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范文第1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1%。另据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83亿,占总人口的34.1%。届时,每3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

当前我国健康养老资源供给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已很难满足人民群众在健康养老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智慧养老”成为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手段。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将智慧养老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一个超过万亿的市场空间将有序展开。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将基本形成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产品,使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助推着养老模式的升级。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介绍,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企业。在产业环境不断完善的同时,还将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

为实现以上目标,《行动计划》要求推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为相关产业界指明了方向。具体包括:发展适用于智能健康养老终端的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技术,大容量、微型化供能技术,低功耗、高性能微处理器和轻量操作系统;加强健康养老终端O备的适老化设计与开发;突破适用于健康管理终端的健康生理检测、监测技术;支持大容量、多接口、多交互的健康管理平台集成设计;推进健康状态实时分析、健康大数据趋势分析等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

推动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实际上,很多技术或产品已投入老年人市场,不少子女都为老人配备了如手环等可穿戴的智慧养老设备,这些设备一般都有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心率测量、健康管理等功能,儿女可通过管理软件进行轨迹查询、围栏告警等,随时掌握老人的状况。

智慧养老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剂良方,但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系列发展瓶颈亟待打破。“缺乏顶层设计,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严重束缚了养老企业的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朱勇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一家企业投入了近千万元对某医院使用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可由于标准不对接,该系统无法在不同项目间有效应用。

此外,数据汇聚集中还有待加强。有业内专家指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平台业务内容丰富,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往往面临数据导入平台不畅的问题,且不同部门导入的数据存在量大、异构、冗余、相斥等问题。

针对该现状,《行动计划》指出,要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制定智慧健康养老设备产品标准,建立统一的设备接口、数据格式、传输协议、检测计量等标准,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信息开放共享。

另外,还要加快建设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健康信息、养老信息等信息,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健康养老信息共享系统,积极推动各类健康养老机构和服务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健康养老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应用。

创新智慧养老商业模式

所谓“智慧养老”,按照《行动计划》的解释,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在发展智慧养老的过程中,老人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不少机构通过智能化设备满足老人的健康需求,却忽略了他们日常起居方面的需求。”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万磊说。

万磊认为,目前的智慧养老都在客户端发力,往往忽略了需求对接。养老服务需要细化分析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需要搭建信息开放平台,开发适宜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还需要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产品。

据了解,随着年龄的提高,老人对上门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但目前健康管理平台仍以线上咨询为主,老年人群对互联网医疗产品的认同度也还停留在较低阶段,还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因此,以“平台+医生+患者+检测硬件”为切入点的互动模式将更具价值。

智慧养老范文第2篇

智慧养老将传统的机构养老搬到了网上,将远程医疗、健康监护和生活监护资源从固定的时空范围内释放出来,让老人触手可及。智慧养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养老领域的一场革命,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9073”模式下的智慧养老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中国社科院的《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统计数据指出,2013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亿人,2025年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国家。现在“421”或“422”的家庭越来越多,从家庭结构看主要是呈现倒三角形的模式,传统依靠儿女养老模式是支撑不起来的。这就意味着社会化服务需求会大量释放,养老服务产业未来可能是指数级增长。

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养老服务就业岗位将超过850万个,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

传统上,我国养老主要关注硬件投入,比如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截至2013年底,中国的养老机构大概有4万个,床位近400万。民政部提出,到2020年中国每千名老年人养老机构存位数将达到35-40张,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这个数字无疑不让人兴奋,无论从需求数量还是质量看,健康养老产业的供求缺口越来越大,现有的投入方式、运作模式已显得非常不足。

由于普遍的倒三角家庭结构和机构养老的不现实,各地政府也提出了“9073”的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人在机构养老,将来绝大部分的老人会在自己的家中养老。一些能够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帮助的智能化产品也开始进入老年人的视野,养老智能化的市场需求也在快速地打开。

目前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较大,行业也面临着用工难,靠技术提升服务的品质、降低成本,就变得非常重要。在智慧城市的七大构成中,其中有一个叫智慧生活,智慧养老应该归入其中。

目前阶段,智慧养老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对养老机构进行信息化改造,增强其辐射力,让周边老人在家就能享受智慧养老服务。为研究探索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民政部正在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智慧养老的平台式创新

智慧养老产业创新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其创新集中于三个领域。第一是养老平台经济和相关企业。平台经济提供一揽子服务,一些具体服务可由各个企业来做,直接面向老年客户,这种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的手段建起来。第二,需考虑PPP模式的实现路径,养老产业和社区、基层政府能够合作建立起这种模式非常关键。第三,是个性化服务,特别是个性化医疗问题。

