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浒传手抄报

水浒传手抄报

水浒传手抄报范文第1篇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1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2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3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4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5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的内容:读书伴我成长

读书是一种享受,当你遨游在书的海洋里时,你才能知道读书的快乐和轻松!是啊!书籍无时不刻的陪伴我们,带领我们遨游这“知识的海洋”!

儿时的我在"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的诗歌声中长大,每次漫不经心的端起书,看着那毫无生命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读书是我最头疼的事!在我心中,我觉得读书就和我不吃饭是一样的!

而上学后,我改变了对读书的看法!读书时,仿佛走在百花齐放的花园里,“清香”迎面扑来。我享受着读书的快乐!走书的海洋,我第一个接触地是《格林童话》。故事中善良的小姑娘,没主见的小马,美丽的白雪公主``````童趣生动的主人公使我知道了:要做善良的人,要学会自己独立,不捉弄别人``````我开始爱上读书啦!

读书后,我的作文有很大进步,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如:《美德花园》介绍了:在遥不可及的森林深处,繁华随四季变换流转,花朵在风中摇拽,他们是林中的精灵,是大地的宠儿。勇敢的旅人微笑着摘下一朵朵惊喜!世界上的人有的善良、勇敢、纯洁也有人自私、贪婪。这都和仙子有关!这里有十个仙子的故事,他们住在美德花园的花朵里,每一朵花都代表一种高尚的力量!我们应该做到:善良、勇敢、无私``````

"人离开书,如同离开了空气一样不能生活。”让我们畅饮这“知识源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做到“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吧!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的资料:好书和我的成长

人生就像一本书,它记载着我童年快乐的时光,少年奋发的精神。蓦然回首,书本已经伴我走进了小学毕业阶段。

儿时,翻开那五颜六色的童话书,就令人想起美人鱼的善良,坏皇后的恶毒,唐老鸭的幽默……

小学,我踏进校门,就喜欢上了《西游记》,书中尽情的体现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唐僧的菩萨心肠、猪八戒的悠闲懒惰、沙僧的忠厚老实,无一不表达的淋漓尽致。慢慢的,我又喜欢上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大将领在战场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兄弟之情真的使人叹为观止。《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聚在梁山上那种豪放的心情也一样感染者我。后来,我又读了《红楼梦》,正因为书中的语句优美绝伦,故事情节扑朔迷离,才让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故事中。看来,曹雪芹这部著作不愧为“文学之最”,它不仅编写了深启后世的经典,也为我纺织了一个文学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孔子手不释卷,才有了“纬编三绝”的故事,中国才有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鲁迅正是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加紧学习,才有了中华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从读书中,我明白了,要像读好书,靠的是顽强的毅力、执着的热情,希望好书伴我一生!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小学四年级读书手抄报图片大全

2.四年级读书手抄报图片设计大全

3.四年级读书手抄报的版面设计图

水浒传手抄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明清文学 作品 研究

1.明清文学作品研究现状

1.1现阶段,纵观明清文学作品研究浪潮,可以明显发现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就是在如今的明清文学作品的研究文献中,总结反思类文章日益增多,这说明现在的文学爱好者在研究明清文学作品时,不再只是停留在赏析的角度,而是站在当下时代的角度来审视明清文学作品。总结反思类作品中,既有对于传统文学概念的总结描述,也有对某种文学细节问题的个人见解的表达。从文章内容上来讲,涵盖了从小说到诗歌甚至是戏曲等多种文学创作体裁。很多总结类研究作品中,不单单是对明清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进行总结,更多的融合了当代作者结合现代文学创作思维对明清文学作品的思考。从单纯的文学欣赏变成较强的理论表述。比如部分学者指出“二十世纪的明代文学研究,是逐步现代化的演讲过程”,就是说二十世纪的研究过程也体现了国家的发展过程,那个时代对于明清文学的研究有着明显的时代转型期的特点即有着明显的现代化研究的气息。二十世纪前期是现代化研究的开始,但由于后十年因外部因素比如战争等导致研究中断,直到世纪中期才开始逐步的恢复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刚刚开始出现起色就又受到了的摧残,待结束后,对明清文学的研究可以说才正式开始,而且发展速度迅猛。比如陈文新的《近二十年来明代诗学研究综述》、王平的《二十世纪研究述评》、朱伟明《20世纪研究》等优秀研究作品相继问世,此后还有大量优秀的研究文章涌现,从各类文化刊物越来越多的明清文学研究文献就可以看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开始将研究精力放到明清文学的研究中,再者就是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对明清时期的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研究兴趣,研究性论文中最初都是对于明清时期作品中的文化表达和艺术手法进行赏析,研究者注重的是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学作品中才开始出现较多的理论表述,这也预示着明清文学作品的研究逐渐开始向着更深一层发展。

2.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研究成果

2.1小说是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对于明清时期的小说的研究也是异常的火热。在小说研究方面,最初更多的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考证,堪比类研究文章也比较多。比如刘世德的《与:文字的堪比》,通过细致的研究《金瓶梅》中的词语时,发现《金瓶梅》中的文字有抄袭《水浒传》中文字的嫌疑,并且不仅抄袭了天都外臣序本,还参考了容与堂刊本。通过进一步考证,刘世德发现《金瓶梅》实则是抄袭的《水浒传》容乙本的内容,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作用在于可以进一步确定《金瓶梅》的具体创作时间,更为细致的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水浒传》由于在民间流传较广,因此文学爱好者对其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和广泛,比如石昌渝就通过对水浒传中相关细节描写,断定《水浒传》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作品,否定了之前的元末明初作品的论调,他主要是从《水浒传》中士兵们佩戴的腰刀来作为理论依据,因为腰刀是明代中期才有的武器装束,从这点看《水浒传》起码是明代中期以后的才开始创作的,这对明清时期的文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解决了诸多之前由于创作时间不明引起的学术界关于作品内容的困惑,而且还对于历史学家对于明清时期的历史研究有着推动作用。

