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立思考的表现

独立思考的表现

独立思考的表现

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独立思考

每个教师都劝诫读者要学会独立思考,但我发现他们对独立思考的定义并不一样,有“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对权威要有质疑精神”“对一些事物要有自己的观点”这样浅显、普遍的定义,也有不少更有深度的解释,那么大家眼中的独立思考代表着什么呢?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思考习惯?

一、什么是独立思考

首先是思考的定义: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加上独立,那就是独立地对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独立不是一个人去闭门思考,但也不是很多人一起摇旗呐喊,它就像老师说的,我教给你们的,你们要理解进去,而不是我教什么是什么。

“独立思考”,最重要的其实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不盲从”固然没错,但也不尽然就是对任何事都“特立独行”,而且要真正做到“不盲从”,就需要依靠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什么?就是“疑而后信”,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没有什么是“天然正确”的,你跟我说这是真理,这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对不起,请先给我证据。“独立思考”的前提是质疑,然后是寻找原因及支撑这种解释的证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得不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二、如何在高中物理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高中物理所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的实验现象为基础的。所以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脱离物理实验的教学无法使学生明白物理的真正含义。实验是有目的地去尝试,是对自然的积极探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物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怀着求证的态度去做实验,而不是演示性的、走马观花式的实验。

1.把实验的自主分析权交给学生

由于担心学生不能按教材中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去做实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和学生人身安全的危险、实验结论和理论值产生偏差或误差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总是习惯性地安排好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步骤、理论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性教学,无法深入了解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自主分析权交还给学生。例如《将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由于学生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电流表和电压表,这就要先讲清它们的基本原理:根据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与被测电压和电流表内阻的关系,将电流表刻度标示为电压值读数,实际改装时会串联一个阻值较大的电阻,并通过改变该电阻的阻值来调整改装后电压表的量程。启发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自主拟定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现象,要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从中有所发现。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扬大家在实验中的表现。通过实验过程,将课本知识实践化,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2.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教师不要直接回答

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操作失误,或者是实验条件的欠缺,学生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往往和理论有很大的差距,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急于帮助学生解答问题,而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实验过程中的错误,设计具体的对比实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去探索问题。

总之,“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个性、能独立承担工作和独立作出重大抉择的人是必要的。只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实验等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必然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冲突平衡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是“突出生本教育,落实高效课堂”。教师要逐渐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语言表达”。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更重视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导致部分学生逐渐依赖小组,忽略了独立思考,到了考试时,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冲突,必须探索二者的有效平衡机制。 

一、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合作学习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度,了解和借鉴他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实现兼容互补。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升华和完善。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群众史观”时,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源泉”,第二节课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民群众本身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这个源泉只能是实践。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要联合应用。 

二、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现实冲突 

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存在误解,认为每堂课都不能缺少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认为小组合作能打造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而把让学生独立思考看成是一种封闭的孤军作战,不论教学内容难易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然而经过课堂反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为对于难点部分,积极发言的总是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只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听众”。 

曾有过这样的比喻,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也彰显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时是“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到了独立考试时,却是“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或消除两者的冲突,寻找一个有效的平衡点。 

三、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在课堂中的有效平衡 

(一)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要求学生整理知识体系。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当问题的难度不大时,可以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思路进行;对于思维发散度要求较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二)根据教材内容,寻求结合点 

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个人与小组形成良好的关系。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还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联手” 

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第3篇

一、数学思考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特殊的存在,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经历的事情不同,他们的智力因素、情商的差异、思考方式肯定也是有所差异的。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样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思考过程中也会产生异样的火花。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就应善于发现和运用学生思考的独特性,灵活的引导,巧妙的解答,使学生独特的思维活动得以延续,为知识的学习和拓展做好铺垫。

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在任教一年级第八单元的复习课时,被我们班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不同的见解惊呆了。此单元中,学生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知道从总的数量中去掉一部分数量,求剩下的数量,可以用减法计算,并能运用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中的第10题是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故事为题材,引导学生根据图中不同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加法或减法解决。在课前的预设中,有以下几种列式方法:7+1=8,1+7=8,8-1=7,8-7=1,其中8表示一共有8人,1表示白雪公主,7表示有7个小矮人。但在课堂上汇报时还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师:除了这四道算式,你还能想到哪些?

生1:我能想到7-1=6。

师:说说算式的意思。(犹豫一下,想否定孩子的回答,因为在老师的想法中,这孩子肯定是用小矮人的数量减去公主的数量。)

生1:7-1=6表示一共7各小矮人,减去藏在白雪公主后面的一个小矮人,还剩6个小矮人在玩耍。

师:(有惊喜)你很会观察!

另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

生2:老师,我列的算式也是7-1=6!

