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全身反应教学法 幼师 英语教学 教学应用

1.全身反应教学法简介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提出了著名的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action)的概念,该概念被用于教授西班牙语、德语和英语等各种外语中,并取得了极大成功。全身反应教学法因此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逐步被很多国家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中。根据诺贝尔奖获得者roger sperry的脑侧分工理论,asher教授认为学习外语的最佳方式是让语言进入右脑。脑侧分工理论结合婴儿习得母语的表现理论,提出成人可以像婴儿一样很快地学习第二语言。全身反应教学法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至今,世界各国的外语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该教学法的优越性,它能让学习者快速理解并记住该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任何压力,且回忆率明显高于其他外语教学方法。

全身反应教学法吸取了心理学中的“记忆痕迹”等观点。“记忆痕迹”理论认为,记忆联系越是经常和强烈,该记忆的联想和回忆就越容易。运用全身反应法学英语,初学者一般先用身体反应,而后学会用语言进行反应,身体反应与语言反应联系起来,就容易形成记忆。此外,由于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言语输出不作严格要求并总与游戏同行,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愉快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全身反应教学法就是假定学习者为初学者,以年龄是儿童阶段的学习者为教授对象而提出。由于儿童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因此全身反应教学法要求教师不能用教授成人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教授儿童初学者,而要让孩子通过跑、跳、游戏等方式学习外语。教师要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重复孩子没有立即掌握的知识。在运用全身反应教学法时,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采用让学生呆读死记、繁琐训练、强迫表达等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学习和交际能力发展的方式。教师要尽力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缓解焦虑情绪,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2.幼师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2.1对幼师学生特征的分析。

目前,在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大多数是升学无望、成绩较差的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生,有的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时录取分数极低,甚至没有录取分数线。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对学习英语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都有极大欠缺。幼师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会进入幼儿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幼儿园和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幼儿园都开设了幼儿英语。如何让幼师毕业生能够胜任将来的幼儿英语教学工作,成了幼师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幼师学校的英语教学必须在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英语教学方法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以适应学生未来就业的要求。

2.2对幼师学校教学方法的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坐着听,一言不发,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学业考试前就背笔记、背语法,固然有的学生考试分数较高,但是学生写不出像样的英语句子、说不出正确的英语句子。目前在大多数幼师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它的特点是利用学生对语法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法的讲解,强调翻译的训练,重视阅读。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教学手段和过程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学生被动学习;忽视语音语调的学习及口语的训练;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其结果是学生容易养成在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3对幼师学校师资水平的分析。

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外语师资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语教学的质量。由于我国外语学习者人数众多,外语教师特别是幼师学校教师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外语师资的整体质量不令人乐观。在某些幼师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讲和写流利的外语,可想而知,这样的师资怎么能

教出质量较高的学生。许多教师基本上没有经过教学法的培训,上课时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幼师学校连续大幅度扩招,外语教师严重缺编,许多教师身兼数职,整日疲于应付,很难有时间、精力和动力搞一些理论研究,弄清楚英语教学中的基本规律,并好好研究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有幼师学校英语教师很少有在职进修、出国培训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机会。

3.在幼师英语教学中使用全身反应教学法的手段

3.1创造英语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语言习得有几个重要的因素:语言学习者的连续性、大量输入及真实的环境。目前我国的幼师学校基本具备前面两个条件,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文化隔阂较深,这表明真实的环境有待改善。真实的语言环境不仅有助于英语学习,而且对学生的英语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全身反应理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第一,上课时,充分采用电教手段,使用幻灯片、ppt课件辅助教学。利用声音、图像达到模拟英语国家环境的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可循序渐进地播放一些简单的句子、对话及短文,还可以播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歌曲,展示一些英语生活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简短的介绍。ppt幻灯片集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直观形象,学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该语境中。第二,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介绍国外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逐渐融入英语语言文化的氛围。第三,播放中文字幕、英文对白的英语电影,选取其中的精彩片段,由学生模仿表演,以此营造语言氛围,创设学生使用英语的意境和语境。学生经过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经过不断熏陶感染之后,就会形成语言的条件反射,进而形成英语思维。

