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市场化;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 ] F27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31-03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一个科学的部署。总理在2012年两会的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论是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还是应对国际经济发展低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都必须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一、 必须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技术创新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将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商品,而这要由企业来完成。因此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坚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1.企业在创新的投入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是企业最主要的创新投入。据统计,2010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和科研人员的数量均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和科研人员的数量的70%以上,相比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明显的优势。

2.企业的创新绩效不断提高

企业在获取国家科技创新、科技发明奖和专利申请等方面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2010年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36%,科研成果转化新产品的数量、销售收入不断上升,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6%。

3.中央企业是推进自主技术创新的国家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1个重点突破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在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的参与率分别为29.5%、13.5%。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电网等领域取得了众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有64家中央企业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企业,5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有24个由中央企业牵头或组建。

从创新投入和产出来看企业已处于我国创新的主体地位,从而较好地促进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关键在市场化和产业化

自主技术创新的起点和终点是实现创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一项创新的技术最终是否能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于它能否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是变化的,企业处在市场的最前沿对于市场的变化最敏感,理解最深刻。因此在技术创新的选项上能够紧扣市场的需求。适合市场的需求的技术创新,是否能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还要看能否顺利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这就要靠企业来进行。企业具有把握技术和产品的综合能力,具有产业化的能力。对于重大的创新技术具有推动产业链发展的能力,从而使重大自主技术创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1.必须加深对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认识

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在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往往能实现技术领先,但是,也往往容易重视技术,轻视市场,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与市场有一定的差距,产业化的能力就更难提高。在传统的科研体制下,由于观念和企业对科研人员的考核等原因,企业的科研人员在技术研发出来后,往往更关注申报奖和申报专利,而忽视了技术转化为生产能力,技术止于试验室。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技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长时间占用大量资金。技术创新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尽快实现产业化,企业很难得到回报。依此下去,企业难以承担巨大的研发经费。继续投入企业将拖跨,减少投入或不投入,技术研发无从谈起。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所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技术必须要市场化和产业化。企业始终是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主体。

2.不断提高企业自主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能力

当前,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产业化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有关的资料,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说明我国企业的技术产业化运作水平不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始终是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运作水平决定了其产业化的速度、效益和规模的高低。因此创新企业必须要提高自主技术的市场化与产业化能力。

技术创新体系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通过技术转移对技术创新支持作用的分析,论述了基于技术转移中心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提出了作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中心所必须具有的职能,包括技术信息的集散地、技术交易的市场、产业孵化、推广与展示、人才培训等等,并对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l引言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指由区域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等围绕技术创新活动所构成的组合及规则,是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基于资源成本的竞争优势正在日益消减,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除了创新别无他途。但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受发展程度的限制,多数企业缺乏足够的技术基础和人才的积累,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创新资源,如:人才、技术平台、研发机构等,以及良好的区域协同合作的优势,是国内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以往的有关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中,多从区域企业联盟、产业集群等角度进行研究,以及从区域创新体制角度进行研究。前者侧重于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虽然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竞争矛盾,使之并不能成为区域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

技术转移中心作为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专门机构,兼具企业和事业双重属性的身份,直接参与到区域技术创新的活动中,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扮演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研究技术转移中心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2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创新活动,是对新技术、新工艺等的探索和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也嘶主体整合各种可能的资源用于仓撕的过程。

技术转移是指将技术成果从所有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技术需求方的一系列过程,是实现技术资源应用于创新实践、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桥梁。因此,技术转移提供了技术创新整合外部各种资源以实现创新的途径,两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技术转移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加快创新的进度,缩短创新的周期

一项技术创新活动一般需要经历: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新产品的试制与新技术的试验、批量生产或规模应用等过程,每个环节都有很多难点需要克服,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通过技术转移引进外部资源,吸收和应用已有的研发成果,可以加快创新的进度,缩短创新的周期。

2.2提高创新的成功率,降低创新的风险

技术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时,往往会投入大量的创新资源,创新的成败对创新主体来说影响非常大,充满风险。通过技术转移,引进外部技术资源,辅助创新的决策和方向的把握,可以使创新少走弯路,降低创新的风险。