2.2对于小说的研究不仅停留在小说的内容上,在小说本身的文学体裁上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深入,比如著名明清文学研究学者谭帆认为,对于明清时期的小说理论研究现阶段的格局虽然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作用还不明显,谭帆认为应该建立新的明清小说研究模式。传统的小说研究一般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方面就是小说文体的研究,再者就是小说存在的方式研究,最后是对于小说的文本批评。传统小说研究领域主要是通过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之所以将这三个方面作为小说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是因为这三个方向与我国小说发展的历程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将明清时期的小说研究与中国小说发展的历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研究明清时期的小说来折射出我国小说发展历程整个宏观概况。

2.3现阶段文学爱好者除了对明清时期的小说研究热忱较强烈外,对明清时期的诗文研究兴趣也比较浓厚,其中对于诗人袁枚的研究可以说是最为集中,许多学者都将研究热情投入到对袁枚的诗文研究中,前前后后相继有诸多研究文章发表,比如《袁枚性灵诗的艺术特征》、《袁枚与清代诗学批判》等。袁枚的诗文用词较为灵动,有着明显的艺术特点,这些明显的优势使袁枚在明清时期的诗词中独具一格,成为清代诗歌的代表诗人。

总结语: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明清时期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研究明清时代的作品,更有助于现代文学爱好者充分了解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程,明确当下文学发展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完善。对于明清时期的文学研究不应只停留在现有的成果上,应该继续保持高度的研究热情,进一步深入挖掘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为我国文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岁平.清代性灵拍诗人张问淘的连云栈道之行[J].中国文学研究.2011

[2]陈文新.明代诗学论诗乐关系[J].文学评论.2012

水浒传手抄报范文第3篇

Novelist Luo Guanzhong/playwriter Luo Guanzhong 有两个罗贯中,一个是小说家罗贯中(约1280-约1360),山东东平人;一个是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约1397),山西太原人。他俩不仅籍贯不同,而且年龄差别很大,小说家罗贯中比杂剧家罗贯中大约年长四十几岁。《水浒》应为罗贯中、施耐庵合著。

【关键词】 小说家罗贯中/杂剧家罗贯中

伟大小说家罗贯中的籍贯在哪?原有山东东原(即东平)、山西太原、江西庐陵、浙江杭州四种说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辨证,江西庐陵说、浙江杭州说已不再有人坚持。罗贯中籍贯东原说、太原说成了《三国演义》研究界双峰并峙的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2006年8月,我参加了在山东东平县举行的“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阅读了“泰山名人研究室罗贯中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报告《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以及其它有关资料,结合对罗贯中原籍“太原”说的论文和资料进行分析,经过长时间思考,方才发现,原来关于罗贯中籍贯研究的误区在于,把小说家罗贯中的籍贯资料和杂剧家罗贯中的籍贯资料混为一谈(按:过去我也曾进入过这一研究误区),于是相互抵牾,彼此矛盾,怎么也不能统一起来。如今我走出这一研究误区,另辟罗贯中籍贯的研究新思路,于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终于解开了罗贯中籍贯之谜:一个是小说家罗贯中,山东东平人;一个是杂剧家罗贯中,山西太原人。他俩不仅籍贯不同,而且年龄差别很大,小说家罗贯中比杂剧家罗贯中大约年长四十几岁。下面,我据事实说话,说明我的罗贯中籍贯研究的新思路是符合两个罗贯中的实际的。

一、杂剧家罗贯中,其籍贯确为太原

说罗贯中的籍贯是山西太原人,虽然资料仅有一则,但这则资料是过硬的。这一资料见于《录鬼簿续编》(《续编》作者一说为贾仲明,一说为无名氏):“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和罗贯中有“忘年交”的《录鬼簿续编》的作者,对罗贯中的籍贯是不会搞错的。古代人见面、相识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对方的郡望。因此,杂剧家罗贯中的籍贯为山西太原是否定不了的。“忘年交”,一般相差二十岁以上,如只相差十来岁,可称“师友之间”。我们已知,《续编》作者在永乐二十年(1422)为八十岁,他生于1343年。假定《续编》的作者和罗贯中结为“忘年交”时为17岁(1360),罗贯中为37岁;“天各一方”约四年,那么,“至正甲辰(1364)复会”时,《续编》作者为21岁,罗贯中为41岁。也就是说,《续编》作者生于1343年,杂剧家罗贯中约生于1323年。“别来又六十余年”,《续编》作者,活到八十岁以后。假如杂剧家罗贯中享年七十五岁,他的生卒年月约为1323-1398。到《续编》杀青时(1422)止,《续编》的作者只提及太原的罗贯中有杂剧《风云会》(即《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连环珠》(即《忠正孝子连环谏》)和《蜚虎子》(即《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假如《三国演义》为山西太原人罗贯中所著,作为与罗贯中“忘年交”的他,是一定要提及这一到永乐二十年(1422)已经有一定名气的名著的。《录鬼簿续编》作者只字不提《三国演义》,恰好从另一角度反证杂剧家的罗贯中并无《三国演义》这一著作。(按:《三国志传》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名,直到明嘉靖以后才出现。)

二、小说家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

我们说小说家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是有确凿的证据的。

第一、明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写得很清楚:“若东原(即今东平)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亦庶几乎史。”该序写于明弘治甲寅(1494),而在此以前《三国志通俗演义》已经流行,“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王利器先生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意义〉》上篇(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期)中说:大多数明刻本《三国》都“认定罗贯中是元东原人”。

第二、简本系统的《水浒传》,现存最为完整的是《水浒志传评林》(1594年),题“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集”。

第三、“明嘉靖间人说《水浒传》的作者,多是施耐庵、罗贯中并提,偏重谓《水浒传》文本出自罗贯中之手,并认为他即为《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罗本字贯中。”(袁世硕:《水浒志传评林·前言》,东平县人民政府重印本,2006年6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第四、百十五回本《水浒传》署“东原罗贯中编辑”;百十四回本《水浒传》署“东原罗贯中参订”;万历本《三国志传》署“东原罗贯中道本编次”;《三遂平妖传》署“东原罗贯中编次”。这都说明,作为小说家的罗贯中,其籍贯应为东原(今东平)无疑。

