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孙少平

孙少平

孙少平范文第1篇

史诗般品格的现实主义著作《平凡的世界》一举拿下了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第三届),最近这部小说再度火了起来。据说,《平凡的世界》已连续三年蝉联浙江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排行榜冠军宝座。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在多家卫视上星播出,更是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2015年3月5日,同志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后,和代表聊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好几个频道都在播”,并透露“下乡时跟路遥住过一个窑洞”!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这两个艺术人物身上有着作家路遥的影子。其中,孙少平的一些经历就源自路遥的生活经历,比如出生在农村贫困家庭,在“县中”读过书,务过农,教过书,在煤矿“下过井”。孙少平在平凡的世界中奋斗,“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达到道德完善”(《路遥传》作者梁向阳语)。路遥也是通过读书、写作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理想,成为当代中国杰出作家。

作家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也很有启发意义。新时期如何教好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孙少平的“平凡的世界”启示我们,应该实践课程标准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小社会”与“社会生活大语文”中“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正文

大语文观由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孝纯较早提出,他的“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确认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这一点与课程标准理念相一致,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明确要求:“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教师层面:“大课堂小社会”的大语文观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育要充分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和教育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语文教师要用好文本、用活资源、用足手段,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1.用好文本

“大语文观”首先体现为用好课文和其他相关文本。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一般都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适合学生学习。通过文本来学习语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小说中的孙少平读了不少文本,包括文学名著、报纸、杂志等文字资料,在平凡的生活中拥有了自己不平凡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小说反映的只是一种艺术真实,那么现实生活中,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量也佐证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当时路遥在准备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第一步是开列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书目,并找了大量的从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报纸杂志。

语文教育应该要像路遥的创作阅读和孙少平自发读书一样有效才行。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用好语文教材,用好文本,处理好课文,从而引导学生在语文的天空翱翔。教师要通过解读课文,使学生增长知识,接受文化熏陶,认识社会,提高文化品位。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处理教学文本的基本要求。

2.用活资源

孙少平的自发读书,在感悟中提高了素养,这与路遥自己在创作时用活了从阅读文本中的知识是一致的。《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路遥版的《创业史》,而大段引用《人民日报》等官方报纸的社论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活用资源”在创作中的作用。

语文教育不是文学创作,但可以借鉴创作的灵活性来用活资源,让语文课成为生动活泼的天地。实际上,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其他可以用来进行语文教学的资源也很多。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辑要求有明确规定:“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为语文教师用活教材奠定了基础,多年开发和积累的语文教育资源也为语文教师用活资源提供了条件。遵行语文教育规律,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因文悟理,融情入理,从而引导学生“文化习得”,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鲜活的、有效的。

3.用足手段

语文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只有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打造高质量的语文课堂,创造高水平的语文教学效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高明的组织者、高超的表演者、高深的引导者。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想尽了一切办法精心构思小说、深入体验生活。他在山上放过羊,在田野里过过夜,在延安市东关揽工干活。“揽工时,肯吃苦,肯出力,名声好,工头喜欢”的孙少平,其原型就是路遥和他做了记者的四弟王天乐。语文教学虽然不如史诗作品的创作,但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层面:“大社会小课堂”的大语文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不应该局限在语文课,应当引导学生把大社会当成小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学习生活中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1.学会交流沟通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交流沟通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这是对过去过于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的完善,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小说有这么一个情节:在一般人看来具有明显优势的高朗却遭遇了爱情的滑铁卢。一个出身贫困家庭,为了生计冒着生命危险下井挖煤;面对和她一起进省报同在城市工业组的同事高朗,田晓霞的爱情天平却倾向了大牙湾煤矿工人孙少平。对于有抱负和精神追求的田晓霞来说,相比灯红酒绿世俗平庸的物质生活,那些燃烧的激情、浪漫的爱情、心惊胆战的经历更能让她觉得新奇和陷入着迷。小说在第三部中写高朗机场接了田晓霞,还请她到鼓楼旁边“黑天鹅”酒店吃饭,葡萄美酒红鲤鱼,美味佳肴红地毯,温柔语调音乐会的票,换来的是田晓霞抢着用自己的钱结了账,田晓霞不买他的账――还要去看他情敌的妹妹孙兰香。这无疑是高朗的沟通出了问题。如果高朗懂得田晓霞的精神心理,能满足田晓霞的精神追求,和她一起追梦,那孙少平注定要成为高朗的手下败将。毕竟,“一个井下干活的煤矿工人要和省城的一位女记者生活在一起?这不是梦幻又是什么!凭着青春的激情,恋爱,通信,说些罗曼蒂克和富有诗意的话,这也许还可以,但未来真正要结婚,要建家,要生孩子,那也许就是另一回事了!”少平和晓霞最终的关系开头是喜剧,结局是悲剧。现实生活中,作者路遥的爱情婚姻也是如此。小说生动地告诉我们,“懂”比“爱”重要,沟通能突出自身优势。

