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十二五 规划 思考

从“十二五”规划的第一个年头起,泰兴市全市上下团结协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争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稳定提升。为全面了解“十二五”规划中期执行情况,准确把握“十二五”预期完成目标,市统计局协同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前半期执行情况展开监测并作了系统评估。

一、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十二五”是全市推进富民强市,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规划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结合全市实际,全面关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指标体系具有系统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可操作性强;涵盖了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社会进步、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六大类三十五项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对全市“十二五”时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十二五”以来,全市经济总量持续扩张,运行质态逐步提升,发展活力继续增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也进一步加快。

二、中期系统评估工作及时

全国十的召开、江苏“两个率先”目标体系的调整以及宏观微观经济发展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使得开展“十二五”中期监测系统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中期监测结果表明:全市“十二五”前期执行成效明显,2013年末,35项指标中:自营出口额、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等11项指标已达或超过规划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外资、城乡居民收入等12项指标达到或超过规划序时要求;GDP、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12项指标未能达到规划序时进度。

未能达到序时的12项指标中,有11项为经济类指标,主要原因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世界经济增速低迷,宏观经济复杂多变,全国经济增速主动放缓等。其中:城市化水平、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三项指标在“十二五”后期,采取坚决有力的推动措施有望完成;另有8项指标由于发展环境、产业结构、政府政策、发展趋势等相关因素,已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需要调整。

(一)项指标目标需要下调

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国税开票销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四个指标,由于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经济整体由“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增长转变为平稳增长,并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常态的现状,目标需要进行不同程度下调。服务业增加值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项指标的目标也需相应下调。

(二)项指标目标需要上调

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近两年,全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水平提升速度加快,至2013年底,该指标值已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8倍,为更好体现规划引领作用,契合科技事业发展实际,目标值需要上调。

(三)项指标需要替代

工业技改投入。由于2011年起,该指标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统计起点由原50万元起报调整为500万元起报,指标需由“工业投资”替代“工业技改投入”。

三、“十二五”后期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5年是全市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的关键之年。2017年全面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幸福美好新泰兴,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目标。为推进这一战略目标加快实现。

(一)继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经济发展是一切物质水平的坚实基础,抓好经济建设是发展的根本。2013年,全市上下积极应对诸多困难和挑战,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建设稳中有进,全年GDP实现610.61亿元,增长11.9%,增幅在苏中地区位次靠前,连续13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发展成效明显。但对照全市“全面领先苏中,加快融入苏南”战略目标,在经济转型、特色发展、融合发展方面仍任务艰巨。

(二)继续提升民生幸福水平

2013年,全市关于居民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相继出台落实了相关政策,通过进一步调优、调高政策,进一步完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2013年,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政策报销比例提高达86%和7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100%,连续9年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100%,市乡两级政策补偿比例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但与苏南市县比,相关政策比例仍偏低;在加强民生保障、提高居民幸福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二届八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县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立足科学发展,按照“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共进共享”的要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为目标,着重解决关系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引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编制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突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竞争新优势等战略重点,为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打下坚实基础。

(二)坚持统筹兼顾,突出编制重点

在坚持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减少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领域的内容,充实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

(三)坚持总规全面,专项科学务实

总体规划要充分体现全局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科学分析和判断发展环境、发展趋势,提出发展战略和目标,提出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专项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确定的方向和原则,发展目标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项目具体,措施务实。

(四)坚持公众参与,规范编制程序

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扩大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使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改革的过程、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的过程和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的过程。在规范编制程序上,按照前期工作、立项、起草、征求意见、衔接、论证、批准、公布等程序,建立和完善公示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修订制度。

三、主要任务

(一)抓好前期工作研究

1.对“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总结分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执行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经验,找出主要困难和问题,形成《县“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报告》,为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由县发改局牵头,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配合。对部门行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分别由县直相关部门完成。各乡(镇)人民政府分别完成本乡(镇)“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报告,并报县“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开展重大课题研究

主要任务是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对关系全县发展全局的10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支撑。具体研究课题如下:

(1)县“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发展思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

(2)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

(3)县“十二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研究。

(4)县“十二五”期间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5)县“十二五”期间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

