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浒传》;店家小二;推动情节;穿针引线;渲染气氛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等性格各异、光彩夺目的草莽英雄,梁山英雄们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崇尚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客店酒家是他们经常出入的场所。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客店酒家业极为兴盛,“当时不仅那些繁荣的都市酒楼密布,茶坊林立,瓦舍勾栏遍地,就是地处农村腹地的市镇也是如此”。在《水浒传》中,多次写到客店酒家,书中对客店酒家的称呼有客店、酒楼、酒店、酒家、酒坊、酒肆、茶肆、茶坊等几种不同的叫法,虽然名称不太一样,但经营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为顾客提供住宿、酒食、茶饮之类的服务,本文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

客店酒家里主要有两种人——主人和伙计,《水浒传》中对主人的称呼有店家、店主人、主人家三种,对伙计的称呼有店小二、小二哥、茶博士、酒家、酒保、伙家等六种。

店家小二并不是作者着意表现的人物,他们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水浒英雄们有姓有名有绰号,而书中的店家小二通常无名无姓,或者仅仅在前面加个姓氏而已。但这些貌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在小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水浒传》中店家小二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影响主人公的命运

哲学范畴有个“蝴蝶效应”,说“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国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役;输了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帝国。”中国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都说明此种效应。有时一件表面看来非常微小或是毫不相干的事情,却可能对全局产生巨大影响,有时一个表面看来微不足道或毫无关联的人物,却可能改变另一个人物的命运。在《水浒传》某些章回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店家小二做了件毫不相干的事情,却影响了粱山好汉们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下面举实例具体说明。

例如,《水浒传》“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一回写到晁盖、吴用、公孙胜、三阮、刘唐等人化装成七个贩枣子的客人,在黄泥冈劫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此案虽不能说是做得天衣无缝、神鬼莫知,却也是智多星吴用精心设计、巧手施为。案发后,官府上下破案无方,束手无策。如,书中写到案件主办人何涛开会商议,“众做公的面面相觑,如箭穿雁嘴,钩搭鱼鳃,尽无言语……众人道:‘这一伙做客商的,必是他州外府深山旷野强人遇着,一时劫了他的财宝,自去山寨快活,如何拿的着?”’从这些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何涛等人对罪犯来历和犯罪进程的推断都是错误的,晁盖等人并不是什么“深山旷野强人”,也不是“遇着,一时劫了财宝”,照此方向,案子何时破得了。后来这个案子是何人所破的?何涛之弟何清也!何清焉能破此案?只因他帮客店的小二哥抄过文簿!《水浒传》的第十八回有这么一段文字:

……只见何清去身边招文袋内摸出一个经折儿来,指道:“这伙贼人都在上面。”何涛道:“你且说怎地写在上面?”何清道:“不瞒哥哥说,兄弟前日为输了,没一文盘缠,有个一般的,引兄弟去北门外十五里,地名安乐村,有个王家客店内,凑些碎赌。为是官司行下文书来,着落本村,但凡开客店的,须要置立文簿,一面上用勘合印信。每夜有客商来歇宿,须要问他:‘那里来?何处去?姓甚名谁?做甚买卖?’都要抄写在簿子上。官司查照时,每月一次,去里正处报名。为是小二哥不识字,央我替他抄了半个月。当日是六月初三日,有七个贩枣子的客人,推着七辆江州车儿来歇。我却认得一个为头的客人,是郓城县东溪村晁保正。因何认得他?我比先曾跟一个赌汉去投奔他,因此我认得。我写着文簿,问他道:‘客人高姓?’只见一个三髭须白净面皮的抢将过来,答应道:‘我等姓李,从濠州来贩枣子,去东京卖。’我虽写了,有些疑心。第二日,他自去了,店主带我去村里相赌,来到一处三岔路口,只见一个汉子挑两个桶来。我不认得他。店主人自与他厮叫道:‘白大郎,那里去?’那人应到:‘有担醋,将去村里财主家卖。’店主人和我说道:‘这人叫做白日鼠白胜,他是个赌客。’我也只安在心里。后来听得沸沸扬扬地说道:‘黄泥冈上一伙贩枣子的客人,把蒙汗药麻了人,劫了生辰纲去。’我猜不是晁保正,却是兀谁!如今只捕了白胜,一问便知端的。这个经折儿,是我抄的副本……”

由以上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何清破案纯属机缘巧合,小二哥和店主人在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假若小二哥没有央求何清帮他抄写文簿,假若店主人没有带何清去村里,假若店主人不认得白胜,便无此后诸事。如果案子不破,宋公明就不必“私放晁天王”,美髯公也无需“智稳插翅虎”。如果晁盖没上粱山,也就没有“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粱山小夺泊”的故事了。如果晁盖等人没受宋江大恩,就不会给宋江修书送金。如果没有那封“通贼”书信,宋江也用不着“怒杀阎婆惜”。宋江的命运因救晁而改变,而宋江的命运又影响了花荣、李逵等众多好汉的命运,乃至梁山的命运。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已发生的、过去的事实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我们从以上一系列假设中可以看出,小二哥和店主人家这两个无名无姓,甚至没有正面出场的小人物,看似微不足道、毫无相干,却改变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影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命运,左右了梁山的全局。

