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工创业

农民工创业

农民工创业

农民工创业范文第1篇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现就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创业是涉及千家万户福祉的现实问题,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兴业之需,也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农民就业创业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我市位于豫西丘陵山区,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特别是科技文化水平较低。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102.53万人,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5.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2%,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9.6%。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机械、新农具被开发并广泛投入应用,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出打工者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守法纪、会经营、懂创业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富民强市步伐、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目标,突出抓好农民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等素质教育,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守法纪、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拓宽农民就业创业的增收渠道,努力完善服务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农民多元就业创业、持续增加收入的良好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就业为重,增收为本。把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作为重点,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目的,创新工作思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就业、成功创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2.为民利民,服务农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民、利民、富民”作为第一要求,把农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把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办成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3.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加强分类指导,从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和方法,确保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4.各方参与,齐抓共管。各级、各部门要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系列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三个基本”目标,即:基本形成农民学文化、懂科技、明礼仪、创实业、能致富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任务明确、措施得力、机制健全、运作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民就业创业推进体系,基本形成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和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1.加强政策理论教育,提高农民政治素质。重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进行教育,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农民、教育农民、富裕农民。农民接受政治教育比例达到100%。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道德素质。重点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体主义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开展教育,促使农民成为明礼诚信、和谐友善的群体。农民接受道德教育比例达到100%。

3.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农民法纪素质。重点围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经济法、村民自治法等内容进行教育,促使农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管理自身事务,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到2012年底,农民接受法律教育人数要达到50%以上,2015年底达到80%以上。

4.加强市场经济教育,提高农民经济素质。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知识以及商品、价格、价值、税收、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等内容进行教育。加强对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经理人、农民经纪人、农村产业工人的培训,把市场经济的先进理念输送到千家万户,不断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到2015年底,农民接受市场经济教育比例达到90%以上。

5.加强知识技能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重点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特点,开展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适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民向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跨越步伐。到2012年底,农民接受技术培训人数达到劳务输出总量的50%以上,到2015年底,农民接受技术培训人数达到劳务输出总量的80%以上。

6.加强劳务推介引导,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输出品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城市、行业、岗位推介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使更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鼓励农民联合创业,通过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外出创业,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就业创业机制,尽可能使农村每个家庭都有1个稳定的劳务输出就业岗位。到2015年底,力争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四、方式方法

(一)集中教育。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集中教育。各县(市、区)每年通过阳光运作,择优筛选部分农民到党校、职业中专、农广校、技工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集中培训。乡(镇)、村(社区)以农民夜校为平台,结合当地产业需求实行集中教育。

(二)订单培训。坚持以需定训,积极与用人单位开展供需合作,签订培训订单,进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村企联姻的培训模式,切实抓好实训环节教育,着力培养农民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远程教育。乡(镇)、村(社区)要定期组织农民群众参加远程教育,充分运用电视、互联网及VCD课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

(四)实地培训。结合农时季节,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技术员深入农村课堂、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和演练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按照岗位要求,组织农民学员进入工厂车间,现场观摩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创业本领。

(五)整合资源。各县(市、区)以党校、职业中专、农广校、技工学校及市内外基地学校为依托,以培训会、群众会、农民夜校等为载体,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整合项目资源,选好主导产业,进行“公司+基地”、“协会+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培训。整合师资力量,在县、乡两级组建门类齐全、业务熟悉、农民欢迎的师资队伍,组建农民教育讲师团。同时,切实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农民适用的教育培训教材。

(六)政策引导。制定产业、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把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作为稳增长、保民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完善农民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发挥政策的领航、护航作用,引导就业、保障就业、推动就业,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五、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机构。为确保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的健康顺利推进,市政府将成立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另行发文),负责全市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委农办,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与综合协调。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组织,制定好培训规划,有效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和就业创业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类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要求,强化责任,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1.县(市、区)政府: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各自实际,把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重点在农民教育和就业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和转岗就业创业能力。

3.农业部门: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的要求开展科技培训。围绕各地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开展特色职业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力争5年内培训农民15.8万人次,其中,农民学历教育培训6000人次,培训各类农村合作社带头人5000人次,培训新获得绿色证书的技术骨干农民1万人次,“阳光工程”培训农民4万人次。

4.扶贫部门: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建设一批全免费培训试点基地和一批办学规模大、培训质量好、社会信誉度高的培训学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抓好对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到2015年底培训3万人次。

5.宣传部门: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的宣传,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6.文化新闻出版、体育部门: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部门要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和农村书屋建设,组建各类文艺团体和体育协会,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7.教育部门:落实好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吸引更多学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以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主的农民学历教育,改善农业劳动者学历结构。结合地域特点,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

8.司法部门:结合“六五”普法工作,认真开展法律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大力开展各类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使农民群众能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六、工作机制

(一)统一认定全市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根据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由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按照“适度集中、规模培训、科学布点”的原则以及“基层申请、联合评审、社会公示”的程序,集中筛选一批教学设施好、实训场地优、师资力量强、培训积极性高、具有品牌专业的职业学校作为全市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没有认定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的学校不得担负农民培训任务。要制订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对培训基地统一授牌,实施动态管理,2年考核验收一次。建立奖惩机制,对教学管理不力,就业转移较差的培训基地取消其培训资格;对培训任务完成好的培训基地,以增加培训计划等形式予以表彰奖励。

