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一、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让阅读变成学生需要

阅读是一项实践性的课程,必须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完成。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把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课内外有机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重点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课外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主动阅读,获取知识。课外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天堂,课内则是学生展示才华的阵地,二者密切结合,相得益彰。

近年来,我校每周五的下午开设了两节阅读课,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课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实现了平等而又充满竞争的良性互动。班级内的节目有如下几种:

1.谈心得。每课选三到五位学生把自己所读作品介绍给大家,接着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评价。然后交由大家讨论,谈谈各自的观点。每当此时,大家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得不亦乐乎。在争论中,有不少超出他们年龄段的见解。实在争持不下时,笔者就及时进行“调解”,并加以分析,他们豁然开朗,不自觉地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认识。

2.朗诵比赛。选择精美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二是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提高文学素养。在欣赏作品中,学生能受到人生的启迪,憧憬自己的发展方向。每当他们沉浸在作品的美好境界中时,一个个如痴如醉的样子,让笔者深深体会到文学的魅力。

3.故事会。事先选好故事,让学生轮流宣讲。故事首先要生动有趣,其次是健康向上,第三还要有启发性。通过故事宣讲,锻炼了讲者的演讲口才,丰富了听者的知识。每当宣讲时,班里总是掌声不断,笑声连连,把整个阅读课推向高潮。

4.小品短剧。因此项活动要求较高,故往往双周或每月一次。可以选择精美的儿童短剧,也可以让大家自编自演,通过小小的舞台,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让大家从中受到启发。

5.新书介绍。阅读课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教师略加讲解和分析,并且带有一定的悬念,促使学生去阅读。

两节课下来,学生沉浸在一种充满自由和愉悦的气氛中,头脑被激活了,情绪被调动了,上课变成了他们最美好的时光。学生一个个敞开了自己的心扉,愿意主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与教师交流,与同学交流,在内心深处得到陶冶与熏染。

每经一个阶段,笔者都带领学生做一个小结,做一次读书评比,评选出最佳读书小组,十佳读书个人,并让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作为下一阶段的领跑者,带动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

二、阅读技巧不可少

学生的阅读兴趣出来了,不等于就放任学生随便去读,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还是要选择一些读书方法和技巧。

1.泛读和精读。泛读也叫浏览,就是粗略地读,快速地读。泛读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通过泛读对所读书籍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进一步的精读做好侦查、勘探和选择工作。二是通过浏览,较快地获取信息。精读就是对自己已经选择好了的书仔细地读,反复地读。精读的目的是要对所读的书深入透彻地理解,较好地学习掌握其内容和方法,进而对它进行分析、评论和研究。

精读中,指导学生编写读书笔记是最有效的技巧之一。读书笔记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将书中的重要结论或精彩部分摘录下来,或将自己认为有疑问、有异议的内容摘录下来;二是在读完一章节或全本书之后,对该章节或全书做一些系统归纳,或者写出读书体会。例如:某校规定语文课外阅读笔记包括写出故事梗概、注释词句、抄写精彩段落、分析人物、分析主题思想、分析文章特点或列出思想大纲、分析写作方法以及写出心得感想。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

高中语文教本《说明》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千真万确的。从课本中要得什么法?就是得分析要点之法,得统摄全篇之法,得咬文嚼字之法,得写作技巧之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把语文学好吗?不可能。要学好语文,还得利用这些方法去广泛地阅读,使之内化为自己能表现的能力,方可以说好了。所以,有人说语文在于积累,在于长久地感悟。

我们往往可以发现这样的学生,他们学习很努力,书本上的内容记得很熟,但是一到写作的时候,思路总打不开,例子少得可怜,每次作文只能将老掉牙的材料捡出来重新装潢一番,没有一点新鲜生动的例子作为支撑。遇到像辩论,演讲这样的活动,而这样的学生大多犯愁,难以开口,而爱读“闲书”的学生却有较好的表现,这其中有学生课外阅读量多少不同的原因。

