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筝名曲

古筝名曲

古筝名曲

古筝名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筝;主要流派;风格特征

由于古筝音色独特、音域优美,演奏技法多样,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由于各个地区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使得各个区域的古筝发展也各有不同。古筝与当地的实际结合,聪慧的各族人民开发出了不同流派的古筝艺术,古筝的演奏技巧、音韵特色、文化底蕴也更加多样化。每个古筝流派的产生与发展,既有区域性、民族性、延续性的共有特征,也有其独特的客观环境、文化特色、社会背景的自身特征。每一个古筝流派都是该种流派文化的传承,是千百年来该地区文化的延续,是当地优秀文化的继承。因此,研究我国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不仅仅是在研究古筝艺术,更是对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拓展、传承。所以,对古筝流派的研究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陕西筝派及其风格特征

据《史记》记载,在秦朝就已经有古筝的存在,并且有记录说古筝是“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因而古筝也称为秦筝,这就说明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古筝就已流行与宫廷与民间,是当时主要的乐器之一。而陕西秦筝的“真秦之声”,也使得陕西古筝流派在我国具有独特地位,是得到官方认可的艺术。陕西古筝流派的发展是建立在当地的弹奏乐曲之上的,民族特色的唱法便是陕西古筝的灵魂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陕西的古筝研究者便提出了“秦筝归秦”的思想,根据当地的戏曲秦腔、碗碗腔等乐曲演奏形式,研究、改编出了大量的陕西古筝曲目。在这些古筝曲目中,依然保留了古老古筝形式的特点,音阶、音律等技法的使用,完整的表现了陕西古筝独有的艺术特色。陕西古筝的节奏感十分鲜明,风格细腻,情感传递丰富,故陕西古筝有善于抒情的特点,便是最好的概括。在演奏手法中,主要采用左右手大指按弦的独特研究手段。在旋律方面,用的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表现形式。

2 河南筝派及其风格特征

河南古筝流派的形成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河南独有的大调曲以及曲剧的关系,使得古筝的发展也极为广泛,出现了不少古筝名家。河南古筝流派的风格与河南人的性格特点极为相似,曲目虽高亢却有趣。今天河南古筝流派的发展依然与民间戏曲以及大调曲是分不开的。豫剧、曲剧在演奏过程都是以古筝为伴奏乐器。正是由于这些激情饱满的民间乐曲,培养了河南古筝的阳刚之气。古筝在于这些乐曲的合奏、伴奏中,充分的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在河南筝曲的演奏中,也具有特征明显的区域特色。曹东扶创造的“倒剔正打”技法便是河南古筝的一绝,它是利用戴着金属的中指来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抒发出男儿的阳刚豪迈之情。另外,河南古筝同样强调大指的作用,大指是雄厚音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河南古筝的独特还与其方言有关,河南艺术家们在演奏古筝曲目时,结合了当地方言音韵的特点,丰富了筝乐,也传递了河南古筝的特有魅力。

3 山东筝派及其风格特征

据《战国策》记载,当时民间就已经有击筑、弹筝的习俗,可见山东古筝流派形成的时间也是很早的。在山东古筝的发展过程中,古筝在独奏、伴奏、合奏等演奏中,都要求有严格的变现格式。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乐曲,山东古筝的乐曲有六十八拍,每曲分八个乐句,每个乐句有八拍,但第五句却是多了四句,因而组成六十八拍,也被成为“六八拍”。“六八拍”是山东古筝曲的精华,它既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按板序合奏成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

山东古筝的曲目大多来自琴书,与民间音乐结合后,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古朴典雅,是难得的古筝艺术。山东古筝在表演时,与河南古筝相同,对大指的要求也很高。古筝乐曲的主旋律都是由大指来弹奏,中指以及食指起到配合作用,演奏的曲目也都透露着刚健有力的风格。

4 潮州筝派及其风格特征

潮州古筝流派主要流行于广东一带,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却在音阶、旋律、音律等方面与中原古筝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中原的古筝相比,潮州古筝头大而琴短,尾部较尖,有种古代时期古筝的特点。潮州古筝在演奏时,没有合奏独奏的说法,所有曲目都可以用合奏的形式来演奏,也可以拉出来单独演奏。由于潮州地势平坦,四季如春,其古筝也具有温文尔雅的感觉,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处于一种协调状态,既秀丽又轻柔。潮州古筝的另一个特点便是调式多样,有重六调、轻六调、活五调等多种表现技法。这些调式的变化,都是由左手按音来实现的,将不同音律与音调组合,形成了风格多异的潮州流派。在演奏中,潮州古筝注重大指的勾连与勾搭,勾搭作为传统古筝的表现技法,在潮州流派中的运用十分熟练。

