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能教学论文

技能教学论文

技能教学论文

技能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实践经验证明,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机能能力不断提高过程。

1.动作技术的粗略掌握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建立动作的概念,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并利用各种方法,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2.动作技术的改进提高阶段

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练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拳击,不仅要求会出拳,而且要求出拳好;不仅要求懂得出拳的一般技术要领,而且要懂得手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拳击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摆拳动作中,对各种刺拳、直拳、冲拳的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成技术教学与训练中,通过动作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3.动作技术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

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定型,已经形成和巩固。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活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而是将不断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训练水平以及教学与训练的质量等条件。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对于自动化的动作,仍然是要注意反复练习和经常运用,以便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在运动训练中创造各种条件(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某些细节问题,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着的,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以加速掌握和提高技能、技术。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渊源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的,但也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进行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三、小结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一对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统一体,在实际的教学训练中要充分的利用二者的优势互补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在动作技术形成的三个阶段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训练各自的任务和重点。只有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训练的最佳效果。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几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以及教学训练的重点等,旨在提高对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认识,为研究和探讨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技术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波.我对体育技能教学的感悟[J].科学大众,2008,(10).

[2]左茜颖.反馈原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J].许昌学院学报,2008(05).

技能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高等院校每班学生数标准为30人,但是在实际教学组织中,每班学生数目甚至达到四五十人,班级学生数较多。而服务技能课程又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实践性较强,如果学生数量过多,就会加大教师上课时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个别指导的工作量,降低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进度,以至于完不成教学任务。加之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在接受能力和技能水平方面有先有后,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顾及平均水平,容易忽略两头的学生,致使后进学生“吃不了”,优秀学生又“吃不饱”,影响教学效果,甚至造成课堂秩序混乱。通过实行“导生制”教学模式,由“导生”来指导培训技能操作上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为其排忧解难,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真正能兼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有效提高服务技能课程的教学效果。

“导生制”在服务技能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导生制”在服务技能课程中的实施可以按照“选拔导生培训导生划分课题,布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课堂实施效果反馈总体评价”这六个步骤依次进行。

1选拔导生。选拔导生是导生制实施第一步,是关键步骤,原则是力求“宁缺毋滥”。教师要选拔出“上进心强、动手能力强、表达能力强”,并且为人热情,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导生,选拔的方式可以采用测试或者以竞赛的形式,结合学生上课时的综合表现,以及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最终决定导生人选。

2培训导生。选拔出导生之后,要对导生进行培训,才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正式实施导生制。导生的培训工作要根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进行,要适当超前、深入进行。同时,由于导生本身也是学生,课业任务也比较繁重,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和课余时间对导生进行培训。对导生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导生清楚自己的职责,是做老师的助手,协助老师教学任务,作为导生是很荣耀的一件事情,是对自己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导生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把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提前教授给他们,使导生事先掌握操作要领,并明确重点,难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指导本组同学。

3划分课题,布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服务技能课程的内容,目前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客房服务技能和餐饮服务技能。以餐饮服务技能课程为例,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服务操作规范,包括、托盘、斟酒、餐巾折花、摆台、上菜、分菜等;一类是情景模拟服务操作,包括迎宾、点菜、传菜、酒水服务、结账、席间服务、中餐宴会服务等,每次实习都有具体要求,有明确的内容、目标、重点、难点。

4课堂实施。教师以导生为中心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同时考虑各组组员中学生技能水平以及男女同学比例,保证各组间水平层次差异不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服务技能课程教学的目标来实施训练,对主要教学内容面向全班同学主讲或演示,向全体学生明确操作的重点、难点。之后导生作为教师的助手,要对本组同学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认真地加以指导,协助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教师要对整个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对学生中产生的共性问题或导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解答和示范。同时,对于导生而言,其对服务技能基本操作或教材内容已经很熟悉,所以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更加深入的内容。要加强导生的责任感,要求他们更多学习,提前学习,真正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助手。导生也可以负起召集人和组织者的作用,选择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整合学习内容,参加服务技能比赛。

5效果反馈。每次服务技能课程结束后,导生负责把每组的情况进行总结,把本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导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汇总,形成文字材料汇报给老师,以便老师能把握全班同学的学习状况,跟踪学生学习效果,对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合理优化。

