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污染及防治

环境污染及防治

环境污染及防治

环境污染及防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洋污染;危害;途径;防治措施

0 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越来越频繁,航运业也随之不断的发展,船舶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船舶活动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一些民营个体船舶,船舶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在船舶防污染方面的投入往往不足,致使船舶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海洋环境。

1 海洋环境污染的危害

海洋环境的污染物大体可分为三类:1)生活污染物;2)油类污染物;3)物理污染因子(辐射、噪声等)。船舶生活污染物排人海中之后,会逐渐被海洋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消耗掉海水中的氧。当海水中溶解的氧不足时,船舶生活污染物就会发生无氧分解,即发生腐烂,致使海水发臭,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产生一定的危害。例如,船舶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后,由于船舶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和硝酸盐,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致使海水中的澡类大量繁殖。在这些藻类死亡后,枝叶氧化腐烂,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致使高级海洋生物无法生存,海水变黑腐臭。另外,1ml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中往往含有几百万个细菌,其中大部分是病原体或是诱发因子,可能会造成一些疾病的传播,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

船舶活动往往会因船舶操作不当或船舶事故而造成海洋油污染事件的发生,当船舶油类污染物入海后,往往会在海面上形成一层油膜,油膜存在不仅降低了阳光向海水的辐射,削弱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致使地球上氧气量下降,同时还阻挡了空气中氧向海水中的扩散,破坏了海洋食物链,最终导致生态的失调。因此,海洋污染不仅直接危害着沿海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还会破坏海滨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2 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途径

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事故性和操作性等因素将污染物带入大气或海洋而造成污染。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有:

1)船舶压载水、洗舱水、生活污水、含油舱底水的排放。

2)船舶垃圾和包装有害物质的倾倒。

3)船舶发生事故造成溢油入海。

4)船舶有毒液体的排放。

5)船舶废气的排放。

3 减少船舶对海洋污染的措施

3.1 加强船舶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人类在海上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活动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海洋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应根据现代海洋污染的表现形式和国际相关海洋防污染条约的规定,在我国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订,不断完善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全面强化海洋环境管理,提高人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3.2 通过船员培训教育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船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对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发现,船员的安全意识、防污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致使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比较严重,是造成船舶海洋污染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提高船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污染意识是减少船舶海洋污染事故的有效途径。通过船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船员对防污染设备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国内和国外相关防污染公约和法规的认识,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的强化,使船员充分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另外,公司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是船员能够自觉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管理技能,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从而保证船舶的安全航行,保护海洋环境。

3.3 加强船舶安全检查,完善船舶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机制

作为船舶污染防治监管的主管机关,海事主管部门应具备配套的、有效的海洋环境污染监督管理机制。在船舶安全检查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检查船舶防污染设备的配备是否符合标准,还要对船舶防污染设备的性能和结构以及使用情况作详细的检查和记录。除了对防污染设备做严格的检查之外,还要对船员严格检查,一方面严格考察船员对船舶防污染设备操作程序的认识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操作程序或不规范的操作,要及时纠正并要求整改。另一方面还要考察船员对一些国际防污染公约以及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 使船员能够真正具备防污染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船舶防污染设备的操作管理技能。此外,海事主管部门还应配备必要的装备和仪器,加强危险品货物运输船舶的现场监督以及船舶防污染设备的专项检查,对于一些违章操作以及违法排放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应加大惩治力度,要求及时整改并承担相应责任,增强船方的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3.4 建立完善的海洋污染监控系统,提高处理海洋污染事故的能力