3基于技术转移中心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

3.1组成结构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活动的创新系统。图2所示是以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从图中可知,此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由以下部分组成:①区域技术创新的主体,如区域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②区域技术创新的支持系统,如人才培训引进的服务机构、技术交易的市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成果孵化创业基地,以及技术转移中心等。③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与体制环境,如地方政府为推动技术创新制定的扶持政策、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等。

同时可知,该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是一个层次化的平台,即可以划分成为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两个层次。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的存在为区域内的技术创新主体与区域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和渠道。而在区域内,技术转移中心在其中承担了技术创新的推动和协调的核心作用。

3.2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能

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技术创新的协调和组织的职责,技术转移中心必须具备以下的职能。

(1)区域技术与商贸信息的集散地。从区域行业的特色出发,收集行业相关的技术、商贸、政策等各种信息,使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区域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了解国内外行业动态、商业机会的重要信息的渠道,成为区域企业对外交流、推广、宣传本单位的信息窗口。

(2)技术交易的市场。技术转移中心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技术成果的交易中介,通过技术成果的交易、合作是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重要途径。技术转移中心应建立技术成果交易所必需的交易场所、市场规则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引进技术交易相关的专业职能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专利事务所等,并加强与工商、财税、科技等政府机构之间的联系,甚至可以在取得政府授权的前提下,代办部分行政事业。

(3)技术成果产业孵化的基地。新兴技术成果在为企业接受之前,一般需要有一个培育、试验的阶段。因此,提供一定条件的技术培育、成果孵化、中试的基地,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极为重要。技术转移中心最好能够配套提供成果产业孵化所需要的各种设施及相关扶持政策,如:厂房、资金配套、设备配套等。目前,有些地区的技术转移中心与科技创业园合署办公,已具备这些方面的条件。

(4)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展示中心。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是技术所有方与需求方之间沟通与协商的过程。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展示,是提供需求方了解认识这些新技术、产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技术转移中心应提供相应的展示、宣传的设施,如有些技术转移中心建立的具有一定面积的可供实物展出、演示的展示中心,以及利用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建立的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网上展示中心等,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推广展示方式。

(5)人才培训与服务。人才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助技术的转移,能带动和促进创新的实现。目前,国内除部分大中城市之外,多数地区区域范围内的人才资源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缺乏,这在很大程度限制和制约了区域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实现。因此,技术转移中心应担负起高层次人才的联系、引进,职业性人才培训与中介服务的作用。目前,国内很多技术转移中心本身就建立在高校,占有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本身就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一项基本工作。而对于非高校所属的技术转移中心来说,加强与高校、人才培育与服务机构的合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部分有条件的技术转移中心,可以引进人才服务机构设点,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

(6)风险创投的园地。资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资金不足的限制,造成很多技术创新的项目不能顺利开展,很多有前景的技术成果不能及时产业转化。作为创业孵化的补充,技术转移中心在引进风险创投上也需进一步加强,有条件的技术转移中心可以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好的技术项目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

4策略

国内自2001年开始成立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组成全国性的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也成立了相应职能的技术转移机构,而其他地方性的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的时间更短。由于建设时间较短,各方面处于逐步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使技术转移中心能够具备上述职能,必须加强技术转移中心的自身建设,争取更多的支持。

4.1专业的技术转移队伍

技术转移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对于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除了要求熟悉转移业务所需的技能,如熟悉法律法规、行政政策等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基础,最好能具备一定专业背景。因此,技术转移中心应根据区域行业的特色,培养和建立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知识的技术转移队伍。

4.2完备的业务规则

技术转移是一项政策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工作,业务流程具有一定复杂性,尤其是部分涉外技术转移项目,更须严格地按既定的业务流程办事。因此,技术转移中心应制定各类技术转移业务的规则与流程,如人才引进、成果转让等各种业务流程。

