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过小孤山大孤山

过小孤山大孤山

过小孤山大孤山范文第1篇

没有多少人家,村头望得见村尾,几个放牛的娃,围着旁边的一条小溪打闹,在那个时候,柳树下还坐着那个留着长胡须的老人,手里拿着一杆长长的旱烟,时不时吞云吐雾几口,一双被皱纹深深沉陷下去的眼睛,似乎能望得见村外,在孩子们不多的旧书上才有着记载的高楼林立。

村子姓于,村里人都这姓,如今还有人记得那个老人似乎不是这姓,这得在村里的老一辈的记忆中才有,后面的四十年,别人都用孤老人称呼他。也确实如此,老人下无子女,在一间毛草屋下生活着,一过,便是这一生。

孤老人不属于这里。这是村里上了年纪的人时常对自家后辈提起的话。很久以前,也有人去问问孤老人的来历,平时对什么事都要讲一番道理的孤老人,每到这个时候就低着头吧嗒几口手里的旱烟。不开口,偶尔还会露出一口被烟熏黄的牙齿,苦笑一番。

至于在如今的年轻一辈中,只有极少数的人还记得小时候教他们下水捉鱼摸虾的孤老人,大多数人,早已经不在这个穷山沟里,跟着改革的路走了下去,只有那么十余户,不知道是舍不得,还是走不出,依旧过着原样的日子。有时候,一些人对着孤老人叹气,想要看看外面,孤老人偶尔会讲讲外面的事,只是每到了最后,都会加上一句,还是这里实在。

土堆不大,隔着于村祖辈的隔了几里地,这里荒凉,地势高,到处都长着割不尽的野草,旁边是一条不足一米宽的小水沟。十几天前,孤老人对着村里最壮的中年说,“山子,我选了一处地方,那里环境好,有水,有风,我不姓于,不能在你们村落根,过个几天,你就把我带到那里吧,这个事你可得办好,不能义气用事。”山子不说话,点了点头,没有过多的言语,他知道这个看着他长大的老人既然这么说了,就肯定有他的道理。

远远的看去,孤老人那不大的土堆显得有些可怜,让人心里不是滋味,每每想到这里,山子就会抓起手里的竹筒,拧开盖子,喝一口自家媳妇酿的老高粱酒,嘴里低声道,“我是不是错了?”但是一想起孤老人那在最后犹如遗言的声音,山子就又狠狠的灌上一口。

每每想起那个即便在大寒冬落雪天还敢光着膀子打拳的孤老人,能一个人进山里采药的孤老人,山子心里就仿佛被刀子割开一道口子。只能抓住那幼年不多的还能想起的记忆,最后只能感叹一声,我也有这一天,就是不知道哪个时候会来。

秋天慢慢的过去,孤老人熬不住,没能等到冬天,看一场大雪,就匆匆闭上了眼睛。村里人生活照旧,没有因为孤老人的离开有更多的变化,唯一要说的,就是那间茅草屋下雨天漏雨,没有人再去帮忙做事了。

这是一个春节,即便在山里,人依旧知道大年初一便是新的一年。村里比往常喧闹,门前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几只土狗在院子里面的雪地上追赶,孩子终于穿上了放在大箱子里被藏起来的小棉袄。

就在这么一个时刻,那村子外面的一条土路上,传来了一阵轰鸣,惊动了整个村子的人。

“爹,那就是书本上说的汽车吗?”一个孩子对着旁边的的父亲问到,那孩子的父亲摸了摸头,对着那四个轮子的东西左看看右看看,最后脸上露出苦笑,“应该是的吧。”

这时,一个老妇人在两个中年的搀扶下,往着这边走来,旁边的两个中年穿着整齐,看着这一群村民眼中没有什么颜色,反倒是老妇人双眼之中带着急迫,来到村民面前。手里拽着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上面是一个青年男子,阳光,俊郎,老妇人开口,“你们知道他吗?”

