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新闻

大学生新闻

大学生新闻

大学生新闻范文第1篇

两个月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原先颇感忸怩的离开大学的围城生活,现在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叹息,谁能说得清呢?

两个月的磨刀练阵,按理说,自己到底是宝刀还是锈铁应该可以从这些日子的点滴表现中露出应有的光泽了,然而直至目前,原创:我却对自己这些许的光泽没有信心——虽然我坚信自己不是锈铁!

两个月来,我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岗位上练兵,前个月在电编部学习新闻采编,后一个月是在办公室做临时的文秘工作。

首先说说在电编部的工作心得。在电编部一个月的工作生活,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新闻工作可以在快乐中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这期间我一直都是在远离父母亲人的视线之外享受着逍遥自主的生活。虽然在学校里也有师长的关爱与教诲,但总有一种仰承的距离感,缺少家庭特有的温馨。本以为毕业参加工作后,这种人际关系的距离感、层次感只可能加强,但在电编部工作让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原先的判断错了。电编部容主任、韦副主任、廖副主任三位领导都对我们这些新人亲切有加,特别是容主任,在工作之余,以朋友的姿态经常和我们一起打球,坦怀聊天,非但不摆领导的架子,而且还以慈父的关爱之心在引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温情。而其他大部分的老同事,也对我们这些新人投以真挚友情的目光,在工作中,只要你需要,他们随时给予热情地指导;工作之余,大家开怀谈笑,不分彼此。记得刚到一周的时间,电编部新老同事以及三位领导就已经打成一片,给我的感觉是上下同心。正因为如此,在电编部工作,让我体会了在愉快中完成工作的欢欣。

我在工作上的收获主要有:1、基本学会使用和维护摄影机;2、基本掌握会议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拍摄和采写的区别;3、基本了解并初步学会编辑新闻摄像带;4、基本学会电视新闻稿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等。在这期间我不仅可以较好地配合各位师兄一同出去采访拍摄工作,还可以自己独立外出采写完成具体的新闻作品。一个月的时间,我配合各位师兄一起完成新闻采写近篇,自己独立完成的采写作品5篇。主任每次安排的采访任务都基本可以顺利完成。

在这期间,工作上最大的不足主要有:⒈新闻拍摄技术相对落后,画面的稳定性不够;⒉新闻的采写比较古板,缺乏新意;⒊新闻的敏感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对与会议新闻相关联的社会性新闻把握不足等。

月初我开始被调到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协助钟主任开展日常办公接待和文秘拟写等。

显然,办公室的工作环境与电编部迥然相异。虽然钟主任与电编部的容主任一样,对我关爱有加,体贴不减,同样让我深深感受到一种父爱的慈祥与特有的威严,另外还有同事彭秋霞姐和周光明兄的友情关心与帮助,但却逃脱不掉办公室特有的按部就班的沉静环境。这多少让我喜欢热闹的性格有些不很适应。幸好有钟主任以及其他几位同事的友情关心帮助下,我较早地克服了波动的心思,全身心投入到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环境中。

经过一个月的工作学习,我做出了一定的成绩:⒈独立完成并印发了两期《简报》;⒉配合办公室其他同事开展日常接待、后勤服务和卫生清理工作,并具体负责杨副局长办公室的卫生打理;⒊负责部分公文打字和复印登记工作;⒋在钟主任的具体指导下,负责拟写相关公文,如较好的完成了自查自纠工作总结;干部职工培训工作总结;拟写完成《文字、图片、音像规范化管理》规定,并顺利通过领导审核等;⒌协助钟主任组织召开“行风评议自查自纠座谈会”,并根据要求,完成“行风评议调查”统计和上送工作;⒍与同事梁伟耀共同策划完成两个版面的“四五”普法教育宣传板报。

在办公室工作不足主要有:⒈缺乏基本的办公室工作知识,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常常表现生涩,甚至有时还觉得不知所措;⒉对我局各部门的工作情况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从而影响到相关公文写作的进行;⒊对电脑知识的掌握度较低,这直接影响到相应的工作质量;⒋工作细心度不够,经常在小问题上出现错漏;⒌办事效率不够快,对领导的意图领会不够到位等。