4.3市场化、公益性结合的运作模式

技术转移是一项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工作。对于技术转移中心来说,以市场化方式的运作,可以保证技术转移中心的经济利益,有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而坚持公益性的服务,可以使技术转移工作能够保持在积极、正确、良性的轨道上,不至于为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公众利益,尤其是致力于成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核心的技术转移中心来说,坚持公益性意义更加重要。目前,国内的技术转移中心都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市场化,但可能市场化的程度稍稍不够,还可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4.4广泛的区域技术创新联盟

单纯依靠技术转移中心的能力,是无法承担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所有工作的。因此,技术转移中心应加强区域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技术创新合作的联络网络和常规工作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 风险 风险补偿体系

一、导论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下,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得到普遍提升。可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明显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所致;另一方面,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积累不够雄厚等原因存在密切关系;同时,还与我国技术创新的环境不健全、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对于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于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环境不完善,对于技术创新风险的补偿体系不健全等,都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地,由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企业一旦创新失败,可能因此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破产,因此,风险成为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此,政府需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补偿。本文针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补偿体系而展开专门研究,旨在为健全与完善我国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促进广大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决策支持。

二、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及其构成

1、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含义

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为了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促进技术创新活动,在考虑到技术创新活动本身的高投入与高风险特点的基础上,遵循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对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包括企业、科技保险公司、贷款银行、担保机构及风险投资公司所进行的一种全面、系统、规范的补偿机制与制度安排。

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直接推动与财政支持,他们是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规划者、决策者、建立者和执行者,他们的态度、认识和行动至关重要。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直接受益者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建立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目的就是要鼓励企业、银行、风险投资公司等各类组织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向每个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根据其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大小来给予适当的补偿,以提高他们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构成

一般而言,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

(1)企业创新损失补偿。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直接主体和第一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受到技术、资金、市场和法律保护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存在巨大的风险。同时,在技术创新活动的所有参与主体中,企业承担着技术创新活动的大部分风险和主要风险,因此,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直接补偿是最有效、最必要和最主要的补偿方式。

(2)科技保险补偿。科技保险是国家科技部与保监会于2006年末联合推出的一项以保险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活动,旨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科技保险补偿包括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保险的保险公司进行补偿,以及对企业购买科技创新活动保险所付保费的补偿两个部分。

(3)对贷款银行的补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随着科技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所需资金不断增加。这些资金对于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是无法全部用自有资金进行投入的。中小企业需要运用多种渠道和手段筹措资金,其中银行贷款就是主要的渠道之一。可是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往往不愿意将资金贷给这些企业,这样就使得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增大了资金风险,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在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中需要对发放科技创新贷款的银行,根据发放贷款的额度和频率给予适当的补偿。

(4)对担保机构的补偿。在企业向银行等信用机构进行贷款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信贷担保。因此,为了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顺利获得贷款,需要对担保机构的这种担保行为给予补偿,因为他们也承担了技术创新活动的部分风险。

(5)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补偿。风险投资最早起源于美国,它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已经发展相当完善,而我国目前的规模尚小。因此需要对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补偿,以促进风险投资介入技术创新活动的力度和广度。

三、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运行机理

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运行机理如图2所示。在整个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中政府是投入、规划和建设主体,政府部门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各项政策和制度,将一部分财政收入投入到技术创新的各类参与主体中,以促进他们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类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中,企业是最直接、最主要的主体,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就明确提出来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中最重要补偿就是对企业的补偿。对企业的补偿直接的方式有对企业创新损失的补偿和对企业购买科技保险的保费的补偿。除了直接的补偿,就是间接的补偿,如对银行贷款的补偿、对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补偿、对保险公司提供科技保险的补偿和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补偿。这些间接的补偿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健全、完善的创新环境,特别是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如对银行贷款的补偿,是为了促进银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解决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贷款难的问题;对保险公司的补偿,是为了建立、普及和推广科技保险这一新型的保险政策;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补偿,是为了建立风险投资向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大量介入的局面。

四、我国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实践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在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实践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有浙江、江苏、深圳、北京和武汉等地。