那么,东原罗贯中其人找到了没有呢?《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向我们报告说:找到了!据元代延祐五年(1318)状元霍希贤的后代霍树元、霍衍皆介绍,“霍希贤和罗贯中是同时代人,他有位好友叫罗本,就是写《水浒》的罗贯中。”“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他的府第(状元府)建在了宿城,府府相邻。”“我们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我们假定霍希贤于1318年中状元时为35岁,生于1283年,罗贯中小他3岁,那么,小说家罗贯中的生年约为1280年,即生于元至元庚辰年左右。如果他活了八十岁,小说家罗贯中的生卒年约为1280-1360年。小说家罗贯中的年龄比杂剧家罗贯中(1323-1397)的年龄大约年长四十多岁,几乎大了两辈。把《录鬼簿续编》中杂剧家罗贯中的资料与小说家罗贯中的资料“合二而一”,必然扞格不入,难以解释两者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罗贯中既已找到,他的生卒年已大致确定,那么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的罗本(其生年约在1315-1318之间),是另一个罗本,并非东平罗贯中的罗本,不能把这两个罗本混为一谈。

三、罗贯中于元代末年创作的《三国》原本,是《三国志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祖本,这个原本虽然至今尚未找到,但《三国》原本之谜可解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的《三国演义》研究者,经反复讨论,对《三国演义》原本问题基本上取得这样一些共识:在罗贯中的《三国》原本问世后,其手抄本被后人加工,以两种版本系统出版。一是《三国志传》系统;二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这两种版本系统都源自罗贯中的《三国》原本,但有多处异文,说明它们之间是“兄弟”,而非“父子”关系。较多学者还认为,《三国志传》系统据以出版的底本早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据以出版的底本。然而,罗贯中的《三国》原本究竟怎样,因原本早已佚失,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只要我们把见存的《三国志传》系统中的异文加以研究,当可得知罗贯中《三国》底本的大致面貌。

(一)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尔静院所藏嘉靖年间的(序中有一日期为嘉靖二十七年,即1548)《三国志传》为十卷(后来的《志传》系统的本子大多分为二十卷)。该书第一卷正文前三十二行的七言诗,自“一从混沌分天地”到“曹刘孙号魏蜀吴,万古流传三国志”,对汉以前和汉代三国历史作了概述,很有说唱文学的特点。多本《三国志传》都有这首歌,并被冠之以《全汉总歌》的名字。这应该是罗贯中《三国》底本所有。

(二)分卷分节不分回,各节题目的字数是不整齐的。

(三)正文前有三国君臣《姓氏附录》(个别后出《三国志传》易《姓氏附录》为《三国志宗寮》,那是因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本已经流行的缘故,如《三国志传评林》,万历年间余象斗刊本,载《三国志宗寮》,那是从《三国志通俗演义》本上抄来的)。

(四)无略、表等。

(五)文字比较通俗,如称“宦官”,不称“中涓”。个别地方,文字多于后出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如第一节关于十常侍的描写。

(六)某些情节与后出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本不一样,且比较合理。从周曰校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591年出版)中得知,该书与其它《演义》本不同,有多种异文,可见该文“显然不是以嘉靖本(即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本文作者注)为底本,而是取自别的底本。”(王长友:《周曰校本与闽建本》,载台湾《小说与戏剧》第6期,1994年)如关羽之死,嘉靖本如此写:“时五更将近,正走之间,喊声举,伏兵又起。背后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与潘璋部将马忠相遇,忽闻空中有人叫曰:‘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夫较胜负矣。’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三国志通俗演义》,第739页)回避了关公被擒被斩。而周曰校本写关羽之死,则为:“时五更将近,正走之间,喊声举处,两下伏兵皆用长钩大竿,一齐并出,先把关公座下马绊倒。关公身离雕鞍,已被潘璋部下步将马忠所获。关平听知父已被擒,火速来救。背后潘璋朱然精兵皆至,四下围住,孤身独战,力尽,父子皆受执。吴侯孙权恐不了事,自引诸将直至临沮。时东方已白,闻已擒关公父子,权乃大喜,聚众将于帐中。少时,马忠簇拥关公至前。权曰:‘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公平昔自以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我所擒?将军今日伏于孙权否?’关公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听吾一言:吾与刘皇叔义同山海,今日误中奸计,但有死而已,何能伏耶?’权回顾与左右曰:‘云长世之豪杰,孤深爱之,孤欲以厚礼宥之,若何?’主簿左咸曰:‘不可。昔日曹操得此人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爵封汉寿亭侯,赐美女十人,如此恩养,尚留不住,其后五关斩将,曹公怜其才而不忍除之,今日自取其祸,欲迁都以避其锋。况主公乃仇敌乎?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孙权低首良久而言曰:‘斯言是也。’急命推出。是岁十月中旬,关公于临沮而亡。与子关平,一时遇害。”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整理者,以为关羽被擒被斩,有损关公形象,改为“玉帝有诏”,“父子归神”。其实,还是罗贯中写关公就义,虎虎有生气。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将它删却,不当。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的《三国演义》,恢复罗贯中《三国》底本对关公就义的描写,正表现了他父子俩的艺术识见。

(七)有关索故事(嘉靖本已删去)。

(八)把《三国志平话》的“七虚三实”,以《三国志》等史书为根据,糅之以民间传说、三国戏等多种资料,改为“七实三虚”,终于将《三国志平话》整理、加工、再创造为不朽的《三国志传》底本。从总体说,罗贯中的《三国》底本,比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粗糙些,但某些段落却比嘉靖本写得好。

综上所述,罗贯中及《三国志传》底本之谜可解,作为《三国志传》底本的创作者,罗贯中可以不朽矣!