村民们不说话,最后摇头,没人知道这是谁。老妇人看到这里,眼中难免有了一丝落魄,仿佛没了魂魄一样,嘴里轻声念叨,“有人说见到你在这里,我来了,你还是不在,四十年,大江南北,你怎么就这么……”

“我见过,”村民中有人突然开口,正是山子。此刻山子脑海中唯一想到的就是,原来孤老人姓陈啊。那张照片上面有那人的名字,只是山子也就认得那百家姓中的陈字,后面两字读不出来。山子却知道那就是孤老人,四十年前,山子刚刚一两岁,还在地上到处爬,孤老人便伴随着他的成长,叫他怎么认不出来。

过小孤山大孤山范文第2篇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

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上问蓬莱!”今日来“长江绝岛”小孤山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过小孤山大孤山范文第3篇

全世界都是寂寥的。魔山始终笼罩在茫茫冷峭的黑夜,没有人能认清魔山的形状颜色,也不知道它来自何方坐落何方为何而来。在茫茫的黑里,却能听到剧烈燃烧着的在魔山心脏里的一座孤岛。孤岛熊熊的火焰撕抓着孤岛自己的躯体。“我为什么至此 我是谁?为什么没有一切?”孤岛张开巨嘴嚎叫着,但我看不到它的眼睛。虽我在它的身旁,离他很近——就在他燃烧的血液喷射出的黑里。只是可惜,孤岛是连黑也看不到的没眼怪兽。幸好的是还有声音作为我们唯一能交流的,也许也是远离了人类关系的语言。

“你应该像黑一样照耀你的灵魂,而不是一味的燃烧;你要知道你的燃烧淹没了你的面目。跟我一起照耀吧!黑色的太阳——定能让你认清面目。熄灭吧!你孤岛中的火。像黑色太阳一样,照耀吧!照耀吧!只有在你毁灭了之后!在你燃烧的火焰熄灭之后,你才能看到我,看到黑,看到黑的世界!而我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的本身,而不是你的衬托——一种跟黑类似的而不是黑的东西才会呈现。”黑里发出我的声音。

“你是我么?你说的是些什么?燃烧那可是我的生命啊!你是我的血液吗?你是不是已经枯竭了?你在哪里?我又在哪里?”孤岛的血液继续沸腾,我的黑淹没在火海里。

“你应该熄灭你的燃烧!熄灭你心中的火,因为那只能烧向你的内部,烧成一个点,然后会像宇宙诞生那样爆炸,瞬间的失去你的本来面目,幻成茫茫的更多像你一样的孤岛,像你一样的爆炸下去,产生无数的你一样的痛苦。熄灭吧!黑色太阳会照耀你的,你的光明也将在那得到前所未有的呈现。燃烧是极其危险,而且是极其灾难的!。你可懂得自杀?自杀就像你一样的?你走向的是一个点,没有大小,那个点引导着你向它急速的奔去,就像你现在的燃烧一样,你把眼睛装在了那一点上,那个永远看不到外部的点上,所以你知道你什么都不知道了吧?甚至包括你自己的形态,当然,别人的形态你也将看不到,这都是因为你一味的燃烧。兄弟!熄灭吧!睁开你的眼睛!把眼睛往外部看!你要知道,你已经快小成了一个点了;重新恢复你自己吧!黑色的太阳将会降临你的!”为了拯救自己也为了拯救它,更为了拯救,以此为为心脏的魔山,我思考的极限就在此了,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魔咒了。

只是孤岛早已失去了控制,一步一步走向那个毁灭点。火焰在一步一步的燃烧,而且越来越巨大了,孤岛也缩得更小了。而我却将在它毁灭的瞬间,失去本身的意义,虽则,我仍然存在着却比孤岛的毁灭更加的沉寂下去。

现在火焰由刚才的巨大而慢慢的缩进那一点,我的躯体则从而变得更加得的不可莫测。“你燃烧的极限快到了!熄灭吧!可怜的孤岛!你的能量会完全吞噬了你自己。”而孤岛却没有了回答,继续的燃烧着,缩小着。突然,我黑色躯体,向孤岛猛扑了过去,盖没了火焰;而一粒很小的光球躲进了我的躯体,躲进了我黑色躯体。我的身体渐渐的变化,不断的膨胀,从魔山的心脏处慢慢的膨胀开来。渐渐的我的躯体在那光球的驱使下,吞噬了魔山。而那光球,则继续躲在了魔山里。而魔山却成了我的心脏,那光球则继续是魔山的心脏。站在一片广阔的宇宙之间,我心里装着是不是就是魔山?是不是就是那个光球?是不是就是那个孤岛?也许,某一天那个光球继续在魔山里燃烧生命,而把我又一次吞噬在魔山里,让我目睹孤岛的痛楚,目睹寄希望于刚才那样的奇迹发生。

