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筝乐曲

古筝乐曲

古筝乐曲

古筝乐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恋爱通告》;古筝乐曲;美学意蕴

古筝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一直以来我们都用高雅脱俗来形容,犹如阳春白雪。古筝的声音悦耳动听,平淡恬静,含蓄委婉,可听性非常强。《恋爱通告》是由歌手王力宏第一次跨界当导演的处女作,有刘亦菲、曾轶可、陈汉典等明星的倾情加盟,除此之外,王力宏还请来了实力强劲的幕后制作班底,自2010年8月12日全亚洲上映以来,票房喜人。这部电影以民乐为视角,故事发生在某所高校的民俗系。《恋爱通告》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是在很多场景中都融入了古筝这个元素,让电影呈现出别样的味道。本文将通过对《恋爱通告》这部电影及其古筝乐曲的分析,来发现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发掘古筝乐曲的美学意蕴。

一、电影《恋爱通告》及其古筝乐曲

《恋爱通告》是王力宏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影片大牌云集。陈冲、刘亦菲、谢娜、曾轶可不同的风格配上王力宏、陈汉典、乔振宇、方大同等明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化学反应。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简而言之就是由王力宏扮演的杜明汉是一个大明星,为了追求由刘亦菲扮演的宋晓青这位民乐系才女不惜伪装身份成为该民乐系的学生的故事。红遍半边天的杜明汉虽然歌唱事业顺风顺水,但内心总是缺少某种东西而略显孤独。一次意外,他不小心撞倒了宋晓青,她以为自己的古筝被撞坏了,就地弹拨了古筝,这段即兴弹奏的古筝音乐却让杜明汉有了一种知音的感觉,他的眼前幻化出一大片翩翩起舞的蝴蝶,这让他既惊喜又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催使下,他和著名吉他手魏志柏潜入宋晓青所在的学校,一段以寻找音乐命名的爱情之旅便由此展开。

《恋爱通告》中不乏幽默搞笑的情节,如王力宏“犀利哥”的装扮,但最引人入胜的是音乐的展示。《恋爱通告》中男主角爱上的是民乐系弹古筝的宋晓青,故事在高校民乐系逐步展开。这是一段伯牙与钟子期般的知音邂逅,古筝这个道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影片的最后,杜明汉找到了自己音乐中缺失的遗憾,也收获了爱情,还用自己的名气让濒临关闭的民乐系起死回生。《恋爱通告》拥有非常强大的幕后团队。虽然这是王力宏的导演处女作,但制作班底都不是一般人,美术指导余家安,多次将金像奖最佳造型、服装奖收入囊中,李屏宾是本片的摄影指导,是金马奖最佳摄影奖的四次得主,好莱坞电影配乐大师――王宗贤,曾为《非常完美》创作背景音乐,由他担任电影的音乐指导是实至名归。有“江湖第一剪”之称的林安儿是本片的剪辑师。第54届戛纳最佳技术奖得主杜笃之也加盟本片,如此强大专业的幕后制作班底为影片的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还推出了与电影同步的电影写真,导演手札等。让影迷大呼过瘾。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收录了曾轶可的新歌《夜车》及王力宏极具中国风的《伯牙绝弦》两首歌。影片人物刻画得较为成功,喜剧元素也比较突出。

《恋爱通告》中刘亦菲抚琴弹古筝的动作高雅别致,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舒畅感,出尘娴静,她弹奏的是古筝的琴弦,却拨动了观众的心弦,这样灵动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电影运用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高山流水”讲的是有一次先秦琴师伯牙在山野上抚琴时,路过的樵夫钟子期不仅能够听懂,而且有种千里遇知音的感觉。“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就是“高山流水”的由来。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在这个世上再没有人能懂自己的琴,于是摔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电影中的杜明汉犹如钟子期,宋晓青就是伯牙,王力宏特地将《伯牙绝弦》这首歌作为概念主题曲。王力宏在编曲上加入了大量的古筝演奏,还特别加上了西式的嘻哈加深节奏的韵律,整个音乐非常惊艳。为了让这古筝听起来更为精彩,除此之外,女子十二乐坊中古筝高手周健楠的加盟,让这首歌曲更有韵味。古筝弹出的声音深情舒缓,夹杂着丝丝若明若暗的忧伤,伴着悠扬悦耳的钢琴声,配上王力宏完美的声线,达到了非凡的音乐效果,为电影添色不少。很多人都觉得刘亦菲在这部电影里是本色演出,古典优雅中透露出单纯柔美的味道。特别是她弹奏古筝的那几个片段,将这种特质表现得尤为突出。电影里呈现的音乐是雅俗共赏的,无论是通俗的流行音乐,还是高雅的古筝音乐。电影中的音乐将古典与现实完美结合,能让人体会到高山流水的意味。为了电影里的音乐,王力宏到很多地方采风。听了非常多的民俗乐曲,汲取里面的灵感和精华,在古筝这个特定道具中一一展现出来。作为电影里的重要元素,音乐对电影情节可以起到深化的效果,电影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和不足,但整体看来,作为一位歌手出身的电影导演,成绩还是非常不错的,能够将民俗特别是古筝放入电影中并充分运用,体现出王力宏不一样的电影视角。

