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评述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对外开放的速度加快,在当前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农产品产业的壮大与发展来自其整个产业链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已不单纯是某个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单一竞争。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为了这一环境下有效的竞争武器。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较国外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农产品供应链整体水平较低,题有待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国内的一些相关法规政策也不够完善,有许多关键性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针对相关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梳理和探究,对农产品供应链及其优化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评述与展望,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思路。

二、农产品供应链理论研究的评述

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在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目前没有统一定义,各国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供应链的表述也都大相径庭。美国的斯蒂文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英国的马丁(2010)认为供应链是由相互关联的企业通过上下游的连接,以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最终让消费者享有产品或服务。艾伦(2008)认为供应链是由链上合作的成员构成的整体网络系统,把基础商品加工转化为客户需要的商品,且管理各阶段的利润。我国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从1999年开始,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马士华(2006)认为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相关环节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制成各类中间产品乃至最终成品,最后由各种销售网络把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种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网链结构就是供应链。李季芳(2011)还认为供应链网络具有整体功能。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的定义,可以概括出供应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的核心是企业。链的起点是从产品的原材料开始。通过对中间环节的控制,制成半产品以及成品。最后利用各种销售通道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种将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连接到终端消费者形成的一个整体功能网络和模式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供应链。而供应链的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对链条中各个节点加以控制,以便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满足企业的利益,以实现整个链条收益的最大化。

2.农产品供应链

金廷芳(2011)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生产者、中间商以及消费者等构成的网络体系。周静(2011)农产品供应链上所有的生产及销售环节都与农产品有密切的关系。农产品供应链与其他供应链相比还有较大的差别是基于农产品的特殊属性,首先,农产品种类繁多,如蔬菜、水果等果蔬,禽、蛋、水产品、肉等生鲜类,这部分农产品可以无需加工直接进入市场,也可以加工后再进入市场;而小麦、棉花等则必须通过加工这一环节,才能最终进入市场。其次是生鲜类农产品不易储藏,且受天气、病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最后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的主要是以分散经营为主,不便于管理。刘秀玲(2006)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使农户和企业形成网络结构。游军(2009)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控制各节点,将各环节连成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通过对上述学者的研究梳理,笔者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以农产品为主体,从原材料的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链,主体是农产品,而核心仍然是加工企业。

三、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评述

当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发展的过程、现存的组织模式、合作的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为主。

1.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评述

生鲜农产品因其品种繁多,且易腐坏、不耐储藏等特性,其消费受地域、气候、文化习俗、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加上运输成本巨大,一直备受各国政府和相关学者的关注。汤鹏(2013)利用Stackelberg主从对策理论的优化模型,分析得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蒋侃(2006)以主要研究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中提出从服务水平、核心企业组织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协调利益一体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赵辛(2013)指出管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就有风险管理,需要依靠政府来制定科学的政策去进行宏观调控,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有效运行。谢若琪(2015)提出建立生鲜配送中心,加大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建设、提升组织成员的素质,提高农民参与率等方式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李娇娇(2015)则通过引入实证案例,证明生鲜超市进军生鲜电商不失为农产品供应链优化一个好的机遇。

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优化评述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部分,精简供应链中物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过程,通过控制物流服务、物流信息等合理化管理,尽可能的降低供应链成本,并且高效率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曾德强(2013)提出了以农产品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邱忠权(2010)则构建了可选的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模型,并在常温、冷链的此基础上扩展构建了有包装、存储条件可以选择的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模型。王蕾(2014)认为区域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需要综合考察,其主要从农产品物流体系主体优化、功能优化、平台优化三个方面对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进行了构建。李建伟(2011)认为应用物联网技术,能使供应链管理实现高度敏捷性和完全的集成化。

3.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优化评述

对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任何节点企业,从产地到销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各环节进行管控,无疑是为农产品供应链上信息传递实现了优化。陈永平(2014)指出在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过程中,信息资源优化成为农产品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重点。李梦蝶(2014)分析指出目前消费者对于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终端供应链供应商品并不满意,仍需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孙炜(2004)认为电子商务作为推进和实现农产品流通模式高级化和成熟化的重要手段,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产品价值创造与转移,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利用网络信息实现优化。刘助忠(2015)研究指出,“互联网+”致力于“线上线下”优势流程的融合,希望通过集成优化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环节的供应链流程,加以融合“互联网+”,是解决农产品供应链流程优化的关键。孙开钊(2015)认为应顺应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利用当前以电子商务、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创新供应链发展模式,切实际的给农民、涉农生产企业以及涉农零售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才是真正的实现整条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增值。