在智慧养老的商业模式中,智慧养老平台是一个核心。这个平台其实就是一个虚拟养老院,利用呼叫中心的技术,建设了一个相当于一个城市的网络社区平台。老人只要注册到这个平台上,把一些信息录入进去,当老人有需要的时候只要给虚拟养老院的平台打电话,接线员的面前就会显示这个老人的各种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给他配置各种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老人如果有什么服务需求的话,平台这边就会有很多加盟商或者他们的自营商提供比如买米、买面等各种基本的生活服务,甚至是陪聊也都可以。这种虚拟养老院,成本较低。如果去投资建设一个床位,代价太高,按照养老机构目前的床位建设费用估算的话,大概是15万到25万一个床位。

智慧养老平台,是将传统的机构养老搬在了网上,将远程医疗、健康监护和生活监护资源从固定的时空范围内释放出来,让老人触手可及。其核心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线上是网络平台,线下是社会化服务。

有了这个平台后,老人或者家属虽然不在养老院也进行登记注册,同样享受养老院的服务。护理人员可以到家里进行护理,床位分散到每个家庭中,通过智能养老平台进行管理。

其实这个养老平台就是解决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把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

智慧养老平台还与线下实体养老院进行合作,青岛百灵就是这样一家智慧养老平台,目前该平台跟青岛福彩四方老年公寓已经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第一步,青岛百灵对养老院进行智能化的改造,比如打造网络、信息化平台,提供医疗、监护、定位、点餐等服务;第二步将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家政公司、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整合,为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被忽略的“银色人才”

除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层面,智慧养老的内涵还包括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层面。智慧养老可以让老年人的智慧也得到再次的利用和发挥,通过网络技术以及社交网络平台,利用老年人的经验智慧,发掘银色人才的价值,使老年人焕发人生第二青春。通过利用老年人的智慧、经验和知识,去帮助解决一些政府、企业乃至各行各业遇到的难题,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价值。

比如国内第一个针对老年人情感交流和知识分享的平台――老友帮网站,在这个平台上,有微博、博客,可以写回忆录。实际上那些低龄的老人,他们有很多的经验和很多的智慧。如果用的好的话,可以有效帮助解决我国即将出现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如果是某个企业遇到一个技术疑难问题,它可以把这个问题发到这个平台上。比如一个化工企业遇到技术问题,而一位老人本身是一个在化工领域有多年技术积累和经验的人,或者是化工方面一个具有组织能力的专家,他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老友帮这样的经验分享平台把全国的化工专家组织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理念的创新,借助这样的平台,这些老人资源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

这是智慧养老很重要的方面,以前我们谈的比较多的是“空巢老人”,但通过智慧养老,未来“蜂巢老人”会越来越多。所谓的蜂巢,就是像蜜蜂有一个个蜂巢一样。类似老友帮这样专门为老人做的网上交流的平台,对老年人来讲就是一个手和脑的体操,也就是说,他在打字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因为这中间脑袋在思考。同时老人之间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组成一些群组。比如喜欢剪纸的、喜欢艺术的、喜欢绘画的,他们就会结成一个个群,就像蜂巢一样。

智慧养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养老社区;景观设计;介助老人;社区养老

养老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衍生出的社会需求。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将是未来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身体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节点。2019年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养老服务要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幸福感、安全感。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对于生活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生存、生活,而是有着健康、幸福体验、尊严、与时俱进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养老问题伴随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意见》指出,要促进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营造安全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1]。

1介助老人需求分析

介助老人的需求分析这一切入点和设计环节是该本文具体研究和深入推敲的主要内容。养老社区景观设计应透彻分析国家出台的养老政策并进行深度调研。《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中提出,应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服务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情况,保障老年人安全地进行活动,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终期[2]。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代老年人日益增长的身心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老化,出现老年性疾病给老年人带来身体上的不便。对此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策略有助于缓解病痛,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表1是针对老年人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循环系统等方面的衰老状况提出提高绿化覆盖率、减少花卉、场地防滑等景观策略。养老社区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多功能、个性化、度假型医疗保健休闲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型养老模式将是未来养老社区发展的方向。“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也可以在户外场地中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和身心愉悦。