二、古筝乐曲的美学意蕴

古筝是一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它的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由面板、琴弦、雁柱等物件组成;筝的形状像一个长方形的木质音箱,弦架上的“筝柱”是可以活动的,一弦一音的拨动,都是按照五声音阶来排列的。现代的筝的规格是二十一弦,在唐宋时期更少,只有十三根弦,随着时代的发展才慢慢增加,中国传统的筝也具有流派,早期有南北流派之分,比较有名的是浙江筝、客家筝、山东筝、潮州筝和河南筝五大派。发展到现代,已经有九个流派,流派与流派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别了,但是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演奏方法,有自己的长处。自秦、汉以来,古筝的流传从西北跨越到全国各地,形成燎原之势,并且有了新的发展,与其他的民间音乐、说唱、当地戏曲相结合,有着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古筝音乐,不论器乐的合奏、独奏、重奏,还是戏曲、歌舞、曲艺的伴奏,都具有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外观典雅的特点。

单线条性和声腔性是中国音乐的两大特点。古筝弹奏中会比较注重音乐本身的“声韵”,常用左手作韵技法来表现。它是中国音乐中传统音乐表现其声韵特点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区别西方音乐的一个方法。中国古筝乐曲的审美意识中“音与意和”在左手作韵技法中可以体现。古筝是中国弓弦和弹拨乐器的代表。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就已经存在了。中国古筝音乐审美深受道儒两家倡导的“大音希声”与“和”这些美学思想的影响。古筝演奏需要注意协调演奏者的肢体平衡和妥当安排手指弹拨的指法。弹琴时做到抑扬顿挫,轻重疾徐,就能弹出美妙的音乐,给人美的享受。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应该是中国古筝创作的主流。散、慢、中、快是古筝音乐的主要曲式结构。 用轻重缓急这样的演奏技巧凸显出乐句、乐音、乐章间的和谐。一言以蔽之,在非常熟练的前提下,心、耳、手三者完美结合,将音乐的结构、主次、情感等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与意和”是中国古典音乐演奏水平的缩影,是每个爱好古琴音乐所向往的境界。用古筝“以韵补声”这样的说法比较常见,弹奏的技法有四种,分别为颤、滑、揉、按。我们应该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弹奏古筝的人往往都是全情投入,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听众往往会被吸引震撼,容易被带到那样的意境中从而有更深的审美趣味。古筝弹奏出的乐曲阴柔深情,雅致从容,委婉含蓄,恬静平淡。用“空灵”这个词来形容是最为恰当的。空灵是一种精神上的意向,这种意境在古筝音乐中非常重要。古筝乐曲给人灵活空旷,且富有动态跳跃的美感。虽然飘渺虚幻,但却给人美的享受,“灵动之美”是许多现代筝曲所追求的。

《恋爱通告》这部电影,以民乐这个特殊的视角来阐述电影,比较新颖独特。这部电影中的音乐让很多专业人士都赞不绝口。刘亦菲饰演的宋晓青筝不离身,每次弹琴时都给人清丽脱俗的感觉,她弹奏的古筝悦耳动听,姿势优美,将宋晓青这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很难想象,刘亦菲仅仅学了三个礼拜的古筝。在这部电影中,女子十二乐坊古筝高手的加盟是很大的诚意和惊喜。女子十二乐坊是一支专业的乐队,成名于日本,以流行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音乐,不同于我们熟知的传统民乐演奏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绝对算是视听盛宴。“听宫商角徵羽,那歌词未写上的是那份弦外的延长音,斟一杯酒,一抱拳一句关心,在千年之后,再延续不变的旋律”,是《伯牙绝弦》的歌词选段,歌词华丽唯美,配上如泣如诉的古筝音乐,画面如水墨画般充满意境,让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古筝乐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将军令》;“双手抓筝”;“长摇”;“快四点”;“点指”;“扫弦”;改良型古筝