6总结评价。在实施导生制过程中,要定期对导生工作进行检验评价,可以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评选出优秀导生和服务操作能手。对导生进行检验评价的依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组员学生评价。组员学生对导生日常工作表现有着直接的了解。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向组员发出问卷,主要就导生的工作能力、对组员的关心程度、总体工作素质、在组员中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调查。对于具体评价内容可以设定相应分值,汇总出每位导生的最终平均得分情况。根据每位导生的平均得分值,评出候选优秀导生。

(2)导生自评。导生每学期要对自身的工作做出总结,并对照导生工作规范和条例,根据自身工作效果,给自己打分。

(3)教师考评。主讲教师根据导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导生进行总体评价,给出具体分数。最终,教师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结果进行汇总,评选出学期优秀导生,可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示对导生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调动了导生的工作积极性。

“导生制”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关键问题

1教师要注意角色转变,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在实施“导生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放鸭式”教学的弊端,让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教师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给导生以正确合理的指导,同时要兼顾全体同学的情绪,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技能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由音乐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大要素构成。在音乐技能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歌唱、器乐、舞蹈、欣赏等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及理解能力,使他们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获得的音乐技能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真实,也是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培养的价值所在。

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们把感觉到的美通过知觉反映、评价做出的情感判断。音乐审美想象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由感知到的事物(声音、图像等)通过高级神经活动对以往知识、经验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产生的联想和创造。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想象则是运用这种形象思维来设计音乐语言。丰富的音乐审美想象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大大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力。学生在努力探求和挖掘自身亮点的同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接受了德育、美育教育,所以“感知与想象”这两个心理要素应作为教学的基础阶段,使学前幼师教育培养目标得到初步体现。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不仅进行认识,还会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音乐审美理解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用某种感性形式对审美活动意蕴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聆听、体验、观察、欣赏某种事物产生情感之后才去活动的,审美情感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活动、组织活动。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整个过程中。学前专业音乐教师在音乐技能教学中,应运用以情感为主线的感染教学法,通过挖掘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行为、语言等要素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某种审美情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材施教,使学生向个体素质多元化的理性高度发展。所以,“情感与理解”这两个心理要素能够健全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格品格,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开发自身的智育功能,具备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设计和需要的职业技能,从而成为优秀的幼儿教育者,这是培养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作用所在。

二、德育功能——学会做人是前提

学前幼师教育是一个集综合性、实用性、职业性为一体的专业教育,学生除了要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外,学会怎样做人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德育功能,通过倾听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音乐作品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中十分重视的音乐审美心理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就强调了音乐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深也。”意思就是通过音乐学习完善审美心理培养品德,道德情操最终得到升华,这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也是培养幼教人才的前提。

近几年,我国适龄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在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但随之带来的是一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现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些学生的入学水平,大致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等教育的学生入学水平。一些学生素质差,也是导致职业技能教育起点低、培养难等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有的认识问题容易偏激、有的人际关系差、有的人格发展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认识。音乐技能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通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综合课教学,改善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取向问题,使学生的音乐技能素质和心理素养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挖掘德育功能之学会做人的前提所在。

三、美育功能——学会学习是条件

美育功能具有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是音乐技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手段。学前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以声乐、钢琴、舞蹈等常用技能学习为主,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感受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未来高素质、高技能的幼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用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来评价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前瞻性眼光和科学意义的。

在几年的音乐技能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对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引导教育认识不够,才使得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例如,对钢琴小乐曲中旋律形象和风格的想象力,对声乐演唱中音乐旋律线条的运用力,对儿歌即兴伴奏弹唱中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对舞蹈中肢体语言的表达力等,这些音乐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开发音乐审美心理的美育功能教育才能实现。那么针对学前专业学生多、技能基础薄的实际特点,应对音乐技能学科采取综合性训练和集体性教学,比如,在教学形式上各种技能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上开设风格各异的欣赏课、电子钢琴集体课、合唱课、指挥课、创编课等,把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审美经验在“时间上贯穿、空间上拓展、课程中渗透”,启迪学生的智慧,张扬学生的个性特色,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不会学到会学习”。所以,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是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音乐技能快速而有效提高的必要条件。