2智慧养老社区景观设计

尽管信息化建设是景观设计随时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仍然需要贯彻设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面向特殊的老年人群体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是设计的重要目标。崇善尚德、寸草春晖、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实现老年人有尊严、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是时展的新需求,也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护的具体实现[3]。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路况,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往往是家人比较担心的内容。在养老社区中不同路面、楼梯以及有坡度的地面环境往往是易出现出行安全的隐患之处。在养老社区周边大型路口和内部人车混流的路况环境均是最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场所。对路况的预判不足、对交通环境不熟悉导致的老年人交通事故带给老年人及其家庭极大不安全因素。在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中,安全出行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智慧安全出行”是一套保障老年人在养老社区中出行安全的信息化景观设计系统,具体如图1所示。基于老年人通过马路时产生的安全问题,在人行道路段设计路况“智能提示灯箱”。灯箱采用“雷达+AI”技术对路口车辆进行智能化监测,结合红绿灯数据进行综合判断是否适合通过马路,通过老人佩戴智能手环及智能轮椅发出灯光、震动和声音提示信息,减少通过马路的判断条件,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此外,智能灯箱采用LED多色彩灯光照明,也是景观装饰照明设备的一种。“智能轮椅”是“智慧安全出行”的另一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出行不便、需要坐轮椅出行的老年人进行设计。护工的工作时间、护理等级、护理费用等均会影响老年人独自使用轮椅的概率,传统轮椅不能单独出行,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一定不便,影响养老社区的生活体验。“智能轮椅”在普通电动轮椅的基础上,接收“智能提示灯箱”发出的信息,通过简易信号传递给轮椅使用者。电子屏幕可以提供步行导航。这一设计为老年人提供了安全的出行方式和保障。“楼梯安全盒”是一种针对楼梯和坡道的安全提醒装置。出于老年人在坡道和楼梯上通过的安全考虑,在入口处设置“楼梯安全盒”,以AI语音播报的方式提醒使用者即将进入楼梯和坡道区域,提示小心慢行注意楼梯陡坡,为老年人在面对上述路况地形时提供安全保障。设计通过调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得出在养老社区的活动场地中较高地需求具有散步、晨练、聊天、园艺、赏景等功能的花园景观。在花园中进行信息化景观设计,“智慧花园”是“智慧康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得出花园使用的前提是适宜的天气,而阴雨天气、低温天气、空气质量低对花园使用的条件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给老年人在花园中进行各种活动带来不便以及不舒适的体验。尤其是高龄和文化层次较低的老年人较少会使用手机查阅具体天气,导致花园使用存在盲区,从而降低养老的幸福体验感。“感知风铃”的设计基于此基础上产生,通过在花园中放置采集设备,对气温、空气湿度、空气质量、风力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结果在手机App程序、智能手环客户端以简约、可视化方式进行展示。“智慧花园”将使用的主动权掌握在使用者手中,同时也为老年人在花园的户外活动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保障,具体情况见图2。与此同时,采集设备设计成为风铃的景观造型。一方面方便数据采集的科学,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是花园中重要的景观装饰。在“智慧花园”中,“友善音箱”装置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感知风铃”提供的数据用友善、人性化的AI语言方式向老年人传达温馨提示。这是手机App程序、智能手环客户端反馈数据的有力补充支持。首先,“友善音箱”装置为不熟悉智能手机的人群提供直观播报的数据传递;其次,在沉浸在花园使用体验时,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可以通过语音播报进行提醒,为花园使用提供便利;最后,其播放的音乐还可以调节环境氛围,让老年人在花园中更好地享受美好无忧的养老生活。老年人随着躯体的衰老,会产生很多老年疾病,尤其是很多急病症如心脏病、卒中、猝死、摔伤等,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救助,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会受到极大威胁[4]。而一般生活在养老社区的老年人伴有不同程度的自理障碍,疾病多发,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多是家人最关注的问题。“智慧健康驿站”是建立在养老社区园区内的另一信息化景观。它建立在养老社区的各个景观节点,内设有担架、轮椅、AED除颤仪、常用医疗器具、急救箱,具体如图3所示。老年人佩戴的智能手环实时监护心率、血氧、血压等健康数据,发现异常情况会在“智慧健康驿站”内通过警报显示提醒护理人员的注意并在第一时间应对突况,对出现的紧急疾病进行第一时间救助和治疗,提供对老年人生命安全的绝对保障[5]。其次,充分利用驿站空间,布置消防用品,作为园区的流动消防站使用,系统在第一时间自动连接火警电话。除此以外,驿站由于其小巧的建筑体量,建设时加强其抗震级别,可作为应急时期的避震场所使用[6]。

3结语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持续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在全国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充分推广物联网和远程安监系统,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使用体验。应当说,九如康养中心景观设计是在国家养老政策下顺应信息化发展应运而生的景观设计模式,是智慧养老院发展的范畴,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养老领域的体现。而由此带来的安全、便捷、科学、智能和应变则是以老年人需求,以人为本景观设计理念的具体实施,给予老年人更大的安全、健康保障。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杜雨鑫,谷艳利.互联网背景下养老型度假酒店物流服务产品景观设计研究:以鞍山市大姑山为例[J].中国储运,2021(10):104-105.