四、结语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成果相对丰硕。近年来,农产品供应链在核心期刊、博硕论文等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数量越来越丰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虽然起步晚,但研究成果颇丰。但也有一些局限:第一,研究成果多表现在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少,大多停留在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定性描述现状和问题、分析过程与机理、设计框架和模式等方面,结论一般为策略和政策建议,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定量分析的数据和结论相对较少。第二,农产品供应链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第三,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优化多为理论模型或顶层设计,研究成果有待落实,在底层细节设计、实现系统实施的方面研究较少。第四,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文献较少。

总之,农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其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较大的研究价值。基于目前研究成果,顺应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后续研究要立足于数据,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孙国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Martin Christopher.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American:Prentice Hall,4th Edition,2010.

[3]艾伦・哈里森.物流管理与战略:通过供应链竞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季芳.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6]金廷芳.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4:97-98.

[7]周静.物联网对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94.

[8]刘秀玲,戴蓬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6,5:183-187.

[9]游军.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10:99-102.

[10]汤鹏.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3,5:5-9.

[11]蒋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1:57-58.

[12]赵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3]谢若琪.山西省生鲜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5.

[14]李娇娇.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15]曾德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仿真[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

[16]邱忠权.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17]王蕾.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

[18]李建伟.物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1.

[19]陈永平.供应链信息资源优化及其价值创造能力提升[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

[20]李梦蝶.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化策略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

[21]孙炜.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结构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

[22]刘助忠.“互联网+”概念下的“O2O”型农产品供应链流程集成优化[J].求索,2015.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 优化

一、企业供应链关系现状

一般来说,企业都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商网络体系,具备一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水平,能为日常生产经营提供物料供应。但不少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合同与以往合作,侧重于满足当前生产所需供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当企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随着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必然要求供应链管理也纳入到公司的一体化管理中,要求供应链的各环节与企业战略发展相适应。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提升空间。

二、供应链关系重新界定

借助增值率及竞争力分析矩阵,企业供应链供应关系可分为战略供应关系、重要供应关系、普通供应关系、单一供应关系,如图。

其中战略供应关系是企业与供应商双赢的最佳模式,企业供应链关系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市场采购在战略管理下进行。只有将市场采购纳入供应战略管理,物资供应保障才会更有力,成本与增值服务也才能最大程度优化。企业物资供应链关系优化的关键,是如何让企业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关系,使市场中的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三、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构建

从企业战略层次上看,供应链管理其实是企业总体战略及子战略的集成和延伸;从执行层次上看,供应链管理又是依托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表现。供应链管理的中心是如何在战术层面上体现公司战略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一是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供应商,二是将供应链关系转化为具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具体数量、质量、仓储、物流、财务等内容(如图)。因此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构建最重要的是做好供应商战略评价与管理策略选择。

1.供应商战略评价体系的构成。供应商战略评价体系除去价格因素,应侧重八方面内容,即:(1)质量。产品和服务品质能否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发生质量问题时,解决的方式是否高效,是否有持续质量改进的经营目标以及完整的质量dylw.net 学术参考网过程控制体系,这种控制对生产有多少增值贡献等。

(2)生产。供应商生产能力能否与企业需要相适应,在企业跨越式发展条件下,能否按时提供充足的物料供应。

(3)仓储。供应商能为企业降低库存做出多少贡献,对企业 “零库存”的执行有什么积极的建议与措施。仓储管理是否符合要求,仓储是否容易发生变质等。

(4)公共关系。与政府、社会等公共关系如何,是否存在影响企业的负面消极因素,如产品是否环保、可回收,当出现突发性危机时,供应商应急处理机制是否能与企业经营要求相一致等。

(5)物流。物资运输过程是否能有效监控,物流渠道是否通畅,能保证物料按时、按质到达企业,且物流成本是否最优。

(6)创新。供应商是否具体持续的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合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或是推动企业进行技改,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等。

(7)财务。供应商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近期有无合并、破产、重大投资等风险,资金是否充足,能为企业的财务运作提供便利。

(8)信息。信息沟通渠道是否通畅,能否及时反馈意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磋商和解决的能力如何。

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考虑,就是将企业战略要求以指标的形式落实在业务中,至于各种因素所占比重多少,取决于公司对供应商各因素的权衡与取舍。

2.供应商管理策略。供应商战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供应商选择。但是否与供应商继续、中止还是分流合作,则既取决于供应商评价,又取决于公司供应商管理策略。

