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文学的特点

民间文学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间文学的特点

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保定民间文学 语言特点 翻译策略

民间文学是指我国历代人民大众,在文化长河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珍珠”与“金子”,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思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鲜明代表。民间文学的独特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凝练、朴实无华,富有浓郁的艺术魅力与生活气息。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外学者开始对中国民间文学产生兴趣,民间文学著作亦随之逐渐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在这种形势下,加强我市民间文学语言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保定民间文学语言特点

1.1语言朴素

大多民间文学,选用人民日常生活用语,从而使之朴素、自然之余,却仍然不失简陋,即朴中见情、朴中见新。①朴中见情。我市历代流传的民间叙事诗、民谣等作品,皆能体现民间文学独特语言的情真与朴素。如保定老调《忠烈千秋》唱段中的语言并无奇思,但句句都为“自然成文”、肺腑之言,令人感动;②朴中见新。民间文学语言与历史以及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观念、新事物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模式也日益复杂,推动了词汇的丰富、语法的改进。因此,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故事等也引入了深化、扩大的词语。

1.2语言简洁

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说:“接近民间文学语言,寻求健康、简洁、朴素的力量,而该力量仅用一两个字便能创造一个形象”。民间文学的独特语言虽然简洁却不单调,主要表现为:简而辞切、简而理当、简而意真等。如民间诗歌《不平歌》中:“泥瓦匠,无住房;纺织娘,穿烂裳;种米粮者吃米糠……”这首歌谣语言简练,用字节省,整篇未使用任何修饰语,仅仅五十一个汉字,就向读者展现了我国旧社会中,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映射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本性,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

1.3语言形象

民间文学往往用不同方式反映客观事物。其中,部分文学语言直接描述事物对象,而部分文学语言却借助于他物来映射事物对象。然而,尽管其反映方法有所不同,但却都能准确的刻画事物的具体形象,能够使读者或观众,在头脑中构建表象与联想。如在神话故事《二郎神担山赶太阳》中,这样描写二郎神:“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镂金靴配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状。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持三尖两刃枪。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阎罗双凤凰。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天边号二郎。”在这段描述中,作者采用了“仪容清俊,两耳垂肩”等词语,构造了二郎神身体特征的具体形象,使读者仿佛能通过这种栩栩如生的描述,看清二郎神的形象特征。由此可见,民间文学具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2 保定民间文学的翻译策略

2.1翻译原则

我市民间文学的翻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十分显著且重要的作用。同时,民间文学的翻译应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播、发扬我市传统文化作为主要目标。因此,译者在翻译民间文学时,应坚持以文化翻译理论作为翻译依据。此外,民间文学翻译属于翻译学的基础部分,且其研究对象为探索翻译与文学的内在联系。因此,中国民间文学的翻译原则应主要包括:①跨文化翻译原则。由于翻译是一种双语交际的过程,且翻译的目标是打破语言障碍,促进并实现文化交流。因此,民间文学翻译应始终坚持跨文化翻译原则。这就要求译者在传递文化信息的同时,用译语再现民间文学内涵,从而达到文化交融、文化移植的效果;②异化翻译原则。民间文学翻译的目的,要求译者应采取多种异化翻译方法,即在目标语中再现源语特点,从而实现信息文化的平等、对等传递。此外,译者在具体的民间文学翻译实践中,在重现中国文化的同时,采用异化翻译原则,从而使外国学者能够完全理解民间文学所传达的感情。

2.2具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由于民间文学承载着中国特色文化,因此,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为发扬我市传统文化,增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宜采用多种翻译方法。诸如:解释法、直译法、音译法等。

2.2.1解释法

译者在翻译民间文学时,由于中外存在语言、文化障碍,需采用“加注解释”法,来辅助国外读者理解翻译原文。例如:可将“红榜刚一张贴,公鸡便来揭榜”,翻译为“Once the red notice was put up, first came a cock to tear the notice off*(*To tear the notice off means the person who does this wants to be the candidate to fulfill the task designated on the notice in ancient China.)”

