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畜牧论文

畜牧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牧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畜牧论文

畜牧论文范文第1篇

(1)试验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坡地草地、平地草地进行围栏内外植被和土壤变化情况的观测,天然草地围栏禁牧又分为禁牧1年、禁牧2年以及禁牧3年以上。观测时间为每年的7月30日~8月15日。在禁牧和放牧草地上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定位观测,样地面积均为250m×40m。样方选定采用对角线法,草本测产样方面积为1m×1m,齐地面剪割,做2~3次重复,分别称其鲜重和风干重;灌丛草地的小叶锦鸡儿冠幅大小均一,在测产时按一个等级标准株丛进行测定,做3次重复,每次均为5丛,剪割当年生枝条及直径在3mm以下的老枝条,称其鲜重和风干重,平均算出单株重。(2)观测内容:禁牧与放牧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多度、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舍饲与放牧养羊对比试验(1)体重变化情况:通过放牧与舍饲对比试验可知,放牧基础母羊的体重随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月动态变化而变化。草地植物在4月中旬开始返青,其生物量占一年峰值的6%左右,这一时期的放牧羊主要依靠枯草和补饲来维持生理需要。5~6月份是植物生长季的早期,发育较慢,其生物量占峰值的20%~30%左右,放牧羊在此期间靠吃青草已能满足维持生理代谢和生长所需营养,体重开始增加;7~8月份为牧草生长旺季,体重快速增加;8月中旬达到峰值;9月份生物量下降,植物进入生长季后期并过渡到牧草枯草期,放牧所获取的饲草基本还能满足生理代谢及生长的需要,羊的体重也随之下降。(2)产毛量:经过试验,舍饲羊比放牧羊每只平均多产毛1.08kg。(3)产肥量:舍饲羊常年不出圈,粪肥全部产在圈内,经多次测定,每只羊平均日产纯肥1kg,而放牧仅能产纯肥0.5kg,相差1倍。(4)产羔初生重:舍饲母羊产羔初生重平均为4.26kg,放牧母羊产羔初生重平均为3.9kg,舍饲比放牧羔羊初生重多0.36kg,差异显著。(5)效益情况。①经济效益:一只放牧羊的全年牧工工资为12元,冬春季补饲草料为(1kg×0.3元×7个月×30元)+(0.15kg×0.8元×7个月×30)=88.2元/只,一年共需100.2元,而舍饲羊年需精料25.2元,饲草151.2元,共需176.4元。每只舍饲羊投入比放牧羊多76.2元,而一只舍饲羊可使禁牧草地增加生物量506.96kg,直接经济效益为152.09元。因此,舍饲羊的效益比放牧羊高75.89元。同时,舍饲羊在产毛量与产肥量上均高于放牧羊,由此可见,舍饲羊整体效益要比放牧羊效益大。②生态效益:舍饲养羊,既不减少群众的牧业收入,又可减少羊只对草地的践踏和破坏,对恢复草地植被有着重要的意义。

2.2禁牧与放牧草地对比试验

2.2.1放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经过试验,禁牧草地地上生物量、盖度、高度、多度与放牧草场相比均明显高于放牧草地,特别是生物产量比放牧草地平均高103.05~811.5kg/hm2。草地长期过度放牧利用,使绝大多数优良植物个体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如羊草、针茅、冰草、糙隐子草等,但对低劣、有毒植物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冷蒿、星毛萎陵菜、狼毒等,对小叶锦鸡儿、羽茅等植物个体生长有利,但对其种群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对区域的草地大规模实行舍饲休牧是恢复草原植被,维持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