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交流沟通,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么?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在文本中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这个“语文课堂”中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要比教师在语文课堂的说教更有效果。从文本的角度来说,向学生推荐阅读《平凡的世界》,有时要胜过教师几个小时苦口婆心的教导。“路遥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传达出的向上、向善的力量历久弥新。中国只要有城乡差异、有社会等级,只要有奋斗者,路遥的作品就不会过时。他作品中展现了小人物只要有奋斗就有成功的可能性,已经也会继续鼓舞一代又一代人。”(《路遥传》作者梁向阳语)让学生走进孙少平的“平凡的世界”,感受那一种源于内心、自强不息的自发与自觉,无疑可以让学生接受健康向上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不只是路遥的作品,阅读海明威、泰戈尔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同样对学生有益,这些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可以让学生拥有一个不平凡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就是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3.有意识地健全人格

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指出,人格是人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真正构成一个人特征的、从而使个人与他人区别开来的各种心理特质的总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学习课文中汲取精神营养,从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作品中接受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完善自己,健全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体验,运用课堂所得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得到提升,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路遥的作品中的“‘真善美’触动几代人”,艺术作品(小说《平凡的世界》和同名电视剧)中孙少平的“平凡的世界”传递出一种温暖、励志、真诚、向善的精神力量,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类永恒的感情与精神”。

结论

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世界中,即从文本中和生活实践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不平凡的精神世界。学生要积极主动地从“语文课堂小社会”与“社会生活大语文”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孙少平范文第2篇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对抗的人――冉阿让。他的博爱、宽容及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他在25岁时,仅仅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悲惨世界》是一部史诗性的著作,所反映的是法国一个时代的悲剧,在这种时代前提下,主人公一生的苦难都得到更大的渲染,在雨果笔下显现的是整个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与《悲惨世界》一样反映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的人物命运的中国小说《平凡的世界》,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平凡的世界》是一出生活的悲剧,它所体现的也是一个时代的面貌,由人物生活环境――社会背景而反映社会的一个方面,它所反映的主题没有《悲惨世界》全面,也没有《悲惨世界》那宏大的场面,更倾向一种小桥流水似的抒情,它的突出之处是以情动人,于细微处见真情。《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是一个倾向于上帝的完美人物形象,他贯穿于《悲惨世界》五部故事的始终,是小说的一个主线索,在他身上所折射的是人性的极大升华。小说所描述的是冉阿让的一生,直到他死去,故事才戛然而止。《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则是一个被生活的苦难压得不能喘息的青年形象,这其中家庭的苦难又是他一切苦难的根源,小说也只是叙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代的事,两部小说的背景尽管时代不一样,但都是描写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安静、秩序的状态,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碰撞,不断调整。在《悲惨世界》里,法国社会正在进行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革命和改革;在《平凡的世界》里,中国刚刚走出旧的荒诞,走进新的迷茫,人们的观念、社会的状态就像一个刚刚开始破茧的蛹。当救助孤女的冉阿让、巧妙逃脱追捕的冉阿让、把一切财产划归孤女而自己贫寒度日的冉阿让藐视着黑暗、怒视着悲惨世界、怀揣着仁爱悲悯之心向读者走来,当饿着肚子的孙少平、和晓霞散步归来的孙少平、得知晓霞去世消息的孙少平、怀着复杂心情踏入师傅家门的孙少平挺胸抬头、思考着一切、怀乡着一切向读者走来,我们的心被他们深深感染着,滋润着。