2.2.2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能够最大限度保留源语言形式的译法,因此,部分译者为保留民间文学所反映的传统文化,一般会采用直译法。例如,将“保定府城里有个大慈阁,提起他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翻译为:“There is a Dacige in Baoding city. When it refers to its history, there was a moving story.”。在此翻译中,译者将“大慈阁”一词进行了直译处理,以防外国学者产生歧义。

2.2.3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译者按照民间文学原文的部分词汇的发音,来对其进行翻译。同时,音译法可被译者用来处理中国的称谓、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因此,音译法是译者翻译专有名词时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例如,译者可将“婚后他们自家中开了‘保和堂’药铺”,翻译成:“They ran a little herbal medicine shop named ‘Baohetang’ at home after their marriage”。但个别称谓可能包含特殊意义,这就要求译者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音译法。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市民间文学鲜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学所具备的独特语言,生动却不艳色,凝练却不单调,朴素却不简陋,它以质朴、简约的文学风格,向中外学者展示了传奇魅力。同时,为将我市民间文学发扬光大,提升其国际影响力,译者应注重落实文学翻译理论,从而在提升翻译水平的基础上,促进我们民间文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莉.史传类文学特点及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2(7):37-38

[2]周昂.由戏剧单元教学看中西方复仇文学特点[J].学语文.2012(3):13-14

[3]赵珂王波涛中国传统动画与外国动画文学脚本的比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5):152-153

[4]黄闵泉.思想的深切形式的特别――浅论鲁迅小说创作[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4):253-253

[5]李蕴哲.以《雷雨》为例谈戏剧文学特点及其教学的基本要求[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1(1):46-47

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第2篇

我国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通过民间舞蹈教学能够进行实现民族文化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教育目标,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民间舞蹈教学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时间较短,为了增强学生的舞蹈专业技能以及舞蹈审美能力,高职舞蹈教学将民间舞蹈教学作为较为普及的中等专业性舞蹈教学课程,用于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 

2、民间舞蹈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民间舞蹈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高职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民间舞蹈的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多听、多看、多思考,从中鉴别美与丑,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其次,民间舞蹈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美学教育。民间舞蹈源于民间,通过对民俗的艺术化处理,形成了具有民俗特色的舞蹈风格。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既能够提升舞蹈技能,还能够了解我国多地区的民间习俗文化,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艺术情感;第三,民间舞蹈的学习能够扩展学生的艺术视角。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艺术元素,传递了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具备了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因此高职舞蹈教学中的民间舞蹈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我国大江南北独特的习俗特色,既能够学习北方质朴、豪放的舞蹈,又能够学习婉约、含蓄的南方舞蹈,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舞蹈学习,能够丰富他们的舞蹈技能与舞蹈知识,从而拓展舞蹈视野;最后,民间舞蹈的学习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民间舞蹈的学习,既能够提升学生的感情色彩,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文化素养。 

3、民间舞蹈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形成专业化的民间舞蹈课程 

我国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点。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实用特点非常明显,舞蹈专业的学生要能不断提升自我的表演与创作能力,从而为今后的舞蹈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民间舞蹈灵活性特点明显,且内容丰富,融汇了我国多个地区的民俗特色,对提高学生舞蹈基本功以及积累舞蹈素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学校应该形成系统化的民间舞蹈课程,确保民间舞蹈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规范性,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学习科学的、系统的民间舞蹈课程。学校要加强对民间舞蹈教学的支持与重视,为民间舞蹈课程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与人力的扶持,完善师资力量、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蒙古族舞蹈时,需要用到蒙古族衣服、马鞭等;在学习藏族民间舞蹈时要用到长袖服饰等等,这些民间舞蹈由于具备民间特色和民族特色,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舞蹈教学资源。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完善的教学资源情况下能够产生极大的舞蹈兴趣,并且对舞蹈学习具有更强大的信心。 

3.2 深化民间舞蹈教学的文化理念 

民间舞蹈不仅是我国百姓的智慧体现,同时也是各个地方珍贵的艺术传承,体现了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民俗风情。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师为了让高职舞蹈学生能够更深刻的掌握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传递有关民间舞蹈的文化知识以及民间民俗等,例如,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民间舞蹈对应的民俗习惯、人文风情等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民间舞蹈蕴含的艺术文化特色以及人文习俗等,并且在此过程中真正融入到民间舞蹈中。另外,高职院校的领导要增强对民间舞蹈教學重视,并且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与其他院校进行艺术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与实践机会,从而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学习更多的舞蹈知识,提升舞蹈技能,积累更多的舞蹈经验。 

