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精神

阅读精神

阅读精神

阅读精神范文第1篇

一、沙场点兵,“剑客”上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自我表现、相互合作的空间,逐步让学生觉察到自己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他们的思维能融入到阅读的实践当中,让他们在这战场上挥洒自如。教学《匆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想象文本的情境,同时配上课文的配声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学生被脑中的景象、平和的音乐以及诗意化的语言所深深吸引,他们完全进入课文所蕴含的特定的情境。这时,再读课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学生读时感情更真挚,对文本的情境想象更具体,对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得更深刻。教师这样的设计巧妙地通过教材和所创设的情境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使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得以发挥。

二、擂鼓助阵,“剑客”亮剑

我们经常说“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学当中常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但还读不通课文的“古怪”现象。为什么?一是教师讲授的时间过多,学生读书、自我感悟的时间就会减少;二是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套行之为效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读,采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阅读方式对课文理解、感悟和体验,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在读中悟,悟中读,为他们擂鼓助阵,让学生亮出宝剑,从而读懂课文。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针对“‘我’问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的原因时,父亲为什么含糊地回答‘我’?”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学生的回答也很有创造性,有的说:“作者当时只有十一、二岁,对于这个防止机密被破坏的复杂的问题,是很难解释清楚的,所以父亲含糊地回答‘我’”;有的说:“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父亲不想连累家人,可以看出他是个慈祥的父亲”;有的说:“当时要派人来检查,时间是最宝贵的,父亲不想浪费一分一秒,从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个对革命工作极度负责的人”;还有的说:“革命的机密是十分重要的,就算是家人,也不能泄漏半句”……面对如此凶猛的“敌人”,学生能大胆地“亮剑”,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与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架起了桥梁。正是在这种阅读环境当中,学生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排兵布阵,“剑客”出招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从小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各年级段均分别提出阅读量。这深刻指明了只有多读书,开阔视野,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读写技能。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在阅读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课文列举科学发展史上三位科学家根据平时的细微现象,通过反复的研究和探索,最后得到真理的事例。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发表看法,你还知道生活当中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学生马上开讲,纷纷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从中交流了他们在平时阅读当中所积累的“财富”——“我知道鲁班上山被树叶割伤手指,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发明了锯。”“我知道牛顿在苹果树下被砸了头,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还知道瓦特根据水蒸气的现象发明了蒸气机。”……学生创造性的发现纷至沓来,绘出了一道道美丽的彩虹。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排兵布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纷纷出招,在阅读实践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以柔制刚,感动“剑客”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是阅读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环。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才能让学生读出情感,亮出柔情之剑,真正从阅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凡卡》这篇课文讲述了沙俄统治时期凡卡的悲惨命运。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凡卡的回忆,让学生通过充分地朗读,来感受人物的品质。另外,笔者还抓住文中对比描写的手法(现实的残酷和回忆的美好),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验,从而感受凡卡的悲惨命运,领会作者对当时贫富悬殊社会的控诉。

阅读精神范文第2篇

选文表达了作者对网络阅读侵蚀纸质阅读的担忧,同时对时下功利性、实用性强的阅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时代气息浓,贴近现实。试题简洁明快,集中考查了考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式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释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贴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铁凝/文,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2分)

2.本文第②、③段,列举________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5分)

3.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阅读精神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理念;风尚;境界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87-02

阅读,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党的十第一次历史性地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做出了部署。如何读书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的读书理念和读书境界,为我们今天的阅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得到很多启发。孙犁是我们熟悉的当代文学家,被誉为文学界“白洋淀派”创始人,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度春荒》,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与他的作家生涯相伴的,是他的读书生涯。即便在功成名就的晚年,他也孜孜不倦地阅读,并且做了大量读书笔记。这些文章汇集成册,名为《耕堂读书记》。他的读书生涯与读书境界,让我们今天很受启发。