3.2推广讨论式及角色扮演式教学。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讨论式及角色式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解“college——a new experience”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兼角色式扮演的方法。在讲述课文之前,首先设置几个与课文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group disscussion),比如:what’s the college like in your dream?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magined college and the one in reality?are you satisfied with your present college life?由于这些话题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紧密相连,因此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踊跃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开口的目的,扩大了学生的英语信息量,提高了归纳能力,起到了用英语交际的作用。老师在课文讲解完以后,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现大学生活,内容可以自行设定。有的学生体现了大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有的表现了大学大学生的好学精神,有的展现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既增强了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此时英语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文字,而且是一种表现生动的工具。

3.3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英语。

学生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因此在教学英语时,可以适度地使用一些游戏教学方法。例如:在练习句子“what’s this”?时,学生就可以做猜东西的游戏,把图画制成的卡片盖起来,或露出图画的一角,然后问?“what’s this?”让学生猜,直到猜对为止。这样做会让学生尽情尽量地说出学过的英语单词,猜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再如:在教授一些动物名词如duck,cat,dog时,老师可以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模仿这些动物的形态,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通过模仿,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该动物,这样英语单词就很容易记住了。但是在游戏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课堂纪律。教师在进行游戏前就要把游戏步骤设计好并且示范给学生,明确每个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任务,这样就不会导致混乱。游戏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趣,但不可以滥用,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4.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日益丰富,包括语法翻译教学法、交际法、听说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某个特定时期的产物,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每种教学方法并不排斥另一种教学方法,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

取不止一种的教学方法。根据全身反应教学法的特点,幼师学生的现状,以及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特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要让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一般学习如此,外语学习更不例外。感官参与得多,效率就高;感官参与得少,效率就低。多种感官的参与,一方面使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另一方面使大脑接受的刺激多元化。这样,在外语学习中,大脑总处于兴奋状态,避免了单一感官或少量感官长时间活动导致大脑接受单调刺激而产生抑制,降低效率。总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扬长避短,努力培养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能战胜学生的厌学情绪,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nunan,d.language teach ing methodology[m].prent ice hall,1991.

[2]littlewood,municat ive language teach 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4]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第2篇

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法体系是近一百年的事。

中世纪希腊语和拉丁语在欧洲盛行,拉丁语是当时欧洲文化教育、著书立说的国际语言及教会和官方语言,当时的教学方法就是翻译法。到十八、十九世纪,英语、法语兴起,学校开始开设英语、法语等现代语言课程。由于找不到新的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就自然地沿用教授希腊、拉丁语等古典语的翻译法。

翻译法,也称语法翻译法,它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所学外语经常并用。例如:老师说“apple”,学生马上说出“苹果”。

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它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材。它在外语教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①创建了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②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注意磨练学生的智慧,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③主张通过阅读外语名著学习外语,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

翻译法所遵循的教学基础原则:①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②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③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④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译法教学的教师,不必有流畅的外语口语,一般只要按照课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讲解,用母语解释清楚所学语言的准确意思即可。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好控制,选择对学生的测试方法也较容易。

用翻译法训练学生的弱点是: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弱,语音语调较差。虽学了大量的语法规则,一旦用于实践,如写作、口头交谈,便会频频出错。翻译法的缺点是:①未能恰当地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语法、词汇与课文的阅读教学脱节。②过分强调用翻译法进行教学,容易养成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③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翻译法的优点是:①在外语教学里利用文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②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学生智慧的磨炼。③使用方便。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外语课本教外语。不需要教具和设备。④在外语教学里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对建立外语教学法体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着科学的进步,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翻译法吸取了其他教学法的一些优点,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在以阅读为主的情况下,兼顾听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学形式也变得多样,方法较为灵活,活跃了课堂教学。

二、直接法(DirectMethod)

《韦氏英语大辞典》(Webster’s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对直接法的解释:“直接法是教授外语,首先是现代外语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

这一定义勾划出直接法有别于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征:直接用外语讲练外语,不用翻译,也不作语法分析。

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吸取别国的科技成果,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不通也就成为各国之间直接交往的障碍。在社会的需求下,对外语教学提出了两项新要求:①外语应当大普及,而不应只是过去少数封建贵族子弟的专利品;不仅学校应普遍开设外语,而且应开办许多能短期见效的各种现代外语训练班。②外语教学中,口语应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原有的语法翻译法在这种新的社会需求面前显得完全无能为力。与此同时,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外语教学法的邻近科学都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新方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学科的发展使人们对外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外语教学要进行改革的呼声中,直接法应运而生了。