四、罗贯中创作的是《水浒》简本,比现有《水浒》简本还要“简”;施耐庵在此基础上加工改写为繁本,《水浒》乃罗、施二人合作

根据出土文物施让(施彦端之子)《施氏族谱》谓施彦端即《水浒》作者施耐庵)墓志铭(《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施廷佐(施彦端曾孙)墓志铭(《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我考证出施彦端的生卒年为1332-1406年(详见《去伪存真,施耐庵之谜可解》,载《陈辽文存》第1卷,香港银河出版社1998年出版)。也就是说,《水浒》作者之一的施耐庵比罗贯中小了五十二岁。难怪明人记载中多谓《水浒》的作者是罗贯中。托名“天都外臣”汪道昆、《七修类稿》的作者郎瑛、《癸辛杂识》的作者周密、《续文献通考》的作者王圻、《忠义水浒全书发凡》的作者袁无涯、《西湖游览志余》的作者田汝成、《樗斋漫录》的作者许自昌等人都明确肯定罗贯中是《水浒》的作者。但是,如今印刷出版的《水浒》,都署名施耐庵,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还是鲁迅目光如炬,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断定,简本《水浒》乃罗贯中所作,繁本《水浒》乃施耐庵所作,所谓《水浒》施作罗续、施是罗的老师的说法是不可靠的。鲁迅的原话如下:“总上五本观之,知现存之《水浒传》实有两种,其一简略,其一繁缛。”“若百十五回简本,则成就殆当先於繁本,以其用字造句,与繁本每有差违,倘是删存,无须改作也。”“又简本撰人,止题罗贯中,周亮工闻於故老者亦第云罗氏,比郭氏(郭勋)本出,始着耐庵,因疑施乃演为繁本者之托名,当时后起,非古本所有。”“后人见繁本题施作罗编,未及悟其依托,遂或意为敷衍,定耐庵与贯中同籍,为钱塘人,(明高儒《百川书志》六)且是其师。”现在,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大致生卒年既已考定,根本不存在施作罗续的问题。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籍贯为东平、靠近梁山泊的罗贯中在晚年撰写了简本《水浒传》,后由施耐庵加工、改写、再创造为繁本《水浒传》,并流传至今。因此,今后如重新出版《水浒传》,署名应为罗贯中、施耐庵合著。但罗贯中撰写的《水浒》,比现存的一百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回本《水浒》还要“简”。其中无“知会”一词,无“里甲”(按:里甲制度始於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十分可惜,原本《水浒》现已无存。

水浒传手抄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明清时期读者;《金瓶梅》;“善读”;《金瓶梅》续书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2-0183-06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1JYB2022);广州市“十二五”社科规划青年项目(11Q10);广东省教育厅2012年育苗工程项目“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受众对小说的影响研究”(2012WYM_0028)

〔作者简介〕蔡亚平,暨南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程国赋,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广州510632。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受到社会各阶层读者的广泛欢迎,崇祯元年(1628)苏州书坊尚友堂刊印的《拍案惊奇》一书识语指出:“举世盛行小说。”〔1〕清代乾隆时蔡元放《东周列国志读法》声称:“至于稗官小说,便没有不喜去看的了。”〔2〕生活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梁章钜在其《归田琐记》中云:“今人鲜不阅《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3〕咸丰元年古月老人撰《荡寇志序》称:“耐庵之有《水浒传》也,盛行海隅,上而冠盖儒林,固无不寓目赏心,领其旨趣;下而贩夫皂隶,亦居然口讲手画,矜为见闻。”〔4〕由此可见,通俗小说在明清时期被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所接受。

本文主要就明清时期读者与《金瓶梅》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金瓶梅》成书后即受到读者关注,他们的态度和阅读行为对这部小说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关于《金瓶梅》的读者问题,学术界鲜有专文论述,为此,本文考察《金瓶梅》的阅读形式、“善读”观与《金瓶梅》的劝戒效果,以及读者与《金瓶梅》续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金瓶梅》的阅读形式

《金瓶梅》的阅读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抄读、借读,也有购读、赠阅等多种形式,笔者结合明清时期小说文献对此加以阐述。

1.抄读

明清时期所刊小说不少经历了从抄本流传到雕版刊刻的阶段,以《三国演义》为例,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5〕揭示出《三国演义》早期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西汉通俗演义》同样经历了从抄本到刻本的过程:“书成,识者争相传录,不便观览,先辈乃命工锓梓,以与四方好事者共之。”〔6〕《金瓶梅》的传播也是如此,明万历后期,《金瓶梅》已在文人之间以抄本形式广泛传播,袁宏道(字中郎)、袁中道(字小修)、冯梦龙(字犹龙)、王世贞(号弇州山人)、丘志充(字左臣)、谢肇淛(字在杭)、董其昌(号思白)等人均读过此书抄本或直接参与抄录,如,袁宏道万历二十四年(1596)在给董其昌的信中指出:“《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7〕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5《词曲·金瓶梅》载:

袁中郎《觞政》以《金瓶梅》配《水浒传》为外典,予恨未得见。丙午(按: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遇中郞京邸,问:“曾有全帙否?”曰:“第睹数卷,甚奇快。今惟麻城刘涎白承禧家有全本,盖从其妻家徐文贞录得者。”

又三年,小修上公车,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吴友冯犹龙见之惊喜,怂恿书坊以重价购刻;马仲良时榷吴关,亦劝予应梓人之求,可以疗饥。予曰:“此等书必遂有人板行,但一刻则家传户到,坏人心术,他日阎罗究诘始祸,何辞置对?吾岂以刀锥博泥犁哉!”仲良大以为然,遂固箧之。未几时,而吴中悬之国门矣。〔8〕

谢肇淛《金瓶梅跋》云:

《金瓶梅》一书,……此书向无镂版,钞写流传,参差散失。唯弇州家藏者最为完好。余于袁中郎得其十三,于丘诸城(按:即丘志充)得其十五,稍为厘正,而阙所未备,以俟他日。〔9〕

通过以上几条材料可知,《金瓶梅》早期“向无镂版”,以抄本形式流传。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冯梦龙、马仲良等人均曾怂恿书坊购刻。经过读者检验后,这部小说最终刊刻面世。到了清代,虽然雕版印刷业已经普及,但《金瓶梅》的抄本依然流传不绝,例如,清代蒋敦良《古本金瓶梅序》称:

曩游禾郡,见书肆架中,有《古本金瓶梅》抄本一书,取而读之,乃与俗本迥异,盖翠微山房所珍藏,后为大兴舒铁云所得,因以赠其妻甥王仲瞿者。有仲瞿考证四则,其妻金氏加以旁注,而元美作书之本旨,乃揭之以出。书贾索值五百金,乃谋诸应观察,以三百七十金购得之。〔10〕

