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专业类别

金融专业类别

金融专业类别

金融专业类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知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85

1引言及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日趋深化,金融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持续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已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人们每天几乎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决策,比如是否利用信用卡消费,是否通过小额信贷平台缓解燃眉之急,是否参与金融市场、是否进行新车贷款、是否借高利贷等等。那么,人们在面临各种金融产品或服务时该如何避免不合适金融行为对自身造成伤害,并使金融行为符合自身利益?

Hilgert等(2003)研究表明,人们日常的金融决策与其掌握的金融知识存在紧密联系。高的金融知识有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Kimball和Shumway,2006;Christelis等,2010;van Rooij等,2011;Yoong,2011;Almenberg和Dreber 2011;Arrondel等,2012)。然而,不幸的是,人们普遍缺乏对金融基本知识的了解(Lusardi和Mitchell,2009,2011;尹志超等,2014;曾志耕等,2015),低金融知识的人更容易做出错误的金融决策(Calvet等,2007、2009;Lusardi和Tufano,2009a;Mottola,2013)。低的金融知识对大学生的危害或许更大。因为学生面对过多负债的诱惑时特别脆弱,比如信用卡负债时,低的金融知识不仅会限制他们做出适当的金融决策,大学时期养成的金融习惯将伴随着学生人生的整个生命周期。更有甚者,大学生不当的金融决策,例如由消费行为不当引发的大量债务,会导致他们学业的失败,也造成了他们未来的财务困境(Chen 和Volpe,1998)。因此,大学生掌握必备的金融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大部分相关研究都是研究成年人的金融知识水平。例如Lusardi和Mitchell(2009,2011)对各年龄段美国人的基本金融知识调查后发现,美国人的基本金融知识相当低。此外,有些学者也对各年龄段美国人的高级金融知识进行了研究(Lusardi和Tufano,2009a,2009b;Lusardi等,2011;Yoong,2011),所有研究都表明,大多数受访的美国人都缺乏金融知识。专门针对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的研究则较少(Chen和Volpe,1998;Shim等,2010),研究同样表明大学生缺乏金融知识。

我国对于金融知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涉及了金融知识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行为及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尹志超等,2014;曾志耕等,2015)的研究表明,金融知识显著促进了家庭对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参与,并增加了家庭在风险资产、股票资产上配置的比重;尹志超等(2015)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家庭创业行为的影响,发现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显著推动家庭参与创业活动,并显著促进家庭主动创业。刘丹等(2015)通过对江苏省部分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金融教育对于大学生良好金融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但以上文献都缺乏针对大学生基本金融知识的调查,国内现有文献也没有考察大学生金融知识。

基于此,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给出当今大学生中的金融知识现状;并识别大学生中金融知识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金融知识。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数据来源与变量度量,第三部分是计量方法与结果分析,最后是结论及建议。

2数据来源及变量度量

2.1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于2015年5月份江西高校大学生金融知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南昌市7所高校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发放问卷4000份,剔除无效及含有缺失值的样本,最终有效样本3119份。其中女性5364%,家住农村的占40.59%,经管类专业学生占1369%。此外,还对大学生年龄、收入水平、工作经历等做了调查。

2.2变量度量

5个问题被用来测量大学生基本金融知识。该5个问题分别测量了利率、通货膨胀、汇率、风险收益及投资风险的基本知识。在这5个问题中,回答正确率最高的是汇率问题,正确率为78.9%;其次是投资风险问题,正确率为71.79%;接下来依次是风险收益问题、利率问题及通货膨胀问题,正确率分别为67.84%、53%及45.14%。

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知识指数(rooij等,2011),以此来度量金融知识。根据该方法,针对每个问题分别构建了两个哑变量。第一个哑变量表示问题是否正确回答,第二个哑变量表示是否直接回答(这里回答不知道或算不出来即为间接回答)。依据5个问题10个变量采用迭代主因子法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MO检验,全样本的检验结果为0.7115,表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可以保留一个因子,其比重为71.38%,该因子表示金融知识。最后,依据各变量的因子载荷,计算出本文使用的金融知识指数来度量金融知识。表1列出了金融知识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3.1计量方法

在检验一些大学生为什么会比另外一些大学生拥有更多金融知识时,我们对受访者回答问题的平均正确率进行了分层比较,并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各层之间对金融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别进行了检验。在考察金融知识对金融行为的影响因素时,我们采用OLS方法。

3.2各类大学生金融知识的差异分析

表2给出了大学生金融知识回答问题的平均正确率。方差分析也被用于检验不同组别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是否存在不同。

