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文学常识

中学生文学常识

中学生文学常识

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文化常识缺失原因补救措施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文化常识较为欠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文化常识“贫血症”。那么中学生文化常识欠缺表现在那些方面?缺失的原因何在?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补救呢?带着这几个问题我做了以下探讨:

近两年来,人们热衷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尤其对于北师大于丹教授所讲授的《“论语”心得》和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授的《品“三国”》极为青睐,而这种“于易现象热”也照样流行于中学生之中。笔者认为“于易现象热”本质上意味着人们文化底蕴的薄弱及文化常识的欠缺,而恰好于丹、易中天两位教授的讲授无意中弥补了这一缺失,因此在人们(尤其学生)中间刮起了这样的崇拜于易之风。事实上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中学生文化常识欠缺的现象:如当在课堂上提到一个历史名人,历史名胜或中外著名作家或涉及一些文化常识时,全班学生中知者甚少,甚至出现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五岳”是什么,“六艺”是什么,“三苏”是哪三个人,老子的代表作是什么……学生们答不全者大有人在或乱说一通。这种现象作文写作中也照样存在。面对中学生如此严重的文化常识欠缺现象,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不得不思考原因是什么,该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笔者就缺失原因和补救措施做了以下思考:

究其缺失原因有三:

一是在当前应试体制下,学校、教师、学生都忙于应对各类考试,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基本都放在各门功课的备考上,整天忙于做作业和复习资料的习题,致使学生阅读量极少,阅读面很窄,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因此,对文化常识汲取的时间上受限,而且学生们掌握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够。

二是缺少一个良好的文化大环境,这尤其体现在农村中学生身上。当代社会先进的大众传媒文化盛行,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些通俗娱乐的消遣文化上。尤其中学生一旦有空暇时间也热衷于电视、电脑。电视、电脑是双刃剑,虽然可以提供相关的文化常识,可学生们绝不会把一点可怜的空闲时间投入到对文化常识的探求上,他们更多地寻找一种刺激,寻找一种宣泄、放松的娱乐方式,所以听歌、看电视剧、看电影、玩游戏、上网聊天成了他们的最爱,而这些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武侠、言情、科幻、暴力类的,与文化常识几乎沾不上边。这些通俗的娱乐消遣文化以消极内容为多,所以不仅不能增长文化常识,相反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并且占用了大量时间,甚而养成一种不良习惯,沉溺其中而荒废学业,断送前程。

三是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也以通俗娱乐的消遣文化为主,有些家长不仅看电视上网,而且还下象棋、围棋,甚者打扑克、打麻将……致使孩子们也受到严重影响,这样不良的家庭氛围无疑也对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们没有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和习惯,当然文化常识又从何而来。

面对学生对文化常识追求的主动性不够,再加上大的外在不良的环境氛围,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中学生文化常识欠缺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补救措施:

一是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尽力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们以平时的文化熏陶。如安排一些文化常识类的选修课程,建议学校按时、定时开放图书馆、阅览室,鼓励并支持学生多上图书馆、阅览室,强化自己的文化常识。

二是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汲取文化常识的热潮之中去。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起带头模范作用,将文化常识有意穿插于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应重视文化常识,运用各种渠道都可以,只要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是教师可有意利用我国悠久而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去感染学生,用良好的文化氛围去熏陶他们。比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应提倡学生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搜集材料,写写小论文,以达到不崇拜洋节而重视传统节日,并增强了文化常识的双赢效果。

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常识性课文 直观教学手段

语文被称为学科教学中的“百科之母”,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课。除了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智力训练外,语文教学和科学常识教学相结合也是小学语文课的又一特点。在这些常识性的语文课文中传授了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矿物、理化等自然科学常识和社会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常识。通过这些科学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树立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目标,是全面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所必不可少的。

这些常识性的课文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提高读写能力的同时,获得多方面的科学常识,从而进一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思想。教学这类课文兼有语文教学和常识教学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把好这个“度”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教好常识性课文,首先要知道常识性课文有哪些特征,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的普遍特征中,抓住常识性课文教学的特殊特征,使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常识性课文一般是以说明为主的文体,“说明”是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功能等特征做客观科学的说明,使学生对事物有所了解,从而获得知识。此类课文大致有以下特点。

1.在故事中说明一定的科学常识。常识性课文往往也有一定的故事和人物,有一定的情节,并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这是为了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采取的儿童乐于接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在妄言中以虚设的拟人、童话的方式来表述某种真实的科学常识。例如《院子里的悄悄话》就把两棵槐树比拟为祖孙两人,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向人们介绍了年轮、树冠在记录年龄、指示方向、记录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又准确真实地传授了科学常识。

