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范文第1篇

1. 教学环节

1.1环节一:导入

(1) 头脑风暴

教师呈现一句描述古今中外著名人物句子,激发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猜测可能的人选;然后通过提供不同的细节句的描述,帮助学生明确答案。例如,首先给出“He was a great man in Chinese history.”后,分别给出两种细化描述“This great man helped turn China into a new country. (配图为孙中山)”和“This great man taught over eight thousand students abou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配图为孔子)”

(2) 复现观察,引入概念

教师在屏幕复现上一环节的句子,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关注黑色加粗划线单词――定语(attributive),例如:He was a great man in Chinese history.。其次,带领学生感知“定语/单词”已经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信息(每一句所对应的人物都有多种可能答案),所以需要更多“句子”来帮助我们进行表达。从而进入今天的主题定语从句(attribute clause)。

【反思】

在本环节中,人物设定徐为学生所熟悉,依托于学生已熟悉的语言素材出发,教授新的语法知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表达的兴趣。从语法教学目标而言,同样依托于旧知(定语),通过旧知引入新知(定语从句),新旧结合导入概念。

(3) 重构句子 模仿练习

教师举例示范定语从句后,学生将上一环中的简单句合并成定语从句。例如,“He was a great man in Chinese history who helped turn China into a new country.”和“He was a great man in Chinese history who taught over eight thousand students abou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4) 复现观察 提炼结构

教师将上一活动的句子进行复现,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提炼定语从句的基本结构。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定语从句并找到其共同拥有的单词“who”。第二步,请学生具体讲明每一句句子中的who所指为何,之后进一步归纳“who指人”,且这个人就在单词who 之前,最后引导学生能归纳出“人+who+句子”结构。

【反思】

传统语法教学一贯方法是由教师讲解语法后,学生进行大量机械练习。这与课标中“强调学习过程,重视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型”的核心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定语从句。接着指导学生逐步发现语言规律,并尝试自我构建语法概念。

1.2环节二:语法运用

提供学生一定的句型“(Name) is my favorite teacher who/that...”和“(Name) is my best friend who/that...”,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说一说自己最好的朋友。通过口头练习使得学生在表达中运用语法。接着请学生组内讨论后,以对话的方式向班级报告,最喜欢哪一种教师及最喜欢哪一类朋友。最后,每组选择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贴于黑板上与大家分享。

【反思】

三个活动的设计是体现了由易到难、依次递进的教学理念。第一个活动是处于简单的模仿表达的阶段,第二个活动就要求学生使用目标语法在小组中进行比较真实的语用交流。第三个活动要求学生选取并写下最精彩的句子,就是从口头落实到笔头落实的跨越。

同时两个句式的悄然变化也是为了后一环节教学做铺垫准备。

1.3环节三:剪纸学语法 直观又形象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偶像,预先将将例句打印在纸条上“I admire Mao Zedong who was a genius.” 通过剪纸方式,将这句杂句变成两个简单句“I admire Mao Zedong.”和“Mao Zedong was a genius.”然后交换两句简单单句的顺序“Mao Zedong was a genius.”和“I admire Mao Zedong.” 接着,提问学生第二个“Mao Zedong”如何处理,学生集体回答用“who”来替代。请学生观察黑板上已有的定语从句结构,邀请学生按照“人+who+句子”的结构重新排序,继续通过剪纸的方式将句子重新组合,最终变为“Mao Zedong who I admire was a genius.”

最后,请各小组依此分别改写黑板上的精彩句子(环节二)。

【反思】

关系代词在从句中作主语、作宾语;是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师授课都是一个挑战。所以在备课时,为了突破该学习难点,教师作了3套预案,在课上,根据学生反映情况,选择这套剪纸方案,帮助学生直观理解“who”在从句中做宾语可省略。从学生反馈来看,该班学生改写句型基本正确,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1.4环节四: 学生议偶像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共同的共同的偶像,每位成员就选定人物用定语从句写一句句子。学生大多能基本正确使用目标语法(定语从句)。

2. 从本节课浅谈如何引领学生体会领悟语法

2.1创设语境引领学生体会语法功能

语言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言是为了人们运用而存在的,因此为语言学习创设语言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法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却在教育实践中脱离长期语境――教师讲解结构用法,学生被动机械记忆。所以教师“劳心劳力”,学生同样“苦不堪言”。这样的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学生没有了语言实践和表达自我的机会。