二、在故事情节中穿针引线、在主要人物间牵线搭桥

客店酒家为顾客提供住宿、饮食,客店酒家是固定的,顾客是流动的,店家小二就在客店酒家这个固定的点见证了流动的顾客和他们发生的故事。打个比方,顾客好似流水,客店好似渡口,小二好似艄公,流水流经渡口,艄公见证流水。再者,店家小二每天都会接触到南来北往、形形的人物,从顾客口中听说过很多他乡故事,奇谈轶闻,所以他们知道的事情多,认识的人也多,很多人打探消息、打听人物都会向店家小二询问。因此,客店酒家是各种人物旅行和交流的特殊场所,是很多重要情节的发生地,“店小二是这些人物、故事的经见者或参与者”,店家小二往往在故事情节中穿针引线、在主要人物间牵线搭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着意渲染现场气氛,侧面衬托人物形象

店家和小二虽然是故事中的配角,但他们在小说中绝不是无需提及的人物。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有些环境描写是通过渲染气氛来实现的,人物形象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之分。仔细研究《水浒传》中的店家小二,可以发现他们在小说中还起到了渲染现场气氛、衬托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综上所述,店家小二在《水浒传》一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所谓本文正题目所说的“小人物、大作用”,是也。

参考文献:

[1]郭学信,试论商品经济对宋朝社会风气的影响,历史教学。2003(08).

[2]陈焕廷,“店小二”的价值,中学语文,1993(01).

[3]牛育珍,简论元杂剧中的店小二,四川戏剧,2008(03).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七开 历时 共时 量词

现代汉语中的“开”一般认为是动词。例如:《汉语大字典》“开”字第20条义项: “分配,《论十大关系》:‘三七开的评价比较合适’。又印刷上指相当于整张纸的若干分之一,如‘三十二开纸’。”国家语委语料库系统中对“三七开”“开”的词性也显示为动词,如:“分为/V四/M六/M开/V、/三七开/V、/二八/M开/V……”。

然而,现代汉语中存在一些格式为“三七+开+名词”的语料,如:三七开斜刘海、三开身西服、三七开发型、三七开分成等,我们认为这类格式中的“开”,由于其出现环境的特殊,已经具有了量词的语法功能。

一、历时演变研究

在先秦我们可检索到的文献中, “开”总体上是以动词形式出现的,并主要作“打开”义讲。如:

1.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周易》第七卦师地水师坤上坎下)

2.开门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谨左右。(《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秦汉时期,“开”除了作动词使用以外,出现了形容词的用法,除“打开”的主要义之外,又有了“通达”、“明朗”之义。如:

3.咄,子其愚不开,又学实自若,未大精也,故不知道之所到至也。(《太平经卷》之九十六)

4.星居酉。以五月与胃、昴、毕晨出,曰开明。(《史记》卷二十七)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明代的可考文献中,“开”除了作动词和形容词外开始出现量词的使用特征:

5.永乐初,以荐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明史》卷一五八・列传第四六)

到了清代,具有量词特征“开”的主要使用情况如下:一:“数词+开+间;二:数词+开+茶”。第一种使用情况在宋代已经出现。但第二种使用方法是直到清代才有的新用法。

6.上面只见十三开间的蝴蝶墙垣,上有盘龙圣旨。(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十七回)

7.心里闷,且到岸上去走走。见是吉祥寺,因在茶桌上坐着,吃了一开茶。(清・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

从以上“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具有量词使用特征的“开”的出现相对于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是比较晚的,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开”的词性发展演变,如下所示:

先秦 秦汉至宋 明 清

动词 形容词 量词特征 量词

下面以“开”的使用状况为着手点探讨其词性。这里我们假设“三七开”中“开”是作为量词来使用的,源于对“开”“分配”义的重新分析:

(一)“分开”作“数量分配”义且用于数量之后,以其在《水浒传》中的使用情况为例:

8.两边各自鸣金。二骑分开,各归本阵。(《水浒传》第七十八回)

9.听得前路火起,一齐也举起火来。两路分开,赶杀南北两山军马。(《水浒传》第一百十五回)

(二)以“数词(2+・・・)+分+”(NP/VP)表数量分配的格式为标准看其在《水浒传》中的使用情况:

10.宋江听了那婆娘说这几句,心里自有五分不自在。(《水浒传》第二十一回)

11.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同上,第二十九回)

12.亏神医安道全疗治,病势已减了六七分。(同上,第一百八回)

我们可以看出,清代以后“分”在数词之后的使用情况已较为多见。且在数量分配义上“分”有逐渐取代“分开”的趋势。另外,“数词+分+NP/VP”的使用情况表明“分”已经具有了量词的使用特征。我们可将“若干分”理解为“若干成”,即上述格式中的 “分”可以称为量词;将“分”与“开”进行替换,当“分”出现在“三七开”中“开”的位置上时“三七开”所表示的意义不变。从上述的定量分析中可以推出,“三七开”中“开”是一个从“…分开”到“…分”再到“…开”的语法化过程。

二、共时比较研究

除了以上的历时演变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三七开”的“开”同样具有量词的使用特征,我们也试从共时角度来更加全面地探讨其量词词性的合理性。