为了能够及时发现船舶污染海洋事故,分析和判断船舶污染事故发生的规模、地点,扩散趋势等,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将船舶污染损害降到最低,在国家沿海海域建立先进的网络化监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一些船舶将海洋污染物直接排放入海的违章操作,还应建立陆-海-空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利用巡逻艇、直升机、卫星等设备加大海洋监控力度,对于一些故意违章操作引起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和个人,应加大惩处力度,并限时整改,使船员能够真正吸取教训,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人为故意违章操作而引起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在做好海洋环境污染监控的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做好海洋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以及应急反应体系,一旦海上发生船舶污染事故,能够整合较多的应急资源,建立强大的污染事故处理力量,并且能够自上而下有条不紊、积极有效应对和处理污染事故,使污染的损失能够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海洋占据了地球将近四分之三的面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海洋庞大的资源,但是随着海洋环境不断的被污染,海洋资源也正遭到巨大的破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人们已经深深的认识到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个国家尤其是一些沿海发达国家不断采取措施甚至是通过立法来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保护海洋环境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真正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承担起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尤其是作为船员,应该深深的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和活动都直接影响着海洋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自己对船舶防污设备的操作技能,不断改进自己对船舶设备尤其是船舶防污染设备的管理方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从而使船舶航行更安全,海洋环境更清洁。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及防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源;上海;调查;防治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251

上海市地处长三角地区,黄浦江处于太湖流域的下游,因而水环境的优劣与周边流域的水质关系紧密。加之由经济发展迅速引起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情况的加重,上海市迫切需要对本地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的污染源展开调查,了解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生态现状,条分缕析污染源的特点,对上海市水环境作出客观的生态评价,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1 上海市水环境污染源调查情况

1.1 上海市水环境的污染现状

上海市水资源包括本地、过境两种,本地水资源由地表、地下两部分组成,过境水资源则来自长江干流、太湖流域两部分。上海市骨干河道共324条,河湖面积为532.47km?,河面率8.40%。全市21个湖泊集中分布在青浦区,河面率高达17.20%,中心城区河道分布不多[2]。上海市人均径流量受到地域狭小、人口密度大的影响,本地径流量严重不足。由于上游水质的不断恶化、地表水资源的污染加剧,以致上海市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

就整个上海市的水环境生态安全建设及水污染防治而言,上海市水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较为复杂。一是上海市河道多,据相关资料得出,上海市河道地质监测的情况不容乐观,中污染断面240个,重污染断面57个,严重污染断面82个,占比分别达到了40.6%,9.6%,13.9%。底泥污染属于严重污染级别的,只能经过特殊的处理之后才能还田。二是上海市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口多,经济发展压力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多的同时,水污染的情况也很严重。尽管上海市政府已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采取用水调控和综合治理等手段,但对水环境生态安全的压力分担有限。三是上海市各级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尤以黄浦江饮用功能,苏州河饮用、渔业、航道等功能,都处于受损比较严重、亟待恢复的阶段。

1.2 上海市水环境的污染源特点

上游来水。主要是周边省际流域来水污染超标,以及上海市作为太湖流域下游承泄来水的区域,污染物的入河量和省际流域来水污染物通量基本上指标相近[3]。

直排水体。自2013年加大建成区截污治污力度之后,截除污水量约占现存污水量的一半。由于郊区分散存在着将近12000家非保留性企业,农村有属于小作坊生产的小型企业大致15000家,加上临时垃圾场和禽畜场、生活污水的排放,都对河道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雨水泵站放江。综合参考对全市的雨污混接的评估,全上海市的雨污混接量在20%上下。根据松江区水务局对雨水泵站截流工程的设计分析,旱天仅占比重为小区污水的1/3。新港箱涵影响到混接量,实际的雨污混接量比预估的更大。

面源污染。以地表径流污染最为严重,高达40%。另外还有农业面源、水产养殖等污染源。

2 上海市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2.1 政府管理

上海市水环境管理主要是由上海市水务局和上海市环保局两个局级部门相互配合进行管理的。2000年成立的上海市水务局开全国风气之先,作为行政主管部门,水务局主要负责的是上海市水务管理的统筹工作;环保局负责的是具体水污染、排放等工作。水务局给出全市的水源利用计划和水政工作方案,环保局结合上海市水环境生态安全面临的现状,再开展具体的整治工作[4]。水务管理部门和市容管理部门结合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体制,对上海市的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来说是,针对性强、又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效多级管理体制,有利于污染防治措施的具体实施。如建成区截污排污工作的基本完成,尝试继续推进分散郊区污染源的整治;基本实现市政雨水泵站的放江问题的解决;加快污染河道的解决;积极联合区域综合治理河源污染;创新城市规划,实现绿色发展。

