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相关问题

金融相关问题

金融相关问题

金融相关问题范文第1篇

一、金融工程的含义及其基本组成

金融工程(FinacialEngineering)现在有关文献中,但直到80年代后几年,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李兰德和鲁宾斯但才开始讨论。‘金融工程新科学”。1988年,美国金融学教授费纳蒂(Finnerty)的背景下首次给出了金融工程的正式定义,即“金融工程包括新型金融工具与方法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为金融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一般说来,金融工程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工具,在各种现有基本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要并具有特定P/L性的新的金融产品。而广义的金融工程则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设计,还包括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金融工程概念。

金融工程是金融业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提高自身效率的自然结果,其原因在于金融工程的应用范围来自于金融实践且全部应用于金融实践。概括他说,金融工程应用于三大领域:一是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二是新型金融手段和设施的开发,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挖掘盈利潜力和规避金融管制,三是为了解决某些金融问题,或实现特定的财务绎营目标制定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金融工程的组件是各种现有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再复杂的金融产品和工具,都可以分解成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如果把传统的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及其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期货、调期、期权等)比作建筑房屋用的基础材料的活,那么各种新型金融产品就是这些简单基础材料组建的楼房和大厦。不同的结构组合就会形成结构造型卞同的高楼大厦。目前金融创新产品已达3200多种,名义价值达18万亿美元。目前已成熟的金融产品大体可分为股权类、债务类、衍生类和合成类四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目前大量涌现的衍生证券工具。合成类金融产品是一种跨越了利率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中两个以上市场的产品。证券存托凭证(DR)、股指期货等均属此类。基本的金融手段则包括:电子化证券交易、证券的私募与公开上市、存架登记、电子资金划拨等,这些都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金融工程的运作具有规范化的程序:诊断——分析——开发——定价——交付使用,基本过程程序化。其中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产品的性能目标确定,方案的优化设计,产品的开发,定价模型的确定,仿真的模拟试验,小批量的应用和反馈修正,直到大批量的销售、推广应用,各个环节紧密有序。大部分的被创新的新金融产品,成为运用金融工程创造性解决其他相关金融财务问题的工具,即组合性产品中的基本单元。

金融工程中,其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业务的开发设计,其实质在于提高企业效率,它包括:(1)新型金融工具的创造,如创造第一个零息债券,第一个互换合约等;(2)已有工具的发展应用,如把期货交易应用于新的领域,发展出众多的期权及互换的品种等;(3)把已有的金融工具和手段运用组合分解技术,复合出新的金融产品,如远期互换,期货期权,新的财务结构的构造等,其一切设计原则常呈现出如下的特点:(1)剥离与杂交。即运用尖端技术对风险和收益进行剥离、分解或杂交而创造出新的风险与收益关系。如将附在国债券上的息票从本金上剥离下来单独出售,创造出SRTIPS之后又将其同掉期结合产生了SRTIPSWAP产品;(2)指数化与证券化。指数化是将一些基本的金融工具的价值同某些市场指标,如股票指数、LIBOR等挂钧,为避免市场反向变动的损失,常将其设计成期权的形式。证券化以原来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如不动产、不良债权、垃圾债券等为基础发行新的证券,如资产后备债券(AssetbackedBond)或资产掉期证券;(3)保证金机制。使交易双方违约风险下降,确保交易公平,同时使金融机构资金占用大大降低;(4)业务表外化。监管机关对商?狄凶时境渥懵实囊笫菇鹑诠こ炭⒊鲋诙嗖辉谧什赫砩戏从车囊滴褚员Vび纳谱什赫峁梗岣咝省?BR>二、金融工程与金融效享的互动机制及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推动金融工程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断追求更高的金融效率的产物。与此同时,金融工程又直接促进了金融效率的全面提高。金融工程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主要是经济、金融环境的转变,经济主体内在需求的变化,金融理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向金融领域的渗透四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从深层次上看,这四方面都从本质上反映了市场追求高效率的内在要求。

1.7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巨大变化为金融工程提供了萌发的土壤。首先,70年代初,以固定汇率为主要内容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浮动汇率制取而代之,再加上中东石油危机等原因,汇率、利率、股息率等一系列相关的变量处于极不稳定、难以预料的波动之中;其次,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价格的易变性由一国扩展到全球,世界金融市场风险大大增加,传统的金融商品如股票、债券、外汇等已不能有效地对付日益扩大的风险,以“避险”为目的的金融创新大量涌现,金融工程也应运而生;再次,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以来实行的“放松管制”以及金融业务全球化又给金融工程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金融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又是相对并在很大程度上背离实质经济的全球运动,据估计,目前全世界的金融交易量大约是商品(服务)交易量的25倍。显然资本流动、货币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有相应高效的金融运作效