师:嗯?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第一反应是这孩子也希望老师表扬他)。

生2:一共7个小矮人去掉一个在睡觉的,就还有6个小朋友在玩耍。

一点点思维的火花像被串燃,孩子们滔滔不绝,还有的学生将整幅图分成了左右两部分进行列式。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很为他们自豪,自豪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也暗暗庆幸自己没有打断孩子们的话,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见解,畅所欲言地表达。

二、数学思考的独立性

1.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可以借助操作活动使许多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把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帮助思考。在教学8的分与合时,让学生借助圆片,有序地摆一摆,边摆边说“8个圆片,左边放几个,右边放几个”,使学生在摆中理解分与合的含义。

2.借助问题引发思考

问题的解答过程就是思维活动激烈碰撞的过程,其中既有对与错的判断,又有优与劣的选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发思考,对问题进行剖析,寻找出解决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对于问题的思考也会进一步加深。但是引发思考的问题要有选择性、代表性和针对性,不能将无关紧要的一般问题作为思考的内容。这种选择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出选择。

三、数学思考的发散性

1.在教学中把部分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所谓的部分讲解是学生将对一般的知识技能部分的认识理解通过学生的表述有条理地再现,进而体现了学生不仅参与了学,也参与了教的过程。如此训练将对学生的认知和发展大有益处,知识点得以强化,胆量得到锻炼,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好的提升。

2.在教学中把部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将所有的知识点全盘托出,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果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顺畅性和完美性,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如此教学将没有学生自主形成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主解答问题的权力,没有个性化的思考与解答,没有思维的发散和延伸。

3.在教学中把部分评价权交给学生

课堂评价的权利不专属于教师,学生同样拥有评价的权利和自由,尽管有时会表现在语言上,但更多的时候会是心理的一种想法和内心的判断。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也是一种可用的教学资源,正因为出错,才会有教师的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才会有对与错的选择。

四、数学思考的主动性

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冲突平衡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是“突出生本教育,落实高效课堂”。教师要逐渐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语言表达”。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更重视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导致部分学生逐渐依赖小组,忽略了独立思考,到了考试时,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冲突,必须探索二者的有效平衡机制。

一、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合作学习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度,了解和借鉴他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实现兼容互补。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升华和完善。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群众史观”时,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源泉”,第二节课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民群众本身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这个源泉只能是实践。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要联合应用。

二、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现实冲突

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存在误解,认为每堂课都不能缺少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认为小组合作能打造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而把让学生独立思考看成是一种封闭的孤军作战,不论教学内容难易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然而经过课堂反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为对于难点部分,积极发言的总是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只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听众”。

曾有过这样的比喻,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也彰显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时是“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到了独立考试时,却是“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或消除两者的冲突,寻找一个有效的平衡点。

三、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在课堂中的有效平衡

(一)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要求学生整理知识体系。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当问题的难度不大时,可以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思路进行;对于思维发散度要求较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二)根据教材内容,寻求结合点

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个人与小组形成良好的关系。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还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联手”

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第5篇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合作学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新课程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是独立和合作两种学习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师不能滥用合作而忽视独立,也不能片面强调独立而否定合作,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协调合作与独立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创和谐的生态课堂。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适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一、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条件和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这在少年儿童的精神里特别强烈。

1.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自问、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才会产生独立思考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广大学生只会“学答”而不会“学问”,质疑的精神比较差,学生墨守成规,缺乏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思考。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大胆提出问题: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是不是确定的?如果确定,那么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是多少度?又如: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后再解决提出的问题;再如:教学“找次品”第一课时,当师生共同总结出:“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的办法是最好的,这样称的次数最少,又能保证找出次品。”课末,教师设计学生质疑: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平均分成3份的办法是否成立?当待测物品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时,又该怎样分?总之,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中任何可以让学生提问、质疑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马上给予解答,而是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反过来向学生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而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条件和平台。

2.要注重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巧妙地以“提问”代替解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许许多多的教师都不厌其烦地、毫无保留地给学生讲授知识,解答问题,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甚至还给出标准答案。表面上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感到十分满意,但这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为什么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反映一听就明白,而一做就不会呢?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教师自己思维的结果,缺少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

学生只有善于思考才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思。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授人以渔”。比如,“解决问题”教学,教会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需要的信息――分析法;根据已知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综合法;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摘录重点词理清数量关系;利用常用的数量关系解题,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利用公式、定理解决问题,如: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教学中,教给学生四则运算的基本算理和计算法则:凑十法,破十法,加减法关键是相同数位对齐;乘法一般从个位起,除法要从高位除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简便算法的运算定律;口算、估算、笔算的一些技巧……学生掌握了思考方法,具备了思考能力,他们才会主动独立思考,积极独立思考,才会成为有独到见解的人,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会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个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问题,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可能都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来共同探讨商量解决,更多的是要靠我们自己独立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然后可以去征询别人的意见来印证调整自己的思路。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通过材料产生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如在教学统计时,为了突破一格表示2这个难点,我提供给学生两种不同规格的方格纸,呈现给大部分学生的是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矛盾的现象营造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激发了自主探究欲望,安排大量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再进行合作,让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共同参与统计的全过程,试图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拥有独立思考、自主创造的机会。接着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的“原始信息”中,设计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想的?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多角度进行分析、思考,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分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

三、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又需要合作交流。在合作学习中保持思考的独立性。目前许多教师对合作的含义缺乏深入理解,片面强调合作,忽视了对独立思考的发掘。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在:呈现问题情境后,教师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许多教师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不管学生的实际需求,都将合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合作交流中“学困生”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好学生”包揽,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只能对小组意见“言听计从”。以上这些弊端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在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讨论,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要做到:合作交流前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讨论有针对性,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见,都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即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讨论。特别关注优势和弱势两个特殊群体的发展;合作学习后适时留给学生回味和消化的时间,让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以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在出示题目后不要忙着让学生解答,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分析、思考,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在学生个体已形成初步的思维路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使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在学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适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创设个性思维独立发挥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个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潜力,让学生个体在获取的信息条件的基础上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充分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