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介;区域经济增长;增长要素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国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1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方面的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为我国各方面建设的重要支撑行业,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金融业改革的目的就是为我国金融业创造更加宽松且有力的环境,进一步更好地发挥金融行业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而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把握好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方向与内容。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了本文要探究的首要问题,以现有理论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以实例加以佐证,以期为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阐述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关系的论文,本文首先要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希望对区域金融中介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更加全面的阐释。

(一)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从金融中介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涉及的区域金融中介主要是指广义范围上的金融中介,不仅包括各种金融机构,例如各类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即溶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即溶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还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一定地理范畴内,物质资本总量的增长额,一般而言是一个数量概念。区域经济是指在一个较长跨度的时间上(通常是指一年),一个特定区域的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区域经济增长率表明了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个比率概念,是衡量该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依据。

(二)^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区域金融中介和区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派,该理论在理论界存在已久,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对于上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界主要存在三种看法,主流观点认为区域金融中介的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这在国内外实践过程中已被多次证明,我国区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金融中介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他两种看法分别是,区域金融中介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中性关系、区域金融中介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贡献作用。

综上所述,上述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具体分析我国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我国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地区间经济差异显著,而地区间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程度不同是构成其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细化不同区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根据徐婷在《中国区域金融中介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一文中,基于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后,笔者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东、中、西部长期以来存在着不争的区域经济差异,在当今金融经济体制改革下,若忽视既存的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将会使得金融经济改革与初始目标偏离。我国东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长期的直接因果关系,并且存在着明显的短期双向的互相作用;在中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长期直接因果关系,短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存在明显的短期金融中介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而在西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的直接的因果关系。虽然区域金融中介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单向存进关系,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差异。

三、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与要素分析

(一)区域经济增长内涵与机理。我国区域金融机构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与机理可以通过如下路径:

1、直接作用机理。区域金融机构发展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直接作用。

2、间接作用机理。第一,区域经济机构发展、区域经济效率、区域经济增长。伴随着我国区域金融业的不断迅猛发展,金融环境和金融机制的不断健全,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基于投入产出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得知资本投入可以产生更高的产出,从而提升区域经济效率,进而间接影响区域经济状况。在此种情形下,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机构和区域经济效率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区域经济机构发展、技术进步、能源消耗、区域经济增长。自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业逐步健全、运转顺畅,区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下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在技术水平可以给予保证的情况下,则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教育科研行业,由人力资本效率的提升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区域能源的消耗,通过上述一系列环节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二)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析。关于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中,本文参考Beck的相关理论,在此主要介绍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

1、法律法规。要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必要的法律法规是不可或缺的。在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保证投资的有效性。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可以使投资者对于金融环境不至于怀疑,从而加大投资金额。有研究表明在法律法规健全的金融环境下,人们往往愿意进行长期投资,这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2、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也十分关键,区域经济的增长受到当地政府腐败程度的影响巨大。区域金融中介的发展可以使资金流动顺畅,加速外部企业的进入,这就使得金融既得利益集团面临竞争,从而降低利益集团对区域金融中介发展的抗拒。该项要素完备可以促进区域金融中介发展,进而保证区域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没有具体条文和强制执行力的规范,一般是由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属于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引导人民规范交易,减少冲突,可以减少区域经济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我国区域经济的实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对应区域金融中介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根据东、中、西部的差异,可以说明我国上升为地区的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极不平衡。

(二)对策建议

1、对于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不应当只是追求数量上的盲目扩张,而是应该追求经济上的效率c质量。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依靠区域金融中介实施“融入较低资本成本、投入较高经济收益、资产流动速度快、机构办事效率高”的运作过程。

2、加快推进区域金融中介市场化进程,提升金融业市场化水平。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只有真正地实现市场经济才可以更好地实现金融业的资源配置,投高投资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3、加大要素投入力度。收入的增长取决于依赖要素的不可替代性、拥有数量的多少以及获得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难以迅速改变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无疑可以使经济快速增长,同时还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解决多年的遗留问题,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Bekaert,Geert,Harvey,Campbell.R and Lundblad,Christian.Liquidity and Expected Returns :Lessons from Emerging Markets.NBER Working Papers 11413,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2005.

