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德育教育

浅谈德育教育

浅谈德育教育

浅谈德育教育范文第1篇

那么,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自身工作中不失时机,不遗余力地展开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呢,下面,在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基础上,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首先,德育教育重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最活生生的人格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比如,禁止学生抽烟而教师却在教室、在公共场合、在学生面前毫不避讳地抽着;严禁学生上课迟到,而教师确常有迟到早退现象。试问这样的德育教育会收到什么效果呢?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

其次,德育教育重在实实在在。学校对德育最为强调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人们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任何离开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如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一种道德教育信念从小予以熏陶,也未尚不可,但要作为一种道德内容或行为去予以贯彻或训练,这就未必会有成效。因为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远离祖国或亲友的切身体验,他就很难真正领悟“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正涵义。因此,把一些成人世界中都难以理解或做到的道德理念,却叫一些没有任何生活体验的未成年孩子去理解,其起到的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作用。

为此,对中学生的道德要求而言,其内容应更多地限于行为举止的训练、是非善恶的辨别等,这样一种水平的道德内容才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容易触摸并善于理解和做到的。

浅谈德育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 针对体育教学而言,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体育教学实践,从通过课堂常规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进行德育教育,结合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开展竞赛评比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发挥教师榜样作用进行德育教育等几个方面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德育教育

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学生体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学生成为具备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交流。

一、通过课堂常规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要求课堂常规要严格,以便在无形中教育学生。这里的课堂常规主要指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要求以及规定制度化、规格化。课堂常规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实施常规规定学生要准时集合上课,执行严格的考勤制度,规定上下课的礼节,上课时的服装要求,课堂纪律等,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遵守纪律、服从组织、文明礼貌等优良品质。这样把体育课的组织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体育课的质量,又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确定常规以后,需要教师利用各种途径做好宣传工作,并认真执行,严格训练,做好检查,对于执行好的集体或个人要及时给予表扬;对违犯常规的行为要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可以采取比赛、游戏等方式进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并从中受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成为常规的模范执行者,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做到,如此才能保证常规顺利贯彻执行,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必然会逐步增强组织性与纪律性。

二、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材包括很多内容,并且不同的体育教材也各具特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材教育的作用,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的内容不同,对于学生的品质培养也要有所区别。例如:球类、游戏等集体项目的教学,主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用。同时,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多参与,要让每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和参与者,使其在参与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精神,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项运动技术内容的掌握,通常需要经过长期复杂的过程,期间需要其付出大量的努力,耗费较大的体力,以及进行积极的思维,练习过程中还会产生许多生理性反应,例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随之引起一系列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三、结合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大都在室外进行,因此经常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以及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可能出现,这些突发事件可能会严重影响教学,并使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由于这类事件没有规律性,也无特定原因,因此教师无法主观控制其出现。但这类事件却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如果能利用这类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势必能收到良好效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他们的思想情绪,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进行教育。例如,遇到刮风下雨或炎热的夏天进行上课和开展训练时,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和逃避行为。这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强健自己的身体,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发生冲突或思想认识不正确时,教师要态度鲜明且及时进行处理,对好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表扬、鼓励;对不良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制止,并加以帮助,使学生提高明辨是非以及鉴别能力。

四、开展竞赛评比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具有时代感、竞争和进取精神。由于各项体育运动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特别是比赛中,对抗性和竞争性表现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素质具有较大的运用空间。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评比活动,通过竞赛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等优秀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教师在竞赛前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目的,端正竞赛态度,并详细说明竞赛评比方法,做到具体、明确、一致。竞赛评比中,教师还应严格要求,按规则办事,做到公平、公正,做出正确的裁决,同时还要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由于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要求上进,好胜心强,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竞赛评比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发挥教师榜样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教学思想端正,要从适应社会需要出发树立育人理念,培养人才素质,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还应树立学校体育为发展学生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

体育教师自身就是体育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因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就是教师,优秀的教师是学生走向人生的启蒙者,通常也是学生最尊敬的人,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身教”比“言教”影响更大。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作风情操、言谈仪表、为人处世、兴趣爱好、甚至知识广度等,对学生都能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完善个人的品质,不断更新广博知识,娴熟掌握专业业务,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对学生态度和蔼可亲,教态要庄重大方,仪表要整洁合体,言谈举止要文明礼貌,工作态度要认真负责,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德育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总之,体育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然而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孜孜不倦的努力付出,为此,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去教育和感知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如此,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实效,才能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梁贵朋.学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J].学苑教育.2011(16).

[2] 周生灵.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面临的困惑与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11(04).