冉阿让与孙少平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因为他们都有爱,有大爱。

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町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冉阿让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町――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的诺言――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因为他已经把这个世上所有贫苦、可怜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以“父亲”的义务与责任感去照顾每一个“子女”。这种爱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博爱。

冉阿让的博爱是显而易见的,而孙少平的大爱则表现为一种暗含的集体主义意识。孙少平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博爱主义者,譬如他“但我想,就是有吃有穿了,我还会熬煎的”。这种心理独白包含着集体主义根源,当然,也包含对个人理想主义的肯定,这是一种典型的模糊语。“我不是为了扬名天下或挖金子发财。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和身上攒着一种劲,希望自己扛着很重的东西,为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不断头地走啊走……或者什么地方失火了,没人敢去救,让我冲进去,哪怕当下烧死都可以……”――从中我们看出孙少平又不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他身上滤去了某些世俗的渣滓,他想通过集体利益的实现来实现自己个人的自我价值。

虽然冉阿让与孙少平都是灵魂高尚、内心博爱的人,然而冉阿让的形象反映出了西方世界中的赎罪意识,使得人在特别重视生命的同时,又急于摆脱腐朽的躯壳,渴望灵魂的解脱,矛盾是他们精神的特质。而东方世界中,和谐是终极,不需要通过上帝的点拨,每一个人的自身就能达到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结合,所以,孙少平在坎坷的人生岁月里,在一次又一次人生打击面前,渐渐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与目的,“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到一个成熟,沉稳的青壮年,孙少平心中的理想、向往不断生成,不断毁灭,走过苦闷彷徨,走过苦涩青春,人生旅程时刻处于“零距离”,不要妄想生活会给你一个充足的时间去喘息,你只能不停地走,不要回头。在他身上我们始终能感受到一种向上的不屈动力,这种动力压不弯、打不折,他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当作学习的材料,酸甜苦辣不过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在他看来,过程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如果说冉阿让是在地狱中摸索那把善的钥匙,那么孙少平就是在人生的苦难与幸福中锻造一把自救的钥匙。小说中没有多少细致的心理描写,这一点在人物塑造上是东西方根本的区别,恰如油画与水墨画的对比,写意与写实的对比,但是形式上的异不代表内容上的异,最终塑造出来的人物还是要面对世界,面对人生,终究还是在迷茫中用生命精炼生存的点滴价值。

再看一个人类永远都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作品的骨架之一――爱情。

对于人而言,也许一生追寻一份完美的爱情不能称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在这个社会,爱情不过是价值的影子,永远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却一直如影随形,有时似乎是世界的全部,有时又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但是在爱情的世界里,我们的确可以看透一个人的灵魂。

《悲惨世界》中的爱情是一种奢侈,几乎出现在世界的尽头,但却是最夺目的光芒,不同于米里哀和冉阿让柔和绵长的善之光,爱情的光芒代表希望和新生。马吕斯才华横溢,他虽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并没有马上找到航向,曾经犹疑过,痛苦过,坚定过,失败过,但是他的内心对人生的执着没有因此改变,对爱情的向往也没有变化,他还未实现或者真正抓住人生,他还年轻,上帝不能苛求,而我们也会毫不怀疑,“他是一个好小伙”。珂赛特在冉阿让的真空罩般的保护之下,内心纯真善良,性格活泼可爱。他们两个人的完美爱情再一次体现了雨果的浪漫,象征着生的希望,而在这个时刻,爱情在人存在于世上的价值意义上凸显了尤其重要的分量。