(二)统筹农民素质教育年度培训任务。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有农民培训项目的部门和单位,年初上报年度培训计划,由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后,统一下达年度培训任务到各部门和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与部门签定培训合同。采取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培训信息,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基地、培训时间和培训专业,培训基地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安排就业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培训。要不断加强教学监管,认真审查培训教材、教学计划和就业订单;要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确保完成年度农民培训计划。

(三)规范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补助报账程序。由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统一的财政报账清单,培训任务完成后,培训基地提出报账申请和培训学员名单,部门检查核实签署意见,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由财政部门拨付到培训基地。对社会力量的投入,同样规范报账程序。通过统一农民培训资金的报账程序,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出现挤占、挪用、贪占培训项目资金的现象,促进全市农民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四)建立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服务机制。顺应农村群众的就业需求,完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对接等就业服务,使公共服务网络覆盖乡村社区,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拓宽农民到中小企业的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借助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建设,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城乡劳动者自由流动、平等就业。降低进城落户门槛,帮助农民实现在城镇有工作、有住所、有社保、子女有学上的愿望,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打击“黑职介”、“黑中介”,规范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使其劳有所得、劳有所获。

农民工创业范文第2篇

中心词汇:重生代农民工、创业素质、环境、意见

1重生代农民工创业素质分析

经过对重生代农民工的调查和研讨,可以得出他们曾经具有基本的创业素质:

1.1文明水平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文明素质和技艺水平,是成功创业的重要保证。相关于整个农民工群体来说,重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职业技艺培训的水平较高。据国度统计局数据,2009年重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到达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同时,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到达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另据惠州市总工会的调查显示,惠州农民工中80年代至90年代出生的中专以上占54.64%,他们与企业签署休息合同率达93.8%。深圳市总工会与深圳大学休息法和社会保证法研讨所的调查还显示,受过高中教育的要多于受过初中教育的,小学文明和文盲比例低。

1.2年龄相对较低据全国总工会调查,重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分开中学校门就末尾外出务工。珠三角地域,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重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要16岁。调查还显示2009年重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远低于2006年的80%。这些年轻的重生代农民工富有生机,擅长思考,具有极大的顺应才干,有有限的开展空间和想象力。虽然年龄较小,但大多都有参与现代企业消费或管理阅历,对企业组织和管理有着一定的看法。较低的已婚比例,在一定水平上意味着较小的生活担负和牵挂,有利于创业空间的拓展。

1.3熟习并顺应城市生活重生代农民工相关于父辈而言,他们没有阅历过从乡村到城市的猛烈变化进程,有些出生或很小时就随父母寓居城市,或一毕业就到城市务工,潜移默化的都是城市的开展和变化,很自然的接受城市的生活、任务方式,习气于城市的商业气氛,与同龄的城市人在认知方面更为趋同。他们当中一局部人不习气乡村生活、不熟习农业消费,也不情愿返乡从事农业消费。深圳市总工会与深圳大学休息法和社会保证法研讨所完成的“重生代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显示:新一代农民工中,只要1%的人选择未往返乡村生活,相比老一代农民工,他们更盼望在城市临时生活,更盼望融入城市。迫切希望融入城市生活的愿望,迫使他们思考并提高自己的生活才干。调查还标明,重生代农民工依然享乐耐劳,在重生代农民工中,普遍存在着加班现象,有89.2%人需求加班。加班曾经成为了重生代任务中的常态,有56%的人加班时间超越法定时间。

1.4生活追求和事业希冀更高社会的快速革新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厚,促使重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关注企业给予的尊重。调查显示,有78.6%的青年农民工以为“尊重比支出更重要”,追求人格的对等。在对任务的看法上,重生代农民工出现出多元化特点,不再听从父辈挣钱养家糊口的人生信条,他们带着对美妙生活的希冀,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将进城务任务为追求人生开展的途径,为打拼属于自己的天空而妥协。在对任务内容的选择上,他们倾向于选择技术含量较高的任务,自我学习与提高的愿望比拟剧烈。

深圳市总工会与深圳大学休息法和社会保证法研讨所的调查得出重生代农民工有着剧烈的创业看法,希望找到一份有开展前景任务的有60.7%,希望找到一份支出更高任务的有48.3%,希望创业当老板的,有32%,他们希望经过更多的知识和技艺培训获取证书的有20.4%。

2对重生代农民工创业的意见

2.1树立和健全创业看法创业看法是创业的原动力,它推进创业者去发现、识别和驾驭市场时机。农民工创业与其他群体一样,都必需具有这些基本看法。主要包括:①商业看法。所谓商业看法主要是指发现市场时机的目光,这就要求农民工创业者必需留意经过阅读、观察和思考,不时实际、总结和提升。②创新看法。所谓创新看法就是异乎平常,另辟蹊径。③风险看法。机遇与风险并存,市场经济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创业中必需正确看待并合理控制好风险。④关系看法。创业的重要组成局部,就是要学会与人打交道,树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无论是资金筹措,还是市场开拓,都会有利于事业的展开。

农民工创业范文第3篇

(一)创业规模不大

课题组对民族地区的调查资料显示,民族地区返乡女性农民工创业者年龄分布主要是在30~40岁,创业时间两年以下者居多,绝大多数创业者已经结婚,文化程度主要是初中以下,少数民族占74.21%。一般情况下所选择的行业门槛较低。投资规模3万元以下者较多。