(6)县“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重点、难点、目标和措施研究。

(7)县“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重点、难点、措施研究。

(8)县“十二五”期间加快财源建设研究。

(9)县“十二五”期间加快城镇化发展研究。

(10)县“十二五”期间加快沿边经济发展研究。

(二)编制总体规划纲要

在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十二五”期间重大战略和宏观政策,并在全县进行调查研究、资料(意见)征集、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的发展背景、发展环境,突出特色,提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任务、产业布局、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编制完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由县发改局牵头组织,县“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配合。

(三)编制行业专项规划

根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以全县“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和思路相衔接,组织编制县级重点行业、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重大工程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县直各部门要根据部门职能职责和工作实际组织编制好行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并注意与上级行业规划对接,充分论证。编制完成后将文本报县规划办统筹纳入总体规划。

(四)编制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全县产业发展重点和潜力 ,全县确定编制9大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具体任务分解如下:

1.《县蔗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县农业局组织编制。

2.《县茶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县茶办创新办组织编制。

3.《县水电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县水利局组织编制。

4.《县烤烟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县烟办组织编制。

5.《县矿业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县国土资源局组织编制。

6.《县畜牧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县农业局组织编制。

7.《县经济林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县林业局牵头组织编制。

8.《县建筑建材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县经济局组织编制。

9、《县边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县旅游局牵头,县商务局、文体局配合编制。

各部门编制完成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化后,将文本报县规划办统筹纳入总体规划。

(五)编制乡(镇)发展总体规划

乡(镇)“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指导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乡(镇)可依据区域优势,编制与本乡(镇)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乡(镇)“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完成。编制完成后,将文本报县规划办统筹纳入总体规划。

四、进度安排

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前期研究阶段(11月-4月)。主要任务是组建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制定印发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对拟定的10项重大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报县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提出全县“十二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并与省、市发改委做好汇报衔接。组织参加省、市发改委举办的各类“十二五”规划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培训工作,邀请省、市相关专家到我县进行规划培训和指导。

第二阶段:纲要基本框架形成和产业发展规划及行业专项规划编制阶段(5月-6月)。主要任务是根据县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明确全县“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政策导向、战略重点等,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做好相应的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广泛开展咨询论证、加强各方面协调衔接等工作。同时,各部门完成“十一五”评估报告和产业发展规划及行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及审定阶段(7月-12月)。主要任务是,在调查研究、课题研究、产业规划、部门规划的基础上,草拟“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议,起草“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议说明,起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修改完善规划纲要(草案)的基础上,报请县政协协商,经县政府研究后报县委审定。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审议和实施阶段(20__年1月-20__年3月)。主要任务是,县委、县政府审定后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作出决议后,向全县实施。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工作任务,编制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县人民政府已成立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尚东红同志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穆志良同志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规划编制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也应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必须明确一名领导,负责“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充实人员,提高质量。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展和改革局,由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王萍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局长李作林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分别从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必要时实行统一办公,具体负责“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日常工作;各乡(镇)也要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十二五”规划编制办公室,完成乡(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任务;县直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安排专人具体负责“十二五”行业、重点产业的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编制工作落到实处。在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各项工作中,要紧密结合县情、乡(镇)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和增长点,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任务。同时,积极组织规划编制工作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有关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三)加强沟通,做好衔接。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共同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做好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工作。特别要及时了解市级规划的动态,主动与市级规划编制部门衔接,争取将更多的项目列进市级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其它规划要同步编制、无缝对接。各级各类规划衔接的重点主要是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区域发展方向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协作、积极主动做好衔接工作。力争规划进入国家、省、市的“本子”、项目进入国家、省、市的“笼子 ”、资金进入国家、省、市的“盘子”,为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支持奠定良好基础。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范文第3篇

将在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17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是今年的政治大事。

这次会议的核心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5年一度制定发展规划,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又是政治纲领承前启后的桥梁。现行的“十一五”就要“退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面对的是一个和以前大不相同的经济形势。“十二五”时间跨度为2011年至2015年,“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成立60年之后的一次再起跑,全国上下无不充满期待。对于“十二五”动向,只要洞察生产力发展情况,就能掌握主要脉络。甚至可说,“十二五”等同于中国生产力再次大解放,颇具里程碑意义。如能顺利实现规划目标,则中国经济将脱胎换骨,展现全新格局和气象。