在平凡的世界里本该充满着平凡而温馨的爱情,路遥却安排了一段童话爱情的惨烈悲剧。田晓霞的死让人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作者几乎是无法自已地创造了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童话,每一次都不舍得去碰触那份完美,而每一次都将他们向悲剧推进一步,最终完美的田晓霞不得不被现实生生地抹去。如果站在人类的终极性价值上去看,一个煤矿工人可以和一个大学生记者完美结合,但是在现实多样的人生价值面前,那只是一个童话,这种无法弥合的矛盾,可能是整个人类的痛苦。可见爱情的影子对于主人的灵魂透视可能是最真最切却无法言传的。

在爱情上,我始终无法找到中西方的那些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两个世界的人们都渴望真爱,都渴望相伴一生。在爱情产生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悲惨世界》中一个有趣的现象,马吕斯与珂赛特的成长是同时交错进行的,好像一步交叉剪辑的平行蒙太奇影片,而且那个时候两个人互不相识。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马吕斯从画面左边进入,珂赛特从画面右边进入,就在那个剪辑点上,两个人的爱情就那样产生了;而《平凡的世界》中,爱情依然是那样的朦胧、含蓄,并且没有任何铺垫,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两个人肯定会相爱的。其实从某种角度看,中国人要比西方人更加浪漫。

孙少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农村爱情 文化情愫 爱情故事

引言

人的一生中大多都会经历爱情的洗礼,《平凡的世界》诠释了不同人群的爱情观念及爱情理想,孙少安的循规蹈矩,田润叶的主动追逐,孙少平的勇敢热情,田晓霞的热情真挚,孙兰香及吴仲平的两情相悦,这些感情过程及结果的呈现,让我们明白,在社会、家庭、文化等因素的局限下,只有两者产生思想共鸣,具有共同的文化情愫,才能使爱情更加刻骨铭心,为爱情增添一份独有的魅力。

一、《平凡的世界》中不同人物形象对爱情的诠释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这一著作中借助孙氏三兄妹深刻阐述了他的爱情观,即爱情在苦难状态下是一种奢望,在奋进过程中是一种失望,只有在新生活开始时才会真正看到希望。为了更好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作者所持有的爱情观,笔者以孙氏三兄妹的爱情为契机,针对不同人物形象对爱情的诠释进行了分析。

(一)孙少安与田润叶――爱情是苦难下的奢望

孙少安是《平凡的世界》小说人物中的主人公之一,是贫苦农民孙玉厚的长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田润叶的父亲在当时可以说是双水村的主宰,她二爸是所属县的大干部,两个人在家庭出身、生活环境及文化程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这使孙少安在心理上有一种自卑感,所以当田润叶向其表达爱意时,他退缩了。[1]小说中所描述的田润叶对孙少安有直接而大胆的追求,起初她是让人捎话给孙少安,想让他来县城再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然而老实的孙少安并不明白她暗含的意思。而后当她帮助孙少安料理完家事即将分别的时候,信的部分内容说:“少安哥,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这张简单明了的告白信,让孙少安感觉福从天降,然而温暖幸福的感觉稍纵即逝,因为他深深地认识到自己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无法与田润叶站在同一高度上,两个人的社会地位具有较大差别。[2]孙少安虽然心里爱着田润叶,但是却没有接受对方的勇气,为了让自身以及田润叶死心,他在短时间内迎娶了一个来自山西名叫秀莲的女子,田润叶在得知孙少安结婚之后才绝望地放弃。

孙少安与田润叶对待爱情的态度极为不同,孙少安在爱情面前考虑的外在因素比较多,例如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等,因此在爱情里缺乏勇气,不敢进行追求和接受。而田润叶则不同,她很清楚她喜欢孙少安,也知道他们两个人有较大的社会地位差异,但是她并不认为爱情需要门当户对,更重要的是两情相悦,田润叶的这一爱情观具有重要的突破价值。