从上述语料(出自北京大学CCL语料检索系统)我们可以得出:语料中的“开”都用于数词和名词之间,用来给名词的数量进行标记,具有量词的使用特征,或者说起到了量词的作用。它在意义上表示的是:“占有一定得数量比例”;形式上为:“数词+开+(名词)”,例如:“十六开本”,我们还可以直接说成“十六开”,所表示的意思不受影响。

同理, “三七开”与之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有相似的特征。意义上两者都有表示按照一定得数量比例进行分配之义。形式上“数词+开+(名词)”,两者的差别仅在于,前者中是一个数词:“十六”,而后者是两个数词连用,具有相加为十的特点,但两者无本质差别。由此我们得出“十六开“与“三七开”无论在形式和意义之上都有很大的相似和可比之处。“十六开”中的“开”是量词,那么,“三七开”中的“开”也就同样可做量词。

三、结论

通过对“三七开”中的“开”的词性进行历时演变分析和共时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其量词词性的合法性,然“开”作为量词时“三七开”类和“十六开”类格式的内部差异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文第3篇

第一站:了解主要内容

要点提炼: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的起义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暴露了农民阶级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影响巨大而广泛,几百年来,其具有反抗意识、乐观精神和理想化的英雄一直为人民所乐道,鼓舞着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既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内容,也要注意通过一些细节,去品味文章主题。

片断欣赏:

且不说众道士回家去了,只说宋江与军师吴学究、朱武等计议,堂上要立一面牌额,大书忠义堂三字。断金亭也换个大牌扁。前面册立三关,忠义堂后建筑雁台一座,顶上正面,大厅一所,东西各设两房。正厅供养晁天王灵位……从新置立旌旗等项。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

(摘自《水浒传》第七十一回)

品析:这一选段看似平常,其实却大有深意,因为宋江把原来的聚义厅改成忠义堂,这暗示了宋江藏在内心深处的忠君思想,而这种思想,在梁山上大有市场,这正是梁山起义军走向招安,最终失败的根源所在。

透视中考:

你一定会想到你读过的不少中外文学名著,请从下面所提供的名著书目中任选一部,按要求填写读书资料卡。

书目:《水浒传》等

(注:“主要内容”以30字左右为宜。)――《2007年安徽省课改区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只要能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就不会存在障碍。参考答案:《水浒传》 施耐庵 本书记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过程,表现了“”的主题。

自主训练: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从鲁智深、武松、林冲、花荣、戴宗等五人中选出两位,说出他们走上梁山的原因,并分析这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站:掌握精彩情节

要点提炼:

《水浒传》中引人入胜的情节随处可见,如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风雪山神庙、大闹清风寨、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三打祝家庄、攻陷大名府,等等。这些情节,推动着故事发展,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示了作品主题。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有所了解。

片断欣赏: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个动掸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酒家再打!”

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摘自《水浒传》第二回)

品析:这是家喻户晓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面对霸占民女的郑屠,鲁智深的本意只是想惩治他一下,不料却失手将其打死。面对意外,他随机应变,遇险不惊,从容不迫――先是假意道:“这厮诈死,酒家和你慢慢理会。”然后“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鲁智深的勇而有谋,胆大心细。

透视中考:

初中三年,你一定读了很多名著。下面是《水浒传》、《西游记》中三个精彩的打虎场面,请分别指出打虎英雄的名字。

(1)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十七拳,那老虎的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了鲜血。( )

(2)拽开步,迎着猛虎,道声:“业畜!哪里去!”那只虎蹲着身,伏在尘埃,动也不敢动,却被他照头一棒,就打得脑浆迸万点桃红,牙齿喷几珠玉块。( )

(3)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老虎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老虎粪门。……那老虎朝他一扑,他不慌不忙,趁着那老虎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老虎颔下。( )――《浙江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金华卷》

解析:如果对《水浒传》中武松、李逵的打虎故事了如指掌的话,就很容易给出答案。参考答案:(1)武松(2)孙悟空(3)李逵

自主训练:

请写出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和他(她)的一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站:知晓人物性格

要点提炼:

《水浒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可谓出神入化。小说紧紧扣住人物的不同出身经历,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其性格,如吴用的神机妙算,鲁智深的忠勇仗义,李逵的粗鲁莽撞,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花荣的骁勇善战,石秀的英雄孤胆,燕青的机智灵活,以及西门庆的骄横,蒋门神的凶悍,无不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阅读小说时,一定要注意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片断欣赏:

李逵呵呵大笑,又道:“你众人内也着两个来告状。”吏人道:“头领坐在此地,谁敢来告状?”李逵道:“可知人不来告状,你这里自着两个装做告状的来告。我又不伤他,只是取一回笑耍。”公吏人等商量了一会,只得着两个牢子装做厮打的来告状,县门外百姓都放来看。两个跪在厅前,这个告道:“相公可怜见,他打了小人。”那个告:“他骂了小人,我才打他。”李逵道:“那个是吃打的?”原告道:“小人是吃打的。”又问道:“那个是打了他的?”被告道:“他先骂了,小人是打他来。”李逵道:“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

(摘自《水浒传》第七十四回)