就总体的工作感受来说,我觉得这里的工作环境是比较令我满意的。首先是领导的关爱以及工作条件在不断改善给了我工作的动力;其次是同事间的友情关怀以及协作互助给了我工作的舒畅感和踏实感;原创:第三就是目前正在营造形成我们局特有的“企业文化”氛围给了我工作的信心。

我知道,上面的工作表现也许不能让领导感到满意,如果完全依据这些表现来决定是否可以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学习,坦白说,我自己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但我坚信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表现得更好,保证让领导满意。

如果承蒙领导的信任,准许我继续留在这里参加工作,那么我想借这次机会提两点想法:

第一点:我希望能调回电编部做记者,可以的话请允许我进“思灵天地”专题组工作。理由主要是:()、我是中文专业,自信能够胜任该专题的文字采写;()、我平常喜欢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而且自以为颇有些见地,如果能够在该专题组工作学习,我的潜能应该可以得到较好的发挥;()、我对应急性工作不是很感兴趣,且常常感到吃力不讨好,但青睐于需要花时间思考和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真理”。这应该很适合“思灵天地”的专题策划和制作。

第二点:如果必须留在办公室工作,我希望办公室能够在近期内补充招聘一位电脑专业人员,或者干脆另聘一位专业的文秘人员。因为我对技术性的操作向来缺乏兴趣,让我通过学习来填补目前办公室急缺的电脑能手,坦白说我没有太大的信心。但对公文写作以及必要的办公室接待工作,我对自己充满自信。只要再假以不多的时日,等我初步掌握了相关的公文写作常识以及更多了解我局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后,我相信我能胜任这份工作。

上面两点想法恳请领导给予我理解、信任与支持。谢谢。



大学生新闻范文第2篇

从去年参加新闻部的面试到现在已经将近9个月了,在这9个月中,我经历了由生涩到成熟,由幼稚到理智的过程。在新闻部的学习和工作就是我人生的五味瓶,有时酸甜苦辣一股脑儿就冒出来了,也就这样,我的民院生活就变得多姿多彩了。

新闻部的工作确实有点累,经常性的要东奔西走,而且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新闻稿。记得刚投入新闻部的工作时,心里面非常的有压力。因为自己习惯性的写东西慢,所以生怕自己赶不上,不能完成手头的工作。但是,担心总归是多余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很快就能独立的工作了。我第一次独立报道的新闻是去年的由电子系公寓党支部举行的公寓文化艺术节开幕式,那天的新闻稿在莘莘之音广播站报道了,那是被报道的第二篇新闻稿,在播音员读我的新闻稿的刹那,我心里倍感高兴与激动。我知道这是我做了充分准备的结果,只要有充足的时间,我就会重复的去读,重复地修改新闻稿,有时一做就是几个小时。那时的我是一生中最有激情的阶段,我会把以前自己的不足作为前进的动力,我想通过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慢慢的,我不再感觉累,而是有一种莫名的轻松。我想这不是因为电子系的活动少了,部门的工作量小了,而是经过将近一年的磨练,我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我的意志也越加坚定了。相反的,电子系的活动确是与日俱增,而部门成员在减少,我们的部长郭忠文顶着压力指导着我们的工作,部门几个人协力终于使部门从4月份的低谷走向常态。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部门成员间的协作以及成员间工作的协调性对部门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五月份我们新闻部举办的“影视评述电子新科技”PPT制作大赛就能体现这一点。但是,有一点我不得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都在急剧下降。确实,在部门所能学的东西将近达到饱和,如果再继续下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是个未知数。