[2]董直庆,滕建洲.我国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Bootstrap仿真的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

区域经济增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流动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被城市部门所雇用,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政府限制人口流动政策的适当放宽,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会加快人均产出收敛的速度。但是伴随着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扩大,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却并没有因之而缩小,反而出现了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与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本文谨从我国异质性人口流动现状出发来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迁移的基本特征

流动方向为向东部地区集中。从省际人口的地区流动来看,1990-1995年迁入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各省区人口流动总量的65.09%,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总合,而1995-2000年人口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期间迁入东部地区的人口占总量的76.24%,较1990- 1995年增加了10多个百分点。

迁移人口年龄结构偏轻。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的流动人口中,迁移年龄高度集中在青年人口:其中迁出率最高的是20-24岁之间的人口,迁出率达到了10.21%,其次是25-29岁的人口,迁出率为6.71%,15-19岁的人口迁出率为5.98%,位列第三,呈现出年轻人口省际外迁的空间格局。

迁移人口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我国迁移劳动力所受的平均教育年限为10.1年,其中67.6%的迁移劳动力所受教育程度是初中、高中和中专等中等教育水平的学校教育,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迁移劳动力总量的15.5%,后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全社会劳动年龄人口中所受高等教育的平均4.8%,甚至高于城镇的9.9%。

二、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选择性是人口流动的基本属性之一,在我国表现为年轻人、技能人口的流动性更强,这种选择性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作用可能截然不同。

对迁入地区而言,人口的流入增加了迁入地区劳动力总量,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极大的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增长,且高质量的劳动力流入和集中,会使流入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但大量劳动力的涌入,增加了当地的就业竞争,造成了失业率的上升,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且迁入地人口密度的增加,也对当地的公共基础设施、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也可能因社会、医疗保障等体系的不完善,产生各种社会问题。

对迁出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人口流动的作用则是双向的。一方面人口迁出降低了人口密度,缓解了人口对本地资源、环境的压力;且人口从资本劳动力比率低的部门流出,流向资本劳动力比率高的部门,这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最终会使地区间的资本劳动力比率趋于一致,减少了就业竞争,提高本地的工资水平,与此同时,从内陆到沿海的技术性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家乡汇款,从而促进了内陆地区的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当人口流动具有选择性时,对于技术性的劳动力而言,跨省跨地区的流动相对比较容易,他们趋向于在沿海地区找到报酬较高的工作,这种技术人才的流出会抑制家乡生产力的提高,迁出地因为遭受了人力资本的损失而经济增长放缓,从而可能拉大地区差距。如果将迁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在内的话,劳动力的迁移对地区增长的差距可能会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

三、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人口迁移政策

中国的经济属于典型的转型经济,人口流动的结构与规模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现阶段人口区际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扩大具有一定强化作用,需要从多方面对此进行调整和引导,而不能靠政策进行人为限制,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放宽对人口区际流动的限制。当前中国劳动力、资本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是地区集聚力的作用,这种集聚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会逆转,面对这种情况,并不是要限制人口流入,而是应该进一步放宽人口迁移的政策限制,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速东部地区的生产活动向的扩散,满足各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平衡地区之间的工资水平,随着东部分散力的提高,使人口流动自然调节到均衡水平,实现从控制流动到公平流动的转变。

区域经济增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创业环境;经济增长;社会过滤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1-0089-06