2.2 市政供水管理

针对市民的生活用水、饮用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循环再利用,由用水部门对获取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支配,以达到有效的管理使用。比如,通过调控水价,梯级水价的办法来控制用水量,增强市民节约用水的意识。上海市在新的城乡供水规划中,其中心目标是“稳量升质、城乡一体”[5],通过科学规划和预测,预计在2020年全市供水规模控制在1024万m?/d,优化供水配置系统,加强水质监管和预警机制,实现集约化管理。

2.3 个人用水管理

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活动。通过系列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的开展来提升个人对于水资源匮乏的深刻认识,进而形成一种无形中的约束,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节约用水,合理化使用水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的资源优势,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平台,将水资源知识的专业性赋予媒介形式趣味性的外衣,使得接受范围更广泛,印象更深刻,从而达到宣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最佳效果。

3 总结

上海市为改变河道污染、区域污染的现象,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就加大了投入力度,不断探索,以期实现综合整治上海市水环境污染源治理优化难度大的问题。目前,上海市在雨污混接方面的措施和系统改造,河道疏浚,水生植物的专项治理以及绿色生态农业拓展方面都累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黄浦江沿岸开发和苏州河景观功能的恢复工程,衍生的“亲水住宅”、“水系景观”等新形态,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久违生态画面。然而,在世界级都市建设的征程和追求社会经济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上海市水环境污染的防治任务任重而道远,还是非常艰巨的。

参考文献:

[1]何焰,由文辉,吴健.上海市水环境生态安全现状与建设管理[J].上海建设科技,2006(02):30-33.

环境污染及防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奶牛养殖;环境;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82-02

奶业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近几年,内蒙古奶业在政府的支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迅猛发展。据统计,2011年全区奶牛存栏240万头,牛奶产量260万吨;奶牛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100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和小区奶牛养殖存栏比重从2008年的不足7%,提高到40%以上。奶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确保农业增效。但是,奶牛养殖业也是众多畜禽养殖业中产生污染物最多的产业(每头奶牛年粪便排放量大概9吨左右)[1],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可能造成土壤污染、水源及空气的污染,以及传染疾病的流行,恶化牧区的环境和生态,限制畜牧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及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奶牛养殖户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奶牛养殖对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原因,提出保护环境的防治措施。

一、数据来源

课题组选取内蒙古作为调查区域,在2012年12月-2013年2月,由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对呼伦贝尔、土默特左旗、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锡盟市的六个区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共收回调查问卷180余份,剔除出现关键错误以及问卷答案不完整的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62粉。调查问卷涉及奶牛养殖户2012年全年农业生产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奶农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奶农年龄、受教育程度、养殖规模、养殖模式等,第二部分是对养殖废弃物的处置情况,主要包括粪便的处理、污水的排放、奶牛场消毒情况、奶农环境意识等。

二、内蒙古奶牛养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对废弃物的处理有限,对环境带来挑战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等废弃物若不经过沉淀或氧发酵等无害化处理而直接还田作肥,将会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形成沉淀,影响作物生长。不经过任何处理,产生的恶臭气体对养殖场周围的空气造成极大的影响,对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调查显示,农户对废弃物的最终处理方式上,采用沼气池处理和用污粪处理设备处理的用户有103户,比例为63.58%。仍有51户农户采用直接集中还田方式处理废弃物,比例为31.48%,且有8户农户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占比4.94%。

通过对不同生产组织模式和规模的养殖户进一步调查发现,采用集中还田方式和不做任何处理的,主要集中在小规模的散户,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场、奶联社、企业自建牧场等大规模的养殖户主要采用沼气池处理,说明粪便作为一种制沼气的新能源,得到农户的充分重视。但随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快奶牛改良,强化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奶牛养殖业规模化进程不断扩大,规模化在促进奶牛业发展的同时,也使粪污的排放更为集中,奶牛生产所产生的粪污与沼气池的处理能力不能相匹配,处理难度加大。