浙江省科技厅和财政厅联合出台了《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管理(试行)办法》,办法中规定对于实施成功的项目,政府将给予项目研发投入的15%作为奖励;对于因不可抗拒因素或无法克服的特殊技术困难而导致的失败项目,经严格审核后,给予不超过项目研发投入费用的30%作为风险补偿。从浙江和江苏等地的实践来看,目前对于技术创新风险的补偿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只要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一笔有关技术创新活动的贷款,政府就给该银行支付1%~2%的额外补偿利息;如果这笔贷款形成了不良贷款,政府将承当该不良贷款的20%~40%,以减少银行承担的风险;在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如果有担保公司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则政府给予该担保公司1%的风险奖励。

深圳市主要通过财政贴息、低息贷款和给予担保机构担保风险补偿来促进技术创新。深圳市每年提供给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财政贴息、低息贷款就超过了10亿元,且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深圳市财政每年还提供1亿元资金,给予担保机构担保科技创新型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由政府牵头设立了科技创新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北京市出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信用担保机构建立风险准备金和财政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制度的暂行办法》,办法规定:财政在预算安排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财政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专项资金”;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发生贷款担保代偿损失时,可申请财政资金补偿担保代偿损失。

武汉市则主要采取科技保险的形式来促进技术创新活动,以科技保险作为建立、健全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突破口。科技保险是保险行业运用保险手段为科技产业服务通过探索并实践国家财政科技投入。2007年7月武汉市被确定为我国首批科技保险试点城市之一,当年武汉市就有21家高新技术企业投保,市政府为了鼓励企业投保科技险,也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费补贴。时至今日,中国人保财险武汉市分公司已开办了四大类有针对性、满足高新企业现实发展需求的险种,武汉市科技保险工作已经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五、我国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发展建议

整体而言,在我国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建立已经开始,但还很不完善、不系统,这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在掌握技术创新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系统思考,整体规划,逐步建立起完善、规范、公平的、符合国际规则的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具体发展建议如下。

第一,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建立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政府部门要把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建立看作是实践创新性国家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并成立专门队伍予以广泛宣传和充分研讨,设立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

第二,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建立需要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规划。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是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牵连到方方面面的参与主体,没有系统的思考和整体规划很难充分发挥政策的预期效果,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三,政府对于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否则极易导致“暗箱操作”,引起社会的不满。对于各项政策的出台要进行充分的论证,要从流程上予以规范,对于政策的执行要执行统一的标准,防范各种不公正现象的发生。

第四,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要遵循技术创新活动本身的客观规律。因此需要加强对于技术创新本身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于技术创新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发生规律(概率)和对风险损失的评估等研究,以为政策的出台提供决策依据。

第五,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要注意遵循国际规则。不能违反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避免产生国际贸易纠纷。

第六,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在国家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大框架与整体支持下,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各地特色和特点,因地制宜地建立各地区的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

第七,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对于国外有关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的研究,同时又有注意我国的现实环境和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苟骏:风险补偿:风险管理的创新趋势——对我国银行风险补偿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技术创新体系范文第4篇

1.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指出技术创新就是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创造新的价值,以获取经济上的成功,包括要素创新和产品创新。创新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或服务对消费者更具有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作为重要产业部门,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惠及之处远远大于某一单一的市场主体或者客体,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的结果的作用明显之处就在于惠及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劳动大众。因而,交通运输技术创新是改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有效途径。

2.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瓶颈

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管道运输构成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也为技术创新构成了某种程度的瓶颈。

2.1交通运输系统结构复杂

交通运输由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管道运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这五种运输方式相互联系而组成一个统一的运输系统,而每一种运输方式又是一个独立的运输系统,各有各自的结构系统和功能系统。交通运输技术创新,就必须考虑五大运输系统间以及系统内的协调问题。交通运输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物流业发展的载体,实现物质的有形流动,需要多种运输要素的综合作用。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是交通运输系统中两个最重要最基本要素。与五大运输方式相关的产业其技术创新又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又需要专门探讨。因而,这种一环扣一环的系统关系性,为交通运输技术创新带来系统结构上的障碍,构成创新的瓶颈之一。

2.2运输技术创新主体“多头化”