率,这就成为金融工程产生的原始推动力。

2。经济主体在激烈竞争中对金融资产流动性和盈利性需求的加大,是金融工程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动因。传统金融工具和方法在收益性、流动性上存在矛盾,但现实的金融企业和非金

融企业却有着以最小的成本(包括风险成本、流动性成本)换取最大收益的本能要求,因而对低成本、多样化融资方式需求增加。金融工程顺应这种需求创新出了一系列金融产品,或增加流

动性、或风险管理、或增加收益性、或降低企业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给经营者的成本(AgencyCost)。其中风险管理要求,即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多样性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是金融工程发展的本质动因。

3·金融理论的发展是金融工程发展的理论基础。近20年来华尔街的两次革命实现了金融理论的突破。1972年12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题为《货币需要期货市场》的论文,为货币期货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费金·布莱克和马龙·肖在1973年提出的期权走价模型,使当年的期权交易所得以成立。80年代达莱尔·达菲等人在不完全资产市场一般均衡理论方面的经济学研究从理论上论证了金融工程对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重大意义。90年代的各种金融工程理论,如资产定价模型、风险模型更是得到空前发展,客观适用性和精确性也大大提高。金融工程得以迅速发展。

4·技术进步及其向金融领域的渗透,给金融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金融变量变动加快、风险增加,对金融工程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且加上以人工智能力代表的复杂计算能力的增强,使许多需要高精技术的金融创新成为运用的可能,许多理论模型获得了得以实际运用的条件,并能够模拟检验,从供给方面给予金融工程发展的技术支持。

总之,提高金融效率是金融工程产生和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金融工程是金融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提高自身效率的结果。但金融工程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金融效率的提高。

1)金融工程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与功能实现。首先,金融工程开发设计出的新型金融工具相互之间在特性上混杂、交叉,打破了银行制度的专业化分工,使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经营范围扩大,获取的收益大幅度提高。如可转换证券融合了债券与股票的特点,银行贷款也可具有证券的特性。金融机构业务进一步交叉,缩小了传统的金融专业分工界限。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商业银行,其业务范围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的金融业务,使银行的组织体系发生着重大变化,推动着整个金融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壮大。其次,从需求的角度看,金融工程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金融创新开发出的种类繁多的新型金融工具,为人们的投资提供了多种选择,满足了客户对金融资产的多种需求,激发了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的内在冲动,随着金融工程的深化,金融机构服务内涵的扩大对其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可以运用金融工程,为客户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再次,金融工程使金融机构组织结构和管理素质发生变革。金融工程推动金融机构形成合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金融组织模式和治理结构。90年代金融机构兼并之风使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完成组织机构变革之后,其功能和业务都有所增强。管理方面,金融机构注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日趋融合,决策效益加强。最后,金融工程鼓励了竞争,促进了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金融工程的核心要素,如对金融的创新程度、技术含量的高低、信息技术的优劣以及收益/风险的配套,已成为金融机构体现其经营实力与地位的竞争热点。这种竞争性具有充分的相互替代作用。一方面促进构在资产收益性、流动性、风险性基础上不断创新金融工具,以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金融机构不断运用现代技术和先进通讯技术,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提高金融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一般而言,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产品总是受至“投入的制约,金融机构单纯地增力。资本或单纯增力”人员都将面临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口果没有技术进步的支持,要实现持续增长是十分困难的。而金融工程通过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获取新的收益来源,使得金融机构的持续增长、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如,西方商业银行的表夕)业务收入已占收入的40%~60%,可见金融工程对金融机构收益增长的明显作用。