《将军令》是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器乐合奏曲,曲谱见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弦索十三套》(1814年荣斋编,《弦索十三套》收录了《将军令》、《月儿高》、《阳关三叠》等十三首套曲,主要乐器有琵琶、古筝、三弦和胡琴)。1957年,经浙江筝派名家王巽之先生移植,成为了极具影响力的浙江派古筝名曲,乐曲中采用了浙江筝派的“双手抓筝”、“长摇”、“快四点”、“点指”,和借鉴了琵琶演奏法,用S型21弦改良古筝演奏,雄壮激昂的旋律、崭新的演奏技法和古筝造型,让人耳目一新,对现代筝曲创作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此从五个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双手抓筝”

虽然敦煌壁画中有双手弹筝的画面,在1814年编写的《弦索十三套》中也记录了“双手抓筝”技巧,但传统流派古筝的演奏较少见这种技法,左右手分工明确,右手弹奏旋律,左手通过按、颤、揉、滑对旋律润饰。王巽之先生在他移植的《将军令》中广泛采用这种技巧,之后的现代筝曲中“双手抓筝”已是相当常见了,左手同时担任演奏旋律和旋律润饰的任务,即不失古筝独特的音韵,又丰富了筝曲的织体结构。

二、“长摇”与“快四点”

乐曲开始,大段的摇指配合左手急促的“四点”,描绘了号角声声,列兵迎战的场面。

在这段乐曲中,可以看到浙江筝的两个特点:

(一)“长摇”(两拍以上的摇指)

弹拨乐的长音保持需靠快速拨弦达到,在古筝中体现为“摇指”。传统流派的“托劈摇”、“八度摇”等,难保持较长的时值,力度变化幅度小,而浙江筝的“长摇”采用“大指扎桩摇指”,有近似于弦乐的连音效果,适合大段乐曲的“摇指”。浙江筝的“长摇”对现代派筝曲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是现代筝曲中最常见的演奏技法,并由次派生了“扫摇”、“扣摇”、“多指摇”,使古筝兼并了弹拨乐与弦乐之美。

(二)“快四点”(快速勾托抹的组合)。在其他流派筝曲中也有此技法,但多只见于“催奏”段,不像浙江筝运用得这么突出。这种演奏法与杭州的说唱音乐“杭州滩簧”有着渊源关系,在“杭州滩簧”中,古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从而形成了浙江筝的“快四点”。“快四点”节奏密集,产生活泼、跳跃、紧张的效果,现代筝乐对速度、力度和高超的演奏技巧的追求,使“快四点”广泛运用,并结合了钢琴的指法,形成了对演奏者基本功要求很高的“快速指序”。

三、“点指”

“点指”即:左右手食指快速交替抹弦,有时也加上右手中指的勾弦,是浙江筝派的演奏法。《将军令》中采用了整个乐段的“点指”。双手交替抹弦使速度相当快,演奏时要求双手力度、速度的均匀,密集的“点”组合成“线”,这也是古筝除“摇指”外的另一种长音保持法,“长摇”产生弦乐的“连绵”的效果,而“点指”却体现弹拨乐特有的“颗粒性”音效。这种急促的节奏是现代筝曲创作中常用的变奏手法,有时加上右手中指的扫弦,用于表现气氛热烈、气势宏大的乐段。

四、借鉴琵琶演奏法

《将军令》在移植上还借鉴了琵琶演奏技法,在筝曲和琵琶曲中常见八度旋律音程的跳进,不同的是筝曲常是低音往高音上行跳进,琵琶曲常由高音往低音下行跳进,而在此乐段中,我们看到的是琵琶常见的演奏法,且在弹奏中左手对低音的颤音强调,更加突出这一琵琶演奏特点,使音效更为厚重,表现了将军的沉着稳重。现代筝曲中多变的旋法使八度下行跳进不再是琵琶专用的演奏技法。

乐曲中还模仿了琵琶“扫弦”的音效, 左手的和弦伴奏强调了节奏重音,产生了类似琵琶的“扫弦”效果,刚气十足,体现了将军有勇有谋、英勇果断的威武形象。扫弦模仿还出现在以下乐段。

建国后,古筝艺术的发展是民族器乐中最为迅速的,出现了大量的创作曲,极大程度地开拓了古筝的表现力,既可委婉动人,又可气势磅礴。“扫弦”是极佳的渲染宏伟气势的技法,在筝曲高潮乐段的写作上经常采用。