新闻部的工作有着较为固定的流程,即安排工作,拍照写稿,上传新闻稿三点一线。在新闻部学的东西是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只有我们将来将这些无形化为有形,才知道当初的选择不枉此生。新闻部的工作只有四个词可以概括——认真、条理、严谨、坚忍(坚强忍耐),做到了这四点,然后持续下去,让它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你就真正意义上地完成了新闻部的工作,也完成了你人生的一部分工作,我正朝着并将长期朝着这方面努力。我严谨过,也松懈过,我不想过波浪式的生活,而是要直线的,或者式趋近于直线的生活,因此,我不断的努力着,不断地追求自身的价值。

大学生新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闻主播 人才培养 培养策略 实践教学

新闻节目从来都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主体,“新闻立台”正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者对新闻节目重要地位的认识。几十年里,形态各异的广播电视节目飞速发展,但新闻节目依然是媒体和受众不可或缺的一种节目形态。因此,为媒体培养新闻播音员和主持人一直都是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但不知从何时其,我们身边就出现了一些非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从事新闻主持的案例;一些媒体的招聘启事中赫然写着“非211大学毕业生不用”“招聘主持人毕业专业不限”等字眼。看到此种情况,作为播音主持专业的一名教育人员,笔者不禁会为主持人才培养而担忧。

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尽管现在越来越多非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但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主播的来源主要还是记者、新闻专业毕业生和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因此笔者认为,新闻主播的成长源于实践,只要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行业、市场接轨,教育者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重视学生专业学习的困惑和不足,高校仍然可以培养出合格的新闻主播。

一、培养热爱新闻事业的新闻主播

现状:学生缺乏对新闻节目的兴趣。由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学习出发点不同,一方面,有部分学生缺乏对专业起码的认知,更谈不上热爱;另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局限,有的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在面对新闻时,常有学生表现得无精打采,或是“事不关己、一问三不知”。

策略:培养学生对新闻节目的基本认知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清晰地描绘他们未来的样子。当其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鲜活的新闻主播形象时,就会开始思考自己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新闻主播的路该怎样走。想要拉近学生和新闻节目之间的距离,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叙事性引导

作为教育者有必要引导学生进入新闻节目的大门。在理论学习阶段,教师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手段生动地讲解国内外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优秀案例,运用叙事手法为学生树立起鲜活的榜样形象,加强学生对于新闻事业的热爱。

2.实例引导

学生对优秀的新闻主持人有了初步认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对节目的认知层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看教师指定的新闻节目并进行分析,将搜集到的节目视频以课堂讲解的形式分享给大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认真观摩了节目,同时对节目形态、新闻选材等专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二、培养具有“主播范儿”的新闻主播

现状:学生缺乏主播气质。播音主持专业的在校生年龄通常在20岁左右,人生阅历和个人喜好决定了他们的个人气质。因此在课堂实训中,部分学生在镜头前表现得青涩且单薄,这种形象不足以对观众产生信赖感。

策略:培养学生由内而外散发的“主播范儿”。新闻主播的可信度和个人魅力不能通过模仿和表演达到。那些由内而外散发的“主播范儿”是主持人通过反复实践而积淀下来的,是一种工作状态中的个人气质。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塑造新闻节目中的主播形象,从现实的年龄中跳脱出来,想象长者的权威状态,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与新闻主播相近的、具有强大气场的形象,总之就是通过想象朝着新闻主播的状态靠拢。当然,这样的训练只能解决学生的外部气质。只有对节目形态足够了解,新闻节目主持的专业能力也具备了,才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正的“主播范儿”。

三、培养具有“人情味儿”的新闻主播

现状:学生在新闻节目中的表达苍白无味。目前的新闻节目已向着叙事化、故事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再加之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新闻节目的素材令人眼花缭乱。学生在实训中面对多变的新闻内容常会出现情感无法调动、报冷静无情的情况。

策略:培养学生对新闻内容的体会能力和丰富的表达能力。学生的“冷若冰霜”常是因为生活阅历欠缺造成的。演员塑造角色需要体验生活,新闻主播叙述好新闻内容同样需要体验。有人会问,一期新闻节目那么多的当事人、主人公,难道学生都要一一去体会吗?答案是:换位思考、站对创作角度与位置。

