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等级划分

科研等级划分

科研等级划分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第1篇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是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管理内容,站在不同的位置,或考虑问题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及不同的内容。

1.广义狭义的理解。

广义理解。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内容应包含有8个方面:①组织;②课题类别和选题;③申报;④评审;⑤经费(管理);⑥课题管理;⑦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⑧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评奖。

狭义理解。仅指“⑥课题管理”这一部分。

2.工作性质的理解。从课题管理的分工工作性质看,既包含有行政性的管理,又包含业务性的管理。

3.课题级别的理解。从立项课题的级别来看,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以有5级。

部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审批的课题;

自治区级——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的,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广西教育厅批准立项的课题;

地市级——由地市教科所教研室组织,地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或教育局批准的课题;

县(市区)级——县教研室组织,县(市区)教育局批准的课题;

校级——学校自己组织并批准立项的课题。

4.管理层次的理解。

宏观管理——课题的规划管理属于宏观层次的管理,意在引导科研方向,形成研究重点,调动、组织和协调研究力量,有助于教育科研工作整体目标的明确与教育研究资源的合理组织。如区教科规划办对全广西、各地市教科所教研室对本地市、各县教研室对本县区范围内课题的规划管理。

宏观管理较偏重于行政性的管理。

微观管理——以课题的研究进程为管理对象,以研究方法与技术为主要领域,以课题个体的成果效益最优化为管理目的,是落实课题规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关键。指课题自身独立的管理。

微观管理偏重于业务性管理。

中观管理——介于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之间。

5.工作过程的理解。从研究工作发展过程看,可分为规划管理、过程管理与成果推广应用管理三大板块管理。

总之,课题管理内容是相对而言的,站的位置(上、中、下)、角度的不同,所指的管理工作内容和要求也有所不同。有的时候是既有分别,又有互相包含,不是截然分开。

本讲座所讲的管理内容和要求,主要是确定在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自治区一级课题的管理问题来讲。

二是针对与大家关系比较密切,目前大家比较关注和急需了解的关于“课题的管理”、“课题的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两大问题来讲。

第二部分关于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管理

一、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管理,主要遵循“上管下”、“自管自”和“委托管理”的办法进行。

1.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有管理职责,直接管理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指导委托课题管理单位进行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

2.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含A类、B类的C类)的日常管理,委托地市和高校教育科研机构进行,具体为:

①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地、市、柳铁管辖的,委托地、市教科所(教研室)、柳铁教委普教科进行管理。

②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高等学校的,委托该校分管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部门(如:科研处、教务处、高教室、教科所等。)进行管理。

其余(指上述提到的“地市或高校所管辖”以外的其他单位,如区直单位、区直中专、区直幼儿园、教育学会),由区教科规划办直接管理。

我们把以上①②所提到的地市教科所、教研室和高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部门称为:委托课题管理单位。

3.各立项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负责课题的自我管理、具体管理。

二、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对委托课题管理单位进行日常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1.地市教科所教研室及高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部门,负责对课题的日常管理。协助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管理所属范围的重点(A类、B类)课题,代为管理所属范围的一般课题(C类),做好有关工作。

2.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了解、检查立项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督促课题组按计划开展研究;对研究工作尽可能

题申请,均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批。

(二)组织鉴定单位。

1.通讯鉴定。所有课题(A类、B类、C类),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

2.会议鉴定。将分不同情况安排:

(1)A类课题,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

(2)B类课题,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或者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课题管理单位组织。

(3)C类课题,主要委托课题管理单位组织。具体为:

①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地、市、柳铁管辖的,委托地、市教科所(教研室)组织。

②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高等学校的,委托该校分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部门(科研处、教科所、高教室等)组织。

其余(如: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为区直中专、技校以及区直单位等等)仍然由区教科规划办组织。

凡委托地市教科所、教研室,或高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部门组织会议鉴定的,由区教科规划办发给委托书。鉴定结束后,受委托鉴定单位将会议鉴定结果报给区教科规划办。

第四部分课题经费的管理、筹措和使用

一、课题研究经费

1.A类课题由区教育科学规划办资助部分经费;B类、C类课题研究经费由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及自筹。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所在单位应对课题研究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