五、古筝的改良

《将军令》是浙江筝曲,但音域和音效的要求却不是用传统的浙江古筝弹奏能达到的,传统的浙江古筝只有十五、六弦,长1.1米,钢丝弦。王巽之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感觉到由于传统筝音域和音色的限制,很难充分表达音乐意境,于是他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器厂的老师一起研制新型古筝,在他们的努力下,S型、21弦、1.65米长的改良筝诞生了,这种筝型增加了弦数,加大了音箱,使音域广、音量大,之后又改良了筝弦,在钢丝弦上裹上尼龙丝,使之具有完美的音效:高音清脆、中音柔和、低音浑厚,至今这种筝型仍是音乐学院考试、古筝比赛的的指定筝。

筝曲《将军令》的奏响,无疑是开创了现代古筝演奏法的先河,我们感谢王巽之先生对古筝发展作出的贡献,不断的探索创新,使古筝艺术日趋完美,也是当代古筝艺术工作者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曹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七月第四卷第四期。

古筝乐曲范文第3篇

一、传统筝曲的古风古韵

筝为汉族乐器,又称“秦筝”(谓之:西秦之物),它不似琵琶、唢呐来自外来民族,源于战国,那时筝仅有5弦,汉晋时,筝为12弦,到了唐以后筝在形式上增加了一弦,明清以来筝为15、16弦,而后来又增至18、21、23、25弦。现在演奏的古筝以21弦居多,23、25弦的筝称为“新筝“,这也是筝的形制得到了基本定型。筝以五声音阶定弦,以正调为基本调,也就相当于现在的D调,音域上由小字三组的d到大字组的D。筝曲音乐的韵腔与风格韵味许多都是用左手揉、按、滑和右手勾、抹、拨来完成。

筝因广泛流传于民间,因此流派也很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格。如齐鲁古乐山东筝派、中州古韵河南筝派、弦诗古调潮州筝派、汉乐古风客家筝派等等。另外,日本筝、朝鲜族的迦耶琴和蒙古族的雅托格也属于筝类乐器,有相应的音乐风格。

在我国筝曲技法上最突出的是山东筝曲流派和河南筝曲流派。山东筝曲主要是以山东琴书唱腔曲牌以及民间小调组成,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汉宫秋月》等,所以技法上主要以右手托、抹和左手点揉,上滑音为主。河南筝曲大多根据河南说唱音乐“河南曲子”的唱腔曲牌音调进行创作,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河南八板)、《打雁》等,其风格活泼灵巧,在技法上以左右四指交替演奏和右手夹弹为主。其他有名的筝曲流派如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曲以《寒鸭戏水》等著名曲目闻名于筝坛,在技法上以右手勾、托,花指居多,风格幽静、凝重。客家筝曲从客家音乐中发展而来,又名汉乐筝曲,风格清淡典雅,以《崖由哀》为代表曲目。

筝曲的发展除了有筝派作为基础,同时也受到了其他乐器的影响。古筝的曲目十分丰富,自殷商至清末,曲集有数百种,其中许多曲目都是众人所熟知的,如《广陵散》、《梅花三弄》、《离骚》、《平沙落雁》、《高山流水》等。它们的幽雅古风至今还在耳畔回响!这其中许多名曲改编成了古筝曲。同时,古筝在技法上也广泛借鉴古琴中的吟、泛音等手法,使古筝音乐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实与进步。

二、现代筝曲演奏技法与风格的转变

筝曲艺术方面,有传统筝曲,也有在传统筝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筝曲,它无论从演奏技法还是风格上都有很大突破。王中山先生创作的现代筝曲《云岭音画》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筝曲《云岭音画》将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的音调作为音乐素材,音乐上融合了苗族、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特色。在调式运用方面,虽是徽式,但加入了降3和降7变化音,这是结合苗族“飞歌”的特点,因而在音阶上形成了一种特殊调式,使音乐更加丰富。作者力求在音乐风格、调式和技法上创新。

传统筝的摇指技法绝大部分是通过右手来完成的,千百年来亦如此,要想改变它非易事。但右手单一摇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适合单声部旋律的表现形式,且在丰富音乐旋律的效果时还须加上左手的琶音、刮奏等技法共同完成。这也就成了一种固定演奏模式与技法搭配。尽管演奏家们在摇指上也有过尝试,如“双指摇”“三指摇”,但还是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左拨右摇”的传统技法。

现代筝曲《云岭音画》一改传统筝曲右手单一摇指演奏形式,使用独具匠心的“双手摇”演奏技法,使音乐产生了和声效果。在 “双手摇”这段旋律中,左、右手的旋律基本吻合,音域上超越了两个八度,运用卡农复调织体,即高、低声部先后进入,构成纵向迭置关系,两个声部处于同样的地位,但有时同步、有时又交错进行,体现出浓厚的和声性色彩。这在以前筝曲甚至是其他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这类拉弦、弹拨乐器)都是很少见的。