一、 问题提出

创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成为政治界、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的兴趣点,创业活动在先进知识、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纽带作用,而区域创业环境则能够为某一区域内创业的行为提供资金、人才、科技服务等各类支持的创业要素。由于创业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初创企业普遍感到经营困难,对市场前景顾虑重重,这种困难体现在初创企业产品市场、资金、技术以及信息和人才等多个方面。初创企业绝大多数处于充分竞争市场环境,容易受市场风险的侵袭,生存能力弱,应对挑战先天不足。市场环境方面,初创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开辟市场难度大,投资承担着巨大风险;金融环境方面,初创企业自我积累有限,自有资金不足,且自身信用等级低、成长性不足,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科技与人才方面,初创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人才、高技术含量生产设备、技术创新意愿,这也导致初创企业技术能力低下、技术发展缓慢。因此,不断提高区域创业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科技与人才教育环境,对提高初创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高建(2014)认为我国的早期创业指数(TEA)尽管在世界范围内排名较高,但创业环境的质量与实际支持能力排名靠后,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尽管持续引导民众创业导向、提升创业水平、改善创业环境,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受困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创业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扶持能力尚未得到改善。特别是在不同区域发展中,区域创业环境对产业,进而对促进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关系还有待于探索。凯兹(2003)认为良好的创业环境能够提供创业导向,促进创业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持续增长。萨若和怀特(2011)认为创业环境的研究能够对创业行为、创业成功等其他创业研究领域提供较大的贡献,当今国内外学者尽管对创业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创业环境指标选取、创业合法性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是在创业环境整体的评价体系构建上还存在^大的提升空间(徐淑英,2007)。在中国情境下探讨创业环境的发展脉络、构建创业环境研究的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运用交叉学科的思维碰撞出创业环境研究新的火花,这些都是创业环境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张玉利,2014)。因此本文首先论证在社会过滤指标提取的基础上,区域创业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能带来何种程度的影响,也为上文创业环境研究奠定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情境、国际化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等话题的文章日益受到国际权威期刊的青睐,而中国情境下创业环境等话题的文章数量、质量持续提高,来自中国情景下的创业环境研究逐渐走上世界舞台,成为管理学范畴中新兴、重点研究对象。国内外学者以中国情境下区域创业环境为主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是在理论发展脉络中缺乏权威解释。

创业行为成功与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高新技术产业创业者在基础设施完全适配、创业团队高效配合、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大、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的创业环境中,肯定能大幅度提升创业成功率与自身发展程度。罗马里(1989)认为,创业者只有在创业资源丰富、创业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创立企业。但是创业资源丰裕程度是由创业所在的区域创业环境提供的。因此,创业者为了提高创业成功率必须按照自身创业理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区域创业环境。如何对区域创业环境进行科学评价,促使新创企业的创业行为与需求能够和所在区域的发展战略、整体经济目标相适配是资源依附流派的主要思想。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冲击,虽然自20世纪末以来,政府官员下海经商、互联网O2O创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等创业浪潮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与制造为依托的创业行为逐渐成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而我国经济发展尚存在很多隐患。因此,我们应寻求解决这些隐患的最优路径,从本质上优化经济发展改革的传统模式,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增长的最新模式(张玉利,2014)。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就区域创业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与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李阳(2007)对中国创业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权威期刊、最近前沿动态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区域内的创业环境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索坦托(2011)认为在经济区域内设立如企业孵化器、初创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各种类型的创业中介机构能够有效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与健康发展。施瓦茨(2012)的研究表明,接受过初创企业孵化器、初创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服务的初创企业,在创业计划完整程度、创业环境适应、创业成功率等方面显著高于未接受中介服务的初创企业。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当初创企业所处的创业环境适合企业生存、发展时,该初创企业才能拥有持续的创新性与生存能力,从而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在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H1:区域创业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关系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

H1a:区域创业市场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关系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

H1b:区域创业金融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关系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

H1c:区域创业科教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关系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