新闻主播的叙述角度不是“我就是”,而是“我就在”。想象在新闻现场你看到了、感受到了,这就是丰富的内心体会。再借助语言内外部表达技巧,就可以改变苍白无味的播出效果。

四、培养具有“新闻素养”的新闻主播

现状:学生缺乏新闻素养,作品缺乏深度。通过学习,学生已逐渐明确新闻主播之所以被称为主播,是因为其具备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及评论能力,但学生对于新闻的解读还缺乏深度和广度,评论还缺乏说服力,容易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

策略: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加深加宽议论评述的能力。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主播一定要从那些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和一线报道经验的记者中间选拔。而我国的新闻主播在评论时,多数仍是对于记者和编辑观点的转述,是一种评论样态的展现。鉴于此种现状,应引导学生以“观天下事为己任”为主播信条,要求其养成记录新闻节目中精辟评论和搜集新闻周刊中编辑观点的习惯,只有先把别人的变为自己的,才可能在积淀的过程中迸发个性化的思想火花。

作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教育者,笔者深知“专业实训”这个平台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且在多年带领学生实训的过程中,早已深深体会到大学生成长为新闻主播绝非易事。而新闻主播的兴起对专业院系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新闻主播的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对此进行认真的思考,培养出具有科学运用声音的能力、即兴稿件播读能力、现场直播时的掌控能力、全方位感受新闻、解读新闻能力等一系列的专业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学智.试论新闻素养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现代传播,2014(2).

[2]成倍.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主播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2012(3).

[3]刘颖.浅论电视新闻主播的评论能力培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8).

[4]卢静等.关于培养电视新闻主播人才的思考[J].播音主持艺术电视研究,2010(1).

大学生新闻范文第4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信息化要求会越来越高。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的获取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人们生活在社会,就要了解国内、国际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而大学生就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为此,调查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很有必要。另外,获取时政新闻的途径非常多,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川北医学院大学生最常用的获取途径,进而希望以此发展信息传播途径,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需要的相关信息。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是以我校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中不同系别的1200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自己团队设计的问卷来作为调查媒介。此问卷包括32道题,其中31道单项(不定项)选择,1道开放式问题。1200份问卷,三个年级各400份,由团队队友分工合作分发到各个不同专业的同学手中,并及时收回。总计收回1122份,回收率为93.5%。符合统计学标准。统计用SPSS 17?0软件整理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

2 调查内容与数据分析

2.1 我校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情况

对1122位同学的调查中,非常喜欢关注时政新闻的同学所占比例不高,不到1/5。非常了解新闻的同学所占比例更低。反映了现在对时政新闻非常关注的同学很少,需要提高现在大学生对时政新闻的重视度。

由表1显示:虽然会关注时政新闻的同学占很大比例,但是就关注时间而言,形式严峻。周边同学关注时政新闻的也非常少。家人关注时政新闻的情况也会影响其子女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就对比得知,不关注新闻的父母其子女也不喜欢关注时政新闻。

2.2 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喜欢程度对比

由表2得知: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喜欢程度不同,其中党员对时政新闻的喜欢度明显高于团员和群众。由此可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很重要,提高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意识迫在眉睫。

2.3 我校学生关注及不关注时政原因

由表3可知,学生们关注新闻的原因很多,且各种原因所占的比例都较高。对于不关注,最大的原因是“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也可以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该拿出时间着力培养孩子的兴趣,无论是哪方面都应如此。

2.4 我校学生获知时政新闻的不同途径

由图1可知:获取时政新闻来源的途径,最多的是还是网络,其次就是电视和广播。这个现象也和现在电脑的普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的网络也越来越畅行,通过网络获知信息,也不需要花费太多金钱,实用划算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关注。但是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获取方式太单一。如此会使广播、报纸等丧失用武之地,同时也滞后了相应产业的发展。另外,一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更需要多元化,所以希望媒体、报社等机构能够想出好的新颖的方案,扩大时政新闻的传播途径。