现代筝派的演奏家们,正是在秉承传统筝派的基础上进行更大胆的技术创新。如:在传统的山东筝曲《莺啭黄鹂》中,它曲谱上许多都是带有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而在指法标记上仅仅是用食指和拇指交替弹奏或是拇指连托。这样使技法较为单一、枯燥,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种指法的使用并不能提高音符的速度,也仅限于在中、慢板的旋律中使用。而遇到了快板旋律的音符时,手指的律动会跟不上。因此为了快速旋律的音符在快板乐曲中能够均匀、准确、快速地演奏,古筝艺术家们创造了一种新型指法――快速指序。所谓“指序”,是指指法序列或指法顺序,是为区别八度对称的弹奏模式,使这一指法可以用便捷的方法弹奏快板旋律,而不仅仅可以在慢板旋律上演奏。

又如:现代筝曲《井冈山上的红太阳》,整首乐曲绝大部分都是十六分音符,同时每分钟152拍的节奏让人演奏起来难度很大。但运用了快速指序技法演奏后,速度上比起原来传统技法在手指灵活性上有大大提高,使整首乐曲沉浸在一片轻快、活泼的气氛之中。也将乐曲热烈、奔放、自由、轻盈的风格表现出来,快速转调和击拍筝曲的演奏形式曾在现代筝曲《幻想曲》和《汨罗江上》出现过。在《幻想曲》中,乐曲出现了四次转调,由D调转为F调再继续转为降B调,最后转为D调。整个乐曲个性突出,风格鲜明。《汨罗江上》是表现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乐曲,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将击拍筝面来代替锣鼓的声音,音乐风格气贯长虹,富于英雄气概!

《云岭音画》正是综合了现代筝曲多种新颖技法,曲目中运用了快速指序、轮弹、双手摇等技法,同时也采用转调、击拍筝面等独特多样的演奏形式。

把少数民族多声部的音乐融入到民族器乐的音乐旋律中,《云岭音画》是很好的见证!

我国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那里的音乐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而也形成了西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这种音乐大多采用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大二度音程的广泛运用,它频频出现,独具色彩,这也是它最具鲜明的特色。《云岭音画》正是综合了以上这些特点,凸显了苗岭音乐特色。

拓新多变的创作手法,将传统与现代、民歌与前卫共融,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我国筝曲的突飞猛进!然而,这一切与我国千百年来筝曲的浑厚功底是分不开的!

三、古筝艺术的春天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一首白居易的 《夜筝》可以看到筝深邃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仅局限于一件演奏乐器,更多地成为了心灵的伴侣,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以现代筝派的研习者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将古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发扬光大。不仅在技法上创新,也在体裁风格上加以深入的探索。

艺术的源头在于民间,筝作为我国民间流传的重要乐器,在体裁上由于受民间音乐生活影响较深,古往今来大都以独奏形式为主。其精品浩如烟海,熠熠生辉!

那么,筝是否一直处于独奏状态呢?其实不然,据史料记载,由于我国元明时期戏曲、说唱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古筝也走进了戏曲音乐和曲艺音乐中,成了乐队的组成部分。与琵琶、二胡、扬琴并称为乐器“四人件”,如此一来,古筝也有了另一种体裁表演形式――合奏。这在清代文人荣斋编辑的《弦素备考》中有13套民乐合奏的记录(当时筝是与琵琶、三弦、胡琴进行民乐合奏)。

随着时代的潮流与社会的进步,古筝也不再限于独奏与合奏的形式,转而开始更大的突破,先后出现了重奏和协奏两种体裁。

重奏比协奏诞生略早,它多以两台或三到四台古筝共同演奏,有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不仅在节拍、奏、声部上要准确掌握,在音色与情感上也要求达到统一,这对于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奏作品中的精品如:古筝二重奏《出水莲》,三重奏《恒春耕农歌》,四重奏版的广东音乐《步步高》等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筝曲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协奏曲。著名作曲家何古豪先生所写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协奏曲中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将传统曲目《满江红》作为素材,进行旋律发展,此曲有两种版本,一是筝与钢琴, 二是筝与西洋管弦乐队的协奏,无论哪一种版本都将岳飞精忠报国却无门的千古遗恨的悲壮人生表露无遗,感人肺腑!它更深层次地演绎着古筝的魅力,拓展了古筝的发展空间,令人叹服!也鼓舞着人们为实现“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

古筝乐曲范文第4篇

筝是我国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既擅长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贯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生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述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

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筝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人们称之为“古筝”。据记载古筝早在秦代已在陕西一带民间盛行。《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因而,筝又有”秦筝“之称。