《金瓶梅》的传播经历充分表明,文人士大夫的传抄与阅读对《金瓶梅》的传播起到明显推动作用。不过,抄本价格昂贵,以上所引蒋敦良《古本金瓶梅序》提到的《古本金瓶梅》抄本,书贾索价五百金,最后以三百七十金成交,价格不菲。因此,与刊本相比,抄本的传播范围与社会影响比较有限。

2.借读

借阅是明清时期比较常见的阅读形式。明代张墉《廿一史识余发凡》提到对史书的借阅:“明年(按:即崇祯四年,1631年)借《三国志》、《晋书》与柴云倩……壬申,读书绮石斋,从黄元辰借《魏书》,童禄如借《南史》,吴德符借《宋书》、《隋书》、《元史》。”〔11〕文言小说也是被借阅的对象,如,清汪士钅宏《鉴诫录跋》称:“钅宏在维扬书局,适吾师竹垞先生亦来客于此,因得借观。”〔12〕

通俗小说名著流传广,影响大,在明清两代的借阅情况更为普遍,《金瓶梅》就常被借阅。谢肇淛曾向袁宏道借阅《金瓶梅》,据袁宏道《与谢在杭》记载:“仁兄近况何似?《金瓶梅》料已成诵,何久不见还也?”〔13〕这封信写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表明《金瓶梅》被谢肇淛所借,而袁宏道写信催还。袁中道《游居杮录》卷9曰:“往晤董太史思白,共说诸小说之佳者,思白曰:‘近有一小说,名《金瓶梅》,极佳。’予私识之。后从中郎真州,见此书之半。”〔14〕袁中道久闻《金瓶梅》之名,而后从其兄长袁宏道处得以借阅。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称:“五日(按:指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五日),沈伯远携其伯景倩所藏《金瓶梅》小说来,大抵市诨之极秽者耳,而锋焰远逊《水浒传》。”〔15〕《万历野获编》卷25《词曲·金瓶梅》指出,万历三十七年(1609),“小修上公车,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表明李日华、沈德符均曾经通过借读的形式阅读《金瓶梅》。

清末邱炜萲也有借阅《金瓶梅》的经历,其《五百石洞天挥麈》卷2云:

余尝以《金瓶梅》一书名满天下……辗转向友人假得一部,开函读之,三日而毕。究于其中笔墨妙处,毫不见得。尚疑卤莽,再三展阅,仍属不见其妙。且文笔拖沓懈怠,空灵变幻不及《红楼》,刻画淋漓不及《宝鉴》,不知何以负此重名。岂各处销毁,传本日少,人情浮动,以耳为目,遂有享敝帚于枕中,珍漏脯为席上者耶?〔16〕

邱炜萲记载了自己在借阅《金瓶梅》的过程中对这部小说的名实不符所留的诸多疑问。

《金瓶梅》的借阅活动通常在朋友与熟人之间进行,像上文提到的谢肇淛与袁中道借阅于袁宏道、沈德符借阅于袁中道、邱炜萲借阅《金瓶梅》,均发生于友人之间。

3.购读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所有的阅读形式中,购读现象最为普遍。所购小说以刊本为主,也涉及少数抄本。

随着出版印刷业的日益兴盛,购读书籍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最便利的阅读形式,而在各类书籍中,小说是受到读者欢迎的热销书之一。晚清康有为考察上海书肆后对此深有感触,他在其《闻菽园居士欲为说部诗以速之》中称:“我游上海考书肆,群书何者销流多?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呵。”〔17〕当时书肆销售的各种书籍之中,就销量而言,经史著作不如八股时文,八股时文不如小说。

明万历年间,通俗小说的购读已逐渐普及。这些小说在刊刻前一般以抄本流传,生活于此时期的王宇泰(即王肯堂)曾购买《金瓶梅》抄本,明代屠本畯在其《山林经济籍》中记:“往年予过金坛,王太史宇泰出此,云以重赀购抄本二帙。予读之,语句宛似罗贯中笔。”〔18〕

清光绪年间曾任知县的文龙在《金瓶梅》第71回回评中指出:“前在寿州购得《续金瓶梅》,予题名《金银玉》,与《花影》大同小异,究不知是一是二也。”〔19〕

在购读《金瓶梅》的读者队伍中,绝大多数是本国人,但也出现过日本人的身影。钝宦(指清末进士冒广生)《小三吾亭随笔·满文金瓶梅》称:“往年于厂肆见有《金瓶梅》,全用满文,惟人名则旁注汉字,后为日本人以四十金购去,贾人谓是内府刻本。”〔20〕

因为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书坊及书坊主对包括《金瓶梅》在内的通俗小说刊刻、销售显示出极高热情。清代梁拱辰《劝戒四录》卷4《版》称:“钱塘汪棣香(福臣)曰:‘苏、扬两郡城书店中,皆有《金瓶梅》版。苏城版藏杨氏。杨故长者,以鬻书为业,家藏《金瓶梅》版,虽销售甚多,而为病魔所困。……其扬州之版,为某书贾所藏。某家小康,开设书坊三处。尝以是版获利。”〔21〕在书坊刊刻、售卖的各类书籍中,通俗小说无疑是数量可观的,清代郑光祖曾于《销书可慨》卷4中描述:“偶于书摊见有书贾记数一册,云是岁所销之书,《致富奇书》若干,《红楼梦》、《金瓶梅》、《水浒》、《西厢》等书称是,其余名目甚多,均不至前数。”〔22〕明清时期购读小说现象普遍,读者对《金瓶梅》的青睐,有力地推动了这部作品的传播。

4.赠阅

明代薛冈《天爵堂笔余》称:“往在都门,友人关西文吉士以抄本不全《金瓶梅》见示,余略览数回,谓吉士曰:此虽有为之作,天地间岂容有此一种秽书!当急投秦火。后二十年,友人包岩叟以刻本全书寄敝斋,予得尽览。初颇鄙嫉,及见荒淫之人皆不得其死,而独吴月娘以善终,颇得劝惩之法。但西门度当受显戮,不应使之病死。”〔23〕薛冈先后两次得到友人赠阅《金瓶梅》,一次是残缺不全的抄本,薛冈初读之下,视之为之书;20年后,薛冈得以阅读全本,领略到《金瓶梅》一书的劝戒意旨,其认知与20年前明显不同。