(二)孙少平与田晓霞――爱情是奋进中的失望

孙少平与田晓霞的身份差距和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相比不相上下,生活经历更是具有较大差异。孙少平是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是孙少安的弟弟,当田晓霞向他表达爱意时,他还是一个揽工汉,需要听从上头的安排,经常从一个工地跑到另一个工地。遇到田晓霞之后,在田晓霞的帮助下成了一名掏炭工,但还未正式入编成为煤矿工人。[1]而田晓霞在当时是一名省报记者,其父是地委书记,后来又升为省委副书记,两者在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及家庭背景上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或许作者本身也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因此在小说后半部分刻画了田晓霞因抢救他人性命而光荣牺牲的情节,田晓霞的牺牲并没有为他们两个人的爱情画上圆满的句号,但是却让这段爱情永远留在了孙少平的心中。

孙少平与田晓霞之所以能够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在爱情里有同样的追逐,孙少平虽然是一个农民及煤矿工人,但是他为人自尊自强、善良正直,即使在贫穷的社会边缘依旧不忘追逐精神自由,而田晓霞不仅仅是一名高干子女以及省报记者,更是一位美丽、敢作敢为、思想敏锐且情感忠贞的女子,所以两者才能相爱,让读者为他们的爱情欢呼。

(三)孙兰香与吴仲平――爱情是新生活里的希望

在爱情这一问题上,孙兰香与其两个哥哥相比显然要幸运,她在当时考上了北方工业大学,并且在其家庭状况有很大好转的情况下和吴仲平两情相悦走在了一起。孙兰香与吴仲平两个人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没有经历太多的波折。吴仲平是省委常务副主席的儿子,两者在身份上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两人的爱情并没有经历太多的阻挠。从小说倒数第三章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吴仲平与孙兰香的爱情十分明朗,关系基本上已经确定。从浅层上来看,作者在爱情的道路上有攀龙附凤的心理,其在故事编排中让孙氏三兄妹与领导干部子女在爱情上纠缠不清,然而从深层次角度来看,对于出身贫寒的有志青年而言,领导干部在实际上象征着某种高度。[1]在生活中我们高呼人人平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若两个不同出身却有着同样奋斗自强品质的人,那么无论从起点来说还是从他们未来所能达到的高度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是现实。不论是爱情还是地位,出生贫寒的有志青年要想通过奋斗获取和贵族子弟相同的地位,就必须要不断地努力奋斗,付出更多的心血。

二、爱情故事背后所折射的人生意义与文化情愫研究

通过对孙氏三兄妹的爱情故事分析,可以看出小说不单纯是对主人公爱情故事进行描述,更多的是为了表达自身对爱情所持有的态度,这些爱情故事背后所折射的人生意义才是让《平凡的世界》这部文学著作名扬中外的重要原因。

(一)爱情不可能脱离家庭、经济、文化而独立存在

作者在书写过程中深深明白,小说是小说,而现实终归是现实,就像他在小说中所说的一样,豆角只能与玉米种在一块,而不能与小麦种在一块。孙少安所处的年代,其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因素都阻碍了他对单纯爱情的追寻,其在婚配对象选择上只能选择与其差距相对较小的女子。在平凡世界里,面对婚姻中的选择,“退而求其次”不断上演,只是孙少安被作为典型对象展现了出来。这种做法并不仅仅是受门第观念的制约,同时还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其自身在选择过程中会考虑两者在各个方面是否般配。作者路遥在中篇小说《人生》中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同样的爱情观,即爱情的追寻不可能脱离家庭、经济、文化而独立存在。[2]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情是比较感性的,而婚姻则相对比较理性,那么要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一方面是物质的胜利,另一方面则是精神上的失败,这可以说是一种灵与肉的分离。在小说故事阐述中,孙少安的形象是爱但不敢爱,这不仅是孙少安个人的悲哀,同时也是处于贫困处境中所有平凡人共有的遗憾与悲哀。为了传达一种对爱情的积极态度,作者路遥又刻画了孙少平与孙兰香的爱情故事,将孙少安在爱情中的缺失通过孙少平与孙兰香继续进行追寻。