三、 变量与数据选取

(一)变量选取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程度的测评、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的筛选和优化(卫,2009;李晓,2009),为今后学者研究区域创业环境提供了指标库与维度。但是这些研究往往使用单一的指标为相对应的维度定量赋值,但是这些单一指标往往不能对某一维度进行完整定义,所以本文为了最大范围地选取区域创业环境的维度划分指标,引入“社会过滤器”的概念,将区域创业环境一系列指标“过滤”为区域创业市场环境、区域创业金融环境与区域创业科教环境,研究区域创业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弗洛姆首次提出“社过滤器”的概念,主要应用在心理学的层面,用于解释特定行为、语言、符号等信息在形成正式范式前所经历的一系列筛选与优化的过程。弗洛姆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世界中,最初的原始社会并没有系统的语言、法律以及对各种事物的形容词汇,但是随着人们生存的阅历不断丰富、生活方式与沟通经验不断积累,可以通过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的过滤作用对某些事物形成特定的评价体系。罗德里格斯(2012)将社会过滤器的思想应用到经管学科的科研领域,并将其作为对不易完全测量的复合变量或多重维度的赋值方法,实证研究中的“社会过滤器”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某些指标进行删选。

研究的目的是测量区域创业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依据研究假设选取研究变量。对于因变量的选取,选取被学者们广泛接受的分析变量:2003至2015年各省区市的生产总值(GDP)。在将“社会过滤器”应用到经管学科的基础上,在卫(2009)、张可(2014)等学者对区域创业环境所做的指标评价体系中提取不同区域创业环境维度所适配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共同构建静态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探析区域创业市场环境、区域创业金融环境与区域创业科教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何。

本文采用社会过滤器是为了能反映区域创业市场环境、区域创业金融环境与区域创业科教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衡量三个方面区域创业环境的水平。文章原始数据选取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5)》、《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2015)》以及万德(Wind)数据库,具体指标见表1。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

文中选取2003年至2015年全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考察样本量为372个,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5)》、《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3-2015)》,并对数据进行简要处理。

首先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以减少面板回归过程中的异方差性,然后使用SPSS20.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KMO & 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收集处理的数据是否有效。经检验,数据整体的KMO度量值为0.882,大于0.5的标准值,因此拒绝球形检验零假设,所收集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为了验证区域创业环境研究的维度划分是否合理,将数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法对主成分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当提取到第三个主成分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3.283%,说明在原始数据中可以提取三大维度。

四、实证分析及结果

根据上文的文献梳理与指标筛选,本文选取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科技环境衡量区域创业环境,研究区域创业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研究假设H1,提出面板数据模型一:Yit=α+β1X1it+β2X2it+β3X3it+ui+?着i。

模型中Yit表示我国第i个省市t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数化形式,X1、X2、X3分别表示第i个省市第t年的市场过滤指数、金融过滤指数、科技过滤指数,ui代表不可预测的时间效应,?着i代表无法估计的随机误差项。在各过滤指数的计算过程中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处理以减少异方差性。

(一)模型检验

本文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在数据处理之后,对实证结果进行F检验与Hausman检验,首先F统计量的P值为0.000,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模型通过F检验;其次,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rob>chi2=0.0000,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0.05,通过Hausman检验,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两种模型中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本文运用STATA12.0软件,构建静态面板模型,采用OLS方法逐步回归,经过软件计算后得到全国31省市的区域创业环境过滤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如表2中2-1所示。模型拟合优度为0.9754,三个区域创业环境的过滤指数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构建十分合理,有效地描述了区域创业环境在不同的维度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在全国数据实证检验通过的基础上,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进行差异化区分,探讨不同经济区域的区域创业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分别对东部13个省市、中部6个省市、西部12个省区市区域创业环境过滤指数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对模型运行结果进行F检验与Hausman检验,F检验的结果显示三区域模型F统计量的P值均为0.0000,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模型通过F检验;三区域的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三个区域各自的Prob>chi2=0.0000,同样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0.05,通过Hausma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东部、中部、西部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优度为别为0.9596、0.949、0.9722,各区域创业环境过滤指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市场过滤、金融过滤指数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科技过滤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运行结果详见表2中2-2、2-3、2-4。