3.3 完善舞蹈基础理论教学 

高职舞蹈教学中,学校要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打下扎实的舞蹈基础,并且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舞蹈基本素质,从而使得舞蹈动作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专业性。首先,在舞蹈教学中,要丰富舞蹈的基础知识理论以及基本动作要领。高职舞蹈教学中,要加强舞蹈课程的设计与安排,设置一定数量的舞蹈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并且由简到难的增强训练的难度,帮助学生逐渐增强基础能力。同时,在舞蹈理论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发展,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完善教学模式,将民间舞蹈蕴含的民俗文化以及动作要领直观的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民间舞蹈背景中,并且对民间舞蹈有着准确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从最初的单一模仿逐渐形成对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文化特色的独特见解,并且成为自己的舞蹈经验与舞蹈素材。因此,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舞蹈资源与素材,让学生在欣赏与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舞蹈鉴赏能力。另外,由于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还可以在电视节目、表演中欣赏到各种民间舞蹈,例如杨丽萍的孔雀舞、云南舞蹈;卓玛的藏族舞蹈;梁伦的阿细跳月等等,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著名的民间舞蹈资源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习和欣赏各种类型的民间舞蹈,体会舞蹈中包含的文化色彩与民俗特色。 

3.4 剖析民间舞蹈的动作特点 

民间舞蹈发展历史悠久,且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所具备的精神文化以及民俗特点也千差万别,但都是各个地区舞者的艺术体现。舞者以及创作者们通过仔细的研究与努力,让民间舞蹈越来越成熟,并且通过多样化的表演为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充分体现了舞蹈的艺术魅力。每种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以及动作都是独特的,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民间舞蹈,并且区别于其他舞蹈,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区别,并且充分掌握舞蹈的风格与动作,将舞蹈情感与动作高度统一。例如,我国东北秧歌表演中,舞者的身体要略微前倾,身体的重心位于前侧,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为平原地带,百姓从事农业或者矿业活动时身体重心前倾,因此当地的舞蹈也出现了重心前倾的特点。教师剖析了舞蹈动作的缘由后,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且记忆舞蹈动作要领,舞蹈的节奏、动作更加准确和动人。因此,教师在民间舞蹈教学前,要能够深入了解舞蹈动作,并且让学生理解并且记忆,通过民间文化和舞蹈动作剖析方式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舞蹈动作。 

4、结束语 

高职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舞蹈文化素养与舞蹈鉴赏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舞蹈基本功。民间舞蹈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热情,通过民间舞蹈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今后的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经验。 

参考文献: 

[1] 曹亮红.高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建设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第3篇

在全球多元文化教育浪潮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所以,弘扬传统文化显得愈发重要,而现行幼儿园教材中体现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学教育内容比较缺乏,幼儿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文学教育,以民间文学为平台,以增进民族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认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为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选择幼儿民间文学教育内容尤其重要。

一、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来选择幼儿民间文学作品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我园老师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活动前应该了解各年龄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民间文学作品,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来考虑适合性。

小班幼儿“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增强”,“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因此小班民间文学作品教学选择的内容应该易于幼儿通过动作或具体的行为表达。选材多以简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方便用肢体表达的内容,如:“两只老虎、对答歌、点点虫、小老鼠上灯台”,这类童谣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非常喜欢,易于接受;中班幼儿就要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且能运用丰富形式展现的民间文学作品。所以在童谣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谜语,民间传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绕口令的内容;大班幼儿“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因此大班活动的内容应该能让幼儿多方位感知生活的美,如:“三个和尚、盲人摸象、老鼠嫁女”的故事表演,有利于让幼儿用唱歌舞蹈、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形式去表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结合幼儿园活动组织的特点来选择幼儿民间文学作品