2.5 我校大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反应

我校学生关注时政新闻之后有88.1%的同学就仅仅是看看,片面的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事情,不会深入。并且86.3%的同学都不会和他人谈及、讨论时政新闻,如此不利于新闻的扩散。

对于时政新闻主观问题,新闻的被信任度不高,79.5%不太信任时政新闻。由此造成了学生不喜欢关注。另外,不被信任的原因是认为现在时政新闻太官方,不真实。通过这个结果,有助于相关部门就这些原因做出改进,增加大众对时政新闻的信任度,进而加大大众的关注度。

2.6 时政新闻对您的影响

由图2可知:仅仅只有56.9%的同学认为关注时政新闻有助于“了解形势,与时俱进”,再一次反映了现在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重要性了解度不够,所以需要督促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时政新闻,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帮助自己对各个领域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发展自己,服务社会。

3 调查结果和分析

时政新闻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媒体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时政新闻收视率提高有利于提高一个民族的爱国情怀。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现在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一些问题。

3.1 当代大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在时政新闻的关注上

(1)没有兴趣:当代大学生会很关注娱乐、经济新闻是因为大家对他们很感兴趣,对时政新闻却并不感兴趣,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花很多时间在时政新闻上。兴趣不是天生的,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尽可能多的培养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兴趣,也以此增加新一代接班人的爱国情怀。

(2)没有必须关注时政新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不同,家庭和学校等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一定要关注时政新闻,心中没有压力、没有意识,就不会把这一点放在心上,而忽略了关注时政新闻的必要。

3.2 当代大学生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处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应当如此解说:明白时政新闻的重要性,但是却不会以实际行动来关注实事。有太多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里和行为,比如:网络游戏、游戏厅、酒吧等。社会越是发展、复杂,人们内心越是要淡定、简单,不要受太多外界的影响,跟随自己内心的想法。多为自己充电,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

3.3 时政新闻本身的因素

时政新闻的良好播报应贴近人民大众,反映其现实利益。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突出民主,将报道重点至于保护与实现大众根本利益的层面。[3]在这一方面在时政新闻的制作方面应该适当地给予修正。

4 对于时政新闻关注度改变的可行性建议

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王韦代表党和国家队重大问题的观点、主张、方针和政策。[4]为了增加国人的综合素质,就针对川北医学院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自己队员的集思广益得出以下一些具体的可行性建议。

4.1 提高同学们对于时政新闻重要性的认知

知其重要,而后行之。为大学生们灌输时政新闻重要性很重要。具体措施可以如下:

(1)开展一个讲座,有请专家和大学毕业不久的师兄师姐们为大家讲解他们的经历和看法。就专家而言,他们了解的更多,给学生们的分析也更加透彻,至少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权威的。对于师兄师姐们,有过相同经历并且年龄相差不大的人之间的交流可信度更高,也使同学们更能够体会和采纳。

(2)学校安排院学生会的干部们多收集网上有关讲解关注时政新闻重要性的视频,最好是一些具体的事例,制作成视频,再发给各个系,以此方式宣传时政新闻的重要性。

总之,目的就一个,加大学生对时政新闻重要性的认知。

4.2 找到更多途径让同学们接触时政新闻

(1)进行广播。每天在广播播放时政新闻的相关内容,并且无论学生所处何处,他们都可以听到,这是一个接收时政新闻的一个很不错的方式。

(2)在食堂安放电视。在饭点,食堂的人流量很大,且不少同学会留在食堂餐桌上就餐,鉴于此种情况,学校可以在食堂安放电视机,每天在饭点都播放当天相关的新闻,这样大家在闲暇时间也了解了相关的信息,一举多得。

(3)报亭的管理。不少学校都设立有报亭,报亭也是学生了解时政新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很多学校虽然有设立报亭,但是却没有很快更新,如此起不到报亭该有的作用。所以学校设立了报亭,也应该设立一个部门专门来负责报纸的更新工作。让学校资源真正的发挥到实质。