(二)创业动机层次较低

1创业动机是“生活所迫”的创业者们。超过90%的文化程度是初中以下,半数以上的人是80后。创业时间2年左右,超过80%的人投资规模3万元以下,体现出创业就是为了生活,而且创业正在初始阶段的特点。这部分人占总数的34.74%:

2 创业动机是“致富、有地位”的创业者们。这部分人中70后较多而80后较少,大多数人是初中文化水平。这部分人较早出门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与经验,创业已有3-5年,投资规模大多数是在2万-5万元之间,表现出她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有追求较高层次生活需求的趋势。这部分人占了总数的33.68%:

3 创业动机是“自己当老板”的创业者们。这部分人比较追求独立,想自己当老板,年龄在30岁左右,高中文化水平者最多。创业投资规模半数超过了5万元,80%的人创业时间在2-5年间。相对雄厚的资金和相对高的文化,提升了她们的自信。这部分人占了总数的20.53%:

4 创业动机是“证明自己能力”的创业者们。年龄几乎都是80后,超过50%的人创业时间2年左右,近50%的人投资规模超过5万元。投资10万元的绝大多数集中在了这一组。多数人具高中文化水平,体现出她们的高素质、强能力的特点。但这部分人仅占总数的7.89%。

二、创业动机对创业决策的影响

很多人都认为,创业动机与所选择的行业是有关联的。本课题组起初也是这么认为。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我们把被调查者中已经创业的190人,与虽然没有创业但是有创业意向的85人一共275名农民工女性的创业动机与其所选的行业进行了相关性的检验,结果相关系数仅为0.39%,证明创业动机与创业选择的行业没有较明显关系。而通过总体大样本的检验显示,创业动机与创业规模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即,创业动机的层次越高,则创业规模越大。创业动机与行业仅仅是间接的关系,而与创业动机有直接关系的,则是创业的规模。

民族地区女性农民工创业的自有资金占总投资的比重较高,因此,在不考虑其他的因素的情况下,自有资金加上创业所需贷款的额度就是其拟创业的投资规模。调查得知,绝大多数人的预期投资规模要大干她们实际投资规模,尤其是投资1万元以上的人们。只是由于资金所限而达不到自己所预期的规模。

三、影响创业决策因素分析

(一)资金拥有量

在创业必须拥有的基本条件里,最重要的是资金。资金是影响创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农民工女性创业资金来源,是自己打工收入的结余或家里的共有储蓄,或来源于亲朋好友的借贷。

(二)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指获取对创业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和资源以及服务功能的渠道。农民工女性创业主要是以种、养殖或者是微型经营体为主,市场中却几乎没有支持女性创业者发展的服务体系和市场运作体系。缺乏市场信息,使她们难以做出适时、合理的经营决策。缺乏技术,经营只能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

(三)地方创业氛围

民族地区的创业环境没有形成较好的氛围,对女性创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障碍。首先是认识不足。认为返乡创业对县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作用不大。很多地方农民工返乡创业税费负担仍然较重,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优惠政策,客观上压制了农民工的创业决策。其次制度不优,缺乏良好的公共管理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行为涉及各地工商、税务、银行、劳动、农业以及创业项目所属的各职能部门。而多数返乡创业人员对办证流程知之甚少。地方相关的职能部门对国家创业等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及对创业的指导、服务工作不到位,使得农民工女性因为缺乏市场信息,享受不到相关的扶持政策,难以做出适时合理的经营决策。其三是财力有限。对于大多数较贫困的民族地区相关部门来说,为了不浪费有限的资源,只能是帮助那些看起来发展较稳定并对政府有利的项目。而对于刚刚起步急需支持但是政府看不上眼的微型项目就不能顾及了。在制定优惠政策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把改变当地经济不发达的希望过多寄托在引进外商和大项目上,门槛设置较高,忽略了返乡农民工的需求,没有把服务农民工回乡创业视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要。更有一些贫困地区舍小求大,好高骛远,最终创业园或者是开发区一片荒芜,既浪费了耕地也没有招到商引进资,同时也没有对小型、微型企业有所帮助,严重挫伤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一)完善国家、地方创业政策体系

制定具体的创业政策应该考虑以下三个层面:首先在个人层次上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其次使创业者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再次为潜在创业者提供资源和环境支持。在国外创业政策类型中,专门有“利基”创业政策,是政府专门针对“弱势群体”或者是特殊创业人群所采取的促进创业的相应措施,以帮助妇女、青年、少数民族、失业者、土著居民等目标群体,克服创业过程中缺少创业资源与创业机会的障碍。而民族地区就需要构建适合该地区农民工女性创业的理论框架,并围绕其目标群体、创业动机、创业技能以及创业区域机会等这几个方面来建构。

(二)建立健全地方创业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保障、制约体制。运行行政机制,以行政的手段调动和管理各部门职能和岗位责权的积极性,进行科学的部门和岗位职能配置;运行指导、服务的机制,针对不同目标群服务对象尤其是女性农民工群体的特点,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培训与指导工作;在体制上设置监督岗位,制定相应制度,确保各职能部门的政策到位,并且协调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方的利益纷争。其次,要通过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体制和制度的建设,实现各机制的整合。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外出劳动力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投资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后的一种理性选择,其最大激励来源于创业的收益大于打工收益。而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以及扶持政策要能够更进一步激发创业者创业的激情。因此,各职能部门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各项激励、服务、指导等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根据不同层次人力资源建不同质创业模式