直接法的基本原理是“幼儿学语”论。从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是先有口语而后有文字的。文字符号只是在语言(口头语言)产生很久以后才产生的。口头语言是第一性的、根本的,而书面文字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直接法便是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

使用直接法进行教学的过程应体现以下几项基本原则:①直接联系原则。每教一个新词语,应把该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意义及客观表象直接联系起来。②模仿为主原则。不是先学习语言规则,而是先听周围的人说话,模仿着说。以模仿多练为主,语言理论为辅。③归纳途径教语法规则原则。让学生先实际掌握语言材料,再从他们积累的感性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语法规则,用以指导以后的学习。④以口语为基础原则。先口头实际掌握语言,然后再学习文字符号的识记和书写。

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认为:①语言是一种熟巧、技能或习惯(habits)。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模仿。②语言是一种技艺(art),而不是科学。精通一项技艺,全在于刻苦多练,如学游泳。使用直接法进行外语教学的途径一般为言语语言言语。也就是说从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活动入手,以学习言语的单位――句子开始,实际掌握外语,然后再通过归纳途径,学习一些语言理论知识,用以进一步指导今后的语言实践,即语言的实际使用,也就是言语。采用此法的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掌握外语,并领会直接法的实质。所任课班级的人数以20人为宜,人数太多影响教学效果。课时要充足,最好每天都有使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

直接法有以下几点不足:①在外语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②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不善于利用,一味排斥。③在中小学外语教学条件下,偏重于实际掌握语言,而对发展智能方面则注意不够。④使用这种方法培养学习,虽然实际掌握外语(特别是口语)不错,可是文学修养浅薄,对许多语言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难度大结构复杂的语句只能凭语感猜测,难免出错。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女翻译家杨静远的期待视野,通过其生活经历分析了她走上翻译道路的原因及选择不同体裁作品翻译的原因。

关键词:杨静远 期待视野 翻译 原因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学翻译历来不受人重视,通常大众只知道一些名家和外国文学名著,对某些精彩片段和对白如数家珍,但是一提到译文的翻译质量和译者,就一无所知。这种现象说明文学翻译的地位很低,尤其是译者在读者眼里更是隐形的,所以有必要对译者做一研究。

一 理论依据

接受理论是从读者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充满了“未定处”和“空白”,是一个未完成的、多层次的图式结构。每个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作品的意义则依赖于读者的“具体化”。

1 接受理论的形成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了接受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Hans Robert Jauss(1921)和Wolfgang Iser(1926)。接受理论完全吸收了Roman Ingarden(1893-1970)的现象学和Hans George Gadamer(1900-2002)的阐释学的主要概念和其他一些理论的观点。1967年,Jauss发表的宣言性论文《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标志着接受理论的诞生。事实上,接受理论突出的是整个文学活动中读者的中心地位,革命性地把文学研究的重心从文本转向了读者,提升了读者的地位。

2 接受理论对翻译的影响

接受理论作为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实际上翻译的过程存在着两个阅读交流的过程:作者――原作――译者(原作读者),译者――译作――读者。传统的翻译研究和传统的文学评论一样,把重心放在作者和原作身上,译者根本就是隐形的,不存在的。根据接受理论,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上我们就应该把研究重点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以读者为中心。在翻译过程的两个阅读活动中,译者(原作读者)和读者都应是研究重点。

3 期待视野

Jauss宣告创立接受理论之前,修改了迦达默尔关于文本和读者的“视野融合”的概念,而后就提出了“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接受文学活动中原先就有的经验、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知识水平、审美情趣、鉴赏水平等综合组成的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金元浦 1998)。

因此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女翻译家杨静远及其期待视野进行研究,探讨其走上翻译之路的原因和她选择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翻译的原因。

二 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女翻译家杨静远

1 杨静远简介

杨静远是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女翻译家。但有关杨静远的资料却非常少,人们对她的名字是陌生的,对她的研究更显得十分困难。

杨静远,1923年生,“湖南长沙人。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文学,博览中外作品。”从《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对杨静远的简介中我们可以得知:1941年杨静远考入武汉大学外文系,在校期间就开始了翻译和写作。1945年赴美就读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研究生,主修美国文学,兼修俄语。1948年毕业回国在武汉大学外文系任讲师。曾在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部任编辑、编审及编委职务。1987年退休。主要译作有:斯拉维支《森林的女儿》、阿普蒂克《美国黑奴的起义》、康捷尔《马克思恩格斯和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合译)、康拉德《哈丽特・塔布曼》、《勃朗特姐妹研究》、《夏洛蒂・勃朗特书信》等(马良春,李福田,1991)。

