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基础论文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精选

统计基础论文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超级秘书网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在社会学中“文化的构成包括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和物质文化”。一些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语言间的区别不仅反映了言语者的需要和环境影响,而且它们还会对言语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影响。例如价值观就是通过符号系统来传递的,例如传统习俗、艺术、娱乐及其他媒介,而价值观能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文化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价值观,因此,有学者把文化实力定义为软实力。文化的认同离不开传播,教育则是文化进行传播与继承最重要的方式。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也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国务院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虽然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项就是追求世界教育潮流的新理论,而忽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缺乏培养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系统。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改革,不仅是因为有着最多的受众,更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先导性作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性、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人文精神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2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西方文明并不适应中国的教育,不能给予学生中国社会需要的能力,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整合西方的思想,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他主张用中国传统办学形式,先学习以儒家为根本的传统文化基础,再将西方文化有选择地融入其中。简而言之,先树立起儒家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再吸收西方文明。陶行知推崇杜威用实用主义取代传统教育的模式,他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根据生活经验对于西方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不再是模仿单一国家的模式,而是全方位地把各国先进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进行了具有本土化特性的教育改革实验。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被提出后,各式各样的西方的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被广泛引入与传播,成为基础教育的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本土化的探索。由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基于个体生命成长需求的教育理念,构建了新型的学校形态“。新基础教育”目标培养适应时代的青少年,重在教育学生获得“人”的能力,对教学进行改革,为进一步教育本土化探索了道路。但在教育理念不断出新,教育方式不断改善的同时,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被忽略了。

3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及理念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尽管如此,传统文化教育的振兴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学校的条件限制,许多活动无法展开;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学能力不足;在课业压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等。这需要人们转变教育观念,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和它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优秀品德养成的作用。随着“中国学”和“儒学”在国际上的兴起,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崇尚古典教育的私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热门话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也有了更多的认可。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总结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实践性、系统性的指导。同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往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重点就是要加强传统文化,扩大教育内容中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传播、继承性,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树立学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4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实践中的探索

4.1调整教育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不断扩大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分量,在原有教学内容里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并加大在考试中的比重,同时设立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书法、诗词诵读、围棋等,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技能。实现这些,这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术研究、相关课程设计和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进修的投入。

4.2进行形式创新,形成多样化的渠道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进行。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加大传统教育的内容,更要通过增加传统文化活动,例如讲座、广播、网络等,利用各种媒体方式多维度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把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纳入学校教学成果的规划,作为一项学校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鼓励教师或班级体,自行选择传统文化活动的内容,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潜移默化地为传统文化学习打下基础。

4.3对学科教学改革,将传统文化与各个学科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一方面增加传统经典的内容,另一方面不让学生局限于背诵,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学的情怀和魅力,增加模仿创作的练习。历史课程也不仅是通史上关键字的背诵,从中国历史人物和爱国人物等角度,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有着更生动的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增加艺术类课程的分量,美术、音乐、戏剧等都是培养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艺术课程,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特点,提升对于国家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德育课程则从传统文化出发,结合现今社会,不能停步于说教。指导学生的道德自觉,树立良好的三观,最终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速滑弯道技术;少年儿童运动员;技术基础训练

l前言

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发表过阐述速度滑冰弯道技术训练在速度滑冰运动项目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文章,但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如何学习掌握弯道滑跑技术基础训练的文章不多。即便是未来的世界冠军,也是从小抓起的。初学速度滑冰的小运动员将来无论从事速度滑冰专业训练,还是短道速度滑冰专业训练,都需要掌握精湛的弯道滑跑技术,日后才能滑出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对于业余体校的教练员来说,有必要针对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的弯道技术基础训练进行研究。本文在总结笔者多年从事专业和业余少年儿童速滑训练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弯道技术基础训练的一些看法,与同行们共同进行探讨。

2陆地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

作为一名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学习和掌握速滑技术的基础是速滑运动员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训练,要重视陆地弯道技术的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还要密切结合专项特点.进行身体机能和肌肉力量的训练,更应注意少年儿童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1柔韧性训练