对于因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较慢、城镇化水平偏低而不利于扩大劳动就业容量的民族地区而言,目前适合民族地区女性创业的模式是:从创业主体上分,可以是少部分高层次的女性及多部分低层次女性创业并存,以鼓励低层次女性创业为主;从创业动机上分,可以是少部分机会型创业,多部分生存型创业并存,以鼓励生存型创业为主。从创业类型上分,可以是少部分高科技、高技术含量服务创业,多部分农村及城市的社区需求服务创业并存,以鼓励社区需求服务为主。从创业规模上分,可以是少部分中型企业,多部分小型甚至微型企业及经营个体创业并存,以鼓励小型甚至微型企业为主。不同区域则应因地制宜进行鼓励目标细分。

(四)积极扩展小额信贷资金扶持模式

农民工创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农村工业化

内涵扩展

农民工

回乡创业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9-0072-09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工业化在我国工业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改造我国仍大量存在着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农村工业发展方式从外延增长到内涵扩展的转型。已提上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议事日程,学界对此须直面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是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动力问题。

对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动力,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强调了技术进步、制度变革、政府的作用。从产业组织层面对乡土企业内在动力的研究明显不足,尤其缺乏乡土企业家和乡土企业创建精神。按张培刚的工业化理论,工业化起步首先表现为动力、交通运输、工具母机、钢铁等基要部门的生产函数的变化,而推动基要生产函数变化的力量首先是“企业创建精神”。尽管我国工业化早已走出起步阶段,而且农村工业化也没必要孤立于城市而另搞一套工业基要部门,但乡土“企业创建精神”仍为农村工业更新换代、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所必需。企业创建精神等价于企业家精神,更应该成为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基本推动力量。本文重点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企业创建精神”方面深化乡土企业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动力。

将农民工因素引入中国工业化发展动力体系中,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讨论深入,农民工在其中的低劳动成本优势日益显现,中国工业化中的农民工因素也就逐步明确提出来了。农民工的工业人力资源价值与农民工劳动形态在我国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已为一些学者所认识。但对农民工在农村工业化中的进步作用却没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且作用也主要局限在以农民工回乡探亲时给家乡带回工业品、外部世界工业知识、工业思想观念为媒介。与农民工同家乡农村割不断的千丝万缕关系联系在一起,而极少从回乡创业这个视角去解读和研究。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有一点似乎变得越来越清晰明朗:始自于农村利益分配调整的中国改革开放,它对解放生产力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所谓“一亩三分地”上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也不仅仅是让农民走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外出打工,创造了“民工经济”和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工有了打工历练后回乡创业重建农村工业化的深远意义与重大作用。一大批农民工在城镇工业化劳动中“干中学”,增长了知识,更新了思想方法,提高了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与把握机会结合在一起,实现由农民工到工商企业创业者的转化,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推手。他们的创业为我国工商业组织的进步,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促进农村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有深远的意义。这是本文围绕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农村工业化成长的关系来讨论的一个最基本原因。

二、回乡创业:农民工从雇员到雇主的转型

农民工回乡创业,相对于外出务工而言,指从农村出县境到城市打工或经商半年以上,又返回本县(包括县城、乡镇、村)创办包括开发农业在内的工商企业。实际上,他们的回乡创业有多种形态,有经济环境常态下的,也有经济环境非常态下的。比如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其中一部分农民工作出了回乡创业的再选择。归结如上事实,我们得到几点认识。

1、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的转型。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公布的数据,全国累计有1.2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而这1.2亿中约有500万农民工,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办工商企业,兴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1/5。2007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回流农民工相当于当前外出农民工的23%,其中回乡创业者占回流农民工的16%。许多农民工输出大省都显示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事实与特征,如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重庆、河南、四川等省。尤其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在湖南省,迄今已有近20万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起了8万多个“回流型”个体民营企业。吸纳近50万农村劳动力,年创造效益30亿余元。2007年,湖南劳务输出达109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30%,近年,湖南各地纷纷对回乡创业者制订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务力度。提倡和鼓励“劳务湘军”回乡创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全省已有约30万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创办“回流型”企业3.3万多个,吸纳近120万农村劳动力。

2、转型存在地区差异。高科技创业有地区差异,农民工回乡创业同样存在地区差异问题。地区差异首先是创业资源差异。我国大西南、大西北、东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是存在创业资源的较大差异的。在创业资源丰度较高的地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行动明显要高于创业资源丰度较低的地区。一些地区得靠近城市、靠近矿区或其他资源丰富地方的地缘优势,回乡农民工创业的比例明显要高于老少边穷地区或资源贫瘠地区。实际上,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地区差异更主要是创业体制、机制差异和创业人文传统的差异。譬如湖南、湖北、安徽等省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比例要比其他一些省份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比例高,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当地民间的创业传统的影响,在于当地政府所提供的创业体制与机制。

