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第1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not optimistic, including, prominent emotion, high psychological pressure, lack of suitable outlet channels and other issues. For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vocational teachers by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heory.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心理环境;积极心理学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positive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35-02

0 引言

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益深入。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理念、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但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远不如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广泛且深入。通过对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1 调查情况与结果分析

1.1 调查概况 调查使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主要调查该校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教师中发放了180份纸质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6份;电脑测试31人。同时还进行访谈,访谈目的一是对测试结果作进一步的确认和分析,二是对不同个体调适心理的方式进行研究。

1.2 调查结果分析

1.2.1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试结果分析(表1) ①N量表高分,反映被试可能焦虑,担忧,郁郁不欢,遇到刺激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低分表明情绪反映缓慢且轻微,很容易恢复平静,通常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②P量表高分,反映被试可能孤独、不关心人,难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且不顾危险。低分者能与人相处,能较好的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从人意。③L量表高分,超过一定分数表明测试不可信,不真实。在限度内的高分,表明被测试者遵守规章制度,属于循规蹈矩的人。低分表明测试可信,且被测试者较纯朴。

1.2.2 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试结果分析(表2、3) ①阴性:心理健康。阳性:心理不健康。②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等,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好”等。③偏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这里主要指思维方面,如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妄想、被动体验、夸大等。③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自卑、懊丧,人际关系明显相处不好的人往往该因子得分较高。④躯体化: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包括身体各部分的酸痛等不适表现。⑤抑郁:感情和心境抑郁苦闷,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的愿望、丧失活动力,还包括失望、悲观等与抑郁相关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

1.2.3 测试结果分析发现的问题

1.2.3.1 情绪化反应突出,没有明显的年龄区分,但男性情绪化反应强于女性 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分析发现,不论哪个年龄段,情绪化比例都比较高,而且男性的情绪化反应明显高于女性。这部分教师表现出的人格特征是容易焦虑、担忧,常常郁郁寡欢,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同时,在EPQ中表现出明显情绪化的被测试者,其SCL—90量表测试结果中,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四项因子分可能一项呈阳性,甚至四项同时呈阳性。表明这类人格特征已在其心理上产生深刻影响,已使之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健康状况。

1.2.3.2 工作压力过大,紧迫感强烈,“忙”已成为“共识” 调查还根据不同的年龄、岗位、职务、性别等选取了部分教师进行访谈。100%的访谈对象认为:工作压力过大,紧迫感强烈,太忙。这种状况已明显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对家庭关系产生一定影响。表现在:一是工作忙,任务重,时间紧,加剧了情绪化反应,遇事容易冲动发火,有时会直接影响同事间关系和工作的协调合作;二是容易烦躁,从而在特定时间里,表现出暂时却很明显的抑郁状态;三是焦虑感强烈,总觉得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自觉“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自己能力太差?”而自责、内疚,甚至自我否定;四是对工作的积极性、热情度下降,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表扬的心情明显,害怕来自领导的批评、否定。甚至在少数问题上已表现出不能理智的对待领导的意见;五是部分访谈对象表示,工作的紧张和压力已影响到与家人的关系。

1.2.3.3 缺乏良好的宣泄渠道,缺乏信任的倾诉对象,心里“不痛快”时难以及时排解 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多元化,相当一部分老师遇到事情喜欢闷在心里,想说但不知道该向谁说,想发泄但不知道向谁发泄、怎么发泄,造成或加剧了个人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有的老师在访谈中表现出明显与平时印象不一样的人格特征;二是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知道“倾诉”和“宣泄”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但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难以“倾诉”更难以“宣泄”。或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就是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倾诉”和“宣泄”了,仍然感到问题没解决;三是有的访谈对象防范心理极强,自我防御机制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在访谈中回避实质性的问题。

1.2.3.4 20-29岁年龄段的年轻老师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相对突出 在每个年龄段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有明显心理问题或人格特征容易带来心理问题的教师,但20-29岁年龄段的教师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究其原因,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中少有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耐心,自以为是、自我中心是普遍特征。人际交往中要么喜欢居主导地位,较强势;要么因为某方面的“不如人”而自卑,一些人把自卑写在明处,稍有接触就能发现他(她)的自卑;另一些则善于掩饰,往往用张扬的个性、虚张声势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自卑。他(她)们在生活中很难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愉悦感和宁静。

2 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2.1 改变教师心理环境,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环境是指主体的活动环境中,与主体心理状态有联系的那些事物和人的总和[4]。心理环境对个体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很早就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内容。罗杰斯在1980年著的《一种存在方式》中指出:只要能创造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环境,人们就可以变僵化为灵活,变静态为动态,变依赖为自主,逐步发掘出自己的全部潜能。