确定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主体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然而,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就决定了交通运输系统技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如铁道部铁路规划部门在铁路建设总体规划的技术创新问题、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作为铁路运输如何提供优质服务中的技术创新问题等。这些相关部门技术创新工作是捆绑在一起的, 因而决定其技术创新主体不仅有铁路建设的各大中铁局集团, 还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科研院所和相关支撑高等院校。所以,交通运输技术创新就必须首先考虑到创新主体“多头化”的特点,这些“多头化”为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带来巨大难题。

2.3交通运输产业效益失衡、竞争与垄断并存

交通运输产业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是社会基础结构部门,其主要功能是为其它组织提供服务,实现人和物快捷、方便的位移。交通运输的基础性特征使得这一产业带有半公半私的性质,同时带有一定的垄断性。如何运用市场杠杆调动其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把市场的压力真正变成具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是在技术创新体系建构中必须注意的,也构成技术创新的难题。

2.4交通运输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分离

交通运输的职能是实现人和物产生空间上的位移。这一职能是由五大运输方式相关的企业来完成。如收费公路投资企业,提供的主要是服务,而这类企业所直接追求仍然是最大经济利益。与经营投资企业利益相关的则是基础服务设施,若没有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经营性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如何使交通运输主体和服务性主体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就构成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一大难题。

3.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对策分析

针对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瓶颈特点,在改变这一瓶颈的措施中,服务创新无疑是交通运输业技术创新的核心。

3.1突出服务创新的核心地位

作为政府,在使社会交通运输体系四通八达,运营效率快捷方便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考虑从服务上实行创新,改变固有的管理理念,同时监督建设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基础设施质量和工作效率;作为交通运输经营性企业而言,更多的是要考虑从客户的角度考虑如何改变服务,如何进行服务创新,如何通过建立灵活、便捷的信息网络和运输手段的改进,提高运输效率,从而使精通运输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作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该考虑如何通过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的改进使公路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 确保公路运输安全、畅通。

3.2分工明确、职责鲜明

政府作为交通运输的主体,主要职责是负责投资和监督;交通运输经营性企业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交通运输的运营管理和协调。创新主体各子系统之间要分工明确,职责鲜明。避免权责不对等而造成的“”和“举人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局面。

3.3吸收再创新

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化吸收再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三种基本形式,作为国家第三产业,引进化吸收再创新实则是降低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从而降低了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投资成本,从隐性上比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增加收益,节约国家资源。因而,引进国外先进交通运输创新技术进行吸收再创新无疑也是一种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手段。

4.结论

针对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瓶颈进行分析,要解决该领域的技术创新问题,则应该从服务创新、明确交通运输技术创新各子系统间的分工和职责以及引进吸收创新方面着手,只有这样,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体系范文第5篇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在当前及战略目标规划期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情况的基础进行设计。根据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基本特点和技术能力现状,在技术战略的选择上对于一般技术、即将过期的技术和非核心技术可以出售技术盈利。已经非常成熟的公共性技术应立足引进消化;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距产业化实施很远的前瞻性技术应实施跟踪或委托给大学和研究院所;难度很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的长期攻关项目应申报国家研究计划和产学研合作,以取得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核心技术、核心装备、可产生高附加值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则必须靠技术创新;能为产业链创造核心竞争能力的技术必须牢牢地掌握并控制在自己手中。

1.1创新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管理平台、创新实施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创新平台有两个重要的支撑,智慧管理和创新文化。因此,创新平台是以制度为基础,激励为手段,文化为先导,实施创新管理的主要工具,是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的智能化门户,实现全员参与的交互式平台。创新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调动全员创新激情和创造潜能为出发点,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创新管理的高效运作,逐步提高全员技术创新能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往往与技术创新组织的建设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将通过后面的案例来具体说明。