2.课题资助经费使用范围。限于: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第2篇

教育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单列。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下简称“课题”)是省域内教育科学研究中最高级别的课题。它关注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主要是对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涵盖了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它具有公益性,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教育科学研究而设立的政府公益性项目。

按照教育学科的特点,课题基本形成了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史、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经济与管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德育、教育心理、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国际与比较教育等13个学科。

二、课题管理环节

课题管理包括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推广六个环节。课题申报是课题管理工作的前奏,包括编制课题指南、组织申报、统计信息等过程。

评审立项是课题管理的入口。评审立项的主要功能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择优立项。开题论证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课题实施方案的价值、创新性、可行性等给予进一步的分析、讨论和审定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理解核心概念,精选研究内容,明析研究目标,找准创新点,预设研究成果等,以进一步把握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升课题研究质量,弥补课题申报时各方面存在的缺憾和不足。

中期检查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其作用是对课题的意义、研究水平、研究进展程度等进行考核与评估,在检查中及时发现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地对课题组成员、研究方案等进行调整和修改,进一步明确项目的研究计划和目标,以保证课题有效实施。通过中期评估,促进课题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保证研究工作的质量。

结题验收是课题的“出口”关,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申请结题验收的课题表示已经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须按程序由同行专家从科学性、效益性、创新性、规范性等方面,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鉴定研究工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反映课题管理的成效。

成果推广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科研价值的根本途径。成果推广既包括传播、学习在内的一切成果推广应用活动,又包括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推广活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三、课题管理存在的问题

课题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遵循教育科学研究规律,把握课题管理基本要求,实施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是促进科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必然要求。课题管理的六个工作环节把握得好与不好,对做好课题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关系很大[1]。为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各省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重庆市教科院研发了教育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云南省修订了管理办法、加强了开题论证的审核等。但课题管理过程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以云南省为例,课题管理主要存在申报水平较低、管理手段传统、按期结项率不高等问题。

1.整体申报水平偏低

课题能否立项,与选题的新颖性、选题的意义、课题的论证质量等因素有关。分析2010、2011年课题申报情况,与全国相比,云南省课题申报总体水平不高。2010、2011年,云南省推荐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被立项的课题数分别为5项和6项,分别排在倒数第10位和倒数第11位,低于平均立项水平。

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将2011年度申报课题的材料分为中小学组、职业教育组和高等学校组三组,每组又按重点课题、一般课题、未立项课题三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选题过大或过小;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脱节;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不足;缺少研究前期的基础数据支撑或参考数据比较老旧;填写不规范;论证缺乏逻辑性等问题。申报材料反映出整体申报水平较低的现状。

2.按期结项率不高

课题的研究期限一般为1~3年。以云南省为例,按最长3年计算,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第二批立项课题结项率为86.9%,但其中有一半课题的研究时限超过了3年。通过分析全国、各省规划办在网络上公布的立项和结项数,超期结题的现象在全国各地比较普遍。

3.研究成果质量不高

一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应该包括几个要素[2]: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有价值厚重的选题,要居于学术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有适切的理论框架;有学术创新,包括学术理论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或挖掘到新资料;有充实的内容;有完整的结构;有充分的论证;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务实、实用、管用,引证规范。以这八个要素来评价云南省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存在:报告格式不规范、缺少对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结果分析与研究内容不一致、研究方法在研究报告中未体现、研究报告中套话多等问题,还存在为应付结题而拼材料凑字数的少数情况。

4.过程成果再次开发利用率低

一项课题管理环节中产生的研究材料及成果,如研究报告、实施方案、中期检查报告、重要变更、结题申请书、问卷、研究数据、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目前还是以纸质+电子邮箱的报送方式,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纸质材料和分散的电子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课题电子资料未能及时整理、归类,或者即使归类了但没有有效索引,最后能查找到的电子资料十分有限。部分研究成果、研究表格等电子资料甚至丢失。同时,针对某一专题,查找纸质材料工作量大,能搜索到的电子材料很少,这对课题的研究和继承、研究成果的再次开发利用都非常不利。