心理环境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系统是一个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要素紧密相关的复杂整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要素会以各种信息的方式进入人的大脑,这些信息与人原有的心理结构发生作用,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一是信息为原有心理结构接纳,成为心理结构中相容的、和谐的组成部分;二是不被原有心理结构接纳,但个体心理结构能变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个体的心理结果依然是和谐、健康的;三是信息既不被原有心理结构接纳,又不能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则可能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根据心理环境论不难看出,改善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要重视改善其心理环境。其途径包括:

①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②增加教职工数量,教职工结构比例合理化,适当减轻教师工作压力;③充分肯定教职工成绩,增加正激励,减少负激励;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④开设针对教职工的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等,为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外环境。

同时,教职工自身要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学习运用一些基本的、实用的调适方法,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内环境。包括:

①适当宣泄(发泄)。撕几张旧报纸,边撕边在心里骂让你生气或愤怒的人;到KTV唱歌,声嘶力竭的吼唱中,表达的是自己的内心,并不需要别人懂;②学会倾诉。跟朋友、亲人、老同学聚会,不需要防备、不需要自我保护,你可以发牢骚抱怨不停,可以是最真实最自然的自我流露;③转换角度。外出旅游,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换个思维方式“假如我只有最后一天的生命了,我最想做的事是……你会发现,那些你一度以为很重要的事和人、很让你生气的事和人都不重要了;④寻找恰当的“参照物”。痛苦往往来自不必要、不恰当的比较,善于寻找理性的、恰当的、能让自己内心愉悦的“参照物”至关重要。在合适的比较中愉快的成长;⑤学会心理求助。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成长中遇到麻烦和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学会向专业人士求助,是现代社会的大压力、快节奏对每个人提出的新要求。

2.2 倡导积极心理,激发人的积极品质和美德 20世纪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思潮。他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本质是“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情绪和体验,认为积极情绪拓延了知与行的个人资源,增强了主观幸福感、快乐和爱,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关注积极的人格特征,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个独立的维度。前者指接受自我,有生活目标和把握环境的能力,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后者指当自己需要时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当别人需要时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人际关系并对已达到的人际关系表示满意;关注积极社会环境,认为温和、民主、宽容、尊重、支持的环境更利于个体的发展,个体最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心理;关注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一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正向力量;二发挥个体积极的潜能、乐观、智慧、创造力、幸福感等。

高职教师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自身地位和角色的定位缺乏成就感,倡导积极心理,重视激发、挖掘教师的积极品质和美德,使其在工作中不仅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充满了成就感和内心的愉悦感。实现自我肯定的前提是得到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肯定、学生的肯定和社会的肯定。领导在制定相关制度时,多一些积极品质的导向,多一些鼓励和肯定;同事在相处过程中,多一些包容理解,多一些欣赏支持;对学生对老师多一些宽厚,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指导,以正向的积极的氛围引导教师的发展方向,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然上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8:48,67.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民族出版社,2005.8:191-194.

[3]王东莉,马建青.请关注“特殊人群”—“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5.

[4]肖旭,陈正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0:53,83-95.

[5]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河北出版社,2004.6.

[6]刘凤辉.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第8卷第2期,2006年4月:121-122.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沈阳地区72名幼儿教师进行测试,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结果表明:沈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3.6‰各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无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强迫和恐怖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都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对幼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提出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的压力呈上升趋势,幼儿教师也不例外。社会、领导、家长对幼儿教师的高期望,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的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能力素质、专业水平等各种素质的高要求,减员增效、岗位聘任、晋升晋级等都会成为幼儿教师的压力源。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师担负着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急需重视的问题。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显著相关,要减少幼儿行为问题,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则更晚。通过检索文献发现,1997年郑晓边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必须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王星在《前沿》杂志上发表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这两篇文章可算是国内较早的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性文章。然后沉寂了两三年,直到2000年以后,各地学者才又陆续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并对此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理论探讨。从理论和思辩层面上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2)现状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研究相对较多,如2007年洪佳佳在《科教文汇》上发表的《杭州、金华两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陈小异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等,主要是研究者就本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的问卷调查研究和应对策略研究,但未见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3)相关研究。刘瑛2006年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但仅几篇而已,并不多见。

总体来看,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局限在现状的调查研究方面。研究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缺少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和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且研究结论中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证明。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应对策略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论探讨水平,操作性不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提高本地区教师素质已成为各地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本省市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沈阳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症结所在,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沈阳地区4所幼儿园为单位抽取100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其中2025岁28人,26-30岁30人,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