1.2创新流程设计

创新流程包括从技术创新到价值创新的全过程。技术创新是一个从创意到概念,再到技术的“发明”过程,是创新过程中最为活跃的阶段,其管理要自主化;产品创新是一个把无形技术转化成有型产品的创造过程,是创新过程中物理求实的过程,其管理要逻辑化;商务创新是把产品转化成商务价值的过程,是价值实现的过程,其管理要人性化。在创新流程中,反馈过程是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过程,从客户得到反馈,再回归成产品问题或技术问题,针对问题实施再创新。因此,创新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追求极致的过程。创新流程是实施创新管理的核心,它是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到价值创新的全过程的管理流程。技术创新活动以项目为最小单元。项目实施过程采用门控制管理,在立项、计划、实施、验收评估、反馈五个阶段进行控制,决定项目继续与否;创新项目来源于战略要求、市场需求、技术驱动和全员创意;项目管理流程包括团队组建、项目计划、项目合作、风险控制、成果转移等;借助技术创新平台可对项目进度、风险、成本、质量、成果等进行管理和监控。

1.3智慧管理体系建设

智慧管理包括:创意管理、知识管理、能力管理。智慧管理是对“无形智慧”的管理。创意可来源于内部员工、顾客、供应商及其它渠道,通过创意管理可把无序、个体的智慧活动形成有序的创新活动。这一管理过程是:创意提取、创意评价、创意转换成概念、概念发明、发明验证、技术成型。知识管理是对已成型的“有形智慧”进行管理。包括对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品牌、动态知识等的管理。知识管理保护公司的无形资产,同时用无形资产创造更多价值。能力管理是对“智慧”的载体———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训练。包括:创造力管理、学习力管理、好奇心的培养、智力潜能的挖掘。通过能力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智力”价值。

1.4创新绩效评价与激励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采取职能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即:人力资源部门提供各种对项目激励计划与方案,技术管理部门提供人员评价与技术价值评价。创新激励要以项目为基本单元,项目是研发活动中最活跃的单元,要使激励和项目运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以项目成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要由绩效来驱动项目的管理和人才的使用,充分体现“择优”的原则;要把项目的考核目标分解到每一个项目参加人身上;在项目的评价体系里,要明确定义考核指标:经济价值、创新价值、成本等,按指标制订奖罚条件,既要大胆激励,也要严格执行处罚。

2技术创新体系运作实例

A公司是国内一家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专注于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的建造,目前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半潜式钻井平台项目定单约30%的份额。技术能力是该A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对A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持续前进,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源动力。公司的目标是在未来的十年通过技术创新,在核心业务板块上发展新的技术,通过技术优势成为“以技术驱动,市场牵引”的基于技术创新的制造与服务型企业。

2.1A公司技术创新战略设计

基于A公司的自身情况和战略发展计划,A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全员创新:从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出发,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潜能,激励员工以创业的心态对待工作,立足岗位以不同的创新方式创造价值,逐步建立自下而上的创新体系。(2)合理布局: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和技术基础,合理布局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适时转变技术创新的模式;可以采用技术创新的方式开发核心技术;可以采取“外引内联”的思路发展急需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或采用“产学研”联合方式创新前沿技术、改进已有成果。(3)协同发展:立足企业现有产业链,实现能源开发、能源转化、能源分销和能源回收的协同发展,形成新一代能源技术,支撑企业能源战略的稳健实施和全集团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4)逐步推进:首先从引进创新入手,引进、消化、吸收世界上最先进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然后再进入集成创新,集各种技术为一身,形成具有特色的集成技术;对于未开发的技术领域,要大胆实施原始创新,形成自身的原创技术;三种创新方式的交叉应用会形成A企业技术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既可以快速开发“快半步”的实用技术,推进产业升级;又可以前瞻性地开发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使企业逐步成为世界能源领域的领先者之一。