一、关于孙犁的读书理念

关于读书,孙犁曾在《书衣文录》中谈到他的读书经验:“勿作书蠹,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是高水平。”在读书理念上,孙犁主要有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1.带着思考去读古籍。孙犁读《聊斋志异》、《红楼梦》、《庄子》、《太平广记》、《史记》、《二十四史》等古籍,倾注了自己大量的思考。尽管这些典籍有的在他年轻时就读过多次,但是人到晚年,再次阅读时,认识的角度和深度完全发生了变化。不论是经史子集,还是文人笔记、故事传奇,他都读得津津有味。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他首推的就是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他认为,那些神鬼故事虽然都是虚构的,但是每一个故事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却都触及生活现实,蒲松龄是借狐仙之口,讲述现实社会中的苦难。比如他在读了《庄子》之后,认为庄子的思想也是现实主义的,尽管《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经典,道家讲究的是“空”和“虚”。孙犁认为,《庄子》的想象力虽丰富,可那一飞九万里的大鸟,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

2.根植中华民族文化血脉,虚心接受。从民族文化中吸取写作营养,是任何一位作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比如,孙犁对鲁迅先生充满敬仰,尊奉鲁迅为师。也许是爱屋及乌,他购买图书也参照《鲁迅日记》中介绍到的书籍广泛搜求。他甚至以鲁迅对书的喜好,作为自己读书、买书、藏书的标准。比如一部《金石索》,孙犁开始并不怎么喜欢,其原因是鲁迅在日记里没有提及,后来发现鲁迅在文章中偶尔提及此书,于是他又产生阅读的愿望。孙犁并非盲目崇拜鲁迅,而是放低姿态,虚心地向伟大的作家学习。这种虔诚的读书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3.有选择地读书,择善而从。孙犁读书虽广,也颇有讲究。他说:“今天文章,文集多矣,余择善而从。亦有三不读。”他说的三不读,一是言不实者不读,二是常有理者不读,三是吹捧文章不读。又如,他很崇拜鲁迅先生,但他从不盲目崇拜,而是虚心向伟大的作家学习。他还认为读书要广而杂,他主张“多读一些历史书,不要总读文学书”。他宣称“平生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探求文采。”除古典文学、中国史书外,诸如农桑畜牧花卉、金石美术图画书也都读。他对金石学并无深研,据他自述在身心交瘁之时,把心沉到古意古趣的残碑断碣之中,正如同徜徉在荒山野寺,可求得心灵的解脱与静谧。

二、孙犁的读书理念带给我们的启发

在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碰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点亮中国梦,需要用阅读打牢国家文化根基,用阅读造就民族心灵高地,用阅读提升人民精神气质。从以上孙犁的读书方法与读书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读书要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精神食粮,需要我们后代去学习、延续。所以从古至今,读书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的品质。“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要求子孙好好读书,不仅寄托着一个家族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希望,也寄托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走向辉煌的追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高在哪里?高在“学而优则仕”,高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许多人一旦达到了这些功利目的,便失去了读书的动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历史,促使先进知识分子自觉把读书与中华民族存亡兴衰联系起来,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前辈先贤们的读书动力,也应成为今天人们的读书追求。我们既要倡导学以益智、学以修身,也要倡导学以资政,学以经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并以此来把握读书方向,增强读书动力。

2.读书是不受年龄和环境限制的。“多读一些书,不要总读文学书”是孙犁当时对广大青年的建议。对于有文化价值的书籍,是无法用金钱来很衡量的。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应该把读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从小要养成读书的爱好。青年时代,要有所作为必须读书。晚年经过人生的长途跋涉,身心疲惫时读书用来抒发心志、修身养性,更不应该放弃读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阙,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

读书一定坚持,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排除各种干扰,挤出时间读书。即要坚持不懈地读书求知,不论风云变幻,不论顺境逆境,要心怀不乱,始终如一地读书。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当然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活学活用,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死书。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提倡“不做书呆子,不为书本所束缚,不尽迷信书本”,当然也包括不迷信网络的阅读。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提倡全民阅读。我们既要倡导学以益智、学以修身,也要倡导学以资政,学以经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并以此来把握读书方向,增强读书动力。