5 客家筝派及其风格特征

客家古筝的历史悠久,在宋朝时期,大批中原人向南迁移,带来了汉地特有的古筝艺术,在与客家当地的语言、民乐、文化习俗的结合后,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古筝流派。由于客家古筝与潮州古筝长期处于一个地区,两者之间难免会有相互影响和吸收,两者之间也存在不少的共同曲目,古筝的样式的类似。但客家古筝也有独特的地方,客家古筝采用的是工尺谱,在演奏过程中,主要利用中指来演奏,而其他地区则采用大指。客家古筝的拂弦与滑音,便是客家特有的技法,可以使乐曲有余音绕梁的韵味。

6 浙江筝派及其风格特征

浙江古筝流派虽然起源于浙江,但却在上海发展壮大,并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古筝流派。唐朝文化名人辈出,浙江杭州更是文化名城,诗人大多也是弹古筝来娱乐。相传白居易身边便有一位善弹古筝的歌妓,而白居易也因此写出了不少名作流传于今。上世纪二十年代,杭州的国乐研究社承担了主要的浙江古筝的演奏,演奏的曲目不仅包括江南的丝竹,还有弦索十三套等大型曲目,《高山流水》、《将军令》等乐曲便是浙江古筝的经典代表作品。经过多年的演奏磨练,浙江古筝的风格也更加明显。浙江古筝善用“摇指”,即右手拇指在一根弦上快速不停的演奏,将激愤、高亢的情感尽数在乐曲中表达出来。此外,浙江古筝还对琴弦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弦数增加,使得音域扩大,音量提高,音色更加优美。

7 总结

综上所述,在古筝的继承发扬中,出现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流派,也正是这些流派的产生,才让我们了解到了古筝的独特魅力。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各个流派之间的交流也在逐渐增多,似乎淡化了各流派之间的演奏技法、风格特征等。在今后的传承中,不管是重视本身的风格特征,还是吸收各家之精华,都是对我国古老古筝艺术的发扬。

参考文献:

[1] 娄银兰.河南筝派与山东筝派的艺术比较[J].中国音乐,2004.

[2] 刘相君.浅谈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演奏技法的不同[J].大众文艺,2011.

[3] 冯彬彬.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之异同比较[J].中国音乐,2006.

古筝名曲范文第2篇

出访国家最多

姜淼自2003年开始,受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有关部门派遣及国外文化部的邀请,访问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0多位中外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专场表演。

在初访爱尔兰时,她每天演出两场,观众多达10万人。她的表现出色,受到了中国国家文化部和中国驻爱尔兰大使馆的表彰。再访爱尔兰时,她和她的团队为爱尔兰总统麦卡利斯和总理埃亨进行了专场演奏,麦卡利斯总统和埃亨总理亲切地会见了她和她的团队,称赞她们是世界一流的演奏家。

在随同主席访问拉美国家演出中,她为主席和古巴的卡斯特罗主席进行了专门表演,受到了两国元首的称赞。访问期间,她还在古巴国家大剧院进行四场公演,受到了古巴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为主席成功访问古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她的表现出色,受到了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和中国国家文化部的表彰。在随同总理访问北欧国家的演出中,她的表演取得极大成功,受到中国驻芬兰大使馆的表彰。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王天一原创作品音乐会的演出中,她担任乐团首席。音乐会轰动了西方社会,作为首席演奏家的姜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版专著最多

理论水准是评价一个古筝专家的基本标准,专著的撰写出版是一个古筝专家基本素质的反映,专著的发行量又是对专著水平的一个业内认可。在短短几年中,姜淼出版了《中国古筝名曲演奏注释》、《中国新筝名曲演奏详解》、《醉人的旋律》、《中国古筝新筝考级教程》、《中国筝岛报告》等各类著作9部,均为部级出版社出版,全国各书店发行,中国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均收藏了她的著作。