2.2.2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1)放牧对草地土壤质地的影响:由禁牧与放牧草地土壤机械组成对比可以看出,放牧草地土壤表层粒径>0.25mm的土粒比禁牧草地占的比例大,表明土壤质地变粗,草地沙化严重。(2)放牧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禁牧草地0~20cm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变化在0.846%~3.42%之间,经过过度放牧利用的草地,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0~20cm仅有0.496%~2.12%。此外,随着时间的延长,禁牧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特别是下层土壤表现的尤为突出,但对于放牧草地的土壤来说,表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地逐年减少,而下层土壤变化较少。(3)放牧对土壤含氮量的影响:禁牧草地的土壤全氮含量普遍高于放牧退化群落的土壤全氮含量,前者表土的全氮含量变化在0.044%~0.164%之间,而后者变化幅度较大,在0.03%~0.118%之间。(4)放牧对土壤含磷量的影响:磷是构建生物细胞膜和传递能量的重要营养物质,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壤全磷含量明显降低,最终影响到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力。

3结论

畜牧论文范文第2篇

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宣传动物防疫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提高相关政府部门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老板以及经营者等人员对于畜牧兽医卫生的同步认识和对卫生安全的警惕,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强制要求他们认真进行相关学习、遵守相关规定,并实行考核制度。

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于畜禽产品科学消费的宣传力度,争取彻底改变部分市民愿意购买现杀畜禽的错误消费意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现杀畜禽的潜在安全隐患。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并结合畜牧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对土地进行合理分配,兴建养殖小区,扶植养殖专业户,成立养殖合作社。同时,各级畜牧兽医的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出台相应办法,要求对养殖小区进行统一管理,确保卫生安全,完善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以此来预防农畜产品疾病的产生。彻底改善畜牧兽医的卫生状况,提高农畜产品健康水平。

抓紧研究并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逐步取缔农副交易中的现杀活禽市场,建立大型的机械化的符合卫生标准的畜禽屠宰和加工场,加大对于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将发展畜牧小区规划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并通过控制污染,沼气利用等手段切实提高各养殖场的畜牧兽医的卫生状况。完善经费保障,作为国家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政府理应加大对其经费的投入力度,通过制定完备的畜牧兽医政策,确保各级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从本质上提高全社会对兽医工作的看法。并把日常运转费用以及动物疫病检验治疗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科学的经费保障制度。

2结语

畜牧论文范文第3篇

载药纳米微粒的靶向性及控释作用

所谓纳米药物指的是纳米级别的用来防治或者辅助治疗的药物,纳米药物具有轻松通过体内生理屏障的显著优点,纳米级别药物与传统的宏观药物在其分布、吸收以及代谢和排泄等角度与传统的宏观药物截然不同。

1纳米级别的药物能够跨越体内各种屏障

如果我们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来制备纳米药物,可以有效的穿透生物膜的并透过血脑屏障,可以将药物直接输送到大脑内部对疾病进行治疗。采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载体和抗体能够大幅度提高穿透人造膜和天然膜的能力,并蓄积在小肠,使药物的生物利用率显著改善。

2纳米药物的控释作用

所谓纳米药物的控释作用指的是载有药物的纳米微粒在其控释的过程中能够显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囊壁的溶解及酶和微生物的作用,均可使囊心物质向外扩散。鉴于上面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控释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囊材使载药纳米微粒在局部滞留并达到有效浓度,这样做不仅仅大幅度提高了用药的疗效,还不会给全身带来不良毒性。对于需要长期进行治疗和监控的疾病,起作用和功效是十分显著的。因此,纳米控释给兽药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纳米药物的靶向性

目前,抗球虫药物以及抗菌药物在畜牧业的养殖中被普遍使用,泛滥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也尤为明显,从而直接导致目前很多禽畜的主流病原体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等早已经对大多数的抗菌药物产生了耐受性,甚至有些病菌已经产生了多重的耐受性,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纳米载药技术来进行有效解决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先将兽药进行纳米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其溶解率、靶向作用同时得到控制其释放的效果。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对药物的使用剂量,能够在不换药的前提下就解决了药物残留问题;另一方面,采用纳米技术,可以研制出具有广谱、高效、无毒、无副作用的新型兽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因大量使用兽药而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