皮亚杰认为良好的师幼互动和幼儿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主体参与性和积极性,发挥活动的最大效益。因此幼儿园民间文学作品活动应该结合作品的具体形式来发挥活动的效果。如:我园大班组教学当中的民间故事《三个和尚》。开始部分一个和尚悠闲自得的生活场景及三个和尚的内心变化到寺庙的大火,老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语言绘声绘色,语气时而悠缓时而急促,孩子们仿佛被带到故事中。在反馈记录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能够正确的运用语汇,完整复述这个故事,体会到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与同伴友好合作、友好相处,既方便自己也方便大家”。民间故事《老鼠嫁女》中,故事内容有趣,以对话较多,于是我们进行了分角色表演,幼儿能很快融入到角色中来,能准确、大胆的说出对话内容。教学证明,这种表演类的民间故事在中大班幼儿中深受欢迎,活动效果显著。

(三)结合内容承载的思想来选择幼儿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作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以前,在这漫长的阶段,民间文学作品在每个时期都保留着其独自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民间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到民间文学作品的思想是否是积极向上、健康育人的,是否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如:在民间故事《孔融让梨》让幼儿知道了谦让,以此培养幼儿谦让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幼儿知道了遇事要动脑筋,要乐于帮助别人。在《守株待兔》中懂得了要爱劳动,不偷懒。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品德的教育如涓涓溪流,悄悄流入幼儿的心田

(四)结合民间文学的特质来选择幼儿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作为幼儿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有着自身优越的特质,如童谣的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琅琅上口,易于传唱,富于趣味性;谜语、民间故事源自生活,通俗易懂;神话、传说人物生动,情节奇妙。我们的民间文学活动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质,以增强活动效果。

如在进行童谣活动时,老师的选材不仅注意运用童谣语言简练的特质,还注意到了童谣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小班教学选择字数少、充满趣味的童谣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中班教学选材中以句型规整、节奏性强的童谣为主,让幼儿容易以节奏的形式来表现,在表现中体验童谣的特质。大班选择童谣更多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变化。有叙事式的童谣,有问答式的童谣,连锁歌、数字歌充满了趣味性,孩子在无形中就感受童谣的趣味性和韵律美,由此引发对民间文学的喜爱之情。

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祖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文化艺术市场上也呈现出现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类比赛演出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百花争奇斗艳的舞台上,我们的民间舞蹈以其特有的动作语汇,典型的中华民族风格文化,真实动人的情感表现,牢牢地吸引着观众们的视线。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民间舞蹈的不同作品风格的分析,分析当今民间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并顺应社会经济和主流文化的发展,谈谈如何围绕风格性这一重要特点,更好的推动民间舞蹈的发展。

在论述此篇文章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民俗学教授罗雄岩老师的一段话:“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1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人新的成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把握一个民族的舞蹈,首先需要来探知一下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其民间舞蹈最本质特征,是由文化所引导而产生的,并在一定层面上暗示该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方向。

在我们祖国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和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各民族的舞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相对而言,各民族舞蹈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他们因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有其独特的生活内容、风格、情趣、韵律和美学要求;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想真正的掌握民间舞蹈的内涵和感情,就有必要对不同民间舞蹈的不同民俗习惯进行有机的吸收和区别。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掌握不同民族的民间舞风格,只有真正掌握了风格性这一特点,才能够对各民族民间舞进行更为深人的研究。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现更多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舞蹈作品。因此,风格性的掌握就成了民间舞发展的标准和重点。

1风格性是民间舞蹈表现的特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在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就更加瑰丽多彩了。这些形式多反映当地的劳动生产和与人民生活戚戚相关的故事和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因此民间舞蹈多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群众性。对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民族、民俗文化、人文背景、历史、民族服饰、道具、生活习惯等)都尤为重要。