(二)结果分析

在区域创业环境的市场环境方面,市场过滤指数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假设H1a得到验证。说明了区域内市场开放程度、市场消费能力、政府投资导向、交通运输能力等市场环境越优化,经济增长越大,创业行为的成功率也越高。东部、中部地区的市场过滤系数为0.2212、0.1959,高于全国水平,而西部地区则为0.0889,远低于全国水平,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创业市场环境受到国家政策未及时倾斜、交通条件限制、资源与产品供需不平衡等实际情况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创业行为的市场依赖性远不如东部、中部地区。在金融环境方面,金融过滤指数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假设H1b得到验证。东部、中部地区金融过滤系数(0.3039、0.3197)低于全国水平(0.3805),西部地区的金融过滤系数(0.4954)高于全国水平,这也说明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创业行为更注重区域内是否能够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科技环境方面,科技过滤指数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假设H1c得到验证。根据区域创业环境与经济增长的静态面板数据分析结果,假设H1a、H1b、H1c均得到验证,因此假设H1也通过检验,区域创业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五、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区域创业环境虽然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影响,但是从检验结果中可以发现,区域创业环境各维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区域级差异,东部地区区域创业环境除市场环境外,金融环境、科教环境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均小于中西部地区,即在市场开放条件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创业环境中,金融环境、科教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相比不过分依赖于区域创业金融环境和区域创业科教环境的支持,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因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金融融资与科学教育能力远低于东部地区,在跨区域经济发展中,融资体系、科技研发和人才应用的能力已构建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如何进一步打开国内外市场,成为连接国内外中小企业贸易、投资的热点区域成为东部地区创业活动发展的新的动力。中西部限于金融市场流通性不高、基础科技能力的薄弱、科技环境发展起点过低等因素,以检验结果为依据,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得出,提高一单位金融环境、科教环境水平对中西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要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的新创企业对区域创业环境中的金融、科教环境的依赖性高于东部地区的同类企业。因此,我国不同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应明确自身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产业政策服务区域创业活动。我国东部地区的政府应引导高资源消耗、高劳动密集产业向资源、劳动力相对充足的中西地区转移,引导初创企业在创业环境选择的过程中更加贴切,缓解东部区域人民生活的压力,鼓励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在创业产业集群建设中承担更大的职责,贡献更大的力量;中西部地区政府则应该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劳动密集型初创企业入驻的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措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区域创业环境,积极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地,充分利用集群效应优化区域创业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在政府针对不同区域特色优化区域创业环境以l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同时,结合“互联网+”的背景,本文对今后研究作如下展望:

首先,我国潜在创业者也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区域创业市场环境,打破传统区域创业环境的地理距离,利用“互联网+”重塑企业形态,为创新创业开辟新的空间。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蔓延的过程中,传统企业边界将逐步打破,派生出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为新创企业创新创业提供肥田沃土。在精准农业、智能制造、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兴领域,将出现一大批依托于“互联网+”创业环境生存的新创企业推动跨区域、跨界融合,不但迸发出无限生机,又能够催生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创业新兴业态,进而带动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升级。

“互联网+”拓展了区域创业金融环境的边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碎片化的资金归集与资金供给,与初创企业融资的核心十分契合,可以有效拓展初创企业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可得性,向实体经济输血。互联网金融汇集的是碎片化资金与储蓄,能够为初创企业打造高效融资平台,为之提供覆盖广、成本小、门槛低、流程短、互动强、灵活度高的贷款产品,与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直接对接。

“互联网+”重铸科教创新体系,为创业创新提供新的要素资源。“互联网+”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生变化。一是创新创业主体呈年轻化、大众化,大学生、留学生、科技人员等草根群体正逐渐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二是区域创业科教环境日益优化,互联网创业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可见,基于互联网的科技创业环境将汇聚大众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低的成本,迎来创业创新的重要机遇。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区域创业环境研究中,要加入“互联网+”的元素,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创业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玉利,曲阳,云乐鑫.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学研究与创业研究主题总结[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1):65-72.