品析:在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当中,李逵长相丑怪凶蛮,性情莽撞急躁,胸无点墨,生性好杀,崇尚武力,“谁强谁有理”的逻辑根深蒂固。此特点在上述选段中得到了鲜活的表现。

譬如在坐堂审理“打架斗殴案”时,李逵不问是非曲直,只是赞美会打人的:“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这种态度实际上就是对武力的盲目崇拜,是对人间应有秩序的极端蔑视。因为李逵一无所有,只有两膀子力气和一身好武艺,他就是靠这些在江湖上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李逵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呢?这和他从小缺乏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的大哥“只是在人家做长工,只博得些饭食,养娘全不济事”。李逵出身贫寒家庭,家境艰难,衣食无保,根本没有能力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其次,他因打死了人,逃亡在外,长期流浪江湖,成了游民无产者,难免染上一些流氓习气,所以他的头脑里根本没有封建礼教要求的那一套待人礼仪,也没有一般人的斯文语言,他的举止更多地带有远古的野味。总的来说,李逵性格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透视中考:

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下面这张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小刚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传》人物。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南京市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解析:如果对小说中李逵这个人物的性格及相关情节记忆犹新的话,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参考答案:李逵(沂岭杀四虎、江州劫法场、打死殷天锡、元夜闹东京、扯诏谤徽宗等。能简要点出一个相关事例,体现李逵强悍、勇猛的特点即可)

自主训练:

A相了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这段文字出自古典名著《__________》,文段中A的姓名是___________;在名著中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站:识记人物绰号

要点提炼: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英雄人物,而伴随着这一百零八位好汉深入人心的还有他们每个人所特有的绰号。小说中的人物绰号是对人物形象的一种补充,施耐庵给书中人物起绰号,用意应是让读者记住人物,所以《水浒传》人物一出场,施耐庵总会先介绍他的绰号,以让读者读到“及时雨”就想到宋江,读到“黑旋风”就想到李逵,读到“霹雳火”就想到秦明,从而让读者能从中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阅读这部小说时,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绰号。

片断欣赏: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

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鱼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

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得好器械!”

――(摘自《水浒传》第七回)

品析:以相貌引出林冲的绰号“豹子头”,先入为主,加深了人们对林冲的印象。

透视中考: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十分生动地描写了被压迫者先后走向造反之路的过程,歌颂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请围绕以下五位梁山好汉:鲁智深,武松、林冲、花荣、戴宗,回答问题。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人人都有一个形象的绰号。请在上面给出的人物中选择一位,说出他的绰号及绰号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这类题目,主要考的是记忆,所以我们在阅读时,有必要选一些重要人物的绰号背一背。

参考答案:

鲁智深 花和尚杀人后出家,背上刺有花绣

武松行者 报仇杀人后被追捕,打扮成头陀模样

林冲豹子头“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取其形似

花荣小李广擅长射术,箭法精准,可与汉代名将李广相比

戴宗神行太保 会“神行法”,一日能行八千里

自主训练:

写出下列人物的绰号。

杨志() 吴用() 孙二娘 ()

李逵() 朱富() 史进()

宋江() 时迁()

第五站:马上就练

1.请写一段话介绍一下《水浒传》的主要内容,这段话中必须选用下列词语中的两个。

备选词语:深入浅出 大气磅礴 清纯自然 直抒胸臆 曲折跌宕 栩栩如生

情真意切 行云流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暑假期间,希望中学开展了“我与家长共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张家父子同读《水浒传》,当他们读到“鲁提辖打死镇关西”这一情节时,引发了一段对话。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对话。

崇拜英雄的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为律师的爸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下列提供的五部名著,回答问题。

名著:《西游记》《水浒传》《昆虫记》《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

以下句子分别是上述名著中哪位人物的写照?请将相应人物的名字填在横线上。

①“长嘴大耳顾好吃懒做,肥头呆脑不失憨厚淳朴”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不守戒律花和尚,好抱不平真英雄”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③“孤胆硬汉自坚毅,寂寞荒岛也顽强”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④“小人国尽显英雄本色,大人国顿失超人风采”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下面两个例句,按要求再写一个。

要求:①中外名著;②写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③至少运用一个成语;④句式与例句基本一致。

例句1:《三国演义》中,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得孔明辅佐,成就一番事业。

例句2:《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林冲,火并王伦,推举晁盖为梁山新头领,促进了梁山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料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得过来,靠了门。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文字来看,林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

A.嫉恶如仇B.胆小怯懦 C.谨慎细心 D.武艺高强

(3)有关林冲的故事有的已演变成了歇后语。请你完成下列歇后语的填写。(选做两个即可)

示例: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①林冲上梁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冲误闯白虎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林冲到了野猪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学名著阅读。

《水浒传》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你从鲁智深、林冲、李逵三个人物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位,用一句话概括与他相关的一个故事,并简述喜欢的原因(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将下面《水浒传》中与武松有关的几个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只写序号)。

①打虎景阳冈 ②大闹飞云浦 ③血溅鸳鸯楼 ④醉打蒋门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本期找)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浒传;平等思想;人权