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要体现与发挥公司对供应商管理主导地位与优势,必然要求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不对等,通过引入竞争性供应是实现这一策略最有力手段。竞争性供应是企业有意为之的管理行为,有利于维护企业最大利益。当然这种操作建立在对物料保质保量供应的基础上。

四、企业供应链关系优化设想

综上所述,笔者对企业供应链关系优化提出以下几方面设想:

1.信息沟通渠道的优化。在已有的信息渠道下,进一步拓宽沟通的内容与方式,特别是要传递企业战略发展意图。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今天,信息还可借助网络的推力,建立网上信息平台,用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

2.供应商赢利模式的优化。赢利模式的选择要综合生产经营与服务契合等综合因素,重点是确保产品和服务品质基础上的价格合理。可以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上引入跟踪控制和审计,减少中间周转环节,实现供应价值增值,在互动中,实现双赢。

3.供应商评价体系的优化。引入全面绩效评价的办法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完善供应商档案,评价的重点在于供应商能否为企业提供合适数量的产品与服务。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范文第3篇

进入世纪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供应链上各企业紧密合作,信息共享,各自资源发挥最大效率,快速响应顾客需求, 实现共同目标,最大程度发挥链上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还包括战略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从大系统思想出发,研究跨越各个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的伙伴,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期达到“双赢”的目的。

供应链竞争优势的组成要素

供应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它就需要具备以下要素:

一、供应链必须是以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市场中进行竞争,它需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有机组合起来。

二、供应链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网络和信息交换技术,确保业务的不断创新。一个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对需求、生产计划等信息准确掌握,及时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反应,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高灵敏度。因此,这就要求不断开发供应链新技术,特别是要重视网络和信息交换技术的开发。

三、要注意平衡供应链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利益。这些成员都需要以获得一致的利益为合作前提,但同时又要最大化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要注意掌握平衡。

四、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都有各自的优势,要将这种优势长期保持。

五、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是用价值联系起来,要获得价值,就必须不断的对现行思维方式进行创新,用创新的思维来看待和解决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价值增值和成本降低的目的。

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供应链中涉及的企业要紧密合作,化竞争为合作。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传统的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就不能只重视自身的发展,它必须与供应链中的其它企业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在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合作伙伴的发展,使得各个企业最大化的发挥自身优势,最终达到共赢的局面。

二、基于供应链的BPR战略。BPR战略强调的是企业在发展时,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的发展,要通过调研和分析放弃企业本身不擅长且无竞争优势的业务,重点发展自身擅长且竞争优势强的核心业务,让自己在供应链中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成员。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中,要求的是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不是一个面面俱到但却什么都不强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要求所有成员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内部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制定出共同的决策。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重视

权利的分散,使得各个成员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优势。随着供应链的出现和发展,企业的只能从多远化逐渐演变为核心化。因此基于供应链的BPR战略,能够促使企业转型,使得企业能够依照自身的核心职能和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划,详细划分业务范围和流程,放弃企业本身不擅长且无竞争优势的业务,重点发展自身擅长且竞争优势强的核心业务,让自己在供应链中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成员。在管理过程的重新规划阶段,流程网络结构的优化并非只限于企业内部,它更重视企业外部的资源建立配置联系,放眼于整个供应链,重构流程以实现多赢。

三、构建产业链。企业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规划,在不断巩固国内目标客户群体时,还要重视开发国外的用户。市场要求企业不断审视与客户、供应商、采购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与他们建立紧密合作,形成以竞争合作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市场链”――“供应链”的管理,使得企业达到利润增值和成本降低的目的。同时,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企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企业从单纯的供应链演变为产业链,应该制定怎么的发展规划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呢?此时,企业要不断进行创新,将产品的生产到交付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同时加入科学合理的管理,不断进行自身的创新,始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

文/谢伯楠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含义

进入世纪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供应链上各企业紧密合作,信息共享,各自资源发挥最大效率,快速响应顾客需求, 实现共同目标,最大程度发挥链上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还包括战略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从大系统思想出发,研究跨越各个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的伙伴,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期达到“双赢”的目的。

供应链竞争优势的组成要素

供应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它就需要具备以下要素:

一、供应链必须是以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市场中进行竞争,它需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有机组合起来。

二、供应链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网络和信息交换技术,确保业务的不断创新。一个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对需求、生产计划等信息准确掌握,及时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反应,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高灵敏度。因此,这就要求不断开发供应链新技术,特别是要重视网络和信息交换技术的开发。

