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浒传好词好句

水浒传好词好句

水浒传好词好句

水浒传好词好句范文第1篇

水浒传的好词:

心满意足、效犬马力、徇私舞弊、徇私作弊、心头撞鹿、陷于缧绁、悬崖峭壁、血雨腥风、削职为民、笑逐颜开、用兵如神、倚草附木、坐立不安、捉摸不定、朱甍碧瓦、壮气凌云、自取罪戾、浓妆艳抹、屁滚尿流、炮龙烹凤、披头盖脑、披头散发、千恩万谢、七横八竖、气急败坏、青面獠牙、相机行事、七上八落、七损八伤、七上八下、弃邪归正、缺一不可、人非草木、如饥如渴、人困马乏、人山人海、色胆如天、说地谈天、深根固蒂、烧眉之急、四平八稳、似漆如胶、深入骨髓、十死九活、丧师辱国、碎尸万段、束手无术、三瓦两舍、十字街口、十字路头、天寒地冻、偷鸡摸狗、屯街塞巷、螳螂黄雀、目睁口呆、捏脚捏手、袅袅娜娜、天诛地灭、忘恩失义、万箭攒心、无千无万、悬肠挂肚、须发皆白、腥风血雨、心腹之交、心慌撩乱、虚晃一枪、心惊胆裂、啸聚山林、天年不齐、探头探脑、堂堂一表、咬定牙根、义胆忠肝、一佛出世、一帆顺风、眼花心乱、压肩迭背、压肩叠背、亚肩迭背、眼疾手快、一箭之地、开眉展眼、里勾外连、路见不平、踉踉跄跄、柳眉踢竖、泪如雨下、两相情愿、明明白白、民穷财尽、民穷财匮、漫天遍地、面色如土、买上嘱下、一箭之遥、雨零星乱、雨零星散、一马当先、饮泣吞声、有钱有势、看景生情、猿啼鹤唳以礼相待、彻里至外、成群作队、垂首丧气、做好做恶、成团打块、喘息未定、藏踪蹑迹、冲州撞府、德薄才疏、大败亏输、独出心裁、大刀阔斧、鼎分三足、大呼小喝、跌脚槌胸、多见广识、倒街卧巷、大街小巷、顿口无言、当面错过、东挪西撮、大请大受、登山涉水、点头会意、掉头鼠窜、多言多语、顿足捶胸、淡妆轻抹、风兵草甲、放刁把滥、纷纷洋洋、贩夫皂隶、翻江搅海、风门水口、扶墙摸壁、扶危济困、佛性禅心、逢凶化吉、风行雷厉、飞檐走壁、飞针走线、过府冲州、冠屦倒施、鬼哭神惊、寡情薄意、骨肉未寒、高山峻岭、观形察色、诈奸不及、惜客好义、血流成渠、有头有尾、一五一十、杳无踪迹、以终天年、执鞭坠镫、真才实学、赃官污吏、众虎同心、高姓大名、改邪归正、狗血淋头、归心如箭、归心似箭、观者如垛、魂不着体、魂飞魄荡、花街柳巷、话里藏阄、横七竖八、回生起死、魂消胆丧、花枝招颤、积草屯粮、箭穿雁嘴、脚高步低、近火先焦、挤眉弄眼、家破人离、吉日良时、极天罔地、将遇良材、、将遇良才、口出狂言、恐后无凭。

水浒传的好句:

1、堂悬敕额金牌,家有誓书铁卷。

2、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3、昔时常说江湖上闻名,似古楼钟声声传播;今日始知星辰中列姓,如念珠子个个连牵。

4、八方共域,异姓一家。

5、惺惺惜惺惺,好汉识英雄。

6、昔时常说江湖上闻名,似古楼钟声声传播;今日始知星辰中列姓,如念珠子个个连牵。

7、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

8、有力使力,无力斗智。

9、所有诸懊恼,皆从不忍生。见机而耐性,妙悟生光亮。

10、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11、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今番欲作悲秋赋,回首西山又日斜,天涯孤客真难度,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12、恰是寒冬气象,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纭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13、心安茅屋稳,性定菜羹香。世味薄方好,人情淡最长。

14、两个待向前,只听得殿前又卷起一阵怪风,吹得飞砂走石,滚将下来;摇得那殿宇岌岌地动;罩下一阵黑云,布合了上下,冷气侵入,毛发竖起。

15、笑挥禅杖,战天下英雄好汉,怒掣戒刀,砍世上逆子谗臣。

16、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哭: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无声谓之号。

17、远远望见旗蔽日,刀剑如麻,前面都是带甲马军,后面尽是擎兵将;大刀阔斧,杀奔白龙庙路上来!