[2]赵宁.养老社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1.

[3]徐超.社会互助养老中的居养景观设计[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0):296-297.

[4]王葆华,陈彦祺.乡村养老云调研与乡土景观营造浅析[J].建筑与文化,2021(11):201-202.

[5]王杰.慈利县万福温泉田园式养生养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1.

智慧养老范文第4篇

大数据的应用使得社会的各项机制相互连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在新兴网络媒体的影响下,医疗、保险、公共健康领域得到了全新的改变,摆脱了传统僵化式的模式,实现了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一)大数据与智慧医疗

随着新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智慧医疗已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其完善了当前的医疗体系促进了当前医疗事业的发展。智慧医疗以医疗大数据为依托,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病患信息数据,在病患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医疗服务的一种模式。其主要包括信息数据获取、诊断以及远程服务三个过程,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将医护人员与患者连接,将现有的物力、人力、财力进行高效整合,从而实现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二)大数据与互联网保险

我国为了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生活,设置了五种保险,其中密切关系到老年人养老的保险主要是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使得老年人在生病时得以资金支持,从而减轻了老年人看病的负担;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的生活,使其在年老时依然可以过着安稳的生活。由于我国社会问题较为复杂,使得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保险品种较少,保险涵射的范围较窄,使得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不健全。然而S着国家逐步推行实施大数据行动纲要,互联网保险服务模式和产品有了创新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大数据重构了保险的结构和种类数量,着力整治了经营保险的社会环境,创新了保险的经营模式,给保险行业进行了一次大清洗。这种现象在养老医疗健康保险中较为突出,经营保险的企业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其相关部门收集获取了社区养老居民的病历数据、医药费报销信息数据、身体健康状况数据等,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充分利用数据信息,改善其保险业务,进而与各个社区建立密切的合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便捷“一站式”的医疗健康保险产品。

二、“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智慧社区养老模式构建

(一)基本架构

“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是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以智慧医疗、互联网保险为依托,将医疗、养老、保险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实现社区的养老服务。这种集医疗、养老、保险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医院、社区、保险部门紧密结合,从而为社区居民养老提供全方位的各项服务,确保社区居民养老得到保障。

(二)关键要素

建立“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其关键的任务就是要做好社会居民的健康管理以及加强医疗团队的服务能力,从而使得这种集医疗、养老、保险为一体的养老模式真正发挥其作用,进而实现我国养老服务保障工作的突破与创新。

1. 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

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的工作职能较为明确,其主要是负责收集获取社区居民的信息,将获取的居民信息整理建档,根据居民的健康状况为其指定适宜的医疗团队。 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是沟通社区居民和医疗机构的桥梁,其将收集整理的社区居民健康数据提供给医疗机构,让医疗机构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从而提高了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组成人员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其由临床和非临床医务人员组成,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在所有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的团结协作下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高效的健康服务。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包括初级医师、社区资源专员、病案管理经理,初级医师负责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收集的信息初步诊断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进而为其指定适宜的医疗机构;社区资源专员是负责管理、收集、整合社区居民信息数据,在病患治疗出院后进行后续跟进服务的人员,是沟通社区居民患者与医疗机构的重要纽带;而病案管理经理就是为患者在住院期间提供医疗服务,平衡日常生活事务的大管家。不同的组成人员有着自己的岗位要求,通过这些人员的共同服务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

2. 互联网+医疗保险商业模式

互联网保险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获取居民的数据信息,在收集到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调整保险企业的险种、保险模式、制作合理的保险费单。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整合、研究分析获取的居民信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状况档案,实时检测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减少社区居民进医院治疗的几率。互联网+医疗保险商业运营模式不仅扮演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医生,而且减少了保险公司赔付的成本,一举两得。同时运用这些数据长期监控客户的健康状况,以减少客户进医院、做手术的概率,从而达到降低保险公司赔付成本的目的。在美国已有部分保险公司采取互联网+医疗保险商业运营模式,他们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较为灵活可用于日常生活的医疗产品来获取收集居民健康数据信息,完善、创新其运作,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支持。运用互联网+医疗保险商业模式不仅简化了购买保险产品的步骤,而且还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健康管理,降低社区居民健康风险。