本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猜猜著名人物”“讲讲周围师生”和“议议心中偶像”三个内容板块,以“各种人物”穿起整节课的内容主线,帮助学生在一个完整语境中充分参与到定语从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体会定语从句的语法功能。

同样在环节一中,请学生头脑风暴猜人物环节,接着通过教师给出的详细信息,才能明确人物。比听教师讲解枯燥的原理,学生充分在语境中体会定语从句用于描述人物和提供更多信息的语法功能。

2.2有效提问引领学生观察语法结构

本节课中教师主要提问方式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逐步学习语法结构。以旧知识带动新语法的学习。在有相关知识铺垫的后,才能更好地引出新知识。如: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回顾定语(单词)的概念,引入到定语从句(句子)的新知识。

教师:What are these red words?

学生:They are adjectives.

教师:We use adjectives to be ... We use adjectives to do what?

学生:定语(中文)

教师:Yes. Attributive,定语。(写板书)So when attributive words are not enough, what can we do? We can use ...

学生: Sentences!

教师: Yes, today our topic is “attributive sentence”. We call it “attributive clause”. 定语从句。

同样,在引导学生观察定语从句基本结构“人+who+sentence”的过程中(活动五),教师也是通过有效提问,层层铺垫,帮助学生观察归纳语法。

2.3综合实践引领学生领悟语法运用

为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实践运用中,设计了多种真实丰富的语言实践。所选择的人物或是古今中外著名人物或者周围师生,都是贴近学生生活,且符合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能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交流动力。在活动中先是请学生点名道姓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或者学生,随后任务难度升级,进行小组内有意义地讨论交流后,以对话方式报告最喜欢哪一类教师或者哪一类学生。

3. 小结

课标中许多理念都为如我们一线教师广为推崇,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实践和摸索。课标中所说“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是本节课的备课之初的理念指引,在语境中体会语法的功能,在语境中领悟语法的结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语法。

参考文献

[1] Hammer,J. How to teach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Ur, P. Grammar Practice Activities: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花样点名 乐于表达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新《纲要》颁布后,幼儿语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该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使用语言,学会说话。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教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该年龄段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环境刺激,取决于教育的影响。那么教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最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充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呢?通过实践发现传统的晨间点名比较枯燥乏味,传统点名都是老师点名,幼儿起立响亮的应答,没报到名字的幼儿要保持安静。一开始孩子们都能挺直小腰认真地听,可没过多久,就表现出不耐烦,耷拉着脑袋、东张西望,有的甚至开始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话了。而这一环节虽然只有5-10分钟的时间,但如果科学的采用花样点名,使其成为一种游戏的方式,有效地与幼儿参与表达说话整合,抓住这个教育时机,就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利用晨间点名环节,结合花样点名在促进小托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温馨的花样点名可促进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信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在一个时间段得到老师的拥抱或鼓励。小班年龄的幼儿依恋亲人,情绪不稳,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小班初,可以采用抱一抱点名:请幼儿大声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ⅹⅹⅹ,我喜欢你们。"当幼儿表达完后,给予幼儿大大的拥抱,幼儿的信心倍增。

在这段时间里,我班有个男孩比较内向不爱表达,每次在点名环节中总爱看着其他小朋友大声的介绍,然后当看到其他小朋友被老师拥抱夸奖时脸上也会露出笑脸,感觉着其他孩子带来的幸福感,一天一天过去,他终于跨出这一步,虽让第一次他的声音很轻,但每天每到这个时候,只要他表达了,他都能得到每天都有的拥抱和肯定,现在的他在表达时声音响亮完整更有信心了,成为小朋友学习的榜样了。

小班幼儿刚刚离开家来到陌生的环境,情绪很不稳定,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不安的情绪,一种深刻地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感这时老师利用点名时间这样增进了师幼之间的情感,从而促进幼儿乐于表达敢于表达的信心。

其次,晨间花样点名面向每位幼儿,更能成为幼儿语言训练的练兵场。小班幼儿的语音发音不清楚,代词使用混乱,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常见的通病。点名环节点到幼儿的名字就请幼儿来说一句话,在逐个的简短句的表达中能更细化的纠正幼儿的常见语病,有针对性。如小班中下学期开展花样点名"我穿的衣服",当老师拿出一幼儿的名字卡片点到该幼儿时,幼儿简单说说自己的衣服。会有个别幼儿说:"我穿了裙子,红色的,今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幼儿用正确的顺序来讲述,并可视情况利用一小阶段时间调整,慢慢地幼儿就会讲较短的一句完整的话了。