《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出版于1991年10月。此后,杨静远又陆续翻译了玛格丽特勃・莱恩的《勃朗特一家的故事》(合译)、詹姆斯・巴里的《彼得・潘》、格雷厄姆的《杨柳风》、狄更斯等著的《英国名家童话――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等。

2 杨静远走上翻译之路原因分析

杨静远不仅是一个翻译家,还是一个作家。她的《让庐日记》纪录了她从1941至1945年在武汉大学期间的生活、对社会现象的所思所想,她的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心路历程。《写给恋人――1945-1948》则通过写给爱人的情书,真实纪录了她在美国的学习、对俄语学习的执着、对中国革命思想的转变。通过这两本著作,我们可以看出杨静远走上翻译之路是受到其兴趣爱好、家庭、社会和学习经历等的影响,而其期待视野的形成也是与其生活和学习经历分不开的。

(1)家庭的熏陶

杨静远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杨端六和母亲袁昌英在当时都是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人物。杨静远的父母都在武汉大学任教,是有名的经济学家。“父亲杨端六任教经济系,做过法学院院长、教务长。母亲袁昌英任教外文系,是‘五四’以来的著名女作家”(杨静远,2003)。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杨静远深知读书的重要性,至于走什么样的道路,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她影响很大。父亲对她的学习严格要求,对她的将来寄予厚望;“母亲之于我远远超越一般的母女关系。她不仅是至爱至亲者,还是谆谆善诱的师长,人生道路的启蒙者,是我心仪文学的领路人。从她那里,我继承了文艺的基因。她把我当作文学幼苗悉心培养,助我编织起绚烂的写作梦。”(《让庐日记》前言)父母的鼓励和培养使她从大学开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并且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和外国作品的翻译。从1941至1945年的大学4年间,杨静远把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经历都记在日记里,既为她的写作积累素材,又锻炼了她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一个优秀的译者而言,光有兴趣和决心是不够的。译者翻译一部文学作品不仅需要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日积月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两点杨静远同时拥有。曾经一度,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会外语,任何人都能做翻译家,这也说明人们并不重视翻译这一行业。实际上著名的翻译家大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译作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翻译家朱生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经过了这么多年仍受读者的欢迎。杨静远在武汉大学攻读英文,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英语文学系读研究生,主攻美国文学,对英文和西方文化有相当研究,作为译者是有很大优势的。大学期间杨静远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并坚持文学创作和翻译练习,还有习作发表在刊物上,因此对文学的喜爱和家庭的熏陶都使她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大学期间,杨静远喜爱话剧表演,擅长美术和声乐,参加了一些社团活动,在学校里是活跃的文艺分子、艺术上的佼佼者。这些无不显现出她的文化修养和底蕴。

(3)政治思想的转变

杨静远在毕业前已有机会接触“左倾”青年。尽管受父母治学思想的影响,杨静远大学时远离政治,只问文化学习,但“左倾”青年们的言论和他们的革命刊物还是使她开始认识并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思想。之后在去美国学习前的一段时间里,她边工作边学习俄语,说明她潜意识中想接触了解共产党。1945年至1948年在美国学习期间,她坚持辅修俄语,同时看一些进步文章,和一些进步人士交流。这时,她的思想开始倾向同情共产党,甚至不畏反共黑暗势力在学校刊物上公开发表反对反共文章的言论。这一点从杨静远给恋人的书信中可以看出她对恋人思念的同时,深深关心着国内的局势和人民的困苦。恋人的革命立场和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她,以致到了1948年,杨静远毅然选择回国。这段经历对她以后走上翻译之路很关键。

此外,因为国家需要,杨静远被分配到出版总署编译局做俄文翻译,后又到人民出版社外国史组做编辑。这都是国家分配和组织的需要。实际上杨静远上学时就翻译了作品并发表,因此做翻译和编辑工作也部分满足了她的心愿,只是还没有实现她的文学梦。

3 杨静远选择不同体裁作品翻译的原因

杨静远在她的翻译经历中选择了不同体裁的作品来翻译。她翻译过政治人物的传记、外国文学作品,对外国作家的传记及书信资料进行过编译研究,翻译过儿童文学作品等。这些作品体裁各异,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和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及译者个人的期待视野、生活经历分不开。