2)金融工程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首先,金融产品、业务创新极大丰富了金融市场交易,壮大了市场规模。自60年代美国花旗银行推出第一张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至今,各种系歹!化、复合化的金融工具,如NOw。帐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自动转帐帐户、股票指数等层出不穷。这些金融工具以高度流动性为基本特征,在合同性质、期限、支付要求、市场化能力、收益、规避风险等方面各具特点,力。快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壮大了金融市场规模,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与发展,高效率的金融市场应该为绝大多数理性投资者提供能够方便构建被他们自认为有效投资组合的机会)金融工程正是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其次,金融工程有助于金融商品的价格发现,实现金融市场均衡。根据金融工程的运作机制,如果现存金融商品的价格没有处在均衡位置,就存在着“套利机会,就必然可以通过利用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组合出新型金融工具获得无风险利润。金融工程使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任何微小的套利机会都会被利用。因此,不论是信息因素使金融商品价格的短期失衡,还是市场条件的根本变化导致的均衡价格移位,者。能因为金融工程师的行为促使其迅速恢复至均衡状态。再次,金融工程提高了投?谧时憷潭取@媒鹑诠こ躺杓瓶⒊龅慕鹑谑谐∽橹问健⒆式鹆魍ㄍ绾椭Ц肚逅阆低车龋芄淮蛹际跎虾臀镏侍跫下闶谐∫螅乇鹗墙昀次拗交灰子朐冻讨斩肆灰追绞郊涌炝俗式鹆魍ㄋ俣龋谠剂私灰资奔浜头延茫雇度谧驶疃臃奖憧旖荩鹑谑谐⌒蚀蠓忍岣摺?nbsp;

3)金融工程提高了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金融工程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创造性地解决央行宏观调控问题,实现风险管理。央行可利用金融工程创造新型的监管调控工具。如1990年春、秋季,德国政府通过非公开销售方式发行了一种特殊的十年期债券,它实际上是标准的十年期政府债券与以其为标准的看跌期权的综合,这种特殊产品非常出色地自动实现了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功能,从而大大削减了传统公开市场操作人为判断入市时机所带来的误差和交易成本。可见金融工程为新型金融监管体系、调控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金融工程的高度专业化和复杂化及其产品的高杠杆性和虚拟性,给金融业的监管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仍有赖于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有效利用。

三、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提高金融效率的思路

目前,我国金融业正经历着从封闭的财政型银行体系向开放的现代化金融体系转变的过

程。由于长期的金融压制,使得国内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低下,面对货币市场基础薄弱,资本市场极不完善,且国际国内金融风险增加、金融监管难度加大等不利因素,金融体制改革的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为此,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积极有效地借鉴各种风险管理技术,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来看,都具有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作用。金融工程在我国已具雏形。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有了初步发育,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认股凭证、可转换债券和国债期货曾小有规模,外汇远期和货币互换也曾小范围存在过。虽然大多数衍生品市场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先后关闭,但反映出我国对金融工程一定程度的现实需要。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一级、二级市场发展迅速,公司股票包装上市、买壳注资、企业兼并重组等活动中,系统化、工程化的策略手段己偶有使用,为大企业集团理财的财务公司也逐步成立,

应用各种金融手段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对外融资活动规模不断壮大,银团贷款,项目融资,在国外发行债券、股票等虽大多由外国著名投资银行机构运用金融工程进行策划,实际上也意味着金融工程对我国的渗透。

目前,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制约因素:

1·体制约束。金融工程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市场需求主体作支持,但由于我国的企业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滞后,企业的经营管理尚不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内在利益冲动有余而责任约束不足,缺乏内在的风险防范需求;金融改革还未有实质性进展,多数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没有改变,缺少压力和创新的动力;此外,投资者整体素质较低。因此,风险管理市场需求主体尚未真正到位,这无疑将对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市场基础约束。金融工程的发展和运用,尤其是衍生工具的创新要求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和丰富的现货基础。我国金融市场分割、狭小,信息成本高,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规模小且不够规范,更为主要的是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太慢。目前形成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市场机制很不健全,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行政色彩浓厚,虽然汇率已经并轨,但目前的汇率水平并不能真实反映外汇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此外,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艰难。银行存贷款利率、国债发行利率仍然由国家控制,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因参与对象少、交易量不大基本上体现不出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更无法成为资金市场的基准利率。

3·技术约束。尽管我国证券市场电子化程度较高,银行业务处理也普遍推行电脑化,通讯设施及技术水平部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基础设施还远未建成和睦全,快捷、高效的信息传输网络建设进展缓慢,清算交易系统离高效、快速、准确要求甚远,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未能在金融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金融工程运用所要求的技术条件不能满足。

4·理论制约。我国金融理论还停留在理论描述、定性分析及经验判断的阶段,统计、数理分析及其它尖端前沿科学的成就尚未用于金融理论的研究,金融工程尚未得到应有的先进理论支持。另外,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与调控方式亟待进一步提高,金融工程所需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缺乏以及金融体系对外的长期封闭等因素也制约了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版权所有