姜淼的代表作是《中国古筝名曲演奏注释》,此书由国家文化部所属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各地公开发行。这部巨型专著,开创了古筝专著先河,是我国第一部“注释体”的古筝演奏理论专著。此书对每首筝曲的具体演奏方法进行了详尽论述,对新创技巧和难点演奏部分采取“注释”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尤其是对每个重要演奏环节进行了重点阐释,使得这些名曲的演奏者有了准确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姜淼的专著作不但在内地发行量很大,还远销到很多国家和地区,有多部著作被出版社作为重点书目。

培养专业学生最多

在我国,各音乐及各艺术院校只设民乐系,古筝只是民乐系中的一个专业。早在2002年,姜淼就协助国办内蒙古科尔沁艺术学院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古筝系,她出任了系主任,几年来,该院共培养了300多名专业学生。2005年,姜淼又在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艺术学院组建了古筝教研室,培养了100多名专业学生。

姜淼除了在内蒙古科尔沁艺术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艺术学校组建古筝系和古筝教研室外,还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10多所国内大学输送了优秀学生,有多名学生在艺术加试中获得优异成绩。

姜淼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在国际上造成了很大影响,国外很多艺术院校要求她输送学生。她把自己的好学生输送到爱尔兰组建古筝学院,培养专业学生,输送到日本、加拿大、法国,建立中国古筝教学中心,培养当地专业学员,输送到新加坡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很多专业学生已在国外就业,为实现王天一大师提出的“让全球响起筝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姜淼培养专业学生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办“专家班”,从全国各地挑选具备条件的学员,集中到中国东方乐团的培训基地封闭式训练,基地设在被国家文化部和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筝岛”和“中国古筝文化艺术之乡”的葫芦岛市。几年来,有100多名优秀学员从“专家班”毕业,走向全国各地从师古筝新筝教学工作,为全国古筝新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国电视讲座次数最多

在1999年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主办的全国声乐器乐大赛上,王天一大师的学生包揽了古筝项目三个组别的冠军,不但轰动了1700多各参赛选手,也轰动了全国音乐界。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导演看到报道后,找到了王天一大师,请他和他的学生们举办全国古筝艺术和古筝新曲电视讲座。在这次全国性古筝电视讲座中,姜淼担任了理论主讲和示范演奏两项主要任务。“讲座”在全国播出后好评如潮,各省(市)电视台也争相播出。根据广大观众的要求,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了6片“讲座”光盘和理论讲稿。

2002年,姜淼又根据王天一创立的新筝演奏理论和多项演奏曲目主讲了全国新筝艺术电视讲座,并进行了示范演奏。在全国播出后,随即掀起了新筝热。又是根据广大观众的要求,中国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了6片“讲座”光盘和理论讲稿及新筝曲集。同时,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的由姜淼主奏的“王天一新筝作品音乐会”实况,举办了“王天一新筝作品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新筝艺术的发展。

200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新筝名曲专场音乐会,姜淼担任了主奏任务。中国新筝专业委员会根据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新筝名曲专场音乐会的曲目举办了中国新筝名曲电视讲座,并出版了讲座光盘。在这次曲项讲座中,姜淼仍然担任了理论主讲和示范演奏的任务。

领奏大合奏人数最多

2007年8月,在被国家文化部和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筝岛”和“中国古筝文化艺术之乡”的葫芦岛市成功地举办了创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型古筝演奏会。此次古筝大合奏,共有2348人参加,姜淼担当领奏任务。按英国吉尼斯总部的要求,必须演奏一首完整的古筝名曲,时间在5分钟以上,并具备国际合奏水平。演奏结束后,吉尼斯总部认证官现场进行了认证,并给出了“演奏人数最多,合奏水平最高”的评价。

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录制,并在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节目中播出,国际上也进行了报道,极为壮观的演奏场面,真正的轰动了全世界。

古筝名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筝;发展进程;古筝名曲;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35-02

古筝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古筝音韵古朴、委婉、华丽、典雅,可以表达出行云流水般的意境、委婉细腻的情调以及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情感,古筝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在我国具体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古筝概述