3.读书应是一种境界。孙犁喜欢鲁迅,但他并不盲目崇拜鲁迅,而是放低姿态,虚心地向伟大的作家学习。这种虔诚的读书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终生以书为友,以书为伴,是孙犁爱书、喜欢书的真实写照。古往今来,书已经是我们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从而书被喻为精神食粮和心灵之友。孙犁一生喜爱读书,他曾自述道:“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的爱好。一接触书,我把一切都会忘记。”(《装书小记》)他著有《书林秋草》、《书衣文录》、《耕堂读书记》等专作,或为读书札记,或记述。他的读书生涯与乐趣,把书当成一种爱好,把读书当成终身职业。为我们今天许多人借口忙于工作,忙于生计而不读书的人树立了榜样。今天,我们讨论如何读书的时候,应提倡让阅读成为我们的日常习惯的精神。在数字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我们可以选择的方法也越来越多,阅读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便利。我们更应该把阅读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

三、今天我们应有怎样的读书境界

今天,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和我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我们在阅读形式和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今天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以什么样的精神去坚持阅读,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首先把读书作为一种风尚,培养一种阅读精神。一个人的阅读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所以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具有阅读精神就是选择了人生价值观。在任何时代阅读都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方式。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普及化。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数字化阅读虽然具有交互性、多媒体化、开放性等优点,但是也存在浅阅读的倾向。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要坚持阅读,把阅读作为一种精神即阅读精神。就是在全社会提倡一种学风,让阅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2.立足生态视角,积极响应全民阅读。很多学者认为数字化阅读的“信息过载”及“浅阅读”倾向破坏了现有阅读生态,应该加以抵制和屏蔽。从生态文化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不符合时展的保护主义。数字化的阅读首先在全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阅读的选择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数字时代公民的竞争力和素养。所以我们倡导全民阅读,以提高个体创新能力和全民阅读品质为目的,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里围绕着自己的专业,阅读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学术成果,聆听到最好的学术讲座,浏览到最新的前沿动态。并且在数字化阅读中,我们可以更多的选择,选择适合的和有益的。我们今天可以在信息生态观的视角下,提高数字化阅读水平和层次,实现绿色阅读、生态阅读,以达到提高全民阅读的质量与效果。

3.开明读书,科学休闲阅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提高生活与生命质量,加强文化知识修养,更新知识能力结构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休闲阅读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孙犁的读书境界很值得借鉴。作为一代文豪,他有一整套自己科学的读书方法,但他还是认为读书与每个人所处状况、所求目标,乃至所处年龄而各不相同,因此不必勉强,而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出自己的读书方法。老年孙犁心情淡泊,但读书兴味不减,正所谓“不以为累,是高水平”。并且主张读书要根据各人的情况而定,不能勉强,也不能强求一律,这是一种很开明的读书境界。今天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情趣爱好,大家可以在趣味性、随意性的基础上普及阅读,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自身情操。另一方面,提高了全民素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精神保障。

在众声喧哗的今天,读书能让人的内心变得安静,精神得到慰藉,理想更加高远。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文化普及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中没有“千钟粟”,也没有“黄金屋”,但我们需要为提高修养,为丰富我们的生活去读书。数字化时代,阅读也呈现出多样化,在不断探寻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的同时,老一辈革命家的读书精神和境界,应该更值得借鉴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陈华文.读书人的精神榜样[N].学习时报,2012-12-10.

阅读精神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阅读共同体 师生精神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

“师生阅读共同体”是指师生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一种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动组织。他们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合作,师生共同制订计划和目标,一起研究探讨解决办法,通过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实践与反思,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师生精神成长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会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阅读共同体,促进师生精神成长。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阅读共同体,促进师生精神成长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以学生为中心,理解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显然,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相应提出了“学生在义务教育期间的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这就可以看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标中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也提倡沟通合作式的阅读教学。阅读本身其实就是一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过程,在尊重学生个体个性化阅读的同时,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阅读学习共同体”,通过用阅读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不失为是一种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好方法。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解为主进行阅读教学,达到建构阅读共同体的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这一活动过程中,要与学生通过对话、沟通、交流和学习,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一起解决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这单凭学生努力不足以构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只有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就阅读内容和文本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互产生影响,形成“阅读学习共同体”,才能逐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水平。比如:通过学习《猴王出世》一课,进行课外阅读《西游记》。教师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理解教学,结合课文内容,与学生展开讨论。师生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就拉近了师生关系,同学之间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通过以学生为主,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达到师生一起成长,构建阅读共同体。