2.污水直接向外排放,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和用水安全

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的主要来源是奶牛排放的尿液和冲洗牛舍的废水,小而分散的散户养殖,所产生的养殖污水数量少且容易在养殖场周围消化,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小。集约化、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场所产生的污水无法在养殖场附近地区消化,也没有成熟的利用方法,因此出现了大量养殖污水乱排放的现象。调查显示,直接排向农田沟渠的农户占40.74%,排向野外湖区、河流的农户占了12.96%,排向野外荒郊的农户占了37.65%。大量污水直接进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大量水生物死亡,直接带来生态灾难;高浓度的污水排向农田沟渠,会影响作物生长,毒害作物,出现大面积腐烂。此外,高浓度污水可导致土壤孔隙阻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另外,我国北方多数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本来就匮乏,奶牛用水和污水的排放在严重污染着地下水资源的同时,也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人类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

3.奶农消毒意识淡薄,环境卫生意识薄弱

奶牛养殖场疾病中疾病繁殖、炎发病率、腹泻、蹄病等发生率最高,这些疾病的发生都与奶牛养殖环境卫生密切相关。对牛奶场清扫牛舍、牛圈、牛床,牛槽粪便、污物的及时清除出场,进行堆积发酵、消毒处理是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方式。在调查的162个样本奶农中,36.42%的奶农采取定期消毒,采取偶尔消毒和不消毒的奶农为63.5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环境卫生意识相当薄弱,不能常年保持牛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整齐。

三、奶牛养殖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废弃物清洁处理技术的普及有限,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薄弱

在我国颁布的畜禽养殖业最重要的三部环保管理条例中,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废弃物清洁处理予以了技术规范。调查显示,农户对这三部环保管理条例,只有4.37%的农户了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3.7%的农户了解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仅有3.09%的农户了解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95%以上的农户的了解程度属于“了解一点”和“不了解”,说明整体水平上,废弃物清洁处理技术的普及有限,养殖户对相关环保法规的了解程度不够,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薄弱,这些因素限制了养殖户在废弃物处置方式选择等治污工作的改进。

2.奶牛养殖户对废弃物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较低,大部分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大部分奶牛养殖户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农户对养殖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认知较低。由调查可知,只有12户农户认为“奶牛养殖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比例为7.41%,60.49%的农户认为“奶牛养殖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轻微影响”,仍然有32.1%的农户认为“奶牛养殖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说明奶牛养殖户的环境认知程度较低,大部分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

3.大部分奶牛养殖户受教育程度偏低,治污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调查样本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样本数量占25%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样本数量占45.40%,说明大多奶牛养殖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难以全面掌握像微生物发酵、清洁生产这样的高新技术,对污染治理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为部分治污效果好的技术普及推广的设下障碍。虽然大部分规模养殖场已经建成了一些污染治理设施,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在设计、技术管理及运行方面存在问题,造成许多治污工程处理和净化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根本无法正常运转。而且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奶牛养殖的培训主要集中在饲养技术、卫生防疫方面,对治污技术的专业培训过少也是导致治污技术推广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四、奶牛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

1.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

工厂化、规模化的畜牧业,是造成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导致畜产品重金属残留、抗生素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难以持续发展。以畜牧养殖为中心,因地制宜地配置种植业、无污染处理业等,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低成本地解决规模化养殖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紧密结合,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提高我国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高效、科学、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2]。

2.转变传统养殖方式,倡导适度规模、科学养殖

一方面,改变传统养殖方式,从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另一方面,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由小变大,经营方式由分散到集约,饲料管理方式向立体高密度机械化方向转变,使粪尿及污水量大大增加,若污物排放超过土地的自然净化能力,若奶牛生产所产生的粪污与沼气池的处理能力不能相匹配,就会污染附近土壤水源等形成公害。因此,转变养殖模式,应根据当地环境容量和载畜量,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适宜的适度生产规模,载畜量一定要与当地的土地自然净化能力和土壤消纳能力相匹配。