5.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1)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人手普遍很紧,大部分州县、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包括分管领导在内,平均大约3人。没有设立规划办的州市、县占了1/3。即使设立了规划办,兼职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面对本级、省级、部级等众多的课题,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管理显得力不从心,易出现“重组织、轻管理”、“重申报、轻过程”等现象。

(2)缺乏共享和联动机制。省、州市、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之间,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研究成果、实验数据等信息不畅通;对管理的课题无法进行全面的了解;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开展课题管理、指导工作,优秀经验共享较少;所管理课题的研究进度,无法有效统计和监督。这些问题也造成管理效率比较低,针对性的指导比较困难。

(3)缺乏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是促进管理水平提高,提高管理效率的手段之一。对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课题管理的好差,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对课题负责人,大部分课题管理制度均规定了处罚性条款,但对于按期完成研究工作并出了好成果的课题,大多缺乏奖励办法。

四、课题管理策略

课题管理应坚持“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4]。人本原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课题承担者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体,是有效管理的关键。有效的课题管理应以课题承担者为核心,严格过程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和保护课题承担者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性。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课题管理更侧重于社会效益,即产生好的研究成果。单靠某一种方式或方法来管理课题是远远不够的。

1.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课题申报管理平台

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是组织管理的有力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重要手段。课题申报管理平台主要功能有两项:一是实现课题网络申报;二是实现立项课题的精细化管理,包括课题开题、中期检查、变更、结题验收等阶段的表格材料及成果等的网上报送与审核、研究成果查询统计、研究进度检查查询、经费管理等模块(如图1)。通过课题申报管理平台,实现课题网上申报、研究过程管理、过程成果管理等,掌握各地课题管理情况的同时,逐步积累教育科研资料库、资源库,建立起省、州市之间和省、高校之间信息互通、成果资源共享的课题管理通道,提升课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按期结项率和管理效率。管理平台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作为评价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管理绩效的有力支撑。

2.引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加强研究过程管理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现已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项目时间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九大知识板块之一,是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项目所需资源、节约项目成本的重要措施。项目时间管理的核心是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的里程碑是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的重大事件,是一个时间点,通常指一个可支付成果的完成[5]。在课题管理中,可将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三个环节的时间点视为课题研究的里程碑。省规划办、州市规划办和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加强三个里程碑表格材料和成果的审查审核,并借助网络申报管理平台,及时提醒课题承担者里程碑时间;同时将经费管理与里程碑的研究成果挂钩,提高按时开题率和按时结项率,促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采用分层分类管理,提高研究质量

分层指按申报者所属单位,分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学校两层进行管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题注重行动研究,立足于校本研究,立足于课堂和课改,以改进实践为导向;高等教育阶段的课题立足于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学校两个阶段课题研究的指导内容、方法应不同。同时,从申报水平来看,对比云南省近几年的课题申报和研究情况,发现课题研究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基础教育阶段。因此,为促进不同层次阶段教育科研发展,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研究水平,扶持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课题研究水平,分层评审、指导、管理有其必要性。

分类指按课题类别,划分为重点招标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基金课题分别管理。重点招标课题和重点课题严要求,严格“入口”、过程和“出口”,由省规划办直接管理。其他课题的开题、中期检查均授权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和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管理。所有省规划办资助经费的课题,其结题验收均由省级规划办组织,所有课题统一归口到省规划办,以此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4.加强课题研究指导,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指导课题研究是省规划办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省规划办的研究指导性质和内容与州市级、县区级、高校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不同。作为省级规划办,其研究指导工作侧重面上指导。基础教育阶段的课题研究指导,以提高申报和研究水平为主;指导对象为课题申报者、课题承担者、各级规划办负责人和学科管理员;可采用集中培训、分区域集中检查与指导、实战观摩、专家队伍重点跟踪辅导等形式;指导内容包括选题策略、信息收集和整理、设计论证、课题组织实施、科研方法的应用、研究报告撰写、结项鉴定标准等。高等学校以工作部署为主,针对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说明申报任务、申报要求、管理制度有关规定等,重点在于提高申报量,督促研究进度。