(一)古筝的发展进程

古筝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的战国时期,以秦国最为流行,也就有了“秦筝”这一说法,当时古筝主要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使用。到了汉晋时期古筝才设有十二弦,当时古筝的弹奏技法只是停留在原始的弹法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频率很少。经过几百年的应用与实践,唐朝时古筝为十三弦,明清以后改为十五或十六弦,较之以前音域有所扩大,然演奏技法无大变化[1]。20世纪古筝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古筝逐渐增至十八弦、二十一、二十五弦等多种形制,古筝的发展不只是在形制上,在演奏技巧上也有了很多发展和创新,期间也出现了很多派别和名家。在中国古筝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南北两大派别。北派以山东诸城派琴家王露为首,他在北京大学主教古琴、琵琶,民族乐器也逐步进入高等音乐学府。南派较为著名的是曹正先生,他在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古筝,开创了古筝乐器进入高等音乐学府的先河。

(二)古筝名曲研究

在古筝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很多名曲以及一些演奏方面的创新。例如,民国时期的曹正,其演奏风格古朴醇厚,刚柔并进,设计了独特的古筝演奏指法符号,并将工尺谱译为简谱和五线谱,他的代表作为筝曲《渔舟唱晚》;建国后,河南派代表人曹东扶创作了筝曲《闹元宵》,引子以大幅度的急速划弦,连续托劈双弦及长摇指法,渲染出热闹的氛围。以右手划弦,左手和弦以及扫弦的手法,左手下滑大颤手法与右手相配合,在古筝指法和技法上取得了突破;同一时期的赵玉斋,大胆使用双手交叉弹奏,大撮加快速小关节劈托、柱音、全颤等技法,打破了单手弹奏古筝的历史,开辟了双手演奏古筝的先河,其代表作为《庆丰年》;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王昌元、徐晓巩、张燕等一大批古筝表演艺术家,创作了《战台风》、《香山射鼓》、《钢水奔流》、《茉莉芬芳》、《东海渔歌》、《秦桑曲》、《铁马吟》、《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批优秀的古筝名曲。

二、古筝练习的意义

古筝简单易学,收获明显,经过练习,即可演奏自己所熟悉的歌曲,从而不断增加其对古筝演奏以及对音乐的爱好。学习古筝不仅可以使人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能,更会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首先,可以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弹奏古筝的过程中,通过手、眼、脑、耳、口的配合才能演奏出唯美的音乐,达到大脑左右半球同时开发的目的。还有利于注意力、记忆力、观察理解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自信心。还可以提高内在素质,塑造更好的外在形象,逐步形成良好的气质和风度。因此,可以看出练习古筝对身心健康、个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古筝的传统美学精神

古筝文化积淀丰厚,美学意蕴深邃,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载体。从美学的视角与高度,研究探讨古筝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对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古筝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可以分解为以下四大理论层面[2]:首先是意传神的美学精神。古筝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通过其写意传神得以具体体现,又通过意境作为重要载体与独特方式,重在传神达意;其次是气韵生动的美学精神。气韵生动并不是形式和感官之美,是内在的心灵之美,是中华民族音乐所独具的美学魅力;最后是委婉含蓄的美学精神与客一体的美学精神。委婉含蓄与客一体不单单是手段与技法所能体现的真正目的,主要是通过委婉含蓄表达美学精神。

四、古筝与传统文化

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古筝作为中国民乐的代表之一,自产生以来就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它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也能表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甚至还能反映出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精神风貌[3]。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古筝表演艺术家,就必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

(一)古筝与诗歌文化

古筝与许多名家诗人都曾结缘,魏晋时期的曹植等诗人都弹得一手好古筝。唐宋时期,一些著名诗人为古筝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反映了古筝在当时的盛行。其中不乏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大家,通过作诗抒发他自己弹筝的感受。目前,古筝已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演奏乐器,而成为了一种文人墨客抒发心意、借以言志的对象和载体,古筝从此与诗歌(词)的结合越发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二)古筝与我国传统书法文化

传统书法是我国艺术宝库中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是文人墨客进行自我修养的主要技能之一。书法与音乐相互影响,这主要是书法具有音乐的一些特点,两者相辅相成,刚柔并进。书法的色彩极为简单而且反差极大,并且必须依靠线条的千变万化才能获得艺术的魅力。这与古筝的粗重、湿润具有相通之处,使人感受到用之不尽的力量。总之,古筝和书法有相通之处,书法的从容与激烈表现出来的节奏感不同,这一点在古筝音乐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欣赏古筝乐曲和欣赏书法作品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情绪以及思想。