3.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技术培训,提高奶农治污整体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养殖污染物治理整体水平,除了加强对奶牛养殖疾病防疫、饲料搭配等技术培训外,对养殖户还应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的培训,包括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内容,适度规模养殖的理念,规模养殖场干粪堆码场、沼气池、沼液储存池及污水分流等设施建设标准和污染物处置技术等。此外,为了规范奶农养殖行为,政府可以合理引导奶牛协会或者奶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奶业合作组织的影响、示范和标准作用,间接倡导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提高奶农整体治污水平。

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奶农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

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环境价值观缺失,农民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无法认识到不健康养殖行为对环境的污染,无法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我国存在的普遍现象。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奶农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提高奶农的环保意识,让奶农了解奶牛养殖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让奶农认识到控制养殖污染的重要性,调动奶农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3]。

参考文献:

[1]粟朝芝,陶宇航.贵阳奶牛养殖粪便处理利用对策[J].吉林农业,2011(8),220-221.

环境污染及防治范文第4篇

城郊结合部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的双重特性。从生态学角度看,城郊区域是经人类加工改造形成的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既具有自然系统的资源、能源等物质来源的功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维持城镇居民的生存,也具有人工系统的生产、生活、经济开发活动等功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经济开发活动以及城市膨胀引起环境问题的转移导致城郊环境面临资源消耗大、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严重、污染加剧等环境问题,有的甚至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在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全面地对城郊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环境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与控制措施,以改善城郊环境现状,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城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持城郊环境的生态平衡,更好地为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服务。 1城郊环境的基本特征 城郊环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受人类活动干预较强,虽从乡村演变而来,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又异于一般的乡村。随着城市中心区的人口膨胀、土地资源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中心区的人口和工业企业向郊区疏散,因而城郊环境有着明显的空间递变序列,既有城市环境问题的转移和延伸,同时又受自身经济活动影响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因此表现出独特的空间分异特征。 1.1城市化特征城 郊作为城市边缘地带,表现出城市初期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具有农村没有的空间、地理和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活动频繁,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和交通相对发达,由城市膨胀转移而来的工厂企业较多,环境压力大,污染严重。 1.2农村本原特征 城郊环境具有显著的农村特征,仍以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等产业为经济主体。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密度较小,社会结构和经营形式多样化。受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1.3复合型多源污染 城郊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和经济的有力补充,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加工。工厂企业生产活动产生的三废物质的排放、种植养殖业发展引起的农药和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交通运输产生的尾气排放等使得城郊环境污染由过去单一性的生活性污染转变成工业、农业、服务业、居民生活和交通运输等复合型多源污染。 2城郊环境现状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郊区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大量工厂企业的兴起、工程建设、种植养殖业的发展等在推动城郊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加上城市急剧膨胀而转移和延伸过来的环境问题,使得城郊环境面临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导致城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大气污染加剧,水质恶化,自然资源破坏等严重问题。 2.1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郊区经济开发活动日益增多。由于小型工厂企业的大量兴起、种植养殖业的发展等盲目开发的程度不断加深以及资金条件的限制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得城郊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目前,城郊生态环境面临的严重严重问题主要包括工厂企业的兴起对农田、林地等资源的侵占和毁坏;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物质对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种植养殖业发展带来的化肥、农药和禽畜粪便等有机污染物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水源水质恶化,以及居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引起的城郊环境脏、乱、差。 2.2大气污染严重,污染物质组成复杂 城郊环境大气污染物质来源广,组成复杂。目前引起城郊大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有3个:一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燃料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含大量烟尘、碳氢化合物、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质的烟气排放;二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设备的落后以及加工产品的特殊性引起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毒有害气体排放;三是城郊区繁忙的交通运输引起的粉尘和汽车尾气大量产生。这些大气污染物不仅严重影响城郊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能见度下降,还容易引起呼吸道等多种疾病,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易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具有强刺激作用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黏膜造成危害,硫化物和氮氧化物还会引起酸雨及酸沉降,对居民健康、动植物生长以及建筑物寿命等影响极大。 2.3水质恶化,水体质量下降 城郊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相对丰富、水系发达的城郊区面临的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导致城郊区水体质量下降的污染源主要有5个:一是工厂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汞、铬、镉等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二是居民生活产生的含氮、磷等有机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三是通过径流进入水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过剩的农药和化学肥料等物质;四是养殖业生产中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滥用及禽畜类粪便的排放;五是随雨水径流和渗透进入水体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固废物因长时间堆放和分解产生的重金属、放射性及酸碱等污染物质。大量含N、P等营养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中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危害性极大。有机污染物质在好氧分解过程中也需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氧,同样也会引起水生物窒息乃至死亡,造成水质恶化,导致水体综合质量下降。