(二)研究工具

此次调查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

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法,无症状反应计1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3分,偏重计4分,严重计5分。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由表1可见,幼儿教师各因子检出率前3位依次是敌对、躯体化、强迫。参照有关标准,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通过分析处理,幼儿教师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人数占23.6%,各因子项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敌对18.1%,躯体化15.3%,强迫15.3%,抑郁12.5 %,焦虑12.5%,偏执12.5%,人际敏感9.7 %,恐怖9.7%,精神病性8.3%.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与全国常模相比,本研究的72名幼儿教师在SCL-90各因子得分均比全国常模高,除人际敏感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外,抑郁和偏执两因子有显著差异(P,其它各因子均有极其显著差异(P

(三)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3可见,幼儿教师各年龄段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

(四)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4可见,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得分略高于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但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3.不良情绪反应突出。在调查中发现,沈阳地区幼儿教师中敌对、抑郁、焦虑的阳性症状依次为18.1%,12.5%,12.5%,这些情绪长期存在会直接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敌对主要从思想、感情以及行为三个方面反映出来,包括时常有工兀恶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议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抑郁主要指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咸旦、动力缺乏、活力丧失、悲观、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罪恶感;焦虑主要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湘金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特征,如气促、出汗、失眠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教师的成就愿望比一般人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更渴望成功,可是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教师的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问题。(2)有些园所管理上过于僵化,教师处于被控制;被监视的状态下,导致教师容易神绍过敏,心中不踏实,在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神不宁。

(二)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不同年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而有的学者研究认为随年龄的增长,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逐渐下降与本研究的结果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1)现代幼儿教师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些,都面临着培训进修,评比,晋级等学习和考核,还有幼儿课程日益丰富、复杂,也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各年龄的幼儿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2)年轻的幼儿教师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体力充沛决定了她们对高强度劳动的耐受能力,但自身的经验不足和应激能力较差。年长些的幼儿教师虽然教学经验和心理素质较好,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除了承受超负荷的工作外,还要承担照顾老人和操心孩子成长等各种家庭问题。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都受各自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水平大体相当。(3)本研究以5岁作为年龄段的划分间距,而年龄在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样本偏少也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一个原因。

2.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比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其分数略高些,但差异不明。通常,由于经验的差别,教龄短的幼儿教师承受压力的程度,对课程的把握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都不及教龄长的幼儿教师,所以在得分上教龄短的教师高于教龄长的教师。但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同样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教龄长的教师还面临着更多的家庭负担,上有老下有小,同样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与教龄短的教师基本相当,不构成显著差异。

3.不同班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1)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在生活上需要教师的细心照料和呵护,同时小班幼儿的教学计划较少,所以教师虽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但教学力较小。(2)中班幼儿相比较下更淘气,更活泼,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提高,但家长、幼儿园对幼儿所学知识的要求也更高。这样,中班幼儿教师虽然在幼儿的生活上投入精力有所减少,但教学压力却提高。(3)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强,教师不必在生活上付出太多体力,但在教学计划上更严,更紧,面临的要求也更高。由于不同班型幼儿教师都有各自的工作压力,所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4.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学历上差异非常显著。本科学历幼儿教师除了强迫和恐怖两个因子外,其余各因子上都显著高于专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而贾林祥在研究中指出中小学教师中学历高者比学历低者更健康。幼儿教师中高学历者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本科生大学毕业后满腔热血地投入到工作中,但较低的工资与社会地位让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认为得到的回报与其学历不成正比,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不甘心做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当她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但并没有多大的进步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也是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

五、结论

1.沈阳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比全国水平要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

2.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3.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班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5.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除强迫和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都有显著差异。

六、解决对策

(一)完善幼教办学体制.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待遇

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的基础,但学前教育并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行列。这使得学前教育的管理等方面无法与义务阶段的教育相比。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远比不上中小学教师。另外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参差不齐,幼儿教师的流动也较大,这无疑是学前教育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对幼儿教师的合理利益进行保障,落实优惠政策,改善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并通过积极的宣传提高幼儿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与物质的需求,使其付出与回报基本持衡。幼儿教师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她们所从事的职业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家人的支持,家长的配合。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健能力

幼儿教师普遍缺少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自身所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能给予正确的对待,也缺乏正确的方法加以调整,从而使某些心理问题加以恶化。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轻微的心理问题,只要加以正确的调整就可以很快的恢复正常。幼教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举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团体培训,提高幼儿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习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如对新招聘的幼儿教师进行人职前的心理培训,这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对幼儿教师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要的。