古代的筝形制上近瑟,但弦数较瑟少。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上,以弦孔与弦轴张弦,弦架于可以自由移动的“筝柱”(即琴码)上,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右手用拇指、食指、中指弹拨琴弦发音的。由于古筝在形制上近于瑟,产生的年代又晚于瑟,故有筝是由瑟一分为二的之的故事;当时的瑟体为木制中空的长方形,体首端有穿弦的弦孔和首岳,尾端有尾岳和穿弦的枘。瑟弦以25弦居多,也有少于25弦的或多于25弦者。瑟的大小可分为长体瑟和短体瑟两种。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乐师善弹瑟,家有二子也喜弹瑟。有一日乐师外出演出,家中只剩一瑟,二子争之.一分为二.各弹之,反觉演奏方便且音色优美,自此以瑟之两半分弹之,故取各争,又因码子为竹子所做,又加竹字头,这不过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但筝的形制和构造及演奏技法均与瑟相近,不由使相信之。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筝在和戏曲说.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点的风格和流派,其中主要有河南筝《中州筝》、山东筝《齐鲁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杭筝或武林筝》、陕西筝等流派。此外还有少数民族中朝鲜族的迦耶琴、蒙古族的牙托克《蒙古筝》等。历史上筝还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地。

我学古筝是从河南筝开始的,所谓“各指扎桩四指悬,勾托剔摇轻弄弦,须知左手五别法,推揉按颤自悠然”。这是河南老一辈筝演奏者弹奏时的情景。今天随着筝演奏技巧的发展和创新,大部分弹奏时已不在扎桩。过去老一辈筝演奏者左手只在筝柱左边“揉、按、滑、颤”等。今天左手的演奏技巧已大为丰富,它除了在筝柱左边“揉、按、颤”之外,还要到筝柱右边配合右手进行一些和声、复调的演奏。

我国筝过去是以演奏“河南板头曲”为主,“河南板头曲”又称“中州古曲”,是“河南曲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河南曲子”是流行于河南省的一种民间说唱音乐,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百多首大小曲牌。由“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组成,“牌子曲”即带有唱词的曲牌。“板头曲”即乐器演奏的乐曲。“板头曲”的数目大约有四五十首如:《苏武思乡》、《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哭周瑜》、《叹颜回》、《闺中怨》、《思情》等。板头曲在演奏形式上很灵活,多数曲子既能合奏又能独奏,其中大多数成为古筝和琵琶独奏曲。

我在学习和演奏古筝时,首先要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并且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剔除其糟粕发扬精华。演奏除了保留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技巧以外,还要注重对乐曲处理的深刻、细腻以及鲜明的情绪变化。使乐曲有较强的感染力。无论乐曲的情绪是明朗、激昂还是深沉,内在都要准确的抓住乐曲的精髓,并尽可能的把它们的形象表现出来。使听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感情的真切和韵味的醇原,以声带情、声情并茂,仔细揣摩乐曲的内容,深刻理解乐曲旋律同艺术形象之间的内在关系。反复斟酌如何在技巧安排、音色、音量、速度变化等方面更好的服务于乐曲,把乐曲形象刻划得精细完美。

近年来我除了演奏和伴奏之外,主要从事古筝教学,在教学工作中耐心认真,平易近人是成败的关键,为学生遇到的每一个难关而焦急,也为学生取得的成绩和每一点进步而高兴,把学生超过自己看成自豪,也当作是自己的骄傲。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严格,同时也对自己严格要求。在“教”的过程中从未放松“学”,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在一些传统的乐曲演奏上精益求精之外,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每当古筝演奏上新技巧和新作品出现以后,我从思想上乐于接受,多次拜访名家虚心求教,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从中受益匪浅。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加强练习,自己也从不放松对现代古筝演奏技巧的学和练,还要更好的理解现代的新作品,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它们。

通过自己的耐心认真和严谨的教学,加之学生的刻苦和努力,先后教出了数百名古筝学生,并为各大专院校输送了不少优秀学生,有的已在大学任古筝专业教师;有的在攻读古筝专业硕士研究生;有的在攻读古筝专业学士;有的大学毕业已就业;还有部分学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大奖。

通过多年的教学使我充分体会到老师在教学生演奏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筝和古筝的历史概况,演奏时的基本姿势、定弦、音位、左右手的各种基本指法等。在此基础上再教乐曲和表演艺术。特别注意的练习古筝时左右手各种指法的步骤和方法,对每个指法容易出现的常见弊病应先从理论上说明形成这种弊病的原因所在,然后针对原因,给予纠正。演奏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音色和速度的效果,其次就是加强基本功的练习,音乐是以乐音来抒发乐曲的内容。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可能演奏出或快或慢、或强或弱、或坚实有力、或细腻柔和等音响效果来。