(1)1960年,经组织安排,杨静远虽身为“右派”,仍被喜爱翻译、爱惜翻译人才的领导留下成立了翻译小组,合译了《马克思传》和《马恩传》等书。这一时期的翻译属于政治性任务,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这一期间的翻译不是杨静远个人所能决定的,完全是组织的选择。

(2)“文革”结束后,杨静远被调到社科院外文所新成立的外国文学资料研究室。这个机会使她能够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她选择了大学时就喜爱的勃朗特姐妹来研究,并翻译和编辑了一系列有关勃朗特姐妹的传记及书信资料。她为什么偏偏选择女性作家而不是其他男性作家来研究,是和她自己的女性身份、勃朗特姐妹作品当中反映出来的反抗对女性的压迫歧视的女性抗争精神分不开的。杨静远的敢爱敢恨的性格,也对她翻译作品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她这种性格可以在她的《让庐日记》和《写给恋人――1945-1948》中反映出来:对文学和翻译的执着、家人的反对和在国外学习异地相隔都阻挡不了的对恋人的狂热爱情、在国外黑暗政治势力下敢于表达自己爱国和同情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文革”时期因为敢于质疑,提出不同看法而被划为“右派”。她的这种性格使我们不难看出她为什么青睐勃朗特姐妹的研究及其传记的翻译。

(3)杨静远最有名的是她的两部儿童文学译作:《杨柳风》和《彼得・潘》。杨静远翻译的这两部儿童文学著作非常受家长和小读者的喜爱,译本文字优美流畅绝不亚于原著。她之所以选择儿童文学来翻译是有原因的。第一,杨静远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爱《彼得・潘》。而对于《杨柳风》,杨静远则喜欢它那种英国的田园风光似的场景和那些很有趣的拟人化的小动物。第二,在翻译《彼得・潘》前,杨静远就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不能继续工作,这造成了她心灵和身体上的巨大痛苦。为了减少她的痛苦,杨静远的爱人帮助她选择了她小时喜爱的《彼得・潘》,这部作品文字简单,好读。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翻译,合译出了这部儿童文学名著。而《杨柳风》则是在杨静远白内障手术后一个同事推荐给她翻译的。第三,杨静远共翻译了儿童文学作品3部,都很受欢迎,这也说明她热爱儿童文学,童心未泯,还有她女性的与生俱来的对孩子的爱。

三 结语

本文通过女翻译家杨静远生活学习的经历分析了她走上翻译道路的原因:既有家庭的熏陶、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思想上的转变,还有国家对她这样的翻译人才的需要等原因,都使她走上了翻译之路。同时还分析了她选择不同体裁作品进行翻译的原因:由于当时历史特定时期决定了她前期选择政治性较强的作品翻译,中期对作品的选择是由于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的原因,而后期是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和爱好选择了儿童文学作品。

对女翻译家杨静远的研究可以为我们以后研究、评论和理解其译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其他翻译实践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不足之处是没有深入挖掘杨静远的女性译者的身份,这个话题有待下一步继续探讨。

注:本文系石河子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项目,项目编号:RWSK09-Y28。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马良春、李福田:《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杨静远译:《杨柳风》,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 杨静远:《写给恋人――1945-1948》,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意 情 格 《红楼梦》 林黛玉 英译

一、引言

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林黛玉作为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人物典型,其丰富多彩的言辞是其卓越诗情、才情的体现,更是其特殊人格、心性的折射。文学翻译强调信息与美学价值并重(萧立明,2001:112),本文根据“意、情、格”美学原则对照分析了霍杨两个译本对林黛玉话语的处理,提出了笔者的翻译见解。

二、文学翻译中的“意”、“情”、“格”

萧立明先生在《新译学论稿》中将中外美学理论中的美学要素提炼为“意、情、格”三字原则。意,即作者表达、展露的观点、立场和用意。把握准“意”是翻译第一要事。情,是作者在作品中寄托的感情,诗言志,文抒情,作品因有“情”而盈润饱满。格,指风格。以“格”作为标准之一,便是指所含内容在整体上的体现(萧立明, 2001:117)。文学翻译中,情达意出,意谬情疏。而风格偏差则可致整体的失败。译者应充分译出人物语言的“意、情、格”,使原作人物形象在译作中得到完美再现。