4.3 对学生了解时政新闻的情况进行一个考核

大学生新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闻报道 媒介形象 大学生

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构建的信息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闻报道所使用的话语在潜移默化中为人们建构了意识形态,形成了我们的认知框架和模式。媒体是形象的“加工厂”,人们对某一群体的了解,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形象再现。新闻报道对社会某一群体形象的呈现,实际上也反映了媒体对这一群体的意义建构。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采集

本研究把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所界定的“大学生”概念是指作为群体的大学生,而非指具体某个或某一类大学生。研究样本涉及我国全日制高等学校(包括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以及各类民办高校的大学生,高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不在研究范围之内。研究文本全部来自新浪网的爱问新闻搜索,搜集到的样本包括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具体操作方法是:以“大学生”为标题,对标题中含有“大学生”的新闻报道进行搜索。这种搜索既是出于对文本纯度的考虑,同时符合我国新闻媒体的普遍新闻价值观,即在新闻标题中凸显报道的相关主体。

笔者将研究样本采集的时间跨度定为一年(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目的是为保证样本的覆盖面,避免因抽取到某一特殊时间段的新闻,而使得某一新闻主题过分突出。在具体日期选取上,搜索每月的5日、15日、25日的相关新闻,即每月的上、中、下旬各一天,既考虑到时间上的均衡,也避免了一些重大和特殊日期给研究带来的影响。wwW.133229.cOm采用上述方法,得到新闻样本1862个,因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位在以“大学生”为主角的事件性新闻报道体裁上,故在统计之前,人为剔除了一些新闻评论类文章,非事件性报道以及大量重复和无效的新闻样本共计879个,最后得到研究样本883个,样本利用率47.42%。

二、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分析

通过对883个新闻样本的研究发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闻事件报道主题主要分布在以下方面:就业和创业,学习,消费,恋爱,自杀、犯罪,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和其他等方面(详见表一)。由于概念界定上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只对含义较清晰的以上六个类别:就业与创业、学习、消费、恋爱、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自杀与犯罪进行了统计,其他不易做归类的新闻标题统统归入了其他类,其他类包括:与大学生活无关的事件以及一些难以归类的事件。

在前六大类别中,就业与创业报道所占比重最大,占研究样本的三分之一还多;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报道也占有不小的比例;而与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习的相关报道却寥寥无几。

综合所选新闻报道样本归纳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媒介形象呈现出以下六种类型:

1.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形象——喜忧参半

在研究样本中占三分之一比例以上是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报道,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最为关注的问题。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新闻报道对就业中的大学生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呢?在对364篇关于就业和创业的报道中,笔者对大学生在这类新闻报道事件中的形象定位作了分类统计,分为:积极形象、消极形象和中性形象(见表二)。

从图中可以看到,新闻报道呈现出的大学生形象出现了消极和积极并重的情况。大学生的积极形象和消极形象分别通过以下方面表现出来(见表三):

在创业的新闻报道中,“破烂王”“羊倌”“洗车工”等字眼频繁出现,大学生多以追求梦想,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形象出现。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立精神,有强烈的挑战欲望,他们希望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是他们首先考虑的因素,但面对创业实践,大学生又明显感到了自身素质,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为追逐梦想,选择从最底层和最不起眼的行业做起。根据统计,大学生创业有85%以失败收场。①而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失败与困难等方面,新闻报道则鲜有关注。

在就业报道中,大学生的积极形象是现代大学生调整心态,抓住机遇,积极面对挑战的最好写照。经历了1999年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实现了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精英形象逐渐在人们心中瓦解。 “大学生保姆”“高端家政”“大学生村官”“服务生”等等,既是对传统大学生精英形象的颠覆,又体现出现代大学生理性的求职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本次研究来看,网络媒体对从事“保姆”“服务生”等职业的大学生过分关注,“上海首位大学生职业奶妈正式上岗”“外语系大学生担当涉外管家”等类似的新闻频繁出现,而现实中,许多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其他的工作岗位,媒体鲜有报道。