3、对于大多数农民工创业者来说,那段外出打工经历完全是其回乡创业的前期经历与重要基础,对其回乡创业弥足“珍贵”。农民工外出打工对其回乡创业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出外务工,挣取劳动收入,储蓄一部分劳动收入,积累起创业的原始资本。其中一些农民工在赚钱的同时还掌握了许多难得的专业技术。(2)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对于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边远、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外出务工是他们争取劳动比较收益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他们走出大山见世面长见识的一个途径。对其中那些后来转上创业发展轨道的农民工更是起一种“培养基”作用。正由于这种作用,所以农民工中间蕴涵着丰富的企业家资源。(3)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过程同时是一个积累、更新人力资本的过程,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历这种人力资本后来成为了他们返乡创业的重要“资本”。外出务工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本包括劳动或职业技能、阅历特别是那些可以写上简历的经历、在被管理中认识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管理经验、市场信息知识及信息搜索工具的掌握、企业问题解决方法等,这些又是创业的决定因素。

4、转型的动因是多样的。(1)经济动因,即相对于继续在外打工而言,回乡创业所能取得额外经济

价值。这种额外经济价值,一是来自个人事业成就和经济利益的更大追求;一是来自于对原先务工环境改变的愿望;一是来自于家乡创业环境的改善,创业回报的相对提高。(2)追求事业的成就。也就是农民工群体中精英们的事业意识与行动,他们经过在外出务工过程中打下自立自强的基础后,开始“量力而为”打造自己的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追求家乡人“挣钱盖房子娶媳妇生儿子”向城里人“花钱学技术办厂子”的思路转变。一些回乡创业者将眼光转投回家乡,发掘农村潜在市场,填补产业空缺和市场空缺,积累自身财富的同时也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赢得社会的尊重。(3)化“危”为“机”的主动反应。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强烈冲击着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冲击首当其冲是家底薄弱、生命力脆弱的中小企业。一大批企业倒闭。以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而在这些失业回乡的人流中,有一部分强者并没为危机吓倒,却显“自强自立本色”。他们将原先在外面打工积蓄起来的人力资本,取得政府支持的创业贷款,以自己对寻家乡经济机遇或市场空档的解读,创造属于自己的工商业务。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再就业问题,还带动了乡村一些农民的工商企业就业。(4)社会生存环境的再选择。社会生存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我国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制度结构,诸如城乡户籍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平等性,导致外出农民工在住房、子女教育、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很多障碍,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而与受到城市社会文化环境的排斥相反,农民工回乡创业行为能得到家乡社会人文环境认同。近年劳务输出地政府的创业服务意识有所提高,吸引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不断推出和逐步落实,“创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加之农民浓厚的“根文化”以及熟悉的乡村生存环境,对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构成了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从雇员到雇主转型的动因之一。

总的来看,民工回乡创业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是城市对乡里人歧视排斥和民工基于改变职业和自身发展双重压力的结果。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从雇员到雇主转型的理论解释是:外出务工的净收益(城市中包括实际收入和人力资本增值收入的预期收入乘上城市就业概率)减去外出的成本(包括实际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小于回乡创业的净收益(回乡创业的预期收入减去可能的预期成本)。一般来说,局外人“认为行动者的行动不够合理或非理性并不反映行动者的本意。用行动者的眼光衡量,才能真正理解行动者”。具体到农民工理性行动上,他们从农村迁入城市之后做出回乡还是继续留在城里的理性选择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农民工的“回乡创业乘数”

创业是一种企业投资行为,投资必然会导致国民社会总收入的一系列变化与影响,由此而产生投资乘数。借用投资乘数概念,我们这里提出农民工回乡创业乘数范畴。如果说投资乘数主要反映在存在失业情况下的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乘数关系,那么,农民工回乡创业乘数范畴则主要强调创业投资对农村工业成长以及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一步则是对农户家庭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1、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义解读。

(1)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将在外务工过程中获得的新的经营理念和新知识带回乡村。创建符合乡村市场优势的企业。这首先是根据他们对市场的理解,或在市场需求中发现新产品生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或发现产品群中的空挡;或发现企业生产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差异,也即企业盈利空间;为企业开发产品定位。根据我们对一些农民工创业事实的观察,他们创立新企业的举措,他们开发乡土市场产品的现实行动,总是着眼于市场需要,适应市场变化的。这印证了“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的名言“生产尾随着需要”。

(2)本土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农民工回乡创业所体现的技术创新,就其技术含量来说,可能不是很“高档”。或者是很“草根”的,甚至从本本里看不到什么创新意义。但这里所隐含的技术变革与管理变革精神却难能可贵。而且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一般意义的创新将变为更加突出乡土的技术创新。乡土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就是立足本土资源,把全球化观照下乡土的新发明或新发现引入当地生产组织体系中,创立一种乡土基础上的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乡土企业家对乡土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导致一种新的经济效率。㈣这是一种立足本土又超越本土,以外部先进适用技术来发展自己的,内外部有机统一的创新发展模式。在企业管理意义上,农民工回乡创业形成的新建企业,规模并不大,是一些小型企业,管理层比较简单,没有多少管理细分,管理的对象也可能是比较模糊的。往往是企业大政方针、经营管理决策、发展战略部署等方面的决策,与企业管理执行,集于一身一把抓。创业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技术创新的承担者和新建企业的管理执行者,因而其创新也势必兼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两者的高度统一。

(3)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形成生产要素新组合。现实中的我国农村既是资源丰富的,又是资源短缺的,丰富的是一般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的则是资本和技术。丰富与短缺的矛盾并存,不一定是谁的错,而是一种自然的结构性问题,是必然存在的。关键是要有创业者(企业家)以“流动性工具”驱使生产要素流动起来,通过内外结合使资源的丰富与资源的短缺得到互补,形成新的更大的农村生产力,创造出为市场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使农村现有的资源的价值得到真正意义的实现。农民工回乡创业。从外出打工转型为回乡当企业雇主,作为乡土企业家,就是将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和外部的资本、技术等要素动员起来,集中到一个基地,组合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服务。

