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范文第1篇

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亲合度、整合度);学生层面(参与度、练习度);师生互动的层面(自由度、延展度)。在学生层面中,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评价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这里的有效指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通过老师的评价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产生直接帮助,这一点大多数老师能够注意到;二是指课堂评价学生发言,应借助对个体学生发言的评价对全体学生产生作用;三是通过评价给全体学生一个导向,也就是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评价本身体现出来的导向机制,它如同指挥棒一样,让全体学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发言时注重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情况,学生就会在这种评价的引导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实践,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上《一双手》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教师问学生文章是怎样描写一双手的?第9段运用细节描写,写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裂纹,关节缠线,表现奉献精神。师:她说得真好,一个人的精神要让人有感受,就必须要有具体可感的细节。比如,有同学写母爱,常常是大而空的赞美,不能给人留下印象。我有个学生写自己与母亲发生冲突,不理睬母亲。早晨要出门了,母亲还叫着吃蛋、喝牛奶,“我”嫌烦,扭头出门,结果衣服给挂着了,扣子掉了,母亲立马拿了针线,单脚跪着缝补,“我”低头,发现母亲头上的白发,一时间感到自己不该和母亲拗着,母爱也就在这一细节中体现。

板书:具体可感的细节

教师这一段评价,在学生回答出细节描写的基础上概括提升出细节描写的作用,并举例进行阐释,借助对一个学生发言的评价进行概括与总结让所有学生明白了细节描写的作用,这样的评价就产生了效果。

二、启发性原则

语文理想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发言要具有启发性。应通过评价,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找到更好的思维和学习方法。比如对学生的结论性发言进行这样的评价:“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听听你的理由。”“你的想法很独特,谈谈你是怎样想的,好吗?”等等。这样的评价不是静态地对学生的发言作肯定或否定的论断,而是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究原因,分析思路,从而引发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索,无疑对全体学生是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这种评价不停留在答案的对与错上,而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对和错。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师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1: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生2:“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3:“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思考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

教师借助“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这一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从“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这一表层理解上升至对“金钱至上,世态炎凉”这一社会问题的理解。

三、补充性原则

借助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的答案在某些方面得到充实,使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厚实。比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师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1:这首诗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深深地镂刻在我心中,试问谁没有被生活欺骗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谛。

师:生活就是海洋,海洋是不平静的。好,继续来。

生2:读过这首诗后,我就有想法,人生是一条大路,不可能一路畅通,总会出现绊脚石,当绊脚石真的出现在眼前,就要像诗中所写“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我们要镇定下来,克服它,逾越它。当我们逾越过去回头看时,其实那些绊脚石挺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并且勇敢地面对未来。

师:是啊!真好,生活也像一条河流,它是弯曲的,但一定是奔流向前的。

生3:人生就像大海上的一条小船,当自己迷失方向时,这首诗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方向,到达成功彼岸。

师:它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必经的一课。

生4:生活欺骗了你,是给了你痛苦的回忆,但不要一蹶不振,有痛苦的回忆,才有充实的人生,我们要大步向前走。

师:诗人海涅有这样几句诗: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将会还给你。

教师的每一次点评都是对学生答案的一次丰富与充实,学生的思维与对文章的理解随着老师的有效补充被逐步引向深入。

四、指导性原则

评价一定要有指导意义,否则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得到提高。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等于无原则地削弱老师的主导地位,老师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因此老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淡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通过有效指导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去除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比如教学《过故人庄》教师对学生朗读方面的点评。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两位同学将《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学生在读诗时,有读错字音、读错节奏、读无感情的现象,老师对此进行逐一指导。

师:呵,读错了一个字,两个字读反了。再读的时候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你们听我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学生齐读《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老师板书:朗读)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过故人庄》吟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过故人庄》)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好,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过故人庄》。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师:“斜”字可以读为“xi帷保凹摇薄靶薄薄盎ā笔茄涸系摹:茫勖窃倮匆魉幸淮巍?

(学生齐吟《过故人庄》)

师:“合”字读得特别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但第三句情感没有读出来。

(老师吟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师: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好,再试读一次。

化石吟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验;想像;吟诵

教师教学古诗词时要找到适当方式引导学生快捷而有效地入情入境,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表达上的字句珠玑。 这就需要教师研透古诗词自身的特点,以此为“抓手”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下面以人教版第九册《古诗词三首》为例加以分析。

一、 注重“体验”

体验性学习既注重概念、判断、推理的掌握,也强调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等心理功能的发挥;既注重知识的累积,也强调人的直觉和灵性。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看似平淡实则乡情醇厚,作者通过与故乡实际距离的遥远和心中的咫尺,这种距离上的矛盾含蓄而深情地道出那丝隐含在心中的思乡情结。怎样把这份情感传递给学生呢?