三、林黛玉的语言特点

林黛玉出身于封建贵族,满腹诗书,口齿生香。但年幼丧母、寄居贾府的经历,却让她渐生自卑,“不肯多说一句话”;然而贾府这没落的封建世家已经开始有民主思想的启蒙(参见任明辉, 2006),故黛玉在优雅谈吐之外也会插科打诨,或含沙射影,或指桑骂槐,或取笑戏谑,或真情流露。修辞、用典,审美意义非常,是成就红楼梦艺术价值的重要部分。

四、林黛玉话语英译研究

通观《红楼梦》,林黛玉的语言可谓缤纷多彩且内涵深刻。英译时如何根据信息――美学原则,达到“意、情、格”三字标准,值得深究。下面试举几例供读者玩味思考:

例1.第七回中,周瑞家的最后一个送花至黛玉时,她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

“I thought as much,”said Dai-yu sneeringly. “I get the leavings when everyone else has had their pick.” (H1, 130)

“I might have known.” Tai-yu smiled bitterly. “I wouldn’t get mine till the others had taken their pick.” (Y1, 108)

黛玉这个“冷笑”是在自己的猜疑得到印证之后的反应,既含有下人不将自己与其他“主子”一视同仁的悲愤,也有对这个大家族里人人抬高踩低的鄙视,译作sneer比smile bitterly意义更准确。杨译显示出主人公无助的可怜伤感,而霍译用尖酸讽刺表达了不满情绪。霍译更为贴切,更符合黛玉此时的“小性儿”。

例2:第四十九回黛玉打趣湘云的红外套:“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

“Look, Monkey!’said Dai-yu, laughing at this furry apparition.“Trust Yun to turn the need for wearing snow-clothes into an excuse for dressing up! She looks just like a Tartar groom!” (H2,927)

“Look, here comes the Monkey King!” exclaimed Tai-yu laughing. “She’s got a cape too, yet she’s dressed gerself up like a saucy little Tartar.”(Y2,133)

孙行者美猴王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最光辉的人物,只译作monkey远远不够;Tartar(鞑靼)指蒙古和突厥人,意为凶悍,groom指马夫,笔者认为此处霍译意与情皆缺损。杨戴不译“雪褂子”,直说湘云与孙行者的可比之处在“She’s got a cape too”,“故意装小骚达子”蕴含着对湘云娇俏活泼的赞美――事实上黛玉虽然尖酸挑剔,但对湘云这个才情极高又心直口快的妹妹还是有喜欢和欣赏成分的,故saucy、little是画龙点睛之笔,且与黛玉博学多识的修养和雅趣的风格相称,颇为精妙。

例3:第七十三回,嬷嬷丫头偷了金凤去赌钱,黛玉笑道:“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

It’s not witchcraft, it’s generalship,’ said Dai-yu. “Don’t you remember what it says in The Art of War? A shy maiden in defence, but swift as a hare in the attack. In good generalship surprise is of the essence”. (H3,1455)

“This is not Taoist magic”, Tai-yu chuckled. “It’s the first rate military tactic called ‘guarded as a virgin, swift as a hare’ to catch your opponent off guard.” (Y2,569)

witchcraft顺应了英语读者接受心理,又与generalship形成了对应,gengeralship意为“将才”,可见霍译对意义把握得比较准确。但他漏了黛玉的“笑”,而杨译“chuckled”一词使戏谑欢情跃然纸上;对“守如处女,脱如狡兔”的处理,霍克斯或许是为了完全尊重原文,具化为in defense和in attack,不如杨译本对仗工整、简洁明了,更符合黛玉气质。

五、结语

本文通过杨霍两个译本中几处对林黛玉话语的处理,分析了如何在文学翻译中落实“意、情、格”美学原则。翻译人物语言,应当深入人物内心,了解人物话语思想(意)和背后的情感(情),把握好人物的整体气质(格),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再现原作“意、情、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翻译人物话语时要注重伴随动词,如冷笑、啐道这样的字眼,往往是传递人物情感的关键。《红楼梦》中此类动词诸多,译者须仔细斟酌。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 李治翰.《红楼梦》人物语言研究――以人物对话的功能

为中心[J].红楼梦学刊,2001(1).

[3]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4] 任明华.红楼人物百家言――林黛玉[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5] 宋柏年.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

版社,1998.