18、失群的孤雁,趁月明独自贴天飞;漏网的活鱼,乘水势翻身冲浪跃。不分远近,岂顾高低。心忙撞倒路行人,脚快有如临阵马。

19、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

20、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

21、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22、远眺望见旗蔽日,刀剑如麻,前面都是带甲马军,后面尽是擎兵将;大马金刀,杀奔白龙庙路上来!

23、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24、两个待向前,只听得殿前又卷起一阵怪风,吹得飞砂走石,滚将下来;摇得那殿宇岌岌地动;罩下一阵黑云,布合了高低,寒气侵入,毛发竖起。

25、史文恭正走之间,之间阴云徐徐,凉气飕飕,星雾漫漫,暴风飒飒,虚空中一人,挡住去路。

26、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27、史文恭正走之间,之间阴云冉冉,冷气飕飕,星雾漫漫,狂风飒飒,虚空中一人,挡住去路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28、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29、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

30、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31、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

32、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今番欲作悲秋赋,回想西山又日斜,天边孤客真难度,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33、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34、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未免阵中亡。

35、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

36、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37、广施恩泽,人生何处不相逢;多结冤仇,路窄狭时难回避。

38、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39、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40、失群的孤雁,趁月明独自贴天飞;漏网的活鱼,乘水势翻身冲浪跃。不分远近,岂顾高低。心忙撞倒路行人,脚快有如临阵马。

41、地方四五百里,英雄一百八人。

水浒传好词好句范文第2篇

②那些江湖好汉,简直就是我的兄长。他们闯祸逃亡,抗官落草,攻州牢,劫刑场,我都尾随他们,目击其事,身临其境,惊心动魄。偶尔清醒,返回现实,听见树上蝉吟,窗前人语,倒觉得很陌生,赶快又跑入书中。看哪,沧州路上的大雪,草料场中的猛火,大泽桥上的快刀,野猪林中的飞杖,何其痛快淋漓!令我伤心的是,水亭的响箭,山寨的反旗,聚义厅的“替天行道”,这一切终不免“英雄惊恶梦”,溘然幻灭。读者可知,我读的是七十回本,结尾的回目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惊恶梦”。

③有同学告诉我,一百二十回本后面受了招安,结局很惨。我就决心拒读。又听说还有部《荡寇志》专写梁山英雄吃败仗,被擒被斩,我更厌恶,觉得作者太坏太毒。

④后来,我还读过古今中外的许多小说,其中能读下去的佳作也不少。《水浒传》则不同,不但能读下去,而且能读进去。对故事感兴趣,自然能“读下去”。更进一步,与人物同悲欢,遂至移我心性,就是“读进去”了。我本柔弱少年,不好嬉戏,打架更不行。自从混入水泊山寨,结识李逵、武松、鲁智深之后,心性大变,常常觉得正义冲动,有太多的不平,就想造反,挥刀于幻象之中,放火于梦境之内。

⑤《水浒传》给了我许多快乐,令我感激终身。首先,让一个未涉世的少年乍见社会下层真相,懂得一些人情世故。至于故事引人入胜,愉情,消我暑假,亦大有益。还有一个快乐,当年我在班上,同学提出七十回目中的任一回目上句考我,我都能回答出下句来。例如提出“急先锋东郭争功”,我便回答“青面兽北京斗武”。连楔子的“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样索然无趣的回目也背,使同学们不敢小看我,我就得意了好一阵。

⑥我这人谈话■唆,下笔简明,善用口语,能造短句。写得再拙,都容易看懂。这点点可怜的看家本领从哪来的?可追溯到《水浒传》的文字,那短促有力的古代口语。

(选自流沙河著《晚窗偷得读书灯》,新星出版社,有删改)

【技法一赏】

融情于事,感染力强。融情于事法,是指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文章写作者读《水浒传》的狂热以及收获,无不将情感融于笔端,易于引发读者共鸣。如第②段中,“听见树上蝉吟,窗前人语,倒觉得很陌生”写出作者暂停读书时的情景和感受,可见作者“入书”很深,一旦听到屋外声响,竟有恍如隔世之感。