重金属、有机农药和某些持久性有机物质还通过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等作用,最终以水产品形式危害人体健康。 2.4土壤质量下降 土壤质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化学肥料和有机农药滥用的直接影响、进入土壤的工业废弃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垃圾中的有害细菌引起的。进入土壤的这些污染物质一旦超过土壤净化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土壤组成成分比例失衡,使得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植物生长。土壤中的污染物经迁移和转化、食物链传递,最终影响人体健康。#p#分页标题#e# 2.5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受环保意识的缺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量的食品包装物、含塑制品和生活垃圾随意丢弃,造成城郊环境白色污染十分严重,不仅严重影响城郊环境面貌,还导致城郊环境综合质量明显下降。3污染防治对策城郊污染防治,重点是防,其次是治,采取防治结合的综合对策。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的双结合制度;实行城市—城郊—农村一体化调控管理;按照城郊环境功能区划,制定功能环境目标;完善城郊环保政策,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3.1控制污染源,保护城郊环境 3.1.1工业污染源的控制 城郊工厂企业类型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组成复杂,对城郊环境污染影响较大。对于工业污染物的控制,首先应调整城郊区的生产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造传统工艺,改善生产工艺流程,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化工业道路;建立生态工业园,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生产工艺的无废化和闭路化。其次应加强重点工厂企业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完善企业的排污处理设施,大力开展废物综合利用,促使废物资源化、效益化、环境化。要严格新建项目和排污许可审批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切实从源头上控制工厂企业污染物对城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1.2农业污染源的控制 农业污染属于非点源污染,涉及范围广,污染组成复杂,治理相对困难。首先应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其次推广平衡施肥,科学施药,严禁使用残留量大,降解困难,毒性强的有机农药,积极推广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1.3居民生活污染源的控制 居民生活污染物以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为主,主要是含N、P等有机营养类物质和难降解的塑料制品类污染物质。对生活污水的控制,应加快生活污水截流网管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增强城郊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脱氮脱磷能力,引入污水处理市场机制,实行排污付费政策,既可抑制居民生活用水的浪费现象,也减少居民生活排放的污水量。加强对居民生活垃圾的控制与管理。首先应改变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提倡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减少一次性餐具和塑料制品的使用。对垃圾的处理尽量选择安全的卫生填埋法或者焚烧法,力争做到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3.1.4水产养殖污染源的控制 首先应合理布局水产养殖区域,科学确定水域养殖容量,将可养殖密度控制在区域水质承载量以内,使养殖所产生的污染物不超过水质自净能力。其次要合理安排取水区、生产区、养殖区、养殖污水净化区、养殖污水排放区,做到统一取水、集中生产、集中净化、排污达标。对水产养殖所用的各类消毒剂、抗菌素、饲料等要规范管理,防止药物滥用。 3.1.5城市垃圾及固废物转移的控制 对于由城市转移而来的生活垃圾及固废物质,应按“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从城郊自然环境、开发状况、废弃物特性及成份等综合考虑并进行效益分析和可行性评估,划分垃圾吸纳区,严格区域管理,实行废弃物有偿倾倒,杜绝城市垃圾转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由城市垃圾转移引起的二次污染事故的发生。严格控制转移垃圾属性和数量,对短时间内可降解而污染不大的垃圾固废物质进行限量控制,对难降解和降解后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固废物必须采取预处理措施,防止或减少固废物浸出毒性、放射性、传染性及致病性物质,切实控制和减少由外源性污染引起的城郊环境问题。 3.2根据城郊环境功能区划,制定环境管理目标 环境功能区划是从整体空间出发,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将规划区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以便具体研究各环境单元的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不同功能环境单元的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对策。环境功能区划是实现环境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因此在大区域环境规划的大方向下,实行城郊环境功能区划的细分,并对不同功能单元提出相应的环境目标,制定目标总量控制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是防治城郊环境污染行之有效且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在编制环境区划时,可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城郊环境区域存在的不同生态分布等环境特性,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城乡兼顾的原则进行详细的环境功能区划,以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目标和环境保护措施,突出环境敏感区,确定需重点保护的生态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 3.3实行城市—城郊—农村一体化调控管理 城市—城郊—农村—体化调控管理是一个系统综合集成的概念,是建立在区域污染地理空间链式发生机制上的调控管理系统,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进区域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建立和加强区域间污染事故联动机制为目的。城郊环境问题虽然表现在城郊,但其实质是由自身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城市污染物的转嫁和延伸及农村农业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相互作用,综合发展的结果。因此要改善城郊环境,控制城郊环境污染,必须坚持城郊乡并重,统一调控管理城郊乡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途径的原则,从地理空间上解决能源分配、污染负荷分配和区域环境生态保护与补偿等问题。启用联动机制,促使地区间联合起来防污、治污,各区间不仅要对本辖区内的污染负责,还应对相邻区域进行环境污染监督,严防污染的空间转移和扩大。按照“适度投入、信息共享”的要求,实现经济个体间、部门间、区域间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应对城郊突发污染事件和环境破坏的能力,保障城郊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p#分页标题#e# 3.4完善城郊环保政策,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公众的城郊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随着经济活动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区域经济开发和资源利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模式,使得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在完善现行的法规体系下,要适时出台一些与城郊经济活动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使城郊区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时有法可依,促使城郊经济和环保的和谐发展。 另外,要加强宣传教育,运用教育、经济、法律等手段来培养人们的城郊环境保护意识,改变和提高人们对城郊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尤其是要加强管理决策层的环保意识,要正确处理城郊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知识传播、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通过图片展览、录像、画册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普及城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城郊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控制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和跨区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政府和管理部门应起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有效的城郊污染治理综合管理机制,大力宣传城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同时作为企业和个人,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城郊环境,实现城郊环境、城郊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及防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肥;污染;危害;防治对策