纳米技术在家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人们对于健康家畜的定义,无外乎生长快、瘦肉率、耗料低、胴体品质好等要求,但是传统的育种方法需要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的育种时间。如果我们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相关的改变,即对DNA链上的碱基序列做相应改变,就可以大大缩短育种时间,而且可以获得我们需要新品种。DNA上的核苷酸序列是纳米级的,所以要用到纳米技术。例如我国科学家已经用STM以及AFM等纳米技术,对DNA分子进行分离,并写出了“DNA”三个字母,标志着人类在纳米技术对生物分子操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这一事实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可以通过纳米技术,对分子级别的事物进行操作,以探寻生命的奥秘,定向地对遗传物质进行改造,以获得所需性状的生物体。这在生物育种上是有极大的作用的,可以很好的对动物的品种进行改良,同时,通过分子探针,还可以在遗传物质上对生物的病情进行探测,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在遗传育种上,纳米技术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纳米技术与畜禽产品质量

药效的提高和用药量的减少,是添加纳米材料的药物的巨大作用,这样可以解决药物残留的问题.浙大饲料研究所研究出的一种纳米微粒,采用天然的硅酸盐材料,可以吸附黄曲霉素、重金属以及农药等有害物质,降低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畜牧论文范文第4篇

执行畜牧业的投资预算管理,就要首先制定好项目建设的目标,以此来判断项目建设的内容、形式及进度,之后核算出每一年份的分项投资总额。畜牧项目的投资预算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标准执行:项目建设在进度方面的安排,将良种繁殖及畜群周转作为主线轴,在预算管理方面,将畜群视为核心,并确保项目上的一切建设内容的进度及投资规模。项目中畜群的周转、母畜的繁殖率,甚至是仔畜的成活率方面的技术都要通过畜群的投资预算进行。畜牧项目由于具备较大的风险,因此在投资预算时要谨慎而行,并充分提取预备费用。

2强化成本管理与经济效益

畜牧投资项目在成本管理方面通常具有以下一些方面的费用:饲料在成本方面、燃料方面、动力方面的费用;畜禽防疫检疫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固定资产维护费用、工资福利待遇费用、易耗品费用。利息支出存在长期借贷利息和流动资金借贷利息。针对以上内容来讲,饲料在成本管理及畜禽折旧方面的管理具备一定的特殊作用。

3完善劳动组织管理

3.1生产劳作方面的管理

畜牧业在生产劳作方面具有一些特征:劳动对象的特殊性;生产劳动的双重性;舍饲劳动的平衡性;劳动产品的阶段性。

3.2项目的产业化经营管理

畜牧业在投资项目的组织方面要考虑项目的特点,在本地所拥有的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只有较好地处理出现的问题,才可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稳步发展,而且能够实现较高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3.3农户合同的管理

扶持真正的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通过政府扶持、积极引导、法律规范,为先进企业提供一个健康、有效的竞争环境。不断改革制度,持续改革农户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让交易风险和收益逐渐实现平衡。

4生态环境管理

4.1牧草建设及维护管理

牧草生产在畜牧业的发展上极为关键,没有草就不会有畜,没有草场的建设就不会有畜牧业的生存及发展。提高草场的建设管理,项目单位的管理人员要制定合理的植被保护计划、草畜均衡制度、生态环境保障方针、水土保持方案以及防风固沙方案等。

4.2畜禽粪便的管理

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城市的近郊甚至城乡结合部,已经出现了畜禽的粪便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2]。对于粪便污染问题的处理方面,应当由污染的一方进行主动治理,并且也要对受益方进行适当的收费。在处理的方法方面要以可持续循环治理为方针,不断找出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出路。

5结束语

畜牧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而是要根据畜牧的特点和各种牲畜展现出的问题,选择合理的医疗技术措施来进行解决,保证牲畜的存活率和正常成长。当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表现出问题后,很多医疗技术的应用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规范,从业人员在相关的工作中,表现出了严重的经验作业现象,不利于畜牧业长久进步。

