员的科技素质。要掌握自然科学基础,不断学习科技知识,不但对高新技术、新知识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还要提高识别反科学、伪科学的能力。要抵制封建迷信,对尚无科学定论、违背科学原则的猎奇报道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宣传要予以甄别。宣传和文化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大众传媒中科技内容的管理,创造科学、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三)进一步明确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

科学普及工作不是一件个人的事情,它是一项民族的事业,是一项国家的事业,它是关系到我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我区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应该是青少年、农村党员干部和外来常住人口。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是要“增强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和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不断扩大知识面,了解科技发展动态,认识科学技术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四)增加对科普宣传教育经费的投入

民俗文化知识范文第2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意义重大。但是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都得不到重视。文章在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民俗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俗文化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施行方法。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民俗文化

建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起初,历史教学在内容上拘泥于革命范式,充满了无产阶级斗争和共产国际运动的内容,对于人民群众的民俗生活文化几乎没有涉及。在期间,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政治工具和手段,此时的历史教学缺少生机和活力。1988年,我国发行了《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在历史教学中增加了一系列关于民俗生活方面的内容,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历史教学大纲上首次关注到历史民俗教育的重要性。2001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更凸显了人文性和时代性,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非常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增加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民俗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背景下民俗文化得不到重视

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很多高中学校还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从历年的高考历史真题中可以看出,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占比很小,有时甚至没有民俗文化方面的试题。在这种背景下,历史教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对这一部分内容,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不讲,由学生自学或者是教师照本宣科,使得本身很有趣的内容在这样的形式下也会变得淡然无味。

(二)教师民俗文化知识的欠缺

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呈现出地域性的差异,东部发达城市的历史教师专业水平相当高,而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弱,有的地方的历史教师根本不具备专业的历史教学能力,对于民俗文化这一方面的内容,只是单纯地就知识讲知识,难以挖掘一些民俗背后的历史现象和时代特征。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高中历史教师民俗专业知识欠缺。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社会教育在民俗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中有很多传统的民俗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真实的民俗建筑。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利益问题,在传统文化的投入上非常有限,对于民俗文化的关注也就更少。此外,信息技术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禁锢了人们的行为,学生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参与一些与民俗有关的活动。

二、民俗文化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施行方法

(一)提高教师在民俗文化方面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一节课的承载者与主导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引领者,也就是专业素养较高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师应该意识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思想多元化的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高中生普遍缺乏的社会责任感,还有一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很难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恰当地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高中历史教师还要扩展其在民俗文化这一方面的知识,因为课本中的知识必然是整个民俗文化中比较典型的一部分,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必然要加大对此方面知识的讲授。

(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就教材而讲教材,一些教师往往在上课的时候面面俱到,生怕漏讲一些内容,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学生很难全盘接收所有的内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文化知识,教师在讲授时要灵活把握教材中的内容,有所侧重,又有所补充。以岳麓版必修二第十二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为例,教材涉及服饰、报刊、电影和习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教学时可以摘取其中一个内容进行延伸讲解。

三、结语

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民俗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了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民俗文化得不到重视,教师对于民俗文化知识的欠缺和社会教育在民俗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并提出了具体施行办法,分别是提高教师在民俗文化方面的专业素养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的一些见解能给相关研究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谋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质与功能[J].哲学动态,1995(1):22-25.

民俗文化知识范文第3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营造民族文化的教学情境、在阐述文本过程中讲述民俗文化、搭建宣传民俗文化的平台”的不同方式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以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民俗文化;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一直都是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来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民俗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念、民俗意识,继承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营造民族文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为此,教师在开展民族文化教学的时候,应营造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文化感染与文化教育。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教师可以采取内引、外联、内联等方式,对学生开展民俗文化的渗透,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需要,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为了营造民族文化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教室营造民俗文化氛围,如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节日风俗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诗句谚语等。教师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传统年画、节日风俗画和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的谚语,努力营造一种赋予民俗文化氛围的情境;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讲课内容,选取合适的视频,等等。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准确了解文章中所渗透的苏州民俗文化,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搜集与苏州园林有关的民俗文化知识。然后把搜集的资料张贴在教室里,营造一种民俗文化的氛围。还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搜集苏州园林的资料最多、最齐全、最精美,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上课的过程中,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苏州园林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审美感受中领会苏州园林文化的美妙与精深。教师还可拿苏州园林与西方园林、故宫园林等互相比较,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播放苏州居民的民俗习惯。通过苏州园林民俗文化的营造,让学生了解苏州的风俗,这样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在阐述文本过程中讲述民俗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中,有许多民俗文化的内容。教师应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把民俗文化价值与内涵讲述给学生听。教师在教学中,可从课文的阅读提示、注释、字词句等方面入手,整理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和哲理内涵,可从课文的情节中挖掘特定的民俗文化含义,可从文章的主题上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因素。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传统民俗文化有系统的认识,也能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孔乙己》这课,其中也讲述了江浙一带的饮食文化。如鲁镇的酒店布局:当街曲尺形的大柜台,柜台里面预备可以温酒的热水等,这些都是江浙一带的布局。在饮食上,只有穿长衫的,才能踱步进入店面隔壁的屋子,要酒要菜……教师应该在讲述课文的时候,重点讲述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江南一带的民俗文化,间接也对学生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