(三)加强自身修养,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幼儿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积极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中遭遇的各种刺激与压力,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不要因别人把你看成是“孩子王”就降低自己的职业要求,贬低自己的职业价值,从而贬低自己的能力。幼儿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应刘来自各方面的刁难,也不会产生职业危机感。另外幼儿教师要积极的建立自己的^、际关系网。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会如何与领导相处、与同事相处、与幼儿家长相处,与自己的家人相处,并增进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对增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生活中某些幼儿教师容易把个人情绪带入与他人的交往中,这对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不利的,在教育行业中,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全身投入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不断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不同班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从表5可见,中班幼儿教师各因子分略高于小班和大班的幼儿教师,但经过方差检验无显著差异( P>0.05 ),说明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六)不同学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本科学历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专科学历,除了强迫、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在其它因子上都有显著差异((P

四、讨论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本研究得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3.6%,这一结果高于国内学者对广西、山西、四川等地的调查,也略高出中学教师22.5%的检出率。所以,沈阳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事实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普通人群还多。本研究除了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外(P>0.05 ),抑郁和偏执两因子有显著差异( P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

一、心理测量法

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反映的是近一周时间内的身心状况。

田玉荣等人(1993)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高校教师各因子的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各因子分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症、偏执症。黄晓芸等人(2009)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市厚街镇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东莞市厚街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王海丽等人 (2014)在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躯体症状、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睡眠和饮食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敌对、恐怖、偏执三项指标训练前后教师均处于基本正常范畴。

二、问卷调查法

潘孝富等人(2007)在对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中学组织气氛量表,探讨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了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心理疾病各因子与学校组织人际气氛具有负相关,但不显著;学习气氛与敌意和焦虑、管理气氛与敌意因子回归显著。冯艳慧等人(2014)在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心理授权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回归分析指出,心理授权对职业倦怠具有很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访谈法

周智慧(2008)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以包头市幼儿园教师为例一文中,采用访谈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郑名(2005)在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中,采用量表法,结合访谈法,对 387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其婚姻、职业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36 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方面的症状,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幼儿教师,未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已婚幼儿教师。

四、实验法

曹莹莹(2012)在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中,采用了实验法,也结合了其它方法,得到了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改善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实验,将每个组的前后测差值进行对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萨提亚治疗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萨提亚的治疗工具形式灵活多样、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属于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设计的团辅课程切实可行,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应用。通过实验班学生的个案报告体现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师生关系干预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学生行为的改进证明其在促进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方静 (2013)在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室实验法,揭示教师心理弹性与加工负性情绪信息时认知特点间的关系。结果说明了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颜色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有情绪Stroop效应,对消极词汇表现山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再认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更为敏感,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效应。

五、文献分析法

王力娟(2008)在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也结合了其他方法,结果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和状态焦虑水平与其人格倾向显著相关,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显著相关.其中人格倾向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是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调节变量。张璞 (2013)在对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其它几种方法,结果揭示了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显著提高(P

六、结论

纵观以上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的总结,我们可知,最常见的是心理测量法,尤其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最为常用,其它方法用的很少,如需使用,也是和测量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对于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方法来说还是相对其他领域的单一,对于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多用实验法和其它有科学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曹莹莹.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方静.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3.

[3]冯艳慧,王冬兰,曹长德,侯德娟.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4]黄晓芸,陈丽江,祝嫦,吴玉芳.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当代医学,2009,(21).

[5]潘孝富,秦启文.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D].心理科学,2007,(4).

[6]田玉荣,周志田. (1993).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3).

[7]王海丽,刘敬红,杨兴才,李宏.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D].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

[8]王力娟.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8.

[9]郑名.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5,(4).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锻炼法;高校教师;健康水平;实证研究

1前言

1.1意义

清华大学率先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50 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公民体质和心理素质,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35%。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工作任务重, 保健意识淡薄, 身体锻炼主动性严重不足,从而导致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数量稀少,亚健康状况严重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以四合一锻炼法来提高高校教师身体素质与锻炼意识的实验,从而培养高校教师良好的健身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以实验法来测定四合一健身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高校教师健身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身体锻炼方法,以达到摆脱“亚健康”状态的干扰,使其精力充沛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及终身受益。

1.2高校教师健康水平现状

上海社科院曾公布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到调查时期的53 ~54 岁,比人均寿命低了近20岁。2009 年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组对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有67. 9%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张永军在《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探因》调查结果为: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不足10% ,远远低于全国体育人口的平均数31%。华东师范大学赵琦认为:高校在职教师的生活方式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对健身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健身行为不足,维持身体健康的意识转化到实际的对比效率不够。吴家琳在《我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健康状况》中指出:高校教师身体健康水平日益下滑的现状, 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须重新审视事业与健康的辩证关系增强体育健身意识, 使体育真正进人到我们的生活中。李建华在《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结论中提到高校教师的体育行为现状不容乐观, 应采取各种手段促使他们积极的行动起来, 真正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1.3概念界定