一、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构不健全。从某种程度上来分析,兽医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其针对不同的牲畜治疗,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完成,但是对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操作,则存在统一的标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机制,都展现为不健全的情况,这就促使畜牧业的发展,会遭受到一定的挑战,无法将所有的工作都按照体制的标准来实施[1]。分析认为,管理机构不健全的问题,主要是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层缺少足够的兽医人才。全国各地方的畜牧业发展中,除了要在本身的经营体制上努力,兽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如果在该方面表现为缺失现象,则牲畜的正常生长和一些特色培养等,都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难以在最终的畜牧业进展上得到预期的目标[2]。第二,管理机构本身表现不足,工作人员少、职责分配上不清楚,同时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存在较大的问题。2、认识不到位。畜牧业在国内的发展中,给国家带来的帮助,以及对居民生产、生活的改善而言,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可是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还是没有良好的提升,这与主观上的认知不到位具有很大的联系。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理解,主要是集中在疾病的预防和处理上,这种认知的缺失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对于牲畜的养殖和成长,以及各个阶段需要规避的问题,饲养者本身的注意事项遵守等,都能够提供较多的支持和指导。如果没有综合性的认知,则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管理将处于消极怠工的状态,由此演变出的各项隐患会非常突出[3]。其次,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管理工作当中,相关的机构并没有积极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条文。基层机构数量较多,因此在整体的工作前进中,总是展现为按部就班的工作,没有加快效率,造成的负面影响较为显著。

二、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考

1、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正展现为一个快速进步的态势,我们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也必须加快速度,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保障。建议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管理体制当中,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首先,该管理机构的设定要是隶属于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要求在权利、责任上做出明确的划分,必须要将国家的相关规范、条文等,积极按照正确的手段来执行,减少过往的拖沓、懒散问题。其次,在管理机构的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使用、推广、反馈等,均做出调查研究,要从社会、畜牧业、饲养者三个方面来开展,尽量搜集到较多的数据与信息,再结合国家的畜牧业调整方向、发展方向等,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做出综合的管控、调整,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第三,管理机构必须在技术团队、管理团队上不断的健全,确保两个团队能够互相合作,要将客观上的问题更好的解决。2、提高基层体制认知。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管理体制,在各项问题的积累上,表现为时间长、根深蒂固的特点,所以想要在短期内彻底的实现改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今后的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在主观的态度上努力,要进一步提高基层体制认知。第一,要求所有的兽医接受相关培训、指导等,必须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针对畜牧业的发展和各个养殖场的指导工作,要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有效的落实,达到专业问题、专业技术解决的目标。第二,基层体制在出现问题后,绝对不能表现为放任不管的状态,要采取合理的手段去管控和处理,从而在多个角度上,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意识到,基层体制所产生的影响特别广泛,敦促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基层体制更好的执行,加强配合。第三,基层体制的革新,需要按照阶段化的原则来执行,确保体制本身拥有足够的技术依据、管理依据,消除基层工作的各项矛盾。3、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国家畜牧兽医有关部门要积极出台关于畜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基层畜牧兽医发展的指南。在处理一些畜牧兽医方面出现矛盾的时候,要有法律作为依据,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畜牧兽医发展,提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部门职责,体现出为养殖户服务的意识。对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而言,法律法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起到强制性的约束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进一步的健全处理。

三、结语

本文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展开讨论,现下的各项问题还在可控范围内,各个地方正在积极的执行相关手段来解决,整体上未出现严重的恶性循环。日后,必须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关注,要在管理体制上配套建设,从而将技术优势更好发挥出来。

作者:张青 单位:湖北随州曾都区畜牧兽医特产局

参考文献

[1]刘荫秋.浅析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J].甘肃畜牧兽医,2016,(01):24-2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电话:400-888-7502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