[3] 张训.浅淡学校体育教学与管理的改革[J].泸州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浅谈德育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 小学 德育 教育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各方面的发展更是迅猛,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教育方面,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祖国交给他们的使命。小学作为学生重要的阶段,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价值观,因此必须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过程要充分的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必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推陈出新,将学生健康的成长作为新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的家长联合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目前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没有真正的了解到孩子内心需要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孩子,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德育教育问题,导致孩子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成年之后误入歧途,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和品德[1]。未成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容易被误导,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必须对孩子的德育教育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社会环境对小学德育教育带淼挠跋臁T谛畔⒒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然而信息内容的质量却是在不断的下降,不健康的内容对小学生的毒害也是尤为严重的,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同时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弱,容易轻信网络上的传言,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当前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另外夫妻双方不合经常吵架,让孩子的心理也蒙受了很大的阴影。一些家庭的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从小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导致以后的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展开。

最后,学校里教育模式的落后。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很多学校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方式,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学习意识,体会不到德育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教师在平日的生活中也不能保持良好的形象,对自身的要求过低,在学生之间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基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第一,发挥社会育人的功能。不断的改善育人的环境,联合学校和家长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巧妙的使用当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多让学生参加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小红帽等等,宣传社会城市劳模的先进事迹,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生活的自理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教会学生辨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谨防学生被骗,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科学上网。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培养孩子团结互助的优良作风。

第二,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德育教育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孩子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梳理好的榜样,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解决孩子的苦恼,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向教师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及状态,及时的发现孩子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培养孩子的团结与他人分享的意识,从小树立高尚的品格,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心中充满安全感,形成良好的品德。

第三,教师应该严格的按照课时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陶冶情操,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另外教师还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好的榜样,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2],将德育教育的工作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引入恰当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形成积极开动思维的习惯,并对学生进行检查和监督的工作。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弱,在完成课时任务时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及监督,确保完成的质量。在学生品德及心理方面出现问题时,及时的联系学生家长,找到问题的根源,排除孩子德育方面的障碍,并且定期的召开学生家长会,与社会建立相关紧密联系,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形成一个整体,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影响到孩子的一生,需要社会、家庭及学校方面的高度重视,编排德育教育的内容时要结合当前时代的需要及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的减小社会及家庭对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孩子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学生教育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将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工作核心,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新德育教育的模式,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3]。

【参考文献】

[1]夏红艳. 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2:76-78.

浅谈德育教育范文第4篇

要想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道德文化。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来,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例如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时,一开始学生对其作品抱有质疑的态度,但经过对画家的生平介绍和对典型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感悟到画家通过绘画传达的精神品质与风格特点,学生能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其作品,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对欣赏之后的每一个艺术派别都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获得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在赏析过程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提高道德修养,是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捕捉教学中的德育契机

杨振宁教授指出:“渗透性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具体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讲究“悄无声息”,准确地把握字里行间潜在的德育教育内涵,渗透一定要找到恰当的时间合适的内容进行,不能强行渗透。很多老师会把美术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变成上思想品德课,说教式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笔者认为可以在上课结束前,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或者讨论下节课怎么上,自己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这些看似与德育不相关的举动其实也是潜在的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会得到激发,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应有功能。

三、体验创作中的德育情感

美术作业完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诸如工具的准备、技能的掌握,知识的理解等等。“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没学过”、“老师,我忘带铅笔了”等等理由导致作业拖沓,质量不高。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教育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比如第一次使用刮画纸创作作品时,学生表现出来非常高的积极性,觉得很有趣。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创作工具进行示范,比如用圆珠笔示范一幅风景画,学生会很惊奇,“老师不怕画错啊!”,怕了就永远不会尝试新的工具,不能体验这种创作方式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更新评价中德育机制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知道不足与改进的方法,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作用,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美术活动可以采用多样和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比如对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等级和评语的方式。对一些美术作业质量不高但上课遵守纪律的同学,这个也值得表扬,或者有些同学对课前老师让搜集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亦或者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甚至还会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纪律,这些都可以作为加分的理由。明确告诉学生,老师不止看中绘画才能,更看中道德品行。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其宗旨是要充分肯定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要求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用欣赏的眼光对待,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让同学们多一点成就感。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五、发挥自身榜样的力量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美术老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如果在课堂中示范一幅水平较高的作品,学生也会投来赞赏的目光,从心底佩服老师的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去。教师平常的一举一动,说话的语气,做事的方法都落入学生的眼里,对孩子是无声的语言和有形的榜样。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身的优良人格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以自身的道德风范影响学生。

总之,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效果是深远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我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使他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相信在有效的目标指引下,将真正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让德育之花美丽绽放,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涛.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2).

[2]赵国华.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浅谈德育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

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二)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

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三)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

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一)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二)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

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三)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

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