5.建立联动与共享机制,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建立日常管理两级联动机制。由省与州市级规划办之间、省与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之间共同管理课题,突出联动管理重点,进一步明确省级、州市级、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工作程序,配套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措施。两级间建立经常性沟通机制,对课题管理过程的问题及时沟通与解决,使课题共管沟通渠道畅通;不定期组织课题管理的联动检查和交流,互相了解、借鉴课题管理模式,以此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建立课题研究进度、成果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网站、管理系统、交流会等方式,州市级规划办、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能够随时查询本部门所管理课题的研究进度、取得的成果、结题信息,随时掌握本部门申报、立项课题的统计数据,及时优秀课题管理经验。信息的共享,既有利于各部门全面掌握本部门管理课题的情况,又为各部门监督和管理课题的研究进度、总结本部门的工作情况提供详细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倡平.浅谈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2] 陈文学.如何提高项目成果质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会议,2011.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第3篇

1规划院“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

规划院始终坚持“科技立院、人才兴院、质量强皖、开门办院”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构建“部级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支撑体系”和“部级现代农业规划咨询工作体系”为抓手,紧紧围绕中央“三农”政策精神和农业部中心工作,深人推进“政府服务、科技创新、工程集成”三大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并推动了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

1.1科研领域不断拓展“十二五”规划院始终坚持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需求、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针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工程问题,开展了 大量研究工作,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支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部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70余项,较“十一五”增长了75%。科研内容涵盖农业资源遥感监测、生物质能源、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领域的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工程集成和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成果,许多重要成果在农业生产上实现产业化开发和规模化应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1.2规划咨询水平稳步提升规划院拥有农业行业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建筑行业和农林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和工程监理甲级资质,现代农业规划咨询业务一直是规划院主要的工作职能之一。进人“十二五”以来,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以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恪守“公正、客观、科学、可靠”的咨询准则,积极服务于农业部、全国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龙头企业等单位,共承担完成各类咨询项目1900余项,包括省级、地市级农业规划200余项。咨询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为政府农业投资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项目的科学决策和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的咨询和参谋作用。

1.3科技基础条件逐步改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手段和载体,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五”以来,规划院围绕学科建设,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主线,深人谋划条件建设项目,科技基础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先后承建了农业部生物质工程中心、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装备分中心,以及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和农业设施结构工程两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同时,为了满足科学试验、示范推广的需要,先后投资建设了苏家屯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顺义杨镇中试转化基地和河北永清示范基地。通过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髙了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1.4科技成果培育效果显现规划院依托国家(省部级)科研攻关课题和各级政府委托的农业咨询项目,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规划院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8项(部级1项,省部级47项),较“十一五”期间的6项有大幅提高,其中,“秸杆成型燃料高效清洁生产与燃烧关键技术装备”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青海省‘十二五’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荣获2014年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成为当年农业专业领域唯一获得咨询成果一等奖的项目;国家(行业)标准18个;鉴定成果1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52项、软件著作权14个;发表学术论文475篇(其中,SCI12篇,EI83篇),主持参与编著著作20部。大量的优质科技成果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5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院通过积极做好选拔干部、评优选先、推选专家、专业培训、职称评审等工作,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共培养博士后26人,引进博士25人,取得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40人。多人获得国家荣誉和奖励,其中,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农业先进个人1人。2014年,规划院还推荐评选出规划、遥感监测、有机肥料、设施园艺、农产品加工等8个院级优势创新团队,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遴选,进一步凝练了学术方向、整合了学术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队伍,形成了学术梯队,提高了全院整体科研实力。

2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因此,农业科技发展要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2.1创新驱动,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

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压力、人口耕地、粮食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凸显,亟须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201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方式关键靠科技。通过科技创新,重点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科技支撑;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培育和发展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w,使农业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2.2深化改革,促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了构建

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支撑作用,2014年年底国家启动实施了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将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形成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和基金,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和资源“碎片化”的痼疾,改革管理体制,统筹科技资源,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改革从源头上破解了科技计划体制机制的弊端,为科技改革带来了春天,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整合后的重点研发计划将以重点专项的方式从基础前沿、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从终端目标出发,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亟须攻克的关键问题。