日本舞蹈家石井漠曾经讲过这样的话:“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决定其本质的是风格。”所谓风格性,就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观点;石井漠认为没有风格,舞蹈是决不可能长时间存在的。因此,作为民间舞蹈来说,风格性的训练是它的基础,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动律为中心择取主干动作的基本动作,进行体态动律的开法儿训练,这已成为民间舞教学的重要特点。风格决定着民间舞训练的本质,决定着基础训练的本质,也决定着组合训练的本质,更加决定着提高综合训练的本质,它在大学教学深人的各阶段、各方面都起着决定作用。虽然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作品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但却不是要求编导和演员固守民族舞代表动作进行创作和表演,追求精神层面使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其中以《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此外舞剧《云南映象》也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该舞剧就是很深刻地挖掘了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内涵与背景,是在民俗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追求原汁原味,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这类舞蹈具有纯朴、自然,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再现。看似未经雕琢的特点,却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画卷。它强调了尊重民族的族群性、地域文化性、宗教礼节性和生活需求性,作品中的民族情感性因素很强,风格性突出,虽然表演者多为未经院校训练的民间艺人,但仅通过其真实的情感表露和风格特质,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2学院派民间舞风格性凸现

现在的民间舞教学和表演一般分为原生态和学院派两大类,而在舞台上看到更多的是学院派的作品。所谓学院派顾名思义,指非原生态的,纯民族民间的,是经过科学化、理论化、规整化的民族民间舞。中国的“学院派”民间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专业领域中发展出的一种特有的艺术现象,他以民间“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与内涵为根源,以继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为目的,根据当代社会的审美观念、情感需求以及专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对其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与再创造的结果。舞蹈风格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一个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是内外一致、形神统一的显现出来的舞蹈作品的风貌、神韵和品格。舞蹈风格蕴涵着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社会的以及舞蹈家个人的经历、个性、气息和审美观等因素。是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所以,“学院派”民间舞也可以说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一本独特的教材,它不像原生态民间舞那样自娱自乐,无拘无束;也不能像创作民间舞一样具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化情绪宣泄。因此,首先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就要对民间舞的素材加以选择,加以提炼。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删繁就简,明确教材的任务。其次,就是强调所学习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目标和一系列成熟的单元部分,所谓科学性,就是突出设计的合理性,民间舞的训练性,如蒙族舞蹈肩臂的扭动,维族舞蹈后背的挺拔,鲜族舞蹈的气息,山东舞蹈的豪放爽朗,东北舞蹈的活泼轻快,安徽舞蹈的机智敏捷,云南舞蹈的婀娜秀丽等不同的特色等。

学院派民间舞是由舞者、编导将他们的思想、情感注人到舞蹈的创作与演义中去,将这个经过加工、美化后呈现在舞台上,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而原生态民间舞是完全来源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元素,一切都非常朴实,贴近人们生活,日常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动作。民族民间舞就能够比较明确的说明这其中的差别。在我们学过的舞蹈中大多都是学院派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最基础的组合开始到后来的舞蹈剧目都是有统一的规格要领,手脚的位置、距离、姿态都有固定的标准,学院派的舞蹈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美”。这其中包括“幽雅之美,悲切之美,残缺之美,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非平衡之美”等等,比如说,一提及到胶州秧歌,就马上会想到三道弯,而一说起藏族,就想到颤膝。

在这里,《孔雀飞来》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同样是孔雀,她的表现形式,肢体语言的风格性与杨丽萍的孔雀舞有着巨大的不同。学院派的作品更具体、现实和规整,追求更多的风格动律,技术技巧的展示。我们认为,应当把学院派和原生态各自的优点加以综合,传承以前经典作品优点的同时,融人现代舞的因素,模仿与借鉴并存,传承与发展并存,不要局限于某种派别。艺术是相通的,虽然有各种派别,但这不是民间舞创作间的界限,就像太极的八卦线,能把两者相融起来才是最高境界。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是被包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区别的民族独有的文化,其中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含着物质基础与人文因素……像生产劳动方式、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以及民族的融合与迁徙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民间舞蹈的创新也应该以风格性为基础