大学生的教育背景会显著影响他们的金融知识。结果表明,经管理专业的学生比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多的金融知识。平均来讲,经管类专业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为79.85%,而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为61.83%,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比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18.02%。方法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这两类学生在0.01显著水平上存在差别。

3.3金融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4结论与建议

金融知识已经逐步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大多学者相对忽视了大学生金融知识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致力于大学生金融知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利用江西高校大学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金融知识掌握程度还比较欠缺,不同专业、教育程度、是否来自城镇、性别、工作经历都会对金融知识产生显著影响。

以上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教育程度对金融知识有重要影响,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增加金融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在普及金融知识时,还应适当向女性、农村地区及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倾斜,以全面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志超,宋全云,吴雨.金融知识、投资经验与家庭资产选择[J].经济研究,2014,(4).

[2]尹志超,宋全云,吴雨等.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管理世界,2015,(1).

[3]曾志耕,何青,吴雨等.金融知识与家庭投资组合多样性[J].经济学家,2015,(6).

[4]刘丹,朱涛,李苏南.大学生金融态度与金融行为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6).

[5]Allgood,Sam,and William Walstad.Financial Literacy and Credit Card Behaviors: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by Age[J].Numeracy, 2013,6(2).

[6]Asaad.Tokar C.literacy and financial behaviora:Assessing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J].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2015,(24):101117.

[7]Calvet,Laurent E.,John Y. Campbell,and Paolo Sodini.Measuring the Financial Sophistication of Household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2):39398.

金融专业类别范文第2篇

1.体现课程基础性的特征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一门或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了解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价值,而在现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金融市场是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不可脱离的平台.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又不专门是公司财务和股票投资,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包含理财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

2.扩展知识面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除了要突出财经院校的特征之外,还要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介绍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经类知识,比如货币的供需与定价、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资源分配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考虑到教学资源分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问题.《财务管理》通常是财务系(或者会计系)开设的课程,《金融学》是金融系开设的课程,在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如果保留《财务管理》,金融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金融方面的知识;如果保留《金融学》,财务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财务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两门课程都删除,那么哪门课程能够补充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个教学任务应该由哪个系来承担.

二、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1.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2.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结束语

金融专业类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才;金融教育;教育理念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0-0100-04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当今世界,各国的战略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国已从争夺自然资源转向争相开发金融资源领域,包括国际货币的发行权、货币资本的配置权、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权和资产、资源的定价权在内的全球金融控制权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各国都力争能在国际金融新格局中抢占更有利的地位。例如美国早已有所行动。美国著名的国家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明确地把“控制国际银行系统”、“控制硬通货”和“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这三项,列为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的第一、第二和第五项。又如,日本在1998年时也已把金融列为安全保障七大要点的首位。

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金融格局的深刻变革,客观上形成了促使我国金融崛起并迈向金融大国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我国金融的实力扩张迅速,国际地位空前提升。银行业是我国金融的主体,银行业的市值国际排名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国际公认最权威的英国《The Banker》杂志公布的世界大银行排名看,2008年前10家大银行中,我国占据四席,工、建、中、农四大国有银行分别列第1、2、4、8名。前1000家大银行最新排名,我国占据52席。我国的股票市场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8年年底,上交所股票市值已位居全球第六,亚太第二。从外汇储备规模看,2009年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位。

从以上几个数量型指标来看,毋庸置疑,我国已进入了金融大国的行列。但是,从创新水平、监管能力、国际化程度和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以及人才资源等质量型指标来看,我国的金融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并具有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的高层次金融人才。

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匮乏,致使金融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这既与金融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也不能适应我国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学校是知识的生产地、集散地和输出地,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等金融院校。我国高等金融教育具有起步晚、起点低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金融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势头。在“金融热”的驱动下,除众多财经院校一般都设有金融专业外,一些理工、农业、师范甚至外语等院校也不顾条件,追逐热点,纷纷增设金融专业。金融热使得各高校的金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据不完全统计,至1999年时全国高校金融类专业的设点已超过600个。众多高校金融类专业的开办,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教育和金融学科的发展,但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数量多,却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够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不够新,教学改革滞后等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不够高。

目前,我国金融人才市场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的矛盾:一方面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企业却又找不到适用的高层次人才,影响到业务的拓展。据《羊城晚报》所作的2003年高校毕业生供销调查,金融专业毕业生最为过剩(《羊城晚报》2002年12月24日)。金融专业“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当今我国金融业最为短缺的已不再是一般的从业人员,而主要是以下几种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1、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领军人物和经营管理人才;2、精通研究分析、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熟悉和掌握国际金融操作规则的高端应用型人才;3、在金融学一个或几个相关领域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复合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