2.3需求导向,促进产业链跨域集成协同研发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农业科技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技研发成果解决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科技工作应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坚持支撑产业、服务产业的目标导向,完善体系、统筹资源、强化服务,为保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农业科技将催生新产业,如大生态农业、大生物农业、大健康农业、大数据农业、大品牌农业和大城市农业等?,农业研发模式将从单向技术研发向产业链式集成技术研发转变,而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科技资源与社会力量,共同开展研发、转化和推广,形成各产业科技力量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的大联合、大协作格局[51,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4“一带一路”,促进农业“走出去”

2013年9月,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带来极其广阔的市场。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能把农业“走出去”面临的基础设施落后、贸易不便利、融资困难等问题逐步解决,为农业“走出去”带来绝佳机遇夂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实现更高起点上的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巩固和提升利用国际资源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2.5人才战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当今世界,农业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科技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核心问题还是缺乏人才。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程度决定了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培养人才对待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热情,不断挖掘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原始技术创新人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人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凝聚智慧力量,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大突破、大繁荣。

3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农业现代化建设应顺应新常态下提质增效升级的内在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抓手,努力构建保供与增收并举、速度与质量并重、生产与生态协调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格局'规划院的农业科技工作将立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调整新重点,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3.1加强重点领域集成创新研究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以关键技术组装集成为重点,开展农作物资源监测技术、生物炭应用技术、能源环保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温室节能改造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创新集成研究,发挥规划院多领域的工程技术和装备集成优势,以应用研究为主体,形成具有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业大联合,打破部门、单位、区域和学科界限,凝聚科技力量,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农科教结合新局面。解决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技术瓶颈,提髙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3.2构建农业产业综合研发体系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大多来源于国家与各级政府的项目计划,按市场需求的自主研发项目相对较少。科研与市场脱节,在产出成果的效率和效果上无法与国外大企业的团队式、工厂化相比,难以解决农业发展实际问题'因此,农业科技要转变从文献到研究的科研思路,将农业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将技术应用变成科研的第一要务,围绕国家目标、产业需求和农民需要,以实验室、创新团队与产业技术体系等为载体,实现科技人员、研究基地与应用平台的有效衔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研究与市场的结合,赋予科技成果真正的活力和生命力。

3.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研基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衡量科研院所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科研人员掌握实验方法、科技创新和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因此,要充分利用规划院现有的五大科研基地,加强基地条件建设,协同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和农业设施结构工程两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聚焦高端研发,创新和试验一批优秀科研成果,使基地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真正的效用,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3.4充当农业“走出去”的“智囊团”和“实践者”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为农业“走出去”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农业工程技术装备集成创新、农业发展与区域规划、农业项目建设咨询等方面的技术与人才优势,在农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布局、重点区域与关键行业的选择、投融资方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咨询等方面充当“智囊团”;在农业“走出去”的农业资源普查与监测、农村沼气与生物质能源环保技术与装备、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充当“实践者”,努力推动形成农业“走出去”工作合力,为实施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3.5打造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科研人才结构优化,合理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培养由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构建的“金字塔”形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做好“传帮带”工作,加速培养一批优秀的领军人才和科技团队,运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依托平台,提高整体科研水平,争取承担重大项目,研发更多的科研成果以专项资金的方式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开展重点研究领域技术提升提质工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评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1(c)-123-04

我国的科研管理工作,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正在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迈进。课题评估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课题管理的全过程。课题管理通常包括课题立项评估、执行情况评估、绩效评估三个阶段。

课题执行情况评估一般采用书面检查、现场考察、学术活动报告的形式。评估的目标是准确抽取项目过程管理中的动态因素和指标,进行价值评定和趋势分析,目的是将评估结果反馈到项目内部,以控制项目的进展。也有文献认为,执行情况评估就是依据立项合同书的内容、指标、研究进度、阶段性成果等进行检查评估,从而实现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约束功能,其中进度安排及完成情况、阶段性成果则是重点评估的主要内容[1]。笔者认为,不同来源的课题因资金投入量大小的不同,主管部门对其期望值、要求也就有所不同,其评价指标体系应各有其特点。