三、要注意平衡供应链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利益。这些成员都需要以获得一致的利益为合作前提,但同时又要最大化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要注意掌握平衡。

四、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都有各自的优势,要将这种优势长期保持。

五、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是用价值联系起来,要获得价值,就必须不断的对现行思维方式进行创新,用创新的思维来看待和解决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价值增值和成本降低的目的。

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供应链中涉及的企业要紧密合作,化竞争为合作。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传统的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就不能只重视自身的发展,它必须与供应链中的其它企业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在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合作伙伴的发展,使得各个企业最大化的发挥自身优势,最终达到共赢的局面。

二、基于供应链的BPR战略。BPR战略强调的是企业在发展时,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的发展,要通过调研和分析放弃企业本身不擅长且无竞争优势的业务,重点发展自身擅长且竞争优势强的核心业务,让自己在供应链中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成员。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中,要求的是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不是一个面面俱到但却什么都不强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要求所有成员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内部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制定出共同的决策。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重视

权利的分散,使得各个成员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优势。随着供应链的出现和发展,企业的只能从多远化逐渐演变为核心化。因此基于供应链的BPR战略,能够促使企业转型,使得企业能够依照自身的核心职能和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划,详细划分业务范围和流程,放弃企业本身不擅长且无竞争优势的业务,重点发展自身擅长且竞争优势强的核心业务,让自己在供应链中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成员。在管理过程的重新规划阶段,流程网络结构的优化并非只限于企业内部,它更重视企业外部的资源建立配置联系,放眼于整个供应链,重构流程以实现多赢。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核心竞争力 创新 供应链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经济全球化更扩大了企业竞争的空间范围,激烈的竞争形势既要求企业对产品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也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业务,将增值能力弱或根本不增值的业务环节外包给在这些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国际上很多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横向一体化思潮,即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抓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而非核心业务委托或外包给具有专长的合作企业。这样,核心企业可以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避免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和投资负担。供应链联系着最终的客户和最初的供应商,通过客户需求把供应商的供应商、企业的供应商、企业自身、企业的直接客户和客户的客户贯穿成一个价值链。而供应链管理正是要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通过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顾客满意度并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的内涵。供应链就是指从原材料供应直至最终成品消费的全过程,是横向一体化形成的从供应商、中间商和最终消费者所组成的链状结构。供应链涵盖了企业内部、外部的各项功能,这些功能综合起来形成了向消费者提品或服务的价值链。供应链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包括运输商、仓库、零售商和顾客。如何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每个组织机构的供应链包括满足顾客需求的所有职能部门,如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融资及顾客服务等。

任何一个供应链存在的目的都是满足顾客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赢利。供应链所创造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与供应链为满足顾客需求所付出成本之间的差额,可以用公式表示为:Vsc=Vc-Csc。其中:Vsc代表供应链创造的价值,Vc代表顾客感受到的价值,Csc代表供应链为满足顾客需求所付出的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的创新绩效取决于Vsc以及Csc在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分配。以前的研究主要从提高Vsc的角度展开,对于如何降低Csc则较少涉及。创新面临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需要为此付出大量的成本,但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所需的成本并不仅限于此,还包括供应商的成本支出、分销商的成本支出及顾客的成本支出。

2、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等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优化和决策,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的整个管理过程;是通过不断的优化,消除供应链上的薄弱点和非增值活动,提高供应链整体强度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强调在横向一体化思维下的供应链企业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强调在共享合作和多赢思想前提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消除供应链上的浪费和非增值活动,实现供应链的快速响应和系统功能最优,最终达到供应链的系统目标。即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来赢得市场。

供应链是指依据顾客定单的原材料选用、供应商的评估及选择、原材料供给、生产及产品配送等一系列货物移动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供应链各阶段中发生的一系列业务实施管理,协调好整个市场链的运作,目的是实现从降低成本向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提升及转变,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套超越组织界限、完全协同化的供应链运营及管理体系,其独创的物料核算原理体系和完善的功能可协助企业管理从供应商评估到供应网络建立、从供应链规划到物料询价、从需求计划到产品配送的整个供应链网络。

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1、管理企业内外部资源。供应链把供货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企业内外部资源紧密联结在一起。供应链企业之间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与“双赢”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对之进行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实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需求信息沿供应链准确、迅速地反馈到生产厂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通过供应商参与设计、并行工程、同步化运营、精细化运作、信息共享等思想和技术,实现有效管理外部资源;在有效使用好企业自身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整合外部资源(包含生产资源和创新知识),发挥“供应商也是生产力”的作用,提升企业的柔性和对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2、提升企业赢利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在成本下降5%或销售收入增长5%的情况下利润和税前利润的增加情况。