过小孤山大孤山范文第4篇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这是对生命易逝人该如何去做的回答。可这个回答又非直接回答,学生们思考一番后,就明白了,作者认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要著书立说留传后世。隐藏在潇洒不羁背后的是一个文人对待这个世界的严谨的人生态度,人活着要有所作为,要能承袭前人,要能启迪后人。在文言文赏析的过程中,教师的诸多提问,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这些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懂得恩情,晓得大义,辨得是非,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快乐。

二、在赏析文言文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比较阅读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眼界,开阔学生的思想

有比较才能突出特点,在文言文赏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都是游记类散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们自己总结游记类散文的特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可以说本文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以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为主,游记过程为辅。再看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不止一处。作者用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奇怪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彭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在各景点中,以对小孤山的描写最为充分。作者用笔灵活多变,从各个角度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过小孤山大孤山范文第5篇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孤山景区游览。那我们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孤山的概况:孤山山高38米,为靖江群山中海拔最低的山,也是靖江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它东连白堤,南临外靖江,西接西冷桥,北濒里靖江。因为孤山在靖江碧波环绕中,风景优美,因此白居易曾有词有云:“蓬莱阁在水中央”。孤山是白垩纪地质年代火山喷发的流纹岩而成,为栖霞岭的余脉,占地300亩左右。孤山景区中景色美伦美奂,人文景观众多,因此我们可以概括一句话来形容孤山:风景绝佳处,人文汇萃地。

首先我们先看到的是被誉为“靖江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曲院风荷在南宋时被称为“曲院荷风”。因此地广种荷花,花香醉人,为靖江赏荷最佳之处,故名。后来康熙皇帝游湖时,把它改成“曲院风荷”,书“曲院风荷”四字,因此得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无底座的塑像是中国著名画家,原中国美院华东分院院长黄宾鸿先生。为什么他的塑像是没有底座,没有那种居高临下,非常雄伟的气势呢?那是黄老先生他觉得自己是来自于民间的画家,他与平民亲密无间,活于人民百姓中,因此他的塑像是没有底座的,与我们平民老百姓平起平坐的。

这座亭子叫作“慕才亭”,这座亭是南朝齐国钱塘人苏小小墓。苏小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歌妓,为当时一位叫鲍仁的人为苏小小所建。赞美苏小小身虽在风月烟花之地,但是洁身自好,品格高尚,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亭上有楹联一付: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为我国文学巨匠茅盾先生所题。茅盾是浙江桐乡乌镇人,著有《子夜》,《林家铺子》。

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叫作西泠桥,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靖江三大情人桥。冷字是清凉的意思。古时此桥未建之时,人们都要在此地坐船到孤山去游赏,是那个时候的一个渡口。

这是我们著名的中国民主革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的墓。叫作秋瑾墓。秋瑾(1875-1907)为浙江绍兴人,别号镜湖(鉴湖)女侠,别号竞雄。墓高2.1米,汉白玉塑像高2.7米墓有孙中山的题字“巾帼英雄”。帼是女中豪杰的意思。墓后面有秋瑾胡芝瑛为她所写的纪念文章。这位女英雄死后,遗体先是草葬于绍兴卧龙山,后来移到严家潭,后来又移到西泠桥北部,既香格里拉对面,后来又移到湖南的老家。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是1981年第10次变迁埋葬。总之是几经波折,英雄终得以安息。秋瑾曾有遗愿“愿与岳飞为邻”,因此后人就遂她心愿就将她遗骨葬于此。

这座楼叫作俞楼,是清末著名朴学大师俞樾的住宅。俞越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著书众多,著名学者吴昌硕、章太炎都是他的徒弟。俞樾曾给灵隐的冷泉亭中的董其昌“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作答联“峰从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其妻曾作答联: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其女曾作答:泉从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樾一家三口都非常地有文采,都非常地意思。