不同的读者和学者眼中有不同的《水浒传》,有盛赞梁山英雄劫富济贫、锄强扶弱的“替天行道”之行为,认为其是一部有益于世教的小说,也有毁损和攻击这部小说的,认为其是“诲盗之最可恶者”。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又把《水浒传》认定为“倡民主、民权”,讲“自由、平等”之书,是“痛黑暗”、“反专制”的千古小说之冠。解放以后,人们对于《水浒传》的看法仍不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英雄的史诗”,有的则说它是一部“瓦解农民起义的小说”。以《水浒传》为代表的小说名著所反映的积极思想,尤其是平等思想,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一、政治上的平等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这是封建社会中农民追求的一种政治理想和美好夙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当时社会对平等的呼声愈来愈高,这恰恰是违背宋明理学中的“天理”,使得这种平等的追求被打压下去。而“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则又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否定和反抗,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允许农民打破森严的等级观念,平等只能在小说构架出的理想政治中实现。富豪出身的卢俊义没有鄙视偷窃扒拿的时迁,并以兄弟相称;自诩为龙子龙孙的世袭贵族柴进也能和花和尚平等相处,等等例子不胜枚举。

但是,我们亦应看到,水浒中这种政治上的平等,仍是一种朴素的平等关系,也就是说这种平等只是初级意识形态的东西。宋明理学发展儒学,宣扬“君王至上”、“君君臣臣”、“三纲五常”,构建起中央集权制社会内部从最高统治者到各级诸侯、官吏、基层百姓之间,在各个方面的有不同的等级格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其所蕴含的政治平等思想的社会效应是不宜估计过高的。相对于当时的严重不平等的社会来说,这种平等只是存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奢求,但其同时是积极的并且值得肯定的东西,因其对当时的农民反封建的斗争具有一定的鼓舞和指引作用。

二、经济上的平等

经济平等是政治平等和社会平等的基础,但是平等不是平均,《水浒传》中的分配问题与其说经济上的平等,不如说在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但也就是这种平均主义才体现了在经济上的平等愿望。其实这就是农民和小生产者的愿望、追求的现实反映。晁盖、吴用等人上梁山后,将劫取的“生辰纲”和自己的家财,除留一部分存入公库作为公共积累外,其余的大部分当场全部分给喽啰,头领也没有多取。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所以只需考虑到集体和个人。攻克州县所得的府库钱财,也大多扶贫济困,安定民心,充分体现了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还写了反面的例子,即清风山等山寨,即他们在经济分配问题上是不平均的,对于首领和群众的所得是不相同的,这种经济上的不平均,导致了山寨里喽啰积极性不高,积累也有限,战斗力不强,最终归入平分财物的梁山。这里充分体现了经济上的平均对政治上平等的保障意义,政治上的平等须以经济上的平均为基础。正因为梁山军士执行了这条平均主义路线,所以其战斗力极强,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见经济上的平均分配在当时的优越性和影响的强大性。尽管历史证明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经济分配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分配制度是落后的、不合理的,最终可能导致共同贫困,但在当时却是很有号召力和吸引力的。这对于需要召集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江湖好汉的加入就已经足够了。

《水浒传》中虽未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类的口号,但实际上期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充分展现了这一积极思想。《水浒传》描写的“替天行道”、“全忠仗义”的“义”,突出了“义”的经济释义“分予”意义,只不过将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分予”更改为由下而上的群侠“义分”,充分体现了在经济上的平等,同时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的不满和抨击。

三、组织上的平等

决策上集体讨论,反对集权。梁山起义军对重大事件的决定,既不是宋江的一锤定音,也不是卢俊义的最后拍板,而是核心集团一百零八人的集体商量,可以各抒已见。这种集体讨论的形式与政治上的平等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有现代民主的缩影,虽是一种放大了的集中,缩小了的民主,但这样明显比一人独裁要进步的多。“晁盖哥哥便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梁山义军对皇权的否定,完全无视儒学的“三纲五常”,离经叛道,构想着建立一个“理想国”,这种美好的愿望何尝不是平等追求的最好体现。

“随才器使”的用人路线。《水浒传》结构的梁山理想国的领导群体,是一个民主、平等的集体,人员结构充分体现了以“随才器使”为原则的超前人才观及合理用人观,不厌其烦的数次描写排座位,目的在于突出这一用人路线。在《水浒传》的梁山义军里的用人路线在平等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才能,特长,给以适当使用,安排合适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梁山在用人上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上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而不是任人唯亲。神行太保戴宗擅长走路,日行八百里为宋江送信;鼓上蚤时迁惯会飞檐走壁,轻而易举探得情报;神算子蒋敬会精通书算,职司梁山钱粮出纳;圣手书生萧让善临摹,摘星圣手,掌管梁山行文之事。总之是合理任用,使得大家各尽其能,各司其职,秩序井然。充分发挥了人的特长和才能,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梁山泊“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是宋元时期南北文化思想碰撞的产物。《水浒传》强调人的物质和权利享受的平等,从而更富有民主性,但其始终无法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封建社会的“君权至上”的思想禁锢,最终接受招安,梁山组织注定昙花一现。

元末明初,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存天理,灭人欲”使得劳动人民不仅表面上而且还要从内心来服从封建统治,劳动人民不允许有任何物质欲望,更不得违背森严的等级制度。王守仁作为心学的创始人,对程朱理学进行了一定的批评,主张人要遵从内心。李贽虽崇尚儒学,但反对当时把程朱理学作为评价是非的唯一标准;强调为社稷民生着想,提倡个性自由、官民平等和男女平等。王守仁等思想家从哲学角度对程朱理学进行批驳,《水浒传》则另辟蹊径,从文学角度用平等思想抨击程朱理学。《水浒传》作者假借历史上的起义故事,阐发平等思想,对程朱理学勇敢地作出的批判。

参考文献:

[1]王俊年,裴效维,金宁芬.《水浒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文学评论[J].1978年,第4期.