面对就业压力,有的大学生选择消极应对,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一些不体面,工资不高的工作,如销售类工作等,仍是大学生不愿选择的。在塑造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形象中,将大学生与民工、保姆等职业相提并论,似乎是有些新闻媒体乐衷的报道手法,“民工市场半月来了60名大学生‘经验’仍是门槛”“ 大学生保姆双选会上演全军覆没”等,媒体的态度几乎都认为大学生“要价偏高、爱挑活儿以及心气高”, 太过计较“名分”,应该“自降身份” 应该抛弃这种“门第观念”。

2.热衷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

在883个研究样本中,有215个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报道样本。在研究中,笔者将标题中带有“志愿者”“无偿”“义工”“献爱心”等字眼的报道都纳入“社会公益活动”主题,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报道有137个,占215个样本的63.72%。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勤工俭学、暑期实践等;公益活动包括:环境保护、反盗版、维护交通安全、无偿献血、捐献骨髓、帮助患病和生活困难的同学、帮助孤寡老人、孤儿和残疾人等、志愿服务基层、农村和西部地区等。

此类新闻报道体裁多为消息,请看下面一则新闻:

浙工大学生为慈善献爱心②

早报讯 7月13日,浙江工业大学社会实践分队在西湖边开展了一次主题为“爱在西子湖畔 情洒天堂故乡”的慈善公益宣传活动。

天气闷热,酷暑难耐,但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大家没有说过一个“累”字,都积极地向来往的行人做着慈善事业的宣传和介绍,积极呼吁广大市民前来参与。在做问卷调查时,有时也会受到行人的冷落和刁难,但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一直坚持到所有问卷发放回收完毕。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工作对自身综合能力发展的意义,并热衷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多数媒体在此类报道中,使用“积极”“坚持”“爱心”等字眼,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典型的正面形象。

3.高消费和缺乏理财能力

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呈现高消费、超前消费,经济上依赖父母,而财商和理财能力偏低的整体形象。关于大学生消费的新闻多以调查类和评论类报道为主,内容涉及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上:“超前消费大学生难挡透支卡诱惑”、“大学生不顾父母窘迫狂消费” 、“大学生消费多靠父母,被侵权时48%认倒霉”、“透视大学生卡奴生存方式”、“大学生财商低 调查七成受访者算不出贷款利息” 等等。

超前消费大学生难挡透支卡诱惑③

……

据悉,办这种卡的同学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因为大一学生刚入校,父母还未完全放手;而大四学生流动性大,追款不便,所以,银行的推销目标锁定了这批人群。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理财观念尚未成熟,很容易被周边氛围带动,盲目产生消费冲动。一位打扮时尚的女生说:“以后不用为看上了漂 亮衣服,但卡里没这么多钱而犯愁了!”也有同学认为:“办卡本来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私房钱’,所以不想让父母知道。”

……

请同学们想想,你挣钱了吗?你有资格超前消费吗?你这是在透支父母的血汗啊!

结尾句:“请同学们想想,你挣钱了吗?你有资格超前消费吗?你这是在透支父母的血汗啊!”为整篇报道奠定了话语基调,也体现了媒体的价值立场,这种以报道加评论的手法在消费类报道中十分普遍。

4、婚恋观开放

研究样本中的大学生呈现出婚恋观开放的特征。在23则报道中,出现“同居”等字眼12次,个人本位主义、忽视传统道德、片面追求享乐的倾向突出,例如:“女大学生征男友过节”“高年级大学生争补黄昏恋”等等。

下面一则报道是媒介对现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典型描述:

调查显示七成大学生不介意婚前性行为④

“在青少年性观念日益开放的情况下,相关的性教育急待跟进。”在日前举行的“心系女性—玫瑰绽放校园行”启动仪式上,北大医院妇产科郑淑蓉教授强烈呼吁说。

她列举了一组对2600名大学生调查后的数据: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普遍比较开放,“不刻意追求,但感情成熟时,也不介意发生”的占70.4%,认为“不道德”和“不应该”的仅占7.2%。而承认有婚前性行为的,男生达29.7%,女生达12.9%。……