化肥是重要的农田物资,通过对农作物产生的促进生长和保护作用来提高作物产量,从而为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但是,当前由于农户对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对土壤、水体、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甚至通过食物链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通过对各类污染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防范建议及措施。

1化肥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化肥中各元素比例失调

由于政府的监督管理或打击力度不强,化肥的配置不科学,氮肥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导致使用比例失衡。而且随着化肥的逐年大量施用,土壤钾的供求严重不平衡。加之为提高产量,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机态养分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土壤酸化,活力下降[1]。

1.2施肥方法不科学,利用率低

传统习惯,农民们往往偏重底肥的施入,追肥少、甚至不追肥,肥料利用率低下,作物生长后期普遍存在脱肥现象,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同时,大多数农民施肥深度浅,追肥时人工撒施,又不注意及时掩埋,极易造成化肥的挥发或淋失。不少农民认为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对化肥的使用存在患少不患足思想,不仅造成肥料使用成本增加,更严重的是污染了环境[2]。

2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

2.1化肥对土壤的影响

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中的镉、砷、铅、铬等重金属,会随着施肥过程直接进入土壤,经植物吸收后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于生物体内,降解困难。植物吸收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生物酸性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逐渐增多,极易导致土壤酸化[3]。氮肥在土壤中发生硝化反应产生硝酸盐,产生的交换性氢离子被土壤吸附性复合体接受一定数量后,造成土壤中的碱性离子淋失。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氮肥,容易使土壤硝酸盐大量剩余与迅速累积,加速了土壤盐积和次生盐渍化[4],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5],同时,水土流失现象会加重,使大量的养分流失,这样不仅浪费了化肥,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已由建国初期的7%下降到3%~4%,有的地方甚至低于2%,土壤日趋退化[7]。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具有隐蔽性,土壤质量下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化肥对水体和大气的影响