再次,为了统计每天的出勤人数,点名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环节,点名环节每天进行,每个幼儿每天都能得到一次集体面前说话的机会,更有利于幼儿养成参与表达的习惯。

当然,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到活动的效果。比如:教师没有把握好讲述的进度等等,结合实践,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相应的策略。

一、打破传统点名,走出花样点名形式化误区。

晨间花样点名环节是教师可采用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但不能说只要用了花样点名就提高语言教学实效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讲述的内容方面考虑不周,没有阶段性和循序性。对幼儿讲述能力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花样点名只走形式化。对此,教师只要找到了孩子的讲述兴趣所在,结合趣味化的点名方式,让孩子敢说、想说、愿意说也就不再困难了。

1、 使点名方式花样化,趣味化,实效性。把点名的趣味化作为幼儿乐意来讲述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如:教师利用名字宝宝开火车的点名方式,拿出一张贴有幼儿照片的名字卡片,请幼儿根据内容表达一句话后教师把他的名字卡片排到"火车"后面。幼儿会更乐于来表达,更希望马上就点到他的名字。

2、 讲述内容简短并贴近幼儿生活。并注重计划性、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要善于看到孩子的表现及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状况,及时的调整内容,让孩子的快乐持续保存。

3、 准备充分的凭借物。凭借物可以由教师准备,也可以由幼儿自己准备,如:讲述"我的玩具"可以带幼儿喜欢的玩具,讲起来会更有自信。

4、 对幼儿的讲述及时点评。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孩子总是希望得到成人的夸奖,对幼儿来说,教师是一个重要人物,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特别是对于胆小懦弱的孩子,我们更应给予充分地肯定与积极的鼓励。

二、 培养晨间花样点名的良好习惯。

《纲要》中提出小班幼儿就必须学会安静地听同伴讲话,不随便插嘴。如何让孩子们爱上点名,真正利用点名环节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可以开展各种点名游戏:比比谁的耳朵灵:让孩子看老师的口型猜猜老师在叫谁的名字,点到的该幼儿再来表达......孩子们对这些点名方式很感兴趣,每次都会安静地倾听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了,有意倾听的意识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很多。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尤其是对倾听习惯不好的幼儿加强个别教育,采用眼神、手势、模仿(可以是能力弱的幼儿向能力强的幼儿学习)等多种手段给予提醒和帮助,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总之,幼儿在有趣的点名环节中训练说完整话是一个愉悦的语言教育契机。切忌讲述太强调教育目的性,我们的意图是培养幼儿"想说""敢说""会说"。唯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语言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范文第3篇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近年来,我一直在书堆中寻寻觅觅,及时掌握教改信息,认真学习领悟课改理念,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敢于改革,勇于实践,借鉴先进、前卫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多次创设条件,走出去观摩聆听名师大家的经典课例。好多位名师的教学经典一次次吸引了我。他们的课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连课堂过渡语也仔细推敲、精心设计,使听者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之感。我现在如同一个习武者获得了武功秘籍,教学中边读边操练,借鉴名师经典,落实课标理念,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成了师生交流、互动、展示的舞台。于是学生们发现:先前一本正经、总是板着面孔的我有了诚挚的微笑、宽容的目光、协调的动态语言,课堂多了一些轻松,多了一些真实,多了一些笑声,多了一些灵动。为此,我略有感悟,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向名师学哪些呢?我认为要向名师学习以下两点:

一、学习名师的一颗童心

名师共同特点是:他们关爱每一位学生,一颗永远的童心。名师是幽默的,在恰到好处的夸张中点拨迷津,在意想不到的诙谐中激励导行。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名师是孩子化的,他们的语言总能与孩子的语言碰出火花。他们尊重人、欣赏人,即便是独到的见解,也用商量的口吻道出。