【跟踪演练】

1.段落把握。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记叙文中段落作用的分析。在记叙文中,开头从内容来看,往往有交作对象、点题、点中心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往往有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等作用。把握了以上几点,明确了开头内容之后,此题不难解答。

2.情感体验。依据提示,用短语概括文中“我”对《水浒传》的情感变化。(答案均为四个字)

仿佛着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记叙文人物情感的把握。解题时,围绕“‘我’对《水浒传》”的态度,从各个段落中找到相关语句,从中筛选关键词语摘抄下来(如提示中的“仿佛着魔”即文中的词语)或者加以概括即可。值得注意是,要切合题目要求所规定的字数。

3.词语品味。第 ③段中加点词“决心拒读”与“更厌恶”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结合语境具体理解其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明确文段中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与《荡寇志》内容的不同,区分“决心拒读”“更厌恶”包含的情感程度轻重,则可答出此题。

4.内容概括。第 ④段中写道,“我”读《水浒传》“能读进去”。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题目中已锁定了相关的段落,将段落理清层次,围绕“读《水浒传》”对“我”的影响,筛选相关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5.文本探究。周国平谈及读书的快乐,其中一个方面是“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流沙河读《水浒传》便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请结合你的阅读经历,从“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的角度谈谈你的收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浒传好词好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水浒传》;赵季平;创作特点;旋律;歌词

自电视剧《水浒传》播出以来,《好汉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凡是看过电视剧《水浒传》的观众一定都记得《好汉歌》。甚至观众不分年龄都会哼唱这首作品。可见《好汉歌》真正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好汉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大众的青睐。《好汉歌》具有鲜明的旋律,大气磅礴、朴实的歌词,荡气回肠、情真意切的演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这首主题歌也是整部剧情主题的浓缩,它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和感情、深化主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听着这首歌《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宋江、鲁智深、林冲等就会跃入眼帘。

一、曲作者介绍

《好汉歌》的曲作者赵季平是中国电影作曲家。赵季平1945年生于甘肃平凉。1970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1978年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1980年后,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作曲、副院长,中国音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现任陕西省文联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等职。自1984年为电影《黄土地》作曲以来,先后为四十多部影片作曲,其中为《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影片所作音乐多次在国内和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可以说,他的名字与中国新时期电影最辉煌的成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二、《好汉歌》的创作特点分析

(一)作曲家赵季平深刻研究剧情捕捉创作灵感

赵季平可以说是一个为民而歌的作曲家,他深刻领悟到影视音乐应该赋予影视以灵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影视不仅是视觉艺术,同时也是听觉艺术。作曲家要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根据影片的情节、画面和氛围进行创作,这就有其特殊性。所以,作曲家要在音乐与画面结合方面具有独特的悟性,要能很快根据导演意图创作出具有灵性的音乐,不再只具有协调作用和媒介作用,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画面所未能表达的深层感情,使音乐和画面的结合浑然一体。《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汉的光辉形象,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客观真理和农民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影片塑造了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该剧不仅仅停留在对宋江和晁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因为该剧在揭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是以群像而不是以个体的方式来进行的。群体形象的塑造具有典型意义。个体和群像问题往往就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对群像的剖析,除了要揭示个体的性格特征之外,还要揭示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即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思想内涵。赵季平紧扣小说情节,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创作出了既与剧情融为一体,又突出人物整体形象的《好汉歌》。

(二)旋律亲切、朴实、自然

《好汉歌》从听觉上给人一种感觉――旋律比较简单,容易上口。作曲家为了更好地与剧情融合。特地选取了领唱和合唱相结合的方式。既突出了电视剧要表现的群体形象,又表现了电视剧内容揭示的深刻内涵。歌曲运用了叙唱性的旋律。以歌词的自然字语、语调为基础,以歌词的朗诵节奏为依托。字句结合基本是一字一音或一字工音,乐句与词句的结构基本同步。这种叙唱性旋律自然、朴实、流畅、容易上口。歌曲结构简单,运用了一段式。整首作品由五个句子构成,(aabcb)非方整性乐段。前两句运用了完全重复的手法。歌曲中运用了很多大跳,如纯八度、小七度、纯五度大跳,颇有特点。大跳是一种具有魅力的旋律进行,增加了歌曲的动力感,同时大跳也是传统民族音乐常用的一种手法。此外,休止符的运用恰到好处。在多人合唱的部分运用了八分强位休止符,效果很好,更有力地表现了好汉们豪爽、侠义的性格。曲作者对唱词与旋律的处理非常得当,而且演唱形式的新颖,使歌词与音乐配合得很恰当。