(三)古筝流派与地方文化

古筝与西北文化的融合。西北地区是我国古筝的发源地,西北古筝筝曲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有大起大落的秦腔音乐,有激昂慷慨英雄曲,并与西北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古筝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中原地区的民间多以方言形式出现,中原古筝的曲调,多与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歌唱性很强,铿锵抑扬的声调,充分体现地方方言特点,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与中原民间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充分融合发展,体现中原人民的欢快与哀伤,不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主要以浑厚淳朴见长,表现慷慨激昂的民风;古筝与江南文化的融合。江南文化比较细腻而且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古筝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并学习和融汇了一些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节律简明轻快、流畅、华丽、委婉、缠绵悲切。

五、我国古筝发展现状

艺术、文化的发展都源于继承与创新。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也离不开这样的规律,沿袭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是古筝艺术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古筝艺术贯穿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出现过很多古筝大家,也流传有古筝演奏技法和经典的古筝筝曲,展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魅力。要发展古筝艺术就必须先对前人古筝艺术进行有效的继承,在演奏技巧和乐曲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筝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变化和创新,要在古筝演奏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方面进行大的创新。古筝艺术的发展,必须将传统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勇于开拓创新。因此,需要开办专门的课程去学习和继承这一艺术。

随着古筝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技法的不断革新,古筝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已经从口传心授、以曲相教的民间状态进入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轨道。目前,很多大学都设立了古筝教育课程,对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4]:教学资源匮乏、教师水平低、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经费不足、学生基础差、学习成本高等。因此,目前很多高校都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认识,也正在努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我国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结语

古筝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极大关注,古筝在当今国际乐坛已赢得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体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因此,我们要传承传统的古筝艺术,从古筝艺术的特点出发,尊重古筝艺术的教学规律,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古筝艺术的热爱,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古筝的演奏技法和艺术修养,并积极鼓励他们去创新,去发展古筝艺术。

参考文献:

[1]刘燕.管见中国古筝发展之轨迹[J].中国音乐,2003,(4):69-70.

[2]吕婷婷.中国传统美学精神[J].艺术研究,2011,(4):60-62.

古筝名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将军令》;“双手抓筝”;“长摇”;“快四点”;“点指”;“扫弦”;改良型古筝

    《将军令》是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器乐合奏曲,曲谱见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弦索十三套》(1814年荣斋编,《弦索十三套》收录了《将军令》、《月儿高》、《阳关三叠》等十三首套曲,主要乐器有琵琶、古筝、三弦和胡琴)。1957年,经浙江筝派名家王巽之先生移植,成为了极具影响力的浙江派古筝名曲,乐曲中采用了浙江筝派的“双手抓筝”、“长摇”、“快四点”、“点指”,和借鉴了琵琶演奏法,用S型21弦改良古筝演奏,雄壮激昂的旋律、崭新的演奏技法和古筝造型,让人耳目一新,对现代筝曲创作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此从五个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双手抓筝”

    虽然敦煌壁画中有双手弹筝的画面,在1814年编写的《弦索十三套》中也记录了“双手抓筝”技巧,但传统流派古筝的演奏较少见这种技法,左右手分工明确,右手弹奏旋律,左手通过按、颤、揉、滑对旋律润饰。王巽之先生在他移植的《将军令》中广泛采用这种技巧,之后的现代筝曲中“双手抓筝”已是相当常见了,左手同时担任演奏旋律和旋律润饰的任务,即不失古筝独特的音韵,又丰富了筝曲的织体结构。

    二、“长摇”与“快四点”

    乐曲开始,大段的摇指配合左手急促的“四点”,描绘了号角声声,列兵迎战的场面。

    在这段乐曲中,可以看到浙江筝的两个特点:

    (一)“长摇”(两拍以上的摇指)

    弹拨乐的长音保持需靠快速拨弦达到,在古筝中体现为“摇指”。传统流派的“托劈摇”、“八度摇”等,难保持较长的时值,力度变化幅度小,而浙江筝的“长摇”采用“大指扎桩摇指”,有近似于弦乐的连音效果,适合大段乐曲的“摇指”。浙江筝的“长摇”对现代派筝曲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是现代筝曲中最常见的演奏技法,并由次派生了“扫摇”、“扣摇”、“多指摇”,使古筝兼并了弹拨乐与弦乐之美。