(4)承担与上述活动相关的风险。农民工回乡创业,扮演企业家角色,面临着与职业经理不同的风险。包括决策的风险、创新活动的风险、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创新的风险等等。创业的风险首先是对市场作关于“做什么和如何去做”的决策的风险,即奈特“不确定性”。企业家凭借其认知优势,在不确定性场景下对企业盈利目标与手段,对企业经营战略、主营业务、组织架构、财务结构等作决策。决策制定过程,按现代管理决策理论创始人H.A.西蒙(Simon)的说法,包括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设计活动(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抉择活动(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条特别行动方案)、审查活动(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等四个主要阶段。而这四个阶段都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决策的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决策实施的后果是充满风险的。对乡土技术创新来说,乡土技术的发现、推广、应用和乡土产品的市场实现是乡土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其中充满着失败的风险,如新产品试制的风险、生产过程的风险、市场实现的风险等等。乡土企业家既然是创新决策的制定者也就要承担这种决策失败的责任。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践行者、领头人,这过程中充满着进取、探索的精神,也同时面临着管理创新失败的风险。

2、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资本投资倍加。

农民工回乡创业具有资本投资性质,投资包括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两部分。而且这两部分又都分别具有创业乘数的意义。

第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物质资本投资倍加。湖北通城县有40多万人口,10万多人外出务工经商(占全县劳动力的60%以上),涌现出一批大大小小的老板,其中资产过千万元的100多人,资产过百万元的有1100多人。近几年来,该县把招商引资的目标瞄准这些在外创业的通城籍老板上,通过实施“回归工程”,共引进项目324个,占招商引资总项目的96,1%,回归资金8,2亿元,占招商引资总额的72%。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湖北黄冈、咸宁等10个市(州)回乡创业农民工累计回乡投资137.4亿元。在安徽太和县仅2006年一年返乡创业农民工就带回资金6个亿。许多事例表明,一些农民工回乡创业不仅是自己创业,而且在创业过程中引进了大量的外来资本。

第二,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倍加。大量农民工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到城市打工,不仅仅是创造个人、家庭和家乡的经济收入,也不仅仅是在外出打工中“干中学”,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开拓了眼界,更是使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观察问题的视角变得多维,变得高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具科学性。他们中的回乡创业者,迅速将市场经济体制、知识带进古老的山庄,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崛起的生力军。他们自主创业,也不仅仅是将在乡外务工创立、积累的人力资本应用到乡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进行人力资本的再积累,而且是在自主决策、自主分析解决生产要素组合问题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智能素质,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倍加。也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乘数效应。如果将这些回乡创业者的创造性劳动,带来更多的乡亲就业,给更多的村里人、农民工带来创业示范,引发新的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这乘数效应就更大了。

由上关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资本构成可见,物质资本的积累无疑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必要条件。因为在传统体制下,农民获得贷款的途径很少,打工的积蓄就成为创业投资的主要来源。同时,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也得以提升。无论哪种创新都离不开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每一种创新过程中都要重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优化配置。如果单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个因素考虑,二者间的关系也十分明确。

3、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互动。

以上阐述了农民工回乡创业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农村人力资本的再积累,下面集中分析农民工回乡创业,在家乡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互动格局。

――四川省外出打工者中有40万民工带着资金、技术和项目返乡创业。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80万人,产业涉及电子、制衣、纺织、家电和化工等行业。

――既远距离输出,让大量有意愿离家离土的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也近距离消化,让“游子衣锦还乡创业”,就近就地转移消化部分留守劳动力。据湖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统计,目前全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企业已达2.5万家,创办企业的人数近15万人,创造效益23.8亿元,就地就近安置城乡劳动力25万多人。

――农民工回乡创业体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重大转变,越来越多的回乡创业行动。产生一种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带动与促进效应。用湖北省政府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董伟才的话来说就是:真正实现了从外出打工“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回乡创业“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据湖北省罗田县统计,农民工回乡创业每兴办一个实体平均可以带动15人就业。湖北黄冈等10个市(州)农民工回乡创业已为家乡提供就业岗位40多万个。

――重庆市财政局副局长陈元春算了一笔账,每年40万人回乡创业,全市就可以新办40万个中小企业;以每个企业安排劳动力3人算,全市就能转移劳动力120万人。据统计,重庆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归雁经济”就占到其中的30%左右。

“虽然现在有很多企业‘个头’比较小,但并不影响它所产生的社会积极效应。”陈元春表示,找到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这个突破口,就找到了城乡统筹改革试验的“总阀门”。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了东部的资本、技术,促进了劳务输出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1997年对我国9省市的13个县的136个村的回乡民工的问卷调查、2001年与全国政协的合作调查、2002年对1997年问卷调查中3个县的跟踪研究,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民工回乡创业作为外出打工的一种派生现象,对拓展农村就业,发展县域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摆脱贫困与落后。走上致富安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外出打工。千千万万农民接受了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在打工中积累了财富、技术和市场经验,回到家乡创办企业,既可以带动农民致富,又带动了家乡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此外,返乡创业农民工还将带来农村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变革。可以说。农民工返乡创业将成为继包产到户、税费改革后,引发农村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四、农民工回乡创业对农村工业化的推动