俞楼旁边有一口泉,叫作六一泉。苏东坡来杭州作通判的时候,由欧阳修介绍认识了靖江高僧惠勤,成为好朋友,为莫逆之交。苏东坡离开杭州后几年,又来到杭州任知州,此时欧阳修和惠勤皆已死去,东坡为纪念这段友谊,在此名此泉为“六一泉”。六一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欧阳修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书画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人一个”。“六一”因此而来。

六一泉旁边的这个塑像是潘天寿的像,他是美院院长,著名的画家。擅长写意花鸟画。此像是为了纪念潘天寿诞辰100周年所建。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著名的西泠印社。他和文澜阁同为孤山景区内2处部级文保单位。是2001年由省级文保单位上升到部级文保单位的。西泠印社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筹建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3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那由于西泠依孤山而建,本身就是一个风景名胜之地。形成了印学与庭园艺术相结合的古雅、清幽的环境。内有三大建筑:柏堂、竹阁、四照阁。柏堂二字为清末俞樾所题。现在的四照阁是22年新建的,原址现建有华严经塔。说起华严经塔呢,它是一座密檐式塔,八面11级,用白石彻造。上面刻有华严经,下面饰有十八应真像。西泠印社中有汉三老石室,里面陈列了三老碑记有一些讳字忌日,是研究碑刻和隶书的重要材料,并且年代久远,至今有1900年的历史,被誉为“华东第一石”。西泠印社内有一个洞,叫作小龙泓洞,是为了纪念浙派篆刻鼻祖丁敬,以他的号“龙泓”作洞名的。他是西泠八家之首。小龙泓前有皖派篆刻艺术创始人邓石如像。小龙泓洞前有泉“闲泉”。社内另有观乐楼,现在辟为吴昌硕纪念馆。西泠社员众多,影响广大。除了弘一法师这样的名人是社员外,还有一些日本,新年加坡等国际友人是社员。足见西泠印社社员发展之广,影响力之大现西泠印社共有五任社长,第一任是吴昌硕,第二任是马横,第三任是张宗祥,第四任是沙孟海,第五任是赵朴初。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文澜阁,它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之一。建筑仿宁波天一阁而建,是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筑。初建于1782年,重建于1882年。它是浙江博物馆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经史子集)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著名的《四库全书》便珍藏在其中的“青白山居”中。文澜阁是由雍正年间的圣因寺的玉兰堂旧址所建。“澜”之三点水取“以水克火”之含义。请大家抬头看,文澜阁的题字的汉字和满文,是清光绪皇帝所题。

现在我们面对的就是著名的杭州楼外楼餐馆。楼外楼餐馆素有“佳肴与美景共餐”之誉,是杭帮菜的代表菜馆之一。它是由洪端堂创办于清光绪28年(1848年)是来自于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的诗词:“山外青山楼外楼,靖江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现在重建的楼外楼是按照1973年间周总理说的“要照顾整个靖江风景和孤山的环境,房子不要修得太高太洋,要有民族特色”的意思设计的。楼外楼著名的菜色有“靖江醋鱼”、“龙井虾仁”、“宋嫂鱼羹”,但凡来过此餐馆的人一定要在此品尝这几道由以“靖江醋鱼”为首的名菜。而周总理本人则曾有9次来楼外楼用餐。

请大家来看中山公园,它是为了纪念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名。中山公园在南宋时就存在了,当时叫作“西太乙行宫”,清康熙时成为了皇帝行宫。到了雍正年间改名为“圣因寺”,1927年时为了纪念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公园。在清雍正年间时“圣因寺”与当时的昭庆寺、净慈寺、灵隐寺并称为靖江四大丛林。中山公园门口有两座汉白玉大狮子,是杭州目前最古老的汉白玉作品。公园是规则式园林与自然式园林的结合体,完美的结合体。表现了杭州能工巧匠的创作。孤山里面有一副题字“靖江天下景”乃康有为题。亭上有诗“山山水水处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在孤山景区里面还有两座亭子是30年代东南亚华侨捐献浙江灾区款中多余的钱款所建,为了是纪念东南亚华侨。

接下来大家看到的是浙江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是1927年初建的,当时名为“靖江博物馆”,现在是90扩建的,拥有7500平方米的面积,为浙江最大的人文博物馆。馆名是中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示浙江历史文化的经典窗口。这个博物馆建筑结构为:大屋单体曲线联廊式的,形成了一种园中有馆,馆中有园的格局。在博物馆的门口三根立柱,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建筑,叫作玉琮。而围墙上的双凤朝阳是河姆渡文化的图腾的图案。非常地具有浙江历史文化特色。

