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基础

统计学基础

统计学基础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

Teach Thinking of "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 Basic Knowledge

Hou Liang

(Henan Arts&Crafts School,Zhengzhou450008,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non-computer majors undergraduated"Computer Basic"course in the 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analysis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e"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and proposed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before concept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based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nalog case.

Keywords: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Teaching strategies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中,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重任。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核心组成部分。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操作系统实现中所采用的思想与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从操作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操作系统知识有益于对应用软件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与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存在着特殊之处:

(一)教学目标不同。“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结构,理解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培养其操作系统应用、维护、管理的能力,重在学习原理,掌握设计与开发技术。与之不同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操作技能训练为辅,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系统软件基础知识,结合操作训练,加深其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认识,重在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对象不同。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安排较晚,原因在于前导课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周期,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等,经过前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建立了支持理解操作系统知识的知识结构,较为熟悉计算机系统。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在入学之初,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对计算机的认识很多是靠经验和直观感觉获取的,与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差距。

二、基于迁移理论的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直观认识,但认知不够准确或全面的知识点,另一类是学生完全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的新知识点。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应尽可能的利用其原有知识、创设情境,促成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迁移理论是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常用理论,它体现了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James M. Sawrey)。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如果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概念解释了操作系统问题,或利用原有的其他领域知识获得了操作系统知识或解决了操作系统问题,这就是顺向迁移;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不严谨、不全面、不正确,不足以支持对操作系统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在肯定原有知识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组或修正,这就是逆向迁移。

(一)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观念的知识点,教师应在肯定或者补充学生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科学领域学习某一概念和原理之前,根据日常经验或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或不正确的看法和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与错误概念不同,它可以与科学概念一致,只是缺乏严谨而科学的表述,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只要稍做引导即可;它也可以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甚至相悖,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试着去理解其合理性,进而对概念进行补充修正,实现知识的逆向迁移。

(二)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策略。一般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系统内容比较浅显,以基本概念居多,大多可以通过日常经验或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前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也有一些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机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受实验条件所限,很难获取直接经验,加上缺乏必要的前导知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进行的,因此,对于这些缺乏经验和背景的知识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背景,使其能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

三、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课程,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相关知识必然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教学历来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听操作系统内容枯燥、理解操作系统概念难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随着社会的进步,该课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关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将继续。

参考文献: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统计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290-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各种资讯息息相关,统计作为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重要性俞益增强,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统计基础》课程是高职管理类专业一门必开的“基础技能”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现行高职类统计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少,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繁琐的统计计算过多,统计分析和计算仍沿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传统的统计教学方式已造成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为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对统计基础课程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以摆脱和改变目前的统计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简化理论推导,注重实践

在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群所需要的统计方法及原理的基础上,简化抽象基本原理的讲述、复杂公式的推导,省略繁杂的统计计算过程。重点讲授基本原理适应解决的对象,统计公式应用的条件,解题的基本步骤、基本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要深入讲解调查方式方法的运用和次级资料的获取渠道。

1.2 增加统计方面的实习内容

进一步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操能力,能做到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3 增加实用性知识

增加经济生活相关常用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股票指数、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等指标的含义及计算等内容。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应结合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注意搜集经济生活中的案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例如在学生收集了一段时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发展变化趋势,通过动态指标的计算,分析说明问题;在提供了某一时期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数据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可以通过计算哪些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情况,这样既能学到相关的统计知识,更能锻炼统计实践技能,并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2.2 实施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统计基础课程在教会学生掌握统计方法和技术的同时,重要的是要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教会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还要教会学生辩证的和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例如对统计数据的分组,可以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分组方法,并讨论比较各种方法所达到的不同目的及优缺点,从而掌握统计分组的原则,明确了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组标志的原理和方法。

2.3 实施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统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法是由教师在研读课程教学大纲、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总体目标有机的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项目”,通过这些“小项目”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项目设计时,可以选择一个校园生活或社会经济现象为主题,如“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大学生生活费开支情况调查”、“社区居民住房情况调查”、“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协作、互帮互助等形式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统计数据、撰写统计报告,完成项目。通过项目的完成,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统计知识。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3.1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在统计基础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采用色彩丰富的生动画面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出来,教学信息容量大、视觉直观、效果好,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角效果,也节省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内容的讲解生动清晰,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3.2 利用计算机实操辅助教学

在统计教学中会涉及到大量数据的处理,过去限于板书的影响,只是一带而过。借助计算机教学形式,可以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大量现实案例来说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使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例如在讲述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内容时,利用Excel软件实施教学。教会学生用Excel自带的函数公式计算标准误、方差等统计量、利用Excel自带的“数据分析”工具分析双样本均数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利用Excel的“图表向导”求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制作图表等内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复杂的统计计算简单化,同时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实操运用能力。

4 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4.1 考核形式的改革

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可以采用全开卷、一页纸开卷、统计报告撰写、统计公报阅读、统计项目完成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生成绩的评定可以由平时成绩、报告成绩、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在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4.2 考核内容的改革

考核内容应侧重于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还可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因此在考试题型上采用选择、判断、案例分析、计算说明等。

5 结语

统计基础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是最难教的课程之一。传统的《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对专业人员的要求,只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改变评价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统计思维与判断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琳.浅谈统计学的教学方法[J]. 今日科苑,2007,(2).