推动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金融领域的效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

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金融工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1·努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商业银行体系改革步伐,中国正值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在产权安排、组织结构、经营机制和行为特征上是垄断化、计划化与竞争化、市场化并存,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同时进行金融工程建设,可以实现中国金融业效率的高速增长。为此,一要进一步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步伐,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促进金融同业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水平;二是加速建立、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金融调控和调控政策工具,改进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三是进一步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通过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和衍生工具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借鉴,研究有效的针对金融工程运用及其产品的监管手段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四是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加速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淡化行政干预金融市场的力量;五要加速推进企业改革尤其是国企改革步伐,积极培育风险管理的市场需求主体。

2.大力发展现货市场的同时适当介入衍生金融市场。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大力发展现货市场,再根据现货基础的厚实程度和现实风险管理的需要发展相应的衍生市场,充实金融工程技术发挥的工具基础。可考虑首先重点发展外汇、股票指数、国债的远期与期货市场以及可转换债券市场,然后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使债券利率、优先股红利浮动化,最后试点并逐步推广期权与互换交易。在推广初期,应制订较高的保证金比率,并限制交易主体和品种,以控制风险和过度投机。

3.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逐步引进金融工程系统化、工程化的理财技术。在目前金融工程难以马上应用于金融衍生工具创造的情况下,可考虑重点发挥其理财、风险管理功能。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和企业、个人日益旺盛的理财需求,投资银行不但要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业务,还要提供全方位的资本营运服务。投资银行应成为实施金融工程的急先锋,为国企改革提供资金和制度创新的动力,促使企业管理方式和股权结构转变,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完善金融市场,降低市场的信息成本,提高金融效率。

金融相关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电子化;会计软件;计算机

一、金融会计电子化的含义

金融会计电子化的基本工作是通过高度工作效率以及可容纳的数量多的工作特性,替代了往常认为的会计核实、计算的工作,这种工作是会计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在大部分的会计工作人员的共同工作下,金融会计电子化的基本工作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样也给社会经济市场的管理工作的发展铺垫了稳固的根本内容。

二、金融会计电子化的特点

金融会计电子化工作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了人工账务记录,并且代替人体实现会计工作信息的解析、评测、选择以及确定,电算化会计的工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信息储存的电磁化、信息的处理的规范化、自主化、工作人员协作以及操控的信息化。在运用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是通过硬件或者是软件当做信息的主要承载,在相关信息被输入之后,所有的的工作都是让计算机进行的。

三、金融会计电子化存在的问题

1.会计软件成长模式的局限性

会计工作软件的实用性没有实现足够的运用水准,分支系统和分支系统之间没有互相的联系,比如说材料、出售、经济费用等方面的分支系统都是单独构建的,因此,在会计工作信息的传达的及时性弱、一体化程度低、整体性弱等。会计工作软件的集中性低,主要体现在引进的会计工作软件不能稳定的进行工作,会产生经常性的工作失误,是单独进行构建的,这样的现象致使会计工作信息的相互交流不通畅、信息平台的共同分享能力薄弱等,没有办法建设全面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系统。

2.严重缺少的金融会计电子化人才资源

根据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我国依然缺少专业性强的金融会计电子化的优秀人才。部分从事金融会计电子化的工作人员,通过专业性强的金融会计电子化测试,获得了工作资格,然而,也只是了解基础的会计工作软件信息技术,但关于会计工作信息的应对以及会计工作软件的运用程度不都,因此,在会计工作信息处理工作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够符合对会计工作信息的基本要求。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相对较差

目前会计工作软件的安全性薄弱,大部分的会计工作软件在工作的安全性上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以及工作内容没有准确的记录,这样的现象致使了金融会计电子化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查考询问,工作失误的责任没有分配到个人。

四、金融会计电子化问题的处理对策

1.打破会计软件的局限性

为了打破会计软件成长模式的局限性,就要提升关于电子化会计工作的了解。在信息时代的不断迅速发展,对会计工作电子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样才能在信息时展的环境下,把金融会计电子化工作高效率的实现,这样的追求就需要相关人员要提升关于金融会计电子化的了解程度。

2.培养金融会计电子化专业人才

金融会计电子化学科以及财务会计学科中提出把计算机的程序编排以及日常维修的相关教学内容放在主要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持续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能够强化工作人员会计专业能力的基本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能力培训方法,不只可以提升从事会计行业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水平,也能够让工作人员完成基本知识的改善以及补充。在进行培训会计工作能力学习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发展需求,不可以没有目标的进行培训,要获取和工作有关的专业性基本知识,会计工作电子化是把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知识进行结合的培训过程,要能够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得到一定的领悟,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型优秀人才。