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的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这些数据说明供应链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发展,而这完全得益于供应链企业的相互合作。试想一下,如果制造商完全承担从产品开发、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不仅要背负沉重的投资负担,而且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则可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通过同步化运作和充分利用各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和专业技能,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而且受益的不止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

费希尔(1997)认为供应链管理包括能够减少产品的物料成本。对于需求稳定、利润较低且生命周期长的功能型产品,企业可通过加强与供应商的协调来实现存货最低化和成本最低化。对于需求不确定、利润较高且生命周期短的创新型产品,企业要更注重供货的快速和灵活,有效调整产品存货水平和种类以应对不确定需求。企业通过实行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可以使产品的物质成本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满足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

供应链管理能够降低总成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由于信息失真而产生的“牛鞭效应”,减少或消除存货和存货不当而导致的各种浪费。二是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都围绕用户需求,专注于自己具有专业技能和相对优势的业务,可以从专业化和规模化方面获得规模经济性,使其具有低成本的优势,也可以由于具有专业储备减少产品开发成本在产品中的分摊。三是由于供应链企业间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获得较低的交易成本。四是通过延迟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协同效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资金成本和过程成本等等。

3、降低内部组织成本。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要求实行各成员伙伴间的经营信息共享,从而让成员企业能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及时获得较为准确的市场信息,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同时,供应链管理中使用的先进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供应链上的信息流动,降低组织管理所需的信息费用,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监控效率。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业务流程合理化,节约了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避免信息在供应网络中传送时产生冲突,从而提高响应能力,提高顾客满意度。

4、提升企业的可持续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发展自身的能力,来源于能够产生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任何企业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擅长的核心业务上。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是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知识体系。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企业的运行机制,更表现为它们之间的有机融合,是各种能力的提升。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通过信息共享、同步化运作及业务外包等策略和手段,使供应链核心企业有精力从事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专注于核心能力的提升。同时,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也可以专注于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通过专业化和规模化而获得规模经济性。企业在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通过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形成供应链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1、创新管理观念。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实施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各组织的传统观念。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特别是企业决策层的思维和观念对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实施供应链管理,就要对企业进行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在组织架构上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如果没有职能部门的协助,实施供应链管理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企业应把供应链看作一种股东价值和竞争差异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并将其列入经营战略;将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和专业技能纳入自己的资源范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同步化运作提高企业和整体供应链的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确定合作准则。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合作准则应该体现客户至上、核心专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任沟通和整体运作的理念,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以需求拉动供应、满足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减少因产品过时而降价促销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减少库存,加速企业资金流动,增加企业赢利和客户满意度。成员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企业必须在全球化供应链上明确定位,在正确进行自制与外包决策的基础上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应有效地集中利用资源,强化主业,凸显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间的真诚合作增加业务弹性,最终提升全球化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要加强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企业优势互补产生共赢的协同效应是供应链战略的灵魂。核心企业要加强面向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强化供应链企业间的同步化运作和资源整合,以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还应努力增强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通过合作减少各环节的交易成本,有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3、加强信息技术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更有效的客户需求预测方式的出现,使企业直接从产品消费场所搜集客户需求信息并直接对市场作出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没有信息技术或信息流作为基础,难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货物流动。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充分整合供应链各企业的数据、知识等资源,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共享,整合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物流运作,加强供应链的整体实力。第三方物流要与供应链所有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真正节约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4、营造供应链文化。共同文化的凝聚力在供应链运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企业持续推动和改善供应链管理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常常将企业文化作为连接节点企业的纽带进行倡导并推广。一个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其影响力把企业的价值观辐射到其他企业中,形成供应链节点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把企业的价值观念与供应链本身的特点相结合,进而形成整个供应链的文化。供应链文化一旦形成,便比企业文化具有更广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得供应链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它把供货商、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联系在一条链上并对之优化,从而建立起快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L.费希尔:合适的产品供应链[A].价值链管理――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约翰・科伊尔: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 张秀萍:供应链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罗青军、朱明伟:基于客户联盟的顾客价值创新流程重塑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 刘卫民、陈继祥:价值创新的市场利基识别研究[J].工业工程,2004(11).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

