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典诗词;有效教学;流行曲鉴赏

由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相差甚远,学生感觉乏味难懂,学习兴趣与教师想象的差距很大,读不懂诗歌更别提品味鉴赏,而背诵默写更让他们感觉焦头烂额。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感觉难懂难学难背,这让我的教学陷入了困境当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使得古诗词教学在欢乐的课堂气氛中收获实效?于是,我在课堂上不断地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形式。学生平时的阅读时间欠缺、阅读空间狭小,网络和手机的冲击造成了阅读品位降低。学生喜欢接触新事物,走在潮流的最前端。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老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倘若我们的语文课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许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发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添加现代流行的元素,迎合学生的口味使得鉴赏诗词成为他们的一种能力。因此,我在《雨霖铃》的教学中实现了这一想法。

一、教学过程

(一)导:播放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

“你们喜欢唱这首歌吗?觉得它好在哪里?”“旋律好听!“歌词有意思,容易打动人!”“感情忧伤,让人产生共鸣!”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我提出了既然是语文课,便要针对“歌词”进行分析到底好在哪里。科代表徐颖加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歌词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自己伤痛之情,而是通过借助‘油桐、落花、孤燕’等意象描写了很多写景的句子,那句‘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直接点题了。”课室里顿时雷鸣般的掌声比我高度的评价远远有力多了。

(二)思议:整体感知

1、请找出表达本诗词感情主旨的中心句子。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请分析词中“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提示从内容、特点两方面考虑。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呢?全词从此句开始想象到离别后情景。离别后会怎么样?

(三)展评:引导提升

1、科代表徐颖加回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是表达诗词感情主旨的中心句子,‘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是《寂寞沙洲冷》的点题的句子,从某种意义上,《寂寞沙洲冷》就是现代版的《雨霖铃》”。我及时表扬她分析得很准确,只是词人柳永把《雨霖铃》的感情描写得更加的含蓄、细腻和真挚。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正是我今天我们学习的《雨霖铃》主要运用艺术手法,而情人别离的痛苦也是这首词抒发的情感。下面让我们一起鉴赏《雨霖铃》是怎么唱的,体会其中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接着播放童丽演唱的《雨霖铃》。“自古以来,我们很多文人雅士早已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词,《雨霖铃》就是柳永离开京城,告别恋人时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中有“景语”“情语”之分,我请学生分小组从词中找出“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提示从内容、特点两方面去考虑,并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完成。

(1)刘炼小组展示景语 (景物描写)

内容: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特点:凄美

(2)赖伟健小组总结情语(情态、情事)

内容: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特点:缠绵

(3)朱恩妮小组归纳情感

内容:多情自古伤离别 特点:凄凉

(四)课堂小结

柳永是婉约流派的代表,词风婉约细腻别具一格,为人行事流风倜傥。“凡有进水处,皆有柳永词”。我想,这也是柳永把词通俗化,口语化带来的影响,正是《雨霖铃》的独特魅力,以至于童丽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课堂上我们解读了文本,触摸了柳永的情感脉搏。在课堂结束之前,我们跟随着童丽的歌声,反复地深情背诵柳永的《雨霖铃》。

二、教学反思

《雨霖铃》的教学是利用媒体资源,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心。无独有偶,在教其他课文如粤教版必修一《上邪》、必修二《再别康桥》、必修三《虞美人》等,我都借用了经典诗歌改编流行曲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课堂的活跃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喜欢学习,容易背诵,准确默写,实在让我收获了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是增城区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城乡结合部利用大众传媒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编号:zc2015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万飞飞(1983-),女(汉族),广东广州,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中学,高中教师,本科学位,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开贵.浅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品读古诗词之美.《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

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第2篇

一、思想内容的比较

婉约词章,离不开“个人情怨”这个主题,但就具体作品而言,这个主题又各具特色。

柳永的《雨霖铃》是借“秋江伤离”的场面,描写表现“羁旅行役”者的苦痛;而姜夔的词《扬州慢》却是以初历扬州者的所见所感痛写“黍离之悲”,抒发漂泊者低沉苍凉的爱国之情。粗看两者皆是抒写个人情怨,细读则不难品出两词思想定位的高下。缘何如此呢?两位词人的生活时代和个人际遇便是最好的解说。