1.3.1所谓“四合一健身法”就是指通过校车保健操、校园课间操、校园健身走、学校健身兴趣小组这四种健身方法与手段的推广,来达到让每位老师能在学校工作的时间里,充分挖掘高校教师可利用时间和零碎时间进行针对性强、简便、易学的身体锻炼,自由选择与搭配,化整为零,达到每天健身的一种锻炼习惯。

1.3.2 体育人口、体育锻炼者、非锻炼人群:我国确定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度不少于3 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体育锻炼对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两次体育锻炼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若间隔14天锻炼1次,其效果是零,即等于没有锻炼,要想取得锻炼效果,每周起码锻炼1次。因此,本文将每周能够参加1次或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高校教师就视为体育锻炼者,而体育锻炼少于每周一次的高校教师我们就视为非锻炼人群。

1.3.3亚健康诊断标准:根据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量表,其中CMI内容包括18个部分,195个问题,每题选“是”1分、“否”0分,全部得分相加得CMI总分,美国人常用的CMI总分筛查临界值为30分。许丽英等人将CMI译成中文后做了进一步修订,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性别的筛查标准:男性CMI总分≥35分、女性CMI总分≥40。本文采用高校教师亚健康CMI调查问卷,男性CMI总分≥35分、女性CMI总分≥40分,且不患病作为区别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范围涉及七个系一个部共150名教师(随机抽取酒店管理系20名、旅行社管理系20名、旅游规划系10名、外语系40名、艺术系20名、烹饪系10名、工商管理系10名、社科部20名),调查人数占全院教师总人数的80%。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包括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类研究、对策分析的研究、目前锻炼法的种类、方法及效果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采用定向、随机发放的方式,发放《高校教师亚健康调查问卷》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调查表》共150份,问卷1是CMI量表,问卷2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状况、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内容,回收146份,回收率为97.3%,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男教师45人,女教师93人。问卷发放前,请有关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认为问卷的效度较高。问卷回收后,间隔一周对艺术系20位教师采用小范围重测法信度检验,并对两次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865,P

2.2.3实验法: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校工会牵头,对全院教职员工开展为期半年的“校园四合一健身法”的推广与促进活动,鼓励教师利用自己在校的空余时间,选择合适自己的锻炼方式,将这四种健身法随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健身的氛围,养成体育锻炼的一种生活习惯。

实验一:校车保健操的推广实验,我校有校车6辆,每天坐校车上下班的老师大约在百人以上,且校车上时间均在40分钟以上,我们设计了座椅操及穴位按摩操进行推广,主要是几大穴位的按摩和适合车上练习的小幅度身体拉伸,目的在于缓解教师颈部、肩部、腰部、手臂的不适。

实验二:校园课间操推广实验,我校由工会组织,在上午和下午课间分别组织教师自愿参加第八套广播操的锻炼,每天抽一点时间来活动筋骨,伸伸胳膊弯弯腰。推广课间操,目的在于通过伸展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等手段,帮助教师强健体质、消除疲劳,养成锻炼的习惯。

实验三:校园健身走推广实验,校工会专门请来专家对全院教师开展了健身走知识的讲座与宣传,并设置了我院的健身走路线,鼓励广大教职员工能利用餐后或课余时间在风景迷人,空气清新的校园中进行最便捷的健身形式――健身走锻炼,有利于缓解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实验四:学校健身兴趣小组推广实验,学校工会组建了院教师篮球兴趣小组,院教师瑜伽兴趣小组、院教师羽毛球兴趣小组、院教师乒乓球兴趣小组。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定期参与锻炼,目的在于不仅提高教师锻炼的兴趣和运动能力,还有助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师的心情得以缓解。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实验研究

3.1.1我院教师的基本情况介绍:本次共调查了138位教师,其中男教师45人,女教师93人,从年龄上统计,35岁以下教师有51人,36岁-45岁的教师有52人,46岁以上的教师有35人。从职称上统计,初级职称 31人,中级职称65人 ,高级职称42人。

3.1.2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表1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根据亚健康的诊断标准,我院138位教师中有98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71%。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有29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7%;36~45岁的教师中有4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6~45岁教师人数的77%, 46岁以上的教师中有29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46岁以上教师人数的83%;经过6个月的实验后,这138位教师中有91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66%。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中有3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8%;36~45岁的教师中有34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6~45岁教师人数的65%;46岁以上的教师中有27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46岁以上教师人数的77%;数据分析得出:我院教师实验前,亚健康率71%,高于2009 年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组的调查结果67. 9%。经过半年的实验后,我院的亚健康发生率66%基本与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持平。从年龄上分析,35岁以下的教师虽然亚健康发生比率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应该是年轻、身体底子好,生活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但实验后数据不降反升,可见年轻教师的体育锻炼意识还很薄弱。36~45岁的教师实验前后的亚健康比率降低的最快,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36~45岁的教师是这次四合一锻炼法推广中的主力军,可见四合一锻炼法在学校里开展的可行性。46岁以上的教师实验前后也有明显的变化,提高的比率要明显小于36~45岁的教师,分析原因应该是年龄高,身体状况较弱,健康状况的改变也相对较慢。总的来说,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对36~45岁的教师效果更佳。