在浙江博物馆的东面是浙江靖江美术馆。馆门口有韦天瑜作品《蔡元培与林风眠》。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较早提出“美育”思想的学者,而美术教育家林风眠先生则是今天中国美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的创立者和首任院长。

在浙江靖江美术馆对面,南面的是西泠书画院,院名为沙孟海所题。画院是在原哈同花园的旧址所修建,现是西泠书画院研究印学金色篆刻的地方。

大家好,我们所来到的就的是靖江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平湖秋月东临锦带桥,西临西泠书画院。平湖秋月在唐朝的时候是叫个望湖亭,明代叫作龙王祠,清康熙年间改为御书楼,并在楼前水面铺筑平台,构围栏,构水轩,形成三面临水的景观,几乎与湖面持平,并立碑题字“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故名思义是一个非常好的赏月之地,它与杭州的“三潭印月”,凤凰山睥的“月岩”并称为杭州三大赏月之地。

孤山中的这座塑像,我相信不用我介绍,应该好多游客都认得出来,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文学泰斗,革命家思想家鲁迅先生。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1909年曾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孤山曾是他带领学生采集植物标本的地方。

大家看到的在鲁迅先生的后面的这座建筑,叫作林社。即林启纪念馆筹备处。林启(1839-1900)福建人,在杭州任知府期间,创办了三所新式学堂,分别是求是书院,为浙江大学的前;养正书塾,是杭高中和杭四中的前身;蚕学馆,即后来的蚕桑学校。林启生前非常敬仰隐居孤山的北宋诗人林和靖,曾在孤山补植梅树百株。杭州人为了纪念他,将他埋葬在孤山,并于50年代初在放鹤亭边建林社。

我们现在经过的这个廊桥边上有2只白鹤的塑像,相信大家已经猜到我们接下来来到的景点就是放鹤亭了。放鹤亭是元代陈子安在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地“巢居阁”旧址所建的纪念性建筑,现亭为1915年所重建。林和靖长期隐居孤山,终生不娶,平生喜爱作诗作画,喜欢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相传他死后,他养的白鹤也在此地悲鸣而死。每到梅花盛开的季节,我们总能在这里感受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好意境。亭内有清康熙皇帝临摹明代董其昌书鲍明远的作品《舞鹤赋》,亭前柱子上有林则徐撰林散之手书的“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无名花转不孤”楹联。放鹤亭中陈列有乾隆碑刻,是目前杭州保留较完整的乾隆手迹,亦是靖江风景区最大的碑刻。此碑还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在放鹤亭后面还有林和靖处士的墓。

我们继续向西走。这座六角石亭叫作“云亭”,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所题。亭后面叫作玛瑙坡,相传宋人常在此采石刻章,壁上记得有吴昌硕“玛瑙坡”书法石刻。

离开云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又有一个亭子,这个亭子叫作中山纪念亭,后面的树木叫作中山纪念林。是1927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造的。树林四季常绿,和山上的梅花、杜鹃花构成孤山后坡的主要绿色园林景观。孤山后坡的梅花,每到盛开时,是一美丽奇景。孤山访梅,超山赏梅,灵峰探梅是旧时杭州的三大赏梅胜地。

空谷传声,是在中山纪念亭前这里。此为一虚景,在此向北山上大喊一声,可以听到延时的回响,虽具韵味。我们早上如果在这儿晨练的话,就可以在这里练练声,唱唱歌,抒发一下情感。

在孤山的半山腰,有根据电影《鸡毛信》中的人物海娃所塑的像,海娃放羊。使后山绿地平添一份生趣,此地也是青少年儿童非常喜欢嬉戏的地方。

在海娃放羊的旁边,有一个树丛,这儿虽然不起眼,但是也有一个景点。这就是苏曼殊的墓。他是第一个将法国作家的作品《悲惨世界》翻成译中文带给我们广大的中国读者的。后来他在惠州长寿寺出家为僧。

大家现在看到的一条石径和一个牌坊,源泉于西泠印社古道,沟通了西泠印社南北浏览的路线,点出了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特点。

相关期刊更多

国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中国校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消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