3.成立数据的保密备份制度

金融会计电子化的工作过程中,大部分会计工作电子化的文档信息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金融会计电子化文档管理的工作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低,致使文档存储磁盘不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整合以及存档,或是整合以及存档的文档信息内容不健全。然而。文档管理人员并不重视文档内容的不完整,没有规划相关的规定,导致了会计工作文档的损坏,有的是人为的,有的就是自然造成的,甚至会出现会计工作信息的外漏。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内容,我们可以得知金融会计电子化是会计基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金融会计电子化基本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得到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若是工作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关的处理以及后续的保证,就妨碍经济的稳定发展;若是工作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处理,就可以推动经济的迅速稳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雪梅. 论会计档案电子化的创新管理[J]. 经营管理者,2015,03:304.

[2]袁天豪. 金融会计电子化的安全问题探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15,12:80-81.

金融相关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一、《金融会计》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金融会计》课程是一门特殊的专业会计,是把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运用到金融企业这一特定部门的行业会计。该课程属于专业课程,专业技术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涉及金融相关知识,应在学习《会计学》、《财务会计》、《金融学》、《商业银行实务》等课程之后开设本课程。由于与《财务会计》中以工业企业为主的业务核算区别较大,不容易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金融会计教学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

二、《金融会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部分开设《金融会计》课程的财经院校的调查,总结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课程重视不够,地位有待提高

该课程的性质从部分高校教学计划来看,主要在金融学、会计学专业两个专业开设,大部分为必修课,还有部分院校是选修课。绝大部分院校都未将该课程列为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学分一般为2-4学分。课时最高的64课时,最少的是24课时。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该课程地位较低,学校重视不够。

(二)选用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

笔者通过了解目前国内高校使用金融会计教材的情况,发现各高校采用的教材参差不齐,有的采用最新的二十一世纪系列教材或十一五规划教材,而部分院校采用的还是新会计准则前出版的教材。其中有个别教材质量较差,内容缺乏创新。这就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新准则变化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金融会计应涉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的会计业务。但从各高校网站的教学大纲来看,由于课时的限制,部分院校的教学内容只涉及商业银行会计业务,而保险公司会计、证券公司会计等业务都没列入教学内容。课程名称为《金融会计》,实质上就是《银行会计》。大大缩小了课程的覆盖面,也就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金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金融会计因其特殊性,很多高校在教学中都设有实验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各高校实践教学的条件、教学手段等原因,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毕业后到了银行或保险公司等单位不能马上适应工作的情况。

从目前部分院校建成的实验室情况来看,其条件还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条件好的院校建设了金融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和相关的财务软件。主要采用金蝶或用友财务软件。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而条件差的、缺少资金的院校只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只是根据单项实验资料填制几张凭证、登记几个简单的账簿而已。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完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除了硬件条件差外,实践教学的课时也较少。有的院校开设的实验课为12课时,而少的只有4课时。实验课课时太少,也是造成实践教学效果差的一个原因。

在金融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财务软件。高校实验室购买的财务软件基本都是院校版或教学版,而像商业银行使用的都是从知名软件公司定制的软件。这也是造成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原因之一。

(五)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金融会计课程师资来看,很多老师都是从财经类院校毕业后直接到教学岗位从事教学。尤其是年轻老师,他们学历较高,基本上都是硕士或博士。但通常缺乏实践经验,尽管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实际工作缺乏了解,这样就很难培养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财经人才。

三、对《金融会计》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金融会计课程存在的几个问题,笔者经过思考,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地位

笔者希望各财经院校提高该课程的地位,建议将《金融会计》定为金融学、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有条件的院校应将该课程设为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学分定为4学分较为合适,学时调整为64课时。也就是每周4课时左右。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二)选用最新出版的优秀教材,以适应教、学双方的需要

选用教材的质量优劣,既影响到教师讲授内容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自学的需要。以笔者教学经验看,如果某位老师选用的教材不新或不好,学生的反应较为强烈,意见很大。原因很简单,学生花钱买教材,就希望教材质量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因此,为了对教学、学生负责,选用的教材一定要过关。