3.1.3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体育人口比率的影响

从表2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我院教师的体育人口为16人,占统计人数的12%,体育锻炼者人数为43人,占31%,非锻炼人群人数为79人,占57%,实验后,我院教师的体育人口上升为25人,占统计人数的18%,体育锻炼者人数上升为65人,占47%,非锻炼人群人数降低到48人,占35%。数据分析得出:我院体育锻炼者人口比率实验前31%、实验后47%,这两组数据远远低于2003年苏静等人调查得出的我国知识分子每周参加体育活动者为65.40%的结果。我院实验前体育人口的比例12%低于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调查得出的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18.30%的结果。而实验后我院体育人口的比例18%刚好和全国的水平相当。从实验前后数据比较得出,数据上升最快的是体育锻炼者比率的增加。总的来说,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及体育锻炼者的比率,增强了我院教师参加体育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将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锻炼者还是我校要努力的方向。

3.1.4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生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表3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教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我评述是: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的人数为58 人,比率最高,占总人数的43 %,其次是认为身体状况较好的和身体状况较差的都是3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5%,第三是认为身体状况很差的为6人,占总体的4%,最后是认为身体状况很好的为4 人,占总人数的3 %. 由数据显示,有72 %的被调查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处于基本健康水平线及以下,而且还有较大比率的教师虽然自我评述身体健康状况高于基本的健康水平线,但从其身体不良状况的填写中许多人选了具有慢性咽炎、颈椎病、头痛、腰椎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由此可见,我院教师自身的健康结构较差,有较大比率的教师身体状况不佳。实验后,教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我评述最大变化的是对自我评述较差的少了10人,比例降到了18%,自评身体状况较好的和一般的分别多了4个、6个人,比例上升了3%和4%,而评述很好的和很差的人数没有变动。而实验后身体不良状况的调查中,头痛、颈椎病、腰椎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可见,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使得一部分教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部分人对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有了显著变化,可以推断这部分老师的生理健康状况也应该有明显的改善,因此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1.5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

在实验前,我们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睡眠状况、情绪管理来测定教师的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变化,在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来看87%的教师选择了满意,在同事是否对你满意的问题上74%的教师选择了满意,在你是否经常失眠的问题上,有20%的教师选择了经常失眠,在你是否容易焦虑的问题上,有25的教师选择了容易焦虑。

数据显示,我院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与热情较高,对工作的态度端正,人际关系融洽,但失眠与焦虑者人数较多,从而也反应出我院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而从实验后的数据显示对比,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失眠和焦虑者两项上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能改善锻炼者的失眠与焦虑状况,从而体现了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36~45岁的教师效果更佳。我院教师亚健康状况问题突出,不容忽视。

4.2 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及体育锻炼者的比率,增强了我院教师参加体育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将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锻炼者还是我校要努力的方向。

4.3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使得教师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评价较差率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另外教师的头痛病、颈椎病、腰椎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因此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4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失眠和焦虑者两项上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比率、降低了亚健康状况、对教师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状况都有明显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实验后我院的体育人口比例、亚健康状况和全国水平及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汪凌.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浙江体育科学 2 0 1 0 (5)

[2]陈 平.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 [J] 体育教育 2010(12)

[3]韩传来.普通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

[4]杨秀芝.河南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5)

[5]曾吉.普通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6]徐宝庆.上海市高校中老年教师的健身现状与对策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增刊

[7]赵喜桂.湖北大学1998 年教师健康状况调查部分资料分析 [J]湖北大学学报 2000 (3)

[8]李建华.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 河北体育学院.2005(12)

[9]于敏.对福建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项目参与率的调查与分析 [J] 安徽体育科技2005 (8 )

[10]高秋平、戴国清.高校女教师身体健康及体育锻炼对其影响的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

[11]张永军.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探因[J] . 体育学刊,1998 (2)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第5篇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3)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主力军,也是思想复杂、变化快速的一个群体。通过对某高职院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有效问卷140 份。从工作压力、家庭经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以及教科研、社会认知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抓好青年教师入职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和青年教师党员干部的培养、加大青年教师教科研扶持力度、关注小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等四点对策,旨在为高职院校出台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政策提供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动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38-04

作者简介:赵岚(1982—),女,硕士,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研究、材料表面处理。

基金项目: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党建课题“我院青年教职工科研现状调研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XD009)