随着我院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年轻的学生毕业后加人到舞蹈表演和创作的行列,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常常其有热烈的情绪,有较高的观赏性。比如舞蹈《牛背摇篮》,它是以西藏“卓”的舞蹈语汇为摹础,通过展示姑娘与耗牛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从而表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独特的物理转换以及拟人手法的运用。在三人舞形式的基础上,巧妙设计了两男舞者以曲上翘的双臂模拟犀利弯曲的牛角;以上身前倾、双腿大弓步虚构成坚实宽厚的牛背,与女舞者的真实的“坐、趴、斜卧”融为一体,构成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牛背摇篮,这些都是独特的符号转换。更为可贵的是,该舞没有停留在耗牛形似的模拟卜,而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使托牛通人性,同时也表现了天真不泯的小姑娘与托牛相依相亲的情景,从而强化了藏人与耗牛的特殊关系。舞蹈中水袖道具的运用很有想象力,时而是袖搭凉篷,时而是条鞭飞扬,使舞蹈充满了质朴纯真的藏味芳香。此类剧目还有很多,但有‘个共性都是通过实践提取的元素、动作、风格。因为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艺术,评论家永远只是一个追风者,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跨度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总结出以前的不足,从而达到质的飞跃。但一味的实践不总结理论,刨根追底得寻求文化源头所创作的作品是不深刻的,一味的研究理论不进行实践就如同纸上谈兵,缺乏实用性。

在我看来,作为编导在编排过程中注重对动作性的突破是没有错的,但在构思、主题立意上打破传统的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民族深厚文化之上的,否则会背道而驰,编排不出好的民族民间舞。对于民间舞编创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建立在一个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因为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有宣传、启发、育人等作用。编舞者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民间舞编创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关系可以由三个阶梯构成:原知识—应用知识—操作知识。在其培养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培养是从原知识开始启迪的,逐步渗透至专业的应用知识界面,最终形成专业的具体操作能力。在进行独立的编创时,编创者要做到的就是从操作知识返回到原知识的认知。只有深刻的了解并理解了原知识,即掌握了应用的源头,才有可能创作出合适的作品,不然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肤浅创作只是对前人作品的临摹,难以突破。实践!只有通过充分的实践,包括采风、收集资料、前人借鉴等等。好的实践才能有好的作品,才能用独特的视角提取编创者想要得部分,注人角色情感,并幻化成肢体语言进行艺术表达。

说到民间舞编创者的自身能力,除了理解力、模仿力、创新力等诸多能力以外,我想强调的是对捕捉动机的能力。它是作品动机起点的来源。动机的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来源:a表现源,主要从形象特征(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狼图腾》)、技术特征、人群特征(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走在山水间》)、风格特征捕捉(例如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舞舞蹈《盛装舞》)。b动机源:即主题立意的动机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环境、当代人文环境、当前时尚环境、当前文化环境。c精神源:主要是社会气质的捕捉,关注焦点,心灵特征:《书痴》,情感因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d事件源:永恒的主题(环保、和平、发展、爱情、信仰),特殊群体现象(例如第八居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红河谷—序》),灵魂与艺术追求的高度表达(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离太阳最近的人》)。

民间舞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个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因此,民间舞之间的区别在于风格,风格的核心是韵味,韵味的关键是动律;提取民间舞的元素,不从“形”而从“律”人手,就抓住了纲。当今的民间舞蹈创作者必须具备以上的实际应用综合能力,既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作为支撑,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铺垫,当然,民间舞编创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一个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因为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有宣传、启发、育人等作用,编舞者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正确的世界观决定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的编舞者。同时,顺应社会经济和主流文化的发展,推陈出新,善本再造,才有可能更好的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第5篇

课堂教学民间舞蹈教学形式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一切传统舞蹈艺术的发源。中国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演进,流传至今,形成了风情浓厚、意韵丰富,多姿多彩的风格。中国民间舞蹈以其绚丽的风采受到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的喜爱和和重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五十六个民族中,各自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这些都造成了中国民间舞蹈的丰富性。所以,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要从这一点入手发掘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但是在现在的舞蹈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是势不可挡,以此为基础的上层建筑也形成了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局面。中国民族舞蹈在这种环境中发展,面临着强大的冲击。在地区逐渐缩小,社会逐渐缩小的今天,一些民族的舞蹈出现了民族属性逐渐淡化的现象。人们缺少精神世界只是在一味的追求浮华的快节奏的东西,一些以表现自我为主的蹦迪之类的舞蹈甚至成为时尚。比如在一些晚会上、综艺节目中,舞蹈成为了歌曲的陪衬,一些舞蹈作品只强调表演技法而忽略民族语汇的运用和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舞蹈成为歌曲的演绎,缺乏独特鲜活的舞蹈语汇和形象塑造,而那些歌曲的艺术程度也是让人不敢恭维的。民间舞蹈的起源有决定了民间舞蹈教学的复杂性。因为民间舞蹈流传于民间,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地方文化特色,但是民间舞蹈也受当地民风习俗文化的制约。诸如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造成了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当前,又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教师对民间舞蹈的理解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学生民间舞蹈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一、深入了解各民族的人文内涵