分析已经公开的报告和资料,我们可知“十二五”规划的中心思想正在形成,统筹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国家发改委,从2008年底以来委托相关部门深入研究39个主题,主要包括:世界经济走势对中国的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思路;提高产业竞争力;能源、粮食、交通运输战略研究;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提高文化软实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发展战略”

围绕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转型、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核心主题,国家领导人及学术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看法,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7月底,权威人士接受《t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开始的,尤其是中央决策层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十二五”规划在改革开放30年后继往开来的战略意义就非常强烈地凸显了出来。

按照这个主基调,“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2008年我国人均GI)P排名全球第98位,因此发展还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国强民富就难以实现,各类社会矛盾也难以根本解决。但发展方式在世情、国情和社情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不得不全面调整,要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道路。

在这个发展战略主导思想下,这位权威人士认为,“十二五”规划需要完成未来国家发展的六大战略任务:

铸就内需主导的发展动力。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内需为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制约未来中国发展的巨大瓶颈之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乃至于发展的后劲,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

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转变、赢得先机,最根本的依靠是科技,最关键的措施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加强资源环境支撑力。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承载能力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解决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对我国来说,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极为紧迫的重要举措。

社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如何突出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十二五”期间,我国有需要,也有条件,更有能力解决社会事业,“推进社会的改革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也会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方向。” 启动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的改革更多地摆在我们面前,“十二五”期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越来越多。“十二五”规划将高度重视三项改革:其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二,资源价格改革。其三,财税体制改革。

从“国强民富”到“民富国强”

分析参与起草“十二五”规划的专家学者所透露的消息,可见“十二五”规划比过去更重视贫富差距、就业、社保、扶贫、教育、医疗、环保与安全等民生问题;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在传统工业基础之上,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城乡区域新空间。通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产业建设布局,使农村人口往城市转移,化解农村土地过于密集使用的压力。

参与规划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向媒体透露,“十二五”规划将调整“国强民富”的政策,改为“民富国强”,提高人民收入,保障民生,改善教育、医疗、就业,推动环境保护和节能,希望能让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民富国强”的目标意味着把调整所得分配的施政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从长远角度观察,这样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区域差距,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

“九五”计划实施以来,区域规划提出了很多新概念,如“小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区域协调”等,目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存在,“十二五”又将怎样规划呢?今年1月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责成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牵头,研究“十二五”规划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方案,专家论证会上初步为区域规划定调为:“不一刀切”、“不全面开花”、“不翻烧饼”、不折腾、不忽悠,平稳中调整转型。对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政府也不应具体插手,不具体出扶持政策,而是进行政策引导,让产业自然转移。

经济发展必须装上“内需”引擎

过去,经济发展长期依靠廉价品的加工出口,结果中国虽然成为“世界工厂”,但也造成环境污染、工人收入低下、资源浪费、城乡发展失衡、受制于外国市场等弊端。以目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来看。未来将是“内需带动经济发展”,这是“十二五”的关键课题。换言之,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必须装上“内需”的引擎,才能追求自主、优质、高效、公平。

内需若能担纲经济增长的引擎,则表示国民收入提升且财富分配趋于公平,产业体系趋于结构合理,这是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应该具备的要素。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范文第4篇

“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

“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陈云同志主持制定。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

“二五”计划:出现“”波折

1956年9月,党的“”正式通过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由1958年至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由于1958年以来的“”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

“三五”计划:“三线”建设起步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1191万吨。

“四五”计划:修正高指标

1970年,我国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由于一些指标过高,1973年7月国家计委拟订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1975年是“四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按照《修正草案》规定的1975年指标要求来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发电量完成103.1%,棉纱完成96.8%,铁路货运量完成98.7%,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

“五五”计划:经济企稳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650亿元,比1977年增长11.6%,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一些主要目标被修订得不符合当时的生产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对此作了修正。

“六五”计划:发展进入健康轨道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六五”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与1980年相比,钢产量增长26.1%;煤炭增长37.1%;发电量增长35.8%;粮食的年平均产量由30530万吨增加到37062万吨。我国出口额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

“七五”计划:改革稳步推进

198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七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八五”计划:提前实现世纪末目标