市场既是企业也同时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是高校金融专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和金融大国应该认真思考金融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必须把金融教育置于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先行地位。金融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如何顺应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建立金融强国的需要,提升我国高等金融教育的水平,尽快培养出大批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已是摆在我国广大金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振兴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建立与金融大国相适应的高等金融教育呢?笔者拟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从数量扩张到注重学科建设转变

鉴于我国开设金融专业的高校数量已不少,但针对大多数学术层次和教学水平不够高,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薄弱的状况,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必须从粗放型、外延式的数量扩张转变到注重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上来。金融专业的数量需要稳定,重点需要突出,质量需要提高,切实把学科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学科建设是承载高校教学、科研等项工作的基础和载体,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声望的主要标志。高校科研能力的增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科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办好高等金融教育,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花大力气抓好学科建设。笔者认为,从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目前的状况看,要重视和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稳定专业数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目前高校金融专业尽管已是数量偏多,但有的高等院校甚至还在争取办金融专业。这只是过热的一种表现,并不能代表该学科的发展方向。金融教育分散办学,不但难以形成一定的优势和合力,反而会造成明显的教育投入的分散与不足。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稳定金融专业的数量,适当控制招生规模,特别是要限制那些没有条件的高校再开设金融专业。对于已开设的金融专业要进行严格评估,质量太差的要限期整顿或撤并,适当淘汰一些没有竞争实力的高校金融专业。通过调整全国各高校金融专业的设置,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突出重点,塑造品牌

要提高高等金融教育的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政府教育主

管部门应根据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学术声誉,择优挑选若干所高校的金融专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大投资力度,使之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方面更加突出,成为社会公众认可的“国家队”或品牌。在金融类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中,塑造几个品牌,并重视充分发挥品牌的先导和辐射效应,有助于带动中国高等金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扬长避短,办出特色

要抓好金融学科建设,必须注重专业特色。注重特色是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魅力之所在。每所高校都应当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体现出与别的大学的差异性。纵观中外高校名牌专业,无不是各具特色,没有特色就不可能成为品牌。这就如同一个企业没有品牌产品,就不可能成为知名企业一样。现代金融学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由许多分支学科组合而成的。其分支学科众多,除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农村金融学等之外,还有金融工程学、行为金融学等。这些学科都是从某一个侧面人手对某方面的金融问题进行研究的。设有金融专业的高等院校,应根据国内外金融学理论发展的情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教师队伍的结构,扬己所长,发挥自身的优势,选择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具体分支金融学科。即使金融类专业具有较强实力的高校,也不可能使其每门分支金融学科都居于国内一流的地位,但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分支金融学科跻身全国高校同类金融学科的前列。不论中外,凡具有较强实力而能有较高社会声誉的高等院校,从其学科结构上看,大都是通过突出一个或几个优势专业,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而屹立于世。一所高校,如果有一个或几个真正的高水平的分支金融学科或独具特色的金融学科,这所高校就会在国内金融界乃至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就能在金融教育界立足,并带动整个学校的金融类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二、转变金融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主旨。因此,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理应成为评价高等教育对社会贡献大小最重要的指标。“金融教育”也不例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转变金融教育的理念,以便为社会培养出更加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

(一)要从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向传授金融理论和实务知识并重转变

金融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应突出实用特征。金融教育要重在务实,金融教育能否突出务实,能否培养出大批善于资金运作并具有风险防范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衡量金融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要从培养单一的专门型人才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现代科学与技术出现的不断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使得各职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对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其他相关专业更为宽广的知识与技能。目前高等教育已呈现出从专才教育向复合型“通才”教育变化的趋势,金融是一门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学科,更应当重视具有多学科最新综合知识的“通才教育”。

(三)要从只注重为国内金融业培养人才向重视培养外向型人才转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高等金融教育不仅要面向本国金融业,也应当面向国际金融市场。高等金融院校要努力培养出更多掌握国际金融运作规则和具备博弈能力,能够代表国家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发挥作用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需要落实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和更新金融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

1.课程设置微观化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教学改革,我国高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已有很大程度的改进,但还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与国外著名大学相比,我国目前的金融专业与金融市场相关的微观金融和务实性类课程偏少,宏观金融类课程偏多。我国高等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调整中,要在适当压缩宏观金融理论课程的同时,增设一些能反映金融微观运行需要并有助于培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课程,这样可以使金融教育更接近于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

2.教学内容综合化

针对我国金融教育领域里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及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要培养出“金融通才”,就必须在课程设置的部署中,特别重视金融学与数学、统计、法学、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尽可能多开发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力求使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趋向于综合化。重视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通才教育”,能使从业人员在学生时代就已从狭隘的专业中走出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教材选用国际化