许多名师精彩的教学片段使我终身难忘,不断引领着我去模仿、创新,促使我从困惑中走出来,从反思中醒悟。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古诗《草》,最后安排学生回家汇报,老师转换角色,分别演妈妈、哥哥、奶奶,对汇报学生或赞赏,或引导,或考察,或归谬,情境生动,寓教于嬉,令人忍俊不禁;而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他抓住重点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来了个“来来回回读重点”。文章共四个故事,读完每个故事后,老师就事论事,不作点评,然后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段话。学生感悟一次次加深,深切的怀念之情写在师生脸上,令人动容。

支于恒老师在教《匆匆》一课时,根据文本的特点,运用了诵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学中支老师让学生充分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整个教学环节为“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来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创作”自己的格言或警句。教师边巡视边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写出立意或语言独特的句子,以表达自己对课文、对时间和生命个性化的感悟。我听后真正感到,支老师把课堂时间真的还给了学生,把黑板真的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难怪听课老师异口同声说到:支老师的课堂是读书的课堂,也是艺术的殿堂。使人听后久久难忘,既给我们艺术的享受,又引领着我们去模仿、去探究……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作文课《捶捶乐》,教学如同拉家常一般,口语交际、表演、现场交流、推销产品等教学环节层层铺设,学生领悟到了“语言有魅力”的真谛。是啊,作文,不正是以“语言的魅力”作基础吗?窦老师授之以渔,这堂课,能不让我们对“超越课堂,超越生活”作点思考吗?

孙双金老师在教学《春望》时,引来杜甫的另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详学一略读。诗言志,诗人的悲之切、熹欲狂的情怀让学生深深感动。读书感悟发挥到淋漓尽致,我们不得不赞叹教育者的独具匠心。

二、学习模仿名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范文第4篇

一、故事导入法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设计一段生动有趣或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逸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笔者觉得文本适合以故事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拉开序幕:“20世纪,有一位集盲聋哑一身的女性凭借其顽强的毅力顺利地毕业于哈佛大学,她在无光、无声、无语的世界孤独前行了87年之久,她以坚强的品质、卓越的成就震撼着世人。这个生活在黑暗无声世界中却给人类带来无限光明的女性,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主人公——海伦·凯勒。文章中我们看不到海伦·凯勒面对不幸的消沉,更看不到面对多舛命运的自暴自弃。她以豁达乐观去迎接生活,以热切、坦诚和真挚去拥抱生活。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感受这位英雄的内心世界”。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联想,也让学生领悟到了人生哲理。

二、课件导入法

多媒体课件在提高课堂效率上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作用。导入环节也可以通过课件来实现。例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一文时,上课伊始,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依次展示了五幅江南山水画,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欣赏的感受,为走入文本做好铺垫。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品味赏析文章中的具体片段,向学生分别展示了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和寒冬闲步图五个多媒体课件,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打好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所需要的课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诗词名言导入法

诗词歌赋、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却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音律之美,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和较强的说服力,容易激起读者或听者的情感波澜。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一些诗句名言来导入新课,必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相信未来》这一名作时,笔者采用诗句名言的方法进行导入: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被排挤离开长安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虽然作者处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但出于自身积极入世的愿望、毅力和决心,竟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表达了自己誓为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诗句一说出,就听见学生嘘声一片,很多学生都把这诗句复读了一遍,有一位学生还说:“好美、好有魄力的诗句啊!”笔者顺势说:“时隔1200年后,又有一位天才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用学生熟悉的名人作品或评价来感染学生,顺利导入所学内容,教学效果自然好。

四、联系生活导入法

纵观现在的高中教材,文言文已占高中语文课文总数的40%左右。再看各省高考试题,文言文考查比重也已占除作文以外基础知识的20%多。因此,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面对枯燥的文言文,学生常常表现出畏惧甚至排斥。在教学中,可采用联系生活、结合社会热点来导入新课的方法,使枯燥的文言文教学生动化、趣味化。

例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节选)》这篇课文时,笔者在课前进行了思考,决定选择中国新闻网的一则消息:“在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总理一开场,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消息还未读完,学生的情绪已被调动起来,纷纷议论开来,有的学生在重复着温总理所念的诗句,有的学生在猜测着这句诗的意义,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笔者总结说出了这句话的含义所在,并顺势导入新的学习内容:“那么,屈原是如何说出这句话的?这句话体现了屈原什么样的精神,值得温总理去引用呢?”带着上述疑问,开始新课学习。紧扣时代的简短新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自然也就为讲课做好了铺垫。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范文第5篇