[2]蒋志华. 统计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探讨[J].统计教育,2007.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3篇

Key words: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teaching content;traditional teaching;modern teaching;teach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254-02

1 概率统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

面对新常态下的强化高等教育和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需求[1],大学数学教育需要为各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增强其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其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现代化的脚步,国内高校纷纷在概率统计公共课教学中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4]。

1.1 概率统计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概率统计教学内容中依然以数学理论为主,强调问题分析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内容设计时忽视了高中数学中的概率基本知识与大学概率统计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概率统计课程体系中采用一本教材教遍所有专业的本科生,忽视了各个专业本身的特点和对概率统计课程内容需求的差异,教学内容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背后的故事,做不到知其所以然,造成对本质的理解不深入。

1.2 概率统计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使用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工具,但是依然以直接使用网上已有课件,缺乏深度加工和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和完善教学课件,教学理论中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真正的教学实践中互动往往被忽视,如何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授课与互动相结合,完善概率统计教学实践体系,依然是一个重要问题。

2 优化概率统计教学内容

2.1 内容设计中体现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随着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不断更新,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高中数学只有代数和几何两部分知识,而如今除了这两部分传统知识还包括了原本属于大学数学的微积分一部分知识(极限与导数)和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

从具体内容角度来说,高中的概率统计内容和大学的相应内容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没有差异性,高中讲授的很多概率统计知识可以看做大学中的知识的简易版本,中学教学很大程度上重视了学生使用原理和方法来解题的能力,而往往容易忽视对原理和方法的深入探究,也容易忽视对于学生分析和解答概率统计问题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在讲授概率论基本概念这一章,利用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分析解答实际问题时,很多大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作业和课程考试中还停留在中学生时养成的习惯解题模式。

学生在高中养成的做题习惯和大学中培养的数学素养和数学习惯具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大学概率统计教学引导学生在更高的数学平台上学习概率统计知识,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数学习惯。

2.2 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特点紧密结合

大学的概率统计虽然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对于理工类的学生和经管类的学生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对于授课老师而言,除了要讲好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还应该努力结合所教授班级专业的特点和知识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在学了概率统计课程之后还有一些后续的专业课程与其紧密联系,比如可靠性理论, 在给机械专业的学生讲授概率统计知识时,涉及到可靠性方面的内容,就需要授课老师仔细讲解,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作为经管类的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之后,会在很多课程中遇到正态分布的应用和一些数理统计中的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何将公共课程教学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学习相关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重视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概率统计是和实践紧密联系的,这一特点从它的产生到发展处处可见,在现代社会,概率统计几乎遍及各个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军事技术等,从教学角度来说,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体说来,就是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也要学会应用统计方法合理建立数学模型,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实践教学,还要引导学生使用相关统计软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处理很多数据提供了便捷的工具,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目前流行的统计软件很多,有SAS、SPSS、R、Excel等,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概率统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Excel的统计功能,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再适当介绍其他软件,在讲授随机变量、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线性回归等内容时,结合Excel中的统计函数功能讲解,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也可以适当安排或者布置学生课后上机操作。

3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目前来说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等。

3.1 合理运用媒体工具,构建现代化教学体系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在讲台前讲授和黑板板书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教学弊端突出,讲授内容有限,难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而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枯燥,缺乏师生互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代化教学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考虑到概率统计的课程特点,可以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方法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于概率统计的定理、推论和其他结论的证明推导,常规习题的解答等,这种演示,有利于学生对定理结论和习题解答的理解,并且有利于学生模仿老师的解答步骤,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基本功,现代化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概念解释、图表展示、实际问题演示等含有较大信息量的项目,以课件为媒介,结合概率统计课程特点与授课班级的个性化需求,构建合理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2 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挖掘和主动学习能力

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交流,注重交往与沟通,以动态发展的目光来认识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深度统一与融合互通,这个过程中,教师授课与学生实时反馈,构成了动态可调节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媒介之间的频繁互动,和谐共进,优化教学质量。