(三)歌词特点分析

1.歌词的口语化、自然化

口语是语言最快捷、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口语本身具有抑扬顿挫的音调变化,即一定的旋律性和歌唱性,因此被称为“歌唱性口语”或“旋律语言”。口语具有叙述和歌唱的功能。选用自然的口语与叙唱性的旋律相结合,无疑更好地表现了该电视剧的主题内容。“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嘿嘿嘿嘿参北斗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哇),说走咱就走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嘿嘿嘿嘿全都有哇)……嘿呀依儿呀唉嘿唉嘿依儿呀,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闻九州哇。”

口语是人民大众在生活中创造的语言,最熟悉生活,往往能将事物的量和质的程度差异表现得准确细微,表达民众心理也最周到清晰。每个词都有它们独特的含义,不可互相取代。《水浒传》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它的语言明快、生动、富于表现力。如曲中的“大河”没有用成“大江”。路见不平“一声吼”中的“吼”没有用成“嚷”或“叫”字。吼字既突出了英雄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壮举,又显现了他们粗狂的性格。

2.歌词中的衬词较有特点

《好汉歌》中运用了很多衬词如“哇”“嘿嘿”“嘿呀依儿呀唉嘿唉嘿依儿呀”等等。这些衬词在歌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衬词能更好地突出好汉们的性格。这些衬词的使用也是词作者表现作品的内在感情的需要。水浒里的人物大多是英雄好汉在逼迫无奈的情况下聚义梁山。所以词作者用了很多衬词来突出人物粗犷、刚毅的性格特征、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演唱形式上的特点

水浒传好词好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浒传:民族审美风格:市民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引言

作为英雄传奇的代表作,《水浒》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空拳打猛虎的武松以及双斧劫法场的李逵,小说歌颂了力与勇,赞扬了侠与义,充满了无限的生命活力。“正是这个熙熙攘攘并且常常是野蛮的世界使《水浒》进发出不同凡响的包含人生真谛的气息”。…然而,充满着力与勇的英雄,亦被冠之以“暴力”仪式的旗手,剖心挖腹,啖食人肉,杀人破刃,这些传统意义上狰狞丑怪的画面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以至于夏志清先生认为水浒英雄中的大多数都在践行着一种行帮道德,而绝非英雄主义信条。潘常知教授对此亦持否定态度,认为《水浒》宣扬了暴力美学,“我们在《水浒传》里看到的却是‘丑’被美化:杀人被美化,打家劫舍被美化……”

尽管如此,在中国民众中,无论是小说《水浒》,还是以此为题材的水浒戏,或者由《水浒》改编的电视、电影,都是大受欢迎的。这就需要注意到中西文学作品的美学风格问题,钱锺书先生在《中国文学小史序论》中写道:“作史者断不可执西方文学之门类,卤莽灭裂,强为比附……文学随国风民俗而殊,须各还其本来面目,削足适履,以求统定于一尊,斯无谓矣。”反对强以西方文学的门类比附中国文学,文学随国风民俗而殊。宁宗一先生也曾著《浅谈(水浒传)的民族审美风格》一文,从民族审美风格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章回体小说。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水浒传》的民族审美风格与市民情怀相结合,从《水浒传》的美学风格、《水浒传》的传奇艺术以及《水浒传》的市民情怀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更好理解《水浒》的美学风格以及受众对小说文本的有效影响。

一、《水浒传》的美学风格

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有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它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通过一些列生动的英雄故事,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残暴,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英雄群体的画廊。“《水浒传》标志着一种英雄风尚。”对梁山英雄的解读成为理解《水浒传》民族审美风格的关键环节。

通观《水浒》全文,可以看到《水浒》着意最多的就是草莽英雄。它较少涉及闺阁之中的旖旎风情,亦没有琐碎细腻的情感表达,只以粗笔墨,快节奏,写豪侠,写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写打打杀杀,写野蛮与暴力,