课题执行情况管理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科研项目能否取得较好的成果,与选题的新颖性、科学性乃至实用性有着密切关系,也与研究课题的全面开展和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科研管理量化评估研究仍是难点,在评估中如何减少主观性增加客观性,至今尚无公认的评价方法和模式。现有的课题管理和评价体系多集中在前期的立项评估和后期的绩效评估,有关课题执行情况评估系统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尚未见有专门针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的较为全面和完善的评估体系。

1 课题执行情况评估体系的构建

我省卫生厅科技计划形式多样,主要有一般计划、推广计划、重大招标、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领先建设学科、省市共建计划等,2005~2007年年度经费均为170余万元,其中以一般计划占整个科研经费额的50%以上。近年来,我省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人员申报卫生厅科技计划的积极性高涨,申报一般课题项目数逐年递增,2005~2007年3年间的申报数量分别为608项、772项、868项,每年所列课题(包括未有经费的指导性计划)呈逐年增加趋势,2007年度达380项(其中指导性计划140项),而经费支持强度降为每个课题0.4万元。为进一步加强江西省卫生厅课题的科学管理,构建适合我省省情的卫生课题执行情况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现有课题经费支持强度的特点,我们按照省卫生厅课题研管理的要求,结合《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课题申报(合同)书》的内容,遵循客观性、独立性、可比性、简易可行的原则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首先,组织学科专家和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座谈,根据座谈情况筛选出课题执行过程的关键点并逐级分解,分解为一、二、三级指标,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科研进度和阶段性成果、目前研究水平、研究资料、经费使用和配套、组织管理、单位支持等情况。

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2],将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指标转化为调查问卷,对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进行调查,让他们给课题执行过程各项评价指标打分(采用百分制)。发放调查表15份,回收15份。见表1。

我们将上述各项评估指标的分值汇总,采用专家直观判定法计算各项指标平均权重[3]。适当调整评估指标权重系数,将不同的定性指标转化为量化指标,赋予一定权重范围,各项评估指标权重最大数值相加为100分。初步制订江西省卫生厅课题执行情况评估表,并用于每年一度的卫生厅课题执行情况检查。通过检查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历次课题检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在研课题量大,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学科专家参与,课题的水平及先进性仅听取课题组成员的介绍,先进性难以把握;经费不足,无经费配套或无经费,难以修改计划以跟上学科发展形势等。对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修改、调整、完善。再次发放调查表对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发放调查表20份,回收17份。见表2。

并将该体系评估指标由原表5项一级、23项二级、19项三级指标,改为2个一级、7个二级、26项三级指标(见表3)。并对三级指标予以详细说明。设有带“”号的开关指标两项,即未执行和中止,既课题未开展或申请中止评估分均计为“0”分。

2 年度课题执行情况评估检查

2005年以来,江西省卫生厅科教处每年定期组织科研管理人员,采用本评估表对省卫生厅课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强化科技计划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我省医疗单位课题规范化管理,掌握课题的进展情况,督促科研人员高质量的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检查均将已超期还没有结题和当年即将到期的课题为检点,当年立项的课题不进行检查。对超期课题限定完成时间,延期再不能完成者,目前仍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督促其限期完成,已无研究意义和价值的课题则提出中止或取消建议,为课题主管部门科学化管理及决策提供依据。检查结果见表4。

对每项指标按要求填写完整、没有缺项的2007年度科技项目执行情况评估表进行整理,评分结果见表5。

3 课题年度执行情况评估体系的特点

①该评价体系采用100分制,细化了评分标准,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②该评价体系可用于同一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类型科技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能准确、客观地反映本年度科技计划完成情况的优劣。③课题负责人可根据本评估表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自评,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④科研管理部门可应用该评价指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管理评价,协调解决课题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⑤督促课题承担单位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为科研计划的完成保驾护航。