失败给人的感觉总是不那么让人舒服,但是人生中总会有失败存在,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我们如何对待它。作为一名教师,我总是努力抓住失败作为教育契机,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校里组织比赛活动那是经常性的,而有第一名,就免不了有最后一名。成功与失败都是很平常的,可是失败对一个总是成功的人或班级来说又那么无法接受。今年教师节学校组织了一场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形式可以新颖灵活一些,不必死板的站着朗诵,因此各个班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形式都被应用出来了,由小品引入,中间夹杂舞蹈、唱歌等,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我班也通过一个小品来体现老师的辛苦,进而引出后面的诗朗诵。但是小品中老师的形象表现的不如被教育的差生的形象鲜明,而且因为表演者紧张而未能圆满完成朗诵,因此而招来了大家的非议,说负面作用大,起了坏作用。但我觉得学生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单就结果就为学生的思想下评语的话,有点扣大帽子的嫌疑,孩子终归还是孩子,他们考虑的不可能那么仔细。而且班长把几个从没上过台的同学搬上了表演台,尽管非常紧张而未能把诗朗诵好,但他们很聪明的运用机智使节目结束,并且表现了不认真学习、不认真准备节目的结果是不可能好的。这倒让我觉得应该多表扬,毕竟他们没有因此而冷场,这说明他们非常聪明,很负责任,知道出现问题要自己解决,也知道如何解决自己遗留的烂摊子,而且这不失为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

因此节目一结束我就找到了这五位同学,首先我感谢他们帮了老师一个忙,因为整个节目的准备我都没参与,因为我一向认为只有大胆的放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而且我告诉他们成绩不是第一位的,不是最重要的,勇于参与本身就是成功,不必因为最后的结果而丧气。第二,我们有三位同学是第一次站到台上参加节目的表演,紧张是必然的,如果能多一些机会,结果肯定会有所不同,而机会是靠自己去争取的,所以我们以后要把握人生中的每一次机会,让它成为磨砺我们的磨刀石,这样我们的本领就会越来越强。第三,自信是靠能力来支撑的,没有对能力的正确认识而过分自信,这是势必要失败的。(因为之前有同学很自信的告诉我等着拿奖就行了)而能力是靠不断的学习、练习培养起来的。参加朗诵的这三位男同学都是篮球运动员,学习本来就不很好,而且抓得也不紧。在这次活动中由于参加篮球训练,练习的机会很少,也因此导致了节目的不成功。表演节目是这样的,学习、篮球、工作无不是这样的。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请同学们牢记。第四,失败是人生的必修课,任何人都不能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一等奖我们能得,别人也能得,我们要正确看待它。(因为我们班曾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们能享受得了成功的喜悦,我们也能承受得了失败的痛苦,成功之时不得意忘形,失败之时也不能垂头丧气,毕竟“这也会过去”,就应了老师曾讲过的小故事:巴西足球队在比赛失败和成功的时候,巴西人民都送给他们了一句话:“这也会过去。”而且据说这也是伟大的所罗门王的一个故事,所罗门王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一位智者在梦里告诉他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至理名言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智慧,能使他得意的时候不会趾高气扬,忘乎所以;失意的时候能够百折不挠,奋发图强,始终保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状态。但是,醒来之后却怎么也想不起那句至理名言。于是,所罗门找来了最有智慧的几位老臣,向他们讲了那个梦,要求他们把那句至理名言想出来,并拿出一枚大钻戒,说"如果想出来那句至理名言,就把它镌刻在戒面上。我要把它这枚戒指天天带在手指上。"一个星期过后,几位老臣兴奋地前来送钻戒,戒面上已刻上一句勉励人胜骄、败不馁的至理名言:"这也会过去!"

最后,我对全班同学说:“我们都希望能为班级争光,能在学习、比赛中独占鳌头,但这个成绩不是老师最关心的,老师更关心同学们的长远发展,不要因为害怕不能为班级夺得第一名就放弃对自己的锻炼,每次活动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得到锻炼,在老师看来比夺得第一名更让人高兴。”这样学生充分认识到成绩不是老师最迫切想要的,学生才能在以后积极的参与各项活动,也才能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了解:我们不是为了成绩才努力,我们是为了自己能力的增长而奋斗。这样即使一次或者几次的失败也不至于打倒他们。

“失败乃成功之母”不是一句简单的名言,不能只是把它记住,更重要的是真正的认识到它的作用,让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