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技术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范文第1篇

从事职中电子电工类教学已经有好些年了,《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一直是我校机电专业电工班必修课程。从多年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论内容深感高深、难以理解、甚至作业也难以完成、时常无法按时上交或不交,大大影响了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很多内容又必须进行讲解,必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比如:各种器件和电路的结构、测试、工作原理、电路分析等。在授课中怎样培养学生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该科目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老师在授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联系我校学生实际,本人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写下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一、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豪无疑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学校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习潜能和创造力。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基本的一对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决定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为高素质人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保证教学目标高质量完成,这是保障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途径。很难想像,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还能用心听老师讲课,老师还能顺利授课吗?当然搞好师生关系也不是一味迎合学生,在这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二、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1.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兴趣

现在很多学校教学条件已大为改善,投影仪、多媒体等等教学设备进入到了课室。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它改变了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黑板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很多器件、电路的测试,诸如二极管、三极管电极等的判别,通过多媒休展示可以更直观、更有趣,也更容易吸引学生,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玩,还要善于组织学生玩,和学生们一起玩,引导学生玩得有意义。参加游戏的人都抱着渴望获胜的心理,这就使参加活动的学生有兴趣学、积极去学,并有助于克服腼腆羞怯的心理障碍。在游戏中,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激发了表达的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把游戏引入课堂,育教于乐。

3.利用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知识要互补,思想要共振,集体讨论也是很重要的,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使学生信息得到交流,思维得到调整。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把各组讨论的结果分组写到黑板上,让各小组同学代表进行发言评述。

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水平是达到教学要求的必要条件。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得让学生在师德上敬重你、专业上佩服你,让他觉得老师有料。作为专业课老师,教学内容需结合生产,为生产服务,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俗话说:‘要让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得不停的修炼自己,不光要加深理论学习,更要加强动手能力。因为教材的相对滞后,所以我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电器店、网上查找电子新技术、新产品,力求及时了解、掌握电子方面的新知识;利用假期到维修店向维修师傅学习、请教,这样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实用性人才。

四、加强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

电子技术基础范文第2篇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电子、电工以及机电等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专业课程。本文探讨了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技工院校;电子技术;课程建设

随着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不断得到创新,教学的方向与目标不仅越来越贴近企业的岗位需求,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作为电子、电工以及机电等相关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也必须做好课程建设,以提升教学效果。所谓课程建设,即课程设计,其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安排课程。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置相应课程、安排课时,要求比例合适,充分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教学实施。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与规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理论、实训教学。对技工院校的办学者来说,抓好课程建设无疑具有极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意义

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两大块,课程多,内容杂,加之技工院校的学制普遍较短,还有大量的校内实习、顶岗实习。因此,各课程的学时安排往往捉襟见肘。为此,笔者学院电子教研室有针对性地选择了电子技术基础作为课程建设的试点与突破口,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满足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需求

以往技工院校的课程教学都是以教学大纲为主旨,将学生的培养完全放在学校这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学生毕业后面对企业生产第一线无所适从,无法胜任工作。而开展相关课程建设,课程的内容、目标与企业一线的岗位技能需求实现了对接,从而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同时,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就业的成就感,满足了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校电子、电工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刚进校时,对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抱有一定的兴趣,还有一定的主动性。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学生基础薄弱的缺陷就显现出来,不少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丧失了兴趣,进而厌学、逃学。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打造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造适合学生认知现状的教学模式。现在的技校学生面临两个学习困境:一方面,随着高中、大学扩招,报读技工院校的生源素质逐年降低;另一方面,企业对技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却逐年上升。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课程建设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与做一体化、校内实训与企业情境一体化,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目标。

二、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内容

1.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向技校学生传授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专业课。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企业一线岗位群的技能需求现状,可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逐步加大理论难度。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常用基本器件、放大电路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讲授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数字电路基础。