概率统计课程既包含数学理论,也包括实际应用,经验丰富的授课教师,对概率统计理论与应用理解深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深入浅出灌输基本思想和传授基本方法,而通过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实时反馈,形成研究型课堂氛围,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实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例如,讲授概率统计基本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挖掘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分析案例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活跃的课堂氛围,互动的教学方式,将极大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互动式教学实施难点在于根据课程教学任务需求如何进行课前设计与现场调整,考虑到概率统计课时限制和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前设计互动式教学进程时,既要合理安排时间讲授基本知识,又要充分考虑学生互动时间,将知识讲授与课堂互动有机融合,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挑战体现在互动进程的管控和应变,教师在互动式教学中既扮演与学生平等探讨问题的角色,又是进程掌控者,如何在角色之间转换并对课堂中遇到不可预见的问题及时应变,成为互动式教学中的难点与挑战,教师只有具备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现场管控能力,透彻理解概率统计课程,设计合理互动教学进程,才能完美实施互动式教学。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试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88-01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不是没有根据的,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故实行网上考试,充分符合了“计算机应用”这个条件。为学生提供与实际需要一样的考试环境能够学生动手操作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这样更能够准确测出学生的基础技能;(2)网络系统考试实质就是“无纸化考试”。在追求绿色节约的现社会来说,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考试环境的前提下倡导绿色环保考试方式,不仅能够节省了印刷数万张甚至亿万张试卷的费用和时间,还能够通过此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3)通过网上考试系统来实现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可实现自由组卷和自由评卷。自动组卷、评卷能够避免教师因为工作量大而出现评卷错误的现象,或是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出现不公平评卷现象。除了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外,网上评卷的公平、公正性还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开发是根据当前情势需求下所进行的,目的在于实现测试的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及实践考核性。系统开发可以帮助教师减少了繁重的收发及评卷工作。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模块设计分析

2.1.1 用户登录与注册模块设计系统设计中,作为学生登入系统的模块,在进行考试之前需要将考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主要包括了考生姓名、性别、身份证以及考试号等等,这些信息是作为学生登入系统前的一个检验信息。将收集来的考生信息录入到考生数据库中,作为是考试的原始记录。其中,用户登录界面中,有“新用户登录”、“学生”、“教师”以及“管理员”选项,用户可根据自己身份进行选择登录,然后输入登录信息即可进入子系统界面。

2.1.2 学生子系统学生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学生提供考试和成绩查询两个选项。考生根据要求选择“考试”选项登入即可。

2.1.3 考试模块(1)学生在选择登入考试之后,界面将出现要求考生输入相关信息的条栏,主要包括了学生的考试证号、姓名以及班别。之后即可进入试题抽取界面,系统会根据IP地质的不同而快速实现自动抽取不同试题。这些试题与相邻学生试卷各不相同,主要为了防止相邻考生作弊。之后便可进入考生答题模式。(2)考生答题模块会有预先设定的计时器对考试时间进行倒计,在试卷上显示的是考生考试所剩余的时间。(3)考生交卷。学生在答完题后,经检查后可进行考生交卷。即在考试倒计时间停止后,把考生试题中的客观题作答结果进行保存,将主观操作题窗口关闭,将其文件进行存档打包备份,以防止在自动阅卷程序出错时丢失而无法对考生的作答试题进行评分。

2.1.4 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可实现对考试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维护。以防在考试过程中有出错,实时监控也有效实现了防止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

2.1.5 成绩查询模块在考试完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登录系统进行成绩查询了。同样的,登录需要输入相关信息以验证无误后才能进入查询页面。

2.1.6 评分管理子系统评分管理子系统结构中,主要分为了主^题评分、文字录入题评分、Windows操作题评分、Internet操作题评分,以及Office操作题评分。

2.1.7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考试形式主要是基于网络下进行的,故为能够使系统能在考试考试整个阶段中甚至长期有效、快捷、安全可靠的环境中为考生和教师提供考核服务。且由于该系统的重要性,应当满足本身的易于维护与完善。

2.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实现

2.2.1 网上考试系统中题库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该系统的登录界定,只能是允许老师或管理员,学生不得登录题库管理子系统。教师在登录时,先要输入相关的信息,如用户身份、用户账号和密码,其中,用户身份选项中可选择“教师”或“管理员”,经系统验证通过后才可进入题库中。教师在进入题库管理子系统中对其所作的修改都将会保存到数据库中。其中,教师身份登录的可进入到题库管理界面,而管理员身份登录的则是进入服务器考试界面。

2.2.2 网上考试系统中监考管理子系统的实现网络考试过程中,需要通过监考管理子系统对考试系统和考试过程进行管理。其包括了维护管理、试题管理、考生管理以及考试监考管理和试卷回收管理等多方面模块。首先,管理员再登录界面登入后就可进行编辑和导入题库等操作步骤了。在考试时,监考员登入考试管理界面进行试卷生成,点击开始考试,学生也随之可以登录考试步骤了,监考员在这时就可进入考试监控进行监考。其中,监考员具有可延长考生考试时间和强制还不愿交卷的考试交卷,在所有一切完毕后系统将自动回收试卷。接着就进入客观题自动阅卷步骤。