1.知“路途遥远”。教师可请学生找出前两行诗中点明地点的词语(京口、瓜洲、钟山),之后让学生依注释了解这三处的地理位置后,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做简单的标注。继而问学生:“作者从故乡钟山出发到京口该怎么走,由京口再到瓜洲呢?”学生带着疑问仔细琢磨诗的前两行。抓住“数重山”与“一水间”去感受,学生便知道作者需要“跋山涉水”。

2.品“心距”咫尺。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宋朝得花很多时日到达目的地,可是作者却说得很轻松,仿佛近在眼前。再来品诗中的“一”与“只”就已水到渠成了,语言与情感的天然融合让人不禁啧啧称赞。

3.悟“浓浓乡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体验来谈体悟,如对远在异地的朋友、亲人的思念,他们虽在千里之外,但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就在眼前……带着这份共鸣读诗,不愁读不出味,吟不出情来。

二、鼓励“想象”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张藉的《秋思》短短28字,浓缩了一个游子写家书的感人故事,叙事抒情也正是这首诗的表达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来引导。

1.了解故事大意。依据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本首诗朴实的特点,再加上注释的帮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

2.想象丰富的故事。

(1)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书?想“见秋风”。先引导学生想象洛阳城里秋风乍起的景象,在与学生共同描绘下,营造一个落红遍地、思愁万千的氛围。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想象的翅膀将继续飞翔。

(2)诗人是怎样写家书?道“意万重”。有了故事起因的铺垫,这个情节想象并不困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展开。

(3)写完后怎么做?明“又开封”。如果说杜甫的诗句“家书抵万金”让人震撼,那么张籍的“行人临发又开封”更能发人深思。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包含了诗人多重的思亲之情。

三、 学会“吟诵”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培养语感是关键,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之一。

《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词中借行军的艰辛与环境的恶劣来表达对家乡宁静与温暖的美好回忆,从而传递思乡之情。上下两阕中“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节奏明快有致,让人眼前不禁浮现出悲壮的场景,与故乡的港湾似的温馨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此,指导学生有情感地吟诵这首词是关键。

化石吟教案范文第3篇

如何才能改变古诗教学现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强调学生自主感悟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转变学习方式的具体目标,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呢?今提出古诗教学“读问唱想”四策略,谈谈古诗课堂教学。

一、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活在诵读的当下,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诗即诵读。因此,我们在古诗的教学中,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古诗在诵读中流淌,这不单是“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这是对诗做为一种完整形式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

其实,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读诗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初读,读懂诗句,读通全诗;接着在学生基本读懂全诗的基础上,抓住诗中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最后,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字眼细读,领悟作者作诗的表达方式,在想象与感悟中达到熟读成诵。

古诗教学因为这声情并茂的诵读,多了一份陶情冶性的快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积蓄精神的原动力。

二、巧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诗不能解,但又不得不解,教学古诗则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和解”之道。问,是实现古诗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发出帮助感受理解的导问,设计引领感悟的查问,更应该实施直面心灵的追问。在巧问思辨中,显示出阅读教学就是心灵对话,让学生设身处地与诗人进行深入地交谈,在交谈中达到情感的融合,提升感情。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学生通过读诗,知道诗人的身在离家不远的路途中,而心却在只隔着几座山的家乡上。接着,可以追问:“如果你是当时的王安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直视诗人王安石当时思家却不能归家的内心,更能清楚地感受到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古诗作为一个小小的生命体,它孕育于古代,它是诗人的灵魂、才情、生活、思维甚至是生命……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保护诗的存在,感受诗人的一切;应在考虑孩子们的言语解读习惯和言语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颇具张力的问题,让古诗在孩子们的眼中迸发出兴味与魅力。

三、想象——满园春色关不住

古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因此学诗重在于“意会”,“意会“是一种比言传更本质、更内源、更真实的生命方式。而启发想象是领悟诗歌意境、意趣的重要策略。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我们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神秘催化剂,正如那出墙的红杏,会引领我们看到整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四、吟唱——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的灵魂,如果没有对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法真正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

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古诗历来就讲究“吟”, 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

我国古诗词有严格的韵律,有古文功底的文人往往爱之如瑰宝,外国的汉学家也赞赏不已。如唐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音韵已经严密,它的平仄声组合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按照它的音韵读,就有韵味,离开音韵、声调即原有的抑扬顿挫法来读,是不幸的,那就失去了原来的情调。因此,古人在高声朗诵之后,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入诗境、悟诗情、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化石吟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幽默艺术

前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魅力、活力、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提高自身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一条别致途径。语文教学中使用幽默的语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身心疲劳,使其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1. 幽默开启心灵之窗

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教学实践证明,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这时,师生彼此陌生。针对此情况,教师可用几句幽默的开场白调节紧张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开启师生心灵之窗,使学生的畏惧感消失。

例: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们积极思考着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心一下子便和钱老师贴近了。

2. 幽默点燃思维之火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教学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精神愉快,个个情绪激活。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使用幽默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燃起积极思维的烈火。幽默语言不仅可以将事物穷形尽相,而且能够入木三分,它能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促进探究性、挑战性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有位教师讲《拿来主义》,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给学生出了一道趣味题。我国有位作家随团出访欧洲,在宴会上,有位西方记者一边大嚼牛排一边问这位作家:“中国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难道不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请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用幽默的话来回击对方。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给出答案,作家说:“这正像先生吃牛排而不怕变成牛一样。”然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答案的不足,并简要地讲讲幽默的有关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作家幽默语言的妙处。这样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发展了想象的创造性。