“无意把梁山好汉写得文秀一点,反而对他们身上‘粗’、‘野’的一面加以渲染。”即使是艳如“天然美貌海棠花”的扈三娘,谐和了小说的整体风格,也与人们观念中柳眉轻锁纤指拈花的传统女性形象迥然不同,“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其飒爽英姿,不让须眉。

“小说作者把水浒好汉写得如同猛兽奇鬼,意在张扬一种蓬蓬勃勃的生命力量,显示他们不同平凡的豪侠风度。”这正是《水浒传》体现出的美学风格,野蛮、原始、自由、狂癫以及不合法度,为常人所不解。正如宗白华曾说:“晋人的豪迈,不仅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有时且超然于善恶之外,犹如深山大泽中的龙蛇,只是一种壮伟的夭矫的生命力的表现。他们有禽兽般的天真与残酷。”用来作为水浒英雄的阐释,亦不为错。

“每一种类型的小说,都自有殄域,我们在阅读时,必须把握住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水浒传》,如果我们能够从其风格特色上领略其艺术之境,并作出辨别,才称得上冷静的审美者。

二、《水浒传》的传奇艺术

不羁才子金圣叹曾经提出了“文情如绮,事情如镜”的主张,强调叙事的艺术化,作家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来比摩现实,不断地靠近现实。《水浒》精彩之处,正体现在小说高超的虚构艺术方面。正如李贽所言:“《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似逼真,所以为妙。”为求逼真,书中描写杀人,触及细节,以致把杀人卷刃也细细写来。“武松心疑,月光下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第三十一回)如果一一都当做现实来观,那么这些英雄的确无有任何美感可言。李逵斧劈小衙内,金圣叹评点说:“读至此句,失声一叹者,痴也。此自耐庵奇文耳,岂真有此事哉!’,这即是提醒读者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感,不能把小说中的事情坐实来看。而《水浒传》里的很多描写都要用这种态度来读,如此才能够进入《水浒》所营构的美学风格之中。

毋庸置疑,《水浒传》写人记事具有着高超的艺术水平。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三》中讲:“《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嘉靖才子李开先亦在《词谑》中云:“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冈谓:‘《水浒传》委屈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且古来更无有一事而二十册者。倘以奸盗诈伪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史学之妙者也。’”将《水浒》与《史记》比肩。李贽更是称叹《水浒传》“文字形容既妙,转换又神”,“《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

当雪莱称诗人为“世间隐匿的立法者”时,艾略特亦提出了“文学的‘伟大价值’不能仅仅用文学标准来测定”的观点,主张用“道德评判文学作品”。但即使是有着强烈的道德主义倾向的艾略特,也只是将道德评价标准参入文学评价标准之中,并未完全否定文学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更何况,在诗、文主居古典文学正统地位的国度中,不同的文体,其地位、性质与人们对其审美的期待又大不相同。诗与文,作为“正统”,肩负了更多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故诗多言志,文多载史载道,然文人于诗于文却多“尊而不亲”。伴随着文体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诗之余――词,词之余――曲,史之余――小说,它们肩负的“道”的成分已经大为减弱,作为与“阳春白雪”相对立的“下里巴人”,小说多徜徉于文人的曼妙情怀中,赢得了“不尊却亲”的地位,文人们用之自娱,亦娱民,在自由的精神王国中栖息不羁的灵魂。

故,将小说的艺术本质还原,以艺术的眼睛来审视艺术,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以此来看《水浒传》的“上风放火,下风杀人,打家劫舍,冲撞州府”,才能了然“《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不是虚言,才能真正懂得作者深意,通过文字抵达栖息着作者思想的艺术彼岸。

三、章回体小说的市民情怀

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的章回体小说,《水浒》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来自底层市民情怀的影响,满足于当时社会中草根民众的审美期待,其创作道路亦经历了从民间走向文人,又从文人走向民间的“积累――创作――接受”模式,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在动荡的社会中,饱尝辛酸苦辣,遭遇官欺吏诈。《水浒传》所写的世界恰也是朝败,是非颠倒,“赃吏纷纷据要津”,“狼心狗悻滥居官”,正如金圣叹之泄愤之言:“天下者,朝廷之天下也;百姓者,朝廷之赤子也。今也纵不可限之虎狼,张不可限之馋吻,夺不可限之儿肉,填不可限之壑,而欲民之不叛,国之不亡,胡可得也!”这是个典型的奸邪当道、小人得志而君子困顿、英雄失路的悲剧时代。所以,《水浒传》所塑造的黎民世界暗合了普通百姓的真实处境。