2.在叙述中注意逻辑条理的清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叙述比较难懂的科学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如《蛇和庄稼》一课中蛇吃田鼠,田鼠糟蹋了不了庄稼,庄稼得到了好收成,所以为使庄稼丰收可以多放蛇;村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土蜂的活动就不会受到影响,苜蓿是靠土蜂传授花粉的,因而苜蓿就会长得好。这里的蛇吃田鼠,田鼠吃庄稼和猫吃田鼠,田鼠影响土蜂,土蜂影响苜蓿的传粉,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3.在表述中强调语言文字的准确。常识性课文的语言准确、简明、缜密,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选用词语、准确描述事物训练的好素材。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阅读品析,感悟叙述的客观性,领悟用词的精确性。常识性课文教学除引领学生穿行在文本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密林中外,还应让学生借鉴和倾吐,让学生在模仿中习得。

如《回声》中水波的“荡”回来和声波的“返”回来有着不同的含义。又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通过“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这些词句的描写,就非常清楚准确了。再拿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来看,课文中是说“一脚一脚”地向前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向前爬,这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里的“爬”是植物的一种生长状态,不同于动物的“爬行”可见常识性课文用词用句的准确,这要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

4.在阐述中运用具体的数据。这样的例子几乎在所有的常识性训都能见到,以表示科学知识的精确无误。如《太阳》一课中,对太阳的“远”、“大”、“热”都有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等等。这样对事物的阐述具体、精确,让我们感到科学知识的真实可信,来不得半点虚假。

5.在内容中具有特定的思想教育目的。同所有的课文一样,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目的,而常识性更具有特定的、的思想教育内容:有的可培养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破除迷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的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热爱劳动的优秀品德;有的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还有的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可见常识性训的思想教育,在强化素质教育的当今有着特定的意义。

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呢?

在语文教学中,常识性课文有着如下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需要加强同知识的结合,是基本要求。常识性课文既是语文教材又是科学教材,所以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学习知识;在弄清知识中学会准确、简明、有条理地表达。在重视词语概念教学,特别是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的概念,在不加深高难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语言和学生年龄特征讲清楚。如《新型玻璃》上的各种玻璃的名称原由,要让学生理解。又如《琥珀》中的松脂球、琥珀等概念,要让学生明白。在教学中要注意动作变化的关键性动词和表示事物本质特征的形容词。

要准确完整地讲清句子的含义。如《爬山虎的脚》中“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这里的“相当”是“大体”、“够得上”的意思,不可用“非常”一词替换。要讲清句子的含义,必须把其中每个分句的意思和相互间的关系讲清楚,这样对全句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还要注意层次之间、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从知识的角度讲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是有别于一般课文分析篇章结构的不同之处,例如《海底世界》一课先从海底的宁静、黑暗、寂静引到深海中仍有鱼儿在游动,有动物在发声;再写到各种海洋动物的各种活动方式;最后写到海底的地形引到动植物及蕴藏的矿藏。这样,全文开始的引向和结尾的总述把全文联成了一个整体。

2.加强直观教学,是重要手段。常识性课文中讲到的事物和知识,大部分都不是学生常见和理解的,教师又不可讲得过深、要求过高,因此教学中的插图、标本、电视片、演示等均是我们常用的直观手段,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加快理解。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等课中的有关浮力知识,教师做适当直观演示,可生动形象地解决学生关于“浮力”知识的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观察的习惯。

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在对“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重要性”此大命题论述之先,我想先浅谈一下有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范畴和人文素养培养的两个大方面。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其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是有区别的,其涉及的是一个大的范畴,不仅仅是“单一化”的语文知识教学,另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对社会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因为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向度”大多也是从事社会企业中的相关工作,因此,其语文的教学工作应该要考虑到“多维化”,更多的要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社会语文基础常识的掌握,更好的武装自己。其次,谈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整个社会中学生所需要加强的非常重大方面,绝对不是单一的一个部分,当然也不仅仅是中职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得以提高,使得他们素质得到更好的锻炼,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年轻人。以下,我将对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做一个结合,进行浅议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基本文化常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基本文化常识,才可以谈及到素养的部分,才可以从形而下的层次上升到形而上的层次,这是基础。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对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此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解的重点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有效“时空”,需要好好把握。在课堂上,老师在讲授语文课时,最重要应该以一个良好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有趣”的教学方式来讲授知识。学生也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掌握,对课堂的基本文化常识的理解、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是人文素养的一个基础,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之前也谈到过,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最紧要的也要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学生只有学好基本的文化常识,不仅仅可以在学习成绩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与进步,同时也可以在社会的工作学习中有更好的判断力和见识。因此,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基石。