研究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农村工业化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深化了我们对中国“三农”国情特殊性的认识与思考,这种特殊性历史地规定了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基本情态与特征。先从创业者的角度看,这里的创业者是农民工,农民工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群体的创业思维,有在实现从创业到成长发展的一个一个阶段转换的不同特点;从创业环境看,中国创业是在农村生产方式如大海的人文环境进行创业,有创业的初期性特征;从创业模式看,“三农”背景下的创业,对创业风险,偏好低风险的创业选择,也因之而产生与其他风险偏好不同的创业路径。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曾对安徽省193个由城市打工后返回本地创业的农民工进行个案调查,发现回乡创业农民工所经营的领域中,以开发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为主的产值比重占38.4%。其中,种养殖产业占21.4%。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17.0%;以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为主,劳动力密集程度高的行业,如,轻工业、建筑建材业产值比重为39.3%。这也证实,虽然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行业分布较广,但是主要集中在以农业自然资源、农副产品加工和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的行业。

比较而言,早期回乡创业者在输出地进行的大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增或市场容量扩充较快的行业,如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商业,及输出地本地劳动力逐步退出的行业,如养殖业、果菜种植业。创业形式多采用合伙经营、个体经营,自产自销,需要自己跑市场,而市场开发的艰巨性对于企业销量的增长构成了制约。现阶段兴办的企业多是跨区域联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的是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分厂,有的是与沿海的公司形成“三来一补”关系,企业原材料供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加工在内。输

出地新建企业的产品可以通过沿海地区企业原有的销售渠道走向市场,保证了企业收益。

另外,回乡创业者的行业选择与其外出就业的行业有着很高的相关性。由于受到劳动力市场分工的影响。农民工务工期间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纺织、制衣、制鞋、玩具等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行业或部门,相应地,创业者回乡后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相关商品的批发零售业、传统服务业、养殖业或小规模加工业。

农村工业化程度一般是综合利用农村居民人均工业产值、农村工业产值密度、农村工业单位密度、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结构等指标来衡量的,将这些指标进行函数化计算,对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之所以说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利于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是因为回乡创业通过多个方面影响着这些相关指标。

1、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更新农民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

由于原农民工流出地的资源要素长期以来处于低效率的配置状态,回乡创业能够通过资源要素的重组。提高其配置效率,增加农村非农产业产值,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中非农收入的比例,扩大提高当地的消费需求量。改变原有经济结构。间接地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方面原因所造成的农业资金外流、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不足以及加在农民身上的不合理负担多方面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流出地农民的增收,收入水平的低下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倾向,购买力低下。农民工回乡创办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他们非农收入的同时,锁住了大量具有消费能力的人口,有利于更新他们的消费观念,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些企业的运营本身就提高了农村工业单位数量,提高了农村工业产值。部分新办企业向农户延伸,形成“龙头”公司+家庭工厂的模式。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生产方式。在现代化的企业组织制度影响下,农村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转变。

安徽省大量农民工回乡后在田野里盖起了新厂房,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就地转化,无为县37万打工人员中,已有1万多人回乡创业独资或参股兴办起1000多家各类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就有22家。2001年实现营业收入8.6亿元,占全县个体私营企业营业收入的1/3。在他们的带动下。无为县共建立了规模工业小区20个,使这个部级贫困县的县域经济实力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2、回乡创业人员投资的增长对农村工业化(不是收入)的有益反应。

农民工回乡创业,对加速农村工业化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乡镇的经济好转,靠的是当初的打工者大批回来,有的是用学到的好技术回乡创业,有一部分是在外寻找到好项目,作为大公司的项目人回乡建厂兴业。而回乡创业中不乏创出点大名堂,创出高知识含量的典型。吉林桦甸市金沙乡民隆村村民张龙前些年到城里打工。见识了现代城市的新鲜事。眼界宽了,2007年回乡,跟随吉林省农科院的专家在乡里的玉米超高产示范基地干活。据说张龙干活的这片超高产实验田,2008年实现了百亩连片玉米亩产超千公斤,创出我国雨养条件下春玉米产量新高。

由于回乡创业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依托打工时掌握的各种资源与家乡的资源进行整合,因此,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是特色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他们不仅带回了家乡缺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而且还起到了相关技术的示范、推广等作用。重庆现在已经在农副产品初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销售定加工、以加工定生产的“贸工农”发展格局。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缺陷,拓展了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空间,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3、促进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提升劳务输出地的产业结构。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产业所占据的比较优势不是永恒的,地区间的产业梯度转移是必然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就是承接了国际产业的转移而发展起来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会逐渐提高,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形成比较优势,一旦这些地区相关产业的比较优势丧失,就必须解决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梯度转移问题,即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的异地。回乡创业农民工恰恰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技术、产业向内地落后乡镇扩散、转移的桥梁和接力棒。他们的出现不仅能够协助产业移出地区把仅有的人力资本、资金资本、土地资源用来进行产业的升级或转向,把精力集中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还能够促进产业移入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加其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原劳务输出地的产业结构,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