乱世百姓往往寄希望于两类人,一类是清官,另一类便是英雄。渴望清官而有了包公戏,渴望英雄则有了《水浒传》。在现实社会中,渴望清官,是希望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还民以公道,然而,当渴望清官而不得的时候,人们最向往的便只能是英雄,或称之为“侠”,“只有‘侠’才敢于把社会对‘秩序’的‘腹诽’转化为行为。以武力等实际手段对抗秩序对人民的压制迫害。”

古人有言:“心中小不平,酒可以消之;世上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所以,难怪“狂徒”李贽称,“《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愤“大贤处下,不肖处上”的不公社会。

社会的不公、黑暗与苦难使得市民渴望英雄,渴望打抱天下不平事,销尽心中万古愁,这一审美期待转而影响作品的创作。这些草莽英雄,在上梁山之前也多为百姓。另外,作者有意安排林冲第一个上梁山,作为最典型的“逼上梁山”,便为整个英雄群体赢得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从隐忍的八十万禁军首领到继续隐忍的发配之囚,再到忍无可忍的落草英雄,英雄的不幸境遇得到了读者的无限同情,让道德的利刃指向了当朝者的腐败与乱政。清人王韬说过:“试观一百八人中,谁是甘心为盗者?必至于穷途势迫,甚不得已,无可如何,乃出于此。概于时,宋室不纲,政以贿成,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赏善罚恶,倒持其柄。贤人才士,困踣流离,至无地以容身。其上者隐遁以自全,其下者遂至失身于盗贼。呜呼!谁使之然?当轴者固不得不任其咎。能以此意读《水浒传》,方谓善读《水浒传》者也。”

水浒传好词好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常熟民间民俗舞蹈;传统舞蹈文化;牛小艾;浒浦花鼓;挖掘保护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63-02

一、牛小艾舞蹈作品诗情画意

20多年扎根在江南水乡常熟的牛小艾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潜心耕耘,创作出了大量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江南色彩的舞蹈节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舞蹈创作队伍,创作出了一大批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舞蹈作品,使常熟逐步成长为江南舞蹈的创作基地。2007年,常熟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舞蹈家协会创作基地。首届中国江南文化节江南舞蹈奖的设立则更丰富了常熟作为江南舞蹈创作基地的内涵。

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舞蹈研究会理事、常熟市文化局艺术总监牛小艾是常熟的舞蹈家,也是我国著名的舞蹈编导。她的《绣》、《织》、《耕绿》、《井》等“江南女子系列”曾多次荣获全国五星奖金奖。

《耕绿》以写意的手法,虚与实结合,概括了江南劳动妇女秀美、勤劳、质朴的形象。该作品构思巧妙,道具多用性变化,使有限的时空转换过程具有流畅自然的特征,并为舞蹈风格韵律的发展形成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舞蹈《耕绿》是以俊秀之美,给人一种轻盈欢快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江南绿色洋溢在无垠的空间,江南沃土绵延在江水之间,绿色中无数生灵在蠕动着,那是江南女人在绿野中、在沃土上默默耕耘着。在沥沥的春雨中,在似火的骄阳下,她们飞奔在地里行间,劳动的汗水换来秋日的金黄梦,收获的希望让她们笑得那么甜。

舞蹈《织》以其宏大的气势、细腻而流畅的语言、严谨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近年来的群众舞蹈力作。作品以深沉含蓄之美表现出江南织女细腻、聪慧、勤劳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诠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溶入作者对现实、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舞蹈真是一门神奇的艺术,它将这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日复一日的劳作,幻化成一副副灵动而诗化的流动画卷,创造出严谨的形式美,生发出这丝丝入扣的编织劳动之本源。

舞台上,根根丝线向上延伸的又高又远,顺着它的经纬似乎可以追溯到久远的从前。我仿佛看到了黄道婆手中的丝线在“拉”、“绷”、“开”、“合”;我似乎听到了伴着重重的机杵声,线在纵横交错、人在穿梭踏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艺术的想象,使其夸张、变形、浪漫。我用心去体会一种意境,带情去看一群鲜亮的舞台织女艺术形象。舞台上,那架织机、那群织娘、那悦耳的吴歌、还有那机杵阵阵的撞击声,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那久远的年代,带进那丝绸王国无与伦比的美丽之中。