二、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基本语文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为人处事上应该如何做,在德行方面进行良好的培育。同理,学生在学习基本语文知识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背后所体现的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品德、素质。也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课堂知识,也要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更好做人。这是学生德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无论是课堂还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教师都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台上台下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学习产生非常深远影响,所以无论是中职教师也好还是普通高中的教师也好,在做好教学这一环节的同时,也都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德育的培养做一面良好的“镜子”。这便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总之,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核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好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不断培养自身的诚信意识,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思维的成熟度的培养

所谓的思维成熟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与认识,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的进步。谈及学生的学习思维,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课堂老师的教学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性纠正,包括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看待,不仅仅要恪守旧式的“偶像”学说,更应该要养成自己对问题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认识角度,这便是学习思维的一大进步。谈及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语文教学可通过课堂讲授一些先进人物的典例来进行教学培养,告知学生于社会中应该如何更好的适应,更好的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知识。当然,思维成熟度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职教学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思维的成熟度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重要的补充与完善,同样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和不断提升。终上所述,本文分别从基本文化常识培养、德育培养和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三个方面来论述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当然,其中一定有不足之处,也仅仅是自己的一家之见,还需要不断的批评和指正,同样需要时间的不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郝双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及尝试[J].教育艺术.2008(01)

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98-01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识字教学是最基础的,特别是对于阅读和作文来说,更是非常重要,而且,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还会对其它学科的教学产生影响。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通过音形义的统一来进行识字教学

对于我国的汉字来说,每一个都是音形义的统一,在认识一个汉字时,通常情况下要读准汉字的字音、记准汉字的字形、理解汉字的字义,并且还要建立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能够达到见形明音义、听音知义形、懂义辩字音[1]。一些教师在这方面做的很不错,在进行生字的教学时,通常会引导学生先拼一下音节,正确读出汉字的字音,之后在看一下汉字的字形,思考一下用什么方式来记住,最后还要考虑一下这个字的意思。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识字的教学中,在教学生认识“笔”这个字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拼音正确读出“笔”的字音,其次再拿一个铅笔,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刻的观察,明确认识到铅笔是用木头做成的,而笔尖是用铅做的,顾名思义就叫做铅笔;再次,让学生思考一下还有什么笔,学生可能会说出毛笔、钢笔以及油画笔等;最后,可以让学生用“笔”来造句、组词,加强学生对“笔”这个字的认识。这样在识字教学时,就能够从字音到字形,再到字义,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笔”的含义,另外,还扩展了对“笔”的认识。

二、通过基础知识的应用来进行识字教学

1、分解偏旁部首

在进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分析汉字的结构特点能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于一个汉字来说,其中的每一个结构都有相应的作用,通过分解汉字的每一个结构,能够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不断认识到更多的汉字。比如,教师在进行“胡”字的教学时,如果加上“王”,就会变成“瑚”,如果加上“米”,就会变成“糊”,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将汉字的的字形和字音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识字的能力和识字教学的质量。

2、游戏识字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其学习的关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一定要应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展开识字教学。比如,游戏的教学形式就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应用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以及画画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2]。这种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还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识字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现出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识字学习。例如,猜谜语就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它是按照汉字的结构或者是读音方面的特点,将汉字以谜语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能够形象的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汉字,还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相应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下册识字5的教学中,在学到“团”、“折”以及“柴”的教学时,可以应用谜语的教学形式,“团”可以是“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折”是“手提一斤米”,而“柴”是“此木可以烧”,用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汉字的含义,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掌握构字的规律

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一共有种识字形式,一种是一个一个的去认识,认真记住每一个字,而另一种是在识字的过程中不仅记住了个别的字,还对一些有相同规律的字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于汉字来说,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就能将所学的汉字非常容易的记住,而且会记的更牢固,同时还能认识一些新鲜的汉字。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利用偏旁部首的识字形式,按照汉字的构成形式,找到汉字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洗下册识字5的教学时,“情、清、请、晴、蜻”是一组字形非常相似的形声字,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非常出现错误,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汉字[3]。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青”字,让学生理解它的读音和意思,之后再给“青”字换上不同的偏旁部首,例如“氵、日、忄、讠”等,从而形成上述的汉字,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它们都是与“青”有关的汉字,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学习,这样的话学生会记忆的非常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加强识字教学的质量,并且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导入。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识字效率,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茹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6:114+177.

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诸多文化常识及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有传统美德、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教学《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的“礼治”,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加以强化。在《劝学》和《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教学《陈情表》时,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在教学《苏武传》时,利用朗读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必修三、必修五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汪蓉、刘伶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文化四大家”苏轼的文化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

三、巧用课外诵读实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通常情况下,教师要通过课外诵读和实践这两个途径来进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其要鼓励学生在闲暇时间多阅读文化经典,诵读经典诗文,将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合理的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活动,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与初中生相比较,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阅读文化名著,即《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诗经》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并且也会将传统文化精神继续弘扬下去。

四、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