清代袁枚《原本金瓶梅跋》称:“朋好宾从,知余嗜痂有癖,亦纷纷撷取缥缃,摹仿善本,书邮投馈,在远不遗。此《金瓶梅》一书,盖即向日心馀太史贻赠之品也。”〔24〕王昙乾隆五十九年(1794)撰《古本金瓶梅考证》亦称:“按此古本,乃翠微山房主人所抄录而珍藏者,为大兴舒铁云所得,慨然见遗。”〔25〕与借读形式相似,赠阅行为亦多在朋友、熟人之间进行,薛冈两次阅读《金瓶梅》的经历便是如此,袁枚所藏《金瓶梅》也是朋友赠送与他的。

5.综合阅读形式

有些通俗小说的阅读形式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形式并存,例如:

第一,购读与赠阅结合。文龙评《金瓶梅》第1册后附记称:

在安庆书肆中,偶遇一部(按:指《金瓶梅》),索价五元,以其昂贵置之。邵少泉少尹,知予有闲书癣,多方购求,竟获此种,交黄仆寄来。惜被邹隽之大令抽去三本,不成全璧矣。〔26〕

邵少泉购买《金瓶梅》并寄赠文龙,便是购读与赠阅的结合。

第二,抄读与赠阅结合。清代王昙在《古本金瓶梅考证》中记,翠微山房主人把自己抄录、珍藏的《金瓶梅》赠送与他,显示出两人之间的友情。

二、“善读”观与《金瓶梅》的劝戒效果

《金瓶梅》被许多读者视作,一些小说编刊者提出不同意见,希望读者能领会此书“戒痴”、“戒淫”的创作主旨。《金瓶梅》能否取得编刊者所声称的劝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对这部小说是否“善读”。所谓“善读”,主要是指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正确理解作品的语言文字、章法结构、创作倾向与创作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金瓶梅》有大段篇幅津津乐道于色情描写,明代观海道人于《金瓶梅序》中就此指出:

前之所以举其炽盛繁华者,正所以显其后之凄凉寥寂也;前之所以详其势焰熏天者,正所以证其后之衰败不堪也。……展此卷而毕读一过,匪仅使人知所戒惧,抑亦可使人怡悦心性焉。〔27〕

在观海道人看来,《金瓶梅》中亦寓含劝戒观念,小说意在说明邪恶荒淫的人终不免受祸,色情描写用于凸显其劝戒主旨。他期待这部小说既可使读者“知所戒惧”,又可使读者“怡悦心性”,做到劝戒与娱乐相结合。

这种期待固然高尚,但在实际阅读行为中,读者往往流连于其中的风流文字,而忘却劝戒之旨。清代鸳湖紫髯狂客《豆棚闲话评》第12则《陈斋长论地谈天总评》就提醒读者要“善读”《金瓶梅》等小说作品:

著书立言,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亦在乎后学之善读。……即小说一则,奇如《水浒记》,而不善读之,乃误豪侠而为盗趣。如《西门传》(按:即《金瓶梅》),而不善读之,乃误风流而为淫。其间警戒世人处,或在反面,或在夹缝,或极快极艳,而惨伤寥落寓乎其中,世人一时不解也。此虽作者深意,俟人善读,而吾以为不如明白简易,随读随解,棒喝悟道,止在片时,殊有关乎世道也。〔28〕

不善读《水浒传》者,“误豪侠而为盗趣”,萌生为盗之心;不善读《金瓶梅》者,“误风流而为淫”,不能领悟小说的劝戒之旨。鸳湖紫髯狂客认为,小说作者的深意体现在其作品中,希望人们“善读”之,所以自己帮助读者“随读随解”,从而达到教化目的。清代吴沃尧《说小说·杂说》也指出:

《金瓶梅》、《肉蒲团》,此著名之也,然其实皆惩淫之作,此非著作者之自负如此,即善读者亦能知此意,固非余一人之私言也。顾世人每每指为,官府且从而禁之,亦可见善读者之难其人矣。〔29〕

吴沃尧强调,将《金瓶梅》视为是对小说的一种误读,只有“善读者”才能真正理解《金瓶梅》中的“惩淫”之旨与劝戒之意。

清代爱日老人《续金瓶梅序》就阅读《金瓶梅》之事加以论述:

不善读《金瓶梅》者,戒痴导痴,戒淫导淫。吴道子画地狱变相,反为酷吏增罗织之具,好事不如无矣。五祖演举小艳诗,说佛祖西来意,频呼小玉,少年一段风流,克勤便为上首。〔30〕

指出读者是否“善读”小说可能直接影响到小说的劝戒效果。《金瓶梅》的主旨在于戒痴、戒淫,对于不善读者而言则会“导痴”、“导淫”。

清代刘廷玑于《在园杂志》卷2《历朝小说》中也提醒人们要善读小说:

嗟乎!四书也,以言文字,诚哉奇观,然亦在乎人之善读与不善读耳。不善读《水浒》者,狠戾悖逆之心生矣。不善读《三国》者,权谋狙诈之心生矣。不善读《西游》者,诡怪幻妄之心生矣。欲读《金瓶梅》,先须体认前序,内云:“读此书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读此而生效法心者,禽兽也。”然今读者多肯读七十九回以前,少肯读七十九回以后,岂非禽兽哉!〔31〕

刘廷玑认为读者应善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四大奇书”,才能不由此而生狠戾悖逆之心、权谋狙诈之心、诡怪幻妄之心、效法之心。他对《金瓶梅》读者的阅读行为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希望读者在阅读全书前要先“体认前序”;二是对《金瓶梅》不仅要阅读79回之前的内容,还应阅读79回之后(西门庆死后)的文字,以领悟作者的劝惩寓意。

明清时期小说作者与编刊者希望对读者有所指引,时时提醒读者“善读”小说,期待小说作品能起到劝戒教化的作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道德衡量标准,同时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通俗小说的创作、传播与读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读者与《金瓶梅》续书