从工业组织的发展动力看,农民工一部分通过转化为工业企业创业者来推动工业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工业发展是一个在传统工业更新和新兴工业成长交替中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回乡创业者不论在传统工业更新,还是在新兴工业成长中,都透射出中国特色工业化的内在精神。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不难发现,一大批农民工经过在城市工业劳动锤炼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使得一部分农民工最后成为创业者、企业家。他们的创业为我国工业组织的进步,为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为开创有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做出了探索性贡献与作用。

五、政策建议

按照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GEM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中所认定的中国每100人中有12.3个人在创业的比例。目前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比例还比较低。尽管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民工回乡创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激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但比例并不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民工尚缺乏回乡创业要素,创业的通道尚存在阻滞。造成阻滞的原因除农民工本身外,也有创业环境不理想的原因。

如前所述,农民工回乡创业对农村工业化和创造就业岗位有双重意义,所以我们要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而恰恰是农民工回乡创业又遇到种种的困难与问题,其中许多是农民工自身所难以克服的,或者实施起来成本非常之高的,比如资金、土地、技术、能源要素问题等等。这需要政府来协调解决。总体而言,农民工回乡创业尚处于自发、起步阶段,创业难度大,抗风险能力较低,亟需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正确的产业创业引导和鼓励,为此,需要政府构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支持体系。体系包括产业指导、金融支持、技术培训、土地规划、税收减免、创业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

1、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金融支持。前面说到,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同时积累着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本,它需要有一定的物质资本配套才能显现出其价值,并发生作用,使之成为回乡创业资本的一部分。而对回流地政府来说,打造创业平台,对农民工在外投资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本给予一定的物质资本配套,实际上是对回乡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套现”,这是一个双赢的回报。为此。回流地政府应为他们提供相关政策,打造创业平台,盘活他们的资金和技术。稳定货币供给量和进行结构调整对解决居民就业问题非常重要。一是政策开路,增加农民工创业资金供给,对符合要求的农民工创业者在贷款额度给予支持,解决其创业资金困难问题。二是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并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三是试行农民承包土地抵押。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基金。以企业会员制为基础的农村信贷担保资金等。

2、催生农民工创业“孵化器”。前面说到农民工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型存在着随时可能失败的风险,为提高其转型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需要为回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创业“孵化器”。例如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中介组织、农民工创业策划工作室,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想要创业的农民工的实际,根据他们的专长、能力和志向为他们策划出详细的具体可行的创业方向和创业模式。在获得这种方案的成本为他们支付不起时,可设计出一种向策划人提供未来公司股份或“期权”作为其智力劳动回报的制度,地方政府给予担保。

农民工创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政府搭建平台;维护合法权益;人力资源

2011年以来,随着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民工荒”的激烈上演,全国五大农民工集散地之一的安徽省阜阳市,约有10%的外出农民工留在本地就业创业,标志着阜阳市劳务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一个缩影,表明我国劳动力资源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就业,前不久,阜阳市隆重表彰了全市首届优秀农民工和返乡创业之星,着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扶持帮助农民工的浓厚氛围。一大批外出农民工返乡,政府应为他们就业创业搭建宽广平台。

一、大力弘扬农民工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庞大的新型产业大军,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市每年有26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约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1%,足迹遍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新疆等地区乃至国外,这支“劳务大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强不息,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建功立业。农民工走南闯北,历经工业化的“实习”、城镇化的“融入”、市场化的“洗礼”,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城市文明的熏陶下,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提高了素质,积累了财富,已经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也必将成为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奔走在大江南北、城镇乡村的广大农民工在服务经济建设、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长期打拼、艰苦创业过程中锻炼塑造着自己,他们独具特质的精神和品行历经多年的萃取与磨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这就是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奉献社会、奋力拼搏的“农民工精神”,它已经成为阜阳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宝贵财富,成为新时期激发阜阳人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这种宝贵精神财富,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

二、着力完善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阜阳市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日益增多。当务之急,要抓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切实解决好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各种问题,在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管理和培训、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形成促进劳务输出与回流就业创业良性互动局面,培育和造就一批想创业、能创业、创大业的明星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目前,阜阳市的返乡就业创业工作才刚刚开始,伴随着产业加速、生产力要素的重新布局,将有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搭建宽广平台。一是加大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力度,努力使其成为撒播创业种子、孵化创业项目、扶持创业人才、培育创业群体的有效载体。二是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扶持政策,重点在资金、技术、人才、税费、工商登记、创业培训、人员招聘、土地使用、社会保障等方面给返乡创业农民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大力扶持块状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要引导返乡农民工根据本地经济基础,发展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块状产业,使就业创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减少创业风险和成本。四是鼓励返乡农民工就近创业,通过举办大型农民工招聘洽谈会、优秀返乡创业人员表彰会和务工能人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帮助本地企业缓解用工矛盾,吸引具备一定技术的农民工在家乡就业。五是搭建好信息联动平台,为返乡农民工牵线搭桥,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及早就业、成功创业。六是搭建好技能培训平台,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本领和技能。

三、不断优化引导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将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作为重要的发展工程、富民工程、和谐工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成为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引导者、服务者和保护者。一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的全面创新,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二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引导和扶持力度,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创业者开辟更广阔空间。三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举办创业成果展示及项目推介会,建立创业项目与创业者对接的平台,积极发展各类创业中介服务机构,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四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民工就业创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切实使农民工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不断增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识,提振创业信心,促使他们把创业意愿变为实际行动,努力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和“鼓励创业、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切实维护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