3.搭建宣传民俗文化的平台

为了开展优秀民俗文化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搭建宣传民俗文化的平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丰富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拓展民俗文化的视野。在民俗文化的宣传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内容,以课文为依托,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相关的民俗文化专题探索。或者对课文民俗文化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课文,指导学生去阅读家乡民俗文化的书籍,了解家乡的服饰文化、节令文化、婚嫁文化等,让学生传承民俗文化知识,形成热爱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如《江南春绝句》是讲述江南春天的景象。教师可以借此课文内容,让学生搜集本地区是如何庆祝春天的。学生经过一番搜集资料的探究,整理不同的观点与资料。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形成热爱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作者:梁萍 单位:兴业县第一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全新教学形态被师生接受,其中有一种叫做“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形态被广泛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教学形态既是新颖的改革突破口,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的一种动力。对这种应用广泛的教学形态进行了分析和概述,就其感念和性质进行介绍,并根据实际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提高论述了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一、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和性质

1.综合性学习的概念

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包括很多方面,其依托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基础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主要形式是调查、观察、交流和协作等,在整个过程中还涉及到其他学科和现代社会等多方面的学习,最终的目标是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在新课改和教育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能够被有效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外,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综合性学习的性质

(1)综合性。顾名思义,这种教学形态的首要和明显性质就是综合性。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语文能力,还应该加强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高将语文和其他学科有效结合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在运用综合性学习方法时,学生首先应该做好的工作就是扎实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解决问题。

(2)自主性。自住性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通过有效途径解决问题,比如查询资料、咨询有经验的前辈等,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体验,而不是单独只依赖教师的帮助。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学生能真正掌握学习自主权。

(3)合作性。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遇到问题共同研究和分析,这正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合作性。

(4)实践性。实践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它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再遇到问题时应该通过自己的知识去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途径,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在实践活动和训练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进综合性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效果的措施

1.语文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需要教学方法的配合,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单一性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例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学科类的文章,还可以将班级分成多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适量的阅读任务,并针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2.将课程资源进行扩充

课堂中,学生扮演者主要角色,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使用的教学资源不外乎那几种,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在教育制度改革后,教师对教学中的有效资源进行有机利用和整合,课外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有效融合能把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让教学方案更具生活化,学生对待教学能让的态度也会有很大改善。

3.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后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理论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巩固;在实践中学生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产生新的认知。言而总之,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出新认知。教师在实践中应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引导,综合考虑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正确的评价,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新教材中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空间,让语文学习更具丰富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多向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霞.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探析[J].语文天地,2013,(10).

[2]易志鸿.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探析[J].赤子,2013,(11).

[3]褚兆之.浅析综合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时代,2012,(16).

[4]吴实坤.综合性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3,(10).

作者:张蔚 单位:秦皇岛市山海关南园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情景教学分析

摘要:为了能让初中生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中学好语文,将情景教学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关键。基于此,从情景教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并论述了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语文;现状;应用

在我国提倡素质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将情景教学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使初中生对语文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也将原本枯燥的课文变得通俗易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情景重建,还应紧扣教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情景教学的概念

情景指某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模拟性行为活动,使旁观者产生特别的情绪,从而加深其印象。情景教学指以生动有趣的模拟性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型教学方法。目前,从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来说,情景教学不仅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要求,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现状

(一)情景设置不合理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自身对情景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情景教学技术不足,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没有把握教材,所以,情景设置出现偏差或不合理,导致情景教学方法脱离实际。结合相关资料发现,我国大多数教师都存在情景教学方法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尤其是未能针对不同的班级、班级内不同的学生、学生间不同的理解水平及知识基础来设置情景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校内环境也是影响教师情景设置不合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教师个人想法偏多

部分教师在情景设置过程中,因强加过多的个人想法,使情景设置失去原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意义,最终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情景设置要符合每日的教学内容,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三)情景界限模糊

部分教师无法区分情景教学中“情”与“景”的概念,导致情景教学法无法正常发挥其作用,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设置情景教学的意义为:第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含义;第二,为了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总结与归纳,尤其是在理解了作者的中心思想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总结与归纳,将自身的观点表达出来,是我国初中语文教育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点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模拟情景再现时,无法明确情景界限,使学生无法深刻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构建具有教学目的的新型情景教学体系