2.2A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根据创新战略设计,A公司将企业的创新体系与创新组织融合在了一起。A企业技术委员会是A企业集团的最高科学技术决策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与集团战略相匹配的科技战略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及科技创新日常工作管理。中央研究院(研究院)是A企业集团技术委员会的直属机构,是A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共享服务平台,专门从事战略性、关键性、前沿性、公共性技术研发的核心研究部门。同时也是A企业集团的核心研发机构,围绕集团的技术战略与核心价值链并根据战略优先性开展研发工作。研究院下设四个中心:研究中心,设计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分别承担以下不同职责:(1)研究中心以专业集团的技术公司或技术中心为基础,负责从项目创意、概念、立项、实验室开发、中试、新装备开发、装备放大和工程示范的研究开发工作;(2)设计中心负责工程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工程咨询;(3)工程研究中心实施“产学研”项目合作,推动A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单位的合作;(4)国际合作中心负责创办海外留学创业基地,实施国际研发合作;通过研究中心,设计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国际研发中心的高效运作和有机结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技术创新体系。A企业研究院作为独立法人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行政级别与其他各专业集团平级。研究院一方面作为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平台,产业集团技术公司(或研发中心)为产品和专项技术开发平台,成员企业技术应用和改进平台。研究院另一方面作为技术创新平台,发挥孵化器的作用,对未成熟的技术、人才、产品进行培育,逐步向产业集团和成员企业输出技术、人才、产品甚至高科技企业,是一个连续创新的基地,为A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2.3A公司的创新绩效评价

A公司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从投入和产出、创新性等方面进行。

2.4A公司的创新激励

A公司认为在企业工作的全体人员既是公司员工,又是技术创新的创业者。从长期来看,A企业致力于制定出能激发员工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激励机制,除基本的工资福利收入外,激励政策体现“智慧参与分配”的原则:技术将与资本、劳动、管理一起,成为集团价值分配要素,获得重大技术成果、为集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将参与公司股权分配,成为企业的主人,战略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应参与股权分配。取得技术领先并持续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技术人员,公司将给予其利润共享权,凭借其技术贡献参与利润的分配。此外,A公司对创新过程也提供相应的激励体系支撑,创新过程的激励主要有:(1)创意奖励。对员工提出的创意,应实行即时奖励,只要员工的直接上司认定创意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即可立时给予奖励,奖励包括荣誉奖励及物质奖励,奖金额度见激励制度细则。(2)项目创造奖励。可计算实际经济贡献的技术项目,可以根据技术转让及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开发、服务、咨询所得净收入提成,也可以根据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新工艺商品化的新增净利润提成;难以直接计算经济贡献的技术项目,可以根据集团技术评价体系做出的价值评估获得项目成果奖励;项目组内则根据参与人员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3)技术创新奖励。在日常工作或项目工作中获得具有极大经济价值专利或技术突破的员工,公司将视其创新价值的大小给予单项奖励。

2.5A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实施效果

由于其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和独具一格的“集中管理、分布研发、分布制造”的研发生产体系,通过制造技术、产品技术成果的共享和联合研发将各企业技术中心的纳入了集团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来源。在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上,通过技术人员的宽带薪酬体系、双向职业发展通道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手段不断牵引和激励技术人员推陈出新,并在广大员工中营造出了创新无限的氛围,通过每年一度的创新大会、创新工程计划、集团技术攻关计划、卓越技术中心等创新活动,鼓励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奖励重大创新成果。截至2011年,A公司共奖励技术创新项目800多项,许多项目处在国内外领先地位,有力地支持了业绩的持续增长。A公司还非常重视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积极同大学、研究所、供应商和客户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并逐渐由行业先进技术的研究辐射到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价值提升。

3关于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3.1强调创新战略的顶层指导作用

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以及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领导层积极的创新意识密切相关,需要在领导层面构筑“创新领先”导向的企业经营战略和创新战略,开展对行业内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深入研究行业特点、产品需求动向的变化等深层次技术问题,在顶层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3.2创新体系是创新过程的支撑

现代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成果特别是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往往需要多个子系统的分工协作才能实现,这就需要专门的组织来维持其运转过程;加强突破性创新的思维方式的培训,倡导和推广主动研发产品引导市场的模式,鼓励企业从客户使用角度和技术发展角度进行技术创新;通过企业考核体系对产品技术进步设置目标要求(如重大技术进步成果数量等),充分调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现有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进行调整,奖励政策向重大创新产品倾斜,对重大技术进步进行引导。

3.3创新文化是持续创新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