一、问卷设计及背景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的实力。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期,社会发展给青年教师带来了思想的冲击,也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诸多方面。浙江省现有高职教师23 461 人,其中专任教师15 777 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约占45%。

开展青年教师发展动态研究,目的在于了解青年教师群体(35岁以下)的心理和需求,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以便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工作策略,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保证学校师资的稳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笔者以某地区某一高职学院的教师为样本,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60 份,回收问卷155 份,其中有效问卷140 份,有效率为87.5%,符合问卷调查的可信度要求,同时采用访谈方式完成了部分信息的采集工作。根据问卷设定思路,从家庭经济情况、工作情况、心理状况、教学科研、身体健康、社会认知等六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家庭经济状况分析

该内容主要通过访谈形式完成。大部分青年教师刚成家立业,还担负着照顾长辈、还房贷等压力,因此,很多青年教师需要通过承担大量的工作获得经济报酬,导致钻研课堂教学技能和开展科研工作的精力大打折扣。在访谈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回答“哪些因素对您工作方面影响最大”这一问题时,“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职称晋升困难”及“教科研经费不足”是主要选项。青年教师在生活方面最关心的是住房问题和工资福利待遇提高问题,对事关学院自身发展和利益方面的问题也十分关心。除此之外,地域文化背景问题、配偶问题及子女上学问题等与教师的籍贯分布呈现出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做好外地教师融入本地生活的工作也是提高教师稳定性的重要内容。可见,这些生活压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影响到学院教师队伍的稳定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工作压力状况分析

调查分析发现,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0%的人表示赞同从事兼职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校外的工作量虽少,但经济收益远高于校内;二是校外兼职有利于教师增强技能,尤其是在企业兼职。如果任由第一种状况存在下去,会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把时间、精力过多地投入第二职业,将会给学院的教科研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对第二种状况,学校层面应出台鼓励政策,以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接受此次问卷调查的青年教师中,专业技术职称在讲师及以下的占86%,这与目前全省教师职称总体比例是接近的。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青年教师将面临着巨大的职称晋升压力,合理规划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青年教师职称晋升是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学院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分析高职教师工作压力的分布情况发现,各选项情况比较平均,说明青年教师的个体情况差异明显,且每个人的追求也不完全一样,这给学院出台青年教师发展的激励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政策出台应尽量避免“一刀切”,而应该以更宽松、更多样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三)心理状况分析

柳友荣在《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一文中编制了“生活事件量表”,在对200 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后发现,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依次排列为职业适应方面、人际关系方面、情绪方面、人格方面、个人感情方面。从高职教师的职业感受、精神状态、幸福感等方面依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自己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认可度达到93%以上,说明随着教师职业地位的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可度较高,但同时应注意到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高,并不代表对学院本身的认可度高。

通过对青年教师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调查分析发现,在人生理想方面,选择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占93%,选择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的占7%,这反映出青年教师人生理想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也契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人生态度方面,选择积极进取的占85%,选择顽强拼搏的占8%,这与青年教师的人生理想也是相互印证的。

调查显示,高职青年教师处于心理平和状态的仅占6%,而心理状况堪忧的人群则占12%,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数据。青年教师中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达到82%,该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认为困扰自身心理健康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定问题。

(四)科研工作状况分析

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存在一定弱点。调查显示,科研在教师发展中的需求占绝对地位的达到94%以上。但在调查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动机时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晋升职称,占43%;排在第二位的是完成科研工作量的需要,占27%;排在第三位的是专业或课程建设的需要,占18%。从调查结果分析,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目标比较“现实”,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和无奈的状态。职称和考核导向环境下的教科研工作如何与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是科技管理部门和人力部门在制度制定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回答“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提高有无帮助”的问题时,被调查的青年教学科研人员中,认为有非常大帮助的占44%;认为有较大帮助的占49%;认为帮助不明显的占7%。这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占91.7%)认为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有促进作用。

在回答“科研创新团队对个人从事科研的能力与水平提升有无帮助”的问题时,被调查的青年教师认为有帮助且非常大的占16%;认为帮助比较大的占29%;认为帮助不大的占55%。这说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还是习惯于独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范围内进行研究,不善于组建团队,故不能很好地抓住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也很难在区域经济建设实践中寻找到研究创新的突破点,从而难以形成科研特色。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还没有足够地意识到科研团队的建设对于个体教科研水平提高的正面作用,学院职能部门应该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创建、管理与引导,进一步促进跨专业教科研项目和平台的建设,并据此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五)身体健康状况分析

很多青年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的青年教师往往会产生身体透支的感觉。在“业余时间安排”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业余时间安排上,选择读书的教师占27%;选择做研究的教师占17%;选择参加休闲和体育活动的教师占46%;选择交友的教师占10%。这反映出青年教师的业余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所从事的教学科研领域。