2.设置均衡的达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设置的达标要求也要适度。教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内容要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讲授“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这一部分时,教学要求设置为了解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作用及其特点,掌握典型差动放大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抑制零漂原理,明确运算放大电路的理想化条件,掌握理想集成运放工作于线性和非线性状态时的特点,掌握比例、加法和减法运算电路的接法。能运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分析上述运算电路输出和输入的关系,能按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关系式,画出集成运放电路图,了解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和波形分析方法,了解集成运放的使用方法。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由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抽象、难懂难学,而中职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进取的欲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一直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创新教学方法,扩展学生学习兴趣

1.设计恰当的教学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授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之前,结合现实向学生介绍当今社会电子产品铺天盖地,到处可见。手机、学习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家家都有,让学生明白没有电子技术,就没有当代生活,生活离不开电子技术,学习电子技术尤为重要,使学生在新课之始,就感到所学内容有趣味、有意思。向学生介绍模拟电子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明确模拟电子技术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思想深处产生对电子技术的崇拜,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同时讲述前沿电子技术知识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来开阔学生眼界,增强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迫切性。设计恰当的教学导入环节,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将他们的兴趣引到课堂上。上课的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尽量从学生实际生活体验以及耳闻目睹的内容导入新课。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教学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3.转换自身角色,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动口、动脑、动手,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由浅入深、及时点拨、渗透总结,组织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让学生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有些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学生见到这些内容就没有兴趣,教师就应该用适当的手段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例如,在教学中列举家庭中电视机时亮时暗,音光全无等故障现象,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分析并找出故障原因。研究解决方案并指导学生着手解决,从而让学生有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4.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实验直观、易懂、易记,具有教师讲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对各种类型的基本放大单元电路的直流工作点的设置,信号波形的测试与绘制,交流信号放大倍数的估算以及产生信号失真的原因等任务通过实验让学生动手完成,通过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较多,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动脑去思、动嘴去议,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把理论知识与生活以及动手操作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中的许多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我们在讲这些内容时,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家中常用的电饭锅、电磁炉、电烤箱等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从中让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种连接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让学生尽可能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生活紧密相关,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用探索性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时并不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但它应是一个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亲自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深化学习兴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演员,而是导演;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指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应该与学生一道去观察、探索、解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实验,都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

3.与社会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工厂,社会参观,亲自感受相关知识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学生对家中各种家用电器如何工作以及出现故障后怎么维修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欲,设计一些电器的基本检测和维修技能方面的训练、举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竞赛、兴趣小组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努力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学习兴趣稳定、持久,还必须依靠有效的学习,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可以说是成功;取得了一次好的学业成绩,可以说是成功;虽然成绩不太好,但与原来的情况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可以说是成功。这里关键在于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一个学生制订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只要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一定会感到明显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让学生回答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老师提示,最终圆满,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心情。

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在课后的辅导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施教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我对基础较强的学生的要求要高一些,通过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激励学生的斗志,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教给学生适当的方法,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情感交流,他们即使只有小的进步也要夸张的鼓励,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唤起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在实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不断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电子技术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54-03

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并不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笔者拟通过分析微观课程《电子线路》内容和结构,窥探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思路。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泰勒的课程理论,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部分。其中,微观的课程内容(教材)直接反映了教育教学目标,同时也制约着教育教学的方式。现就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与之对应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进行对比(仅以模拟电路部分为例),以说明中职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高职与中职同属职业院校,在此对二者不做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中职《电子线路》课程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内容的展开形式,都是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简化和难度的弱化。从本质看,只有量的变化而无质的不同。由此看出,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并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

从西方对课程的定义看:课程即跑道,它是由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彼岸就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这两类人才因其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只得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从而对学生提出“博学”的要求。相应地,高等院校的课程应该以知识为逻辑起点,通过完整、系统、严密的知识结构逻辑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展开。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鉴于这样的目标,中职课程的设置和展开应该以职业工作为逻辑起点,使知识与工具或情境之间形成联系。