我国金融教育,应立足长远,面向国际,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诸方面都应瞄准国际先进,逐步与国际接轨。金融教育要面向国际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积极引进国外近年来出版的关于金融业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方面的教材与资料,重视跟踪当今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尽量采用能反映现代金融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原版教材,力求教学内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能使学生在采用原版的双语教学中提高专业外语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培养掌握现代金融最新知识的高层次金融人才。

4.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在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大力推广启发式、专题讨论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对于操作性强的金融学课程,要特别重视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能使金融教学更贴近实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金融实务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已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水平和实力的教师队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无论从规模、层次、数量还是质量等方面近年来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这支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金融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仍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学术层次不够高,为学术界公认的高层次专家所占比例较低。特别是能站在高端位置,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拔尖人才奇缺,能跻身国际学术前沿并享有国际声誉的金融学教授更是凤毛麟角。二是由于受传统高等金融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专业课教师都缺乏在金融机构一线工作或培训的经历,往往是教期货投资理论的不懂得做期货,教国际金融方面理论的不会外汇交易操作。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教育大计,教

师为本。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跟上世界一流水平,就必须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与金融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教师队伍,乃是我国金融教育界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大事。针对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高起点,大力度地从海外引进杰出人才

任何一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最关键的因素是要有学术带头人。我国金融教育的发展,需要高起点大力度地从海外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许多身在海外的优秀人才在国外高校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有的甚至还有在国外著名金融机构担任职务的经历,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并比较熟悉现代资金运作规则。他们作为学术骨干加盟进来,有助于加速我国金融教育发展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金融教育师资队伍的学术层次和整体实力。

(二)重视培养在国内受过教育和训练的教师

由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高校金融学科的师资主体仍将是在国内高校受过教育和训练的教师。因此,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实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重在培养”的方针,舍得花大力气培养在国内受过教育和训练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了营造使现有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1、通过举办各类针对性强的高级研修班,利用发达国家的师资队伍和教材举办系统的专题讲座,选派有潜力的专业教师到国外著名学府或金融机构学习和深造,以提高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2、完善师资队伍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公平竞争,择优聘用,努力创造良好环境能激励人人不甘落后,勤奋向上增长才干。3、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使尽可能多的功底扎实的青年教师有机会出现在国内外金融界的学术论坛上,进行交流和研讨。通过参加学术和教学方面的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加强学校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往来

高等金融院校应努力加强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争取让专业教师能有较多的机会与金融机构的有关人员合作从事项目研究,同时邀请有关金融机构的专家到学校担任教职。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通过与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频繁接触和紧密联系,提高专业教师对现代金融实务知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并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教学和研究能力紧跟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与金融业的发展同步前进。

四、逐步实现从模仿和跟随向自觉发展转变

金融专业类别范文第4篇

一、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产生背景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台湾地区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是所谓“雷曼连动债事件”。在该事件中,大量投资者因为金融机构隐匿风险、虚假宣传等不正当销售行为购买了雷曼连动债,并因雷曼公司破产蒙受巨额损失。由于多数台湾地区的银行并未直接销售连动债,而是采用特定金钱信托方式,因此很难适用《证券交易法》《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对投资者进行保护,“对连动债之管理事实上十分松散,盖主管机关金管会并未视之为证交法第六条之有价证券,故其发行、募集、私募或买卖均与证交法无关”。由于受害者人数众多,且缺乏具体规定和统一渠道来应对相关争议,为避免引起更大范围的社会动荡,台湾地区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临时政策,规定新台币一百万元以下的争议,交由银行公会金融消费争议案件评议委员会解决,一百万元以上的争议则由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内设机构银行局处理。

虽然“雷曼连动债事件”整体上已经平息,但相关机构在纠纷处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效率和能力等仍然受到较多质疑。比如,银行公会金融消费争议案件评议委员会早在2006年就已经成立,但在处理连动债事件之前的数年间,经该机构处理并有结论的案件仅有5件,而银行公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仅截至2009年7月移交评议委员会受理的连动债案件已高达23404件。此外,评议委员会属于银行业协会的下设机构,很可能受到行业利益的影响,外界对其裁判的公正性也一直存有疑问。有鉴于此,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总结,2011年6月29日,在借鉴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英国金融申诉专员服务公司(Financial Ombudsman Service Ltd.,FOS)以及新加坡金融业调解中心(Financial Industry Disputes Resolution Centre Ltd.,FIDReC)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台湾地区公布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并根据该法案创设了独立的纠纷解决机构――台湾地区金融消费评议中心(Financial Ombudsman Institution,FOI),该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正式确立。