在问及“您与领导的关系”时,绝大部分青年教师与领导关系较为和谐。在青年教师的社会关系中,同事关系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高职院校也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促进教师在业余时间的聚会和交流。

在回答“您与学生的关系如何”的问题时,47%的青年教师表示与学生课外接触较少或没有接触,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这种状况有待改善。

(六)社会认知状况分析

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党员人数一般接近或超过半数,在院校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对“您认为高校绝大多数教师党员的模范作用发挥情况如何”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认为模范作用发挥一般乃至较差的占56%。这说明有些青年教师党员让群众不满意,这是直接关系到教师党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问题。当前高校绝大多数教师党员的主流是好的,抓好党员培养与教育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高校发展的政治基础。

青年教师对于当前教师整体职业道德现状的评价,认为师德师风高尚的占40%;认为职业道德滑坡的占19%;认为教师重业务、轻师德的占34%;认为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严重的占7%。这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于当前师德师风状况的担忧。

在回答“您认为解决师德问题最重要的途径”这一问题时,多数青年教师认为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师德师风问题。高职院校要发挥学院的正能量,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个人人格修养。

三、促进青年教师发展的对策分析

对某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动态及工作的调查分析表明,当前高职青年教师的思想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存在诸如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有待加强;教书育人工作有待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个人业务的个性化学习不足;教科研自主创新机会缺失;青年教师还存在着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学院对小群体特殊青年教师的关注不够等问题。基于以上调查与分析,笔者提出以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抓好青年教师入职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建设

通常情况下,青年教师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和稳定期之后才有可能成为教学骨干。学院应建设完善的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机制,加强教师的教学实习、助教制度以及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建设,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特点,做好新入职教师发展和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除了做好常规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外,青年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要充分满足,学院职能部门可以建立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档案,对于短期内有相同或相近发展需求的教师,可以重点考察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如青年教师住房互助计划、青年教师职称晋升计划、青年教师集体婚礼计划、青年教师博士学历定向合作计划等等。对未来1~2年需要晋升职称的教师应进行个性化需求支持,由满足条件的教师将自己晋升职称的弱项及需求汇总上报学院,再由相关部门予以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学院可通过项目、、奖励及评先评优等方式重点予以扶持,增加青年教师职称晋升评审通过率。

(二)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和青年党员干部的培养

可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位教师”评选等活动,促进教师不断回归主题,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在全院师生共同参与下,结合学院文化建设,提炼适合学院校情、学情的师生行为道德规范,不断凝练优秀的校园文化。

要给予青年教师更多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机会,鼓励教师到政府挂职锻炼,建立青年党员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学习档案。学院青年管理干部往往由于工作繁忙,专业领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较少,从事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少,要想成长为一名管理业务与学术兼优的干部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导致干部中很多人存在职业生涯危机感,如在行政岗位落聘后感觉自己的发展会大大落后于一般专业教师。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青年管理干部的培养,让他们有更多自主选择专业培训学习的机会。要出台政策,明确业务管理干部应承担1至2门专业课,要从事学生实践、毕业设计、科研项目指导等工作,并要有一定的科研工作量的要求,使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加大青年教师教科研扶持力度

学院应制定加强青年教师科研帮扶等方面的制度,搭建科研平台,鼓励教师积极融入学院的特色发展氛围中。高职院校中有相当多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发展上依靠自己摸索,虽然很多学校也有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计划和课程、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政策,但是由于双方权利义务不甚明确、监督执行力度不够等各种原因,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对传帮带的认识不够深入,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政策。

学院还应进一步完善在一般课题经费之外特别设立的青年教师创新创业基金,给青年教师生存与发展以更多的财力物力支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确保青年教师不会因为生活压力而影响到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

(四)关注小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

调查发现,青年教师中存在部分特殊群体需要关注。如目前工作压力很大的青年教师占37%;在人生态度方面,青年教师选择消极认命、随波逐流的占1%;学院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堪忧的占12%;青年教师与领导关系恶劣的占1%,关系不太好的占2%,等等。这其中都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学院有关部门积极关注。现在的青年教师都有自己关心的话题,感兴趣的话题和领域也越来越多元化,学院应鼓励教师个性自由发展。工会在组织各种交流活动时,可以按照相互吸引、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开展青年教师交流,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确保青年教师不至于因过大的生活压力而产生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4-24).[2014-05-04].zjedu.gov.cn/gb/articles/2014-04-24/news20140424114141.html.

[2]柳友荣.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8(4):84-86.

[3]李国武.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调查与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4]王正惠,蒋平.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J].黑河学刊,2008(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