艺术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而民间舞蹈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的了解,要真正的指导这个民族有着怎样的生活习俗和审美取向。只有这样,在条民间舞蹈时,才能将自己和舞蹈融为一体,才能跳出舞蹈的含义,跳出民间舞蹈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有充分的备课,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把对民间舞蹈教学有帮助的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中,做到让学生乐意接受、愉快接受。比如,在讲解时,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胶东的地理环境特点,掌握山东半岛的民间习俗。胶东半岛从地质上看,很少有大的地质灾害;从气候上看,四季分明,空气清新。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这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这种环境中所形成的胶东秧歌的体态就具有这种地方特色的烙印。了解了这些,进而明确舞蹈的要领。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含义的承载,教师在教授民间舞蹈时,最有效的方式便是结合具体民族的文化特征,民风民俗,同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呈现舞蹈的魅力,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的要领。

二、教师提纲挈领的语言讲解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的主要方式都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把教和学有效统一的纽带。教师的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达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和成败。在舞蹈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而舞蹈的教学特点有决定的在讲解舞蹈是不能像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讲授,他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讲解要做到提纲挈领,要用精炼、到位的语言达到最高的动作标准,你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编制朗朗上口的四字句或者六字句来训练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便于记忆,以此进行动作的反复练习,还能降舞蹈动作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传神的表达给学生。而另一方面舞蹈教学语言在以简练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准确的动作时还要用艺术性语言,以此体现出不同民族间,不同的艺术风格。如福建民间舞中的拍胸舞、安徽民间舞中的花鼓灯、维族民间舞中的盘子舞、鲜族民间舞中的长鼓舞。如果能从中概括出这些舞蹈动作中的关键动作,在让学生去加以练习,就会摆脱哪种枯燥、无趣,很难达到好的效果的训练效。不仅能让学生乐于去学、去练,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风格。

三、舞蹈动作的规范标准

舞蹈教学要求教师要言传身教,在语言讲解的基础上还要有动作示范。这就要求教师对民教舞蹈的关键动作进行准确的提炼,并将这些关键动作分解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动作,然后在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就是夯基础,找要领,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例如各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技巧,就必须要求学生对其进行精准的掌握,只有这些基础动作做规范了,做标准了,才能保证以后的舞蹈动作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维族民间舞中的夏克转、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蒙族民间舞的别步勒马转、新疆维吾尔族的经典动作等,都应进行准确的示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孤帆。准确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性的强化训练。

四、学以致用,巧妙结合

舞蹈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的艺术,如果只学不用,那就失去了舞蹈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环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去积极的进行实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一些动作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而在民族舞蹈的表演和演义中,要对学生提出整体的要求,要求学生不要就某一个民族的舞蹈样式进行重现或者演绎,而是要演绎出各个民族舞蹈中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重要的是,在演绎时要结合民族文化特点,演绎出在独具特色的本土风格和形体动作,还要有丰富的情绪和面部表情。这也是受到民族舞蹈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民族舞蹈的表演不仅需要表演者有躯体上的表达,还要有丰富情感的表露。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在比赛中,既提高了学生舞蹈的意识,增强了身体的表现力,还让大家了解了很多有关舞蹈的知识,掌握一些课堂教学不能够给予学生的,又可以通过参加比赛来弥补的知识

因此,作为一名民族舞蹈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民间舞蹈时,一方面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觉察到民族舞蹈的文化属性逐渐淡化的趋势,以此危机意识去保护中国的民间舞蹈文化,另一方面还要经受住各种挑战和考验,要有和民族舞蹈一起面临的种种挑战勇气,去发扬民族舞蹈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一名教师要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立足于民间舞蹈本身,以此来具体的吧思想转化为行动去强化、发展民族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