柳永生活在北宋中期那个所谓升平时代,但上层社会对文人墨客的要求总是苛刻的,文人墨客的遭际并不如意,登仕途者尚有“人生如梦”的慨叹,屡遭贬抑者就更不免落魄,人生际遇、仕途得失凝聚了他们的目光,也铸就了他们吟咏的主题。所以《雨霖铃》只能表现柳永对个人遭际的怨和苦。失意潦倒,本可以歌诗赠答聊慰愁怀,但自己注定是个漂泊者,与友人情再深意再切,也难免悲伤离别,自己只是个以“晓风残月”为伴的孤独旅人,几多失意几多苦痛尽在不言中。词人虽然暗示了对生活潦倒的不甘,虽然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勾勒得神情逼真,但这也仅是个人无奈的情怨罢了。

而生活在宋金对峙、战乱迭起的南宋中后期的姜夔,是个终身不曾仕进的漂泊者,在对满目疮痍破碎的祖国山河,他就不能只关注个人的遭际,还要像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那样,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他的《扬州慢》能以眼前所见寄寓所感,又以联想、想象来对比今昔,以昔日繁盛与今日破败的强烈反差,抒写山河破碎的哀痛和空城戍边、清角吹寒的忧痛。虽然只能面对“波荡月冷”,感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但这种“情怨”毕竟超越了“个人情怨”,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战乱的无比痛恨,道出了一个漂泊者的爱国心声。

综上所述,相似的生活际遇可使不同的作家在艺术风格上趋同,而不同的时代背景又使作者对生活的关注趋异,以至词人的思想定位不同,进而促成作品选材和主题定位的差异。所以,柳词走不出个人情怨的狭小天地,而姜词《扬州慢》能突破个人情怨来表现爱国这个永恒的主题。因此,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是教师教给学生鉴赏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方法,而这个方法的传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比较。

二、结构艺术的比较

《雨霖铃》和《扬州慢》都是慢词,词体结构上都分上下片,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两词的主题不同,情感脉络不同,因而两词的虚实结合形式和结构层次安排又各具特色。

《雨霖铃》上下片各有三层。上片叙临别情景,起笔三句道出别离的时令与场所,以雨后苍茫暮色点染氛围,暗示浓厚的离愁,给全词定下哀切的基调。紧接四句写船家促行,别离者难舍难分,极写情感变化,将别情形象化。后二句以“念”字领起,揭出别后一幕,浩淼烟波,沉沉暮霭,衬出孤独旅人的哀怨与离愁。下片融情于景,深化离愁,头二句紧扣上片重笔写情,更浓烈地渲染“秋江伤离”的愁绪。紧接着一问一答,将离情别绪融入眼前景物,人与物化,情与景融。后四句由前层的“今宵”写及“经年”,使那情那愁更深更浓更厚,难分难解难诉。全词上片写实,下片写虚,虚实相因,以实衬虚,情感脉络忽张忽驰,情节结构大开大阖,把词人凄婉细腻的情绪倾泻得淋漓尽致,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扬州慢》上下片各二层。上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起于想象,收于现实,条理井然,对比强烈,前五句概述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和眼前扬州的破败景象,构成强烈反差,落墨处顿现兴亡之恨和伤乱之感。后五句极写战乱破坏之彻底和空城戍边的严峻现实,笔到处哀不可抑。下片通过联想和现实的比较,忆昔伤今,倾泻一腔悲愤,前五句借写“豆蔻词工”的前代诗人杜牧自况心境——面对荒芜空城,逸兴尽失,欷嘘难已。后五句由前一层的联想回到现实,二十四桥波荡月冷,红药自生自灭,繁华销尽,动中见静,触目伤怀,怎不悲从中来?全词虚处起笔,实处落墨,虚实相间,层层相扣,处处对比,结构缜密,蕴含深沉。

艺术结构的安排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主题不同,即使风格流派相同,结构形式也不可能相同。正如这两首词,虽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结构,但又各有千秋。《雨霖铃》先实后虚,虚由实生,虚又衬实,各尽其妙,相得益彰;而《扬州慢》是虚实相间,由虚至实,实又转虚,虚实对比,构成想象与现实的反差,曲尽其妙,而主题尽显,实是匠心独运。

总之,扣住主题,理清脉络,抓住特征,应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结构艺术鉴赏法,若在比较中进行传授,目的就不至落空。

三、语言艺术的比较

婉约词章的语言一般脱不了“哀婉缠绵”这四字评语,但就具体作品而言,却往往是主色中突现异彩,共性中存在个性。

《雨霖铃》落笔扣住“凄切”,奠定了凄清惨愁的基调,然后,无论是勾勒“无语凝噎”的黯然魂销场面,还是抒写“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秋江伤离”之情,都笼罩在“愁”的浓雾里,使全词字字都带愁色悲音;而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把抽象的“别”字描摹得形神毕现,遣词造句真乃妙不可言;而且全词音韵平仄协调。比如“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兼用,音节响亮,顿挫抑扬;这样的炼词炼句炼音,使得词意婉转曲折,似滞实流,似断实续,意蕴无穷。正如前人所评曰:曼妙婉转,缠绵悱侧。的确是婉约词的语言正宗。