然而,正如姜大源所言,面对众多的社会职业,职业教育却缺乏一个与之对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准科学,以致其教学设计不得不建立在与其名称相近或类似的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之上。这样的职业教育课程难免留有学科体系的痕迹。很显然,在深受普通教育模式影响的职业教育中,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难以满足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就中职《电子线路》课程而言,传统专业基础课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学科型课程使得学生自信心严重丧失 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若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则会引发动机缺失问题。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整体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普遍是备受学科型教学体系“摧残”的“应试教育”失败者,对学科型课程学习的失败已经成为他们“稳定、不可控”的心理现实。如果仍然用学科型教学模式一厢情愿地进行学科知识灌输的话,势必让以谋求一份职业在社会立足为目的的中职学生失望,从而导致他们学习自信心的下降。

没有具体目标的学习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认知内驱力(另一个来源是自我提高内驱力),它是以求知作为目标本身,亦即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是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就《电子线路》课程而言,每一单元回答的都是“是什么”(事实与概念)和“为什么”(理解与原理)的问题(陈述性知识),而这些问题也仅仅是以符号形式浮现在学生脑海里。中职学生并不能感受到这些符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需要,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好奇的倾向”,这样,学习内驱力随着课程的进展只会越来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会越来越少。

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的形成虽然与人才类型、培养方式无关,但都必须经过“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和教学行为,课程内容决定教学实施的方式和途径。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多少弥补传统学科体系给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问题,但这并不能根本改变其与普通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中职学生对学科型课程体系学习信心不足和兴趣缺乏,因而鲜有预期结果的“获取”,也就谈不上反思与内化,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置的思考

为摆脱传统学科中心课程模式的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目前倡导较多的是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具体到课程中就是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对宏观课程结构进行重建;分项目对微观课程内容进行改造乃至取消传统学科课程以大项目代之。这里的项目尤其强调与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具有直接关系,学习项目要充分体现企业工作实际需要。

这种模式一般以两种方式展现:一是打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融入“项目”中去,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等一系列职业知识和能力;二是以建构模式的课程结构取代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也就是说,课程展开的顺序要由原来的从一般到具体、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转变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具体而言就是先完成项目课程,最后再回到理论课程中去,专业基础课将不再作为独立的课程存在于课程体系之中,它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地忽起忽仆在大大小小的各类项目之中。显然,这是以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转变到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从而强调自我建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获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具体体现。笔者毫不怀疑“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作为职业教育课程观而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观的合理性。但问题是,当我们从宏观的视野直接投视到具体的每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改革的时候,以为利用“企业项目”就能涵盖某一专业(职业)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内容,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未免显得机械而教条了。

首先,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既然是教育,就应该有共同的教育规律可循。由认知的心理顺序看,无论是什么知识(如技术知识、理论知识)的掌握,都需要一个阶梯式的发展过程,知识的接受都应该沿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路径前行。其次,不同类型的课程具有相异且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是为可预见的职业服务,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就是为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如果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可以与学生日后的职业工作对接,那么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直接联系的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课而不是学生日后职业的工作任务。专业基础课是无法跨越专业课而直接面对职业工作任务的,它应该是属于专业知识基础层次的,体现的是对职业的“多接口性”,它能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专业课,这是由它的功能所决定的。再次,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它在服务专业课的同时还承载着培养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的任务,是对一个人长期发展起作用的因素。依据国外教育机构的研究结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一般只在其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是有用的,而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则是在较晚的时期起作用的,而且工作时间越长其作用越重要,越突出”。由此看出,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能不能通过企业的工作过程来规划工作任务,把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完全融入工作任务中去,是在课程具体设置中极难操作的技术问题。企业工作任务可以包含若干的专业和专业基础知识,但绝不可能包罗所有相关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况且这些知识化无形于工作任务中的时候,离散与交叉将会凸显。同样,针对一个项目中的具体工作任务,其知识点的支撑可能会同时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无序和混乱。

可见,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毕竟是性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它们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价值都应该有充分的体现。