[2] 江虹,朱涵.论省级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估――以江苏省各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7,(24):54-56.

[3] 李晓.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J].统计与决策,2009,(15):48-49.

[4] 谢波.资源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31-36.

[5] 卫,曹薇.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关系的研究视角及其进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156-160.

[6]James Karlsen.The Role of Anchor Companies in Th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Lessons from Norway[J].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2013,(26):89-98.

[7]Roman Martin,Jerker Moodysson,Elena Zukauskaite.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Beyond ‘Best Practice’:Lessons from Sweden[J]. Journal of Knowledge Econimic,2011,(2):550-568.

[8] Zhang Y and Li H.Innovation search of new venture in atechnology cluster:The roles of ties with service intermedia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2010,31(1):88-109.

[9] Tsui,A. S. and J. L. L. Farh.Where Guanxi Matters Relational Demography and Guanxi in the Chinese Context[J],Work and Occupations,1997,24(1):56-79.

[10] Sheng,S.,K. Z. Zhou and J. Li.The Effects of Business and Political Ties on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Marketing,2011,(75):1-15.

区域经济增长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仍然较低,经济增长仍然靠高投入来维系。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众多条件的约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转型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然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转型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东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全国其他区域类似,也存在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度。东部地区的国有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具备自主创新必须的人力资源与物质条件,理应成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力军。然而,体制性突破难度很大,要耗费的时间很长。体制问题解决的长期性决定了经济转型的长期性。在艰难而富有挑战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东部地区的低经济增长将使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具有稳定性。

区域经济政策差异的消除将使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具有稳定性

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率先开放的政策,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经济增长的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政策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小,东部地区从区域政策上的经济增长获益空间趋窄。相反,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受我国改革开放梯度战略的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在享受区域经济政策上存在时间上的滞后。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央政府陆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这样,区域经济政策性的区域差异将不断消除,东部地区不再具有区域经济政策上的优势。已有的区域经济政策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弱。相反,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的时间较短,改革、开放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相当广阔的空间。为实现中西部发展战略而配套的各项区域经济政策处于不断落实之中,这些区域经济政策将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由于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战略将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以实现。中西部发展战略的长期性决定了中西部区域经济政策将不断得到深化和细化,区域经济的深化与细化的持续性将使中西部地区取得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将具有稳定性。

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将有助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新格局的稳定性

城市化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化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城市化率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2008年的43.9%。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仍然较低,城市化仍然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城市化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域差异,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从城市化水平提升中的获益是不同的。东部沿海地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根据《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2006年,东部的一些最发达地区城市化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的高城市化水平使东部地区从全国城市化提升的进程中获益的空间相当有限。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还刚处于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鉴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西部地区的低城市化水平为将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中西部地区将从城市化的提升中获益更多。

产业转移与人力资本的契合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新格局的稳定

区域经济增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资源性经济已逐步走向末路,21世纪是知识化时代,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知识性经济已成为当今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当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为此,要全面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作用,做好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的概述

(一)人力资源概述

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简单来讲,人力资源是指国家/地区总人口数-丧失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数量。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所有资源当中最宝贵的资源,可以创造价值。在《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哈比森)当中提到,在国民财富中,人力资源是最终基础,认为经济要素当中,人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当中,人力资源是核心力量。

(二)人力资源开发概述

美国学者Nadler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在组织团体当中一个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基础上,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变化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及时调查、分析、调整人力资源,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区域经济概述

区域经济又被称为地区经济,属于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小体,同样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的特征。在社会经济长期活动当中,因为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频繁交流与经济往来的居民区便会形成一个范围较大的经济区,随着范围扩大,可形成区域经济。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伴随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增长核心问题随之不断变化,21世纪以来,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经济增长当中,人力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一)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区域经济增长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求能够适应区域生产升级,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同时,从思想上要有所转变,要从传统的人力资源解放出来,逐步转变为现代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提高人才服务质量,达到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目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区域经济增长速率。人力资源开发在区域经济增长当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1.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就业结构合理化,能够推动新兴产业不断发展、不断壮大。2.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鼓励区域内分工更加合理,可以利用职业化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在实现价值方面,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吸引优质资源,产生聚集与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内产业群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产业规模化生产,进而达到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促进经济要素流动