四、智育功能——学会实践是准备

音乐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而目前学前专业音乐技能课从教法上在全国的很多学校都强调“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师范性、基础性、多元性”和学前特色“认识不透,突出不够”,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智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也很难适应当前幼师职业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课和实训基地,以音乐审美心理引导为核心进行知识结构的提取、分析、整合、运用,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在理论学习阶段得到加强和巩固。

创新能力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审美心理引导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音乐技能学科(演唱、演奏、舞蹈、和声伴奏)的学习中,使学生运用丰富的感知力、想象力来表达即兴伴奏、歌曲弹唱、舞蹈的表现风格;运用情感力、理解力来进行儿歌、舞蹈、音乐活动的创编;运用音乐教育手段开启幼儿智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而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重视简单节奏、童谣曲调以及给歌曲填词的简单创作教学;通过创设钢琴、声乐、音乐综合技能比赛、综合性的文艺汇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是集艺术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要在表演、塑造、鉴赏的过程中运用学到的音乐技能知识,通过接受艺术熏陶创设更多有价值的实践机会来完成人格品格的塑造,全面培养自身的音乐素质,使音乐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同时,音乐技能教育也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教育形式,将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引入到音乐技能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德育、美育、智育,这将对学前幼师教育的培养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但菲.关于学前教育本科生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1(4).

[3]钟武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现状与培训策略[J].继续教育,2006(9).

[4]胡松.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实现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6(7).

技能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英语新课标

一、引言

为期两天的河南省第七届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于2009年11月在许昌举行,笔者有幸亲历了英语专业组大赛的全过程。通过对英语专业组大赛的分析,笔者发现新课改理念对高校师范生的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师范生在教学技能上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让人深感欣慰。但大赛也暴露出高校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让人深感忧虑。

本次教学技能大赛以说课形式进行,来自河南省各师范院校的24名选手参加了英语组的比赛。总体看来,参赛选手专业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较强。具体表现在:语音标准,语调自然,口语表达流利;课件制作精美,现代化教具操作熟练;教学理念较新,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较为合理;英语书法美观,板书设计科学;多才多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较强,等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选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以教师为中心,在传授书本知识之外还注重发展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部,2003),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的教学原则相吻合(教育部,2003)。依据选手们在大赛中的表现,我们感觉到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已渗透到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在校师范生已基本上具备在未来实际教学工作中实施新课标的能力。

二、说课中体现的新课程概念

依据说课的相关要求,参赛选手在说课过程中共涉及了七个项目,只是呈现顺序稍有不同。选手说课的具体项目内容、各项目涉及的选手人数及其在总参赛人数中的比重如表1所示: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均是说课的重要内容。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个选手在说课过程中都涉及到了这些方面。但在同样重要的学生分析和教学反思方面,关注到的选手人数则相对少了很多。下面笔者依据说课项目,结合实例分析参赛选手的教学技能对新课标精神的体现程度,同时剖析参赛选手的教学技能与新课标精神不吻合之处,并分析其原因或指出其不良后果,供高校在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过程中参考。

(一)教材分析

在说课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及其在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和功能,同时阐述教材的使用方法。“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育部,2003),理应受到重视,但教材内容的处理应该灵活多样。绝大多数选手在教材分析这一环节中都不同程度地强调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各种方式机动灵活地处理教材,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扩展教学内容和活动步骤,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等。参赛选手对于教材的处理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如:很多选手在说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第七单元Whatdoeshelooklike?时,合弃了书中的图片,而以自身和学生为素材,或者增加一些明星的图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教材使用的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合或调整”(教育部,2003)。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下表显示了24位选手所涉及的各项教学目标、每项教学目标涉及的选手数,以及选手的百分比。

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教育部,2003)。由此可见,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一样,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因此均应受到关注。而在上表中,参赛者一致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其中大多数也关注到情感态度,但对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关注明显不够,仅占25%和8%。

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育部,2003)。选手们在说课时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表明目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在学法指导上仍然重视不够。那么这些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也可能会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另外,文化意识是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也是得体运用语言的重要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参赛选手在说课时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关注不够,这表明他们自身的文化意识薄弱,这将不利于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三)教学用具分析