此外,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想对金融会计教材的编写提一点建议。这是很多教材共存的问题,就是对银行实际会计工作的流程,实际案例等介绍较少。并且各商业银行在部分业务上采用的具体核算方法还是有差异的。如银行系统内资金汇划等业务,各行采用的科目,核算方法是不完全一样的。各有各的做法。所以,笔者建议编者中应邀请商业银行尤其是已上市银行的财务主管或财务总监担当顾问,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三)教学内容应覆盖各类金融企业的主要业务

改变目前部分高校只重视商业银行会计,而忽略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主要业务核算的现状。由于加大了教学课时,适当的增加一些内容还是可行的。另外,建议除了开设《金融会计》课程以外,也可开设《保险公司会计》、《证券公司会计》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金融会计的教学更加系统。

(四)重视金融会计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除了以新会计准则为准教好理论知识外,组织好实践教学也同样重要。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最注重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希望应聘者录用后能直接上岗胜任工作。因此,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实践教学。走的是培养人才适应市场之路。所以,社会上也掀起了职业技术学院热,受到更多求学者的青睐。

在实验室的建设上要引起领导的重视,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做好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从硬件上保证教学的质量。软件采购上实现公开招标,通过比较选择最适合的财务软件。此外,还应增加实验课时数,选用好的模拟实验教材,配备专职的实验老师组织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如有可能,建议单独开设《金融会计实验》课程,更好的配合理论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做好任课教师岗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高校应对担任《金融会计》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并作相应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对于绝大部分教师来说,理论部分应该没什么问题。实践部分包括组织模拟实验和到实习基地(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银行、保险公司等)进行参观学习两部分。经过这样培训的教师就完全能胜任金融会计的教学工作了。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实习基地,但由于学生实习会给实习单位带来工作上的不便等原因,很多高校只是象征性的与有关单位签订了协议,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却难以实现。因此,这个就需要学校与实习基地协调,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实现实习的需要。既不给实习单位造成工作上的不便,也能实现教师、学生实习的愿望。

以上几点建议也是笔者多年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也希望能对高校《金融会计》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以促进《金融会计》课程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惠霞.金融会计实践教学评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科研,2006,(1).

金融相关问题范文第4篇

一、初始确认与计量有待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 22)规定:金融资产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4类。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准则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认定比较明确,但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认定标准规定的比较笼统,没有明确界定,操作性较差,且应用指南中也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明确的补充说明。按照现行准则规定,初始确认时,对某项金融资产(比如股权投资)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按其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的,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可以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处理,主观性很强。

从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方面来看,准则第三十条规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人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人初始确认金额。如,某公司取得一项股权投资,发生交易费用10万元,如果企业管理当局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那么该公司将以冲减投资收益来处理,使当期会计利润减少10万元;如果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该公司发生的交易费用10万元将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来处理,使当期资产增加10万元,公司的当期利润与上一种划分方法相比也增加10万元。可见,一项金融资产,仅仅因为管理当局的主管意愿,划分归类的不同,就造成其初始确认金额的差异和当期利润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的价值和当期的损益,无疑为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提供了操作空间。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认定应更加具体明确,设定分类的条件,尽量减少和克服其自身的不确定性,使之更具操作性,减小企业管理层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的选择空间,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另外,初始确认时发生的交易费用的处理应保持一致,建议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也计入其初始确认成本,因为它也是为取得资产实际发生的支出,应当与其他资产支出一样计入成本,以保证资产计价的一致性,同时也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保持了一致,避免不必要的纳税调整,简化会计处理。

二、后续计量有待统一

CAS 22规定: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应当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人当期损益。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准则指南指出:分析判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应当注重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是否持续下降。通常情况下,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下降,或者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可以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的期间内公允价值已经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有关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权益工具投资的,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例]长江公司2007年11月9日从市场购入A股票100万股,取得成本8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A股票公允价值每股7元;2008年6月30日,A股票公允价值每股5元;2008年12月31日,A股票公允价值每股回升至7元;按准则规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07年11月9日购入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管理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800

贷:银行存款 800

(2)2007年12月31日,股票价值下跌时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

(3)2008年6月30日,股票价值持续下跌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3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0