    (二)“快四点”(快速勾托抹的组合)。在其他流派筝曲中也有此技法,但多只见于“催奏”段,不像浙江筝运用得这么突出。这种演奏法与杭州的说唱音乐“杭州滩簧”有着渊源关系,在“杭州滩簧”中,古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从而形成了浙江筝的“快四点”。“快四点”节奏密集,产生活泼、跳跃、紧张的效果,现代筝乐对速度、力度和高超的演奏技巧的追求,使“快四点”广泛运用,并结合了钢琴的指法,形成了对演奏者基本功要求很高的“快速指序”。

    三、“点指”

    “点指”即:左右手食指快速交替抹弦,有时也加上右手中指的勾弦,是浙江筝派的演奏法。《将军令》中采用了整个乐段的“点指”。双手交替抹弦使速度相当快,演奏时要求双手力度、速度的均匀,密集的“点”组合成“线”,这也是古筝除“摇指”外的另一种长音保持法,“长摇”产生弦乐的“连绵”的效果,而“点指”却体现弹拨乐特有的“颗粒性”音效。这种急促的节奏是现代筝曲创作中常用的变奏手法,有时加上右手中指的扫弦,用于表现气氛热烈、气势宏大的乐段。

    四、借鉴琵琶演奏法

    《将军令》在移植上还借鉴了琵琶演奏技法,在筝曲和琵琶曲中常见八度旋律音程的跳进,不同的是筝曲常是低音往高音上行跳进,琵琶曲常由高音往低音下行跳进,而在此乐段中,我们看到的是琵琶常见的演奏法,且在弹奏中左手对低音的颤音强调,更加突出这一琵琶演奏特点,使音效更为厚重,表现了将军的沉着稳重。现代筝曲中多变的旋法使八度下行跳进不再是琵琶专用的演奏技法。

    乐曲中还模仿了琵琶“扫弦”的音效, 左手的和弦伴奏强调了节奏重音,产生了类似琵琶的“扫弦”效果,刚气十足,体现了将军有勇有谋、英勇果断的威武形象。扫弦模仿还出现在以下乐段。

    建国后,古筝艺术的发展是民族器乐中最为迅速的,出现了大量的创作曲,极大程度地开拓了古筝的表现力,既可委婉动人,又可气势磅礴。“扫弦”是极佳的渲染宏伟气势的技法,在筝曲高潮乐段的写作上经常采用。

    五、古筝的改良

    《将军令》是浙江筝曲,但音域和音效的要求却不是用传统的浙江古筝弹奏能达到的,传统的浙江古筝只有十五、六弦,长1.1米,钢丝弦。王巽之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感觉到由于传统筝音域和音色的限制,很难充分表达音乐意境,于是他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器厂的老师一起研制新型古筝,在他们的努力下,S型、21弦、1.65米长的改良筝诞生了,这种筝型增加了弦数,加大了音箱,使音域广、音量大,之后又改良了筝弦,在钢丝弦上裹上尼龙丝,使之具有完美的音效:高音清脆、中音柔和、低音浑厚,至今这种筝型仍是音乐学院考试、古筝比赛的的指定筝。

    筝曲《将军令》的奏响,无疑是开创了现代古筝演奏法的先河,我们感谢王巽之先生对古筝发展作出的贡献,不断的探索创新,使古筝艺术日趋完美,也是当代古筝艺术工作者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曹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七月第四卷第四期。

古筝名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筝 乐曲《云裳诉》 袁莎

古筝,是我国民族器乐的弹拨乐器之一。古时称之为秦筝,为了更好地发展地域特色音乐,陕西省秦筝学会,在筝演奏家们的长期努力下,创作出以《秦桑曲》为代表的十余首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筝曲,备受人们的喜爱。由著名作曲家周煜国创作的秦筝曲《云裳诉》为古筝优秀曲目又添新篇。