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八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4.3倍。“八五”时期,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煤炭、水泥、棉布、电视机、粮食、棉花、肉类。居世界第二位的是钢和化学纤维。发电量居世界第三位。“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900亿元。“八五”期间新建铁路干线5800公里,复线3400公里,电气化2600公里,公路新增10.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0多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8亿吨,电力年均增长9%。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八五”期间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9.5%。1995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接近3万亿元,比“七五”末期增加两万多亿元。

“九五”计划:多项生产指标跃居世界第一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

“九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8万亿元,经济总量由世界第九位跃居第七位。煤炭、钢、化学纤维、数字程控交换机等重要产品产量为世界首位。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6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代

中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十五”期间,我国GDP高速增长。200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十五”期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6%和6.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十一五”规划: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成熟,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十二五”规划:现代化全面推进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范文第5篇

预期性指标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当中,最引人注意的提法就是GDP年均增长7%,这一预期性目标比“十一五”规划下降了0.5%。按照规划纲要草案,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5.8万亿元,超过50万亿元。

“这说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上出现重大变化,下决心从更多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转向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这样的提法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9.9%,“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1.2%,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但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的问题仍然存在,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不到1/10,但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却占到全球1/3左右甚至更高,排放污染物规模也很大。因此,适当放慢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将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专家指出,从“十一五”情况来看,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提前、超额完成,但结构性指标却并未全部完成,因此,将GDP年均增速降至7%,可以使得经济发展更有质量。

预期性指标之二: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增至47%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015年达到47%,年均增长4%。要达到这一目标,未来五年服务业增速要高于过去五年,这对于服务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改变当前服务业占比过低,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现状。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认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将迎来难得机遇,因为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深度和广度将加速拓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服务需求的增加。

尽管机遇良好,但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43.5%,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并未实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43.4%,到了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而下降到43%,离“十一五”规划目标仍有0.5%的差距。

民进中央建议,应把促进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发展生产业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内容。建议加强体制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生产业的发展活力,把生产业发展列入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中;从财政收入中提取生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投资生产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预期性指标之三:城镇化率提高到51.5%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五年,城镇化率要从2010年底的47.5%提高到51.5%。也就是说,到2015年,将有一半多的人生活、工作在城镇。

照此速度,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5%左右,城镇新增人口3亿多,这将为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专家指出,我国拉动内需增长的最大动力是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将成为“十二五”城镇化进程的重头戏,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全国政协委员李国祥表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草案同时提出,城镇化率需要稳妥地推进,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实际上也是根据近年来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的,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中小城市由于难以吸引人才和资金,发展速度缓慢,城镇化过程中也加剧了地区的不平衡。

农业问题专家韩俊提醒,农民工市民化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以增加就业为前提,如果盲目地增加城镇人口,会导致过度的城镇化,造成进城农民的贫困化。

预期性指标之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增加就业被放在了“十二五”期间国家着力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性指标到2015年控制在5%以内。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即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专家认为,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善民生都有很大作用。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民生的改善就无从谈起。同时人民就业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就容易出现社会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透露,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可见,我国劳动力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总量过剩,需要政府大力拓展就业空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3月6日称,“十二五”期间,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预期性指标之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大于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大于7%。这一指标与“十二五”规划的GDP增速同步。

与“十一五”设定的指标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年均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从7.5%降低至7%,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从5%提升至7%以上。

专家指出,长期以来,五年规划(计划)中居民收入增速目标明显低于经济增速目标,而此次,居民收入的增幅和GDP增幅同步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7%,而在此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大于11.2%,远高于前者。

国务院总理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而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则正体现了国家改善民生的决心。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认为,此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义。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基础之上,要启动消费引擎,必须加快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速。

预期性指标之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的预期性指标为高于7%,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同步。

国务院总理在明确“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提出,要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速度一样超过7%,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增长要加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再明显扩大。

“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8.9%,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趋势,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矛盾。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态势,这种格局严重制约着我国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可能会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后腿。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十二五”时期中央会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应对城乡差距,所以“十二五”期间农民的收入增长可能会出现一个拐点,就是城乡差距从扩大到停止扩大,农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预期性指标之七: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作为预期性指标之一,到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提高1岁。“人均预期寿命”首次成为我国五年规划纲要预期性指标之一。

多位政协委员表示,此指标充分说明政府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注重民生,是最大的亮点。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民盟中央收入分配改革调研组成员郑功成表示,这是最具综合意义的民生指标,意味着我国从单向应急保民生走向全面综合改善民生。