牛小艾的舞蹈作品融合了苏州评弹、白茆山歌、古琴演奏等地方特色,为观众描绘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画。江苏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导黄素嘉说:“牛小艾的舞蹈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很美,有生活情节,又有历史文化底蕴,这就使她在创作上有独特的视角。她的舞蹈让人一看就感觉到江南的画面、江南的情韵。”

二、“浒浦花鼓”

《浒浦花鼓》是江苏苏南常熟浒浦一带民间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是汉族民间舞蹈花鼓舞种类里的一个独特的种类。

花鼓的历史,在宋代《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等宋人著作中,早就有了关于花鼓名目的记载。明代顾见龙绘有一幅花鼓图,图中男的敲锣,女的击鼓,二人对舞。后世花鼓舞姿与此图基本相同。清代乾隆年间赵翼的《陔余丛考》中说:“江苏诸郡,每岁冬必凤阳人来,老妇,散人村落乞食,……其唱歌则曰: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可见至晚在明末清初,凤阳花鼓即流传到江苏各地。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凤阳地处皖北)并从苏北一带花鼓特别流行的情况分析,凤阳花鼓应是先传入江苏北部,尤其是扬州这样一些当时已相当繁华的地区,然后才逐步传至江南。

苏南常熟浒浦紧临长江,隔江与南通相望。这里河湖港汊纵横相连、气候温和,盛产渔虾,农产十分丰富,早就是一个贸易集镇。据常熟县志《常・照合志》载,唐会昌元年,吴越钱氏遣将梅世忠、李开山屯兵“浒浦”上游,以防江北南唐之兵。南宋初年也曾置武卫水军于浒浦。《吴郡志》云:“苏州浒浦铺实控扼之要,港汊深达可安迫舟楫,土地高广可以安立营寨”。这说明宋代浒浦已形成良港。清代海洋渔业生产逐渐发展,浒浦又成为渔民集中的渔港,渔民大多是来自苏北的移民,于是,花鼓也随之传到浒浦,是时约在晚清,距今一百多年。据花鼓艺人徐开明、徐贵银追忆,花鼓就是由苏北盐城渔民在移居浒浦时带来的,他俩也都是苏北移民的后代,过去都是造海船的木工。只是历年来又吸取了苏南浒浦地区民间艺术的素养,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

《浒浦花鼓》。在流传至今的花鼓唱词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响仓仓,两边排,这一套花鼓要打起来,要打花鼓凤阳有几条街,几条长来几条短,几条平整几条坏,九条又通燕州府,十条又通凤凰街。……”这些唱词有力地说明了浒浦花鼓与凤阳花鼓的相互关系。《浒浦花鼓》虽然大体源于凤阳,来自苏北,但又有其自己的特色。如演员手中所持花鼓形状虽与苏北花鼓相似,但不敲打。

从《浒浦花鼓》的音乐来看,由民间艺人徐开明、胡福海、张学仁等口授的曲调都用盐城方言演唱。旋律基本分上下两大句。后一句曲调几位老艺人演唱时完全一样,其他各句则根据唱词内容不同而略有变化,时而平铺直叙,时而高亢激昂,有很大的即兴性。旋律风格接近盐城、阜宁一带民歌,但又有区别。表现在较为抒情、婉转、柔和,这与舞蹈动作吸收了一定的苏南色彩是一致的。乐曲结构通俗,便于叙事化,也易于即兴发挥。开场及中间的小锣点子节奏变化丰富,如顶拍、切分、附点、弱拍起、后半拍起以及“前十六”、“后十六”等都广泛运用。这种音乐节奏在舞蹈中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显得更加活跃热烈。至于舞蹈动作节奏,除莲湘随打击乐点子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外,其他角色动作的基本节奏并无不同之处。