(二)在文化趣味与精神认同上所散发的爱情独特魅力

孙少安与田润叶之所以有情人未终成眷属,是源于两者文化差异背后的传统束缚,孙少安在爱情的道路上深受传统观念的约束,因此导致两人分道扬镳,而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故事虽然也是以悲剧结束,但是他们相爱的过程是震撼人心的,与哥哥孙少安相比,孙少平对待爱情可以说是勇敢而热烈的,当他知道田晓霞牺牲后,他如期而至地赶到与田晓霞相约的古塔山,并坚信这段爱情将永存,田晓霞虽然牺牲了,然而她带给孙少平的却是一段独特的感情记忆。[3]若我们将《平凡的世界》这部著作放在当今爱情小说和城乡小说大背景下,便能够明确看出田晓霞与孙少平两人在爱情里所散发的特殊气质,两人的爱情并非对旧式爱情的认同和缅怀,更不是对爱情价值观的迷失,同时也不是对物质化爱情的追求,而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在精神认同与共同文化趣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独特爱情,他们的爱情中充分彰显了一种文化魅力与感彩。

《平凡的世界》与路遥的其他小说作品相比多了一份特殊的文化情愫,比如说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中刘巧珍、黄亚萍和高加林三人之间的爱情是由于城乡差异而诱发的爱情矛盾,而《平凡的世界》中田润叶、孙少安及何秀莲三人的爱情则是由身份差异而造成的情感回归。小说中只有孙少安与田晓霞的爱情是在勇敢与理性、传统束缚、家庭差异、社会地位差异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两人的爱情不仅是勇敢的折射,更是在文化身份认同上的一种对爱情新的定义。[3]这种全新的爱情模式,充满了文化气息,打破了传统爱情观的束缚,是超越世俗的一种精神寄托。作者路遥用心刻画了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故事,然而很多人为两人的爱情结局而感到困惑,作者为何要给如此灿烂明媚的爱情设置一个具有悲剧性色彩的结局呢?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最大的不同是两者在追求爱的道路上没有承受来自家庭与社会的阻力,有的只是男主人公也就是孙少平内心的彷徨与焦虑,这种内心世界的独白实际上是作者本身的思想理念与文化矛盾在小说人物身上的聚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田晓霞与孙少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然而这在作者构建的理想世界中,这种距离却是不存在的。但从《平凡的世界》这部著作整体出发,在爱情故事中洋溢着浓厚的诗意美与文化情调,它成为了贯穿主人公爱情历程的主导线,将爱情故事与文化情愫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在爱情方面的新探索与新突破。

结语

纵观全书,在作者路遥的笔下,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爱情情愫,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孙兰香与吴仲平的爱情等等,作者就不同人物在爱情中的表现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爱情观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孙少安的爱情悲剧是源于传统思想与文化差异的束缚,而孙少平与田晓霞则是建立在文化情愫上的感情世界,正如田晓霞所说:“真正的爱情是心甘情愿地和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这句话看似朴实,却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出了她在爱情中的坚持,在爱情的道路上多一份坚持或许会收获不一样的结果。语

参考文献

[1]王h.论《平凡的世界》之不平凡的感情[J].西江月,2013(13).

[2]贾勇.《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进化论”[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2(11).

孙少平范文第4篇

《平凡的世界》 赏析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一部长篇,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回味悠长。笔者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对此浅谈如下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作者简介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县人,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文坛“陕军”的领军人物,1949年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在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来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1980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全国中篇小说奖,标志着路遥在中国文坛有了一席之地。1982年《人生》的发表,更是将其推向事业的顶峰。1988年,路遥沥血之作《平凡的世界》问世,在全社会激起强烈的反响,该小说荣获茅盾文学奖,也是路遥所获的最重的文学奖项。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1988年,路遥沥血之作《平凡的世界》问世,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地位。