据专家介绍,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国际通用指标,反映一个社会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郑功成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正是实现该指标的具体惠民措施,也是重要保障。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今年“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的具体措施。

预期性指标之八: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十二五”规划纲草案要中提出,至2015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要从2010的1.7件提高至3.3件,年均增长率为1.6%。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重视科技发展,鼓励自主创新。

专家表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时期,以往依靠高投入、高耗能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十二五”时期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这是世界科技发展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要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鼓励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作为预期性指标之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提升恰恰就契合了这一点。

预期性指标之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4500万

作为预期性指标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至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4500万。这一目标值与“十一五”目标相比并没有增加,但“十一五”城镇新增就业实际落实人数为5771万,超过目标值。

对于“十二五”目标未有改变,且少于“十一五”实际新增数的问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这应该与“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一个百分点至7%有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预期性指标之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指标曾被纳入“十五”计划纲要,2000年该指标仅为42.8%,2005年达到53%。“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未列入该指标,但提出了“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的预期性指标,与该指标也有一定关系。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再次列入这个指标作为预期性指标,预期目标定为87%。“十一五”末期,该指标为82.5%。

专家表示,到“十一五”末期,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为9.5年,距离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11年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要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即“9年”以上的部分,就显得极为重要。该指标重新纳入规划纲要,凸显了这方面的考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但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不断加快,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弱化,迫切要求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高中入学率指标成为主要指标,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提出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是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预期性指标之十一:R&D经费支出强度提升至2.2%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D经费支出强度)目标为2.2%。截至2010年底,这一指标为1.8%。

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坦承,R&D经费支出强度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底,这一指标应达到2%的水平,而在“十五”末期,该指标仅为1.3%。

2010年,我国R&D经费支出达到5802.1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专家表示,从科技创新角度看,目前我国主要存在四大问题,即:经济发展总体技术含量仍然不高;科技投入大幅增长,但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依然严重;企业创新积极性仍然不高。

权威人士认为,“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原因主要包括:一是节能减排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需要支撑;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支撑;四是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支撑;五是实现安全发展需要支撑;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支撑。由此可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此外,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方面,R&D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预期性指标之十二: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2015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预期较2010年提高0.03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灌溉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呼应,将加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在一次灌水期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引进水量的比值,是衡量灌区从水源引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水的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十一五”我国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850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

水利专家指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十二五”是我国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在农业领域,要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

相关链接

聚焦“十二五”规划新亮点

3月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与“十一五”规划相比,有不少新变化、新部署、新亮点。

规划指标共计24个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2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8个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14个预期性指标除服务业就业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3个指标没有完成外,其余都已顺利实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置了24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十一五”规划多了2个;其中12个为约束性指标,比“十一五”规划多了4个。

“十二五”规划增设了4个约束性指标,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增长3.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

相比“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对3个约束性指标进行了丰富,分别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中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森林覆盖率指标中增加了森林蓄积量,新农合覆盖率指标丰富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设置专栏22个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设置的22个专栏。22个专栏中列有事关农业生产、绿色发展、新兴产业、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工程和发展方向。其中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共10条。

三大战略格局浮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运用5幅彩图的形式勾勒出“十二五”新布局,展现出“农业战略格局”“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城市化战略格局”“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全国空间分布,其中关于农业产业、城市化和生态安全等三大战略格局的图示如下:

农业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规划草案文本第14页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彩图,标注出了七大农业主产区,还列明小麦、玉米、棉花等总计23个农产品名称。

规划草案提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交通运输新格局:《国家快速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联袂亮相

规划草案分别在第32页、第33页刊出了《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两幅彩图,不仅标注了已建路段、在建和待建路段,还用“虚线”标注了上述规划研究路段。

规划草案中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高速铁路,形成快速客运网”“基本建成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基本建成由7条放射线、9条纵线和18条横线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8.3万公里”。

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三纵”串起东西南北城市群

规划草案对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作出部署,提出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规划草案文本第50页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彩图清晰标注出了主要城市化地区:哈长地区、环渤海地区、东陇海地区、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成渝地区、藏中南地区、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兰州-西宁地区、天山北坡地区。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构建绿色发展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