在说课的教学用具环节,选手们都提到了要运用现代化教具(如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并言简意赅地展示了它们的使用时间、方式和目的。如:在warmingup部分,有的选手播放短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在展示内容时播放节奏舒缓的乐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有的利用PPT展示优美的画面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等,充分显示了现代化教具的优越性。这反映出选手们普遍认识到了现代化教具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教具。这也是新课标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育部,2003)这一原则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分析

演示教学方法是说课的主要环节之一。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教法,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赛选手在说课时主要用到了四种教学方法,其中“任务型教学法”占了71%,这与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不无关系。与其他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有很多优势,但并不是完美的,应该和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事实上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而定,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为标准。恰当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不同教学法的长处,使它们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个别选手虽然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但设计的任务存在不少问题,如:没有明确的目的(先教授表示颜色的单词,后让学生用彩色画笔互画头像等)、缺乏真实意义(先展示听力材料,后让学生分小组背诵对话)、难度大不易完成(先学习有关电脑的单词,后让学生用英语解释某个组件的工作原理)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在设计这些任务时没有遵循新课标中的相关原则,没有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出的任务无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而是不成功的。这种与新课标要求相违背的现象应该引起师范院校教学法教师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授教学法和指导学生实习时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多次展示实例的同时还应该详细深入地阐述理论知识。

(五)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分析

表3显示了参赛选手所采用的教学活动种类、每种教学活动的使用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构成了新课标中的语言技能。在说课过程中,选手们普遍比较注重对学生听、读技能的培养,这说明选手们普遍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输入,但对语言输出的关注则明显不够:口语占58%,写作在课堂上仅占8%。这当然与授课内容有关,但也表明选手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所有选手均布置了作业,且大部分作业的布置较有特色,不是单纯的抄写单词和句子,而是注重自由发挥,突出语言的应用。如:5号选手在结束Whatdoeshelooklike?这一课时,让学生回去画自画像,并用所学内容简单描述自画像;l3号选手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句子和周围的人打招呼,以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内容;还有一位选手要求学生给家里的水果和蔬菜贴上英语标签,朗读和识记所学单词。从此可见,选手们注意使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在课外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

新课标提倡“利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教育部,2003)。但在参赛选手的课堂设计中,小组活动、同伴学习所占比例太小。如要达到新课标要求,就必须在课堂上加大这两种活动的比重。

<六)学生分析

在比赛中,只有58%的选手对学生进行了分析,这反映出近半数的选手忽视了分析学生需求这个重要环节,在“备学生”方面有所欠缺。需求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缺乏应有的需求分析就难以保证教学设计的适应性(鲁子问、康淑敏,2008)。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贾书建,2002)。

近半数参赛者忽视了分析学生需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不够,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后果。这一现象表明,选手们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没能做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与选手所在院校教学技能指导上的失误不无关系,且与新课标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教育部,2003)的教学原则相悖。

(七)教学反思分析

参赛选手中仅有33%的人说到教学反思,这表明他们很少有人意识到反思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能够及时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过程、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地进行自我调整、不断形成新的教学决策的能力,它能够促进教师的教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刘聪慧、郭高峰,2006)。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反思作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日益受到重视。新课标建议教师“共同反思”、“共同提高业务素质”(教育部,2003),这也凸显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反思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自觉通过反思行为有效解决教学问题,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为顺利推进新课改和成功实施新课标创造条件。

技能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就艺体课程开设形式来看,艺体课程在学校整体教学中属于一个小分枝。开设时间短,一般一周一节课,体育课程略多一周三节课。艺体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课程,没有统一考试,不与学生升学挂钩,教与学压力都较小。

2.就课程内容来看,艺体课程内容在思维方式、形式方面有着不同于文化课程的特点:文化课程侧重于脑力运动,艺体课程侧重于脑力与人体协作运动,以及图形的塑造运动;文化课程倾向于逻辑性的思维方式。艺体课程倾向于形象性的思维方式;文化课程对人的天赋没有什么要求,艺体课程对人的天赋有一定要求。比如人的乐感,人的肢体特征,协调能力等。