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在职教课程改革中应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工作任务,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其技术手段就是对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以便使“行动领域”转到“学习领域”。其本质是分析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设计课程的内容。顺着这样的思路在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改革时,同样也需进行分析,只是我们要分析的不是企业的工作任务而是专业基础课服务的对象――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本身。

(一)通过“分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造

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点的分析 分析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就是弄清专业基础课各单元知识点在日后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中的作用。限于篇幅,笔者仅对陈其纯所著的《电子线路》典型的模拟电路章节和数字电路章节作一简要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电子线路》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在学生日后可预见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中的用途。当我们用传统方式无法让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内化成能力,来解决专业课或日后职业工作遇到的问题时,就需要考虑在不影响知识总量的前提下,用其他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对专业课需要的知识支撑的分析 通过分析专业课所负载的专业基础知识,可引领专业基础课“任务”的设计。表3所示是《电视机原理及维修》课程教学需要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应通过表3与表2的对比,找到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结合点,在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结合点上,设置工作任务于专业基础课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课负载点与专业基础课支撑点存在着聚合关系。进行专业基础课内容的设计,完全可以把这些聚合点作为项目,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展开。这里的“任务”强调的是每个知识点都应该从实例开始,并且这个实例应该是专业课内容或学生日后职业任务的雏形。

(二)通过“任务引领”进行课程的具体实施

通过“情境”实施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不得不承认,目前职业学校专业理论的教学情境普遍单调、刻板,缺乏职业教育特色,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而且远离学生未来的职业情境,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就专业基础课“任务引领”模式看,这个“情境”应该是仿真的情境,也就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挪移到模拟的职业场景中。具体到《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它应该展现这样的“镜头”: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教师描述任务,学生理解、分析和执行任务,最后学生做出产品并以文字形式加以说明。其呈现的是在教师具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中,学生完成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学图式。

通过“任务”展开教学 奥苏贝尔还提出,当学习动机的认知内驱力无法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还存在“自我提高内驱力”,这就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任务引领”恰是强调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接收”、“体验”,让他们在行动中学习,在互相合作与竞争中完成任务,满足赢得班内地位的需要,进而达到教学要求的模式。在此,教师的作用是布置、支持、激励和咨询,学生的任务是行动、思考、再行动,最终以完整的产品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

通过“过程”和“结果”评价教学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告诉我们,用普通教育的考核标准去评价职业院校的学生,从根本上忽略智能的差异,显然不公平也不科学。对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和衡量。作为“任务引领”课程模式,它的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是一种以学生学习“过程”和产品“结果”为对象的综合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中,润物无声地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以上通过《电子线路》课程的改革探讨了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之路。当然,在具体实施中,也可以把若干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如电类专业(职业)基础课中的电工、电子线路虚拟仿真(EWB)、电子测量等就可以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这门课程如需要有个名字的话,可以叫《电子类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扬素行.电子技术基础(第1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施良方.西方课程探究范式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3).

[4]徐国庆.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7,(1).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OL].(2006-08-21)..

[9]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电子技术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问题;措施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是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因此,与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的普通学校不同,中职学校更注重于技术性和职业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成为社会市场中的稀缺资源,因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专业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是中职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

一、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选用的教材与实际相背离

目前,许多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教材内容编制不太合理,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相背离,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巨大的困扰。而且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教材内容注重知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过于深奥、艰深,会给中职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产生“学无所用”的想法。例如,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中的电路原理部分,有的内容过于深奥,而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接受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致使中职学生产生厌恶甚至抵触的心理,进而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

2.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普通学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落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进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时,中职教师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许多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机会较少,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条件,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兴趣不足,缺乏足够的学习信心,因而给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忽视了学生的特点,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盲目地开展教学活动,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改进措施

1.选用科学的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指导和支持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选用科学的教材,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结合本校的培养目标,合理选取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中职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增强教学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在二极管整流电路实验中,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出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波形,加深学生的印象,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中职学校应该根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重视实验课,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实验条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中职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中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积极发掘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中职教师应该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