[6] 王汝成.文学及其语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 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 Ltd,1980.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翻译思想;翻译特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8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91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中国的佛经翻译时代始于东汉末止于北宋仁宗景v四年译场停顿,在此期间,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随着佛教传人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在悠久的佛经翻译史上,出现了许多佛经翻译大家,其中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被誉为“佛教四大译经家”,他们的译作和翻译思想对中国的翻译史乃至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被梁启超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鸠摩罗什,他新颖独特的翻译理论、认真严谨的翻译态度、规模浩大的佛经译场及其经典流行的佛经译本使其在中国的佛经翻译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并对六朝时期中国佛学的发展与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形成意义重大。

二、鸠摩罗什的生平

鸠摩罗什(343 -413),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古印度),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其祖先在古印度“家世相国”,而他的父亲却“辞避出家,东度葱岭”,之后其母也带着九岁的他到当时小乘佛教的中心厨宾国(今克什米尔)出家,师从头大多法师,学习小乘佛教。在莎车国,罗什遇到了该国的王子须利耶苏摩,开始改学大乘佛教。罗什年幼时天资聪慧,七岁就能“从师受经,日育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诵《毗昙》既过,师受其义,即日通达,无幽不畅。”在他十三岁与母亲回龟兹的路上有很多国家想要重用他,可见罗什当时已经有很有声望了。二十岁就开始广收门徒,宣讲大乘佛教。

前秦的佛教高僧释道安“闻罗什在西域,思共讲习微言”劝苻坚恭迎罗什。于是公元385年,苻坚派吕光消灭龟兹并劫持鸠摩罗什。听闻苻坚已经被杀害,吕光便在凉州称王,罗什因此在凉州生活了十五六年。再次期间,因为吕光父子并不信奉佛教,鸠摩罗什便熟悉和掌握汉语的用法,为以后翻译佛经创造了条件。

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遣使迎接罗什,到达当时传教译经的中心长安,罗什开始进行翻译佛经,组织并主持译场,门徒有八百余人,佛学达到了高峰时期。此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讲经。据《开元释教录》记载,罗什共翻译佛经74部,共384卷,现存39部,313卷。直至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八月,罗什圆寂于长安,终年七十一岁。

三、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

鸠摩罗什之前的佛经译作多是由来自不懂中文的外国僧人或不懂梵语的中国僧人完成,他们翻译的佛经大都晦涩难懂、词不达意甚至与原文意思相反。鸠摩罗什之前的译经者往往用唯心主义的方式去理解佛经,常用玄学名词来翻译佛经中的概念,这就是所谓的“格义”。例如,用中国的“五行”来解释印度的“四大”(地水火风),用道教的“无”来表达印度佛教的“空”。这种翻译方法不能忠实于原文,同时也失去了原文的异域色彩,译文显得枯燥无味。此外,罗什之前的佛经翻译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如道安曾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主张质直求真,强调译文为忠于原文不应删减原文的内容,只调整词序即可。由于道安不懂梵文,他是通过异域僧人的口授来理解佛教经文的,而且当时的佛经仅流传于僧人间,对语言文字要求不高,因此道安以朴拙作为译经的标准,采用直译法。

罗什精通汉语和梵语,翻译技巧娴熟,他发现了前人译文“多滞文格义,不与胡本相应”的问题,因此他完全摒弃“格义”,采取意译法翻译佛经。他主张在不违背原文的前提下,译文无需复制原文的形式,加上受到当时追求华丽辞藻风气的影响,罗什追求“依实出华”,”辞质文雅,行文要清丽欣畅”,译经中“文”和“质”并重,行文简洁流畅,优雅准确。罗什也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尽量采用复合汉语表达习惯的简洁精炼的文字,同时保留异域的情趣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罗什在译经时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删掉了很多原文反复重复的内容,尽量突显原文的文体风格,因此赞宁对其译文评价为“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四、鸠摩罗什的翻译特色