二、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整体印象

(一)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理念基础――金融消费者保护

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创设的依据是《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是申诉专员机制贯彻始终的基本理念。由于该机制主要用于解决金融消费争议,即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因为金融商品或金融服务等引发的争议,而金融消费者在市场地位、信息资源以及经济实力等方面均明显弱势于金融机构,为平衡各方关系,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金融申诉专员机制进行了一些制度上的特别设计,比如不同的收费标准。根据《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以及《金融消费争议处理机构设立及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评议中心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向所有金融机构收取年费,以及根据“谁使用谁承担”的原则向涉案金融机构收取案件处理费,金融消费者申请评议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再比如该机制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不同的约束效力,表现为:第一,评议中心拥有对金融机构的强制管辖权,在金融消费者提请评议时,金融机构必须参与,这与普通调解或者仲裁以双方自愿为前提不同;第二,评议中心做出的一定额度以下的评议决定,金融机构必须接受,但如果金融消费者对评议决定不满的,仍可以通过诉讼等其他途径寻求救济。

(二)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管辖范围――跨行业统合规制

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以及金融控股集团的出现,金融行业统合规制逐渐成为各国立法的指导思想。统合规制的内涵包括金融监管体制的跨行业整合以及金融法规的一体化设计,比如在监管机构的设置方面,英国1997年成立的金融服务局(FSA)、澳大利亚2001年成立的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美国2010年成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等均有跨行业的监管权力;在金融立法方面,英国2000年出台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日本2006年出台的《金融商品交易法》、韩国2007年通过的《金融投资服务及资本市场法》以及美国2010年通过的《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等,其效力范围均覆盖多个金融行业。

在台湾地区,金融行业统合规制一直是立法者追求的目标。2004年7月,台湾地区“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下设银行局、证券期货局、保险局、检查局等机构,主管金融市场并有权对金融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实现了金融监管体制的一元化设计,但在金融立法方面,仍沿用分散立法模式,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信托业等均有各自行业性质的立法,金融机构主要根据所属行业和业务性质遵守不同法规。构建统一的金融法规体系是大多数台湾学者肯定的方向,金融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探索金融业统一规范的可行性。早在2007年,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就曾推出金融服务法草案,计划在维持现有立法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金融行业的共通性,制定各行业共同遵守的规范。在这一背景下,借助金融危机的助推作用,台湾地区成功出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并成立了拥有跨行业管辖权的金融消费评议中心,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创设可以视为是台湾地区金融法治朝向统合规制迈进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从形式上来看,我国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如果从保护金融消费者这一独特视角进行审视,现行机制仍存在较多缺陷:

第一,金融消费纠纷并未作为一种独立的纠纷类型加以看待。金融消费纠纷与金融消费者密切相关,此类纠纷往往具有主体众多、标的较小、纠纷同质化以及当事双方实力不均等特点,具有特殊性和内在一致性,在特定背景下极易形成群体性事件,需要采取特殊的应对措施和程序设计。然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大陆金融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根据案件所属行业进行分类,比如2008年《上海金融仲裁院仲裁规则》将案由划分为存款和贷款纠纷、保险纠纷、证券交易纠纷等,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将金融类案件分为证券纠纷、信托纠纷、保险纠纷等,均未将金融消费纠纷视为一种独立的纠纷类型。

第二,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未能贯彻于制度设计之中。由于金融消费纠纷未得到足够重视,调解、仲裁、诉讼等纠纷解决机制均未关注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且无相应的制度设计。以制度性文件较为完善的证券调解为例,虽然证券业协会连续出台多项规章制度对有关证券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调解机制的受案范围、调解程序的总体框架以及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但究其实质而言与其他类型的调解机制相比并无明显区别,仅是传统调解机制在证券领域的延伸和制度细化,并无针对金融消费者或者说中小投资者的特别规定。

第三,金融消费纠纷缺乏统一受理渠道。实践中,金融消费纠纷被分散并划分为各种类型的金融纠纷,并在不同领域被不同受理机构管辖,比如证券业、银行业以及保险业等均有各自行业性质的纠纷调解机构,可能适用不同法律依据来处理类似纠纷。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很容易出现各机构重复管辖的现象,导致类似案件出现不同处理结果。“特别是目前金融商品与服务日益多样化,若金融消费者不了解何种救济途径最佳或应向何争议处理机构寻求救济时,可能会因受理机构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故传统上按金融业别区分银行、证券、保险之各业别争议处理机构之模式可能已无法因应环境的需求。”

金融专业类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差异化教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