3.艺体课程与文化课程的相通之处文化课程与艺术课程中,同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记忆能力,需要良好的左右脑协调统合这些共通能力。艺体课程主要通过肢体均衡而协调目的性的运动,促进大脑中的左右脑区的神经平衡,加强大脑统合能力,从而促进共通能力。这些能力又将对文化课程学习有着很大帮助。另文化课程与艺术课程逻辑性思维与形象性思维虽然各有倾向,但其实在高层次领域中,文化与艺体的逻辑性思维与形象思维都是兼具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理性思维也非常深刻,高深的科学知识中也不乏有形象性特点。由此可见,艺体课程与文化课程存在着共通性,只是特点与方式不同。因此可以使二者之间形成互补互进的关系。

二、目前的艺体课程开设现状

目前普遍的大中小学艺体教育倾向于思想情感、审美教育,与体力、纪律约束教育。对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因为条件不足,难度大等原因,教育程度很低。课程中技能内容少,学生参与性低,课程的最重要的增强学生协调能力,启发心智能力作用有能得到发挥。音乐课音乐赏析,作品介绍,唱唱歌。舞蹈课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体育课只注重体能训练等等。学生艺体技技能水平发展低,协调能力差。

三、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艺体课程开设导向

1.艺体课程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思想情感教育为辅,促进学生发展。专业化的艺体课程与普及性的艺体教育呈现两个极端。前者教育中除了强调技术就是技术,后者,除了思想情感强调的还是思想情感。这说明,艺体教育具有着多面性的特点。大中小学的教师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面对普及性的教育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面对课程标准上的规定,“艺术教育目的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又会找不着方向。比如音乐课,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介绍介绍音乐作者,创作背景,听听音乐,陶冶陶冶情操,时间就没了。如此循环往复,艺术课程基本都限制在这个层面上,很难上升到表现美的层次。艺术中其实包含更多的是技术技巧。艺术作品中思想、情感、审美内涵,只是一个小部分。优秀的艺术作品水平更多的体现在其具有高超的技术、技巧,贝多芬的《命运》,《英雄》,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等等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艺术具有非具象性特点,其情感思想审美皆具有主观性色彩,在教学中,难以对其进行确切把握。很多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大多数是头脑空白,只是领略了一些情绪、感官上的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又是一时性的,过后很少能将情绪难以转化为深层的情感,音乐停止,这种体验将很快消失。因此很多的音乐欣赏课都浮于形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无法衡量。因此,应将思想情感审美教育占据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时间强调技能性训练。通过有效的技能性训练,促进学生的协调能力、大脑统合能力提升,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更积极的意义,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气质也将变得积极乐观、开阔昂扬。

2.区别于专业系统性的艺体教育形式,选择适合的技能训练内容。艺体课程定要与专业系统化的艺术培训区别对待。系统化的培训,而没有系统化的时间投入,往往使学生永远停留在基本功的层次。很多教学,尤其是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专注于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舞蹈培训,踢腿下腰,拉韧带,一训几年,学生不会跳个成品的舞蹈;素描画几年,不会画个简单小动物或情景画;钢琴弹车尔尼几年,不会弹一些小乐曲等等;单纯接发球练几年,不会对打等。大量单项的基本功训练对于从事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但大多数学生不朝专业方向发展,不可能投入非常多的精力于其中,没有太大必要把时间都投入到太多的单项基本功训练中去。单项基本功的训练,大脑的反应是机械而单调的,不利于学生的反应、协调能力提高。而应用性的成型作品:成品舞蹈,情景漫画,歌乐曲演奏等,其中融入了更多的能力因素: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大脑的应变、协调能力,基本功力,情感能力等等。基本功的训练应与成型作品训练齐头并进,把握好比例。对于普通的学生,一次课的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应占据最多三分之一的时间,更多的时间用于应用性作品的训练中。很多技能并不一定非扎实基本功不行的。比如舞蹈训练中,学生若能够跟上音乐节奏,肢体动作协调,适应动作变化,记住整套动作等,即使因不扎实的基本功而导致动作不是太到位,也没太大关系。短时间的学习中,理论与基本功的训练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选择适合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的应用性技能训练内容。比如音乐课程,主要能让学生唱会些歌谱,唱几首歌曲,进行打击乐的训练与表演;舞蹈课程,主要能让学生掌握几个成品舞蹈;美术课程,主要让学生能做出一些手工制品,画一些情景漫画;体育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武术,健美操,球类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