(4)2008年12月31日,股票价值回升至7元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

上述后续计量存在的问题:一是与其他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处理不一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为未实现的损益,性质相同,会计处理应当一致,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均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人了当期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却计人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造成会计处理复杂化,既不符合一致性原则,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二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造成的损失,要区别对待,需要判断预计其公允价值是否持续下降,是否是较大幅度的下降,是否是非暂时性下降,非较大幅度的暂时性下降形成的损失,计人资本公积,而较大幅度的非暂时性下降则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人为因素增多,不容易掌控,提供的信息更加扑朔迷离,难以理解。从上例可以看出长江公司2007年股票价值下跌损失100万元,递延到08年确认,而该公司2008年累计的资产减值损失只有100万,但计入当期利润的资产减值损失却是300万,又转回的损失200万元计人了资本公积。该企业2008年的损益就很难让人理解。三是可供出售金融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绕过利润,直接计人资本公积,也有悖于准则提倡的全面收益观。四是资本公积的性质是企业的资本储备,其用途主要为转增资本,应该为实有金额。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会随着活跃市场的变化或未来现金流量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显出很强的不确定性,将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而增减的价值计人资本公积,使其对企业的净资产影响在每个时点都会发生变化,最终造成企业净资产的金额中掺杂水分。

可以说,市场泡沫越大,对企业净资产影响也越大。同时,净资产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一系列财务数据及国民经济相关统计数据。

建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与其他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后续计量保持一致,即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化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入当期利润,以全面反映企业的收益。公允价值下跌时,也不用分析判断是暂时性还是非暂时性下跌,不再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损失均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既简化核算,又避免了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减少人为操纵,提高资产计量和利润确认的准确性。

三、列示和披露有待改进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CAS 30)应用指南指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非流动资产项目以公允价值列示,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资本公积项目计入所有者权益,同时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以净额列示;在报表附注中分可供出售债券、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和其他项目披露其期末的公允价值和年初的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年初账面余额、本期计提额、本期减少额和和期末账面余额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本期发生额和上期发生额。

以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信息列示和披露存在的缺陷:一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为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不能准确体现这类资产的特征。按CAS30的界定,非流动性资产是指企业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变现或耗用的资产。CAS 22在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的分类方面,给予了企业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没有对金融资产分类进行任何限制性规定。二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资本公积项目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没有列入当期损益,而是递延到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会计期间,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导致会计期间的经济结果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报告,净利润数据在单个公司前后各期之间缺乏可比性。另外,以前期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计人当期利润,使得所有者权益变动额和净利润金额产生差异,也客观上造成当期利润包含了以前期间经济活动的结果,与利润定义中强调的“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相矛盾,导致当期报告的净利润包含以前期间经济活动的结果,降低了收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三是同样的权益投资,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报告却不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在权益中报告,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净利润中报告,使投资者不能真正理解证券市场变化对企业业绩的实质影响。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信息列示和披露的改进建议:一是在流动资产项目下增设“在一年内处置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或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计划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内处置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提示报表使用者企业已经计划处置该部分金融资产。二是增加金融资产分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等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防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等操纵利润及相关会计指标。

金融相关问题范文第5篇

一、老年金融消费者素养及消费行为特征

(一)普遍依赖银行的人工服务。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身体条件限制,在生活中过于依赖人工服务,不愿接受或者不信任电子化金融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在金融网点办理的主要业务有储蓄和理财,分别占比69%和47%。相对于银行柜台业务,仅有27%的老年人表示使用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原因是老年人认为电子银行不易操作,没有人工服务可靠保险,大部分老年人不会操作电脑。同时,老年人认为自身缺乏辨别网络诈骗、非法网页等能力,担心受骗。

(二)风险偏好较为保守,风险承受能力弱。受自身思想观念影响,老年人更倾向于财富稳定增值,定期储蓄、国债、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等是老年人选择金融产品的首选。调查发现,69%的老年人投资于定期储蓄,47%的老年人投资于国债、基金和保险,属于明显的风险保守型。同时,由于老年人的金融知识水平较低,对金融服务的便捷性、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较高,对服务价格非常敏感,风险承受能力弱,造成老年人财产权益受损时,社会负面效应特别大。调查中了解到,高达29%的老年人表示不知道或不能辨别合法与非法的投资渠道和产品服务。

(三)金融知识较为匮乏。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接受能力有所降低,对新事物认知能力不足,再加上金融机构对老年客户不重视,针对老年人的金融教育严重缺失,导致老年人整体的金融知识运用水平不高。调查中了解到,老年人获取金融知识的渠道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网点宣传、短信、微信等手机信息及电视电台或报刊杂志等渠道,分别占比为70%、36%和34%。网络渠道占比仅为12%。大部分老年人尽管有购买理财产品的意愿,但害怕上当受骗,不敢轻易涉足理财市场。部分老年人对金融产品的购买来自于银行客户经理的推荐和介绍,自身并不具备识别风险的能力。同时,老年人对银行有着非常高的信任度,也往往成了寿险销售误导的重点目标,存款变保单等现象屡见不鲜。