在明清通俗小说续书的创作、传播过程中,读者的欣赏与喜爱推动了通俗小说续书的兴盛,晚清《海上繁华梦》的创作即为一例。清代拜颠生(孙玉声)光绪二十八年(1902)撰《海上繁华梦自序》称:

今读警梦痴仙所著《繁华梦》—书,而不禁有观止之叹焉。……只以书仅初集,皆未收结,令人急欲纵观其后,是则痴仙笔墨狡狯,犹之珍羞在前,一时不令入口,逮至略一忍饥,而其味尤美,夫忍饥时读是书者,尚其知作者用心,勿徒尝书中之花天酒地,一片神行,亦思盛极之难乎为继。黄金易尽,青眼难逢,悔说多情,空讥薄幸也夫!〔32〕

《海上繁华梦》是一部描写妓馆生活的通俗小说,作者本来只写初集,因为受到读者欢迎,“急欲纵观其后”,所以一续再续,最后共撰有初集30回、二集30回、后集40回,盛行于晚清。可见,在续书的编创与传播过程中,读者因素相当突出。

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记,《金瓶梅》最早的续书为《玉娇李》,此后有清初丁耀亢的《续金瓶梅》64回、清代佚名《隔帘花影》48回、道光元年佚名《三续金瓶梅》40回、晚清慧珠女士《新金瓶梅》16回等等。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读者与《金瓶梅》续书的关系:

(一)读者与《金瓶梅》续书的编刊目的和动机。在《金瓶梅》续书的编刊过程中,不少续书是从读者的角度着手进行的,读者与《金瓶梅》续书的编刊目的和动机关系密切。

1.续书进一步向读者阐发原书创作主旨

《金瓶梅》被大多读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产生“导淫”的不良效果,爱日老人对此表达不同看法,他在《续金瓶梅序》中指出:

不善读《金瓶梅》者,戒痴导痴,戒淫导淫。……续编六十四章,忽惊忽疑,如骂如谑,读之可以瞿然而悲,粲然而笑矣。善读是书,檀郎只要闻声;不善读是书,反怪丰干饶舌尔。〔33〕

爱日老人提醒读者要领会《金瓶梅》的创作主旨。序文强调,《金瓶梅》的劝戒之旨在《续金瓶梅》中得到进一步阐发,此书在前书的基础上,让原著中的人物投胎转世,从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读者接受心理与通俗小说续书创作的目的和动机

余秋雨《观众心理学》第1章《学理基础》指出:

—般认为,接受者(观众和读者)的心理虽然重要,毕竟已在创作之外、作品之外,不应成为艺术心理学的重点。……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展开,人们越来越感到研究接受心理、观众心理、读者心理的重要。……接受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创作心理,而且正是创作心理的一部分。创作心理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接受心理的推动和校正。〔34〕

余秋雨所论虽针对戏曲观众而言,然而对于通俗小说创作来讲同样适用。读者的接受心理与小说续书的创作目的和动机之间关系密切,并因此推动了通俗小说的创作。试以清代《隔帘花影》为例,此书据《续金瓶梅》删改而成,是《金瓶梅》的续书之一。这部续书意在弥补读者认为原书报应不足的遗憾心理。清代四桥居士《隔帘花影序》认为:

《金瓶梅》一书,虽系寓言,但观西门平生所为,无节,豪横已极,宜乎及身即受惨变,乃享厚福以终,至其报复,亦不过妻散财亡,家门零落而止,似乎天道悠远,所报不足以蔽其辜。〔35〕

四桥居士指出,《金瓶梅》中西门庆作恶多端,最终却“享厚福以终”,其报应不过是“妻散财亡,家门零落而止”,未能很好地体现报应观,让读者心有遗憾,因而创作《隔帘花影》,极力描写报应之事:

故南宫吉生前好色贪财等事,于首卷轻轻点过,以后将人情之恶薄,感应之分明,极力描写,以见无人不报,无事不报,直至妻子历尽苦辛,终归于为善,以赎前愆而后已。揆之福善祸淫之理彰明较著,则是书也,不独深合于六经之旨,且有关于世道人心者不小。后之览者,幸勿以寓言而忽之也可。〔36〕

四桥居士希望读者领悟《隔帘花影》的报应观,“勿以寓言而忽之”,“以见无人不报,无事不报”。续书藉此劝戒读者,教化社会。

(二)读者与《金瓶梅》续书的人物命名。《金瓶梅》续书对原著的人名进行修改,极力摆脱原书影响,使读者有新奇之感。四桥居士《隔帘花影序》曰:

此《隔帘花影》四十八卷所以继正续两编而作也。至于西门易为南宫,月娘易为云娘,孝哥易为慧哥,其余一切人等,名目俱更,俾阅者惊其笔端变幻,波澜绮丽,几莫识其所自始。其实作者本意,不过借影指点,知前编有相为表里之妙……〔37〕

文龙于《金瓶梅》第71回回评中也指出:“予幼年见有《隔帘花影》一书,吴月娘改为梦云娘,又有银钮丝、红绣鞋等名色。”作为续书的《隔帘花影》对《金瓶梅》一书中的人名进行修改,将西门庆易名为南宫吉,吴月娘改名为楚云娘,孝哥改名为慧哥,并将原书中其余角色的姓名一一作出更改,以“俾阅者惊其笔端变幻,波澜绮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新奇与独特的感受。

(三)读者与《金瓶梅》续书的情节结构。《金瓶梅》续书在情节结构的改造与安排诸方面,也有着读者因素的渗透。以清顺治十七年(1660)刊《续金瓶梅》的篇首为例,此书于每回篇首铺叙太上感应篇,正是由于读者的原因。小说识语称:“《金瓶梅》一书,借世说法,原非导淫。”作为《金瓶梅》的续作,《续金瓶梅》为原作进行辩护,认为《金瓶梅》的创作主旨并非导人以淫,而是借世说法,以淫戒淫。编刊者自称编写续作也是出于这一目的,小说凡例第一则称:“兹刻以因果为正论,借《金瓶梅》为戏谈,恐正论而不入,就淫说则乐观,故于每回起首将感应篇铺叙评说,方入本传,客多主少,别是一格。”编刊者考虑到因果之说可能难以打动读者,而“淫说”则容易引起读者兴趣,因而借鉴《金瓶梅》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形式编写续书,与此同时,又担心这种“淫说”会对读者产生“导淫”倾向,所以在每回的开头铺叙评说感应篇,以实现对阅读此书者以淫戒淫的目的。