(一)“文”“质”结合,保留原作文体风格

中国佛经翻译的两个主要方法是“文”与“质”,“质”既质直,也就是直译,而“文”则是意译。译经过于“质朴”和过于“文丽”都会影响佛经要义的传达,但是“质”和“文”并不是对立的,因此虽然鸠摩罗什的翻译倾向于意译,但是其翻译技巧娴熟,能够很好地将“文”和“质”统一,既不过于“质朴”也不过于“文丽”。他认为,佛经翻译在达旨的同时语言表达要简洁优美并且符合汉语读者的言语习惯,使佛教徒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译经。罗什曾与僧睿讨论西方辞体时,说道:“天竺国,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这就是说,西域梵文经文辞体华美,可作歌词吟唱,但被译为汉语后,虽然能保存原文大意,却与原文的文体大相径庭,失去了原文语言的美感。罗什门下四大名僧之一僧肇在《百论序》中提到:“与什考校正本,陶练覆疏,务存论旨,使质而不野,简而必诣”。由此可见,鸠摩罗什力求译经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保留原文的异域语趣并采用符合汉语习惯的简洁精炼的文字表达进行传译。他有许多经典译作,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最大,他的译本文字精练,富有文采,可读性强,在文学境界上,是后来玄奘等译者无法超越的。

(二)音译专有名词,增添异域情趣

在鸠摩罗什之前,译经者经常采用“格义”的方法翻译佛学概念,导致译文晦涩难懂,罗什完全摒弃了“格义”的方法,对于佛学中的专有名词、专用术语及在汉语中难以找到对应表达的梵文词汇,他都采用音译法,并力求统一译名,避免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译文忠于原作,易于读者理解,同时也保留了异域文化色彩,增添了文字的美感。如在《金刚经》的原文本中称呼释迦牟尼的词语很多,罗什将其统一翻译为“世尊”和“佛”。又如“菩萨”、“欢喜”、“神通”、“清净”、“极乐”、“菩提”、“舍利”、“罗刹”、“涅”等词,都是罗什根据原作创立和音译出来的。这些音译词翻译了佛教概念并体现佛经翻译的新思想,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丰富了汉语词汇,使译经更加忠实于原作,避免了读者理解上的分歧,增添了异国色彩,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三)态度严谨,下笔慎重

罗什在翻译佛经时,先将梵文经文口译成汉语,讲出义旨,经过译场中几百个人详细商讨并对照旧译后,才形成初稿。然后再讨论校正、复校,确定用字准确,行文流畅,才作定本。罗什本人对翻译工作认真负责,加上译场中有僧睿、僧肇等名僧相助,出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时,众人辩论商榷,“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正如他在翻译《十住经》时,“一月余日,疑难犹豫,沿未操笔”。直到与他的老师佛陀耶舍商讨并理解经义后,才开始动笔翻译。

梵经中咏叹吟唱的部分较多,大多重复,若全部将其译为汉语则显得繁重哕唆,为了使佛教信徒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经的内容,有助于讲经、读经和诵经,罗什删去了梵经中重复繁重的内容,使译经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及音律特点。胡适曾说到:“后人讥罗什译经颇多删节,殊不知我们正惜他删节的太少。印度人著书最多繁复,正要有识者痛加删节,方才可读。”然而,“什译虽多剪裁,还极矜慎”,据僧睿记载,罗什译《大品般若》时“手执梵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与诸宿旧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故异名斌然,梵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由此可见,罗什对待译经工作认真严谨,经过反复的商讨和对比梵文原作和汉语表达后才作出删减的决策。

罗什发现以前的经译存在“义多纰缪,皆由先度失旨,不与胡本相应”的问题,因此他对一些佛经进行了重译。虽然从道安开始重译旧的译经,但罗什精通梵语,又懂汉语,因此他能更准确地发现旧译中的纰缪,再加上僧睿、僧佑、僧肇等人辅助其翻译及校正,保证了罗什重译旧经的质量。此外,为了对所译佛经负责,罗什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译者署名的译者。

(四)组织译场,分工负责

最初的佛经翻译是私人活动,一般由来自异域的僧人背诵佛经,译者将经文口译为汉语,另外一人把译成的汉语经文记录下来,最后进行修改。罗什被姚兴接至长安后,开始组织译场,参加翻译的人数大量增加,而且分工明细。例如,翻译《大智度轮》时,有五百人参与;《思益经》的翻译则有两千余人参加。其中,一大部分人是来听经义,参加辩论的。除了译主口译经文外,其他程序可由多个人共同完成,整个翻译程序则包括口译、记录、考正和校对等。经过集体商议和讨论,所译佛经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有人认为,罗什的译经,不论在技巧的熟练运用方面,还是在内容的正确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开辟了中国译经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库与加油站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友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石油知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