在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中,要重视和加强掌握速滑弯道技术所需的运动器官专门柔韧性训练。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的练习形式,有爆发式和慢张力式2种,笔者认为慢张力法在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训练中值得推荐。少年儿童时期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佳时期,如果速滑运动员每天都坚持在训练前的准备活动过程中和在训练后的整理活动中做各种主动的和被动的、静力性的和动力性的柔韧性练习,就能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2.2动作协调训练

在弯道的技术训练教学中,动作协调性训练目的是提高运动员对完成弯道滑跑动作的空间感觉和肌肉感觉,帮助运动员建立正确的双腿动作协调关系,提高其协调能力,使运动员技术动作更加准确。提高少年儿童运动员弯道技术动作的协调性,首先应进行全面身体协调能力的练习,如各种球类或自编操的协调性练习;各种徒手弯道交叉步的练习;皮筋牵引做的弯道交义步协调练习;左右脚弯道交叉步的练习(各种徒手的和器械的弯道技术练习);手扶物体做弯道交叉步练习;利用台阶做的弯道交叉步练习等等,做到快慢结合,动静结合。掌握以上技术动作协调练习,使专门性的协调练习得到提高。坚持专门性和专项的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2.3动作节奏感训练

动作节奏感训练旨在培养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对完成技术动作的时间感,提高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神经肌肉反射的灵活性,这是形成合理技术的再要方面。对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应经常用较快节奏和音乐伴奏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如采用做韵律操,使用节拍器和各种口令等等,这样可以培养运动员的节奏感,提高他们的训练兴趣。在进行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弯道技术训练教学中,结合专门性和专项技术动作时,教练员除了采用以上几种方法外,也可用击掌和哨声来控制运动员的动作节奏练习。

2.4弯道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练习可以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转换的灵活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性,能更快地动员呼吸循环系统的活动能力。

少年儿童时期由于大脑皮层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反应快,10一13岁为适应速度训练时期,速度增长最快,是发展速度的良好时期。对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进行训练分寸,可采用他们喜欢的表现灵活、机智、敏捷的内容。例如:弯道快速交叉跑,弯道交叉跳快速跳,2人一组皮筋牵引弯道技术练习,手扶物体的做弯道交叉快速跑,快速屈走的练习等等;也町把速度能力接近的学生分在一组比着练,把单调的速度训练变为竞争性的游戏式速度训练,使少儿运动员在浓烈的兴趣中完成速度训练的预定任务。

2.5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少儿时期由于骨骼中有机物多,无机盐少,骨骼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易变型,这一阶段少儿身高相对长得快,肌肉长度比横向增长快。只有在l6~17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才缓慢下来,肌肉的横断面逐渐加大。为了提高少年儿童的负熏能力,可采用单、双腿跳,蹲跳、跨步跳、抱膝跳,跳障碍物等组合性游戏,这样既能提高少年儿童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又能在趣味训练中达到训练效果。此阶段力量训练安排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但不宜过高,让他们经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完成即可。只有适合于少年儿童生理发展的水平要求,才能为他们所接受和理解,并能逐渐转化为自身的要求。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孩子从7~10岁之间就开始了速度滑冰的基础技术和基本功训练。一般初级训练大约4~6年左右,长时间力量训练对于少年儿童运动员来说,趣味性力量训练显得更再要了。由于速度滑冰运动项目蹬冰的一瞬间所用的力量为自身体重的140%~175%,所以在少年儿章时期发展和提高肌肉力肇是一项重要训练任务。

2.6耐力素质训练

耐力素质训练往往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对少年儿蕈进行耐力训练时,采用的方法、手段应全面和多样化,以提高少年儿童运动员的兴奋性,延缓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到来。少年儿童运动员在安静时氧化过程比成年人旺盛,每公斤体重所消耗的氧量多,血红蛋和肌红蛋白的含晕较少,他们的无氧代谢能量物质储备较少,这就抑制了少年儿童运动员速度耐力的适应能力.耐力训练在此阶段应注意发展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训练,采用改进氧化输送系统和肌肉系统的代谢功能。冈为过早、过多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会使少年儿童运动员心脏的心壁增厚,这样心肌力量虽然增强了,短时间内运动成绩也会提高,但是由于心腔较小,成年时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在训练时可以采用“追逐换位跑”、“小范围抓人练习”、“看谁积分多”等趣味性训练。少年儿童速度滑冰运动员耐力训练应尽可能安排在空气清新、条件较好的环境中进行,如沙滩、河边、树林等地。