《浒浦花鼓》的舞蹈风格和“凤阳花鼓”、“盐城花鼓”有明显区别:动作略带颤颠,具有苏南舞蹈的色彩。有的步法又类似秧歌,又因加进了莲湘穿插其间,整个舞蹈便大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花鼓。其中,如花鼓娘子的动作特点是:起步稍稍蹲,未迈先出胯,腰身随跨晃,来回柳条样。全身比较放松且带颤动,增添了苏南民间艺术柔媚的风韵;又如花鼓顽童“拖步转身”的动作:向左方向转体,可演员挥舞小扇反而先向右迈出一大步,左脚自然放松拖步,然后又突然来处向左转身,动作幅度大,对比强烈,给人以顽皮、灵巧的感觉;再如花鼓百挑的动作:莲湘的打法更为自由,没有固定规格,主要突出一个“顺”字和一个“巧”字,“打得顺,打得巧,得心应手任我敲。”各种击莲湘的舞步和技巧“矮步击”、“单腿跳转”、“莲湘穿腿”、“上八盘”、“中八盘”、“下八盘”等等,步法有:跳步、弓箭步、花梆步、荡湖船步(似旱船中划桨的步法)等等,交换自如,再加上扭胯、晃腰等动作,柔中带刚,表演诙谐风趣,富于幽默感,反映了渔民开朗、泼辣的性格。其中,特别是把莲湘变化丰富、技巧性强的舞蹈揉进花鼓,这样就使《浒浦花鼓》有别于其它诸花鼓,自成一体更具魅力。

《浒浦花鼓》舞蹈表演具有很大的即兴性,除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外,舞蹈表演全凭演员根据唱词内容、演出环境及演出对象,自由发挥、随机应变,只要求互相之间配合默契,演出情绪活跃。

《浒浦花鼓》过去是逢年过节,由民间艺人边唱边舞,向大户人家讨赏的一种场头表演形式。当年,从苏北移居来浒浦一带的渔民有木工帮、船工帮之分。年终岁首或逢重要节日就各自结伴成伙,临时组成花鼓班子外出活动。所得赏钱由大家一起吃光花光,不搞积累分成,纯属民间业余自娱活动。有时也应邀去外地参加带有比赛性质的演出。由两个花鼓班子同时开演,根据演唱内容多少、时间长短及观众反映等决定胜负,最后由输家设酒请赢家,以示祝贺、学习之意,并为来年再赛订约。

随着时代的变化,《浒浦花鼓》不但在演出场地方面从街头走向舞台,从自娱活动变为宣传或文艺演出,其服饰扮相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老艺人介绍,早期曾以白娘娘、小青青、济公、武松等作为花鼓娘子、花鼓顽童及花鼓大哥的形象;“花鼓百挑”(即打莲湘者,因他在舞蹈中起着串联、的作用,故名“百挑”)则反穿羊皮褂子,头戴滑稽小帽;“花鼓妈妈”则头梳硬髻、穿大襟宽服,均扮作丑角形象。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时兴佩戴墨镜、戴宽边礼帽、手持文明棍,花鼓艺人也曾一度照此打扮,以吸引观众。解放后的《浒浦花鼓》演出时演员一般都穿经过一定美化加工的农民服装或彩衣,从而比较接近生活,但在节日活动民间文艺演出中还常以早期的戏剧服装为主。

《浒浦花鼓》由于它的叙事性和即兴性,载歌载舞,活泼热烈的歌舞形式,深受群众欢迎,它深深地植根于江南浒浦这块沃土上,这流传到江南的花鼓民间艺术,又受到江南民间艺术及地方戏剧艺术的影响,并为迎合江南民众对花鼓艺术审美的要求,经过多少代人的不断加工、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了具有江南民间地方特色的《浒浦花鼓》,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同时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着。

解放后,《浒浦花鼓》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历年来,常配合党的中心任务,用它编排新的内容。如在“抗美援朝”时期,在群众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国家许多专业艺术团体,如:红旗歌舞团、前线歌舞团等,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来浒浦采风收集,用民间舞蹈艺术精华,丰富了民族艺术舞蹈的创作,尤其是近年来,在收集、整理、加工民间舞《浒浦花鼓》的基础上,常熟市文化馆和浒浦文化站的群文工作者,运用原《浒浦花鼓》民间舞的动作素材和表演形式加以丰富、变化和发展,排演出了反映渔民新生活的舞蹈“花鼓乐”和反映民俗乡情的舞蹈“端午乡情”、“水乡花鼓”等,这些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民间舞,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相关期刊更多

水浒争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水浒学会;湖北省水浒研究会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国家税务局

湖南水利水电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