二、《平凡的世界》的人物赏析

1、田晓霞――男性的精神导师

田晓霞出身于一个干部家庭,殷实的家境使她不必像男主人公孙少平那样为温饱所困,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的熏陶下,使她的思想境界和内在品质都远胜于同龄人。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孙田两人初次见面的片段,会得出这样一个印象:此时的田晓霞自信、热情、主动,而孙少平在这样一个“又深又俊、穿戴漂亮的女同学”面前,变得像“农民一样笨拙”,两个人高下立现。尽管拥有超人的天赋和高洁的人格,但孙少平此时的智力和眼界均未完全开发,而使这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绽放夺目光芒的,正是田晓霞。

田晓霞在高中时期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了,“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一般的看法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此时的孙少平“每次和她交谈,都能使自己的头脑多开一扇窗户”,孙少平已开始自觉接受田晓霞的指教,而田晓霞则慧眼独具地发现孙少平与众不同的“气质”,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毕业前孙、田二人一起吃饭,可以看到田晓霞对孙少平的指导成果。田晓霞担心孙少平毕业后回到农村,变成一个“满嘴说得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的人,话虽戏谑,但点出了孙少平将来的日子会多么艰难,以至于会完全消磨掉一个人的斗志。而孙少平的回答非常精彩:“……我现在特别想到一个更艰苦的地方去……我不是为了扬名天下或挖金子发财……我心里和身上攒着一种劲,希望自己扛着很重的东西,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不断头地走啊走……几年前,我没有这么些怪想法,但是我就是这样想的”。这段话,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宣言,他所谓的“怪想法”,正是即将喷薄而出的远大志向。这时我们都很清楚,孙少平已化蛹成蝶,迟早都要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2、孙少平形象分析

其一,从艺术源于生活的角度来看,孙少平的形象过于理想化。孙少平是由劳动和苦难滋养出来的,从一开始闯荡世界就表现出年青人少有的成熟。艺术构建中的孙少平所走的每一步都小心谨慎,他坚持认为人应捉住生命黄金段落中的一分一秒,而不管要付出怎么样的代价。所以作者对孙少平的人格进行了一定的提纯,并赋予了孙少平和自己同样的追求人生的境界,只是这是年轻的孙少平难以达到的高度。

其二,从人物塑造过程看,作者打磨的痕迹显而易见。把孙少平初涉社会的稚气人为地磨去了,这无疑是在打造一个无论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的铁人,因而过于理想。孙少平仅凭着一股意志在黄原城揽工接受苦难的磨练亦有“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意味。而对于孙少平所表现出来缺点,作者往往会忍不住为其辩护,表达自己的看法,无意中容易扼杀读者的审美意向。

孙少平范文第5篇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是一个敢于冒险行动的男子。他有自己的理想,面对困难从来不会怯懦。孙少安的梦想就是带着全村的人富起来。虽然这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梦想,但是他会脚踏实地的去落实。尽管现实世界中,有很多的障碍,孙少安的梦想也不曾破灭。

佟丽娅饰演的田润叶是一个非常执拗倔强的女子。她是双水村村支部书记田福堂的女儿,田晓霞的堂姐。田润叶和孙少安是青梅竹马,两人你有情我有意,可是田润叶的父亲并不同意这段感情,所以他们早早就分手了。田润叶后来去了师范专科上学,毕业后去当了小学老师,后来又被调到了黄原团地委。田润叶看着柔顺,但是骨子里十分倔强。

袁弘饰演的是孙少平。孙少平是孙少安的弟弟,他是全家人的希望。孙少平十分敏感,看不惯衣冠楚楚的富家子弟。他很少和女生说话,一直躲避着公众的目光。孙少平和田晓霞因书结缘,了解后发现他们之间对于理想的追求是非常相似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有了一段不可复制的爱情。

李小萌饰演的是田晓霞。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田晓霞喜欢读书和思考,很少有真正的朋友。对于事物,田晓霞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并且还有冒险精神。田晓霞的精神世界和内在的品质都远胜于同龄人,她对于精神的追求远远高于物质。所以她和孙少平才能够走到一起,两人的精神世界是高度相似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兽医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内蒙古文物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文化厅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