从全国情况来看,化肥氮平均损失率约为45%,溶入水体中的氮素约有60%来自化肥[6]。氮肥、磷肥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土壤氮素的高度富集及大量渗漏流失,造成资源浪费,还加大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增加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引起地下水硝态氮污染,严重威胁周围的水体健康。化肥易发生分解和挥发,加之不合理的施用会对周围大气造成污染。农田中施入氮肥后,产生氨的气态损失,生成的氮氧化物和氨气进入大气,达到一定浓度就会危及人和动植物的健康。大气中氨质量浓度的本底值为2μg/m3,是动植物能正常代谢吸收和释放的浓度[6]。氮氧化物会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氧化亚氮进入臭氧层后,会与臭氧发生反应,破坏臭氧层。

2.3化肥对动植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不合理的施肥极易造成土壤的酸化及板结,使土壤的活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大面积的土壤板结也会破坏植被的完整性;我国北方土壤大部分含有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加速了土壤中原生和次生矿物的风化,释放大量铝离子,如植物长期过量吸收铝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食草动物摄入含有大量有毒重金属的植物时,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会造成食草动物体内的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等不同程度的伤害,对动物体的生命构成威胁,进而造成某个地域食物链的破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人体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果园、菜园大量施用氮肥,会造成蔬菜和水果中硝酸盐积累,进入人体后,会经硝酸还原菌的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盐,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导致人体血液缺氧中毒反应,主要是亚硝酸盐与人体次级胺结合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诱发人体消化系统的癌变[8]。

3化肥污染的防治对策

3.1执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

做好化肥质量的检测工作,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标准严格要求各个生产商的生产,贯彻执行化肥登记、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加强土壤耕地质量的调查工作,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土地实施不同的政策,对不正确执行法律法规而使用化肥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农户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化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险,提倡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在对农户存在的农业问题进行充分调查后,有根据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科学施肥方法,努力做好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工作。比如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使用,引导农民使用新型低污染,绿色化肥,低耗能施肥机器,尽量把环境污染程度降到最低。

3.3最大限度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不同种作物和土地在不同的季节或生长期施肥量不同,农民应严格按照作物的生长特性和测土配方施肥分析结果,确定化肥的最佳施用量;充分了解物质对养分的吸收规律,采取“适氮、增磷、补钾”的氮磷钾肥配合施肥技术,使植物的矿质营养处于最佳状态[9]。积极探索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施用技术,实现作物养分综合管理,提高作物生产力和化肥利用率。

3.4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

注重各类化肥的监测和管理,严格规范化肥中各类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防止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化肥中有害物质的允许限量标准,严控化肥污染。例如发达国家设置的氮肥施用量安全上限为每年N225kg/hm2,作物收获后1m土层的氮残留量不超过50kg/hm2;欧洲国家近年来每季作物的施氮量普遍降低到120kg/hm2左右[10]。

3.5推广适宜的农业管理方式

在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的大坡度地区,应采取积极的农业管理措施,保护耕地,减少土壤侵蚀和化肥的径流损失,防治对下游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在平原地区,应采取措施,积极控制排水保持土壤湿度,防治渗漏损失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其次,在灌溉措施选择上,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大水漫灌,采用喷灌或滴灌等技术措施,达到减少径流和渗漏及节水保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友凤,王曼芮,李翠兰.连云港市郊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5).

[2]朱金兰,王华为.合理使用化肥与防治污染[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3):45-46.

[3]邹芳玉.大连市土壤中化肥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94,297.

[4]李宝刚,谭超,何容信.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4):193-194.

[5]张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措施[J]辽宁化工,2010,39(5):530.

[6]曲均峰.化肥施用与土壤环境安全效应的研究[J].磷肥与复肥,2010,25(1):10-12.

[7]陈东梅,张爱军,姜波,等.浅谈农村环境污染及防治[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2):4.

[8]王鑫.化肥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及治理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3,(12):39-40.

[9]黄国勤,钱海燕,王兴祥,等.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4,13(4):65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