1.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及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理论,它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互利共赢作为运营目标,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和集成技术,不断整合和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企业配置信息、物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效率,将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整合成一个有机合作经营体,达到不断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目的。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涉及到十分广泛的内容和方面,例如业务调整、流程优化、管理结构调整以及营销体系重构等。一般来说,根据时空区域划分,可以将供应链细分为三种动态联盟区域:分别是原材料采购与供应、生产设计与制造、售后服务,通过与供应链上不同企业合作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组织结构的供应链模型。该供应链模型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物流以及售后服务提出了一体化整合要求,帮助钢铁企业建立起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体系,能够有效增强钢铁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变化的能力。

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目标:首先,压缩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其次,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稳定的物流供应和销售物流保障;再次,通过优化企业物流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物流中转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最后,提高企业灵活应对市场竞争变化的能力;还有,通过打造一套高效、现代化物流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行业地位和市场知名度。

2.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出现,将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需求分析到原材料采购,从产品生产到物流运输,建立了一套高效、完善的价值链体系,钢铁企业可以及时掌握企业订单、产品成本和库存变化情况,并根据最新生产情况变化制定科学管理决策。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策略,钢铁企业可以更加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采购和生产供应计划,通过与上下游合作企业共享生产信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供应、生产和物流周期,提高企业物流、资金流运转效率。通过开展供应链管理,钢铁企业可以实现精细化生产管理,有效降低库存总量,提高应对市场竞争变化的能力,有效降低生产浪费。通过与上下游合作企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提高整个供应链综合协作水平和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

3.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3.1做好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

3.1.1建立现代化钢铁物流中心

钢铁企业要加快现代钢铁物流中心建设步伐,不断提升滋生物流综合效益。大型钢铁物流中心影响力大、专业化程度高、产品种类齐全,能够带来显著规模化经营效益。欧美等国家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建立现代综合钢铁物流中心对钢铁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1.2充分利用高科技物流技术

钢铁企业要高度重视现代高新物流技术的作用,要将其作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数据化技术对钢铁企业物流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建立现代化的财务、人事、仓储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3.1.3组建专业化的物流管理部门

当前,大多数钢铁企业都建立了仓储、运输管理部门,但是很少有企业成立了专业化的物流管理部门。因此,钢铁企业要建立现代化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必须要重构仓储、运输等管理部门,建立一个现代化、专业化物流管理部门,为开展供应链假设提供坚实的组织机构保障。

3.2建立科学合理的供应链整体战略

根据供应链物流管理理论,结合我国钢铁企业具体经营情况,建立钢铁企业供应量物流管理体系,关键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面向全球建立现代化钢铁物流供应链体系,加强与国际市场交流合作,不断拓宽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和销售渠道。

其次,立足国内市场建立本土物流供应链体系,重新审视和规划钢铁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体系, 整合和优化配置钢铁企业内部物流资源和业务流程,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设备,切实提高钢铁物流运输管理效率。

最后,要加强钢铁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管理,建立企业内部物料循环管理体系,做好新产品发送、次品退货、物料运输以及逆向物流管理,提倡循环经济,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

3.3实施快速响应战略缩短钢铁企业物流周期

从钢铁企业生产情况来看,企业内部生产环节在供应链中的时间占比相对较低,大多数作业时间用于企业外部物流环节上。因此,要提高钢铁企业供应链运行效率,必须要做好外部物流环节优化工作。

3.3.1提高供应链运作管理效率

钢铁企业通过采用MRPII,可以将不同生产物流进行集成化、综合化管理,提高物料综合管理效率;通过实施JIT,可以缩短企业内部生产周期。通过采取上述措施,钢铁企业可以提高规模化生产管理水平,节省生产时间。

3.3.2提高供应链钢铁企业之间的沟通水平

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建立网络物流管理平台,实行网上采购和订货管理,大大提高了订单响应速度。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采购、生产和供应等待时间。

3.3.3增强钢铁行业供应链数据一致性

依托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供应链上企业可以实现信息资料快速共享,有效提高了整个供应链响应客户订单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要达到这个效果,供应链企业之间要建立高度一致的数据库系统。

3.3.4发掘钢铁企业外部物流提升潜力

实际中,钢铁企业一些辅助生产物料运输占用了大量生产实践,因此可以考虑从这方面突破提高企业物流周转效率;缩短车辆进站等待时间,车辆等待进站会耗费大量时间,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配送时间表,保证物流配送符合客户实际需求。

4.结束语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转向以供应链竞争为主的现代化竞争。企业必须要重视现代供应链建设,与上下游企业一起加强协作,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钢铁物流服务,在提高供应链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史建锋.探讨供应链管理下的钢铁物流[J].企业导报,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