2.7专门性身体训练

少儿速滑运动员专门性身体训练是指在陆地上进行的、整个身体工作的性质和方法尽量和冰上滑跑动作相似的练习,如滑行、滑跳、屈走、滑板、滑轮、弯道交叉走、弯道交叉跳、弯道左右脚压步、皮筋牵引弯道练习、滚动台弯道交叉步走、滚动台屈走、台阶弯道交叉步练习等。对于一名尚未对专门性练习产生浓厚必趣的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来说,上述的训练方法手段虽有实际效果,但仍得简乏味。专门性身休训练较一般身体训练提高了难度,因此应采用丰富、新颖的训练内容激发他们对专门性训练的热情,克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弱点,努力完成训练任务。

2.8专门性弯道肌肉力量训练

在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弯道训练中,提高少儿速滑运动员向左倾斜支撑技能和肌肉力黾的支撑能力,足学习和掌握弯道滑跑合理技术的重要保。在进行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肌肉力量训练时,要注意把握好训练原则。

a.根据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在教学训练中需要多采用动力性练习,尽量少用静力性练习。

b.少年儿奄速滑运动员在进行专门性肌肉力量训练时,多采用跳跃性练习,少用或不用负重练习。

c.采用全面小肌肉群肌肉力阜训练与专门性肌肉力量训练相结合的练习方法。

d.采用专门性肌肉力量训练与心肺功能训练相结合的练习方法。

e.采用专门性肌肉力量训练与分解、完整的弯道技术动作肌肉力量训练相结合的练习方法。

f.要重视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专门性肌肉群爆发力的训练等。

3冰上弯道技术基础训练

3.1冰上弯道的滑跑技术练习

在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的冰上弯道技术训练中,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弯道滑跑技术动作,抓好冰弯道技术基本功:运动员左、右腿弯道支撑练习,左右腿走弧练习,弯道的交叉步练习,冰上弯道皮筋牵引练习;掌握以上技术练习后,也可蹬拉重物练习,让运动员提高在身体倾倒的情况下熟练掌握和控制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单腿支撑的能力。学习和掌握弯道滑跑技术,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3.2弯道滑跑蹬冰动作练习

在进行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弯道技术训练中,要根据他们滑跑的速度来决定练习场地的半径。应在半径小一些的弯道上练习弯道技术,最好是在冰球场地练习,冈为少年儿童运动员的腿部专项肌肉力量不够,技术的熟练程度不稳定,滑跑的速度较慢,因此所产生的离心力小,所以在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弯道技术基础训练中,不宜在弯道半径较大的速滑跑道上进行弯道练习。

3.3直弯道的衔接技术

在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弯道训练中不能忽视直弯道的衔接技术,应重视弯道技术和直道衔接技术训练。一名运动员弯道技术好与坏,滑行是否流畅,与其直道人弯道的技术好坏是分不开的。入弯道技术好坏对能否顺利通过弯道滑跑起着关键性作用。出入弯道滑跑技术是否正确,对能否合理利用弯道提高滑行速度,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3.4意念在弯道技术训练中的作用

要让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更快、更好地掌握正确的弯道滑跑技术,除了以上的练习方法外,仅靠教练员的讲授是不够的,应充分发挥运动员思维能力的作用。无论足冰上训练,还是陆地训练,都可用观看优秀运动员的弯道滑跑录像等直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头脑中经常再现正确的弯道滑跑技术的视觉表象;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再用语言提示运动员,带着意念练习技术;也可让运动员彼此观看对方的技术动作,相互提示加深记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冰上教学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冰上站立

在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弯道技术基础训练中,首先让运动员掌握平行站立的方法。两脚稍分开,两刀平行,通过示范与语言教学手段,把方法与要求讲清楚,队员反复练习解决稳定站立,才能进行踏步熟悉冰性,在滑行达到轻松自如后,才能学习弯道技术动作。