[2]许并生,宋大琦.20世纪《水浒传》思想研究及《水浒传》思想论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8年,第1期.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名词;临时活用;量词;语义;认知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是观念的反映,量词作为一种语法现象是量观念的反映。量观念也同其他观念一样,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在语法中部分地体现在量词的发展史上。因此从史的角度对量词进行研究,不但能丰富我们对量词的认识,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人类量观念发展史的窗口。

量词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又叫做单位词,王力先生认为“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1〗由此可见,名词与量词天生就是关系亲密。因此选择名词临时作量词来研究更具有典型性。有的名词逐渐地演变成量词,并且成为专用量词,如“颗”等。有的名词开始只是借用来表示一类事物或动作的量,后来这种借用就变成专用了,但其作为名词的意义仍然存在,如“一门亲事”中的“门”。这两种情况都不在本文探讨之列。本文要探讨的是名词临时借用来量度事物或动作的量,它与所量度的事物或动作是一种临时搭配而非约定俗成的关系,如“一瓶酒”中的“瓶”,“砍一刀”中的“刀”。从历时看,名词临时作量词现象在语义、句法两方面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本文限于篇幅,也为了能更集中、深入地研究问题,只选择从语义方面探讨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规律。

二、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语义演变过程

2.1 名词临时作量词分为两种类型:临时物量词和临时动量词。前者因与其组合的中心语为表人或表事物的名词得名,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后者因与其组合的中心语为表动作的动词得名,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为了增强研究结果的说服力,本文对秦汉至明清时期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考察,共收集到551条语料。下面分临时物量词和临时动量词两条线索分别进行探讨。

2.2 临时物量词语义演变过程

2.2.1 秦汉至唐代

秦汉时期收集到语料16条,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箪、瓢、豆、杯、车、舆、坛、勺、钩”等,例如:

(1)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481页)

(2)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下》,483页)

(3)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史记·卷六十七·仲民第子列表第七》,520页)

(4)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等议:“……陛下亲祀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13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收集到语料22条,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斛、杯、囊、碗、呈、盘、船”等,例如:

(5)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402页)

(6)……送一车枝与和公,问曰:“何如君李?”(《世说新语·俭啬第二十九》,493页)

(7)终祚载数船钱,窃买牛皮还车。(《幽明录·卷三·终祚》,82页)

(8)……晋时有人误堕穴中,见二人围棋,下有一杯白饮。(《幽明录·卷一·仙馆夫》,25页)

唐代收集到语料26条,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囊、杯、斛、罐、讴”等,例如:

(9)昌因日食粥一杯,浆水一升,卧草席,絮衣。(《唐人小说·东城老父传》,114页)

(10)……饼有十播,饭有十罐,请来就船而食。(《敦煌变文集·卷一·伍子胥变文》,22页)

(11)百纳遍身是……,一瓶添了镇长。(《敦煌变文集·卷五·佛说阿弥陀经讲经义》,451页)

(12)作一百姓装裹,提得一栲栳馒头,……(《敦煌变文集·卷二·韩擒虎话本》,206页)

从语义上看,秦汉至唐代出现的是[+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所谓[+可容性],即具有此特征的事物是作为一个容器来量度充塞其内的人或事物;[-人体器官]即其所指的事物是非人体器官。如例句(9)中的“杯”是作为容器来量度充塞其内的粥,“杯”不是人体器官名词。

2.2.2 宋朝

这时期收集到40条语料,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杯、碗、瓶、肚子”等,例如:

(13)那看灯底百姓,休问富贵贫贱,老少尊卑,尽到端门下喝御酒一杯。(《宋元平话集·宣和遗事·首集》,332页)

(14)……他是粗汉,只得多吃了几碗酒,消遣愁闷。(《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五代周史平话·卷上》,194页)

(15)……喝令左右:“待歇予亲眷厮见了,押赴门首斩首来军前献酒,泄了咱一肚子愤气!”(《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五代周史平话·卷上》,180页)

从语义上看,此时期既出现了[+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还出现了[+可容性][+人体器官]名词。所谓[+人体器官]即其所指的事物是人体器官。前者如例句(13)、(14)中的“杯”、“碗”,后者如例句(15)中的“肚子”。

2.2.3 元代

这时期收集到54条语料,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杯、碗、瓶、盆、柜、桶、车、斛、坛、勺、瓶、身、肚子”等,例如:

(16)[做拜唱科][后庭花]这村……酒刚半盆。(《元曲选·杀狗劝夫杂剧》,第一折,102页)

(17)[(正旦扮嬷嬷上)唱][梁州第七]五车书并不肯攻习。(《元曲选·张天师杂剧》,吕昌龄,第一折,102页)