三、政策建议

(一)实现数据互联共享,落实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在2015年我国出台实施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该行动纲要为大数据行动指明了方向,为建立“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了信息技术上的支持。“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智慧社区养老模式是在利用大数据信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医疗、保险和养老三位一体,是城市养老的新形态。为了促进该模式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实现数据共享,通力合作,深化服务内容,贯彻大数据行动纲要,将养老过程中的公民需求与大数据下“互联网+”产品紧密结合,确保城市社区养老医疗、保险各个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基于大数据的“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智慧社区服务模式,实现了医疗部门、保险企业和社区居民的有效联动,推动了数据信息共享,将社区养老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养老过程中的各种所需,保障了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生活。因此,在构建“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在整合、分析获取的所有社区居民信息数据的情况下,根据社区养老需求,改革养老体系,深化养老服务内容,提高我国养老服务质量,进而保障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构建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生服务模式

“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是由医疗机构、保险企业、社区居民三者共同参与的一种服务模式,为了将其安全、健康、高效的推行,在基层社区内应当构建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全科医生服务模式主要是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与社区居民和保险企业三者之间订立相关的服务契约,构筑三者之间稳定的关系。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指的是签约的社区居民在其需要健康医疗需求时可以享受社区问诊、健康检查、疾病诊疗、康复回诊等医疗服务,全科医生在此过程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其所需的各项医疗服务。这样的服务模式简化了医疗诊断的繁琐过程,便捷了社区居民和签约医生,让他们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模式下进行费用支付、报销以及获取相应报酬。

(三)强化医疗机构、养老护理机构与保险机构合作新模式

构建“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智慧养老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创建医疗机构、养老护理机构、保险机构三者之间的合作模式,促进三者的融合发展。因此需要做到一下几点:首先,可以在城市社区建立相应的医疗机构、养老护理机构、保险机构服务站点,为智慧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提供机构基础。其次,相关部门可以出台实施相应的政策实现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或者三家机构通过协议的方式促进彼此的合作。再者,三家机构通力合作,实现大数据信息共享,通过创建新型的联动机制,比如创建“医-养老-保险”一体化服务一卡通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和保险服务,从而实现“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智慧养老范文第5篇

中医养生内容博大精深,经过历代养生家上千年的开掘、淬炼与发展已日趋完善,大致可概括为食物养生、行为养生、运动养生、药膳养生、精神养生等诸多养生形式,中医养生的精髓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则:

1.中庸之道:中庸原意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用于养生不外乎要求平衡适中,避免极端化、绝对化。如绿豆汤、茄子、柿子椒、白萝卜等本是好东西,可一些“伪大师”将其功用无限夸大,说其可替代药物行使治疗作用,这就成了十足的谬误。

2.天人合一:养生要符合自然规律,要与时令、环境、社会统一协调。如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季节为例,人必须顺应四季的规律,应时而动,别跟自然规律“对着干”。如“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等。

3.力求简单:有人分析了近千名长寿老人的养生秘诀后,发现了共同的一点:简单。唯有简单才能长期坚持,最终获得高寿回报。可见,“大道至简”的人生哲学也适用于养生。难怪中医强调,抓住本质,化繁为简。

4.融于生活细节:一些人出门必坐车,上楼必乘电梯,却在下班后匆匆赶往健身房。平时若能将养生生活化,融于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等细节中,才可持久,获得“积小善而成大善”的最大效果。

5.与纠正恶习结合起来:一些人边练瑜伽、吃药膳、做气功,边照样熬夜酗酒、饮食不规律,养生效果几乎全被不良习惯抵消了。中医讲求“治未病”,“治未病”的要诀之一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药王孙思邈称其为“养性”,此乃获得健康的又一大法宝。

6.“审因施养”与“辨证施养”相结合:中医强调养生不拘一法一式,突出个体化。你需要重点锻炼形体,他需要着重调理饮食,我需要重点调摄精神,而整齐划一或盲目跟风的养生法则都是大忌。(汪玉珍)

中医五气养生可老而不衰

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培养元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

安静通气

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心平气和

中医认为,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宽胃养气

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长啸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