产生经济溢出和集约效益,是在区域产业转型与优化升级过程中,人力资源可以获取更多知识、技能,提升人的自身能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还可以实现新旧技术的更新换代,进而产生资源集约效应,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在地区当中的竞争力。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力资源可以通过创新与努力,给地区经济带来更多新的增长点,还能拉动区域内外投资,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强大支持。

三、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通过区域化可以充分彰显我国的经济发展优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在现有人力资源研究的背景下,探讨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目的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加强引导,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扶持力度

1.确定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计划紧紧联系起来,制定出阶段性的人力资源培养计划与目标,从而解决区域人才短缺的弊端,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人才支持。2.全面落实促进就业扶持政策。就业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为了全面落实促进就业扶持政策,一方面,必须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协调与配合力度,做好各项检查、监督工作,从国家与地区各项优惠政策上下功夫,尤其是就业专项资金、税费减免等;另一方面,在政策落实环节,及时找出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把握好重难点,针对扶持政策当中的享受范围及标准等进行适当调整,进而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区域就业率。3.进一步深入挖掘就业岗位。中国拥有14亿人口,就业需求很大。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就业岗位,尤其是一些非正规组织就业,应重点看待,鼓励人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4.构建覆盖整个区域的职介服务网络。21世纪离不开互联网,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为了增加区域内的就业率,必须拓宽人们的就业渠道,让更多岗位找到更多适合的人,为此,应积极努力构建一个能够覆盖整个区域的职介服务网络,通过完善的功能、健全的体系、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加大就业率。

(二)强化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经研究发现,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而言,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有着明显的影响,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影响更显著。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研究显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成正比,相比没有文化基础的文盲来讲,小学水平的劳动者,生产效率可提升43%;而初中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则生产效率可提升108%;高中、大学、研究生及更高学历的劳动者,生产效率也会不断增长。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当中,必须重视人们的素质问题,要求强化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1.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在制定及划分高校技能专业的过程中,应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企业、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以及高校的办学特色充分结合,从而合理划分不同的专业。且高校需要具备高瞻远瞩的目光,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未来规划中去,及时获取区域经济变化的动态信息,随后对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可探讨出适宜的教育决策。2.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基础建设。在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方面,要求积极主动地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基础建设,尤其是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应指导技校、职业学校积极适应市场,增强技术培训能力。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以社会生产需要为导向,组织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多样化的专业培训场地。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来讲,为了获取高素质人才,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科教兴区为重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高能力的优秀人才,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摆正教育的战略位置,以教育发展为前提,以高素质人才为基础,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三)优化结构,促进区域产业调整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产业竞争激励,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是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在于以市场为导向,对区域内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这也是提升区域经济效益的关键。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升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产业发展中,劳动力是最基本的条件,当前,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很大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当中,想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推动作用,需要建立人力资源产业配置的市场机制,应以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为根本,构建一个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保证有法可依,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市场的中介组织,建设人力资本市场,构建一个专业化、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市场平台。再者,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当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为了提供更为就业岗位及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需要加速第三产业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开发与利用现存人力资源,还能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区域劳动力市场,避免大量人力资源闲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有别于物质资源的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区域经济发展当中,人力资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智力与体力劳动的总和,人力资源可以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区想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要把握住这个契机,集合地区人力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吴满.试论经济开发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2):209-209.

[2]颜黎明,谢华兴,康忠红等.开发区人力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价值工程,2015(32):37-39.

[3]赵灵芝.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基于河南、河北、上海的实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03).144-148.

[4]姚建建,门金来.中国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发展及时空演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05):28-36.

[5]唐贵瑶,袁硕,陈琳.可持续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02).102-113.

[6]崔莹莹.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