4.2双支撑蹬冰

双支撑蹬冰动作是指自浮腿冰刀着冰开始,到蹬冰腿冰刀蹬离冰面止的动作过程,是蹬冰腿快速展腿以达到最大蹬冰力量和最佳蹬冰效果阶段。少儿速滑运动员要从分解动作开始逐渐掌握。

4.3自由滑行

自由滑行是指蹬冰脚蹬离冰面后,另一脚借助前次蹬冰惯性在冰面上支撑滑行至该腿开始蹬冰前的滑行过程,为下一次蹬冰做准备。在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教学训练中突出一个“练”字,逐步延长单脚支撑、双脚交替滑行,在支撑滑行中体会“重心”左右移动。

自由滑行对支撑动作的要求:a.支撑腿冰刀由外刃过渡到平刃支撑;b.保持鼻、膝、刀成三点一线的滑行姿势;c.身体重心位于冰刀中后部的上方;d.保持两肩平稳,上体朝着滑行方向;e.保持基本滑行姿势平稳,不得上下起伏。

在冰上训练教学中抓好冰上站立、双支撑蹬冰、自由滑行等几个重要环节,可为以后学习较复杂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计算机通信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应用,并且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人们生活提高了较大便利。

(1)在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人们在办公时越来越依靠计算机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而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都可以很好地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到信息处理后,大大提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速度,同时还减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外一方面,一些企业可以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来联系新客户、处理内部管理业务等,同时还开发了VPN技术,来办理企业的异地业务,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企业赢得了巨大利润。

(2)在多媒体领域中的应用

计算机通信技术运用在多媒体领域体现了很多方面。首先在传统的电视、计算机方面,计算机通信技术推动了网络电视、手机网络的发展,很多电视厂家都在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来加强自己产品的革新;其次在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输方面,大量的计算机通信技术也运用到其中,比如远程教育、视频通话等功能开始陆续出现,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办公教学需求,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需求。远程教育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是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打破了以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家中就可以完成相应的文化教育,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开展,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式。

(3)在即时通信中的应用

即时通信技术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通信方式,比如手机下载的QQ、微信、微博、饿了吧等APP软件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而计算机通信技术就是它们得以利用的主要工具,主要原理在于手机终端通过服务器和其他手机终端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实现网络通信的目的。这种即时通信的大量普及对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比如人们利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可以实现远端即时对话,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利用淘宝、京东商城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人们利用饿了吧、美团网就可以在家中等待自己团购的快餐等。所以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慢慢被计算机通信技术而改变,从衣食住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计算机通信的介入,这样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起居,节省了人力物力,这就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魅力。

(4)在远程控制中的应用

远程控制是计算机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也是进一步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趋势。比如目前苹果公司的产品就是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来实现远程控制,人们可以直接利用手机就可以对家中的设备进行指令,从而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远程控制中应用的原理在于:家庭终端设备和电话、计算机等工具相连,从而通过后者来操纵前者的运转,达到指挥的目的。

二、总结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特点、“比德”理论、伦理判断影响审美判断三方面入手简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并指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宗法社会以及儒家思想的促进作用是形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伦理性特点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悠久博大的文化传承至今没有出现中断,这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奇迹。在这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学特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而审美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这一特征。

(一)以孔予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

这一点在艺术还没有完全自觉的时代表现得很突出,尤其是强调伦理纲常的儒家学说更是如此,它既是这一特征的表现,也是推动传统审美伦理性特点形成的思想动力。《论语》中孔子关于美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孔子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篇》)可见在孔子之时,“美”与“善”还存在着互换使用的现象,又如子张问孑L子“何谓五美”,孔子答日:“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谈,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篇》)直陈出五种德行。但这并非意味着孔子对“美”和“善”的使用是没有分别的,比如孔子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评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足见二者不同。然而这也不能说明孔子已经具有了独立自觉的美学标准,《韶》或《武》都是古乐舞,以艺术自觉的眼光来看,这当然是属于艺术表演,但在那个艺术没有独立和自觉的时代,同样的欣赏活动就不纯然是审美活动了。故而孔子在对乐舞进行鉴赏评论时,在总体把握上就不会采取单纯的美学尺度。对《韶》、《武》的评价来看,孔子无疑是认为《韶》要优于《武》的,原因就在于“尽善”与否。舜有德,尧把位置禅让给他,《韶》乐和赞美舜有关,而《武》所赞美的武王,是以武力取得了政权,孔子对于这一点不甚认可,认为其“未尽善”,可见伦理标准在孔子对乐舞欣赏的判断中起了多大作用!