3. 幽默打开生活之门

3.1化用歌名

在教学中,教师偶尔使用时下流行的歌词对教学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一次语文课,上课十分钟后,一学生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跑进来。教师以严肃的神情对那位迟到的学生说:“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此话一出,立即引来全班学生的大笑,那位迟到的学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站在门口抓耳挠腮,等待教师的“命令”。这时教师又一改严肃,面带微笑又有点无奈地对全班学生说:“唉,我总是‘心太软’,这次原谅他了,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了,如有下次,一定让他变成‘小白杨’,给我们站岗放哨。”这位教师巧妙地把歌名引用到教学中来,寓庄于谐,起到了善意批评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2讲述故事

逸闻趣事情节生动,结构简单,文字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如,在讲双关辞格时,我就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宋朝有一个书生,觉得自己比欧阳修强百倍。一天,他心血来潮,决定亲自去会会欧阳修。他一出门,就诗兴大发,随口赋诗一首:“门前一棵树,两支大丫杈。”吟到此处再也吟不下去,这时走过一个人来接着吟道:“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为花。”书生一看,甚为崇拜,决定与此人一道去拜访欧阳修,和欧阳修比个高下。于是两人同坐一条船,书生又吟道:“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无奈吟到此处又吟不下去了,这时欧阳修接着吟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就这样,欧阳修利用“修”和“羞”两个同音字,巧妙地教训了不学无术又喜欢卖弄的酸书生。这则逸闻既让学生懂得了“双关”的含义,又让学生体会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妙处。

3.3引用实例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富有幽默色彩的生活实例,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如何写议论文时,对学生说:议论文其实并不神秘,我三岁的小孩也会作文。有一次,小孩说:“爸爸,我喜欢你!”(论点)“爸爸喜欢我,不骂我,买豆奶给我喝,还讲故事给我听,教我写字、数数。”(5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爸爸。”(结论与开头呼应)此例一举,整个教室充满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4 幽默体现教者之“智”

4.1“随机应变”之智

课堂突发事件常有发生,运用幽默之“智”,可以轻松化解。如,一个夏日,有位教师正在上课,突然窗口飞进几只蝴蝶。那几只色彩斑斓的蝶儿在教室里翩翩起舞,久而不去,学生为之哗然。这时教师突然机智发问:“你们谁知道蝶儿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学生默然。教师自答:“因为蝶恋花,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所以蝶儿才如此依恋你们。”一语拈来,学生恍然醒悟,急忙将注意力收回,集中到学习上。教师的幽默语言驱除了蝶儿对学生的诱惑。

4.2委婉批评之智

幽默艺术运用于委婉批评之中,有时胜过强制的说教。如一次我在上课时,正当讲得兴致勃勃,忽然发现两名学生不认真听课,在下面说话玩闹。我适时提问:“打扰一下二位,看你们高兴的样子,想必讨论出结果来了,请回答一下。”此时,两位学生面带窘态,低头不语。我又继续说:“如果还没有讨论出结果,请坐下听别人回答。”这样既使两位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使其很快融入到了课堂学习之中。

化石吟教案范文第5篇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一个在学业上成绩斐然的人,一定时时处处都有知识的源头活水,这些源头活水从何而来?从他童年时心灵深处积蓄的一池清水里淙淙流出。而这一池清水,谁为之蓄呢?每个人皆不相同,朱光潜先生的那一泓清水,则是父亲为他积蓄的。

当私塾先生的父亲朱子香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朱光潜刚6岁,就被父亲带进自己的私塾馆读书,成了学馆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在父亲的严厉督促下,朱光潜熟读了四书五经、《唐宋家文选》、《古唐选》、《古文观止》等国学经典,翻阅了《国语》、《左传》、《史记》、《战国策》等传统典籍,并能背诵其中许多章节。

与此同时,父亲让朱光潜进行了大量而严格的基本写作能力训练。受到西学教育新思潮影响的父亲并不古板教条,在指导年幼的儿子写作时,经常鼓励他写日记。他告诉儿子一天之中什么事值得记,怎样记,等朱光潜记好后,随看随改随讲。在父亲耐心的指导下,朱光潜不仅写作水平提高很快,而且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方法,为他后来写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引导朱光潜学习典籍时,朱父还注重从古诗文中挖掘出德育因素,教他学做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他经常教朱光潜诵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父亲抑扬顿挫的吟诵中,朱光潜深深爱上了这首古诗,并把它当作做人、做学问的座右铭,时时加以吟咏,以此激励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别人请教。童年时父亲对朱光潜的道德教化,促使他后来在治学方面不断求新,在做人方面也两袖清风,正直坦荡。

除此之外,朱父还注意创设具有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朱家老屋客厅里,不仅有一方端砚、一尊笔架、一架书橱、一条长几,还有一幅油画、一条挂毯、一个地球仪、一座山石盆景,处处流淌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尤其是悬挂在厅堂里那幅他亲自手书的对联――“绿水青山任老夫逍遥岁月,欧风亚雨听诸儿扩展胸襟”,启迪了朱光潜的心智,构建了他一生追求的原始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