而《扬州慢》起笔直书“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似拙实巧,重重地叩动读者心弦,如是扬州究竟如何?让人顿生向往。体现出白石道人炼句的老辣。紧接而来,荞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等词语的使用,又烘托出词人睹物伤怀之情,点染出悲凉的气氛,更体现了他善借景物特征抒写情怀的语言风格;而音韵平仄的巧妙处理,如“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去声字的运用,又造成了高亢而悲凉的音响。全词起势临空,蓄力劲发,字字含悲,句句显恨,语短痛深,低沉苍凉。前人云:清空峭拔,悲切苍凉。真是一语中的。

语言艺术的鉴赏是个难点,但紧扣原文,把握情感则是语言鉴赏的可行之法,而在比较中认识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质,了解其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而辨析其典型的语言风格则更易让学生掌握。

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第3篇

下面以柳永的两首代表作――《望海潮》和《雨霖铃》为例来分析柳永词作的“俗”与“雅”。

《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柳永路经钱塘,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于是就写了这首词进献。从写作意图来看,词作有干谒求进之意;从词作内容看,有明显的吹捧倾向。这些不能不说其“俗”。但从意象营造、意境创设、语言运用来看,这首词又十分清新,读来赏心悦目。这又不能不说其“雅”。

解读这首词可从一“夸”字着手,上阕先夸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虽语言直白,但罗列极有章法,从“东南”到“三吴”最后点出“钱塘”,范围层层缩减,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突出了杭州风景优美、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繁华的特点,引出下文。再夸城市风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色如烟,一片葱茏;小桥如虹,精巧如画;帘幕像翠鸟的羽毛般绚丽,在风中摇摇摆摆,起起落落,煞是动人;高低错落的房屋显示出人烟之稠密。作者选取的意象以静景为主,注重色彩的调配,使诗中描绘的画面显得和谐。再夸风光壮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环绕着堤岸;钱塘江的江潮汹涌澎湃,层浪堆叠,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卷起万丈浪花;江海相连,无边无际。这一句是全词写得最有气势的一句,足可与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相媲美,而在用语方面则更具独创性。最后夸生活富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商店陈列着五光十色的珠宝,市民都穿着绫罗绸缎,光鲜亮丽,竞相追逐豪华奢侈的生活,从侧面反映了宋朝鼎盛时期繁盛的景象。

上阕以城市为中心,以表现繁华为重点;下阕则以西湖为中心,以表现百姓和乐度日为重点。先夸西湖风光――“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被白堤分割,而内外相通,周围又有山峦重叠,深秋时节,桂子落地,十里荷花开放,更是分外娇艳!为取得押韵效果,词作将“三秋桂子”和“十里荷花”对调。这里选取最典型的意象,充分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物产丰饶的特征。据说,当时的金主完颜亮读到此处,便对杭州起了觊觎之心。再夸生活和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晴天,牧童的羌笛声多么婉转悠扬;月夜,采菱女的歌声又是多么甜美圆润!那钓鱼的老者,那采莲的少女,都那么自在快乐。这里的“弄”“泛”“嬉嬉”用得最是生动传神!再夸长官的风雅――“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长官出行,随从众多,举办酒宴,观赏歌舞,吟诗撰文,多么风雅。这里的“高牙”“烟霞”均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既增强形象性,又增强音乐美。最后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结束全词,赞誉孙何长官的治绩和锦绣前程。

总之,这首词以“夸”字总揽全文,赞美了杭州的风景绝佳,百姓康乐,地方官治理有方。虽内容较俗,但文辞清丽,语势畅达,意象优美,意境阔大,极具美感。可谓俗不掩雅。

柳永的《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在道学家的眼里,自然俗不可耐。然而用今天的眼光看,柳永以填词为职业,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歌女产生比较真挚深厚的情感,这种平等意识和平民情怀又是难能可贵的。