(18)[正旦唱]似倾下一布袋野雀般喳喳的叫。(《元曲选·争报恩杂剧》,第一折,160页)

(19)[正旦唱][乌夜啼]……诉不出一肚嗟咨。(《元曲选·潇湘雨杂剧》,杨显之撰,第一折,253页)

(20)[邦老杀正末下科云]一个小后生。倒使了我一身汗。(《元曲选·朱砂担杂剧》,第二折,396页)

从语义上看,此时期既出现了[+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还出现了[+可附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所谓[+可附性],即具有此特征的事物是作为一个平面来量度附在其上的人或事物。这三种类型分别如例句(16)、(19)、(20)中的“盆”、“肚”、“身”。

2.2.4 明清时期

明代收集到70条语料,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瓮、碗、瓶、盆、碟、桶、盘、樽、炉、箱、篮、缸、瓶、壶、杯、瓢、锅、罐、肚子、身、脸、头、手、桌子”等,例如:

(21)……每一个人,三碗酒,两个馒头,一斤熟肉。(《水浒》,第三十三回,368页)

(22)恰待要行,只见李达提了一罐子饭来。(《水浒》,第四十二回,479页)

(23)……忍了一肚皮鸟气,自去作坊里睡了。(《水浒》,第四十四回,503页)

(24)(李逵)……溅那老人一脸热汗,……(《水浒》,第五十二回,592页)

(25)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环,……(《水浒》,第二十六回,297页)

(26)(李逵)……滴滴点点,淋一桌子汁水。(《水浒》,第三十七回,417页)

从语义上看,此时期既出现了[+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可附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还出现了[+可附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这四种类型分别如例句(27)、(28)、(29)、(31)中的“罐子”、“肚皮”、“脸”、“桌子”。

清代收集到118条语料,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罐子、车、袋、篓、坛、瓮、碗、缸、瓶、壶、杯、瓢、锅、罐、厅、屋子、肚子、嘴、头、脑门、鼻子、脸、身、手、桌子、地、衣襟、袖子、裙子”等,例如:

(27)那婆子笑嘻嘻的道:“……姑娘还有两瓶荔枝,叫给宝二爷送去。”(《红楼梦》,第八十二回,669页)

(28)……亏得这样哄堂大笑,才把这位老爷的一肚子酸文熏回去了。(《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603页)

(29)……只见宝玉……满满的敷了一脸的药。(《红楼梦》,第二十五回,181页)

(30)……因说道:“你死的,又扇了我一头灰。”(《红楼梦》,第三十五回,257页)

(31)……嗑了一地瓜子皮。(《红楼梦》,第十九回,136页)

(32)却说安老爷……自己也累了一脑门子汗……(《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732页)

从语义上看,明代就出现了[+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可附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和[+可附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清代这四种类型的语料就更为丰富,分别如例句(22)、(23)、(29)、(32)中的“罐子”、“肚皮”、“脸”、“地”。

2.3 临时动量词语义演变过程

从收集到的语料看,秦汉时期,尚未发现临时动量词。临时动量词语义演变分为两个阶段:

2.3.1 第一阶段: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收集到1条语料,能够作临时动量词的只有“矢”。例如:

(33)……射师引弩射三矢……(《幽明录·卷三·射师》,66页)

唐代时收集到4条语料,能够作临时动量词的有“杖、箭、棒、枪”等。例如:

(34)玄曰:“……王不问委由,直决痛杖一百,……”(《敦煌变文集·卷八·搜神记一卷》,881页)

(35)李陵报曰:“体着三枪四枪者,……”(《敦煌变文集·卷一·李陵变文》,86页)

(36)单于见他不乐,又传一箭,告报诸蕃……(《敦煌变文集·卷一·王昭君变文》,100页)

宋代时收集到10条语料,能够作临时动量词的有“杖、箭、矢、弹”等。例如:

(37)拟将郭威量情决臀杖二十,配五百里,贷死。(《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五代周史平话卷上》,131页)

(38)……遇重进发一矢,……(《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五代周史平话·卷下》,235页)

(39)……把那邻家顾瑞的孩儿顾驴儿太阳穴上打了一弹。(《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五代周史平话·卷下》,190页)

(40)……嗣昭拨却箭,还放一箭,……(《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五代唐史平话·卷下》,88页)

从语义上看,这一阶段的临时动量词都具有[+工具义]。所谓[+工具义],即具有此特征的事物是它要量度的动作凭借的工具。如例句(38)中的“矢”是动作“射”凭借的工具。

2.3.2 第二阶段:元明清时期

元代收集到34条语料,能够作临时动量词的有“杖、棒、锤、棍、针、鞭、箭、刀、棍子、枷梢、脚、眼、口、拳”等。例如:

(41)[孙大云]……我打你二百棍。(《元曲选·选狗劝夫杂剧》,第一折,101页)

(42)[诗云]一刀劈得天灵碎。(《元曲选·薛仁贵杂剧》,张国宾撰,第二折,325页)

(43)[周舍同外旦上去]我骑马一世。驴背上失了一脚。(《元曲选·救风尘杂剧》,关汉卿撰,第二折,197页)

明代收集到52条语料,能够作临时动量词的有“枪、杖、斧、棒、鞭、篙、箭、刀、棍子、板子、枷梢、脚、眼、口、拳、掌、指头”等。例如:

(44)……为了贿赂,在厅上说道:“……先打一百杀威棒……”(《水浒》,第二十六回,409页)

(45)杨志说道:“你先射我三箭,后却还你三箭,”(《水浒》,第十二回,131页)

(46)包节级措手不及,被解宝一枷梢打过去,把脑盖劈得粉碎。(《水浒》,第四十八回,554页)

(47)高俅叉手跪覆道:“小的叫高俅,胡乱踢得几脚。”(《水浒》,第二十七回,421页)

清代收集到104条语料,能够作临时动量词的有“枪、柳条、斧、棒、飞锤、蛇予、钢叉、杖、针、鞭、箭、刀、棍子、枷梢、脚、眼、口、拳、掌”等。例如:

(48)说毕出来,另托人将倪儿弄了出来,只打了几板,也没有什么罪。(《红楼梦》,第一百零四回,835页)

(49)十三妹……加上一鞭,回头向大家说了声“请了”。(《儿女英雄传》,第十回,150页)

(50)(何小姐)……道:“别的都不紧,这一个着了我一药箭,……”(《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552页)

(51)小红听了,把脸飞红,瞅了贾芸一眼,也不答言。(《红楼梦》,第八十八回,719页)

从语义上看,这一阶段的临时动量词既有[+工具义]临时动量词,又有[+人体器官]临时动量词。所谓[+人体器官],即具有此特征的事物是人体器官名词。前者如例句(48)中的“板”,后者如例句(51)中的“眼”。

2.4 名词临时作量词语义演变规律

综上所述,名词临时作量词语义演变规律有两条:

1.名词临时作物量词的优先顺序为:[+可容性][-人体器官]名词>[+可容性][+人体器官]名词>[+可附性][+人体器官]名词>[可附性][-人体器官]名词(“>”表示“优先”)。

2.名词临时作动量词的优先顺序为:[+工具]名词>[+人体器官]名词。

三、认知解释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认知活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因此,从认知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语义并不限于语言系统的内部,而是植根于人类与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经验,植根于说话人的知识和信仰系统。因此,我们可以从日常经验和通俗信念入手来解释语言现象。

名词临时作量词现象其实质是借用一类事物来量度另一类事物或动作的量。人类早期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认知能力中的感知觉,而在感知觉中,视觉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类最初在衡量事物或动作的量时,也主要借助视觉,利用箩、篮、罐之类的容器或刀、斧之类的工具来计量。能够起三维作用即容纳作用的容器与只能起二维作用即可被附作用的平面相比空间感更强,在视觉上具有显著度,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更能表现量。因此[+可容性]名词比[+可附性]名词易于作临时物量词。容器或平面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种工具,只不过它的主要作用是“盛”东西,是静态的。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可凭借的工具。但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因为人自称是“万物之灵”,只能是人利用工具,而不是沦为工具。所以[+人体器官]名词不论是作临时物量词还是作临时动量词都比[-人体器官]名词晚。

总之,人们总是将自身在与世界的互动模式中形成的认知经验投射到语言上,认知经验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投射的语言现象也在不断的变化。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语义演变也正是在人类认知观的变化下促进的。

四、余论

4.1 名词临时作量词现象不仅可以从历时进行研究,还可以从共时的角度进行探讨。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名词临时作量词在现代汉语里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只有“离散的、有形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即典型的名词才能临时作量词。这一规律也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因为只有此类名词所指的事物才具体可见,在认知上才具有显著性,人们往往对其关注得更多,认识得更深刻,在心里形成可反映事物类别的清晰的个体意象并且能迅速地将其类推。

4.2 本文对名词临时作量词的分类是典型分类,即分成典型的临时物量词和典型的临时动量词。长期以来,我们给语法单位分类时希望得出一个边界明确、成员地位相等的绝对的离散的类,这仅仅是一个理想目标。事实上,我们得出的只能是一个边界模糊、类中各成员地位不平等的类。最好的成员即最具原型性,即最典型,具有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最多,而非原型成员则相反。我们对名词临时作量词现象进行分析时,发现临时物量词和临时动量词内部也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例如:“椅子”是典型的临时物量词,[+空间义](即能够被充塞或附着)强;“刀子”不是典型的临时物量词,[+空间义](即能够被充塞或附着)不强。

总之,从认知角度看语言现象,能够给我们许多新的发现。

引书目录:

1.《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岳麓出版社,1993年。

2.《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岳麓出版社,1993年。

3.《世说新语》,晋·刘义庆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

4.《幽明录》,晋·刘义庆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5.《敦煌变文集》,周一良等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

6.《唐人小说》,澎泽汪国项辟疆校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

7.《宋元平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元曲选》,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58年。

9.《水浒》,明·施耐庵著,海南出版社,1990年。

10.《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鄂著,岳麓出版社,1987年。

11.《儿女英雄传》,文康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from the angl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o explore the laws of

semantic changes of nouns when temporarily employed to show quantity

fan li1, nie chun-mei2

(1.first teachers college of hunan, changsha hunan 410002

2.hunan commerci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相关期刊更多

水浒争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水浒学会;湖北省水浒研究会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国家税务局

湖南水利水电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