2.2.3 网上考试系统中评分管理子系统的实现单项选择题是属于理论题,而理论题是该系统中的客观题,故在其选择题答案只是一个字数或字符的情况下,系统对其进行自动评分。评分过程中,是将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与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对比从而给出相应的评分效果。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自行交卷,或者系统考试时间结束后强制的交卷后,系统均会自动调用“客观题评分模块”进行对考生客观题的自动评分。

三、结语

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越来越重要的当前,对该门课程进行无纸化的网络考试系统开发与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除了能够帮助教师减少繁重的试题评分和试卷印刷外,还能够实现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考核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符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本质,即具实践操作性。在保证考试方式有效的同时还起到环保的作用。其中,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更为公正、公平、客观和准确,能准确测试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为学校教务工作节省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TPACK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D].黄凡.广西师范学院.2014.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朱越来.吉林大学.2015.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55-02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适合大一新生各专业学生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4学分,排课总学时为72课时,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Windows 7+Office 2010)》两本教材,一本用于课堂项目化教学,一本用于课外实训,相辅相成。本文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目标分析

(一)教学现状。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采用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学生的实操性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实训过程有分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完成,因此学生在实训的完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机房安装的操作系统也不一样,有Windows XP和Windows 7操作系统,同一班级的不同上课时段有可能在不同的教室,这些都给教学实施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目标分析。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基本工具软件的能力,能掌握上网以及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初始能力。高职学生一般都已经成年,认知趋于成熟,学生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学生的成长背景、专业、爱好都影响着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所以他们对于各个模块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或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该课程的能力。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单纯地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有些学生是为了考级,有些学生则为了配合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正因为在目标技能上认识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尽相同,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学生,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为了一个操作要想很多办法;为了考级的学生,则相对比较努力;而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则有选择性地对相关的内容更加努力学习。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不强,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基本都是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在学习上对教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化教学可提高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降低对老师的依赖,做到以自己为主地学习。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应用系统方法,从情景的创建开始,应用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操作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学习情景创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增加课程各项目的吸引力,学习情景的创建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增加能解决专业问题的条件。提出问题时要尽量贴近生活,跟工作需要紧密相连,这样学习情景的悬疑性与吸引力将得到很大提高。比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应从学生平时自助装机入手,这样就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需求;又如,项目三“Excel2010电子表格应用”应结合各专业的需求来提出,会计类相关专业应从实际应用中的函数入手,金融类相关专业应从市场实际交易的数据统计分析入手等。

(二)项目素材的设计及要求。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根据项目知识点由入门到深入,项目素材的设计应符合项目知识点的需要,做到简洁实用,能结合各个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练习到每个关键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中体会到项目给我们带来目的明确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即是通过引入项目后,按操作步骤直观地给学生演示,演示完一项操作后,学生根据内容进行相关的操作,用具体操作来巩固知识点。另外,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涉及的硬件知识,可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通俗易懂。任务驱动法即是老师根据项目的某个任务,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或分组完成,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可以从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这四个方面来考虑,那么从学习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只有计算机机房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学习的需要,计算机机房座位数一般都大于班级人数,这个在排课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功能不同的计算机机房都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使用的成本并不算太高,效果也不错。

(五)项目实施设计。具体如下:

1.自主训练。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参照课本给出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操作,对不懂的操作,提前做好笔记。学生自主训练,可发现自己的认识盲点与操作技巧的弱点,经过此过程,在教师演示训练时会特别注意,并会加强弱点的训练。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中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协作训练。协作训练是学生自主训练的升级版,即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项目。那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可以对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个人碰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新的知识。

3.教师指导训练。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对难点进行引导、操作与示范。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再根据完成的效果对项目进行演示讲解,特别对学生多犯的一些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第一时间能改进操作方法,然后再进行一次完整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了该项目的知识。

4.项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以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主要方式有自评、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自主训练阶段可通过让学生自评、一对一评价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如果是协作训练则通过小组评价或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总结,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碰到的问题,改进训练操作方法。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已经熟悉自己在项目操作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详细演示和指导,学生应能更快速地掌握该项目知识。老师根据两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学生在项目操作上的弱点,掌握项目知识的能力等,继续改进训练方法与内容。

(六)根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教学媒体等。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等,而形成性评价更能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重新选择教学媒体等,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设计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整体评价

实践类的课程评价应以平时的各项目为主,以期末整体考核为辅,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的比例占比大,凸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平时实训的重视,做到以过程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邵洪艳,王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1(30)

[2]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科技信息,2008(32)

[3]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4]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

[5]蔡韶华,詹泽慧,叶惠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6]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