知识是广博的、联系的,尤其是语文。课本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每个学生都要牢记一个不等式――语文≠《语文》,即语文这门功课不等于《语文》这本教材,语文的天地要广阔得多。所以,要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课内,一只眼睛看课外。例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我们就可以课外阅读《洋脂球》等莫泊桑的其他作品,如学习曹禺的《雷雨》节选,我们就可以课外阅读《雷雨》原著。比如结合学习巴尔扎克的小说《守财奴》,可以阅读《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的有关内容、果戈里的《死魂灵》中写泼留金的有关情节等,以加深对“吝啬鬼”这类艺术形象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比较分析能力。

二、可以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习“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说它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不过分。语感是讲不出来、教不出来的,只有靠大量的语言实践。如何训练和培养语感呢?最主要的一条是读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逐渐培养语感。在语言的海洋里学会游泳是培养语感的根本途径,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靠学生去读书而非在课堂里听阅读分析,更不是做阅读练习题:正如游泳要下水,打网球要挥拍子,教练的分析指导决不可代替运动员的实践。

可以说,任何人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靠自己的大量实践,而主要依赖课堂上教师的教是做不到的。古人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包含着一个量的问题。吕叔湘先生指出,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可培养起阅读能力。学生生活在语文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的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等,学生喜爱看的一些杂书以及各种文学作品所散布的语言。

语言本身的许多特点也决定了语文学习要靠实践,重视感悟。我们平时追求的“悟”,正是大量语言实践和积累基础上的一种悟,它是靠智与心的结合。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必须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的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课外阅读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课外阅读在促进智力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用于阅读教科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而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的学生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因为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思考被激发了,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这也表现在课外阅读与记忆力的保持与提高上。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学习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揭示出课外阅读与增强记忆力之间成正比关系。因为通过课外阅读获得了课内的有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智力背景。这时的识记就成为有理解的阅读,成为一种思维分析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记忆增强了,智力也就发展了。

课外阅读还有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难点是认知学习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正是在不断克服学习难点的过程中,知识获得长进,能力得到提高。而广泛阅读有关知识有利于解决学习难点。通过广泛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不断被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所顺应或同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原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况,这样就会缩小学生原有智力水平与解决问题客观需要智力水平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

四、课外阅读能促进写作能力发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教学课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当然,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有效的阅读方法。只有读写相结合,才能有收获,有提高。写读书笔记就是一种提高课外阅读质量、促进写作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摘抄,不记笔记,不写心得评论,终归不会有太大的用处。读书笔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摘录式,一是心得式。作摘录式的笔记可以摘抄书名、内容提要、文章主要观点以及优美词句等,进行知识积累。心得式笔记是把阅读的要点及心得体会用笔记下来,进而通过仿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工作十多年来,我的教学经验增长了不少,但在教学研究上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缺失。平时思想上有惰性,读书不够多,对教育名家及名著的了解少,不能很好借鉴、运用一些名家的教法及观点解释教育现象。写作水平也有落后趋势,因为很少能抓住教学灵感等写出高质量的教育随笔。

二、成长目标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读书,进行长期的有效的学习,增强理论底蕴,做个学习型教师。用心思考,凡事多思多想,反思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得失,找出成长的方向,做个反思型教师。专心写作,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做个科研型教师。全心教育,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在创新中构建良好的教学策略,在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具体要求

(1)教学方面

认真学习和实践新课标理念,汲取名家教学特长,认真备好每一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善于请教,及时总结。

(2)学习方面

定期阅读教育专著等刊物,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学习心得。

(3)师德方面

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紧握教育脉搏。注重自身的修养,发挥榜样的潜移默化作用。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学会用心爱护学生,用民主和智慧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肯定。

四、实施措施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信念。每天分时段读书,必须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扩大读的范围,在追求量的同时发生质的变化,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水平。

2、立足课堂实践,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

3、学会反思,形成创新的工作局面。坚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找出不足,积极客观地面对,辨证看待问题,创新工作,把反思的成果落实在具体的事件中,并形成书面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首先,做好了组织宣传工作。

我们召开全体教工会议,共同学习读书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宣传“读书活动”的精神实质,使每一位教师都切实领会活动的目的、要求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园教师“被读书”的现象在悄悄地改变。一学年中,教师的读书行动从被动逐渐变成主动。通过一学年的读书活动,每位教师都能按计划进行读书,并按要求写出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计划、读书笔记、小结都能按时上交。