一、筝曲《云裳诉》描述了诗歌《长恨歌》的情境

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如同一首感人的诗歌。把一首诗歌的内容,创作成动听的音乐作品,其韵味与意境相浓乐在其中。《云裳诉》乐曲以白居易名诗《长恨歌》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第二段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马嵬坡前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千般痛苦,魂断马嵬坡的凄惨情节;第三段是再现慢板段,反映了唐玄宗内心的刻骨思念之情。筝曲《云裳诉》以古筝特有的刮奏技法展开诗歌的画卷,曲调深沉廻转,委婉道来,“汉皇重色思倾国”……古筝叮叮咚咚的弹弦声,把人带入古时的长安,慢的节奏,清新优美的音调,有如唐歌女在慢步歌吟,好似在叙述唐玄宗如何在追求杨贵妃,终于得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贵妃。乐曲以陕西戏曲碗碗腔作为音乐的素材,反映出了古长安的地域环境。尾尾道来的轻快旋律表达了“春寒赐浴华清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歌舞升平的情景。乐句稍稍弱顿,突然铿锵有力的快节奏,把故事带入第二段,热烈、激动的音调描述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多重音、强力度、快节奏的乐段旋律表现出了,“安史之乱”发生后,风啸啸,马蹄急,皇帝兵马落慌而逃,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遭到损毁,“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峨眉马前死”,此时的乐句更加激烈,节奏更加紧迫,古筝的扫弦发出咄咄逼人的嘈嘈声,好像在述说着六军不肯前进,想救贵妃也救不了,无奈之下只有哀叹,声声叹息,反映了一个帝王的悲哀。乐曲的最后一段,再现慢板,以古筝的颤音为主要技法的乐段,进一步描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筝连续性的按滑音,像魂魄未曾入梦来的哀婉萦绕,她死了,自己还活着,恨吗?恨谁?再恨最后也只能在寂寞的宫廷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跟随音乐,吟着诗句,双目合闭,真是有一种穿越、有一种梦回大唐的感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曲尾声,古筝慢慢地弹拨琴弦,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云裳诉”曲调采用碗碗腔的音乐素材

《云裳诉》的曲作者周煜国深思熟虑,采用了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的特性音调,碗碗腔亦称时腔,曾用名华剧,是流行于陕西东部华阴、华县、渭南、临潼、陕南、陕北和晋南等地的皮影戏。根据现有史料查证,远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碗碗腔已相当流行,各种唱板也相当齐备,且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及其作品“十大本”,到如今已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碗碗腔的音乐特色细腻、幽雅、耐人听闻,不但有独特悠扬、清丽的音乐,而且有抒情优美,感人的唱腔,能表达生、旦、净、丑各种人物的复杂感情。有慢板、紧板、滚板、闪板。每种唱板又分哭音、花音两大类。《云裳诉》的曲作者,非常巧妙地将诗句的意境与陕西碗碗腔的韵结合在一体,特别是运用了哭腔调,又发挥了古筝的按滑音和快速颤音等技法,深刻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创作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及缠绵哀婉的主旋律音乐。其乐曲以完美的音乐形象,深刻而具体地描绘了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乐曲采用三部曲式结构,民族调式旋律优美动听,线条流畅,仿佛杨贵妃婀娜的身姿,女人的曲线之美,尽显其中。曲作者在选材时所具有的独到的眼光,使乐曲熠熠生辉,令人称绝。整首乐曲浸润在悠扬凄美的旋律中,音乐把人们带入《长恨歌》的景物、事物、人物,通过音乐的线条起伏,碰撞人的内心,触动情感的波澜,二者和一。这首优秀的器乐作品,表现出了曲作者“尽将心事付筝弦的”意境。

三、《云裳诉》由青年演奏家袁莎首演并获奖

袁莎,当代古筝表演艺术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导师,中国古筝学院院长及教学总监,中筝艺术团团长。袁莎是第一位弹奏《云裳诉》的筝演奏家,首演于香港大会堂,她以自己心灵的感悟、高超的技法、音乐的魅力,把陕西风格的《云裳诉》诠释的精彩绝伦。特别是在把握陕西风格特色方面,运用娴熟的古筝技巧,乐曲中所有的按弦都伴随着颤音。这些韵味十足的颤音在处理时,与南北派筝的处理有所不同,且乐曲内容表现历史事件,悲情大起大落,音乐表现具有一定的张力,因此要奏出十足的陕西韵味,袁莎在快速弹奏时必须采用快速颤音法,才能把哀婉的思绪表现得真实感人。还有难度比较大的左手按滑音,也处理的十分到位,袁莎以她精湛的弹奏手法,完成了乐曲中大量的下滑音,突出了秦筝的演奏风格。目前我国古筝分有北派,具体指河南、山东;南派具体指潮州、客家;中间地带指浙江筝派。陕西筝派虽然目前尚没有划入五大派别,但是秦筝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陕西秦筝在全国筝界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