4 课题申请延期、中止或取消的主要原因

①实验试剂已无供货来源,研究无法继续开展。②标本、病例获取困难。课题组主要成员调离原岗位或退休,标本、病例没人收集;属罕见病例,病例来源少;所研究病例治疗费用高,一般家庭难以承受。③科研经费不足。在课题执行情况检查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多少会反映课题经费不足,以基础性研究课题居多。这类课题往往涉及购买试剂、实验动物、实验设备使用等,费用往往超支,其中有不少指导性计划(经费自酬课题)或承担单位未按上级主管部门政策要求给予相应经费配套。④课题负责人长期出国、下乡、支边、病休,未将有关科研资料进行交接,指定课题组其他成员继续完成该项目;课题负责人调离原单位,未将有关科研资料进行交接,或课题组成员对该项目研究内容不了解,或课题经费已用完,接替者无法继续开展相关研究。课题负责人工作调整(调离原科室),患者治疗资料难以收集。⑤在研项目与上级主管部门在研项目发生冲突。如:江西省疾病预防控中心的“疫情地理图形分析”与卫生部所立项目类似,且将来要采用卫生部的分析系统,课题负责人申请中止该项目,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及经费浪费。⑥等待。有的课题负责人按计划合同书早已完成课题研究内容,待即可结题。但课题负责人认为自己课题研究水平较高,论文只投部级专业期刊或核心期刊,而不愿意稿投其他杂志,由于部级期刊或核心期刊所受投稿量大,论文质量要求高,发表时间周期长,以至延期2年,至今仍无法结题。⑦修订、调整计划,影响课题进度。⑧没有实验条件。失去原有研究条件,仪器损坏、实验室暂时撤消及其他原因;原定购买的设备未到位而影响研究开展。⑨课题负责人责任心不强,重申报轻科研。⑩有部分课题第二、第三成员只是挂名不出力,坐享受其利,并不参与或协调与课题相关的日常工作,而列与其后的课题组成员没有积极性;课题负责人除了承担繁重的临床、教学任务外,还要抽出时间进行科研、收集整理病历资料,严重影响到课题的进度。

5 建议

①课题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要严把申报关,对仪器设备未到位(只有购买意向)的课题不予申报。②强化课题承担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积极与本单位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进行工作协调,对将调离本单位或长期支边、医疗下乡、进修、读研、访问学者等承担有课题负责人,已按科技计划要求已完成者令其限期结题;在研者,进行项目经费审计,作好课题及科研资料的移交工作,并指定该课题组其他成员继续实施;或与单位达成协议,在新接收单位继续实施,完成成果属原单位,以保证计划按时完成;课题没有开展或已延期进展缓慢或难以完成者,则申请中止或取消,并进行财务审计,按有关规定处理。办完有关课题交接手续后,人事部门才予放行。③课题负责人要慎重选择课题组主要成员,把具有真才实学,能为课题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员放在重要位置,实行利益与责任挂钩的原则。④我省高校、研究院所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对卫生厅科技计划没有按政策要求给予经费配套,而教师、科研人员所申报的课题多为基础性研究,需购买试剂和实验动物,利用他人实验设备等,经费需求较大。因此,他们所申报的基础性研究不宜列入指导性计划。⑤指导性计划应以花费资金少,病例、材料、资料易收集的临床、管理课题为主。⑥基础性课题研究费用往往要高于临床研究课题,在经费分配上应予以倾斜,不要搞一刀切。⑦对研究周期内要退休的人员(3年内)主持人申报的课题,原则上不再审批。⑧职能部门在职称评聘时,业绩评估应以课题的结题、验收、鉴定多少作为参考指标,而不以承担课题的多少作为参考指标,以扭转重申报轻科研的现象,维护科研的严肃性。⑨建立完善科研信用管理机制。将检查结果记录到个人科研档案(科技管理数据库)中,并作为其以后课题申报、立项的重要依据;课题未能完成者,不能再申报相同级别计划;课题取消或中止者,近3年内不考虑其科技计划立项。对课题完成情况好单位与差的单位在今后课题立项上将有所侧重。以督促课题承担者按时完成科技计划项目,督促课题承担单位切实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工作。⑩将年度检查结果以发文的形式反馈给各承担单位,并在全省通报。

[参考文献]

[1]向亚萍,刘武男,杨晖.科研项目评估研究现状与方法[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6:79-81.

[2]李俊勇,刘民,周丽,等.医学科学研究项目评估概述[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2):78-8.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第5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部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