其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

我园的读书活动有活动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使教师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并与幼儿园考核挂钩,确保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防止“一阵风”刮过的倾向。比如:读书积极分子的评选、好书推荐优胜者的评选等,都是一些奖惩制度的体现。在“读书月”活动中,大家纷纷表现出读书习惯好、读书兴趣浓、借书购书多、阅读量多、参加活动积极等。为把此项活动搞好,幼儿园添置了大量的图书、光盘等,为活动提供充足的保障。

再次,结合了本园特色课程。

我园的读书活动还结合了园本特色课程开展活动,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实施,各位教师积极响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阅读、研究、讲座、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比如:我们有教师讲故事、幼儿将故事的活动,还有绘本介绍等,这些活动既锻炼教师和幼儿的表达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而且通过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进一步掀起了读书活动的热潮。通过读书活动,教工在不同程度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受益非浅。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老师们把读书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用来指导、改进教学。本学年,教师论文数量与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多位老师论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获得奖。

最后,开展了丰富的活动。

结合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大家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比如:大舞台活动、心心广播活动、师德演讲活动、好书推荐、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讲故事活动,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教师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不仅锻炼了教工的表达能力,而且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把老师们引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书的沃土,

“阅读经典,丰富人生”活动在我园的顺利开展,得益者——教师,受益者——幼儿,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了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使“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理念成为每位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当然,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读书笔记过于简洁。部分老师的读书笔记很简单,只是提纲形式的。阅读不够详细。

2、阅读的内容不够广泛。大部分老师局限于教育教学之类的书籍,阅读文学类的老师不多。

3、读书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为目标,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创造性地从学习内容中自主选择、确定相关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个性化地阅读与表达,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语文学习活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范围很宽泛,但凡高中语文学习的听、读、讲、写领域都是其研究学习的对象。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有效学习。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扭转长期以来的课堂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传统的“理论语文”为“实践语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2)开展语文“创新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高效学习。通过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探索和引导,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培养教师研究性教学的素养,积极构建特色语文课堂、高效语文课堂。通过教学目标双向细目化专题式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师生的研究素养。

二、开展读说写活动,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传统语文学习过多强调“听”,注重知识、能力的内化过程,实践证明,这正是语文教学遭受“少、慢、差”的原因之一。“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社会生活更多是感性的、意象的,需要学习者积极参与生活,在参与中获取感悟,进而提高能力,养成素质,形成品质。因此,我们在“听”之外,充分解放学生的手脚与心灵,让学生主动学习,举办了“读、说、写”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大量阅读,广泛积累。主要做法有开设阅读课,组织阅读名著,做读书摘录,写读书笔记等。自然科学常常能做到举一反三,而人文学科往往是厚积才有可能薄发,因此,阅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不能想象学生连起码的名著都未接触而能在语言、思想、文化的领域自由遨游;不能想象没有被艺术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感动过而能进行艺术地表达与思考。

创造说的机会,培养说的兴趣。主要做法有开展课前三分钟讲演,人人五分钟讲课,演讲竞赛,读书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流畅的口语表达,不只涉及语言能力,还涉及思维品质。给学生多创造说的机会,给以成功体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开展练字练笔活动。主要有课外统一时间练字,硬笔书写过级达标,练笔每周一文,参加作文赛事,推荐习作发表等活动。结合学校全面工作计划,我们规定每周二、五下午课外活动为全校统一练字时间;另一方面组织“硬笔书写过级达标”活动。练笔,三个年级分别有日记、周记、每周一练的写作练习,有班级的读书笔记,研究性学习小报,有全校的小记者协会。

三、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阅读时间得不到保障

“唯分数论”使学生没有时间,也不愿花大量时间去读书,去作不是马上能使分数明显增长的人文思考。学习是为了明天,优秀的语文课堂更应该是“为明天”,但很少有学生在高中阶段特别是在高二、高三时抱着大部头名著去阅读。阅读和思考缺位的语文学习不是语文学习,更谈不上研究性学习。不只是学生,有些老师和家长都不赞成,一些班主任老师特别是理科班主任老师经常展开的班级课外书籍“大围剿”就能说明这一点。

2.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机制需改革

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考查。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不足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引导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

3. 校本教科研激励机制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