教师构建具有教学目的的新型情景教学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措施:一是要求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对情景教学法进行系统的学习;二是依据每日的教学目的,制定相关情景教学模式,尤其是教师应提前做好当天要教授文章的备课工作,全面了解文章的背景人物及写作环境;三是要求教师在情景设置过程中,积极借鉴优秀教师的情景模式,结合班级及教学目的,得出适合自身的情景教学模式,从而构建具有教学目的的新型情景教学体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情景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特别强调自身与学生是处于同等的学习立场,或利用情景教学法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全面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心境,理解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情景展示结束后,教师可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安排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互相说出自己的疑问及经历,这样一来,有利于教师完成当日的教学目标。

(三)模拟情景再现,建立清晰的情景界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对教材中的情景进行模拟性再现,让学生建立清晰的情景界限,同时加深对于此类情景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实物进行全方位展示,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完成当日情景教学的目标,尤其是由传统模拟性展示向实物展示转变,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结语

情景教学法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营造出寓教于乐的氛围,还最大程度地提高初中生的学习热情、想象力与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及教育主管部门共同摸索出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我国下一代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鑫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的探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闫智娟.浅析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J].学周刊,2012(11):74.

民俗文化知识范文第4篇

传承区域文化知识,拓宽旅游者的文化知识面

东北民间文学作为东北区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是东北区域文学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东北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发展史,由此可以看出,东北民间文化内涵极其丰厚,具有显著的传播便捷性。在东北各个旅游景区所蕴含的各种民间传说、民间奇闻异事,它们都是旅游景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为广大游客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一段往事或故事,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游客的求知欲。与此同时,与科学、哲学、艺术不同,东北民间文学在传播东北区域文化之余,也对各种知识进行了广泛的传播,让人亲身、具体、可感地触摸到、感觉到各种东北区域知识。东北民间文学,通过其各种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发挥着它独特的知识传播功能,将东北地区的地理、气候、人文、民风、民俗、建筑、饮食、历史等区域文学知识传播给广大游客,使广大来东北的旅游者在一览秀美风光之余,还可以轻轻松松地享受各种区域文化知识大餐,极大地拓宽看自己的文学知识面。例如,素有“吉林小江南”之美誉的吉林省边陲小镇集安,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发展的古镇,早在汉魏时期,集安就是高句丽的都城。时至今日,集安还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也遗留下了不少独具传奇色彩的各种民间传说故事。在关于集安各种独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描述中,广大游客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当年高句丽王朝建立时的那种恢弘气势之余,还可以一览高句丽王朝在祭祀、狩猎、出游、婚嫁等宏大的场面。同时,在集安众多的遗留文物古迹中,其绚丽的古墓故事,也向广大游客展示了高句丽普通百姓人家那种家居、歌舞、宴饮、出游、战争等场面,而那些刻画着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壁画却深入地为广大游客揭示了高句丽百姓对于神的崇拜、对于人类起源以及人类发展路径的看法。

传播东北区域文化精神,净化游客心灵

东北民间文学在传承区域文学,拓宽广大游客知识面之余,还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东北民间文学,作为东北区域文化、东北民族发展的重要灵魂,它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东北的区域文化底蕴和区域文学精神内涵,也记载着东北人们最为基本的精神资源和心理根据。因而,民间文学不单单是一件供人消遣娱乐的艺术品,它更是广大东北人们立身处世的一种行为准则。一则神话或一句歌谣就能唤起大家的美感、唤起大家的协调之心,可见东北民间文学具有良好的教育职能,它是对广大民众、广大游客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生活在东北这块黑土地的广大百姓,具有勤劳勇敢、诚实老实、善良、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品质,在丰富的东北民间文学中,经常可见对于东北百姓的优良传统品质赞扬与歌颂。因而,将东北民间文化融入东北旅游文化之中,在东北旅游文化中将民间文学彰显出来,通过各种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将东北百姓的优良传统与优良品质传播给每一位游客,使广大游客在尽情享受东北山川美景的同时,在心灵和思想上也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与教育。例如,吉林省磐石市市郊的官马溶洞,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活动之地,不仅具有幽美的景观,还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相传,抗日英雄杨将军就是住在这个仙洞里的时候,受到仙人的指点,才能够在指挥抗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胜利,溶洞中光滑的石桌就是这一段光荣而不屈不饶的历史见证。在旅游景区,将这一段传奇佳话传播给每一位游客,游客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将会油然而生,起到良好的净化心灵与精神教化作用。

传播东北区域民俗文化,愉悦旅游者身心

民俗文化知识范文第5篇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及农民自身的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情况,近期,区文化局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农村,采取听汇报、看材料,现场考察等形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