(四)维权意识较为薄弱。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是否知道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否了解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八项基本权力时,超过69%以上的老年人表示不清楚或者不太了解。50%的老年人从未开展过投诉,11%的老年人对投诉结果不满意。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发生纠纷时,21%的老年人表示不知如何投诉,47%的老年人选择金融机构现场投诉。相当多的老年人出于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信任,在办理银行业务时,按指令在银行工作人员指定地方签字,并不了解所办理业务的详情,导致自身权益可能受到侵害。

二、老年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相关制度尚属空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6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该条只是对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尚无实施细则。除此之外,“一行三会”等金融管理部门也没有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对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做出特殊性规定,不利于为老年人金融消费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保护。

(二)缺少专门的针对老年人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老年人办理业务具有周期性和集中性,以存取款、查询账目、缴纳水电费等基本服务为主,一般在国债发行、养老金领取、存款利率调整等时点到网点办理业务,但银行缺乏专门为老年人客户提供必要的辅助设施,未能针对老年客户开辟专窗或绿色通道。此外,老年人患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较多,遇到银行排长队时,因特殊原因发病的可能性也较大。

(三)投诉处理机制有待完善。调查显示,47%的老年人在发生金融纠纷时会选择当事金融机构来投诉维权,这就使得金融机构身兼“运动员”和“裁判员”双重角色,在具体投诉处理中,金融机构采取登记并跟踪电话投诉,对大量的现场投诉多采用“调解”的方式处理,在如何处理争议,由哪个机构处理,处理程序如何,怎样保证程序的公平公正等具体问题的标准和界定还不要够清晰和明确。同时,我国也无明确的解决消费纠纷的特殊司法程序,金融消费者特别是老年金融消费者通过司法救济途径解决纠纷还存在成本高、周期长、身体条件限制等问题,给维权带来了较大困难。

(四)金融知识教育的针对性有待提升。目前,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及支付机构长期开展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效果较好。但针对老年人的金融知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等宣传普及度仍有提升的空间,尚未出台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宣传方案,老年人接受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仍呈现零散性、片段性的特点。问卷调查显示,问及老年人最想了解的金融知识时,银行卡、保险、股票基金三类知识成为老年人的首选,占比达到79%。

三、相关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老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律及制度保障体系。国外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起步较早,制度较为完备,在我国老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制度设计上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建议在国家层面尽快制定和出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专门立法,确立针对老年人销售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适合性原则,避免老年客户被误导而购买不适合其的金融产品。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专门性金融法律法规,细化金融机构诚信、告知、提示、保密等义务,通过明确的规则指引,规范金融机构的销售行为,明确老年人和消费提供方在金融消费服务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同时在监管部门层面上,应积极行业规章制度,对老年人等特殊金融群体消费权益保护突出问题予以规范。借鉴2013年美国老年人金融保护办公室的《财务顾问高级资质报告》,建立统一的高级资质管理办法,规范老年人金融服务高级资质认定标准,禁止金融机构编造、虚构资质名称并以此向老年人进行金融营销;建立老年人客户提前约定人制度,避免老年人因自身身体条件无法履行相关手续造成的不便。

(二)重视老年人金融消费习惯,有?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一是制定出台老年人金融知识教育方案,组织开展针对老年人的金融教育活动,建立金融纠纷预防机制,参照美国《老年人智慧理财防骗指南》,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金融知识手册,就老年人在面对身份盗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问题时如何进行财务规划给出提示。二是发挥金融机构宣传主渠道作用,培养老年人金融素养。老年人最信任的金融知识传播渠道仍然是金融机构网点的宣传,因此,金融机构应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营场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老年人普及相关金融知识,解答老年人金融难题,主动针对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对老年人做出警示,不断提高老年人的金融风险意识。

(三)推动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一是强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针对重点人群制定相关服务指导意见,为老年人更好更安全地使用金融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使用浅显易懂的服务文本文件,剔除专业性、法律性太强的文字表述,让老人一看就明白,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消除后顾之忧。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老花镜配送、复杂业务预约、备案老龄人客户家人联系卡、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让老龄人以指模代替亲笔签名等人性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二是重视老年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努力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制定老龄人理财投资的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加大老年人专属金融产品开发力度,设计符合老龄人需求的金融产品,如针对遗产问题的信托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