对于学古筝来说,首先要全面深入地学好传统,总结传统,其次才是创新与革新,因为只有在全面深入地掌握了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真正的创新与革新。

在多年的古筝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实践、分析总结出的另一条体会是“因人施教,各得其所”由于学古筝的人在年龄、素质、性格、文化程度、接受能力、乐感和学习目的不同等基础条件差异较大,固一味运用一种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因人而异,分别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得快的学生能够“吃得饱”率先出成绩,也使得学的较慢的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学到扎实的基本功和各种技法技巧,各得其所,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多年来我教学成绩裴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古筝乐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曹州古筝;传承人;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68-02

鲁西南菏泽不但是我国的曹州牡丹之乡,曹州武术之乡,更是闻名全国的曹州古筝之乡。不仅申报2006年由菏泽市“山东古筝乐”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2008年还入选了部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曹州古筝历史悠久,素有“古筝之乡”的美誉。曹州筝曲富有刚劲、优丽、音韵浓郁的艺术特点。

一、曹州古筝历史及曹州当代筝人简介

古筝具体的流行时间是于战国中后期,在“秦”地盛行,所以也有“秦筝”之名。由于古代各地的文化差异较大,所以古筝在各个地区的表现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化,主要分为六大“筝派”:河南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浙江筝派、曹州筝派、陕西筝派。鲁西南地区的古筝在明朝发展甚是流行,郓城县黎同庄至今还保存着明代万历年间的一架十六弦古筝。自清朝以来,曹州古筝主要盛行在流传在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素有“郓鄄筝琴之乡”的美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曹州民间还传有“城内大户多有瑟,城外村村都有筝”的说法。近代的曹州古筝之所以流传至今与下面的各位大师的坚持与努力是分不开的。现在能得知最早的应该是黎邦荣先生,他是曹州筝派的传人。他是清末民初的文人,郓城县黎同庄人。黎邦荣的筝、扬琴等多种乐器和山东琴书的演唱都很擅长。他的乐谱和技艺师从关系众说纷纭。有不少我们熟知的筝界老前辈,像樊西雨、黎连俊、张念胜、张为昭、黄怀德、张为台等人,都是黎邦荣的得意门生,在家乡一带享有盛名,为曹州筝派做出很大贡献。

张为昭示黎邦荣最得意的学生,他也是唯一一位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影视资料,《汉宫秋月》《美女思乡》等十二首传统筝曲音像资料,也是我们所能听到的最早的传统古筝曲目。分别在西安音乐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任教的高自成和韩庭贵两位先生,是张为昭众多弟子中最为出名的两位,培养了许多优秀学子,在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和专业文艺团体遍布。我国曹州筝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赵玉斋先生,在沈阳音乐学院任教,在他的演奏中体现了古筝的继承与发展,他即善于学习其他筝派的长处,又积极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营养,《高山流水》在他的演奏下,古朴典雅,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民间也有很多古筝演奏家,如:张应易、季玉玺、赵登山、胡化山、王玉珍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成为曹州古筝乐的传承人和曹州古筝演奏的领军人物。

二、曹州筝曲的来源和构成

曹州古筝乐曲的素材来源广泛。曹州传统的古筝曲目按照板式结构和体裁长度可以划分为“大板筝曲”和“小板筝曲”两大类。

(一)大板筝曲

大板筝曲是在六十八板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虽然格式相同,但是内容区别很大。不但突出了曹州筝曲的技法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还有独特的用韵特点。在曹州地区广泛流行的筝曲《隐公自叹》《汉宫秋月》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第一大板”,而远近闻名的《美女思乡》是“第二大板”,第三大板则是《莺啭黄鹂》和《鸿雁捎书》两首曲目,而《山鸣谷应》《夜静銮铃》《红娘巧辩》《琴韵》《清风弄竹》等十多首曲目则是称为“第四大板”。在演奏中,第一大板和第二大板的速度比较缓慢,而第三大板和第四大板速度比较欢快。曹州地区大约有二十多首“大板曲子”。像《叹颜回》《三箭定天山》《单板》《双板》是在聊城地区流传的传统八板体曲目。而《单板》又发展出《百鸟朝凤》《玉连环》《孤雁出群》三首乐曲;而《三环套日》《流水激石》两首又由《双板》变奏而成。这些都是曹州古筝经典的传统曲目,它的独奏方式都是从“碰八板”这种丝弦重奏的形式演变而来的。由胡琴、扬琴、琵琶、古筝四种乐器构成的四重奏组成的现在的“碰八板”,像胡琴的《红娘巧辩》、扬琴的《流水》、琵琶的《鸾凤齐鸣》由四种调式、长度一样的曲子而名字不同的乐器演奏组成了“八板体”的乐曲结构。在几首不同的乐曲中,其中有相同长度的乐句,旋律结构,结尾的相同主音,四个声部相交在一起,发出的和谐自然的声音,而又随着不同旋律而产生的复调的声效,时而融合时而分离,古筝是其中主要的弹奏乐器。曹州传统的古筝乐曲就是从这种古老质朴的方式中逐步独立而成的。