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第4篇

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同时了解月亮从客观物象发展到诗歌意象的过程,笔者撷取苏教版职高语文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几首古典诗词为例,通过具体分析“明月”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不同审美意蕴,帮助学生深入而具体地感受明月意象“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本次比较学习选择的教材篇目分别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柳永的《雨霖铃》。教学计划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借助网络、工具书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第二步是让学生从作品体裁、诗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明月”这一意象的内涵三个角度去比较作品的异同,制成读书卡片;第三步是课堂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整个活动过程学生表现主动、积极,加上笔者的适时点拨,师生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深入而具体地感受了明月意象的深层内涵。现笔者整理如下:

第一,从作品体裁来说,这四篇作品既有近体诗中的五律《山居秋暝》,也有古体诗中的乐府诗《春江花月夜》和歌行体《琵琶行》,同时还有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之作《雨霖铃》。这些作品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不同时代、不同形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可以拥有相同的创作对象这一认识,从时间角度理解明月意象的永恒性。

第二,虽然这四篇作品都有明月的意象,但明月在每首诗歌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带给读者的审美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在这一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明显有别于其他三首作品。在这首被后人誉为“孤篇横绝”的经典名篇中,明月的意象自始至终都是整首诗歌的主角,所有美轮美奂的波光滟影、曲折有致的宛转江流以及姿态万千的江畔花林都只为衬托天上那轮明月而存在,毫无疑问,这首名作中如果没有明月的意象,那么所有的灿烂繁华将归于沉寂黯淡,了无生趣。而在王维的山水代表作《山居秋暝》和白居易的千古名作《琵琶行》中,明月的形象经历了从最初的客观物象(某种自然景物),因携带诗人特定的主观情感而演变为意蕴丰富的诗歌意象的创作过程。然而,即便都属于景物背景存在,这两首诗中,明月营造的诗歌氛围也完全不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何等宁谧惬意的空山晚景;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又该是多么令人黯然神伤的别离画面。最有特点的应属柳永的婉约名作《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岸”“晓风”和“残月”三个意象的叠加既营造了惝忽迷离的爱情氛围,也传达了诗人心随爱人千里之外的痴念与怅惘。更为特殊的是,这里明月的意象并非现实的景物,而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也许诗人在创作之初的时候并不曾想到,他这一虚拟的神来之笔,反而无比真实地折射出人们送别时的心境,符合别离的审美心理。

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第5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掘和探究古诗词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接受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本文将从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三个方面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鉴赏

古典诗词作为古典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精华,其语言凝练精妙,韵律优美动人,哲理深邃隽永,意境深远含蓄,富有抒情性、跳跃性、节奏性和思想性,散发着迷人的馨香。过去教师往往停留在陈旧的教学方式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字词含义,掌握一些考试要点,一味地从应试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虽然收到一些短期的效果,但是失去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潜移默化的滋润作用,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忽视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掘和探究古诗词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接受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吟诵中,才能深刻感受诗的韵味、领悟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首先体现在炼字遣词造句上。古人作诗讲究炼字造句,字字珠玑。在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根据诗词特点,比较辨析、揣摩推敲,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和凝练性,感受语言美,进而把握诗的意蕴。比如,学清照的《声声慢》,一字一泪,满纸呜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等叠词和“将息”、“怎生”、“次第”、“了得”双声词的巧妙运用,渲染了浓浓的愁情,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其次,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体现在音画合一上。例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柳永《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均极富画面美,使古诗词教学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细腻而丰厚的情思,能诱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与深入的思索。古诗词中美的意境往往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启迪,进而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典诗歌创作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往往将能表达自己情思的意象组合成优美隽永的意境。例如,柳永《雨霖铃》一文,词人借助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暮霭等一系列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悲苦凄切冷清的意境,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古诗词的情景美,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遇其事,如闻见声,进而感受形象内蕴,把握诗意,体悟诗情,领略诗歌魅力。

三、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

古典诗词作为古典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精华,往往渗透着诗人浓厚的深思和寄意,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意蕴深远,情思隽永。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作者借古抒怀,雄浑苍凉,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豪迈奋发的意气、旷达的胸襟以及进取的精神。又如,李白《蜀道难》一诗,诗人袭用乐府古题,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以及神话传说,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对国事的忧思关切之情。再如,欧阳修《秋声赋》,以悲切凄凉的“有声之秋”起笔,以“无声之秋”贯穿全文,应和着悲欣交集的人生,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借此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自我反省。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诗词的内涵,把握深刻意蕴,进而领悟古诗词的思想美和哲理美。

总之,古典诗词之美,美在多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鼓励学生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启发学生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仇华东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张继辉.论古典诗词教学中意义的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相关期刊更多

实用肿瘤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实用肿瘤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哈尔滨医科大学

物流技术与应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