二、利用有效的手段,构建师生阅读共同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与思想会产生影响。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起到了榜样作用。所以,要想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做好表率。教师可以在班里建立一个图书角,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借书看和定期进行读书交流会。可以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走上讲台交流读书感受。并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与表扬,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好书推荐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和扩大阅读面。另一方面,可以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学生的水平。在这些有效手段的合理运用下,教师和学生对于阅读就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热爱,教师与学生构建一个阅读共同体,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一起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

三、小组合作,构建生生阅读共同体

一个班级好的阅读氛围光靠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一起阅读与交流,对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有巨大帮助的。教师可以把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方式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阅读小组。教师把推荐阅读的书目或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布置下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先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得出一个结果。其实,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享受讨论的过程。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书读,也可以互相交流与讨论。这样以点带面,班级的读书氛围就会十分浓厚。并且,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小组奖励和开辟读书交流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教师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样生生构建阅读共同体,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拉近同学之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师生和谐共同发展。

四、家校合作,构建亲子阅读共同体

有效的家校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还有利于学校建设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成长来源于学生,但不能忽视的是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电话、QQ群等联系方式提醒家长监督学生的阅读预习情况,并且建议阅读符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读物。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给予提醒与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举措不断拉近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心灵交流,使得家校合作更密切。这对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建设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阅读对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培养该有的文学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教师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方法与思路。因此,构建阅读共同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师生精神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曹小旭.构建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让阅读教学焕发活力[J].考试周刊,2014(10):34-35.

[2]陈礼斌.构建课外阅读学习共同体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力[J].上海教育科研,2012(7):87-88.

阅读精神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育 阅读教学 阅读新理念

一、传统语文教学遗留下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多种不足,主要表现在:(1)阅读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然而教师过多的讲解严重占用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主体性,讲解过程中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2)为追求高分数,适应考试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内容强加某种思想情感,而不是让学生去自我理解、自我构建,导致了学生阅读情感的丧失;(3)教学过程中“阅读就是为了应考”现象严重,功利性目的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所谓中学语文阅读是指通过对各类文章的理解、阐释从而建构自己的意义的活动,其本质是寻求理解与自我构建的活动。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以“立人”为目的,为“做人打基础”“打精神的底子”。语言文字本身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阅读增强了自身的阅读经验,丰富了文化人格,开拓了精神空间。(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重要目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只能尽可能地努力使学生获得“自由读书”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进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阅读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

三、新课改精神下的阅读理念及实施分析

(一)整体感知,整体把握

“整体感知,整体把握”,顾名思义即要从整体性上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作者总结如下观点:首先是“读”。只有通读课文,读透课文,才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其次,在通读的基础上,实现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主要包括理清文章思路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在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推敲和体味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二)对话理论

新课改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的传统阅读模式弊端重重,对话理论为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1)对话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去读,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生成,实现学生自我的情感熏陶与感悟;(2)对话教学理论使阅读教学具有创新性。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理论,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唤起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促成了新思想的产生。(3)对话理论使阅读教学具有批判意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去感受、阐释大量的文本,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体验和解释肯定是多元化的。通过对话教学,每个人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将得到体现与保留,教师将不能再对学生强加自己的思想,对于学生则摆脱了权威的束缚,可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去独立思考。

(三)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方式,新课改实施以来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也积极实践了此种教学方法。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独立意识和创造才能。但一味追求新意,张扬个性也并非好事。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意,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学生对文本扎实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实施要与让学生对文本感悟、熏陶等语文教育目标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个性化阅读的正能量。

四、关于“读”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

阅读必然要求学生去“读”,但读什么,如何去读,是当下教师需主要思考的问题。针对课堂中学生“读”的行为,首先教师应解决如何正确处理教材中的课文文本。课文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课文为主,进而实现理解文本、评价文本、欣赏文本的目的。通过精读课文文本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语言感染力,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方法等,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加强积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阅读教学价值。在学生精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教材之外的其他文本,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和生活领域。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改进[D].西南大学,2011,(4).

[3]高航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