(二)小板筝曲

小板筝曲的主要来源玉山东琴书的曲牌和唱牌的艺术特点,格式迥异,长度不同。高自成先生曾经说过,以前琴书的伴奏主要是扬琴,但后来古筝却被大胆灵活的运用于其中,以至于曹州古筝小板乐曲来源于戏曲说唱等曲牌或是民歌小调。清末的黎邦荣先生也非常擅长琴书,这个可能说明一百多年以前曹州筝曲“碰八板”演奏形式和琴书演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于古筝长期的对琴书进行伴奏,经过长期的演练和进化,民间古筝艺人把琴书中的唱腔前奏和间奏曲牌都慢慢改编成了古筝独奏曲。高自成先生在《山东筝曲集》编撰中,有八十三首小板古筝曲非常令人关注。其中有十九首是琴书的曲牌,其它的则为琴书的唱牌。《凤翔歌》《满江红》则最为代表性的曲目。曹州古筝乐曲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特有的民间地域浓厚的风格,有极富有时代精神的希望之路。

三、曹州筝演奏传统技巧解析

曹州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和手法。曹州筝曲富有刚劲、优美、音韵浓郁的艺术特点,恰似曹州人淳朴憨厚,热情爽朗,粗犷豪放的性格。演奏技法特别注重右手的大拇指“托、劈”小关节的连续快速而形成的“摇指”,八度大跳“勾、托”手法,还有“花”音手法,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托、劈、抹、挑、勾、剔、花、撮、摇”等技法。而左手为曲子的韵味作了画龙点睛的补韵手法,使曲子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以韵补声,“虚、实、点、按、滑、揉、颤、走”的技法,使乐曲更易带我们走进音乐之中流连忘返。从而也构成了曹州筝派独具的风韵。1、揉弦、颤弦。左手在琴弦上根据琴曲的需要施加不同的力度,上下按压,改变琴弦的震动模式,使音色产生变化,有着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比如《湖广调》里《白蛇传》《断桥》。2、弹按双音。弹拨与按弦并用的技法。由于在手法上使用并用的技法,产生了虚实结合,双弦同音的效果。这种合实含虚,声韵兼备的音响特质是曹州筝曲的一大特征,如《高山流水》。3、勾搭。曹州筝派常用的技法,用中指的“勾”与大拇指的“托”朝手心八度先后弹奏,如《昭君怨》中频繁出现,让人感觉出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形象。4、托劈。大指小关节在琴弦上来回的快速波动,产生清脆,明亮,有颗粒性极强的短促声音特色,也能表现出曹州筝乐的爽朗明快的特质。5、花指。在一定的时值中连续弹奏多个琴弦的技法,有行云流水的音响效果,其中“正板花”的应用效果独具一格,使曹州筝乐独具一格。

四、曹州古筝未来发展形式的不断创新和升华

《牡丹乡的春天》是曹州民间小调创作的筝曲,由牛玉新教授根据民间的题材和古筝技法的开拓与创新创作出来的。曲调轻松欢快、朴实柔美,也大量采用了现代的技法,如提弦,左手压弦等,充分表现了牡丹之乡春天花枝怒放、鸟语花香、喜迎宾客的美丽景象。曹州古筝近几年来的发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兼容并茂。由于现代这个社会的特点,交流性广泛又比较快捷方便,各个筝派之间都会交流融合。现在许多年轻的筝手更偏向在众多的筝派中取之所长,综合古筝演奏的的技法和风格,又从西方的多声部作品中在古筝上应用,像钢琴作品就借鉴的比较多,传统风味与现代风格相结合,曲风鲜明活泼,音响效果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吸引了众多的年轻朋友的青睐。在技法上快速指序快速发展,左右手的无名指也大量在乐曲中使用,“泛音”、“扫弦”、“扫摇”、“打弦”等技法也逐渐增多。这些新的技法的诞生,无疑说明了古筝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传统乐器的表现力,出现了许多表现新时代风格的佳作,也给这件古老的乐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芳,史振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筝曲中演奏技法的发展与创新[D].武汉音乐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