在类似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文”“质”关系和“言”“德”关系上,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虽然看起来是将“文”“质”同等看待了,但“文质彬彬”所成就的是“君子”,仍然是从伦理学着眼的。又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篇》),在这一句中,孔子把德行和一个人的言辞用必然关系相联系,结合他“巧言令色,鲜矣仁”、“恶利口之覆家邦者”等等其他语录可以看得出,他真正看重的还是德行。

而在对待《诗》和“乐”上,孔子首先着眼的是它们的道德教化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都体现了这一点。《阳货篇》有言:“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乐”不仅仅只是敲敲钟鼓弄出乐音这么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因为它蕴含的思想能给人熏陶,能陶冶人心,净化风俗。所以孔子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篇》)

(二)将物比人的“比德”思想

将自然万物的美与人的美德相联系,也是传统审美文化的一大伦理性特点。在《诗经》中已有体现,比如《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以“皎皎白驹”比拟隐逸林中的高洁之士。《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以玉的温润比拟君子品格宽和。在《论语·雍也》中则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之稳重不迁比仁者宽厚的胸怀安静的性情,将水之灵动不拘比智者敏捷的思维好动的性情。屈原的《离骚》以佩饰香草比喻个人的美德和多才多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草木凋零、美人将暮比拟报国的衷情和焦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他的《桔颂》则以桔树比拟其高洁的情怀和独立不羁的精神,“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固深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如此发展下去,后世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哦赋诗、挥洒作画的经典对象。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是“比德”影响创作的极好例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伦理判断影响审美判断

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还表现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伦理判断的影响,甚至伦理判断还会起到第一位的决定作用。

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人废字”。司马光《治通鉴》有言: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很多人认为把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桧、严蒿等虽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书法史上有“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说,前三位均无疑问,唯独“蔡”,有人认为是蔡襄,有人认为是蔡京。最早对宋四家进行解释的应当是明初的王绂,他在《书画传习录》中提到宋四家的“蔡”是指蔡京,而后人因为蔡京是宋徽宗一朝的奸臣,遂以蔡襄代之。

宋徽宗的“瘦金体”,从艺术上来看,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每笔的尾钩都异常锐利、力透纸背,体现出宋徽宗极高的艺术天赋,然而因为徽宗朝奸相辅政,宦官掌兵,徽宗本人又贪恋女色等等原因,竟使得“瘦金体”落有“柔媚轻浮”、“锋芒毕露”的评语。

二.传统审美文化伦理性特点的成因

如果将“美”字进行字源考察,就会发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从萌芽时期就与实用性有着关联,不论是“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意味。《说文解字》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宋代徐铉补注《说文》日:“羊大则美,故从大。”也就是说羊的体肥毛密不仅体现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味觉上给人以肥美味甘的味觉感受。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美”字都是由上边的“羊”和下边的“人”组成,在甲骨文中,“大”训“人”,汉字的造字是有比类取象原则的,在羊的下部画上“大”象,有一种促进羊繁殖生长的巫术意味。审美最初与实用相联系并不难理解,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又是因何逐步表现出伦理性特点的呢?笔者分析可能与以下两点原因有关:超级秘书网

(一)长期处于宗法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大体上都是由氏族血缘政治向文明地缘政治进化。

(二)儒家伦理思想的熏陶

前边已经提到,一种思想既是其文化土壤特征的反映,又在相当程度上推动文化特征的发展。儒家思想诞生于宗法制的文化背景下,而且又是主张维护这种文化秩序的。由于学说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在统治者的扶植下,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主张,“三纲五常”的秩序规则,一步步地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和忠孝一体的伦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