如上所论,小说续书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上比较注重读者因素,读者的审美趣味与阅读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说续书的情节安排。

本文试就明清时期读者与《金瓶梅》传播之间的关系加以了论述,考察《金瓶梅》的多种阅读形式,分析“善读”观与《金瓶梅》的劝戒效果,探讨读者与《金瓶梅》的续书之间的密切联系。因资料所限,关于《金瓶梅》读者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笔者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同行、专家。

〔参考文献〕

〔1〕〔明〕凌濛初.拍案惊奇:卷首〔M〕.古本小说丛刊〔Z〕.北京:中华书局,1991.

〔2〕〔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读法〔A〕.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册〔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423.

〔3〕〔清〕梁章钜.归田琐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134.

〔4〕〔清〕古月老人.荡寇志序〔A〕.〔清〕俞万春.荡寇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39.

〔5〕〔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A〕.〔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M〕.古本小说集成〔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明〕甄伟.西汉通俗演义序〔A〕.西汉通俗演义:卷首〔M〕.万历四十年金陵大业堂刊本.

〔7〕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89.

〔8〕〔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652.

〔9〕〔明〕谢肇淛.小草斋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76册〔Z〕.济南:齐鲁书社,1997.279.

〔10〕〔清〕蒋敦良.古本金瓶梅序〔A〕.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112.

〔11〕〔明〕张墉.廿一史识余发凡〔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50册〔Z〕.济南:齐鲁书社,1997.575.

〔12〕〔清〕汪士钅宏.鉴诫录跋〔M〕.〔清〕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第8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9.57.

〔13〕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596.

〔14〕〔明〕袁中道.游居杮录〔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193.

〔15〕〔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496.

〔16〕〔清〕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M〕.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Z〕.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5.

〔17〕〔清〕康有为.闻菽园居士欲为说部诗以速之〔N〕.清议报,1900-11.

〔18〕〔明〕屠本畯.山林经济籍〔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子部杂家类)〔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9〕〔26〕〔清〕文龙.金瓶梅(评本)〔M〕.国家图书馆藏.

〔20〕〔清〕冒广生.小三吾亭随笔〔N〕.国粹学报,1911-02-75.

〔21〕〔清〕梁拱辰.劝戒四录〔M〕.清咸丰年间刻本.

〔22〕〔清〕郑光祖.一斑录杂述〔M〕.续修四库全书:第1140册.〔Z〕.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1

〔23〕〔明〕薛冈.天爵堂笔余:卷2〔M〕.明崇祯年间刊本..

〔24〕〔清〕袁枚.原本金瓶梅跋〔A〕.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C〕.1111.

〔25〕〔清〕王昙.古本金瓶梅考证〔A〕.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C〕.1115.

〔27〕〔明〕观海道人.金瓶梅序〔A〕.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C〕.1110.

〔28〕〔清〕鸳湖紫髯狂客.豆棚闲话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0.113-114.

〔29〕〔清〕吴沃尧.说小说·杂说〔J〕.月月小说,第1卷.清光绪三十三年.

〔30〕〔33〕〔清〕爱日老人.续金瓶梅序〔A〕.〔清〕丁耀亢.续金瓶梅:卷首〔M〕.古本小说集成〔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1〕〔清〕刘廷玑.在园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84-85.

〔32〕〔清〕拜颠生.海上繁华梦自序〔A〕.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C〕.1236-1237.

水浒传手抄报范文第5篇

一、联系生活,注重趣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做到把课本上的语文知识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不但注意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落实,而且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经常听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家只知道看电视,一看电视就忘了写作业。喜欢看电视,其实是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引导利用,就能起到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如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述评;看“幸运52”“开心词典”等,可扩大知识面;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可抒发一下感想;收集广告语,给广告分类,给错误的广告改错,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语等。我并不禁止学生看电视,只是让学生每周看3~5天的新闻联播,要求认真听播音员播报的内容,选择其中的1~3条新闻摘记下来。中段的学生只要求摘记,高段的要求摘记后,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条作简单的点评,或者写一写自己听后的感受,然后在每周一的晨间活动时间让全班同学交流自己记下的新闻。学生普遍喜欢这个作业,许多学生在周一的交流会上不但读了自己摘记的新闻,还发表了感想。这样,在听、记、说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不仅丰富了信息量,开拓了视野,还培养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公民责任意识。

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就能积极认真地思考;有了兴趣,就能提升克服作业中困难的信心,从而提高完成作业的主动性。

二、挖掘潜能,注重层次

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特长爱好是存在着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统一要求的作业,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既会遏制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也会成为一部分学生的过重负担。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让作业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

1.分层次设计作业

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上完《匆匆》一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三类作业,让学生自选一题完成:(1)抄写词语,并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2)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或古诗句;(3)搜集朱自清的其他文章读一读,并写读后感。这样的作业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题,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业,就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分特长设计作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特色作业”,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学完《可爱的西沙群岛》一课后,我就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布置了如下的选做题:(1)喜欢绘画的,可以用彩色笔画出海底的美丽景色和各种各样的动物;(2)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喜欢写作的,可以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写几句话,并把自己写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这样的作业投其所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提高素养,注重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在作业布置中,应尽量减少或不布置机械抄写类的作业。抄写词语时,尽量不超过三遍;倘若有些课文生字较少、字形简单,干脆不做抄写。在学生自学生字词后直接听写,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写对的学生就不用再抄写了,写错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科学识记,然后改正三遍就可以了,这样,抄写的时间就省了下来。学生语文素养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在大量阅读、积累、迁移、训练的过程中积淀出来的。如何积累感悟?我认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去读、去背外,还应把这种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的积累意识延伸到课外。

相关期刊更多

水浒争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水浒学会;湖北省水浒研究会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国家税务局

湖南水利水电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