市场经济在带来了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方面积极的、革命性变化的同时,其功利性与道德性的内在矛盾,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和个人本位主义。这些变化给大学生的婚恋观带来极大冲击,使得他们在恋爱和婚姻中,自主意识增强,择偶注重人品与个人体验,但也出现了个人本位主义、忽视传统道德、片面追求享乐并存等一系列倾向。

5.犯罪报道中的弱者形象

关于犯罪的报道有52则,自杀的报道有5则。在犯罪报道中,大学生以被害者形象出现的有31则,占59.62%;大学生实施犯罪的有21则,占40.38%。大学生因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而成为被害人的报道在犯罪报道中占很大比例,如“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抛纸币报警获救”“19岁少女自称网络美少女骗光大学生万元学费”等。在这些报道中,大学生被呈现出“好骗”“易上当”的形象,请看下面一则报道的导语:

19岁少女自称是网络美女骗光大学生万元学费⑤

5月13日,海口市公安局刑警队接到多名群众举报后,在临高沿江北路富罗江宾馆,抓获一名以网络美女头像冒称自己,以网恋的形式疯狂诈骗大学生钱财的女骗子。女骗子年纪只有19岁,诈骗手段并不高明,却让不少大学生上当受骗,甚至把他们的学费、生活费全骗光了。 …….

“诈骗手段并不高明” “却让不少大学生上当受骗” “甚至”等词句的使用,透露出媒体对大学生“如此好骗”的惊讶态度。

6、略显消极的女大学生形象

所有研究样本中,有85则以“女大学生”作为新闻标题的报道,呈现出的形象大致分为三类,见表四:

表四:

女大学生的消极形象明显多于积极形象,占整体数量的68.24%。本文界定的消极形象指女大学生的负面形象和其作为弱者的形象,主要包括:

违法犯罪者,如“返校途中见财起意 风华正茂女大学生成为盗贼”。

受害者如:“女大学生街头追贼被刺两刀无人相助”“女大学生遭3名匪徒抢劫 消防战士奋勇施救”“女大学生列车钱财被盗 沿途铁警联动揪出惯犯”。

身患疾病者,“女大学生捐骨髓 不料查出白血病”

心理不健康者:如“女大学生厌学 母亲征寻良方”。

生活困难者,如“不忙就业忙相亲 三大压力让女大学生成急嫁族”。

其中,以受害者形象出现的最多,有31个,占负面形象的53.45%。受害者成为新闻报道中女大学生形象的主体。

积极形象包括:“河北一女大学生创办报恩网”“患癌女大学生选择自强”“女大学生开起小面馆”“女大学生网上追缉骗子版主 嫌犯网吧落网”等,女大学生的积极形象特征并不显著,报道主题不集中,可以说女大学生的正面形象和积极风貌未能充分展现。

关于女大学生的研究样本中涉及“性”的有26个,占30.59%,;涉及女大学生“求职”的位居其次,有19个,占22.36%。

三、简短的结论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以消极和负面形象稍多。大学生群体是新闻报道中大学生媒介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是新闻报道的信息源,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生现状的描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面对社会转型,当代大学生身上既体现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进步潮流和积极向上的一面,又有着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各种消极思想与心态。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征无疑应该全面反映在以大学生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中。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媒体报道并没有完整呈现出现代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的完整形象,对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对从事家政服务、村官、服务生、保安等职业以外的大学生鲜有报道。对大学生婚恋观和消费观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大学生的特有社会价值观,但报道内容过于单一,两性观念开放和高消费的大学生媒介形象,并不能全面反映现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过于消极的女大学生形象和大学生在犯罪报道中的弱者形象,则体现出了媒体对大学生形象塑造中的歧视和偏见。

注释

丁三青:《大学生创业心态及其流变》[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cn.2006.07.15.05:16来源:今日早报

.cn 2006.10.25.09:34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